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同时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要遵循双向构建原则,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篇1:

试析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融合

摘要: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果来看,高校都应该将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融合起来。从观念的引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创业平台的搭建上体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理念。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自我发展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纷纷开展了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期望把它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通过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造就业岗位,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但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普及,创业教育开展的初衷和结果的背离令教育者开始反思、争论,创业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开展创业教育?笔者通过对本院创业教育实践的反思,谈谈对创业教育的看法。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博士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即被译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概念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形成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读。

狭义的解析认为,“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在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SYIB创业指导中用的是这种含义。在这种理解下,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了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如今被许多学者或教育家所批驳的;广义的解析认为,“创业”指开创事业,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面向未来,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目前,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总目标上与创业教育的广义概念基本一致,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大多从狭义的理念出发,围绕如何创办企业及创办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更侧重于创业技巧、创业管理等一系列教育和培训活动,教育目的明确,直指创业。

究竟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内涵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初衷?辩证地来看,争论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并非所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都能成为企业家,所以将“培养企业家”作为培养目标当然会受人诟病;然而每个企业家无疑都要具有事业心,具有创新精神。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内涵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它对于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应该有着不同的含义。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有成效,关键在于把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最终会出现“企业家”,也会出现具有事业心、具有创新精神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二、创业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融合的必要性

1.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融合的必要性

不论“专才”还是“通才”,高等教育的目标最终可归结为培养人才。人才是个宽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也验证了人才发展的多元性。为了配合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要体现出区别教育、个性教育的理念。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统一的,自我选择的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只是围绕创办企业的技巧及创办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而进行创业教育是不恰当的;但如果只有广义的、宏观的教育,只侧重于形而上的精神培养,忽略了微观技巧的传授,那么对于那些立志于创办企业的学生而言,则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也要有创业必要的知识、技巧。高校的创业教育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发展的不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从创业教育实施效果来看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西方国家这个数据在20%左右,媒体纷纷引用这个数据来说明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滞后。诚然,大学生能否走上自主创业跟教育是十分相关的,但是,创业意识、社会创业环境、经验积累等这些重要条件仅通过高等教育很难改变或者根本改变不了。因此,创业教育能做除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之外,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条件、选择的发展方向去进行培养,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才能不做无用之功。

3.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教育是个“内化”的过程,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外在的创新理念、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财富。这个内化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决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如果缺乏主体的积极性,“内化”就不可能实现或者达不到最好的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个体的发展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高校的培养就是创业教育内部化过程的外在动力。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要处于主体地位,高校的创业教育最终还是要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依赖主体的能动性才能顺利完整“内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要顺应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引导,但不可以强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要求,体现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选择权,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充分融合起来,否则或是揠苗助长,或是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融合途径

1.培养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设定

西方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0%左右,而我国却不足2%,除却现实的环境差距与硬条件上的不足,也显示了我国在学生自主创业观念方面的缺乏。观念支配着人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着态度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创业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但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发展,通过教育是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设定,把创业的意识根植于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之中。对于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创业观念的正确指引,创业精神的培养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创业激情的延续;对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设定发展目标,把创业意识引入自我发展规划;即使对于完全不适合创业的学生,经过创业精神的洗礼,创业观念的培植,也利于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上提高创新意识。

创业观念的培养首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价值”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扭转传统的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青春的激情。在理论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创业经典案例,弘扬创业精神,并通过身边真实的创业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

2.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基础上做到灵活教学

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高校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从现在一些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基本是以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学配合一定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初步的探索,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且创业教育的博与活的特性在传统框架下不免遭到约束。创业教育应该是项系统工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就是这项工程的核心工作。本文认为,从传统的课程体系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要进行从“专才”到“通才”的专业结构改革。通过放宽专业口径,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安排上,首先要保证宽口径的基础性课程的安排,减少现有的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放大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去选择课程;同时高校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专业辅修,攻读双学位,培养理学、工学和经济学等交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进行从“填鸭”到“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互动式的教学却能够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对问题的主动探索,而这种主动精神正是创业人才所需培养的。

三是要进行从“刻板”到“灵活”的考评体系改革。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创业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教育考评体系中却很难反应出来。

因此课程考核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不能只限于卷面测试。即便是采用卷面测试的方式,也要在试卷中提高“活题”的比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创业课程体系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学生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在某个方向上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主动地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高校也要提供这样一个咨询、服务的平台。

3.搭建各类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素质

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百折不挠的毅力等等都是个人职业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它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基本的创业流程、巩固创业知识,还能锻炼个体发展的基本素质,并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自我完善和反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角色的创业实践,依照自身的条件和个性,或作为发起者、或作为参与者,在活动中改善自身的素质结构,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进行演练。

总结起来,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一般有如下三级:初级平台是校园内组织的创业团体,通过学校的鼓励和资助,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各类竞赛活动,进行模拟演练;中级平台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一些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各种“创业大赛”等;高级平台是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园等,为创业欲望强烈且条件成熟的学生提供一块实践平台。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提供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尚群,刘强.创业教育:价值功能与时代意义[J].教育评论,2008,(1).

[2] 张项民.论创业教育的耦合性与兼容性[J].中州学刊,2008,(4).

[3] 徐园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0).

[4] 何独明,滕发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J].教育探索,2007,(7).

作者:印 梅 卢 兵

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篇2: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路探讨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同时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要遵循双向构建原则,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要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助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自生成。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教育部辦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引领带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格局,不仅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应然要求。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学科理论基础

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应该由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和实施,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角度切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的头脑的学问。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目标是引导教育对象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而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从学科理论体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可划分为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理论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教育史、比较研究等归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归属于应用理论学科。[2]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理论学科分支,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应用理论学科分支的一个研究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天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格局具备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格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经济基础,决定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并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应该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络,把握时代特征,结合所处时代的历史特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剔旧纳新。当前,中国正处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持续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理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大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作为高等教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主动作出调整,积极吸纳创新创业元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保持同向同行。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新时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是将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领学生自觉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国家发展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有机统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奋斗;二是艰苦奋斗,锤炼意志品质,增长智慧才干;三是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3]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新的教育实践,但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发展滞后于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才能把握方向、突破“瓶颈性”问题、达成教育目标。[4]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的创新型时代新人。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当坚持双向构建原则,实现二者协同发展。同时,应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而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形成良性循环。

(一)双向构建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几何式的物理拼接,而应遵循双向构建原则,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努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潜力和功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瓶頸,缓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机体内,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发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掌好舵撑好帆,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始终与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轨道保持同向同行。

(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思想问题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其教育目标,实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改造和行为引导。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经济基础,离开物质世界、脱离现实生活去空谈理想信念,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和优良传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机体内,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载体,解决好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努力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同频共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不容乐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要避免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强创新创业素养却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的“空心创新创业工匠”。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机体内,创新创业教育要主动借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解决好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为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创新型时代新人。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坚持以教学为依托,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协同育人培育良好的土壤。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积极构建“三个课堂”相结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潜心打磨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精品课程,抓好课堂教学,打造“金课”。实践教学是第二课堂。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应紧紧抓住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能力这一关键点,精心组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网络教学是第三课堂。互联网经济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顺势而为,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发网络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

(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着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应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从师资队伍、资金、设施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符合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

(三)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助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自生成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论证现代化时指出,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化的制度,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5]可见,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前提,也是全部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从制度设计,到课程体系构建,再到具体的理论、实践和网络教学的开展,都要由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这些参与组织和实施的具体的人的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主动革新教育理念,树立符合现代化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教育理念,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有机融合、双向构建、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詹丽萍.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团工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8).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3]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4]宋妍,王占仁.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

[5][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21.

作者:刘杰 张哲 焦梦媛

大学生创业教育试析论文 篇3:

关于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研究

[摘 要]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是培育民族自主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创业意识的内涵、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和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探究了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于广河,白城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白城 137000)

一、创业意识的内涵与功能

(一)创业意识的内涵与结构

创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对创业者起导向作用的自我意识。创业意识是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道德原则、他人的创业经验、主体的市场预测与分析在思想意识中形成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个体稳定的、持久的创新精神和理念在创业活动中的体现,是创业者创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它包括创业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心理成分。它是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认识、培养创业情感、形成创业信念、历练创业意志、完善创业能力结构的思想前提,是实施创业行为的内在精神动力。它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体现为基于一定的创业认识形成的创业动机、执著的情感、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主要由个性心理过程结构和个性心理倾向结构构成的。把握创业意识的基本结构、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和强化创业意识的基础,是发挥创业意识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的基本要求。

创业意识的个性心理过程结构是创业意识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反映创业行为不同心理形式的有机集合体,是创业意识的主要方面。它主要包括创业认知过程、创业情感过程和创业意志过程等。在一定意义上讲,个性心理过程结构是创业行为的能力系统。创业意识的个性心理倾向结构是创业行为的选择系统。它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产生的创业义务感和创业责任感等。它是个体的创业行为发生之前的内心蓝图和计划,是个性创业心理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定向系统。个性心理过程结构和心理倾向结构是创业意识基本结构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它们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等是创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对创业认识的深化,它们对保证创业行为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业意识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创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规范、约束和调节创业者行为的能动作用,它是新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的表达。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创业意识,即使具备了创业的其他条件和素质,也不可能走向创业道路。创业意识是支配创业者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实施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范着创业行为的方向和力度,是“我要创业”和“我能创业”的思想前提。强烈的创业意识能正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民族经济发展中自主创新的要求和严重的就业竞争压力,强烈的创业意识能引导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管理水平和能力,为走上创业道路奠定基础,强烈的创业意识能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选取创业目标并关注其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地朝着自己所选定的目标努力,构建创业情境,强化创业动机,培养创业兴趣,增强创业情感等。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并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发挥创业意识的导向功能,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具有现代性的体现。

创新功能。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意识是创业意识的核心内容,它是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重视、追求和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欲望和思想观念,是以对现实的否定性价值评价为思想前提,追求超越与完美的思想观念的体现,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创新意识是创业者必需具备的素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照搬别人的创业成功模式,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即使成功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要想创业成功,最重要的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开拓创新,就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自律功能。自觉性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主体在导向性与规范性功能共同作用下的自觉自律。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有意识和自觉的,其结果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具体行为等表达的。主体既能自觉地认识周围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自觉地认识自身的存在;既能把握自己的心理,也能规范、约束和调节自身的行为;既能认识到自身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内容,也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是主体自我认识能力的表现,是其能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现象中把握规律性,具有创造性的体现。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整体水平低。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大学生知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职业精神等缺乏。其二是大学生走向创业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尚未形成,还深受“就业、考研、出国”等传统思想影响。其三是部分大学生创业激情高昂,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理性分析、跟踪调查以及驾驭创业的能力,因此创业遭受失败,创业思想观念不断淡化,并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

产生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整体创业意识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的社会氛围不浓郁。受传统的就业教育理念制约,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尚未形成。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开始实施创业教育,但是还处于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阶段,还没有提升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驱动力”的高度,在全国高校尚未形成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社会和家庭尚未给大学生提供施展创业技能的自由空间。同时,也尚未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的环境。传统文化中的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等思想观念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形成。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坚持“考研和出国”以缓解就业压力的思想,这些思想和观念阻碍了他们的创业行为选择、制约了他们创业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

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创业教育理念没有融于学科专业教学之中。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注重实际创业技巧的讲述和培训,忽视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注重创业类竞赛活动,如“学生课外学术及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较多,而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办学指导思想中,形成体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的极少。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精英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计划大赛,从开始就刻有精英化印迹。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参与的人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构建的创业教育平台,如“学生创业俱乐部”、“科创中心”、“创新实验室”等他们只能是“看客”,由于缺少实验和锻炼的机会,打消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方式,其功利化色彩已远远大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创业教育走出精英教育模式,实现大众化,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实务教育。目前,尽管有的高校开设了如“创业学”、“科技创业”、“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有的高校向学生推荐创业教育系列图书,如《创办你自己的企业》、《企业家精神》、《创业风险管理》、《创业投资》等,但是为数甚少。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摆脱围绕“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活动进行创业教育的思维限制,还停留在缺乏创业理念指导下的创业“实务”教育上。其表现为组织、辅导和培训队员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

三、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

(一)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能力体系、培植克服创业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目标,为走向创业道路做好心理、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准备。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是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制定得力措施,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创业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强化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前提。因此,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业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融入专业教学中,解决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发挥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创业中的作用,发挥各种媒体和活动载体等隐性课程在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监督管理机制和各项制度等,保证创业教育效果,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二)加强创业教育研究

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刚刚起步,无论是创业教育研究人才培养,还是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虽然以清华大学等9所重点大学为试点的高校,总结出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等典型创业教育模式,但是,都留有美国创业教育模式的痕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构建我国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和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任务相当艰巨。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整合,形成具有强有力专业课程支撑的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破解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皮”的难题。构建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是当今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破解了这一难题,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培养、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增强民族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是有效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实践经验少,整体上不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创业的需要。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通过培养、培训、国际合作、引进海外有创业教育经验教师等形式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可以从企业、社会、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等担任兼职教师,讲授部分创业课程。学校还可以适当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和创办经营企业,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崔昌华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8).

[2]张文平.推开创业虚掩的门——谈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丰冬梅等.试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月刊,2008,(8).

[4]赵东.高校创业教育前导性的着力点——创业意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

[5]刘彬让.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责任编辑:向欣)

作者:于广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