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创业教育绩效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对影响创业教育绩效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梳理,提出了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支撑体系、创业课程体系以及师资力量对创业教育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的研究假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微观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 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以及高等学校自身改革的紧迫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激发社会活力,又繁荣社会经济。高校在不断实践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滞后等种种因素,使得创业教育的开展仍然需要不断强化。作者从高校层面研究和探讨了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并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点建议:加强政策落实,完善学校创业保障机制;设立专门指导机构,增强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结构。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师资队伍

一、概述

近几年,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大力提倡全民创业、高等人才创业,试图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社会活力。经查阅,自2015年1月至今,不到一年時间,国家相关部门就相继出台了数项有关扶持创业的政策,如《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5〕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近年来,各省市、地方政府积极行动,结合自身实际出台的具体政策更是数不胜数。可见,推进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并逐步实施起来。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大多已将创业教育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系,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质量、推动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导致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正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的“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因此,高等学校如何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排除障碍、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教育”一词逐渐被推广和关注,全国高等学校陆续开始重视并实践创业教育,逐渐形成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做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

领导重视、政策保障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先决条件。各高校纷纷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制定相关文件,设立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支持资源,力求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提供保障。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除了开设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部分高校开始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大多没有创业的实际经历,而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导致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升教育效果,高校会安排创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开展的创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提高授课质量。

(四)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和检验创业教育效果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实践需要场地支持,因此各高校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创业学生提供经营场所支持。

(五)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在大学生创业的宣传、推广和深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加之传统的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将创业政策、创业资讯、创业项目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使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得到传播。

(六)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大学生创业培训作为创业教育的补充教育,在当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下尤为重要。通过与政府合作,邀请专家、优秀校友、企业家开展讲座等途径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七)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的营造除了依赖于学校党政机关的政策规划以及二级学院的宣传动员外,主要依靠开展各类创业竞赛、科技竞赛、创意大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和热情。

三、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果,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鼓励和推广。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本土化。作者认为,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加强政策落实,完善学校创业保障机制

再好的政策如果得不到良好的贯彻和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省市推出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适合自身的创业政策,设立领导小组或督导小组,严格把控,适时调整,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实效性,真正为想创业、能创业的学生服务,帮助学生创成业。

(二)设立专门指导机构,增强创业教育的专业化

据了解,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大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缓解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补充课程,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一个学校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规划、培训等内容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开放、自由,老师的角色开始弱化,但一位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仍然發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教师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经历,所能教授的是习得的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授课教师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从而在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更充分和实际的指导。同时,学校应扩充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引进或邀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校友、专家或知名创业导师等人才,为学生授课、答疑解惑,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创业导师队伍。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共同发力,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高校是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理念和措施的直接践行者。因此,高校层面应积极总结经验和问题,为大学生创业尽可能提供完善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人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敢于创业、成功创业、顺利就业、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书玲,董跃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生学报,2010,4.

[2]孙柏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考究及优化建议——基于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10.

作者:周士荣 吴绍山

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摘 要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创业教育绩效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对影响创业教育绩效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梳理,提出了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支撑体系、创业课程体系以及师资力量对创业教育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的研究假设。综合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广东省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及创业氛围对创业教育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愿望的影响最为显著;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师资对大学生创业知识掌握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影响因素;评价;广东省

一、问题的提出

创业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教育[1]。通过对创业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掌握创办企业所需的心理意识、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提高创业的几率。目前,在高校内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全球高校寻求发展的路径。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有机整合[2]。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使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并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上取得成功,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的诸多领域进行研究,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外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趋于成熟,国内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尤其关于创业教育绩效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在CNKI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检索了1992—2015年间我国创业教育相关论文,其中期刊论文有9472篇,硕士论文有338篇,博士论文有13篇,但绝大部分文章都是以探讨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问题和对策为研究对象,仅有14篇关于创业教育绩效的文章。总体而言,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教育的文献大多数都是对于创业教育的定性研究,关于创业教育绩效的文献较少。对此,本文以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为出发点,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假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创业教育绩效不仅要受到高校内部教学水平和课程体系的影响,更是与校外创业支撑体系和创业氛围密不可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的达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高校设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强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整体而言,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分别受到创业支撑体系、创业课程、创业师资、创业氛围四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四个因素对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资金等问题可以通过支撑体系来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各种技能的掌握受到创业课程的影响;创业师资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是创业教育活动综合效果的反映,是对创业教育活动的业绩、效率和效果的概括[3]。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研究不仅关注人力资本量的多少,更关注人力资本质的提升,人力资本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力资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创业教育绩效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办企业愿望及其创业知识构成三个方面[4]。对此,本文将创业教育绩效分为三大维度,分别为创新意识、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愿望。

基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创业支撑体系对创新意识有正向影响力;H2:创业支撑体系对创业知识掌握有正向影响力;H3:创业支撑体系对创业愿望有正向影响力;H4:创业课程对创新意识有正向影响力;H5:创业课程对创业知识掌握有正向影响力;H6:创业课程对创业愿望有正向影响力;H7:创业师资对创新意识有正向影响力;H8:创业师资对创业知识掌握有正向影响力;H9:创业师资对创业愿望有正向影响力;H10:创业氛围对创新意识有正向影响力;H11:创业氛围对创业知识掌握有正向影响力;H12:创业氛围对创业愿望有正向影响力。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描述统计

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广东省15所本科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三、大四本科生以及专科高校全日制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覆盖到理工、经管、文史等专业。在本次调查中之所以没有选择大一、大二的学生群体作为调查主体,主要是考虑到其对学校的情况还不太熟悉、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高,调查结果不具备代表性。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描述。设置这部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调查具有广泛的覆盖面,从而使调查数据具有最大限度的随机性,主要包括性别、专业背景、学习成绩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包括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师资和创业教育氛围四部分。本课题组团队于2015年11月向广东省15所本、专科高校按照学科门类随机发放657份调查问卷(包含235份纸质问卷和422份网络问卷),实际收回问卷581份,回收率达到88.43%;其中有效问卷453份,回收有效率达到77.97%;从有效问卷的性别比来看,男生占54.72%,女生占45.28%;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三的比例为39.45%,大四的比例为60.55%;从受访者的专业分布来看,理工类占35.92%,经管类占32.3%,文史类占21.52%,其他占10.26%。

(二)问卷量表选择

根据理论假设,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创业教育绩效的四大影响因素。为探讨因素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开发了不同的创业教育影响因素量表。余瑞玲(2006)基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设计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了Cronbath’α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在测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氛围、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方面都有较好的属性[5]。季丹(2010)借鉴Fogel和Gnyawall提出的五维度模型,认为创业支撑体系对创业教育绩效有深刻影响,创业支撑体系分为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和外部设施支持等维度,并且各维度有更详细的子维度[6]。欧阳斌(2012)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师资力量、创业环境、学生个体素质、创业绩效反馈、教育成本等六个指标[7]。王绍让(2014)对大学生社会网络、学习能力与创业绩效等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网络资源对其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8]。张婧(2015)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资源特征、创业战略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创业资源特征与创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创业资源通过影响创业战略这个中介变量来体现,创业资源影响并决定着创业企业所采取的创业战略[9]。

由于本文研究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因素,因而并没有借鉴细分后的子维度,而是直接从政府优惠政策、金融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和外部设施支持这四个方面来体现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该量表共包括4个题项。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都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设计创业教育绩效的内容题项时,笔者根据创业教育的开展目标和教育绩效特点,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分为创新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愿望这3个题项,以期对创业教育绩效进行客观研究,设计了如下量表,见表1。对量表测量的每个条目都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进行程度评价,其中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比较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不符合、5表示不符合。

四、实证研究

(一)问卷的有效性检验

采用SPSS20.0对文中所涉及的所有变量数据进行可靠性验证。

首先,对公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用Cronbath’α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检验,根据描述了变量一致性验证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宏观和微观因子的Cronbath’α值达到了0.755,表明本次调研测度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因素、大学生创业绩效的维度内部和变量总体均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调研数据可信度较强。继信度分析后,利用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来确定调研数据的结果和试图测量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即效度如何,是否适合接下来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708,说明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非常高,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63.876,相应的概率接近0。在显著水平a为0.05,由于概率P小于显著水平a,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可以认为相关矩阵和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别。

由此可见,本研究是通过了因子分析前提条件的检测,符合因子分析常用的KMO度量标准,因此,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来探索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的关键因子,找到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的关键因子。根据因子分析的统计结果,提炼的4个因子可以解释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的要素百分比为85.526%,现将因子分析后得出的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

第一个因子含4个题项,分别是大学科技园、实验基地等创业园区建设情况良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非常完善,创业基金、银行贷款等金融支持体系到位和大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程度高。其因子负荷分别为0.574、0.610、0.692和0.557,可以命名为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第二个因子含4个题项,分别是高校开展创业知识核心课程、高校开设创业知识人文教育、高校经常举办创业教育培训讲座和高校举办挑战杯等创业实践大赛。其因子负荷分别为0.559、0.581、0.758和0.631,可以命名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个因子含5个题项,分别是高校内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高校内经常聘请创业企业导师来校讲课、高校将创业课程列为必选科目并纳入学分、高校自行开发适合我国的创业课程专门教材和高校重视对创业课程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估。其因子负荷分别是0.696、0.590、0.679、0.782和0.700,可以命名为创业教育师资。

第四个因子含4个题项,分别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创业文化的宣传很到位、社会大众认可并支持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创业、学生家长支持子女参与创业相关活动并创业、国家和地方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其因子负荷分别为0.502、0.743、0.635、0.644,可以命名为创业教育氛围。

(二)相关分析

为研究创业教育绩效和其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利用Pearson方法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创业支撑体系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新意识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2**,P<0.01;创业课程体系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新意识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18**,P<0.01;创业师资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新意识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39*,P<0.05;而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创新意识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创业愿望的因子中,相关度最高的是创业支撑体系因子,其次是创业课程体系因子和创业师资因子。

创业课程体系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业知识掌握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3**,P<0.01;创业师资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业知识掌握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6**,P<0.01,而创业支撑体系、创业氛围这两个影响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创业知识掌握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创业知识掌握因子中,相关度最高的是创业课程体系因子,其次是创业师资因子。

创业支撑体系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业愿望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0**,P<0.01;创业课程体系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业愿望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9**,P<0.01;创业氛围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业愿望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1*,P<0.05;而创业教育师资因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中的创业愿望相关性不显著。在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的创业愿望因子中,相关度最高的是创业支撑体系因子,其次是创业课程体系因子和创业氛围因子。

通过相关分析可见,创业教育绩效的四个影响因子与创业教育绩效有显著相关性,相关度最高的是创业课程,其次为创业支撑体系、创业师资、创业氛围。因此假设H1、H3、H4、H5、H6、H7、H8、H12都得到支持。相关分析可以验证4个影响因子与创业教育绩效间的关系密切,但却不能说明两者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回归分析进行验证。

(三)回归分析

1.创新意识回归分析

表2回归系数表中显示,进入回归模型的“创业支撑体系”和“创业课程”这两个变量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全部小于0.01,表示这两个变量的回归效果很显著。而另外一个变量“创业教育师资”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小于0.05,表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比较显著,但相对前两个变量的显著性较弱。

在表2中,剔除变量中有一个变量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大于0.9,显然大于最低标准0.05,回归效果很不显著,因此被排除出回归模型。表1中Beta值表示的是各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从逐步分析回归表中得出的标准回归方程为:

大学生创新意识=0.522*创业教育支撑体系+0.218*创业教育课程+0.139*创业教育师资

以上分析可见,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4个因子中有3个进入了回归模型,首先进入的是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然后分别是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师资,说明这3个变量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回归效果显著,并且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这个因子对于创新意识的贡献最大,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创业教育氛围这个因子变量相对其他三个变量而言,对后者的影响并不显著,其显著性概率大于最低标准0.05,并印证了相关分析的结果(创业氛围对创新意识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被排除出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可知,H1、H4、H7支持,H10不支持。

2.创业知识掌握回归分析

表4中显示,进入回归模型的“创业课程体系”和“创业师资”这两个变量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全部小于0.01,表示这两个变量的回归效果很显著。

在表4中,剔除变量中有两个变量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大于0.1,显然大于最低标准0.05,回归效果很不显著,因此被排除出回归模型。表3中Beta值表示的是各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从逐步分析回归表中得出的标准回归方程为:

大学生创业知识掌握=0.56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0.326*创业教育师资

据以上分析可见,影响大学生创业知识掌握的4个因子中有2个进入了回归模型,首先进入的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然后是创业教育师资,说明这2个变量与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掌握的回归效果显著,其中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个因子对于大学生创业知识掌握的贡献最大。同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支撑体系和创业教育氛围这两个变量相对其他两个变量而言,其显著性概率大于最低标准0.05,对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也验证了相关分析中的结果,因此,这两个因子被排除出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可知,H5、H8支持,H2、H11不支持。

3.创业愿望回归分析

表6显示,进入回归模型的“创业支撑体系”和“创业课程”这两个变量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全部小于0.01,表示这两个变量的回归效果很显著。而另外一个变量“创业教育氛围”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小于0.05,表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比较显著,但相对前两个变量的显著性较弱。

在表7中,剔除变量中有一个变量的T值伴随的显著性概念(Sig.)大于0.5,显然大于最低标准0.05,回归效果很不显著,因此被排除出回归模型。表5中Beta值表示的是各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从逐步分析回归表中得出的标准回归方程为:

大学生创业愿望=0.470*创业教育支撑体系+0.359*创业教育课程+0.141*创业教育氛围

由以上分析可见,影响大学生创业愿望的4个因子中有3个进入了回归模型,首先进入的是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然后分别是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氛围,说明这3个变量与大学生创业愿望的回归效果显著,且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这个因子对于大学生创业愿望的贡献最大。同时,回归分析的结果与相关分析一致,显示创业教育师资相对其他三个变量而言,对后者的影响并不显著,其显著性概率大于最低标准0.05,因此被排除出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可知,H3、H6、H12支持,H9不支持。

(四)假设检验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根据检验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整理汇总见8。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师资和创业教育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有正向影响。其中,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愿望的影响最为显著;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师资对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由此可见,要培养大学生创业愿望和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而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创业综合素质状况,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建议

1.构建创新创业的内外部支撑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实证调查过程当中发现,不同地区在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方面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强的问题。对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创业支撑体系。一是可以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利用校企合作项目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扶持;二是制定具有执行力的法规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国家和地方出台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政策,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三是提高对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立校内、校际创业支持机构,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校内、校际创业支持机构之间的互通协作,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创业教育专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当前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非职业、临时性特征明显,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短板所在。对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匹配、知识结构互补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高校要加快推进职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提高专职教师的质量和数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在加强引进创业教育师资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现有创业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以提高其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另一方面,加大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创业教育离不开一线创业实践者、创业成功者、创业教育研究者、创业政策制定者等社会专家的参与,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应积极聘请创业家、企业经营管理者、政府管理者及风险投资领域的权威人士等作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通过定期举办创业教育讲座、创业教育座谈、创业学术交流、创业教育政策宣传等活动,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3.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还不够完善。调查发现,大约有80%的学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会组织创业大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不足的是,由于有些高校功利性较重,仅是把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没有对刚入校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大多被安排到大三、大四毕业班的就业指导课当中,缺乏独立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改善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独立性、科学性不足的现状,应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角度来看,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创业特点和现实情况,改变传统课程过度理论化的倾向,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代化。同时,创业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的趋势,设置综合课程,建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体系。同时,创业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的趋势,设置综合课程,建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从课程改革角度来看,结合原有的重点课程,设定相关课程,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将创业技能、人际关系、法律相关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4.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愿望

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这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然而,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变得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属于少数精英分子的“专利”[10]。在这种潜意识影响下,很多学生否定了自身的能力,畏惧创业。事实上,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营造良好宽松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氛围。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力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宽松环境。另一方面,要注意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舆论。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让社会了解创新创业,熟知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宣传身边成功的创新创业者,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表现创新创业者的激情和拼搏精神,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和举措,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大氛围,扭转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误区,构建一个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参 考 文 献

[1][美]杰弗里·蒂蒙斯.创业者[M].周伟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5.

[2]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14-16.

[3]许紫岳,黄胜.基于创业绩效因素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7-48.

[4]苏海泉,王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考核[J].重庆高教研究,2015(6):33-39.

[5]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6:46.

[6]季丹.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32.

[7]欧阳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72-74.

[8]王绍让.社会网络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4(9):84-86.

[9]张婧.大学生创业者要明晰创业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5(7):58-60.

[10]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67-69.

作者:陈诗慧

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借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业活动开始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业带来了技术创新和组织突破,为社会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大学生是市场经济急需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创业可促使具有创造性潜能的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与突破,有利于高校科技知识、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创业氛围,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但是,创业总是有风险的,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初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却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目前我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已涉及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扶持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充分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税收、银行贷款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这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出台后,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创业的环境。大学生也不缺乏创业的勇气和激情,但是缺乏良好的创业能力,缺乏好的创业教育。根据一项对厦门大学18位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有13位创业者回答学校教育对其创业活动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占72.2%。当问及是否在学校接受过创业教育时,有14位回答没有,占77.8%(木志荣,2006)。

因此,如何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更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创业过程依赖于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这三个要素的匹配和平衡,创业者任务的本质就是有效处理机会、资源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杰弗里·蒂蒙斯,2005)。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房欲飞,2004)。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化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韩丽霞,2007)。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姬道兴,2006)。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架起高校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程文忠,2009)。

2.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张帏和高建(2006)认为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开展开放互动式的大学创业教育,包括多个院系和项目之间的合作交流、师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的多方互动,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网络式的层次结构,其创业教育模式,强化了师生的创业精神,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技能的创业企业家,这是硅谷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王琼花,等(2013)在追溯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评析了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青年K-12计划、社区学院计划、高等教育计划、创业中心计划、MBA计划、Ph.D计划、商业计划竞争和促进创业的非营利计划。黄兆信,等(2010)认为倡导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是美国成功推进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探索和发展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张竹筠(2005)指出对中国的创业教育应当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创业辅导、创业先导资金筹集和创业研究等方面,借鉴美国的创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房国忠和刘宏妍(2006)介绍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百森商学院——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哈佛大学——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斯坦福大学——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杨宝忠(2005)认为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活动方式。美国从高校到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季学军(2007)介绍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业教育;良好创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样化;科学的评价体系。

2.3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本身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罗美萍(2006)指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实施规程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王贤国(2006)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袁先海(2005)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与“冷”(火爆的创业报告与冷清的创业教学,热闹的创业竞赛与尴尬的创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对比,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起步晚、缺乏利益、教师没有动力、缺乏资金支持与实践场地等问题。

陈丽影(2005)指出大学创业教育中存在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等问题。

于源溟和明辉(2003)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时机能力的培养,提出时机能力培养是关键,并概括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利用时机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即时机意识、认识时机能力、抓住时机能力与寻找制造时机能力四个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利用时机的能力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时机意识;二是认识时机意识,具体包括认识时机的本质、激发学生成功欲、把握时代特点能力等三方面;三是抓住时机能力;四是寻找与制造时机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培养大学生主动开放的心态、冒险与进取的精神。

2.4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戴育滨,等(2006)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内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与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

周秋江,等(2009)认为应当从大学定位出发,构建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将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三种:

(1)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在研究生和本科课程中设置创业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规范化。总体来说,要以学科渗透原则、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原则为基准,拓宽专业教育,淡化专业方向。第三,在培养的方式上,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思路,设计一种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和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

(2)教学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应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教学型大学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教学型大学是培养中等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设置,淡化专业设置,增加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实用性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第三,在培养模式上,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服务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应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服务型大学应该以创业为主线,以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塑造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潜能的实现为根本,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相对比较专业、单一的操作性的人才,主要为社会培养最基本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要从未来社会每个人应得到的学术性、职业性和证明个人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三本教育护照为基本结构,把课程划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四大板块,形成适应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第三,在培养的方式上,一是依托专业实践基地,加强创业实践训练;二是通过对学生单向技术的传授与训练,使学生能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创业与创业型人才。

2.5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刘彩生和李国峰(2006)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还要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的培养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谢树平(2002)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应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结构应当由相对独立的带有综合性的实体课程和渗透于各门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相关教育活动中的分科性非实体课程构成。其中应当由以掌握间接经验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的创业型活动课程为主,自主性、开放性、地方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

黄耀华和徐亮(2003)提出创业教育的课程要综合化、国际化、实践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考核内容的能力化,考核结果分析反馈化;倡导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王永友(2004)提出了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专家体系和过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目标体系包括: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和提高创业能力;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实务教育和实践教育;专家体系包括:理论专家、技术专家、政府人员、企业家、孵化管理者和风险投资家;过程体系包括:基础过程——课堂教学、重点环节——活动开展、延伸过程——案例研究、提高过程——混合讨论、实践过程——模拟创业。

黄挚雄,等(2003)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教育思想改革,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应设置理想理念教育、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三是教学过程、环节、方式、组织、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环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既有模拟也有实战;在方式上,应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陈灿军(2004)剖析了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心理调适能力两方面着手,具体地说: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知能力、愉悦乐观的情绪和情感、坚定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等方面;二是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包括多种能力、敏捷的气质、乐观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强烈的成就动机与高雅的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最后还指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杨爱杰(2006)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经验,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编写涵盖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并应以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与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与法律法规。

3简要评述

已有研究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适合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与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都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未考虑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此,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建立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求索,2004(1).

[2]陈丽影.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3]戴育滨,张光辉,张日新.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2006(6).

[4]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5]黄挚雄,罗安,杨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

[6]黄耀华,徐亮.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11).

作者:刘望辉

上一篇:工作规划发言稿下一篇:审美教育下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