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应深入分析文化的育人价值,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导向,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结合职业艺术本科院校教育背景出发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希望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有所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新建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成都学院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教育主题,挖掘新生开学典礼、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和暨授位仪式三项大规模典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学校健康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学校师生的合力,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学校特色,对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一所或者几所专科层次的学校合并而成,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短、开放与创新不够、建设投入不足、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校园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和育人对象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80后学生的顺利毕业,90后学生成为了高校校园的靓丽风景。这一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现出了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对于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加强新建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而促进系统育人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成都学院三大典礼实施背景

2003年,成都大学由专科恢复本科办学,更名为成都学院。2006年,原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整体并入成都学院,在这种多层次、多校区办学的现实下,要实现城市型综合大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成都学院自2009年建立了“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全校资源,努力构建系统的育人机制。2010年,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开始全面启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才第一”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深入挖掘“新生开学典礼、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和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三项大规模典礼在塑造校园文化、开展思政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积极探索典礼创新的新途径,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着力发挥大型典礼活动营造气氛、引导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成都学院系统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三大典礼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新生开学典礼

以青春年华、激情满怀为主线,强调成都学院“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学校精神传统,使学生们逐步形成对学校的认同,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齐唱《成大校歌》和《成大学子之歌》,传承学校传统。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学校学生合唱团教新生集体学唱《成大校歌》和《成大学子之歌》,让新手在歌唱中爱校,在歌唱中把自己定义为成大的一员。

2.集体佩戴校徽和宣誓,定格成大烙印。为了使学生们加强对“成大人”的认同,在开学典礼上,学校举行了佩戴校徽仪式。在仪式上,学校领导亲自为学生代表佩戴了校徽,与此同时,台下所有学生同时为自己佩戴了校徽,场面宏大,学生们感受颇深。

3.颁发新生奖学金,鼓励新生争优。学校重视新生教育,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了新生奖学金。在开学典礼上,这一批学生要逐一上台从校领导手上接过奖学金证书。通过表彰,可以进一步引导全体新生向往优秀,鼓励他们争创佳绩。

4.家长观礼团,见证新起点。邀请新生家长参加开学典礼见证孩子迈入新的起点,搭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平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

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主线,强调不断超越、敢于奉献、善于学习的时代要求,以每年各级各类评优评奖为契机,在前期个人申请、组织审核、公开公示、风采展示、网络投票、公開答辩的基础上评出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在评优评奖颁奖典礼上进行隆重表彰。通过表彰大会,使学生们更加肯定自己,找到差距提升自我。

1.系统整合工作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都学院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重新整合学生工作的各项资源,将所有涉及学生的奖励集中颁奖。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整个颁奖典礼由学生自编自导,各项具体事宜全部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给予指导。尤其典礼的重头戏颁奖嘉宾,改革了以前学校定的传统,由学生自己邀请,可以是校领导,也可以是专业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受身份限制,都能够参加到这个规模盛大的全校典礼当中。

此外,在评优评奖颁奖典礼上,增加了获奖学生集体呼喊口号的环节。当获奖代表上台领奖的时候,所有获得该项荣誉的学生都会集体起立,齐声呼喊荣誉口号,让学生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得到进一步加深。

2.播放刻苦学习视频,激发学生勤学上进。在典礼上,专门制作的DV短片让大家共同见证了获奖学生在教室认真学习、实验室忘我钻研、寝室自主研读、参赛场上努力拼搏等点点滴滴。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现场的互动效果,使现场的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找到了学习的对象,形成了更加和谐的文化氛围。

(三)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

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为主线,强调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着力激发学生眷念母校、感恩师长、爱岗敬业、报效祖国的精神状态和志向追求,为学生步入全新的人生道路、投身时代发展的大潮奠定基础。

1.浓重而煽情的毕业典礼。师长家长现身,抒发感恩情怀。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家庭和学校合力作用的结果。让学生理解教师和父母对于自己的那份牵挂,逐步使学生养成感恩意识,最终培养他们回报社会的决心。为此,当“爱随家国,载梦起航”为主题的毕业典礼,以交响乐隆重开场,当校党委书记接受毕业生纪念册、校长毕业致辞、毕业生给食堂师傅、保洁阿姨、安保员工代表献花表示感谢时,更是全场感动,催人奋进。

播放专题短片,回顾成长历程。每次毕业典礼的过程中,学校都要播放一部专门为毕业生打造的专题短片。短片时间不长,但包含了大学四年的种种情形,有初到成大的激动,有军训场上的口号,有图书馆的埋头苦读,也有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这些内容贴近生活,情感真实诚挚,把毕业典礼感恩、回味、留念的气氛推向高潮。

2.激情而充满人性化的授位仪式。学校将各学院的毕业生在不同时段集中安排在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由副校长宣读对他们的授予学位决定。每当副校长宣读完决定后,学生们都会全体起立,齐声高喊出代表他们心声的宣言。

为满足毕业生的愿望,学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坚持和各学院院长共同为近4000名本科毕业生一一授位,毕业生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分别走上舞台,身着学位服,依次由校长和每个学院院长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拨穗,祝贺他们顺利毕业。第二天学生就能拿到学校为他们准备的合影照片,这让毕业生和家长深受感动。拨穗的瞬间,与校长、教师的合影的瞬间,都能让毕业生深深体会到对母校的不舍、对师长的感恩。

三、三大典礼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持续推进,实效突出,认同度高

三大典礼实施四年以来,已经上升为全校性、制度化的工作安排,获取了持续开展的制度保障,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和一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育人实效。

1.构筑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在三大典礼中,成都学院构筑了各工作系统统筹联动、各司其职、各善其事的新机制,使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宣传部、团委、二级学院等组织部门、团体的工作资源和工作力量得到有机整合,减轻了在条块分割状况下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形成了各个部门联动,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

2.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在三大典礼中,成都学院整合了多种教育形式,挖掘了多种教育资源。不仅增添了爱校荣校、励志成才、感恩成长的庄重仪式,还有效整合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表达手段,最终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这不仅使现场气氛变得青春活泼,而且形成了校内外互为补充、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

3.取得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效。在三大典礼中,成都学院着力激发学生爱校感恩、励志成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意识状态和远大志向,取得的教育效果是传统教育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参与典礼的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朋友对创新举措倍加肯定。很多学生为开学典礼上同宣誓、齐唱校歌的那一刻自豪骄傲,为年度评优评奖颁奖典礼上励志上进的先进事迹感佩不已,为毕业视频中共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些极具感染力的典礼,不仅使学生自身得到了教育和影响,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使教育的范围更加广泛,取得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效。

(二)以人为本,贴近实际,持续创新

成都学院在三大典礼中,一方面落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要求,另一方面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其中更贯穿了对大学精神的把握和传承,育人效果斐然。现将若干经验总结提炼如下。

1.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三大典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90后学生的成长状况和思想状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实际的工作形式,使三大典礼的内容和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使以前单纯的说教变为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庆典。三大典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目標追求,能有效引导学生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坚持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在三大典礼过程中,成都学院有效整合学生工作中的各项有效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典礼环节中的教育作用,统筹安排,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凝成教育合力,给予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启迪和鼓励,形成了爱校荣校、励志成才、成长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3.坚持与时俱进,工作持续创新。成都学院近三年持续进行三大典礼创新探索,积极开创了全新的工作局面。这其中包括:增添新的活动内容,加强和参与学生的互动,活跃典礼气氛;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创新典礼的活动形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三大典礼分别在学年初、年末和学年末举行,在教育模式上具有滚动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在教育效果中彰显了“叠加”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力度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爱萍.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孝感学院学报,2005(10):30.

[2]王春柳.创新“三大典礼”,增强大学生思政实效[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5.

[3]张彦,吕晨飞,杨俊峰.高校典礼活动的教育内涵与文化意蕴探析——以北京大学三大传统典礼改革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2):15.

[4]樊国梁.校园文化与专业培养对接 精神塑造与能力锻炼并举——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6):30.

[责任编辑:陈明]

作者:刘吕高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高校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及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应深入分析文化的育人价值,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导向,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结合职业艺术本科院校教育背景出发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希望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创新探索

引言

校园文化是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是以自由、平等、独立、开放为精神内核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等。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驱动下,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积极构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具体表现的文化形态。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为学生创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而由此延伸出的情感体验也能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进而强化文化环境的育人效果。

根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應重视以下几点:1.增加物质投入,优化分配结构。例如高校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应协调校园景观投入、校园文化设施投入、校园教学投入之间的关系,立足学校特色优化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2.注重校园物质环境中的精神渗透,例如花草树木、道路亭榭、教学楼、实验楼等可以根据当地文化或者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布置,并通过文化元素渗透独特校园精神,凸显价值观念和育人思想,让物质环境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3.把握整体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氛围。高校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以及文化阵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接受先进思想,表达自我观点的空间,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制度是高校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的体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是需要全体师生共同认同、遵循和践行的基本规范。健全的校园制度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管理体系,促使工作的有序开展,而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也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要求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制度。高校要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脚点,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充实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应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推动教学项目运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发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针对教师选拔、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内容架构、教学设计、教授方法、教学目标、实施评估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有效融合。2.立足学生主体发展,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因明确校纪校规、管理细则以及奖励处罚条例等内容,将大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纳入制度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结合教育管理要求,完善学校保障制度。加强组织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形成相互制衡、协调统一的管理局面,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推进。

三、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是隐性的存在,是全校师生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与制度环境下,经过感受、认同、践行、创新而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驱动力和核心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有力的一种形式。

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教学准则,从学生成长大学生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学校主体价值观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融合。2.重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校风、潜心育人的教风以及求真务实的学风;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严格对网络文化的检查工作,加强法律宣传,构建绿色的网络空间。3.保持兼容并包的态度,从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中汲取精华,充实校园精神文,提高文化育人价值。

四、通过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行为方式。校园行为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服务体系,增加了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同时也为文化育人效果提供了检验和评价的机会。

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打造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修养以及行为方式。2.支持社团文化建设,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创造条件。3.拓宽文化载体,加强文化宣传,引导行为方式,强化文化育人效果。

结束语

总之,根据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高校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完善建设唯独,能够有效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强化文化育人效果,有效降低学生的消极、抵触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学生“三观”的塑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婷婷.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35-36.

[2]刘爽.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71-72.

[3]甘迎春.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1):197-200.

作者简介:叶莲(1986.09-),女,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作者:叶莲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师资队伍进行管理提升是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完全聘任制和灵活分配制是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共有的突出特征,分析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应从选人、用人、留人和育人等四个方面加以破解。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民办本科高校即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本科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实质上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这些年,独立学院发展较快,到2015年初,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的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下属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全国已经有287所带有公办民助性质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重要性质在于其部分独立性和部分民办性,其经费来源不是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而来,在学费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管理上也都是参照民办大学的方式进行管理。民办本科高校是全部民资没有公办,而独立学院则是公有民办。同时,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也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是带有全部或部分的民资成份,都有一定的自主权,都是属于普通高校系列的“不普通高校”,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高校,多系近年来新办,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此,对其进行统一的研究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校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深层原因,笔者对浙江省内外几所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开展了抽样调查,获得了一手资料。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团队核心的组成不够强

民办本科高校在建校之初都会特别招聘一些刚退休的高职称教师作为“定海神针”。而对独立学院而言,在初创时期的专任教师有1/4是由母体高校在职教师兼任的,有1/4聘用了高校退休教师,有1/4聘用了应届毕业研究生,另外1/4才是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许多教师都把自己摆在一个“给民资打工”的位置上,缺少主人翁意识,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较难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调查发现,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的教师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生师比也普遍在30∶1以上,专职教师不足。另外,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主要由公办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以及留校生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组成,缺少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从主要师资结构来看,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35岁至50岁之间的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专长的中年教师人数很少,在有些学校中甚至没有。老、中、青比例不协调,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师资梯队,与优秀高校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二)留人效果不明显,骨干教师的流动率高

师资队伍稳定方面,留人效果不明显,人才流动率过高,不少学校超过15%。部分青年教师把在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工作看作权宜之计,一旦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或者能应聘更好的职位就立马远走高飞。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正式在编教师存在“差额拨款事业编制”和“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差异,民办本科高校的社会保障和稳定性更是低于公办高校,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增加了人才流失率。另外,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比公立大学差,在办学理念等在内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带有一般性和模仿性,缺乏自身独特的个性,在执行上也很难落地,多数停留在口头宣传层面,对骨干教师的吸引与凝聚作用也就大大减弱,间接地导致留人效果不理想。

(三)用人机制不够充分,人员配置的优化余地多

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虽然拥有用人自主权和灵活分配权,但调查发现,其实这些学校多数情况都是在用人机制上模仿公立大学,鲜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用人制度或者大刀阔斧改革用人制度的情况。这可能是和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虽然由民资创办设立,但初期的管理者都是出身公立大學有关,只有长期工作在公立高校且综合表现比较出色者才会纳入投资者的人才搜索视野,所以在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打下了较深的公立高校的烙印。因为高校管理者多数是教授出身,这也限制了企业管理界精英加盟的可能性,所以,整体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架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优化余地较多。

(四)育人通道不够健全,前瞻定位的提升空间大

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出现时间不长,现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投资者或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就决定了“确立运营中的低成本策略”和“追求招生上的大规模效应”是其当下的战略定位。因此,民资特征的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相对于公立大学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关注人才使用超过对人才培训的问题,导致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投入不能保证,忽视了培训在帮助教师开发潜能、提升价值、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意识到通过对教师健全育人通道和前瞻性的职业发展定位,可以使教师更积极地投入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整个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底蕴不够深厚,吸引不了知名教师的加盟

一所大学的底蕴对是否能够吸纳和积聚海内外大批人才关系重大,而学校底蕴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令人倾慕的历史传承、令人奋进的校园文化和让所有人才得以发展并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所大学的品牌与口碑要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树立起来是不太现实的,大学的文化底蕴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通过几代人持续不懈的努力才慢慢积淀起来的。对于一位潜心做学问搞教育的知名教师如要另谋高就,考虑的不仅仅是物质待遇这一项,还要考虑是否被尊重、是否有尊严、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评价,在新的学校是否有自己发展的潜力、能否发挥其才能和是否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等都是很重要的标准。而这些其实恰恰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短板,这就难以吸引到大批知名教师的加盟。

(二)氛围不够良好,凝聚不了潜力教师的人心

研究证明,想要比较充分地挖掘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就必须尽最大可能地破除对其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与限制,让别人在可以自由交往和相互关心的氛围中消化最新信息并自主地开展创造性思考。因此,一所大学能够树立起融洽和谐平顺的人际氛围,对人才潜能的挖掘关系非常密切。调查发现,不少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对教师的管理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工作量计算上,激励措施也多数依靠物质。有些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为了控制成本和管理方便,忽视他们的合法权益与合理需要,包括对教师的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调整、激励约束机制与有效考核指标制订、日常进修培养与职称科研导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整体氛围不够良好,凝聚不了教师特别是潜力教师的精气神和人心。

(三)眼光不够深远,关注不到今后教师的发展

从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师资整体素质上看,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尚未达到应有的要求。部分教师还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新的教学技能,迫切需要进行培训与提升。但是因为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属于部分或全部自筹经费的社会力量办学,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了节减开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一方面从教师本身的角度看,工作强度高、工作节奏快,教师往往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参加各种培训;另一个方面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使用轻开发”情况,制约了教师能力提升。整体来说,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眼光还不够深远 关注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也致使这些高校发展缺乏后劲与潜力。

三、解决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引进“双师型”中坚骨干,实务经验与理论修养阴阳相济

既有企业中高层管理实务经验,又有高层次理论修养的人才,是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急需的“双师型”教师。民资性意味着人才进与出都是体现自主意志,而且在编制上也可以保有适度的弹性,既保证“双师型”中坚骨干引进的连贯性,又可以形成“鲶鱼效应”使在岗人员保有适度的紧迫感。民资性也意味着可以在选才上跳出框框,打破行业界限,从其他高校和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吸纳所需“双师型”中坚骨干。同时,对“双师型”中坚骨干的聘用形式可更加灵活多样,长短期结合、专兼职结合、阶段性与项目型结合等。针对那些具有较高水平和社会声望的兼职教师,可通过增加制定实用性教学大纲、编写所教科目的教材、提供教学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以及指导青年教师业务提高等职责要求,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为双聘教师,或者直接将其吸纳进入本校专职专任教师的队伍,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中坚骨干,实现实务经验和理论修养两个方面的阴阳相济。

(二)采用“三角型”激励机制,情感事业与实际待遇虚实兼用

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校从事的事业是“公益性”的,经济基础是“民资性”的,教师与资产所有者代表签署协议建立“雇佣关系”。与公立大学相比,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教师更需要薪酬以外的激励形式。除了待遇留人以外,还有情感留人和事业留人这两个角度,使之形成“三角型”的留人激励机制。“协调融洽的氛围也是生产力”,尊重人格是现代管理中急需高度重视、亟待强化开发的情感“资源”,因为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中的等级壁垒比公立大学更甚,作为大学竞争力主体的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比公立大学更甚,更需要加大对教师的情感投入,将管理手段由“薪酬留人”为主向“薪酬留人、事业留人和情感留人”三者并重进行转变。事业留人要积极引导事业观念,改变就业认知。从整体上看,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发展前景良好,无论是教学还是行政管理都将逐步规范。但就个体而言,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进国退”促使人们追求“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将彻底改变。

(三)建立“四車道”用人机制,架构归属与教书育人定位置顶

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的民资性特点,使得组织架构和职能归属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对教书和育人上的定位也需契合社会需求的实际,并将其置顶作为整个学校一以贯之的内在动力。

架构方面。针对新校区建设告一段落的情况,一是通过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和职能的形式,来撤销一些迁建过渡性机构;二是实现专业化管理,使资产管理职能更具专业化,管理职责更加到位。通过组织架构和用人机制的调整,使人力资源的效用进一步提升。

归属方面。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就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型院校的实际需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 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上的人才资源。针对现在各系部各自为政各聘兼职教师的乱象,可以明确在教务处的归属下,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社会兼职名师详细人才信息库”,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通过高薪特聘等方法,选择最合适最优秀的社会兼职师资。通过明确兼职教师管理归属,整合兼职教师资源,提高用人性价比。

教书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改变对生师比等做出硬性规定的做法,以指导性比例标准或者提出一个合理范围,使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地配置师资。这样可充分体现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毕竟,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最终接受市场检验的,是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这才是其生命力所在。

育人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综合指导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全方面指导。借鉴研究生学术导师机制,对优秀学生设立双向选择的本科生导师制,用以进行个别深入辅导;借鉴各班级的班主任制和年段片区辅导员制而设立寝室导师制;借鉴学生管理学生的学生自治会设立老生指导员即学生导师,或者高年级与新生班缔结友好结对班级等,进一步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受教育机会。

(四)开发“五芒星”育人通道,自我修炼与公派培训多管齐下

一是创设和推介新的学习资源,鼓励教师自我培训。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网络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如发端于过去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的慕课(MOOC),就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开放式课程开发模式。另外解决教师在家可登录学校官网和远程电子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等技术问题,通过建立激励措施,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是创设和推介新的学习渠道,促进相互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外出进行学术交流;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政府挂职锻炼,成为访问学者等学术活动渠道,拓展教师的视野。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编写专业书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

三是创设和推介新的企业需求,强化实践培训。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的定位就是密切关注市场需要,开设专业灵活,更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所以更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在产学研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四是创设和推介新的教育产品,提供学历培训。学历教育能够让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的专职师资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不多,应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或博士,为他们提供时间、资金上的支持。

五是创设和推介新的传承模式,倡导结对培训。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创立之初拥有相对较多的富有经验的老教授,而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一批刚毕业的新教师。可以通过出台激励措施,倡导传帮带的师徒制结对培训,让老教授的经验后继有人,让新老师的尝试有名师指路。

参 考 文 献

[1]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3):42-43.

[3]张增林,王和强.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校与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70-72.

作者:王海红

上一篇:行政报务发展法律论文下一篇:煤矿通风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