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地方综合性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背景下,做好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对国家建设发展有深远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文章以广西5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并进一步探讨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倦怠 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蒋丽琳(1979-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覃干超(1965-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广西桂林541004)

[

一、引言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它实际上是由于工作压力所引发的一种心理枯竭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体验到一种身心疲惫的感觉,容易产生疲劳、焦虑、工作效率下降。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高校辅导员也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为了全面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我们于2007年7~8月对广西5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开展了职业倦怠的专题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预防和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广西5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为8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李媛于2005年修订的职业倦怠量表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本土化版本。此问卷共30题,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枯竭、讥诮态度(冷漠)、降低自我效能感,采用5点计分法。总量表的Alpha系数为0.934,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909、0.873、0.785。

(三)统计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从63页表1的数据来看,广西高校辅导员的在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分别为3.75、3.78、3.76,由于本研究采用5 级评分,中数为3,所以结果显示辅导员的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程度较高。这说明广西高校辅导员在整体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

(二)广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为检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等辅导员之间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是否有差异,我们利用差异性检验对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长短不同,所带学生人数不同的高校辅导员之间在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性不明显。但是,不同学校类别、学历、职称以及专职与兼职辅导员之间,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1.不同学校类别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比较。不同学校类别的辅导员在降低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在情感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t=3.60,p<0.01)。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在讥诮态度维度上的平均分也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30,p<0.05)。见表2。

2.不同学历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比较。不同学历的辅导员在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情感枯竭上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发现,具有硕士学历的辅导员在情感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辅导员(p<0.01)。见表3。

3.不同职称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比较。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在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情感枯竭上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发现,中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在情感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无职称辅导员(p<0.05)。见表4。

4.专职与兼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比较。专职与兼职辅导员在降低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兼职辅导员在情感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专职辅导员,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t=2.08,p<0.05)。专职辅导员在讥诮态度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兼职辅导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13,p<0.05)。见表5。

四、分析与讨论

反映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高校辅导员在情感枯竭、讥诮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平均数分别为3.75、3.78、3.76,都远超过了中数3。可见,高校辅导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在学校类别的差异上,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在情感枯竭、讥诮态度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辅导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使得高校辅导员疲于应付学生的各种日常事务,负荷沉重,耗尽心神,常常有一种情绪衰竭和无助感。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表现尤为突出,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和强度更大。

从学历上看,具有硕士学历的辅导员在情感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本科和专科学历的辅导员。这主要是由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甄选越来越看中高学历,拥有硕士学历的辅导员正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再加上他们往往认为目前的工作岗位不能带来与其学历相当的价值,从而导致其产生心理落差,出现情绪低落、倦怠、沮丧等状况。

不同职称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在情感枯竭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职称级别的升高,辅导员在情感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也呈现递增的趋势,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辅导员表现出来的倦怠程度较高。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关键还是看学历和科研成果,这两项硬性指标无形之中给辅导员增加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使得他们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常常表现出疲劳感。

专职辅导员与兼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兼职辅导员在情感枯竭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专职辅导员,而专职辅导员在讥诮态度维度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兼职辅导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与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密切相关,由于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繁杂性和琐碎性,兼职辅导员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工作上,加上学习、科研方面的巨大压力,往往使他们普遍感到情绪低落、疲劳和厌倦。专职辅导员由于整天需要与学生打交道,处理各种琐碎的学生事务,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工作热情。

五、思考和建议

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还没有达到严重的地步,但其职业倦怠的倾向已十分显著,若不及时加以预防和引导,势必会损害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一)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关怀

1.明确职责,为辅导员“减负”。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常常被戏称为“高级保姆”“勤杂工”“救火员”“勤务兵”。由于职责不清,辅导员往往承担了许多超出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繁杂事务,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包打天下”,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要求,明确他们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权限以及责任,进一步细化他们的工作职能和分工,使他们充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按什么标准去做,从而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柔性管理,为辅导员“松绑”。过于刚性的制度管理往往容易忽视人的情感和需要,不利于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发挥。高校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还应采用“以人为本”的非强制的柔性管理,做到“刚柔相济”。譬如,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和不定时性,适当放松对辅导员的日常考勤查岗;对带班学生人数较多的辅导员适当减轻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补助;在辅导员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也应该避免死板僵化,多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出发进行适当的倾斜和照顾,以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

3.善用激励,为辅导员“打气”。高校在管理中适当运用激励机制可以使个人完成目标的行为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目标激励。高校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及学生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辅导员工作目标,并把目标层层分解、细分量化、落实到人。第二,进修激励。在强化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鼓励辅导员进修学习、考研读博、外出交流考察,以开阔视野,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第三,典型激励。开展优秀辅导员、育人标兵、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评比,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第四,情感激励。高校管理者用尊重、信任、支持、宽容、关怀的情感和态度对辅导员进行激励,这样比有形的物质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第五,成就激励。对辅导员的教育成绩、科研成果,或者所带班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估,实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政策,并记入辅导员工作档案,作为日后评先选优、职务或职称晋升的依据。

4.营造文化,为辅导员“清障”。高校通过举办辅导员学术沙龙、经验交流、网络论坛、读书会、联谊会、才艺展示、球类比赛等活动,积极营造互助合作、民主平等、和谐融洽、沟通顺畅、健康快乐、良性竞争的职场文化,为辅导员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构建一个充满凝聚力、创造力、向心力的工作平台,从而进一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变职业倦怠为职业眷恋、职业幸福。

(二)引导辅导员进行自我缓解和预防

高校在对辅导员职业倦怠进行组织干预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辅导员进行个体干预。

1.设立开放的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专门为辅导员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还不多见。高校应尽快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辅导员进行个别疏导,使辅导员有倾诉自己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场所。此外,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高校还可以开设辅导员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设立“辅导员情绪宣泄室”等,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制度。高校应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普查,记入辅导员心理档案,及时发现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预防和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校要经常组织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如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为辅导员开设讲座,也可通过网络、广播、报刊等形式向辅导员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使辅导员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情绪调节、压力管理、自我疏导、自我训练等方法,提高辅导员进行自我干预的能力。

4.开展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高校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还可开展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如“辅导员个人成长工作坊”“辅导员压力管理工作坊”“辅导员婚姻家庭工作坊”等活动,并结合开展辅导员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进一步增强辅导员的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一敏.职业倦怠综合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媛.MBI量表的本土化修订及上海市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EB/OL]. http://

dlib2.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22&CurRec=1, 2006-08-10.

[4]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5]王锋.青年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作者:蒋丽琳 覃干超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篇2:

地方综合性院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解析

摘 要:地方综合性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背景下,做好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对国家建设发展有深远影响。基于此,该文阐述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现状,提出了做好地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有效对策,以期优化与改革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科生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衔接

Analysis on the Conn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Weihua

(School of Marxism,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 264005 China)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也迈入了新的阶段。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如育人主体合力发挥不够积极、简单延续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等。地方所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有必要针对地方综合性院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

1 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完善。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高等教育部于1953年发布)、《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87〕教党字084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等。

思想政治教育是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其确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与立场,提升其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自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要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生人才,势必要强化并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政治觉悟与思想品质。因此,相关领导与教师要提升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探究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是否得当,帮助研究生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1]。

2 地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现状

2.1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连贯性

在高校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环境是相同的,享有同样的学习资源与载体,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出衔接性与连贯性。从当前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年龄构成情况、培养模式及对社会的认知水平等方面分析来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不同的群体之间没有交集,二者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起到衔接的作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的情况。

2.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差异性小,功能作用不明显

教育本身具有功能性与目标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充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与客观要求,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在思想与行动上达到理想的目的,从而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对象不同,在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应存在阶段性与差异性。但是,从当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都只关注教育部门规定的总体目标实施情况,没有意识到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性,造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旧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基础,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进行延续,导致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具备差异性与阶段性。

2.3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发展性

通过落实具体教育内容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由于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阶段性与差异性不明显,导致二者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面出现重复,缺少发展性的局面。当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遵循本科生教育内容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相关教育工作者认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与环境相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对的问题也与本科生相似,没有注意到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造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趋向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发展。由于二者教学内容充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更为系统地发展。

3 地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处理对策

本科生与研究生身处高校的不同教育阶段中,二者之间不但存在共性,同样也存在区别。如果没有关注二者之间的共性,势必会造成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衔接性与发展性。如果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势必会造成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重复或目标模糊的现象,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低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从而对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要想处理好地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工作,势必要把握好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区别,把握好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深入挖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之处。分别确定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在不同阶段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确保不同学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连贯性。

3.1 以总体目标为基础体现功能性

要想使学生内化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形成影响。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引导目标实现,在培养其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并且能够成为指导或判断自身行为与事物的参考依据。而研究生阶段则重视创新目标,在培养学生会用的基础上,需要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2]。

3.2 在课程体系方面体现出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视并着手解决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科生内容大而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交叉重复的问题,要让本科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渗透与衔接,构建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的阶梯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地方高校研究生政治认识水平分析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政治认知水平理论化程度不足的现象。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具体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充分结合在一起,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出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并且要与学生的思想水平及当前的社会情况相结合。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出课程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为研究生充实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容,体现出思想性与学术性,并将具有时代性的案例用于辅助研究生的理论认知能力[3-4]。

3.3 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科生与研究生二者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及教育资源等存在的交叉性特点,通过高校文化活动,强化二者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与沟通。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地方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科研方面由研究生带动好本科生,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由本科生带动研究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地方高校可以在住宿管理方面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社区的形式管理学生宿舍,将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不同学历层次及年级的学生综合在一起,实现跨越式管理,在学生中形成跨越式交流,让不同思想政治水平的学生进行碰撞,整合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合在一起,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5-6]。

4 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生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研究生这一特殊的人才群体,未来会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作为衡量未来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标准,对未来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新时期国家命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探究如何做好地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根据当前地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找出制约二者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处理好本科生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飞,杨戴竹,王子硕.用党建思维引领新时代地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6):40-43.

[2] 陈静,丁莉.地方民族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对策探究——以省属地方民族院校M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17):6-9,13.

[3] 李乾夫,刘利.硕士生与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的“五个维度”[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83-84.

[4] 杨戴竹,赵飞.党建工作新视角下的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2):55-57.

[5] 张晓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硕联动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6(24):101-102,105.

[6] 姚彬,李超,许矛.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衔接的现状及原因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8):177,179.

作者:张伟华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篇3: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社会理想教育研究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高校社会理想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我们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历史高度来深刻认识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客观规律,提高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理想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实效性

[作者简介]陈红曼,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广西玉林53700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这些要求,向我们提出了加强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等方面颇有成效,但如何把大学生的基本品德教育引导到高层次的社会理想教育上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上深层次的问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需认真解决的课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大批新办本科院校成立;使高校社会理想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2005年底前,新建本科院校有198所,占全国701所本科院校的近1/3。”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历史高度来深刻认识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客观规律,提高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1 加强高校社会理想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战略需要。大学生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已经进人青年时期,因而总是试图接受或参与到社会中去,总是试图获得新奇的东西。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看,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的本领和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人生阅历还不十分丰富,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也并不深刻,因而常常缺乏辨别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注意学习并知之甚少;而今同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只重视专业学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其结果,使得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也就不能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应地,也就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而正确的社会理想在人的成长和成才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也是他们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否把握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最重要;在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理想信念的缺乏和不正确必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导致人格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甚至一生。因此,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看,加强高校社会理想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合格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加强高校社会理想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中进行选择。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就国际环境而言,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同时又有走向一体化的趋势。这必然会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的冲突,从而也必然对我国产生冲击。就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能够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改革开放也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消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传入,无疑会使我们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精神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等等,也使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汇、相互冲撞、相互激荡。新生的、进步的东西会催生、涌动,而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也会沉渣泛起。所以,在大学校园里,不仅仅只有马克思主义,还有各种意识形态俱存。对此,一旦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用正确的社会理想去占领他们的头脑,那么在各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背景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从而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四有”标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看,我们也必须加强高校社会理想教育。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新的部署,要求“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3 加强高校社会理想教育。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高职高专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二是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三是以工科、文科及经济管理学科等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建设在中国高教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学校定位上,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的现状、地位认识不清,有好高鹜远的心理;各学校多限于在办学类型、层次等结构形态的定位,而在体现学校个性的诸如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学术追求等内涵定位则比较模糊。由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因此表现在运作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很大程度上或按专科惯性运行,或模仿老本科院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在规模发展上主要是以行政教学楼舍、学生宿舍、图书馆楼舍等物质性条件为主,而在非物质性的基本建设方面,也就是在进行队伍要素、管理要素和文化要素等建设上表现出相对滞后性,办学规模的不协调性问题突出。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单一,后劲不足;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也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如相同学科专业布点过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学科专

业结构基本雷同,同向变动率大,互补性差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和效益,并为这些高校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因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为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以及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等方面凝炼自己的特色,提供特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新办本科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开展社会理想教育必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理想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此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出现重大挫折后,为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许多专家学者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论文,还出版了许多小册子和专著。

1 关于高校社会理想教育重要意义的研究。邱奕福的《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8期)从高校培养目标和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出发,论证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王忠桥的《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理论前沿》2000年第19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意义:一是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三是从大学生未来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来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2 关于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现状的研究。成长春的《适应与超越一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4期)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定位的审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设定的审视;对教育主体适应的审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环境的审视。李卫东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广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从理想信念目标的选择、掌握科学理论的水平、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不想入党的原因、就业择业等五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及基本特点。

3 关于高校社会理想教育原则的研究。刘英的《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和原则》(《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第2期)论述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应把握的原则: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长期性与近期性相统一的原则;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统一的同频共振原则等。

4 关于高校社会理想教育内容的研究。陈雪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好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系列观点的理论;加强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及当代国际政治时事的教育,着重帮助他们解决“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刘建军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11期)指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

5 关于高校社会理想教育方法途径的研究。王炳华的《理想信念教育——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强化理论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正视问题,揭示矛盾,释疑解惑;占领网络阵地,在因特网上唱响主旋律等。

以上所列,仅为其中一小部分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综观之,关于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和依据。但同时,我们也深感现有的研究仍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新办本科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开展社会理想教育?这是上述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的问题。第二,对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应如何认识?尽管大多数学者把社会理想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却较少阐述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因而对社会理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认识到位。第三,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理想教育的组织形式、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高校社会理想教育的实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责任编辑:清 泉]

作者:陈红曼

上一篇:优秀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生生合作高中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