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要】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慕课建设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和观念,坚持实践取向,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以问题带动参与、采用实例教学、小组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切实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1: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策略探索

【摘要】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一种面向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学习人员的一种共享课程,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都包含在内,课程的服务范围很广,再加上信息技术这一重要技术支持手段,该课程实现了较快的发展。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教育创新的重要表现,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学理念的革新,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新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并且在革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建设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研究。

1.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高职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经济建设全面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的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教育进步的教学体系以及教育系统。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正是教育体系完善的重要进程,同时有利于高职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于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1.2有助于高职内涵建设的推进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需要从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模式创新等环节着手,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最大保证就是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正是课程建设的最佳抓手,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能够较大程度的减轻教师的教育负担,也能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和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3有助于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也能够建成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高职教学成效。教师以及广大学生能够在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这样自主学习的形式也是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精品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

2.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策略

2.1制定建设规划,重视内涵建设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需要经历复杂的建设过程,建设经费、师资团队、管理、应用、评估等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制定全面科学的建设规划十分必要。高职院校在应用和推广精品资源课程时必须有效衔接原有课程,并且要秉持批判的继承的观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并且需要注意不能出现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等情况。在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及规划的前期,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文件以及政策规定进行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环节以及建设进程等的确定以及资料准备,对于各个环节都要严格规定,以便更好的指导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进程;在后续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设计以及建设等都要和高职院校的特点以及定位紧密相关,并且要有步骤、分层次的逐步实现建设目标,注重精品资源课程质量水平的提高,重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确保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能够符合人才培养和社会建设的要求。

2.2建设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实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师资力量是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精品课程的长远发展。在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时,首先需要组建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在选拔教师时需要从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考察,相关管理部门也要注重为师资队伍的壮大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营建良好的氛围,在建设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能够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例如,高职院校在培养师资队伍时,可以将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以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考核教师素质的一个标准和内容,同时也可以将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评估作为师资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贡献度。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的培训课程,或者是组织高职院校之间的研讨交流活动,促使不同院校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促使教师全方位的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内涵。

2.3优化共享环境,健全服务功能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良好的氛围中需要高职院校持续优化环境和完善服务,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针对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共享难度大、功能差异大和格式复杂等问题,必须建立功能齐全、格式统一和充分共享的网络平台,同时针对课程学习者学习需要不同的状况,可以设计不同的模块和全面的服务,或者是为学习者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规划,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及满意度。另外,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络资源部分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挂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二,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用开放的胸怀去包容和分享资源。高职院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不仅要包括学习者可以直观看到的课程目录、教案、课件、实训资料、练习等,还要包括教学观念、理论、手段、院校共享资源等隐性资源,这样才能够为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第三,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质量,并且要定期维护和更新共享资源和网络软件,确保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2.4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建设水平

健全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经费管理机制。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共享课程建设需要建立较为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有效的支持网站建设、课程分享、教材更新等工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为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供长久发展的动力。通过长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教师也能够更加积极注重的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进而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三,评价机制。全面的评价机制需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测评、院校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机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第四,推广机制。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推广需要建立完善的推广机制,报刊、研讨会、媒体宣传等都是重要的推广手段。

3.总结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使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者等受益。高职院校在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时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策略,制定全面科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规划,推进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共享课程的学习环境,建立健全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管理机制,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绪军,蓝洁.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3(2):67-69

[2]朱三妹,程利.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例[J].科教导刊,2014,39(6):32-34

[3]邱福明.高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思考与实践—基于评审指标体系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9):89-91

作者:陈君

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慕课建设探索

【提 要】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慕课建设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和观念,坚持实践取向,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以问题带动参与、采用实例教学、小组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切实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慕课 网络教学

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国内称作“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或“慕课”。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入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并在国内开始致力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一时间,慕课这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席卷全国。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于2015年7月获得成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建设项目立项。在课程建设期间,课程组通过实践与反思,对慕课建设和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了更加切实而深刻的认识。

一、慕课建设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高校在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观念较为落后的问题。开展的许多教学活动与小学教学的实际脱节严重,“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这些教育理念无法落实。在慕课建设中,我们觉得应该首先从以下三方面更新教育观念。

(一)学会角色转换

作为全新的教学方式,慕课教学只需要学生具备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即可参与学习。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与监督者,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与指导。这与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在高校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是以知识掌握的先行者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在慕课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重大转换,要由台前走到幕后,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改变学生“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范式,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E-learning”学习范式。这样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任务减轻了,恰好相反,教师要投入比以往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二)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要以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创新课程目标。通过具体知识点指向教师能力培养。慕课形式使得师生不再是面对面地交流,教师不在身旁,要使学生能有较为持续的学习兴趣,能自觉地完成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在熟悉所教课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不管所学专业为何,都要了解甚至精通各种开展慕课教学相关的视频制作软件和计算机技术。追求新异是青年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离开了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再完美的内容也可能与学生无缘。

(三)坚持实践取向

我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施全程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全程实践的教师培养”模式,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在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实施、练习形式的运用等方面强化学生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感受教育经验,内化课程理念,促进课程理论与教学能力之间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在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二、慕课建设背景下教学内容的优化

慕课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创新,要求将一门课程的内容切割成几十个知识点,通过一个个6—10分钟的“微课程”展现出来。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必须要适应高度网络教学背景下“微课程”展现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选取的授课内容简明、扼要,有较强的传播性,通过高品质的教学视频来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

(一)主攻重点难点

“微课程”的形式决定了授课内容难以面面俱到,只能在对所有课程内容的细致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完成课程的系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五部分内容中,“语文教学”是核心内容,之前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都要通过本课程加以融合,转换成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能力;“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们是学生终身学习和使用语文的基础;由于要消除可能伴随终身的写错别字的顽疾,小学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如何减少错别字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层层筛选,精心处理,“微课程”的内容才能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二)追求新颖实用

慕课的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很强,仅仅通过网络的互动交流,要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应该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所谓新颖,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应力求充分反应教师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要求。所谓实用,主要是指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的安排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所学的内容不能运用于实践,不能促进学生实践后的反思,那么课程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科研促进教学

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科研信息和科研结论,如果老师只是停留在他人研究成果的介绍,而没有个人的研究心得,“微课程”极有可能失去吸引力。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不能只是传授别人的东西,个人教学的特色应该体现在传达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上,要通过艰辛的教育科学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摆脱肤浅和平庸。事实上,对于自己的研究心得,教师才能清楚地解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在课程讲授中成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范例。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组织到慕课教学中,以科研促进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切实际、更有深度、更具魅力。

三、慕课建设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进

慕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主性学习活动为基本线索的课程教学。慕课发展的兴衰最终还是取决于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的根本问题的深刻洞察。因此,慕课建设要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兼顾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慕课建设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作了较多的尝试。

(一)问题带动参与

缺乏有效的参与,是慕课课程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采用“教学视频面授+课堂研讨互动+实践作品点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注意以问题设计“微课程”课程形态,由许多小问题穿插构成,巧妙地设计问题,由问题带动学生参与讨论,重视学习的体验和互动,使他们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教学有效性。在慕课平台的讨论区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老师设定主题,且主题有吸引力,学生能参与;在答疑区,教师及时沟通,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过程受到了尊重,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平台上在线测验与作业要及时反馈学习成效,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过程,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线下,还通过临时的小组组合共同就若干小学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形成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学习成果。总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的思维保持在积极状态,产生较强的“参与感”,随时深入地进行思考,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课堂实例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已經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可以说是一门桥梁性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亲自动脑、动手,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知识充实实践,又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和知识的认识。所以我们的授课视频采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有教学名师的,有普通老师的,也有同学自己的,通过对教学实例细致而深入的解剖,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快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把学习引向深入。

(三)小组任务驱动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能力难以提高;如果学生的作业量和训练量太大,教师又无法一一批改或指导。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习进程和小组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有趣的任务,要求学生看完教学视频后,人人高度参与,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试讲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观课议课,每人至少指出试讲同学的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在互助交流中,学生有变成老师的虚拟角色转换,一旦他们感到经验发挥了作用、自身受到尊重,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主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与大多数教师教育类在线课程的建设方式不同,本课程在建设中,一直追求摆脱传统教师教育类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式,提出了由知识教学为点,带动课程理论全面学习的线上教学内容建设,梳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内容,挖掘各理论板块的关键知识点,通过建设理论文献、高校和小学教师教学视频、学生教学实践视频、专题研讨等资源,丰富各板块的理论学习,带动学生自主拓展并加强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由点及面,重点突出,资源丰富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与转换一直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希望我们的探索能为同类课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张鸷远2014《“慕课”( 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第2期。

王秀丽2017《慕课发展困境与路向》,《江淮论坛》第1期。

(通信地址: 610106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作者:范崇高 郭俊奇 朱雨时

计算机技术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3: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摘 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具有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时间紧迫、意义重大的特征,故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到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其次,针对课程特点,在进行设计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知识面的拓宽、网络课堂的激励交互。再次,论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测量学;知识产权

2012年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其中明确指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不仅有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还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与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还应有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并构建了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1]。

本文以“测量学”课程为例,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1 自上而下,搭建精品资源共享建设体系

由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时间紧迫、意义重大,桂林理工大学非常重视。“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由测绘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亲自挂帅,组成一支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主,以教务处、网络中心、宣传部等职能部门为辅的共享课建设团队,充分保障人员、设备、经费的及时到位。由于组织有力、制度保障、措施得当,“测量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经过团队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教学录像30部、演示文稿(课件)34份、实验动画和虚拟仿真(原创)53个、习题和例题试卷等68份,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释、评价考核、专业中英文词典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原创材料,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评审。

2 突出课程特色、实现精品共享

桂林理工大学的“测量学”课程,可谓历史悠久,如今师资结构合理、实验设备雄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已建设成为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2]。“测量学”课程是桂林理工大学为地学、工程技术等非测绘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测绘地图的过程、熟练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技能、具备使用常见测量仪器的能力、了解各类专题地图的知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形成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

同时看到,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3S(GPS、GIS和RS)集成技术为特征的当代测绘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使得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逐渐向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的测绘一体化、数据流处理一体化发展,学科内容也由传统的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和表面上各种物体几何形状及空间位置,上升到研究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地学信息。可见,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注意到该课程是面向非测绘专业学生,因此必须保证测绘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课程组织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形成完整的課程体系,这在基本资源里面体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讲课录像、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等。

2)丰富多样的扩展内容,体现在资源拓展里面,包括实验动画、仿真,案例分析,中英文专业词典,相关专业课程课件等。

3)重视学习的激励交互[3]。网络课堂带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师、所有的学习者处在不同的时空中,教师无法像面对面教学那样有效地掌握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纪律、学习效果及学习活动,所以必须要设置一些控制/激励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全程关注,保障网络教学有序并高效地开展。

①E-mail提醒。每当课程内容有更新,比如课程开课、发布新内容等,课程教学团队就会及时向学习者发送一封邮件,提醒学习者。

②论坛交流。教学团队每周会在课程论坛上组织一次针对本周学习主题的实时交流活动,并将学习者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③作业及考试。系统自动或者人工反馈。

④课程认证证书。Coursera平台上的课程,只要选修、参加考试并达到课程要求分数的学生,就可以拿到指导教师签字的结课证书。对于学习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4)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借鉴国外知名的网络课程共享Coursera平台的方式。首先,从评价主体的角度看,分为系统评、同伴评、教师评、学习者自评。其次,从评价的时机与作用上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 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是通过网络公开自己的创作成果,促进新教育成果的产生及教学资源的进一步繁衍。精品课程作为某个高校或者某个教师群体的智力产品,其知识产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只有给予权利人必要的保护,版权人才会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网络上共享[3]。因此,按照精品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知识产权的特征,精品课程共享的各利益要以版权为纽带,通过协议的形式,合理分配精品课程共享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在人们享受着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同样面临版权保护的潜在风险。一方面,使用者违反版权协议,私自开发、复制并传播,导致版权的扩散;另一方面,版权人对自身版权的过度保护(如核心内容隐性化程度过高),会导致资源供给需求双方无法得到对等的共享。再者,若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里面出现侵犯他人权利的内容,而使用者却不知情,会导致侵权行为的扩大化。

对此,采取如下措施。

1)签署《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知识产权保障协议》,协议各方:甲方为课程建设学校,乙方为课程负责人及全体团队成员,丙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甲方对本共享课建设、维护和更新等进行监督管理;乙方承担本共享课的建设、维护和更新工作,拥有署名权;丙方在网络技术上保障共享资源的合法使用。

2)课程资源素材若非原创,要注明其来源;如果修改原始素材,应首先征得版权人同意。

3)避免使用带有企业广告性质的素材,若必须使用,则将其公司名称、商标名称进行消隐处理。

4)素材及原创作品中有部分地图涉及国境线、民族习俗,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政策严肃、认真地处理好。

4 共享课程的不足与对策

1)当前社会具有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的特征,而课程仍缺少足够多的碎片化、微型化的视频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的需要尚有差距,下一步应加强微课、微视频的制作与发布。

2)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的指导资源和学习资源往往存在量大却非质优的弊端,更多地是注重资源的呈现。虽提供习题作业或者试卷资源,但是缺乏对题目的设计与对学习者的反馈,课堂互动平台利用率低。若要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理解学习者的不同意图,就必须对学习者类型进行细化,精心设计、组织课程,完善交互平台。

3)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堂互动”平台中,偶尔会发现有学生的一些提问或评论,但课程团队或其他学习者却未曾对此作出反馈。教学团队也不会主动地组织、号召学习者进行实时讨论,这些行为终将导致互动平台的废弃。应建立、完善共享课程的管理、维护机制,教学团队要承担起在互动平台组织、引导、反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田超.网络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以中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美国Coursera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6-7.

[2]陈天伟,文鸿雁.“测量学”教学网站建设的总体方案[J].桂林工学院学报:高教与社会科学研究专辑,2004:102-104.

[3]文宁,陈鑫铭.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版权保护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78-81.

作者:陈天伟 文鸿雁

上一篇:电子设备安全试验管理论文下一篇:乡镇干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