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历史学科是高中所有学科中蕴含人文思想最丰富的学科。本文立足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简要分析了现今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唤醒人们的美好人文情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历史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历史教学论文 篇1:

高中地理教学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

[内容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历史知识水平,巧妙地将人文历史知识与地理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此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历史、自然、政治、人文等,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许多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精心备课,提高人文历史知识水平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渗透人文历史知识,就要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历史知识水平。教师既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收集相关人文历史资料并进行研究整理,将地理知识与人文历史知识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人文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世界主要航线时,教师可结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从刘家港起锚,带领2.7万多人和200多艘船只远航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拜访爪哇、苏门答腊、彭亨、古里、天方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可能到过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等。郑和下西洋加深了明朝与南洋诸国及东非的联系。”通过讲解这样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将人文历史知识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既讲解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又联系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收集选择,并巧妙运用于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中东政治地图变化时,教师可联系鸦片战争的史实: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手段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沙俄更是多次对我国进行侵略,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及新疆等大片领土,直到1991年,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解散才改变了中东版图……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志向。

三、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人文历史知识

高中生的思想较为独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行向学生灌输人文历史知识,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将人文历史知识渗透于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对相关联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并从中开阔视野。

例如,学习洋流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人口迁徙的历史故事,如著名的“三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利用洋流的特点将黑人贩卖至美洲并顺利返航。又如,学习地球公转和自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人们是如何发现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背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合教材学习当代人文历史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渗透古代人文历史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当代人文历史发展情况,使学生对当代人文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

例如,在学习地域类型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进行分析,根据作物习性判断当地气候,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农业类型,如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乌克兰等国主要以商品谷物种植为主,而混合农业大部分分布在北美、新西兰、南非等国。根据农业种植特点,让学生判断当地所属的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分析当地文化及生产类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五、以人文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通过课堂内外历史知识的学习,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史学修养,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再精选一些历史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新课导入环节,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与人口迁徙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先将历史学家伯赞的简介及照片展示给学生,再让学生对其名族进行猜测。从伯赞的照片、姓名及生平看,学生可能推测其为汉族人,可实际上其为世代居住于湖南的维吾尔族人。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通常维吾尔族人世代生活于新疆地区,可为什么在湖南地区有维吾尔族人?”之后教师再对居住在湖南的维吾尔族人的来历进行简要说明,并借此引出有关人口迁徙的知识。这样的新课导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对历史学家伯赞充满好奇,而且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渴望。

六、以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时,教师可以对西周分封制的史实进行简要讲述:西周时期,周武王将今天的山东西南的部分地区分给其弟周公姬旦,其弟之子后来建立鲁国;周成王将今天山西西南的部分地区分给其弟叔虞,其弟后来建立晋国。因此后人将山东简称为鲁,将山西简称为晋。介绍这些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记住相关省份的简称。又如,学习德国的地理环境及工业区位时,教师可以对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的恩怨进行简要讲述:在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为此被迫把铁矿资源较丰富的洛林与阿尔萨斯让给德国,但在随后的一战中,却是德国战败,此时德国不但将洛林与阿尔萨斯归还,而且把本国的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以上历史案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忆法国多铁和德国多煤的特点。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时差、时区及日界线时,教师可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在1915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由西班牙出发开始向西航行,在航海的途中麦哲伦因与菲律宾的土著居民产生纠纷而死,剩余船员经过千辛万苦在1522年的9月7日再次返回西班牙,船员在兴奋之余也惊讶地发现,在航海日志处记载的日期为9月6日。他们一路坚持记录日志,并没有记错时间,但最终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少了一天。探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没有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概念,不知向西航行时每经过一个时区需减去一小时,且向西通过日界线时需加一天。这样通过学习人文历史知识可以强化学生对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理解。又如,学习有关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可对学生讲述:德国在一战发明射程高达100多公里的远程大炮,但是每次发射之后炮弹多向右偏离目标高达一公里。这一史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涉及很多人文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认真研究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并将人文历史知识与地理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学到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施隽.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4):97-98.

[2]王淑艳.中学地理课堂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J].好家长,2014,12(24):191.

[3]游龙香.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11):25-26.

[4]孔德芹.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J].都市家教,2014,(3):23-24.

[5]冯英.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现[J].科教文汇,2012,(7):18.

[6]侯福海,苗天青.试论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4):69-62.

[7]孟兆伦.如何有效运用中国地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J].学周刊,2014,(2):179.

[8]冯林.浅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10):32.

(责任编辑 赵永玲)

作者:耿广朋

人文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分析

摘要:历史学科是高中所有学科中蕴含人文思想最丰富的学科。本文立足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简要分析了现今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唤醒人们的美好人文情操。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精神 策略

【分类号】G633.51

历史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历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促进学生思想受到触动,让其在课堂上受到优秀历史人物的熏陶,思想品质、意志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既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修养与素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学校存在教学方法老旧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强调知识的讲解而忽略历史学科的教育性和人文性,仅仅把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而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在相关历史事件中吸收有用的人文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枯燥、单调,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校认为历史科目不是主要科目,便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其他学科上。这样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重点讲解人文精神的知识,从而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上,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其不仅是对“人”存在的思考,还是对“人”生存意义的关注,又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而历史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故而高中历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及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精神品格,这对高中学生自身品质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大趋势,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逐渐缺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盛行。如何对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阶段的高中生进行培养,现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点,故而在高中历史中加入适当的人文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可见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工作者,其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对象。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及其对社会、人生的看法,甚至是其为人处事和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故而教师应当严于律己,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提升个人学识,并与时俱进保持先进的、健康的思想,以健康、阳光的形象面对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同时历史教师要应当坚持广泛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引入名家名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历史是一门博古通今的学科,众多历史事件都由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推动。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喜欢将历史学习概念化、公式化、符号化,教师在课堂上常用抽象、概括的表达方式进行授课,教师自认为讲授过程精炼易懂,学生却觉得冗长无趣。因此,在此时适当的引入一些名家名句,既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增强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代入感。

例如,在学习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经历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哥伦布的名言“只要我们能把希望的大陆牢牢地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能战胜。”“上帝可以辜负生命,却绝不会辜负生命坚持的信念”,一个积极乐观、不怕艰难、勇敢坚持的航海家形象就跃然纸上,显然此处名言的引入胜过教师长篇累牍的讲解。

(三)积极构建人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开放、富有理性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审视和重新认知,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历史先贤不一样的人文情怀。这既把学生从繁重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又解放了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将历史知识与学习态度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在舒适宽松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怀的体验,促使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一起认知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思想,讨论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认识与感知,探索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史实素材中体验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所蕴藏的思想内涵,深刻地感受历史中的人文情怀,从而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精神素养。

(四)引导学生科学树立历史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镜,可以知興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对历史内容进行准确、客观、科学的阐述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站在不同角度,亦或是站在不同的价值观层面上对同一个事件或人物的解读就是多元化的。如在评论哥伦布航行美洲的事件上,站在民族史观的层面上,哥伦布就是一个殖民主义者;而站在全球史观的层面上,以进步为标准,哥伦布又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一些存在价值冲突和结论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价值层面上来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判断。同时教师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在面对历史史实时,要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最符合当时历史环境的角度做出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建立科学的历史导向。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应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首先需要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然后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的。学生也应在课堂外积极积累人文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内外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得以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峰.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J].才智2014(11).

[2]周民飞.人文精神高中历史教学的支点[J].文理导航2014(11).

作者:赵联

人文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学意义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在我国,各界有识之士近年来对此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呼吁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实现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拟就自己比较了解的历史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一)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年轻的一代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和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其中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历史、艺术、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学的课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虚设。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该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首先,从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崇尚科学己成为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崇尚科学的人类文明意识的普遍提升,自然决定了人文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崇尚科学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内化为人的科学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它属于知识体系,而科学精神是人们在接受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通过上面对人文教育科学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并不体现在学科的划分。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甚至建筑学和环境科学等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同样,人文学科也可以具有科学性,历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历史教育来看,显然更加侧重于科学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同时,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之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惟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要义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

第二,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

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这里所说的教育者包括三种人,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历史学家和教科书编写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学生来讲,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作者:陈德平

上一篇:汽车造型设计论文下一篇:高校财务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