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数学研究自古以来兼顾人文教育的特殊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大学数学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精神,导致数学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数学历史人文关怀,让数学教育在弘扬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数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人文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历史人文教育论文 篇1:

浅析高中历史人文教育方式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高中历史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历史人文教育方式的理想方式。

关键词:教学;高中历史;人文教育

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人文性。然而近年来“马加爵惨案”“药家鑫事件”让人痛感学校“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而“毒奶粉”“彩色馒头”“塑化食品”等又直逼人们的道德底线。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然而在以“读书——考试——上大学”为人生目标的今天,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而人文教育却出现严重缺失。“教育是人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单独抽出的,它在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地呼吁重建人文教育。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部分不仅要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知识,还要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就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严重人文教育缺失。

一、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缘起

(一)教学情感目标的虚化导致教师人文教育的迷失

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虚化直接相关。在实际历史教案的编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附带物。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案内容通常是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情感目标自然无从着落。受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只注重历史知识点串讲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情感教学目标的人为性缺失。教师受这种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固化课堂教学模式。对教案中设置的情感目标置若不闻,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方向性的迷失。

(二)历史教学内容的泛化导致教师人文教育教学效能低化

受传统教学评价和“高考成败论英雄”的影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教学也就成了课堂教学唯一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直接灌输给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教师很轻松,只需课前把知识结构备好,无需因情感教学需要而精心设计情境教学。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对教师能力要求更强,这就造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模式下的教师教学自我能力感下降,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致使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效能低下。

(三)课堂模式的单一化导致人文教育在课堂中无法施展

再人文教育方式上,教师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是控制性的说服教育:说服者受传未全面准确地向被说服者展示各种相关信息,仅仅靠某些“道理”来主观诱导对方,达到改对方行为抉择的预期目标。变统教学思维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一直遵循一种固定化的教学步骤。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师生交往的情感文本也逐渐被课件所“屏蔽”。集知识、能力、情感等为一体的言语也逐渐被视频、声频等教学材料所替代。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讲,学生听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改的全面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然而小组合作中大多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教师长期受这种课堂反观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固化的冲突,造成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这对重新建构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人文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二、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理想方式

(一)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定位人文教育目标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很多人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弊端,实际上未能真正认识到这里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价值诉求,或出于在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因为人文教育是利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推进人文教育最好的载体。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而不只是流于形式,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确立情感目标教学目的性。比如在设计《抗日战争》教学案时,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已达到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略者残暴性,从而激起民族自豪感。

(二)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实现知识与人文教育迁移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教材中的地位,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也是课堂教学最终目的。人文教育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价值观本身作为目标,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等心理品质等方面培养,这也是人文教育教学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进行互动过程。所以“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递知识或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三)以引导对话的方式构建理想课堂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对话的舞台;人文教育在历史课堂中应遵循“感受——情动——体验——理解——价值观人格化” 这一过程规律。应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课堂高中到情感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历史课堂有效的人文教育教育方式就是引导式的对话教学。“亲其师,信其道”,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新课程对于师方式就是生关系的构建与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可持续性师生关系是以理解性、互动性、平等性及民主性为核心,致力于学生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正符合新课改这一诉求。新课改要求实现师生关系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实施人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课堂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在对话、反思、讨论中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寻找当前新课改实施中课堂教学遭遇的冲突,重建有利于人文教育发展的新型“生本”课堂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能够丰富新课改理论,还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二中学)

作者:何应霞

历史人文教育论文 篇2:

大学数学课堂中的历史人文教育

摘要:数学研究自古以来兼顾人文教育的特殊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大学数学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精神,导致数学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数学历史人文关怀,让数学教育在弘扬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数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人文精神;数学文化;创新能力

一、引言

大学数学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是大学阶段理工科以及部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阶段开设数学课程,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进一步深造所需基础能力的培养,还承担着传播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优秀文化、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从而形成健全的科学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失,以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数学教育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我们更多的教会了学生如何求“答案”,却忽略了告诉他们怎样寻“过程的美”。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是有缺陷的,它制约了广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了大批精于寻求最后答案的功利主义者。这种情况已经延伸到大学数学教学上,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微积分不感兴趣,对数学带来的优秀文化更是感到陌生,这为其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制造了障碍,可见在大学数学中加强数学史教育的重要性。数学人文教育,总的来说就是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各个时期伟大数学家的介绍,能够将数学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数学的价值理念等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数学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气质和科学品格,直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习伟大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一代代的数学大师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今天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后,就会产生为科学献身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动力,会一直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不会因为在学业或者以后工作中出现挫折而气馁。例如20世纪伟大的前苏联数学家庞特里亚金,生于莫斯科,14岁时在一次事故爆炸中失明。后来进入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1928年毕业,1935获得莫大数学、物理博士双学位。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在母亲帮助下学习和阅读诸多数学著作并成为数学家。他在众多数学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拓扑学。这种身残志坚还能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尤其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伟大的数学家不仅有坚强的毅力,还要有超强的创新能力,不为权威所左右。现在活跃于世界各地学术圈的数学大师丘成桐19岁的时候还没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就来到伯克利大学学习,师从陈省身教授。在伯克利期间,他从早到晚都去上课、听报告、在图书馆学习。勤奋的他证明了著名的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数学大师这种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也是培养高品格人才的前提条件。数学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那些为之奋斗和献身的数学家们的艰苦奋斗。数学家们在治学上勤奋刻苦、严谨认真;在品格上刚正不阿、诲人不倦,这些榜样的力量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唤起学生崇高的科学奉献精神。广西师大学习风气一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学习成绩而言,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和同类的一些先进高校相比,(简单来说,考研成绩),我们学校有不少的差距。以广西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为例,经常开展这么一个类似的指望在课堂就能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交流,提意见之类的,年复一年这么做,最终的结果大家可以看到,不尽如人意。以前笔者每学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将具体联系方式给了同学们,希望课后就学习问题多多互动交流,但是遗憾的是,直到考试前,都没人问问题,难道大家都学得很好了?显然不是,这与我们平时不重视人文教育有关。笔者想强调的是,课后勤快找课任教师答疑,是学习成绩提高很关键的一点,也是不可缺失的一点。这是世界性的经验。笔者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学习一年,认识一个年轻的华人博士后,他除了有科研任务,还有上课任务,上课每周总的课时不见得多,但是他不时说,课后学生在他办公室找他讨论问题,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学生找他问问题。他们在微积分等大学基础课当中,除了讲解知识,还结合本校情况,非常重视向学生介绍历代数学家如何做人和做事,使得学生的学习精神受到鼓舞,这也是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在数学课堂上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对学风建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以20世纪伟大的法国数学家勒贝格如何创造在现代微积分学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勒贝格积分为例,从他的经历体会伟大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勒贝格积分是以法国数学家亨利·勒贝格命名的,他于1904年引入了这个积分定义。亨利·勒贝格1875年6月28日生于法国的博韦。1897年大学毕业后,他学习了博雷尔在巴黎高师关于点集测度论的著作《函数论讲义》,与此同时特别关注贝尔的关于不连续实变函数理论的工作。1899—1902年间,勒贝格在一所中学任教,在担任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刻苦钻研实变函数理论,并于1902年發表了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士论文“积分、长度、面积”。在这篇文章中,勒贝格创立了全新的积分理论,这是他对数学的主要贡献。18世纪末以来,数学分析(主要内容是微分论和积分论)开始进入严格论证阶段。在欧拉、柯西等数学家工作的基础上,1854年,黎曼引入了定积分的严格定义,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最多有有限个间断点的连续函数,这成为现在大学生学习微积分初步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当时,人们相信绝大部分的函数都是连续的。但是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和康托尔构造了许多“奇怪”的函数,使得黎曼所定义的积分对这类函数而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人们就希望通过对积分理论的改造而克服黎曼积分的局限性。当时,关于积分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无穷集合性质的研究探讨,特别是探讨如何计算无穷集合的所谓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量。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闭曲线所围成区域的面积,勒贝格之前的积分的定义是基于对区间长度的分割做到的。因此,人们自然需要考虑怎样把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推广到更一般的集合类上,也就是说能计算一大类无穷点集的所谓“容积”,这就是后来测度的最初的定义。从而把定积分的定义放在点集合测度理论的框架之中考虑。勒贝格积分正是建立在所谓勒贝格可测集的基础上的,它推广了黎曼积分。对现代数学而言,勒贝格积分和黎曼积分如同广义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从数学家勒贝格的经历我们看到,学习不应该只是在学校做学生的时候该做的事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指望伟大的科学创新在求学阶段就可以完成不太符合实际,勒贝格毕业之后在中学教过书,然而他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不忘学习,才有了之后伟大的科学创新。在上大学微积分课的同时,多向学生介绍诸如勒贝格这类伟大数学家的履历,并从中学习他“耐得住寂寞”终身学习的精神以及后来的创新,对于加强我们的学风建设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三、了解数学和人文结合的意义

有深厚人文功底的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认为,数学与文学表面上是两个独立的学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是科学之母,是一门逻辑推理学科。它能为文学提供缜密的理性思维,文学则为数学工作者提供做大学问的气质。不仅如此,二者存在很多交叉点。文学中存在的年代考证问题,需要借助于数学知识来解决;古代文学中涉及的很多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等问题,都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而数学中的诸多问题,也需要借助于深厚的人文功底才能更好地表达。华罗庚、陈省身、丘成桐等,无一不是具有深厚人文功底的数学大师。二者的结合,就如同不同的优秀文化体系相互碰撞,擦出的火花更让我们看到知识的无限魅力。

四、结语

数学拥有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因此美的教育始终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能给人们以美的欣赏、美的熏陶及感染,进而达到人文素质的升华,塑造健全的科学灵魂。笔者在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等数学的第一节课,就简要介绍微积分发展历程和各个阶段做出巨大贡献的数学家,并要求学生回去好好读读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并把读后感作为作业交上来,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比往届有明显提高,学风也有所好转,可见大学数学课堂贯穿数学人文历史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丘成桐,等.数学与人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单尊,俞平.对我国数学教育学的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3]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黄荣里 陈娟娟

历史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关于高中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的调查与思考

人文教育,对于社会与个人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历史教育富含人文性,历史学科教育理念是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人性教育理念。

笔者以连云港市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广泛的调查问卷中寻找突破口,对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人文教育实践进行调查,分析历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探讨解决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策略。

一、调查内容及结果

1.学习历史人物的目的

由表1第一选项看出,高二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要大一些。一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历史,学习有明显的受迫动机。

第三选项反映很多学生学习的崇高理想动机,这是学生学习历史中一类高尚正确、作用持久的学习动机。这些学生把学习与对祖国的责任感联系起来,是值得称道的。

第四选项的同学占25.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能认识到学习历史人物能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提高能力,说明学生的认知动机较强。

2.学习历史人物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作用

3.学习历史人物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理发展的作用

4.学习历史人物对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

由表2~4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人物学习有如下积极作用: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人的人格和心理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等。这充分体现了历史人物教学人文教育功能的特性,高二学生的认识比高一学生相对要成熟些。

5.对历史人物教学课的兴趣

由表5可见,虽说喜欢历史人物教学的同学占多数,但对其没有兴趣的比例达到11.5%,还是令人感到意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6.理想中的历史人物教学课堂

由表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历史人物教学多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比较反感教师一味灌输的方式,学生的态度反映出新课程下的历史人物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7.参加历史人物研究性活动课的情况

由表7可见,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故大部分学生是乐意参加历史人物研究性活动课的,但由于受到现实学习和生活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参加的可能性也很大。同时,高二学生由于选修课的开设,表现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

8.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补充课外资料的重要性

二、分析与思考

应该说历史人物教学人文教育功能基本得到体现,并得到学生认可。但从整体层次上,人文教育的内涵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调查,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实践人文教育。

教师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人文精神是实践人文教育的关键。有效的历史人物课堂教学,是实践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全仁经认为一堂好课必须有三性,即科学性,决不能传授错误的知识误导学生;艺术性,至少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使学生清楚明白;教育性,事事渗透着做人处世的健康德育。对此,教师要做到:

1.力争使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化

(1)描述刻画,生动人物形象

教師可借助教学挂图、塑像、视频等媒介,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如讲谭嗣同英勇就义时,可以放映电影片段,展示谭嗣同的精神和品格。教师还可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在讲谭嗣同时如果饱含激情地将他的狱中题词大声朗诵出来,声像并茂一定会激起学生共鸣。

(2)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引文,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赏析,这对于表现人物精神,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以人带事,突出人物活动

教学中可围绕人物图像叙述人物活动,在叙述人物活动中再现人物图像,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人文精神的内化。

2.力争让学生的兴奋点成为切入点

(1)留下悬念

从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谜等未定结论的历史悬念导入,利于增加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好奇,进而探究他们。

(2)引入争鸣

教师可引入史学界很有争议问题来加强教学生动性。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

(3)联系热点

利用台海局势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观察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进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修养。

3.争创设富有磁力的教学情景

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补充合理资料;角色扮演,精心设计对话和情节;编演历史剧,全新地寓教于乐,学生感到兴趣十足。

4.引导学生正确评历史人物,以思辩育人

(1)通过历史人物看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据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分为二,具体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依据人物的思想发展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人与世界。

(2)通过历史人物看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就是从历史人生观的高度提出的。其基本道德准则是积中华民族美德而大成的。教学应在价值导向上积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5.丰富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重视历史课堂外教学,也是实践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学仅依靠历史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地利用历史课程资源,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和视野。如利用好图书资料、音像资源、历史遗迹、网络资源等。

创办自由论坛,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如可安排学生为“感动中国”的近现代文化名人写感动印象和颁奖词,举行“颁奖典礼”。

进行以实地参观考察为特征的乡土史教学。如学生家庭中的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的回忆和记录,家乡名人先贤的相关事迹等。

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历史人物图片展,办历史小报,撰写重要人物小传等去亲身体验生活。

总之,人文精神的养成需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地人文知识浸润、渗透,需通过多方共同努力。

作者:祁若华

上一篇:品牌包装设计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