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文化企业建设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顺德当前的外贸流通企业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一达通”为代表的新兴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模式对传统外贸流通服务模式的冲击,正处于困难的转型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外贸文化企业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贸文化企业建设论文 篇1:

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问题和对策

【摘要】 本文利用近两年来对浙江省部分地市文化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实地调查,分析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竞争优势,包括区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规模、创意产业园区、展会商业模式和引导扶持政策五个方面;进一步剖析了浙江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若干深层次问题,提出浙江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体系和对策系统,为文化企业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转型升级 竞争优势 主要问题 战略对策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机遇期。六中全会《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如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理论界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要课题。浙江省1999年在全国省区中率先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十余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产业竞争力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前列,积累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一、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

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载体和核心层次。文化产业能否转型升级成功代表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累了诸多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商业价值观和文化资源。浙江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人文传统中主流商业价值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影响力为创意创新的源泉,这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内生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丰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九个类别。浙江省社会文化资源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向文化产业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浙江省通过文化节庆、传承基地、文化生态区、展示场馆、传统节日、教学基地、非遗景区和生产性保护作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载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包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设施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科研教学机构的大学包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

2、文化产业规模、结构和文化产品。浙江省文化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较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只有加快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向市场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稳定增长,这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内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浙江文化产业正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56.1亿元,比2009年增长30.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0%,高出同期GDP增幅3.4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525亿元;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33.1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398.1亿元,文化产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比例为50∶13∶38。文化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4%(图1)。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增加值之比为29∶24∶47(图2)。

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凸显,文化产业实力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骨干文化企业数量增加,产业示范、衍生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杭州市文化产业在浙江省文化产业整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文化产业总体增长平稳,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浙江省影视业发展迅猛,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出品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评奖。例如影视作品《至高利益》、《北风那个吹》、《向东是大海》、《温州一家人》,把文化资源转换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电视剧市场上赢得巨大成功。宁波市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式钢琴、三角钢琴和宁波音王集团有限公司的音响设备、相关演艺器材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好评,为中国文化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宁波文具产品年产量占到全国20%,出口总量占全国的35%,使宁波成为“中国文具之都”。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浙江省已建成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设施和空间载体。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走集约化道路,通过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集聚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整体逐步提高分工协作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为延长文化创意产业信息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进而整个产业链发挥生产协作平台功能。浙江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筹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园区基地群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逐渐形成。这些园区涵盖了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众多产业门类,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使浙江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势。截至2012年末,浙江共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0多个。

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杭州市共16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第一批的西湖创意谷、西溪创意产业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下沙大学科技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第二批包括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杭州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东方电子商务园、乐富智汇园、分水制笔创意园区。宁波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包括和丰创意广场、“LOFT”创意街区、“新芝8号创意园”、“财富创意港”、“128创新园”、宁波文具产业区等。温州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包括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路7号LOFT”、温州创意软件园、瓯海区南塘大道沿线文化创意产业园、包装行业创新服务中心、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等。其他地区包括嵊州民间职业剧团、义乌文化制造业、仙居工艺品加工区、青田石雕业、德清钢琴生产基地、龙泉宝剑瓷器产业基地、东阳木雕产业园区、杭州民间收藏品市场,以及普陀山、天台山、南浔、乌镇、龙门镇等文化旅游区块。

4、文化会展商业模式。浙江省成熟的会展商业模式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集中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是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从生产环节向市场开发环节和市场销售环节的有序延伸,为延长文化创意产业链发挥交流平台功能。“十一五”时期浙江省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平台不断完善。义乌文博会、杭州国际动漫节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展示、交易的重要平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已经成为文化部重点支持的文博会。2011年义乌文博会共设国际标准展位3204个,吸引国内外1309家企业参展,实现展览成交额40.6亿元,比2010年增长44.7%;外贸成交额24.9亿元,比2010年增长47.3%,占总成交额的61.3%。2011年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425家中外企业参展,202万人次参加了各项活动,签约项目212个,涉及金额106亿元,现场成交金额22亿元,总金额达到128亿元,比上届增长20%。2012年浙江省有动漫画制作企业180余家,动漫画产业从业人员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

5、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和对文化产业成长扶持力度十分到位,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是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制度保障,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环境要素。浙江省地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对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浙江省地市政府十分注重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从政策上推动社会民间资本力量投资、经营文化企业。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总量也逐年加大,涌现出了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省地市政府努力营造的文化繁荣发展的宏观大环境。

浙江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仅扶持力度不断增大,而且抓住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关键要点和文化企业经营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符合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具体包含:浙江省重点加强对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文化经营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经营业、文化创意和设计业、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等六大重点门类的规划与引导;扶持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等成立了浙江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打造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服务平台;实施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助推计划,积极指导帮助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组织推荐浙江省优秀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国家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不断扩大浙江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扶持浙商文化促进会发展,开展两届“文化新浙商”评选活动,2011年以来来发展会员325个,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270亿元。

二、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强,然而浙江省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数量多、同质性高、差异化小,一些园区的文化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仅完成了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园区经营和运作的软环境还没有全面完成。

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方面。文化产业尚未成为浙江省支柱产业。虽然“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长,但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产值规模、利润规模和税收规模普遍较小,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对应的规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文化制造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创意设计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业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状态,所占比重偏小,导致浙江文化产业高级化水平偏低。

4、文化产品市场规模方面。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尽管浙江省内文化市场规模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是较大的,但是省内市场规模和国内市场规模不能满足、甚至限制了文化产业规模的发展。

5、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文化产品竞争力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但是浙江省文化产品的创意内涵和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文化产品自我延续开发能力和衍生品开发能力不强,文化产品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6、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浙江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不少,但是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和综合型创作人才仍然匮乏,直接影响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升级。

7、文化产业规划布局方面。浙江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忽视了文化产业的生产特性,照搬一般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地区文化产业规划,造成文化产业规划脱离当地实际情况,导致全省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

8、文化产业链系统方面。兴文化产业缺乏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力。浙江省多数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中的运营企业是从引进、代理、加工起步,停留于产业链下游,获得收益分割率和产品附加值都非常低,直接导致文化企业利润率不高。

9、在文化产业资金供给方面。现有投融资体制不能满足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对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限制多,缺乏市场化、多元性、有效规避风险和获得合理回报的投融资机制。

10、在文化产业投资成分方面。尽管国有成分比例下降、民营成分上升的趋势明显,但是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资本交融、分工协作不足,损失了竞合效应,较少形成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倡导的实行市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

11、文化产业管理监督方面。对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考核指标、评估标准过于简便、没有统一在同一框架范围内。受归口管理部门限制,有的地方采用工业企业体系的评估标准衡量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经营业绩。

12、文化企业治理结构方面。文化企业所有制决定了治理结构水平。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受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体制影响较深,民营文化企业以家族治理模式为主,专业化经营和治理水平不高,导致市场决策缺乏灵活性和稳定性。

三、浙江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战略体系和对策系统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经历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面对由科学技术引发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重大变革,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科学认识、规划、管理决定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文化强省建设需要调整新思路、谋划新举措,制定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体系和对策系统。

1、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体系。在科学发展理念上,实现文化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转变,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科学发展路径上,实现新兴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由技术合作向多元深度融合的战略转变,形成国际化的多业务领域、多市场平台、多产业整合的立体文化产业网络。在科学发展方式上,实现由以加工代工生产为主向以创意内容产品生产为主的战略转变,提升浙产文化精品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开发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在科学发展动力上,实现由政府投入驱动创新为主向依靠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为主的战略转变,推广文化用品加工和文化设备制造企业产品自主研发的创新经验。在科学发展模式上,实现由文化产业内部小融合向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大融合的战略转变,不断延伸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尝试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

2、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系统。政府文化管理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属性和文化企业市场主体等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

(1)正确理解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由传统文化产业为主调整为以高端新型文化业态为主。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由非经济、非市场、非产业、非企业模式转变为赋予经济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企业属性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评价方式由增加值总量、企业数量、产品批量转变为增加值结构、企业效益、产品品牌为主。

(2)科学认识文化产业类型和文化企业规模。文化产业包括多个子产业类别,它们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地萌芽发展的。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实现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产业形态,是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把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当作两个重点支撑,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形成新兴文化企业和传统文化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良性生态环境。

(3)牢固把握文化产品内涵的先进性,鼓励原创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本土特色文化,坚持新兴文化产品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紧密结合。既要把历史民族文化、现代社会文化引入文化产品创意中,又要保证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保证与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追求相一致,凝聚浙江特色人文精神。

(4)加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保证与文化强省建设规划战略方向的一致性,重点完善全省新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及时纠正和整改不切实际、盲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跨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瓶颈,避免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战略性短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同时防止对相关度低的其他产业认定松懈导致文化产业范围的同化、泛化、虚化,带来冒用、骗用文化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的后果。

(5)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准确、清晰、有序。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加快形成文化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功能,建立园区退出机制。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采用政府行为培育文化事业、再逐步推向文化市场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模式,转变为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孵化文化企业产业。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加快形成促进文化产业的关联与融合功能。要减少利用行政纽带对文化产业的不同结构成份“拉郎配”式重组,转变为更多地凭借资本纽带促进文化企业融合,完成资本积累和积聚。

(6)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解决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过程面临的实际困难,增强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原创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促进新兴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的突破性进展。新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要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有关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文化科技创新的服务机构,分层次优化技术创新主体、新兴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新培育、转化应用能力和文化产业对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

(7)搭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合理规避投资风险,寻求新兴文化产业多元化营利模式。首先,未来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将更多以产业基金为主导,要加强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机构的管理,增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扶持对象的申报审核和跟踪管理。在政府财政倾向扶持培育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下,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寻求多样化的风险规避方式,形成社会化的风险抵御机制,保证文化企业收益稳定增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稳步发展。

(8)完善省内高校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总体布局,深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为重点,培养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积累本土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大力发展教科文融合的新兴、前沿文化产业交叉学科,主动开辟、巩固和提高能够满足新兴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前沿学科作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人才教育系统。同时充分发挥新兴文化产业吸纳人才的独特优势,为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注: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JDKF02Z)、2013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3G030017)、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JY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立旭: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3]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汪俊昌、陈立旭:人文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 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

[6]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7—2010)[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2010.

作者:卢宁

外贸文化企业建设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的顺德区外贸流通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摘 要:顺德当前的外贸流通企业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一达通”为代表的新兴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模式对传统外贸流通服务模式的冲击,正处于困难的转型期。本文通过运用SWOT法,分析顺德外贸流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性地提出采取扭转战略,建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交易,用“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模式带动传统外贸流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外贸流通企业 SWOT分析 可持续发展战略

外貿流通企业是指外贸企业主要是指处于流通环节的贸易公司不生产产品,从生产企业采购产品再出口或从国外采购进口再销售。目前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外贸流通企业承担着三分之一的国际贸易业务。在国际贸易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大量商品进出口贸易是通过代理商完成的,在德国约有6万家贸易代理机构,仅三成的进出口商品贸易是通过代理进行的,而美国工业品出口的80%是由外贸代理商完成。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外贸代理出口仅为16%,且逐年递增,可见外贸代理制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外贸流通企业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顺德外贸流通企业面临的困境

顺德外贸流通企业正面临着“外忧内患”的困境考验,对内主要体现在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一达通”为代表的新兴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模式对传统外贸流通服务模式的冲击。根据顺德跨境电子商务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顺德企业通过一达通交易的进出口额接近10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35%。

对外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据顺德区经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区有正常进出口数据的外贸流通企业中,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超过200家,但整体的增长情况却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顺德区年出口额8000万美金以上的企业2016年增长率均不超过1%,且有相当一部分是负增长;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2016年增长率超过4%,年出口额2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3家2016年增长率超过7%,年出口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13家2016年增长率超过10%。

应对当前存在的危机,课题组对顺德比较有代表性的50家外贸流通企业进行调研走访,对顺德区的外贸流通企业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2 顺德外贸流通企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1)专业性。流通型外贸企业市场分工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流通型外贸企业相比生产制造型企业,更熟悉国际市场行情,懂得国际市场营销管理技术,并拥有广泛的客户网络。生产制造型企业可以委托流通型外贸企业代理出口,降低其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本,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2)灵活性。由于外贸流通企业相比生产制造型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更加扁平、经营更灵活、市场的灵敏度高,更容易捕捉市场需求,因此具备深耕某些细分市场的能力。

2.2 劣势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外贸流通型企业经营的劣势主要集中在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指导,经营目标短期化;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滞后,人才匮乏且流失率高;品牌经营意识淡薄、经营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1)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当前顺德绝大多数外贸流通型企业仍有沿袭着“买断制”和“收购制”等传统经营模式。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原来单纯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为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开始介入流通环节,自营其进出口贸易,造成外贸流通企业的货源流失严重。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和外贸大数据的发展,传统的外贸流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但顺德外贸流通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变革和创新,缺乏长远和清晰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思路。

(2)规范化管理不足。从目前顺德大部分的外贸流通企业尚未形成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从经营管理层面来看,许多外贸公司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清,经营管理环节缺失,在决策管理上还停留在“一把手”“一言堂”的状况。

(3)人才流失严重。外贸跟单人员需要既懂得外贸专业知识,又具备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但目前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懂外语就能谈外单,对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专业的培训,因此导致专业化复合型外贸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4)品牌意识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生产企业的加入,国际市场上产品供给的极大丰富,竞争将逐步从价格向品牌转变。顺德大部分的流通型外贸企业长期实行“一手买一手卖”的经营模式,依赖买卖中赚取差价服务费的盈利模式,只充当了对外流通窗口的角色,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赖以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竞争理念仍停留在打价格战上,而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建立与培养,缺乏鲜明的品牌形象,也缺乏个性化的经营模式创新。

2.3 机会分析

首先从政策层面,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9号)和《广东省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粤府办〔2014〕27号),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推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为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顺德区相应也制定了《佛山市顺德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从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支持新业态等方向,为顺德的外贸增长出力,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

(1)稳定出口措施。顺德鼓励家电、家居、五金、照明等优势产业,组建外贸产业发展联盟抱团“出海”,并在多个新兴市场开展“顺德智造全球行”活动,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用足用好扶持政策,按“贸易先行、促进投资”思路组织企业抱团开拓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推动产业全球化布局等。

(2)整体外贸发展良好。虽然遇到金融危机蔓延、人民币升值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全国以及广东省外贸仍然下降的情况下,顺德外贸总体规模仍不断扩大,2016年上半年顺德外贸进出口总值858.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5%。

(3)民营企业进出口业务增长。2016年上半年,顺德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73.8亿元,下降8.2%;而民营企业进出口急增,进出口384.9亿元,增长67.5%,为顺德外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出口附加值增高。顺德进出口产品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转变,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转变。2016年上半年,顺德出口机电产品477.6亿元,增长12.2%,占順德区出口总额的增半壁江山。

2.4 威胁分析

(1)产品竞争力不足。随着初级产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上扬,能源、钢材等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同时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顺德区整体的出口产品优势减弱。近年来国外企业利用技术专利、商标使用权、冠名权等对我出口产品加收高额专利费,顺德区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逐渐减弱。

(2)国际环境风险加大。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深陷危机,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带来国际贸易增速将有所回落,市场竞争加剧。顺德的外贸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风险和困难加大。

(3)国内竞争加剧。随着国内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形成,长三角的迅速崛起,整个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正逐步弱化,进出口货源增速与长三角地区相比逐渐落后。随着内地尤其是西南等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及引资力度加大,尤其是新形势下各地对GDP业绩的政策需求,更进一步造成顺德出口货源的分流。

3 基于SWOT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在上述SWOT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顺德的外贸流通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剖析,建议其重新调整经营战略,重新定位价值链,改变管理模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营发展模式。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结合当前的外贸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变化,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如图1所示。

从外部环境来看对于发展机遇的把握重于对外部威胁的防御,只有抓住机遇才能更好地应对出现的威胁;从顺德外贸流通企业内部来看,其优势相对来讲不够突出,而劣势则比较明显,所以如何改变劣势成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对于顺德外贸流通企业来说,应该采用扭转型战略(OW),即利用机会减少劣势,整合供应链,借助互联网+开发市场,从而提高应对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图2所示。

2016年顺德区制定了《顺德区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和争创外贸竞争新优势三年工作方案》,开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工作,通过本地培育和外地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弥补目前顺德区外贸流通企业存在的短板。同年12月“广东省顺德土产进出口有限公司”评审认定为区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广东祈顺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广东省顺德五金矿产进出口有限公司、广东智拓进出口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环润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认定为区外贸综合服务培育企业。对于符合认定标准的顺德区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或培育对象,不仅在海关通关、出口退税、检验检疫等方面享受便利措施,试点企业和培育对象企业还会获得政府给予的50万~100万元的资金扶持。

所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是指以整合各外贸流通环节业务,面向广大中小型外贸生产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外贸一揽子服务,主要包括融资、通关、退税、物流、保险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批发零售式的服务,不仅帮助中小外贸企业的降低成本,还可以享受到与大企业同等级的通关、退税等方面优惠待遇。同时各级政府的外贸扶持政策可以通过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惠及各中小 外贸企业。

目前顺德的5家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和培育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变化,上线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相关的功能也逐渐完善中,但被访企业的负责人也坦言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内容大同小异,已有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开发建设并不困难,但推广使用、运营维护的路还漫长,目前仅有不足5%的业务来自网络,绝大部分的业务还是沿用传统的业务服务模式。

4 结语

从上述的SWOT分析可见,顺德的外贸流通企业仍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及时调整战略方向,采取扭转型战略,积极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建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交易、服务结合。利用互联网新的经营模式带动传统外贸转型,借助自己实体企业的口碑品牌优势带动线上的交易服务,进而推动整个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旭.中小外贸流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及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 刘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国际商贸,2011(12).

[3] 刁爱华.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4(6).

[4] 杨生发.流通型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模式探讨——以广东农垦集团进出口公司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

[5] 魏啸.陈海波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商业时代,2014(12).

[6] 高滨淮.流通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1(3).

[7] 吕佳.新常态时期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J].江苏商论, 2015(9).

[8] 路宏图.外贸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新思路[J].财经界, 2014(5).

[9] 陈湘静.新兴市场开拓拉动顺德外贸创新高[N].民营经济报, 2013-05-22.

[10] 莫璇.顺德出台五大措施促外贸稳定[N].佛山日报,2015-07-31.

作者:杨韵

外贸文化企业建设论文 篇3:

沧州市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拓展亚太市场的SWOT分析

基金项目:2021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沧州市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拓展亚太市场的SWOT分析”(项目编号:2021193)

摘 要:本研究运用SWOT法,以沧州市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亚太市场为目标市场,深入分析其经营现状、自身优势劣势,并通过解析国际和国内的最新条约、协定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提出沧州市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拓展亚太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构建SWOT矩阵,最后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亚太市场开拓策略,以期为民营企业制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提供理论启发。

关键词: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亚太市场;SWOT分析

一、沧州市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及瓶颈

沧州市中小民营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数的90%以上,据统计,2020年民营经济的生产总值占全市总值的65.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作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和广泛的主体,是对外投资和推动外贸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当前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处境举步维艰。一方面,新冠疫情依旧严峻,国内外市场均受到持续性打击和严重破坏,外贸订单大幅取消或延期,供需波动较大,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库存增加也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在此影响下,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4.8%,其中出口下降6.4%,进口下降22.8%。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存在资金链脆弱、抗风险能力低、创新力不足等先天弊端,多出口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已步入瓶颈阶段。

2.主要市场及趋势

目前,沧州市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目标市场范围较局限,客户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而亚太地区作为规模最大的国际市场,更是沧州外贸企业的主要出口地区,其中韩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亚太国家均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更是对美国的3倍之多。随着TPP、APEC和RCEP等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的建立和推进,亚太国家的贸易往来更为紧密频繁,因此着力开拓亚太市场,对沧州市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而言,可在巩固已有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更稳妥地拓展国际市场,推进国际化战略,也是推动企业尽快复苏,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机遇。同时,助力中小型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刺激沧州市外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开拓亚太市场的SWOT分析

1.优势(S)分析

(1) 地理位置优越,国际运输便利

沧州市处于环渤海核心位置,毗邻京津,直接受首都的经济、科技和信息辐射,并且东临渤海,海岸线绵长,有黄骅港作为重要的能源输出港,海陆运输发达,是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在发展外贸经济上具有突出的地域优势。

(2) 资源丰富多样,降低综合成本

沧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煤气、石油、地热等能源类矿产为沧州发展化工业、制造业等提供丰厚的资源储备,并逐渐形成了以管道装备、石油化工、制造纺织等为主导行业的产业结构,且从沧州2019年的出口商品来看,主要为钢材、汽车零配件、电子元件、服装及纺织制品等,占全市出口总额的八成以上。此外,目前沧州的劳动力仍相对低廉,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用工成本。

(3) 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聚集优势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有效整合各类优质资源,解决企业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升规模效应。目前沧州已形成“18+7”特色产业集群,如盐山管道产业、孟村弯头产业、黄骅化工产业等,并搭建了产业聚集发展平台和产业项目落地平台,形成了多个产业园区。通过产业聚集效应,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优化了营商环境,使企业具备聚集优势。

2.劣势(W)分析

(1) 国际型专业人才稀缺,国际化进程受阻

虽然沧州市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足,但质量有待提高,尤其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因企业规模和资金有限,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不足,语言类人才和国际型法律人才尤为稀缺,既不利于开展和拓宽外贸业务,也不利于及时规避国际法律风险、维护自身权益。此外,人才的短缺还直接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低下,知识产权成果的数量和成果转化率均处于落后地位,极大阻碍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2) 外贸结构单一,市场需求不稳

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类型有限,客户群体单一,且销售市场集中度较高,无疑给外贸型企业增加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一旦进口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高进口关税或设置绿色贸易保护壁垒,会导致企业外贸订单和商品出口量的锐减,尤其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无疑是致命打击。此外,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国疫情控制程度和发展形势不一,整体局势不容乐观,致使国际市场需求大幅缩减,可见国内外贸企业出口市场的集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贸风险。因此中小外贸企业若过度依赖出口市场或某单一市场,不利于分散风险。

(3) 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意识欠缺

沧州市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贸易类型主要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钢材、零配件、纺织品等,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并且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多通过模仿、组装的方式进行生产,产品易被取代和淘汰,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认可度。而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供应商较多且存在国家贸易保护的现象,企业若长期处于贸易价值链低端,仅依靠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获取利润,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没有在海外市场树立起较高认可度的国际化品牌,势必会在国际市场上逐步丧失话语权和选择权,利润空间被挤压,最后陷入被动局面。

3.机遇(O)分析

(1) 政府出台帮扶措施,助力外贸企业发展

新冠疫情对国际市场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沉重且依旧持续,全球贸易寒意渐浓,为帮助外贸企业应对国际贸易的寒冬,政府出台一系列货币、税收、金融、保险等新政策,如降低外贸企业税费,推进持续“减证便民”行动,着力提升出口退税便利度,积极搭建外贸服务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等,从而稳住外贸基本盘,促进外贸快速复苏,助力企业出口提速,同时力争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 国际合作趋势加强,亚太市场迎来利好

近年来国际区域合作和跨区域合作趋势逐渐加强,其中亚太市场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具发展活力及潜力的地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引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与活跃度也最为明显。一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签署多项双边或多边协议,不断优化亚太市场的外贸营商环境。2020年11月,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等共15个亚太国家又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一步加强了亚太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其中,协定的第十四章是专门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扶持措施,如促进中小企业合作和信息共享,改善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及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给中小型外贸企业拓展亚太市场带来更多机遇,也让亚太市场迎来新的利好。

4.挑战(T)分析

(1) 贸易壁垒加深,传统产业外贸受挫

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制定苛刻的产品包装标准、卫生安全法规以及其他强制性技术标准,进而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而沧州中小企业的外贸业务以传统加工制造、钢铁为主,仍具有高耗能的特点,因此着力通过改善技术水平来生产低能耗、低碳型、高品质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和必须面对的挑战。

(2)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国际竞争优势减弱

沧州市借助了人口红利带来的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经济飞速发展,但这种积极效应是阶段性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趨势加剧,劳动力数量下降,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这一外贸出口优势也不断弱化。加之亚太市场上,以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正值劳动力充足且更为低廉的“人口红利”时期,很多外资和国内资本纷纷注入,东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沿海位置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无疑给沧州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SWOT分析矩阵

基于上述对沧州市中小型外贸企业的SWOT分析,形成分析矩阵图,如下所示:

SO战略是在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外部机遇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的增长型战略方式。面对国内外政策支持,沧州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可发扬航运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借助国内市场和亚太市场的利好趋势,乘胜追击。WO战略是在规避自身劣势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遇,扬长避短从而扭转不利局面的扭转型战略。沧州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国际型专业人才缺乏,外贸结构和市场较单一的弊端,可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和国际市场机遇来调整市场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ST战略是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策略性迎接或回避外部挑战,从而实现稳中有进的稳健型战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人力、运输等各项成本均逐年上涨,企业可通过产业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稳定发展。WT战略是在考虑到企业自身劣势和外部风险并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弱化劣势、回避风险的防御型战略。当面对国际贸易壁垒加深、市场竞争激烈且成本不断上涨等多重挑战时,中小型外贸企业急需提高抗风险能力,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品牌价值等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抵御风险。

四、沧州市中小型外贸企业亚太市场的拓展策略

1.利用扶助政策,紧抓发展机遇

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充分研读和利用国内外的政策制度,最大程度获取相关支持和福利。首先,在国内政策方面,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有必要关注商务部网站、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网站、地方政府公众号等各类外贸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国家政策和国际市场走向,研究政府制定的各项帮扶措施,进而充分利用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续贷延贷等政策,降低出口成本,保障现金流正常运行。

其次,根据国际经济贸易局势的变化,东盟、日韩、俄罗斯等中国周边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亚太国家是中国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和重点开拓对象。中小型外贸民营企业需充分了解和研究相关国际条约、协定、惯例等。如RCEP协定提出建立可公开访问的信息平台,并指定联络点,以促进中小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知识、经验的共享。此外,协定还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通过达成透明、便利的贸易规章制度,改善中小企业市场准入以及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企业可借助政策扶持,加大网络技术的研发力度,建设和完善网络服务和交易平台,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实现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2.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企业借助产业集群效应可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劳动力等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流动及传播,并以区域为单位进行产业结构整体规划和优化升级。因此,中小企业可以沧州市产业链优势为引力。一方面,加快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高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成为高质量、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质量检测平台、法律咨询援助点等,从而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自身运营发展寻求有力保障。

3.发展“双循环”经济,构建多元化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及交流互动日益频繁紧密,遭受国际风险的几率也随之提升,加上疫情局势下,国际市场因疫情受到的冲击和破坏性影响仍未消退,各国普遍经济收缩,国际贸易中断,复苏之路较不明朗。因此,企业若过于依赖外需,遭受资金链断裂、需求锐减等风险的几率会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双循环”以扩大国内需求,企业应调整贸易结构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式,实现目标市场的多元化,同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的同时,摆脱西方国家的技术制约,真正实现“走出去”。

4.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品牌建设

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在资源、制度、福利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并重视人才资源,通过引进和培育国际型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技术研发和持续创新提供新鲜血液和活力。

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意识。产品附加值低的另一关键原因是品牌文化内涵不足,在市场上缺失辨识度和認可度,文化的经济效益转化效率低下。因此,企业应重视品牌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在产品中注入文化的附加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转化率。如采取国际认可的生产管理体系和质量认证标准,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和国际形象;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和认可度;结合网络、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以及进出口博览会、宣讲会等线下渠道,积极宣传品牌文化和产品,提高品牌在国内外的认知度;此外,在推进品牌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品牌的管理和维护。

五、总结

沧州市中小民营企业具有地理、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但也因经营规模和资金受限,在开拓亚太市场过程中存在竞争力、创新力不足、国际视野局限等短板。当前亚太贸易市场震荡多变,在新冠疫情的长期冲击下更是全面紧缩,但同时,亚太各国也加强合作,签署多部条约、协定,以共同抗疫,稳定亚太贸易投资,努力推动亚太经济复苏。因此当前的亚太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沧州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借助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提升和改进短板,如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国际企业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面对新冠疫情对出口的冲击和国际市场挑战,利用优势迎接,综合劣势规避,如转变出口结构、提升价值链地位、着重发高创新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沧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沧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沧州调查队,2021.

[2]沧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沧州市人民政府,2018.

[3]刘江兵.浅议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及解决策略[J].北方经济,2014,8:83-84.

[4]王淳.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营销界,2020(34):30-31.

[5]张乐.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6]施昊天.后疫情时代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7):2.

[7]马珊.产业集聚视角下制造业出口质量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20:49.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

作者简介:王艺璇(1993.06- ),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博士研究生,沧州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作者:王艺璇 田珺

上一篇:农村厕所建设方案(精选2篇)下一篇:学生助学金申请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