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服务型外贸企业长期固守“国内生产企业—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国外进口商”的模式,服务中介地位受到挑战。使得服务型外贸企业在进出口价值链上处于孤岛地位,面临佣金减少,订单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生存危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篇1: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机理分析

摘要 在阐明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差异将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分为低级生产型企业、高级生产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四种类型。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后,两种生产型企业升级的本质特征是扩大所在生产环节的增值空间(低级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升级策略是降低生产成本,高级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的策略是提高产品市场售价),实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横向扩张式升级;创新型企业升级的本质特征是从低增值向高增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实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纵向渗透式升级;知识型企业升级的本质特征是从低增值空间的价值链向高增值空间的价值链转换,实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阶梯跃迁式升级。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

文献标识码 A

一、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内涵与分类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管理实行备案登记制度。根据对外贸易经营者所享有的进出口经营范围的不同,将对外贸易经营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商务部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专业外贸公司;有权自营进出口的生产企业;对外经营科技产品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国际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国际合作公司。其中,有权自营进出口的生产企业的经营范围仅限于进口本企业所需的技术、设备、零部件和原辅材料,出口企业自产产品。参照我国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相关管理办法,本文将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按照法定程序在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备案登记并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国际业务量超过其业务总量50%以上的内资生产型企业。根据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差异,可以将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低级制造型企业、高级制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

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增长模式备受诟病,需要依靠大量的投资和环境消耗来维持增长,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变革成为必然。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企业具备核心升级能力的不同决定其升级方式的差异,根据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四种类型的划分,本文进一步将企业核心升级能力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产再造能力、产品升级能力、功能变迁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且这四种能力存在严格的递进关系,即只有具备了前一种能力才有可能具备后一种能力。企业核心升级能力与类型企业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低级制造型企业

低级制造型企业是指能够通过重组业务流程或引进使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企业的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企业。该类企业的核心升级能力是生产再造能力,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再造优化生产管理、节约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形下,提高单位产品的增值幅度。

(二)高级制造型企业

高级制造型企业是指能够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或提升现有产品品质、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核心升级能力为产品升级能力,同时也具备较强的生产再造能力。企业通过产品升级活动可以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推动产品向品质优、品种新、品牌响的方向升级,提高市场售价,放大增值空间。

(三)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是指能够将战略生产环节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变迁的企业。该类企业的核心升级能力为功能变迁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生产再造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实际变化适时将企业所介入的价值链环节从低附加值点向高附加值点调整。

(四)知识型企业

知识型企业是指能够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随时将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系统化整合以适应新价值链生产需求的企业。该类企业的核心升级能力为知识管理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功能变迁能力、生产再造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Henderson&Clark将组织的知识划分为组件知识(Component knowledge)和架构知识(Architectural knowledge)两类。知识型企业拥有丰富的组件知识和架构知识,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对拥有的组件知识进行系统化重组和构架,生产出具有较大差别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将战略生产环节从低增值的价值链向高增值的价值链跃迁。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组织专业知识管理和员工个人知识管理。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模型

Gereffi比较早地从资源配置角度认识到产业升级层次问题,并将升级分成四个层次:企业内部升级、企业之间升级、本土或国家内部升级和国际性区域升级。Humphrey和Schmitz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跨产业升级(inter-sector Upgrading)。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生产型外贸企业的特性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构建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的机理模型(见图2)。

在模型构建中,将影响企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分为四种内在能力(生产再造能力、产品升级能力、功能变迁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和一种外在因素(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企业核心升级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的不同类型,所对应的升级的本质与外在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前提下,低级制造型企业拥有的核心升级能力是生产再造能力,升级的本质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横向扩张,表现为生产工艺的升级;高级制造型企业拥有的核心升级能力是产品升级能力,升级的本质亦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横向扩张,表现为产品的升级;创新型企业拥有的核心升级能力是功能变迁能力,升级的本质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纵向延伸,表现为功能的升级;知识型企业拥有的核心升级能力是知识管理能力,升级的本质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阶梯跃迁,表现为价值链的升级。

三、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升级机理分析

由于不同类别的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低级制造型、高级制造型、创新型、知识型)所具备核心升级能力的存在差异,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情景下企业升级形式表现为三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横向扩张、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纵向渗透、基于全球价值的阶梯跃迁。为更能直观感性的揭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升级机理,本文借用微笑曲线来揭示升级的内在规律。微笑曲线解释了各个行业不同企业长期发展的策略方向,从产业附加值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在微笑曲线上企业只有不断从一个产业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在对我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活动调研后发现,企业类型、企业升级能力、企业升级表现、企业升级本质之间具有很强的对应关系,具体内容见下表所示。表中的调研结果实证性地验证了图2所阐述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升级机理。

(一)基于全球价值链横向扩张式升级

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已经成为企业升级活动的趋势。我国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升级路线首先是考虑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而后沿低级向高级的路线升级,其中低级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升级路线如图3曲线a所示,高级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路线如图3曲线b所示。低级生产型外贸企业依赖生产再造能力对工艺流程升级,节约投入要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扩大增值空间。高级生产型外贸企业依赖产品创新能力升级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售价,扩大增值空间。

低级生产型外贸企业和高级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升级均在原价值链的原有环节进行,升级的结果是企业扩大增值幅度,即基于全球价值链横向扩张式升级。全球价值链各生产环节均聚集有大量的生产企业,在同一生产环节,不同企业由于自身生产流程或产品质量的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增值空间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所对应的增值曲线不是一条微笑曲线,而是许多微笑曲线的集合,如图4中阴影部分所示(曲线Ⅰ和曲线Ⅱ是其中两条微笑曲线,曲线Ⅰ狭窄、曲线Ⅱ平坦)。A点和B点在全球价值链同一环节,A点在曲线Ⅰ上,B点在曲线Ⅱ上,企业升级后,增值空间从A点扩大到B点,该变化过程体现为微笑曲线的扁平化。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纵向渗透式升级

创新型企业除具备生产再造能力和产品升级能力外,还具备较强的功能变迁能力,其升级活动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品牌创建等。创新型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前提下,变迁原有生产功能并向更高级演进,如图3曲线c所示。例如,我国部分为国外代工企业在生产环节具备全球领先的优势,一旦这类企业拥有功能变迁能力,即可从事研发设计、创建品牌或者构建营销渠道。

从图3中曲线C的变化可以看出,创新型外贸企业升级路径是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后沿全球价值链从低增值环节向高增值环节渗透,即基于全球价值链纵向延伸式升级。该类升级体现为生产型外贸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战略生产环节的转移,如图5所示。C点为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增值空间较低,D点为全球价值链研发设计或销售环节,增值空间较高。企业具备了功能变迁能力后,战略生产环节在原微笑曲线上从C点转换到了D点,向微笑曲线的高增值空间纵向渗透。

(三)基于全球价值链阶梯跃迁式升级

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升级能力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创造与整合企业知识,将企业现有知识架构到不同价值链上的相关生产环节,在不同的价值链上转换战略生产环节,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阶梯跃迁式升级。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后,该类企业升级能力的变化如图3中曲线d所示。例如,某企业原是生产机电产品的,当企业具备了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现有的企业知识进行再创造,及时进军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行业,扩大增值空间。

从图3中曲线d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知识型外贸生产企业在具备了知识管理的核心升级能力后,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并从低增值的价值链向高增值的价值链转换,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阶梯跃迁。如图6所示,E点在低级微笑曲线Ⅲ上,F点在高级微笑曲线Ⅳ上,企业的战略生产环节将从E点向F点转换,从低增值空间的微笑曲线向高增值空间的微笑曲线跃迁。

四、结论

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我国生产型外贸企业的类型、核心升级能力和升级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首先根据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源泉的不同将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划分为低级生产型企业、高级生产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四种类型。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四类企业所具备的核心升级能力,分别对应为生产再造能力、产品升级能力、功能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四种能力逐层递进。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后,由于企业所具备核心升级能力的不同企业的升级机理也不尽相同。低级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的方向是以生产流程的再造为特征的低成本策略,高级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的方向是以产品创新为特征的高价格策略,这两种生产型企业的升级本质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横向扩张,体现为微笑曲线的扁平化。创新型企业升级的方向是转换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生产环节,向高增值空间的战略生产环节渗透,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纵向渗透,体现为在同一微笑曲线上战略点的转换。知识型企业改造升级的方向是转变企业所在的价值链,从低增值幅度的价值链向高增值幅度的价值链转换,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阶梯跃迁,体现为企业战略生产点从低级微笑曲线向高级微笑曲线的转换。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胡绪华 蔡济波

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篇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价值链的重塑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服务型外贸企业长期固守“国内生产企业—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国外进口商”的模式,服务中介地位受到挑战。使得服务型外贸企业在进出口价值链上处于孤岛地位,面临佣金减少,订单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生存危机。基于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和思想,提出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应该重塑进出口价值链的思想,并针对中国现有外贸企业的状况,提出打造中国进出口产业链的设想。

关键词:服务型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进出口产业链

一、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一)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的特点

李亚认为,服务贸易型的企业有三个特点:一是组织结构小型化,过度竞争现象严重;二是产业价值链较短,上下游产业协同效应差;三是以出口为主的业务模式单一,人力资源管理落后。服务型外贸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价值链上的特殊地位。

(二)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的价值链具体分析

图1中(1)表示的是国内企业作为国外销售商的供货商,处于整个价值链的上游环节。这一环服务型外贸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外的订单,寻求国内的生产商,并且对国内生产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使产品符合国外经销商的要求。图1中(2)是国内生产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实际上是价值链的销售环节。在此环节之中,服务型外贸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将国内生产企业的商品运送到国外,交给国外的经销商。图1中(3)表示国外经销商和国内生产商的重合体,处于价值链的结合处,即为外贸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服务型外贸企业的困境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服务型外贸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很大,致使外贸企业处于价值链的孤岛地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国外经销商在需求减少的压力下,取消或缩减了订单。由于外贸企业的盈利模式依靠的是订单的数量,从而抽取佣金,一旦国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会造成国外经销商的销售量下降,就会减少订单的数量,从而对外贸企业造成了灭顶之灾。外贸订单减少,加之外贸企业单一的价值链模式,直接造成了外贸企业无利润可赚,从而大批的外贸企业纷纷倒闭。

2.国内服务型外贸企业的竞争,导致了降价行为。由于外贸订单的减少,国内众多的外贸企业为了生存,纷纷以降价的方式寻求订单。有些外贸企业甚至是赔本经营,想借此挤垮其他的外贸企业。这种恶性竞争的降价行为,又进一步导致了服务型外贸企业生存的困难。

3.国内生产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使外贸企业在谈判时处于劣势地位大部分的国内生产企业仅仅能生产初级的产品,涉及到高精端的产品时,国内企业常常是无能为力。由于国外销售商掌握了主要的技术,国内企业仅仅能按照国外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而不能自行设计生产。在谈判过程中,外贸企业为了获取订单,常常需要接受国外经销商的苛刻要求,使自身利益受损。

二、服务型外贸企业价值链重塑的路径

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外贸企业都走上了角色转变的道路。从价值链的最下游出发,向价值链的中游和上游发展,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发生了三种变化,形成了新型的价值链。相比于金融危机之前,大多数企业的直线型价值链的结构,金融危机后的网状结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任何一种盈利模式受到影响,其他的盈利模式也能正常运作。这种形式的价值链保证了外贸企业能从多个渠道获取利润,增强了外贸企业的生命力。

1.路径一:价值链的前向延伸——研发设计,主动寻求订单。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倒闭的原因是“技术含量低,做OEM(贴牌),出口单一”。品牌和技术,正是中小企业倒闭的问题所在。服装、鞋帽、工艺品等加工业应该抓住金融危机提供的过渡机遇,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由于订单减少,外贸企业可以不急于寻求订单,而着重研究国外的需求,在未获得订单之时,自行研发设计出符合国外消费需求的产品样本。之后将此样本拿给国外厂商,主动迎合国外的消费需求。如果外商满意,可以再将样本拿给国内生产企业设计。这样,外贸企业就从之前单纯等待订单,转变成创造订单,变被动为主动,可获得更多的利润。

2.路径二:价值链的前向延伸——生产过程控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小企业由于订单减少,平日主营业务变少,纷纷转向了公司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的工作。由于外贸企业长期与国外经销商和消费者接触,对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需求有很深的了解,由外贸企业进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监督生产企业的运作,能够使国内生产企业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此同时,外贸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取管理费用,缓解自身的财务危机。

3.路径三:大型外贸企业的转变——实业化生产。服务型外贸企业的利润取决于国外经销商提供的中介费以及国内生产企业支付的佣金,但生产过程中的利润完全属于生产企业。如果外贸企业的规模和资金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则可以自己进行实业化生产。由于外贸企业了解国外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在获取订单方面强于一般的生产企业,因此可以将这两方面的优势应用到实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具体操作时,外贸企业将订单中利润较低的一部分包给国内生产企业进行生产,而将利润较高的部分留给自己,自行生产,这样就能锁住价值链上所有的利润。

三、价值链重塑的意义

1.价值链重塑是服务型外贸企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服务型外贸企业原先单纯依靠订单,围绕单据的业务模式容易受到外部危机的冲击。直线型的价值链结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重塑后的价值链,呈现网状结构,使得服务型外贸企业有能力抵御外部的冲击,有助于加强服务型外贸企业的生存能力。

2.价值链重塑是服务型外贸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服务型外贸企业通过价值链的重塑,形成了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在各种业务模式之下,均可获得利润,相比之前围绕单据的盈利模式,服务型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增强。

3.价值链的重塑增强了服务型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的重塑,使得服务型外贸企业能够参与到研发设计,自主生产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竞争力有了增强,在外贸谈判过程中,企业的话语权有了提升。服务型外贸企业不再仅仅是订单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了能与外商进行谈判磋商的拥有独立地位的主动一方。

四、结语

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后服务型外贸企业的价值链结构的分析,我们得出了金融危机迫使外贸企业在价值创造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的结论,并且讨论了外贸企业在价值链结构上变化的过程。这为多元化外贸企业的经营方式,增强外贸企业的盈利模式,从而更好地运作外贸企业提供了建议。

参考文献:

[1]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国外经济与管理,2000,(6):25-30.

[2]丁梅生,吕伟伟.国际贸易价值链分析[J].经贸知识,2006,(8):75-77.

[3]李亚.从价值链分析谈外贸企业的发展[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8):36-37.

[4]刘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15-122.

[5]李嘉玲,田永伟,陈通.动态价值链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4):154-158.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吴博,李嘉玲

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 篇3:

三个问题,复盘安全复工“战疫指南”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几乎所有外贸企业的复工节奏,尤其是生产型出口企业,它们面临员工到岗不足、上游供应商不足、物流受阻等许多棘手问题。全国各地均采取行动,推动生产型企业分批次安全有序复工。

生产型企业复工复产存在哪些风险,如何在复工复产“三期”内有效规划管理,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如何识别与防范?针对以上问题,本刊记者特邀请Intertek天祥集团大中华区商业保障事业部中西部区域经理董石民,为广大生产型企业安全复工提供专业全面的“战疫指南”。

生产型企业复工存在哪些风险需要加以警惕?

尽管全国疫情控制工作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当前条件下,生产型企业复工还是存在诸多安全风险需要加以防范。董石民表示,企业复工后,六大类风险须警惕。

董石民

Intertek天祥集團

大中华区商业保障事业部

中西部区域经理

第一类:复工后大量员工回归可能产生的风险

和所有安全管理中碰到的最大困难一样,防疫工作中最大的安全风险也来源于其最活跃的变量——人!也许是十几天前离开家乡时亲朋间的一次握手告别、也许是旅途中同座旅人不太文明的一个喷嚏,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条件下,只需十几秒,这个员工就成为一个移动的传染源,行走在公司的各个角落,导致公司内聚集性爆发。更让人恐惧和不安的是,可能自始至终,这个传染源都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症状。这样的传染方式给防控增添了极大困难。

第二类:复工后临时或固定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现代职场中,封闭的班车、电梯、会议室、更衣室、休息室,人员密度较大的餐厅、生产车间和流水线,员工共同使用的寝室、厂内机动车辆……这些狭小的空间人员密集大,通风条件相对较差,同事之间有大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增加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接触传染的可能性。

第三类:复工后大量公共区域的风险

员工在日常办公和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公共区域,如电梯按钮、门把手、公用座机话筒、打/复印设备、公用卫生间等;除此之外,员工共用设备、工装夹具、流水线上的零部件和半成品,产品包装材料等都会因沾染病毒而成为污染物。科学家已经证明,新冠病毒在不同环境条件和材料表面的存活时间不同,最长可达48小时,一旦消毒不及时彻底,这些污染物将会成为持续的传染源,不断威胁之后接触到的员工的身体健康。

第四类:复工后产生大量生活垃圾的风险

员工复工后,每天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成为风险极大的潜在危险源。比如,带病员工产生的垃圾;一次性口罩、手套废弃后,接触病毒的部分也是潜在的传染源。另外,厕所废弃便纸和化粪池,也是需要重点管控的潜在风险。

第五类:饮食安全的风险

俗话说:“病从口入”。确保员工在公司就餐安全,是所有复工企业的头等大事。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由食材安全、存储区域安全、作业人员健康管控、作业区域安全、炊具/餐具消毒、就餐区域安全等几个模块的有效管理来组成,缺一不可。

第六类:新的危险源的风险

许多员工对新冠病毒的防控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道哪些防护措施本身也会带来新的危险源。比如,75%的酒精是易燃液体,属于第三类危险化学品,在搬运、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使用前后严格杜绝与明火、易产生静电材料和高热物体接触;呼气被口罩遮挡会在眼镜上形成雾气,非常影响戴眼镜员工的视野,降低作业精度和反应速度;公共区域反复多次的消毒作业,会导致地面湿滑;洁厕灵与84消毒液同时使用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害的氯气,造成人员伤害甚至死亡……

如何在复工“三期”有效规划安全生产管理?

复工前有布局,复工中有细节,复工后有制度,这“三个有”,是疫情之下生产型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董石民强调,企业复工生产中须紧盯前中后“三期”不放松。

复工前:有针对性地布局

复工前,企业领导层要组织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统一管理和协调企业防疫工作。建立疫情条件下控制措施的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一旦发生疫情的应急预案。做好员工休假生活轨迹监控和时时身体情况摸底,对于身体有异常和疑似症状的员工要求隔离,并及时上报并持续跟进病情发展。优化员工回程安排,错峰回程,同时确保复工工作安排中包含跨城市移动员工到达工作地后充分的自我隔离时间。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复工后现场工作岗位的安排,安排一部分员工在家办公;对于疫情严重地区的员工,配合当地政府的行政命令和法规,安排其回程时间,并对员工做好安抚和心理疏导。对工作场所、员工宿舍、班车、食堂等区域进行100%全覆盖消毒工作,采购充分的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消毒剂、喷雾器和清洁用品,以及防护眼镜、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做好一切复工准备。

复工中:对防疫细节极致关注

复工中,须确保所有复工回到公司的员工均没有疫情严重地区和人员接触史,身体健康且经过超14天的隔离。组织所有员工对防疫措施的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使员工全面掌握相关要求。协调上下班时间,方便错峰出行,鼓励员工使用私家车或步行上下班,尽量不用公共交通工具。安排专人在企业大门口登记员工和一切进入公司的人员体温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症,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汇报当地社区和卫生管理部门。每天早晚两次对所有区域的公共用品进行消毒,特别注意高危区域,如宿舍、卫生间、电梯按钮等。增大工作区域员工座位的间距,要求员工在工位上也佩戴口罩;减少会议安排,鼓励电话或网络会议;错峰安排午餐。加强食堂管控,做到“定搭配、验食材、烧煮透、少凉菜”。集中收集生活垃圾,对废弃物进行打包和密封作业全过程中,接触人员需要使用医疗级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启用宿舍,或减少一间宿舍内入住员工数量,早晚监测员工体温和身体状况。

复工后:卫生要求制度化、常态化

本次新冠疫情过后,企业需要继续建立和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对于疫情中不幸染病的员工,帮助他们尽快康复,做好心理疏导,使其尽快回归到集体。

企业生产运行环节风险如何识别和防范?

生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讲究围绕“人、机、料、法、环”展开管控,复工后的生产运作过程中,同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识别防控风险,确定防控策略,并逐一展开防控。

“人”的防控

生产型企業中“人”的防控包括疫情防控工作组、企业员工、外来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4个部分。

作为企业防疫工作的核心领导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组成员需要做到职责权限明晰、防疫理论知识丰富、机构运转合理高效、紧急情况处置准确果断,并确保7×24值守,随时投入疫情防控和应急响应指挥工作中。

企业员工在防疫工作中承担双重角色,既是管控对象,又是保护对象,需要做到“四不”感染,即:不感染自己、不感染别人、不被别人感染、不看着别人被感染。

企业复工后会有许多因各种各样原因不得不进入公司工作区域的外来人员,他们是防疫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防疫工作人员是防疫工作的执行者,负责日常消毒、体温监控、废弃物处理等防疫措施的执行和落地,需要严格执行规定的防疫措施,保证措施实施有效;同时,更需要保护自己,不因工作的特殊性而使自身受到感染。

“机”的防控

生产型企业防疫工作中的“机”包含两类设施设备:日常生产运营工作中所使用的设施设备和防疫工作专用设施设备。前者如班车、大型生产设备、座机电话、电梯、打/复印设备等,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后者如消毒使用的喷雾器、洒水车、疫情应急预案配备的专用隔离区域等,需要定期点检、维修,确保其随时处于完好状况。

“料”的防控

生产型企业防疫工作中的“料”为在防疫工作中所使用的物资、物料,包括消毒剂、防护口罩、手套,医疗级护目镜、防护服和手套等。对于这些物资、物料的管控,重点注意来源是否合规、数量是否充足、有效期是否满足,以确保给员工提供有效的防护。

“法”的防控

生产型企业防疫工作中的“法”,即对抗疫情的方式方法,主要包含防疫控制措施的规章制度和疫情应急预案两类文件。看看这些制度方法有没有严格执行,是不是有效落地;一旦突发疫情,如何让所有员工准确而有序地撤离高风险区域,让应急小组在安全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隔离。需要注意的是,应急预案需要通过演习评估预期效果,并培训相关员工熟悉掌握。

“环”的防控

生产型企业防疫工作中的“环”,主要是指防疫工作中为所有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护员工不被病毒侵扰,在疫情威胁下完成复工,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为企业复工安全定制“防疫指南”

据董石民介绍,作为有社会责任的知名跨国企业,Intertek天祥集团在帮助企业战胜疫情、顺利复工过程中,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企业定制了诸多专属“防疫指南”。

比如,天祥管理学院组织专家讲师及时开发了许多适用于多行业复工安全管理的公益课程《防控疫情风险——企业安全复工第一课》,2020年2月9日首次上线,数千企业代表在线收听了课程,反响强烈。应企业之需,后续系列公益直播课《疫情之下的警醒》也紧锣密鼓上线,覆盖业务连续性、全面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紧急沟通等多项内容。

在多数企业复工前,Intertek食品事业部就联合防疫专家,针对商超、水产、仓储物流、酒店、食品等行业分别编写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防御工作指南,为相关行业企业复工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针对国内消毒剂产品供应紧张,国家发出在满足相应要求前提下可在没有备案的情况下紧急上市的通知,Intertek天祥集团响应推出对四大类消毒剂产品紧急上市的测试服务方案,并提供一次性卫生用品微生物测试及消毒产品标签服务,协助相关产品快速上市。

数家企业还邀请Intertek天祥集团为其复工进行实地指导和检查,到供应商复工现场排查风险,Intertek天祥集团专家现场的专业服务受到了企业高度赞扬。

作者:王素 黄帅

上一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部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