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对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培养学生挖掘素材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内外沟通,汲取各个学科知识的营养,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素养,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总结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作文教学 生活 读写 互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笔者在此谈几点做法。

一、让作文教学融入生活

作文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所以,凡是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实现的,能熏陶能滋养学生的内容,都应成为作文教学内容。因此,除了让学生从教科书及其它著作中汲取养料外,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采集,带进来品评”——走出课堂搜集各种曾触动过自己的生活素材,例如广告词、警示语、一件细微的小事等等,带进课堂师生共同品评,阐发自己的感悟,充分发掘素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视野、思维空间都开阔了,真正用“心”、用“情”了,必然会逐渐养成爱写作、会写作、乐写作的好习惯。

要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写文章无从下手,往往缺乏观察,对身边的人、事视而不见,所以头脑中没有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指导是写作的钥匙。在学生写作前,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如:写人要抓住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用人物自己的动作、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写动物要从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等等。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写出的文章才细腻、逼真。

二、作文教学要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其它学科相比,它还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而这种特性在作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语言学科向来听、说、读、写四要素不分家。其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它将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文教学必须与诵读结合。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选一些名篇、名段(可以选课本中的,也可以选课外的,更可以选学生作文中的)进行品评、赏析(侧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心”去领会、感悟,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样就会使学生不仅对写作有了理性的把握,而且有了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间内容和写法已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有此基础,学生再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时必然会时时闪现创造性火花,那种空洞的语言、虚假的情感的现象自会悄然消失。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要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三、让学生作文水平在互评中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让学生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而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文的互批互改还只是流于形式,依然实行教师“一支笔”的批改模式。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在作文课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与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鲁迅先生说:“文章是改出来的。”鼓励学生多写多改,为准确恰当的表情达意揣摩推敲字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洪镇涛说:“语言学习包括学习伙伴的语言。”由于年龄相仿,人生体验,人生感悟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利于在互批互改中产生共鸣,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出創造性的火花,写出个性化的优秀文章。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鲁迅全集出版社 1938)

2.茅 盾《论模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3.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 2007.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初级中学)

作者:吴志方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新探

摘 要:作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对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培养学生挖掘素材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内外沟通,汲取各个学科知识的营养,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素养,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素材;社会生活;学科知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0.087

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作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从作文的角度看,中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表现出一种惧怕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排斥,使得作文教学在中学显得尤为艰难。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探析作文教学的难处,造成上述情况的很大因素是教师僵化的作文教学理念桎梏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学生的作文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导致学生作文匆忙应付,搪塞敷衍,效果极差。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文教学改革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多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积极探索,构建适应语文新课标的作文观,以满足学生作文的需求。

一、立足教材,挖掘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是经典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之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作文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有着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形象各异,性格不同,又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人物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典范。教材中的写景状物的文章也很多,有滚滚滔滔的长江,有巍峨壮观的泰山,有浩瀚无际的大海,也有苍凉悲壮的大漠,在作者的笔下都有精心的描写。这些描写的内容为学生写景状物提供了借鉴。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像鲁智深、武松,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这些人物的形象家喻户晓,成为学生作文中广泛应用的素材,教师在作文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运用,不论是人物的语言,还是人物的行为,都可作为作文的素材。在现代文学作品里面,对于景物的描写,有粗线条的,有精雕细刻的,有粗犷的,有细腻的,不论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的景物,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那些感人肺腑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都是学生需要记住的,在写作时有意识借鉴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教材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之一,运用好教材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无尽的内容。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之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指导学生练笔,学习这些材料中人物的品格,借鉴写作的手法,充分将这些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作文中的素材大都是经典的内容,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历久弥新,即使到了现在,也有它时代的意义。教师要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素材,掌握运用的方法。尤其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素材运用的方法,长此下去将教材内容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感悟生活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与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除了从教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外,还要从大自然中,从社会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挖掘作文的素材,去掌握写作的技巧。我们知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大到时代的变迁,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这必然也要反映到我们的作文当中,需要我们在作文当中反映我们的时代,展现我们时代的巨大变化,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教材,走向生活,沟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很多教师往往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写作服务,利用作品的景物描写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但是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如果让学生回到生活当中去,从自己身边的有趣的生活中挖掘自己所需要的描写对象,从自己受到深刻教育的典型事件中感悟人生的哲理,那么我們的作文就不会那么枯燥。教师常常在授课时侧重传授学生写作的技巧,而忽略从生活中让学生掌握学生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沉下心来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再联系下自己所学过的作品中名人笔下的人物,名人笔下的景物,就会发现他们是善于攫取生活的高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这就需要我们走进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的天地广阔无边,丰富的作文材料孕育其中,无论是大自然美好的风景,还是家庭小院的温馨花草,都能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无论是巍峨的高山峻岭,还是乡间弯弯曲曲的小路,都能够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思考。无论是茫茫宇宙,还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会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感悟。所以,面对生活,面对自然,教师不能让学生袖手旁观,不能让学生无动于衷,而一个让学生展开想象,欣赏自然,感悟人生。

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初中各个学科的知识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学生的视野,它不仅给学生带来文学的熏陶,还会带来新思想的碰撞,新科技的冲击,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在的新思想、新潮流、新科技,那么我们的作文将是充满时代色彩的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作文教学必须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因为现在科学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搜集信息的范围更加广阔,可以使作文的内容更加丰富。音乐有着感人的力量,它与人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它不仅给人精神的愉悦,还能给人心灵的震撼,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增加学生作文的灵感。绘画是很多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文中有着不少的精美插图,它或者寓意深刻,或者是意境深邃,都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能够利用美术的力量,那么学生的作品就不会苍白无力。

学科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的。数学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思维逐渐缜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的能力;化学的每一元素的发现,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精神的力量;历史的演变,为每一个学生昭示了发展的规律。所以,作文教学不可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总之,写作课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只要教师善于借鉴和利用就能够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走出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地重新审视作文教学,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考虑问题的根本点,积极探索写作训练的方式方法,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掌握写作的要点,真正做到喜欢写,敢于写,同时也善于写。

参考文献:

[1] 任雪娟.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新方法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4):32-33.

[2] 廖金明.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1(6):110.

作者:马丽霞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改革的设想和实践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涉及面广,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在新高考中,江苏卷作文赋分在高考试卷中比分提升了10分,占到70分。作文之于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以“作文教学四步骤”为例,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作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 新课程 作文教学改革 “作文教学四步骤”

高中语文教学涉及面广,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在新高考中,江苏卷作文赋分在高考试卷中比分提升了10分,占到70分。作文之于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以“作文教学四步骤”为例,初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

一、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改革的诉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改,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思维写作。

联想与想象是由一个事物(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想到另一个事物(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的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指作者调动生活积累,发挥意识活力,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思维方法。著名作家郁达夫有句名言:“一粒沙砾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砾”与“世界”,“半瓣花”与“人情”之间有某种相互关联,所以通过联想从“一粒沙砾”看世间万象,在“半瓣花”诉说人情百态。钱钟书先生在谈及中国诗与中国画时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这也是运用了联想想象思维,而中学生写作,可以说没有联想也就没有作文,差别只在于联想想象能力有无或高低上。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谈及联想想象时描绘说:“寄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可见联想之于文章的重要意义。联想能使文章文采斐然,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能显文章构思独特。

(二)注重创造性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创新的意识。从身边各行各业富有创新意识并取得成就的人和事谈起,再结合文学史典型实例,结合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是否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讨论,比较创新与因袭的优劣,从而做出正确选择,树立作文需创新的意识,激发写作创新的强烈欲望。当然,更重要的是结合写作实例,真切感知到一味模仿、不求创新是作文的死胡同,只有做到“我手写我心”,主动突破固定思维,积极创新方能走出一条作文成功之路。其次,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作文而言,一个话题,一则材料,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性审读,这就是发散性思维,也能体现思维的创新特点。再次,尽可能实施开放性作文。从具体训练来说,一题多作,一材多角度,多材一文,一题反复作,课堂作文和投稿参赛组合式作文,不限字数、不限文体的自由作文,围绕一项活动进行一个学期的系列作文,都不失为较好的训练形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想象创新能力,联想创新能力,求异创新能力,超常组合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推测创新能力,等等。最后,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初作时所萌生的创新思维并非十分完美,或幼稚或偏激或逆反,这时就特别需要师长的引导与保护,千万不可让破土而出的新芽夭折。

(三)鼓励自主、自由写作,学会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韩愈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作文只要言之有物,表现真情实感,就可以让他自由表达,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只有确立了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才有期望“有创意表达”的出现,也只有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举隅

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蔡明老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作文教学法基础上提炼出——作文教学四步骤,所谓“作文教学四步骤”就是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个步骤,近年来的反馈表明“作文教学四步骤”收效较好。下面将结合课堂教学,着重论述“作文教学四步骤”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初作。初作之时,要鼓励同学在话题范围内自由为文,以“放”为主,放胆、放手、放形式、放内容、放构思——实现《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自由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的要求。

(二)互批。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个性要求,其中明确: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就要求既可以凭借自己的语感,又借助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比较理性地审视他人习作和反思自己的文章,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人或自己修改。其中独立修改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只有自己能独立修改,养成了多写多改的良好习惯,才谈得上“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也才能享受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的乐趣。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这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互批作文的实践,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和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改之,不待教师改”的目的。

当然互批作文不是放任自由,随意批改。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要求与处理。从学生认知的角度,通常情况下就分三步进行:

1.初步感知习作。感知理解习作是批改作文的前提,读不懂所批的文章,对文章的段意、构思、主旨等都理解把握不了,要对文章进行鉴别、评判,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指导学生首先对习作进行阅读分析,从整体上初步把握原文的大意,为深入把握和评价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做以下要求:本文的大意是什么、要旨是什么;看看初读文章,作者写作的态度怎样;初步发现并勾画出错别字、病句。

2.阅读鉴赏。理解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理解的继续和深入。互批的第二步就应该依据习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鉴别评价工作。品评成功之处,体味妙处所在;批评瑕疵之点,诊断症结之源。教师在这之前不仅要先做好鉴赏示范,还要讲清批语的原则,力求做到评语的针对性、思考性、实用性、激励性的有机结合。

3.求索创新。一般来说学生批改能点出文章的优劣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似乎可以不用再做要求了。但是互批作文不能满足于感知与鉴赏,还必须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次求索创新,扬优弃劣、取长补短,帮助这位同学寻求写好这篇文章或这一类文章的最佳方案。

(三)反批。反批就是针对已经批改过的作文,依据改笔、批语及原文重新批改反驳,旨在引起争辩,于无疑处生疑,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对学生的互批作文,要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气质性格因人而异,思想修养高低不一,批改时也带着批改者本身的个人认识和特点,或片面,或有讹,或有疑。组织学生进行反批,正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弥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反批作文,引起争议,无疑适合中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强、兴趣浓厚等心理特点,有利于破坏思维的定式,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也符合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矛盾冲突中得到的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相信学生通过思考,同样能辨别好差优劣。

在彼此的争论中不能协调,求助于教师时,让他们分别在同学面前阐述他们的观点,同学认为都有道理,但批改同学要做到鼓励为主,不要以自己的作文风格强加给别人,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重作。重作是“作文教学四步骤”中关键的一步。所谓重作,是指根据原习作训练的目的、要求,对局部,或整篇,或一类文章进行取长补短、完善创新的思维过程,达到既写出好文,又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写作思维能力的目的。

梁启超在《作文法》中指出,作文“做一次必将一种文体做通,下次再做一种文体”。而事实上学生真正能一次作佳的不多,绝大数的同学都需要不同程度修改,学生可以综合教师、同学的不同修改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而只有在自己的修改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掌握为文的方法技巧,下次作文的起点就不同于初次作文。但是每一次作文完成互批、反批后,要集中时间段,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对重作作文进行集体的指导,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意识到一类文章的写法、注意点,这样重作才有意义。

笔者在进行了一次记叙文训练后,发现同学的选材大多平凡,语言平实,由此联想到让每位同学选材都与众不同是多么困难,况且与选材相比,文章本身的语言功底、谋篇布局、材料剪裁更为重要。选材平凡的文章也能写得不一般,许多作文都选材于日常生活,但是写得有滋有味。有鉴于此,笔者作了以下的一次讲评:

点石成金、妙笔生花

——如何升格选材平凡的文章

一篇文章优秀与否,与许多因素有关,诸如选材、语言、主题、谋篇布局等。就选材而言,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就如给文章输入新鲜血液一般,令人耳目一新,且使主旨表达更鲜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写作的最大资源库,近几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均可以用这些平凡的材料来演绎,例如“凤头、猪肚、豹尾”,学习生涯中期待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或是一个充实的过程,或是一个有力的结尾;“人在路上”,人走在求学之路上;“怀想天空”,怀想那一片奋斗的天空。这些平凡材料的选择是考生下笔构思时的第一选择,所以在高考中选材雷同的很多,以致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文章平平淡淡,没有亮点,作文分数打不高。然而每年在高分作文中也发现很多同学能点石成金、妙笔生花,把选材平凡的文章写得真诚、感人、酣畅淋漓。那么,使选材平凡的文章熠熠生辉的诀窍有哪些呢?

1.用心换换角度

作文时,中学生很难摆脱自我,总是从自我角度、从自己的立场去揣摩父母、师长、朋友的想法、感情,很少换换角度、立场,另辟蹊径。假如从父母的角度叙述抒发被儿女疏远、冷落、自己的关爱不被理解的心理;或是从师长的角度写写被学生拥护、信任或是被欺骗、伤害的感觉,或许作文将是另一洞天。

2.努力放大细节

如何让读者对你所叙述的事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愿意回头品读?一个关键的技巧就是写好细节,放慢写作速度,努力用放大镜放大细节,充分调动全身的每一个感官,去感知。

3.讲究剪裁功夫

材料选定后,不能絮絮叨叨,不问主次一一道出。依据主题,依据材料的闪光点,进行材料的删减,减去枝枝叶叶,边边角角,凸现材料的感人点,这就是剪裁功夫。

4.运用写作技巧

通篇采用修辞手法,会使你的文章显得匠心独运,例如比喻,生动形象;对比反衬,凸现一方;呼告,便于抒情,等等。文章还可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象征、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都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5.寻找点睛之笔

一篇文章可以出彩的地方有很多,但点睛之笔却是判断文章是否切题,主旨是否升华的关键,有一个好的哲理性的结尾会让人回味无穷,颔首不已。例如在以“借口”为话题的一篇学生作文中,全文选材于父女之间的借口,结尾是这样的:“儿女的借口总是用来伤害父母,而父母的借口总是用来更好地呵护儿女。”这段文字升华了主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作文教学四步骤”的理论支撑及其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文教学四步骤”源于实践,顺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要求,同时又有写作教学对话理论的支撑。写作教学对话理论认为,对话的实质是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达到建构和分享意义的目的;写作是一种说话的方式,是作者与生活(写作客体)、自我(写作主体)、文章(写作载体)、师生(写作受体)等多元对象进行信息互补、意义共建的多重动态对话过程;在多重对话过程中,作者既是言说者又是倾听者,与生活、文章、自我以及实在和潜在的读者交流,从而拓展认知范围和方式,改善写作行为,提高写作质量。“作文教学四步骤”中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个步骤就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它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对话机制,使得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和写作载体进行更充分的互动,通过多元性、多向度的交流,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碰撞和冲突,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增删、整合、悬置、修正等将思维引向深入,并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从而使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更为合适。[3]

反观实际,受应试教育和自身观念等因素制约,一些教师往往满足于对学生写作成品的终端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的各种写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命题—作文—批改—讲评”成为常态模式,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对话意识和能力培养,忽视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所要表现的生活世界和自我及读者进行深度对话,致使学生思路狭窄或阻塞,不能从各种关系中开掘写作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写作潜能。虽然有以评改方式进行的反馈,但批改和讲评毕竟是在完成文章后进行的,对大部分缺乏修改意识和习惯的学生来说,写作行为已经终结,教师的反馈常常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应该将修改视作写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它是文章完成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教师和学生必须通过多重对话,对定型和固化思维重新梳理修正,对成为直接现实的思想进行精细加工,使初步成形的写作成果更为完善。与此同时,在实际写作教学中,由于师生都认为写作活动已经结束,因而更容易忽视修改工作的落实。没有修改过程,也就缺失了进一步与生活、自我和他人交流的机会,使原本应该与写作成品进行深度对话的作者缺位,从而失去了在修改或重写文章的行为中习得各种能力的过程。有鉴于此,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个步骤能较好地克服上述弊端。

参考文献:

[1][2]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19.

[3]刘晓伟.作文教学的多重对话.语文建设,2007,(7-8).

作者:姚赛男

上一篇:营销策划员竞职演讲下一篇:领导讲话心得体会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