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教学课程中,其有着非常高的运用价值,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使其在课余时间也能够进行线上学习,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而通过多媒体也能够让学生掌握较为深奥的文言文内容或者古诗内容,让学生更加简单地理解课程重点与难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倡导反思性教学、开展校本培训以及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关键词 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under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Yue Dongli, Wang Suihua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 引言

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人才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新课标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的培养,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与调整,对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信息技术教师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教师是否能够主动适应相应改革的要求以及是否具有相匹配的素质与能力,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信息技术教师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过程。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是其必备的基础,教师应该扎实、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发展脉络以及相关扩展知识。当今时代,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与陈旧速度加快,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保证跟上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之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采用科学的、合适的方式手段向学生更好地传播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新课程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还必须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跨学科知识的具备,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多媒体应用等教学技能,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各学科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等。

3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受到包括教师个体在内的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因此,保证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可以从教师个体、制度、学校等多个层面入手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倡导反思性教学 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地对自我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持续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进行反思,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与新课程标准进行对比,从中寻找经验与不足;也可以强化责任心,提升工作积极性。反思性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师不断修正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与新课程标准相契合。

要真正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首先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树立反思的意识,养成在教学中自觉反思的习惯;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知晓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理念、目标、方法、手段、情境、态度等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第三,信息技术教师应該掌握反思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像法、档案袋法等。

开展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是指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教师校内培训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学校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方面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而校本培训立足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的现实问题,不仅可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使教师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与其他优秀教师分享智慧与经验,帮助教师掌握与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技能。

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把校本培训列为长期的制度固定下来,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方式、资金支持、奖惩对策等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培训工作变成一件常项工作而不是偶尔的心血来潮。其次,需要有合适的培训主题。培训的主题应该能够反映出学校目前出现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或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合的主题才能够吸引受训教师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性,才会带来积极的、活跃的交流与沟通。第三,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计划应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长短期安排合理。最后,还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评价来检验校本培训的目的是否达到。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可以作为经验或教训被下一轮的培训工作所借鉴或规避。

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离不开教师个体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与空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增加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首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范围应该是明确的,不应承担过多非相关领域的杂项工作;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应该采用公平、科学的方法考核;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应合理公正。其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在各阶段所开设课程中的地位,合理设置教学学时,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成绩在总成绩评定中的系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所需硬件与软件环境的建设,保持必要的更新并做好维护。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教师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上的,二者相互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反思,同时,社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也要给予他们公正的对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01-104.

[2]姚勇,侯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4):116-117.

[3]陳伟平,金炳尧.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83-85.

[4]赵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20-22.

作者:岳冬利 王岁花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对策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教学课程中,其有着非常高的运用价值,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使其在课余时间也能够进行线上学习,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而通过多媒体也能够让学生掌握较为深奥的文言文内容或者古诗内容,让学生更加简单地理解课程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融合对策

一、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了全面运用,其能够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将课程内容进行全面优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此外,信息技术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视频或者微课堂,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进行下载,在课外再次复习,进行二次学习掌握,进面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互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语文课程提供了更加有趣的课堂学习形式。二者结合能够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设置课程期间,教师可以制定更多的问题,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增加学习趣味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课程内容。

二、 语文课程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技术性与专业性,各行各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高,且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学校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其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合,能够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直观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此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将有关课程的视频与PPT下载下来,完成线上学习,可以对学习时间与复习时间进行合理规划,逐渐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课程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

三、 语文课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课件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和深奥,多数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理解错误或者理解较慢的现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口头描述,本就深奥复杂的课程内容,经过这类教学模式,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甚至还有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为改善这一现象,学校逐渐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复杂的课程内容制作成直观容易理解的课件,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将内容直观展示出来,并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也能够在课程复习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

(二)资料运用

信息技術最直接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各种资料信息,其中互联网不仅能够搜索到许多课外知识,还能将语文课程中的资料进行系统呈现,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虽然我们的语文课本能够为学生提供中心知识点,但缺少课外知识点,教师教学时甚至是一笔带过。学生虽然掌握课程知识,对课外延伸却并不明白,知识不够丰富。

教师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只掌握课本知识却不了解课外知识,在课程讲解时就会缺乏一定趣味性,甚至对一些学生的问题也难以解答。因此,运用互联网资料不仅对学生有用,对教师也有非常大的用处,其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资料,帮助教师拓展教学资料,使学生与教师的语文知识库得到双重丰富。

(三)练习运用

经过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线上也可以进行二次学习,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不仅是学习,包括课后练习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此外,书本的课后练习册中许多练习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练习册中的题目较为简单,起不到提升的效果。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弱,练习册中的题目部分较难,起不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课后练习进行难度设置,上传云端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后练习下载,这样困难的题目能够帮助学习好的学生进行二次提升,简单的题目能够帮助学习弱的学生进行二次复习。

(四)课后运用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环境时间的限制。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并不能完全理解课堂中的讲解,课后教师也不能一直进行二次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课程内容。现阶段,教师能够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难点重点课程进行融合制作成视频或者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二次学习,不断强化课程知识点学习。

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合现状

为详细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合的有效性,学校在每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班级进行了信息技术结合语文教学,

并对其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优势进行总结,每周开展总结会议,听取实践教师的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而听课教师则需要记录在信息技术教学期间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

(一)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运用虽然能够全面提升语文课程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而学生也能够逐渐适应这类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听课教师发现多数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期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依赖性,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是课程内容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才能变得有趣、生动,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虽然教学效率很高,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导师教师无法完全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需要逐渐降低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在课程设计中,还是要以学生与教师交流为主,从而使教师既能够通过交流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还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增强课堂趣味性。

(二)主体地位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得出,传统课堂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信息技术教学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主体,两种教学方式都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虽然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发挥良好教学作用,但是这类教学模式却导致教师逐渐失去引导作用,而学生对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也不怎么重视,导致学习能力强、自主性强的学生,学习效果不断提升,而学生能力弱、自主性差的学生,则学习效率不断下降。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在其中设置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时解决其中问题,产生探索性,使学生在完成一项问题后,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五、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结合措施

(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项,其也是语文课程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更了解课程中的内容,在与他人交流期间也能更加了解,而较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程内容理解中,较为困难,与他人交流期间也很难明白表示自己的想法。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课程教学《苏州园林》中,课程主要是通过房屋结构描写阐述苏州园林特点,为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独有的特点以及传统建筑的优美,而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时较为枯燥,尤其一些语言交流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顺利理解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苏州园林的容貌,将课程中的文字描写与图片中的实际景象进行结合。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图片中美景进行阐述,并纠正不正确的用词,鼓励精彩阐述,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最后,引导学生对文章再次进行阅读,将自己的阐述与作者的阐述进行对比,了解自己哪里运用不对,哪里还可以更好,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營造良好学习氛围

所有教学科目中,语文课程是最需要学习氛围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意识,既能够相互鼓励,又能够相互竞争。因此,语文课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氛围营造,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形式丰富课堂。

例如,在课程教学《昆明的雨》中,课程主要是通过昆明的雨来回忆昆明,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留恋。而单纯的课堂教学虽然能够起到教学作用,但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尤其在课程阅读期间,较为枯燥,导致课堂氛围不好,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当学生阅读到这一段:“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时,教师可以采用音频的方式播放下雨的声音,也可以专门找一些下雨天去小酒店的热闹声,让学生一瞬间就进入书中,感受当时作者的感受,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文章阅读,活跃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哪座城市有别样的感觉,或者在旅游时最喜欢哪座城市,又或者在看电视过程中对哪座城市最为向往,说一说如果是学生自己又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描述,通过那些文字来表达自己对那座城市的喜欢与热爱,进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能力。

(三)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快速精准地搜索出许多课外知识,它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在课本上,更多的是互联网。让语文课程更加丰富、饱满,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进行语文知识库拓展。而语文知识量的积累与拓展,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也有着全面提升的作用。

例如,在课程教学期间,许多课程内容其实与其他年级的课程内容都有关联,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两者进行拓展结合。课程《愚公移山》就能够与古代神话故事结合,这样不仅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作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

六、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结合,是新时代教学背景发展的必要途径,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能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并通过课外知识补充,不断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知识库,丰富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永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9(54):71.

[2]张兰振,黄志群.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明日风尚,2018(7):156.

[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92.

[4]马秀丽.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6):42-43.

[5]徐瑶.探析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外交流,2020,27(5):322.

[6]顾利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结合的探究[J].读与写,2019,16(24):34.

[7]张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J].语文课内外,2020(19):117.

[8]韦靖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39.

[9]强科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25):148.

[10]梁辉盛.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33):89-90.

作者简介:刘婷,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作者:刘婷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时代的发展让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让我国基础教育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了多媒体教学,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将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进一步融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将数学知识具象化

就小学阶段学习而言,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困难,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通过教师引导,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2有利于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的培养对于学习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探索和发现,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数学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死板的数学知识灵活化,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有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2.1构建场景,实现情境化教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为学生构建合适的场景,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让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实现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如果改变圆形物体形状,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并且给学生举例,“如果车轮不是圆形,而是其他形状会如何?”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形式给学生展示方形的车轮和其他形状的车轮,就会发现汽车颠簸无法行驶,引发学生大笑,学生也会将这个动画画面深深刻在脑中,从而了解了圆形的性质和应用,实现了知识的传输和学习。

2.2挖掘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构建合适的场景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立足教材,让学生学习到教材以外的知识,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完《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了圆的性质和应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三角形吗?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呢?三角形又有哪些应用的场景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自行车的车体中间就是三角形结构,桥梁的支撑也是三角形结构,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并且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性质,通过这样的引导与启发,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创新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课程,从而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测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小明同学在踢足球时,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让学生明白距离的概念,并且学会如何测量距离,如果超过了这个距离,则小明就不会打破领居家的玻璃,而在这个距离内,小明踢足球就一定会打碎玻璃,让学生明确距离的概念并且学会测量距离。通过这样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效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将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結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事业的一场变革,为我国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我国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与时俱进。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育理念,都发生了革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我国人才培养必定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时代发展新型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宏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146+148.

[2]郭静.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8(S1):137.

作者:蒋文清

上一篇:干部培训汇报下一篇:述廉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