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更新。由于儿童情感的丰富性、浪漫性、两极性、矛盾性和自制力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怎样将新的课程理念转换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真正实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怎样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学习方式有机整合, 运用适宜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都是需要我们进行经常性、思辨性实践与反思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化繁为简教学法

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 尽量采用直观、简单的教学手段, 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广播体操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在学习第二套广播体操中的“肩胸运动”时, 我把整套动作进行“肢解”, 把较难学的跑跳步动作, 比喻、分解成小孩子们平时调皮高兴的动作, 尽可能把运动技术简单化, 让学生在学习动作要领时一学就懂。学生感觉到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习广播体操的兴趣。

2 趣味性教学法

现在的少年儿童为什么不太喜欢上体育课, 一是认为上体育课太累;二是感觉体育课缺乏趣味性。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尽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趣味化, 从而推迟疲劳的出现,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 我们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做准备活动时, 不是单纯的徒手操, 而是结合跑步、游戏、民族舞蹈等形式进行;如相同两堂课的准备活动目标一样, 但是练习的方法就完全不同, 这就增加了体育学习的趣味性。此外, 还注意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兴趣化, 让体育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3 游戏化教学法

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 抑制能力差, 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单调的练习容易促进学生疲劳。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寓教于乐”、“寓练于乐”, 让学生尽情的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由于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 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游戏教学法”和“比赛教学法”, 特别适宜小学生的好动、爱新鲜、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征。我们注意运用好游戏教材, 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娱乐、健身功能, 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 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 放松学生身心,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中对提高学生练习兴趣, 掌握动作要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一年级“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远”的教学中, 有些学生常常出现双脚起跳或起跑的现象。如果设计成“羊妈妈教小羊学本领”的游戏, 学生就会感觉有趣而学得认真, 从而达到了学生“学”与老师“教”的双赢。

4 儿童化教学法

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 按照童心、童愿和童力组织体育教学, 防止单纯技术传授、长时间单一练习或大力量训练等“成人化”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活动中, 就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让儿童的“天性”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堂上。

5 常规规范教学法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熟悉体育课堂常规, 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课中、课后该怎么做, 不该做什么, 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 如此多的“该”与“不该”, 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可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 快快进操场”、“我是守纪小标兵, 站起队来快齐静”、“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帮我来我帮你”等。这种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儿歌, 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 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 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学生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规范和强化。

6 行为指导教学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体育学习效率与学生健康成长。在宽广的操场上, 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 而影响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体育课堂常规》等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更要言传身教。小学生的模仿力强, 可塑性大, 教师是他们道德概念的化身,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 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因此, 教师的言行, 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6.1 语言引导法

小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 往往使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 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使用文明语, 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真正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6.2 行为示范法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 人们常说, 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如当操场上有垃圾时, 老师要赶紧捡起;当发出“立正”口令时, 老师要先站出标准姿势。这一切, 学生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头, 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老师的行为示范, 要是发自内心, 不是做作, 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 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 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具有感染力和示范性。这样, 学生不仅是一时一事上的模仿, 还能举一反三, 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6.3 表扬激励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 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及时鼓励, 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 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我们通过“为自己评奖”活动, 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体育学习情况, 每星期给自己评选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如:“认真练习奖”、“跑步优胜奖”、“动作优美奖”、“互帮互助奖”等。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 每一次获奖都是学生努力的结果。这种激励机制既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也让小学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激励他们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 还能提高体育学习的效率。

我们只要不断创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就能启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 获得发现问题的喜悦感, 解决问题的挑战欲, 体验创造的乐趣所在, 成就一种征服命题的快感。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摘要:怎样更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与目标, 是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运用了化繁为简、趣味性、游戏化、儿童化、常规规范、行为指导等适应儿童身心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更新

上一篇:都安县现代气象业务一键式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下一篇:描述性商标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