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标准分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是中职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实施应当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入手,进而探讨中国美术赏析和实践的教学实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审美标准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筑审美标准分析论文 篇1:

从接受美学视角再看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欧美影片流入中国市场并受到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追捧与喜爱。诚然,一部优秀的影片之所以被观影者接受并喜爱,离不开剧情的引人入胜、构思的独具匠心、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画面的恢宏绚丽等各种因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或简洁明快或意味深长的片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益重视宣传推广的电影界,一部英语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就更离不开成功的片名翻译。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优秀的英语电影汉译片名在语音、语义、意境等方面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并探析英语影片片名汉译的翻译策略。

一、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不乏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或以传统的翻译标准对一片多名即同一部电影的不同汉译片名进行分析和比较,品评优劣, 以期改善因片名误译或片名不统一造成的混乱, 或分析英语片名的汉译策略该遵循的原则是归化还是异化, 或总结汉译片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分类, 提出或应直译,或应意译,或应两者结合, 或应音译等的翻译策略[1],或以审美的眼光,从翻译美学角度, 借助翻译美学理论和标准分析梳理汉译片名的翻译策略,认为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在进行片名汉译时应充分发挥汉译优势,最大限度地追求汉译语片名的形式美和意境美。[2]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视角进行分析,认为英语电影片名成功汉译的宗旨在于心中有观众,要让电影的观众即影片的接受者能够在看到片名的瞬间就被吸引并产生强烈的观看欲,甚至单从一个美妙的汉译片名就能获得美的享受。

二、接受美学理论简述

20世纪60年代末,以德国康坦茨大学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 (Hans Robert Jauss)和W. 伊瑟尔(Wolfgnag Ise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最早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这一文艺理论,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3]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文艺理论的界限,主张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对作品的接受活动,探索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考察作品被读者接受并产生作用的条件、方式、过程和结果,强调接受活动和接受者在历史与现实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把读者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4]

三、接受美学影响下的英语片名汉译策略

姚斯提出了一个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它“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5]期待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判断标准,以及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到能否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这就给作家提出了要求,希望作品的视界能与读者的视界相一致,即所谓的视界融合。[6]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这一原则尤为适用。一个好的电影片名不可忽视观影者即影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译者在翻译时应以电影观众为视觉主体,将观众的审美体验与电影创作的视界相融合,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认知特征、文化素养水平、审美情趣和期待视野,并力图创造满足观众审美眼光和期待视野的美妙译名。

(一)音美与形美相结合

电影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它是感官的,经验式的,既是社会的折射,也是人类表达内在感受的有效途径。电影片名之于电影的作用应为画龙点睛, 又为观众观影的向导。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片名的审美价值与观众的价值体验密切相关,片名翻译的宗旨在于唤醒观众,将观众导入特定的体验中,让其有跃跃欲“视”的感觉。[7]因此,英语片名的汉译应符合汉语的美学原则。

美的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并引起美的共鸣。在翻译美学看来,“语言美”应该是存在于语言中的一个审美信息结构。既然是一个结构,它就不仅仅是可以意会的,也应是可以言传的,也就是说,语言美是具备其自身基本特征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将语言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精致独到的结构形态;深刻巧妙的涵义蕴含;精心铸造的审美意象;鲜明的文化着色。其中,最基本的特色即为对视听感性的要求:“看起来悦目,听起来悦耳。”[8]

因此,成功的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应做到音美和形美的完美统一。从音美的标准应能做到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形美的标准则应做到言简意赅,整齐匀称,看来赏心悦目。音美形美两者若能做到有效结合,则佳译成矣。

实际上,英语片名汉译中不乏做到音美与形美结合的佳译,例如:经典系列电影Mission:Impossible的汉语译名《碟中谍》,另一部题材相似的系列电影The Bourne Identity译为《碟影重重》,两部译名都通过叠韵和叠词的使用,成功做到了语音和结构上的双重平衡对称,又紧密贴切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可谓经典的成功译例。另外,汉语四字格的使用也使得若干影片片名翻译增色不少。恰当的汉语四字格可使译名看上去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浮生若梦》,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My Fair Lady《窈窕淑女》,Cast Away《荒岛余生》, Twilight,《暮光之城》,Inception 《盗梦空间》,Gattaca 《千钧一发》,I, Robot《机械公敌》等等,可谓数不胜数。这些四字格的使用无疑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样的译名也极易让中国观众接受。

(二)意象美与形式美相结合

“意象”在中国美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意”指艺术构思时的意旨、情志、意趣、感受乃至联想、情思、思绪等等;“象”指出现在主体想象中的外物形象。[9]但要达到意象美的翻译目标又只能依托于语言美,因为不存在虚无凌空的艺术意象,要实现高层级的语言美的基本特征就必须依靠语言美。

而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若能追求意象美并实现形式美与意象美的有机结合,则对于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及审美期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电影片名翻译中追求的意象美可通过汉语词汇的联想意义或词汇构成的内涵组合烘托出意境之美而实现,片名译名应力图使观众对电影内容和主题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艺术共鸣,并激起观众对美的感受和追求。为做到这一点,有的译者甚至不惜舍弃电影原名而进行“重命名”。 如美国影片Up,讲述了一位老人曾经与老伴约定去一座坐落在遥远南美洲的瀑布旅行,却因为生活奔波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政府要强拆自己的老屋时才决定带着屋子飞向瀑布,路上与结识的小胖子罗素一起冒险的经历。影片英文名称可谓简洁至极,然而反而是这样极度简洁的片名更加难以进行翻译,译者在翻译时舍其简洁而去其精要将片名巧妙译为《飞屋环游记》,该译名紧贴影片主旨,体现影片题材的同时充分展现了影片梦幻的冒险色彩。又如:影片As Young As You Feel 译为 《豆蔻年华》。译者借用了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诗句本意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二三岁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豆蔻年华一词用来形容青春少女由来已久,见此词尤见初长成之少女娉婷玉立,意象如何不美。可见,这些译名无不符合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并完美体现了形式美与意象美的统一。

(三)催发观众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促使主体在观览客体时产生感兴、催动灵感的绝好催化剂:主体在面对不同的人、物、景、境时,要从无动于衷到兴致勃勃靠的就是情感。[10]所谓触景生情,“情”可以将休眠状态的思维催动,文艺作品的价值体现即在于此。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归根结底,电影是一门艺术。著名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艺术以情动人。情感的催化作用是多方面的,感兴之生、想象之起、物我之交也都是情感在起作用。观众对于一部电影的接受和喜爱始于对影片名称的接受和喜爱,因此影片名称本身就应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激发其观赏影片的兴趣。

例如:经典影片Goodbye Again译为《何日君再来》,中文译名借用深受中国观众熟知喜爱的歌曲名称,让观众在看到影片名称的刹那似有袅袅歌声在耳,心中自然涌起隐隐的离愁别绪。这一译名即成功传达了电影主题,又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时将影片主题要反映的无奈愁思丝丝入扣的感染观众,相信观众见此影片名称定如似曾相识,何愁不感觉相见恨晚而跃跃欲“视”呢?

结语

电影片名可谓影片的点睛之笔,英语电影片名的成功汉译对于英语影片的票房成功至关重要。要译好英语片名实属不易。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观众放在心里,充分尊重和揣度观众对于影片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感,尽力创造音美形美俱佳又颇具意象之美的佳译,有效帮助展现影片的艺术价值,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岩.英语影片名汉译现状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6):110-111.

[2]王容.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长沙大学学报,2013(1):95-96.

[3]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21.

[4]付晓丹.从接受美学看片名翻译的艺术魅[J].电影评介,2013 (10):70.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9.

[6]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143.

[7]彭晓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95-96.

[8][10]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8-22.

[9]刘勰.文心雕龙[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

作者:韩云霞

建筑审美标准分析论文 篇2:

浅析中职中国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策略

摘要: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是中职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实施应当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入手,进而探讨中国美术赏析和实践的教学实施。

关键词:中国美术赏析;中职;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为美术鉴赏与实践;拓展模块可选设计、中国书画、中国传统工艺及其他。中国美术赏析属于必学的基础模块,是中职生认识中国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提高审美意识、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美术课程最重要的部分。

新课标界定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即通过中国美术赏析与实践,让中职学生掌握中国传统美术必备的知识和表现技法,感受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识别不同艺术的特征风格,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艺术风采;结合中国美术情境,依据所学知识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根据一个题材或任务,使用特定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了解中国文化的浩瀚和传承,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赏析中国美术作品,增进中国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新课标重视美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课程结合鉴赏内容开展美术实践,参与游学、美术社团等活动。因此,需要为课程设置合理的中国画、书法、雕塑教学实践,并配合学校美术社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美术学习的时空。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国家颁布的最新教学大纲制定,还要同本地区的教学环境、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专业的特征相结合。

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的必备基本知识和表现技法,识别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美术作品的风格。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描述、分析和判断并能够运用国画、书法进行艺术表现、美化自己的生活,提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素养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热爱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甄选合理的课程内容

要完成中职生关于中国美术部分的学习任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美术中合理选择部分內容进行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建设价值和意义。将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纳入教学,要根据让学生最直观认识中国美术知识、最真切感受中国文化精髓、最深刻体验中国美术对生活的润泽原则而选择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

(三)构思精巧的教学设计

按照“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的逻辑,设置感知、理解、研习、展示等教学环节,借助引导问题,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互助合作过程中,强化审美体验,形成核心素养。要保证基本知识习得的同时拓展教学内容,并加强学习活动综合性和探究性。充分挖掘讲授内容的多样性和娱乐性,灵活选择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考虑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中职学生特点,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构建生动的教学过程

丰富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微课使用的普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海量图像、影视素材有效补充了教材的不足;数字教学平台为课堂提供了更加流畅的交互式师生互动体验,不仅能够快速获得课堂反馈,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辅助App是又一片可以深挖的宝藏。

拓展教学空间。环境育人,美术课堂作为基础的教学环境,除了明亮整洁以外,还应该有可以感染学生的艺术氛围。学习的空间不应局限在教室里,比如到学校美术工作室进行,到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室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到美术馆或博物馆里,去感受、体验、联想、评价,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增加教学的感染力,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也提升了中职生的审美能力。

(五)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中国美术赏析课程的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与目标的协调统一,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体现过程、结果和师生双方的状态。

丰富评价内容和手段。从评价内容上看,应包含人文道德素质、专业学习素质和身心发展素质。从评价手段上看,评价语言要适当,良好的口语评价、书面评价、体态评价最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评价的方式要多元,除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测试成绩外,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捷优势,形成开放的评价环境。

在中职学校的中国美术赏析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深刻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知识内涵,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还要综合把握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在总结、归纳和反思中优化教学内容,在新技术支撑下打造学生喜欢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敬.结合社会实际 运用网络手段 拓展课外活动 建立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2).

[2]金熠文.从学科核心素养看现代美术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7(0z1):252-253.

[3]崔志钰.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中国家教育意志的嬗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9(004):55-60.

作者:汪杰

建筑审美标准分析论文 篇3:

LED照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将LED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是照明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在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之下,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照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ED有着迅速切换、超长寿、维护费用低、饱满色光、冷温、耐震以及耐潮的优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光源。就现阶段来看,对于LED光源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本文主要分析LED照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LED照明;建筑设计;应用

近年来,LED照明设备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发光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价格越来越低廉,在我国提倡节能环保的形势之下,LED照明设备受到了建筑界的热烈欢迎。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对于LED光源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下面就针对LED照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1 LED的发光原理与特征

1.1 LED的发光原理

照明点光源根据其发光机理能够分为气体放电光源、热辐射光源与场致发光光源几种内容,其中气体放电光源的应用范围是最为广泛的,场致发光是一种新型光源,有注入式发光与本征场致发光两种类型。

发光二极管是上世纪60年代开发出来的,到了90年代,就发展成为了各类不同的LED简易结构,发光二极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发光材料来分,有磷化镓发光二极管、砷铝镓发光二极管、林砷化镓发光二极管几种类型;根据其颜色来分,能够分为绿光、黄光、红光等发光二极管;根据功率来分可以分为大功率发光二极管、中功率发光二极管以及小功率发光二极管几种类型。发光二极管发光原理图见图1。

1.2 LED的光学特征

LED是一种使用化合物材料制作而成的一种光电器件,该种器件有着时间特性、光谱响应特性以及光强指向特性。而发光二极管有可见光与红外两种类型,前者能够用光度学进行度量,后者则使用辐射度来度量。

其中,判断表征发光器件的主要依据就是发光强度,LED需要使用圆球与原柱进行封装,在凸透镜因素的影响下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发光强度也会随着封装形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3 LED的优点

就现阶段来看,照明光源是有三种类型的,即普通白炽灯(卤素灯)、荧光灯与HID灯,这些照明灯具光效的提升都十分的困难,有些是由于工作温度的影响,有些则是由于热辐射原理与可见光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但是,LED光源不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有关学者预测,到2015年,LED的光效可以达到200lm/W。与传统照明光源相比而言,LED有着如下的优势:

第一,功能性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白光LED光效达到了40lm/W,尚未达到荧光灯的标准,与普通的白炽灯相比而言,LED的光线质量更高,白炽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出较大的热量,这就容易影响周围环境的温度。而LED光谱则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之中,不会出现紫外光与红外光的辐射,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光源。

第二,艺术性

LED是一种分立光谱,有着艳丽、丰富的色彩,能够根据需求进行配光,LED发散角很小,均匀性理想,能够有效的简化灯具结构,防止炫光的产生。此外,LED结构与白炽灯等已损坏部件不同,是一种环氧树脂封装的固态光源,抗震性强,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应用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同时,LED灯可以反复开关、灵活控制,响应时间很短,因此,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第三,经济性

LED的寿命长,其中,低功率LED灯的寿命可以达到3万小时,高功率LED灯寿命则可以达到2万小时,其经久耐用,这就可以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同时,LED的色彩艳丽、丰富,光线利用率能够达到100%,正向工作电压低、工作电流小、不易破碎、耗电量小,在水下、桥梁、易爆、易燃的环境中都能够正常工作。

第四,环保性

LED只要使用低电流、低电压驱动即可,不仅能够降低耗电量,也可以有效降低配合光影耗电量。

在环保方面,目前常用的汞灯与荧光灯中都含有汞,这会对环境与人体产生危害,而LED等则不含有铅、汞等有害物质,其废弃物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此,LED能够也兼具绿色环保的性能。

2 LED在建筑设计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1 LED在建筑设计应用中的原则

将LED应用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坚持技术先进、环境相宜、造型美观、经济合理以及功能适应的原则,要看建筑物的风格与LED的景观是否和谐,确定好灯具的比例,突出重点,提升环境的艺术性。在设计构思上,应该具有创新性,突出设计的时代感与魅力,多应用新型先进技术,考虑到色彩的效率、遮光、照亮、亮度等因素,实现以上几类因素的协调统一。此外,还要考虑到照明质量与照明经济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照明的安全性。

2.2 建筑化照明标准分析

建筑化照明是一种先进的照明模式,必须要遵循科学的照明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其中,在满足照明功能的前提因素下,融入个性化元素与人文元素,创造出一个美观、舒适的环境。同时,还要注意到,建筑化照明也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电能损害,提升用电效率。

此外,理想的建筑物照明还需要具备耐久性的特征,需要将灯具进行隐藏处理,这也会给后续维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困扰,考虑到这一因素,就需要尽量的简化灯具安装程序与结构,多使用污染小的材料,实现艺术性、节能性的有机统一。

2.3 现阶段我国建筑化照明的常见问题

2.3.1 光源利用率不理想

根据传统的标准,间接光建筑化照明在墙体与天花板因素的影响下,照明效率就会受到制约,基于这一因素,很多设计师开始青睐于发光顶棚,但是,由于顶棚楼板与透光面之间的间距很小,就很容易出现照度不均匀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照明的质量。

2.3.2 耐久性差,难以维护

多数灯具都是使用固定的形式进行安装,即使无法达到理想的照明效果也很难进行轻易的更换,同时,这样给后续的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3.3 缺乏专业的设计队伍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照明设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常常出现产品选择不当、能源浪费等问题,为了扭转这一局势,必须要加强对设计队伍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发挥出照明设计师的作用。

3 LED照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 隐藏式应用

LED的结构紧凑、体积小,应用十分的灵活,能够应用在狭小的空间中,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造型,能耗较低,可以有效的美化建筑环境,营造出一个理想的艺术效果。LED照明的隐藏式应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带式隐藏法

带式隐藏法即在天棚四周安装LED条形射灯,将其排成一列或两列,将多个灯具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个明亮的光带,在使用该种方法时,应该做好遮光措施。

第二,点式隐藏法

点式隐藏法即将灯槽嵌入天棚中,再装入灯具,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LED灯具,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该种使用方法有着布局灵活以及便于检修的优势。图2就是点式隐藏法。

第三,面式隐藏法

在建筑物中,需要照亮的发光面包括地板、天棚与外墙面三种,在传统的设计方式下,多将灯具直接安装于楼板下面,再将钢框架作为骨架,铺上透光性材料。而发光底板则需要将灯安装在楼板表面,将钢框架作为支架,并铺上透光性材料。在应用LED灯具时,可以将发光条安装于窗户内沿中,这样就能够营造出一种梦幻的装饰效果。

3.2 LED灯具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使用

LED灯具与建筑物的结合并非是简单的藏灯,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之下,对于起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就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环境性格、使用功能与装饰风格进行创新使用,将建筑使用功能与艺术照明模式进行密切的结合。LED的指向性好、体积小、颜色丰富,可以为设计提供一定的空间,因此,受到了广大设计人员的欢迎。

在对LED灯具进行处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采取科学的措施突出其装饰色彩、光特性、材料质感、分布特征;

第二,灯光使用应该具有目的性,需要考虑到白天与完善的应用效果。

目前,LED灯具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这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表面发光灯具

表面发光LED灯具中最为简单的就是平面型灯具,该种灯具可以安装在地面上、墙壁上与顶棚中,他们的发光面积大,能够进行拼接使用;

第二,组合发光灯具

将各类组合薄片组成的结构件与装饰件组合在一起能够组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灯具,该种类型艺术灯具的种类是最多的,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变化,能够替代传统的吸顶灯、吊灯以及壁灯。

第三,灯光雕塑

从内部采用人工光进行雕塑就能够创造出一种光的雕塑,各类卡通、旅游、仿生、仿真、商业、漫画灯光雕塑都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只要结合简单的微电子控制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就能够做成一些景观灯雕塑。

目前,LED艺术灯具已经是灯具种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种技术也是未来阶段的艺术灯具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有着广泛的市场。

3.3 LED灯具的一体化使用

在优秀的建筑物之中,建筑与照明间并无确切的分别,照明已然成为的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建筑与照明的一体化使用即将建筑空间、建筑构件、灯具与环境进行密切的结合,积极利用各类手段来解决设计矛盾,LED灯具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使用有几种类型:

3.3.1 大面积显示屏

LED形状大多是圆形,要将其应用在大面积显示屏之中,可以使用整面式与程式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在应用数位化视频处理技术,根据具体的户内外环境应用不同的发光图元来调整解析度、色彩与亮度,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的用途。

3.3.2 LED和建筑构件的整合

LED灯有着良好的装饰性,能够装入发光条与发光带,只要将其应用在立面构件置入装饰部位即可,光点的分布情况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构造与表面来决定,对于网架结构墙面,可以将光点设置在网架的节点位置;对于大片的墙面,光点的布置需要遵循布置均匀的原则。

3.4 LED灯在城市夜景中的使用

在优秀的建筑照明中,照明与建筑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限,照明也是建筑的投机组成部分,在将LED灯应用在城市夜景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照明功能,还要与建筑进行密切的结合,将建筑空间、构件与灯具环境进行密切的结合,实现几者之间的一个相互渗透,并积极的将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在其中,科学的解决好各项矛盾。

LED灯在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应用方式就是地屏,地屏在现代都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用较多。目前比较多地采用了荧光灯灯箱,而LED以及场致发光屏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在实际应用中,灯光地屏通常都安装在人流较多的场所,地面装修也相当高级,频繁的维护是难以接受的。LED的工作寿命长,又可靠耐用,制作成灯具很薄,是名副其实的“屏”而不是“箱”。如图3-5就是城市夜景图,应用了大量的LED灯。

LED等有着良好的装饰性,能够与建筑融为一体,即使在不发光的情况下,也不会引起注意,将小的发光盒、点光源LED等应用在城市建筑的屋面与墙面中还可以营造出一种类似繁星的建筑表面。

4 结语

总而言之,将LED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是照明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在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之下,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照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ED有着迅速切换、超长寿、维护费用低、饱满色光、冷温、耐震以及耐潮的优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光源。将LED应用在建筑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物的审美效果,也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建筑化照明基于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创造出装饰照明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注重空间的装饰创意,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科学技术和照明设计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照明质量与空间艺术的统一。这种先进的照明方式符合照明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常志刚. 光视空间概念与照明设计的还原[A]. 海峡两岸第十二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 2005

[2]李丽. 龙城印记,水载光华,感知水波行船,塑造视觉观感——记常州三河三园沿河景观照明设计[A]. 中国照明论坛——城市照明节能规划、设计与和谐发展科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 2009

[3]阎兰贵,袁凤坡. 高亮度发光二极管(HB-LED)在建筑领域的应用[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02)

[4]北京照明学会,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编,肖辉乾主编.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指南[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作者:郭霞

上一篇:广场体育文化活动论文下一篇:网络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