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的审美内涵探析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之所以说是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是因为建筑装饰不但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 如色彩、形状、结构等。而且这些物质形态总是反应了某些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从原始先民定居时期开始, 建筑装饰文化即已经产生。后来随着中国地区定居农业的发展繁荣, 宫殿城池、庙宇道观、园林家居等各式各样的建筑大量出现, 与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建筑装饰出现在历史上。尽管相当多的建筑文化随着历史上建筑的湮灭而不为世人所知, 但是保存至今的也不乏其物, 或者通过文献记录、绘画图片等方式得以保存, 使我们至今能得以窥探这些建筑装饰文化中的审美内涵。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的审美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 即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平面线型的形状结构;空灵清逸的营造效果;含蓄内敛的视觉空间。

一、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

所谓意境, 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与空间效果的一种相互交融、互为照应的状态。意者, 内在心意也;境者, 外在空间也。所谓意境, 即人类自己将自己的思想价值理念投射在空间环境上, 而空间环境也体现了人类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意境, 体现了古人恬淡悠闲的精神世界, 而“东篱菊”与“南山”这种空间环境也反应了古人的心理状态。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装饰的意境营造, 就是处处体现出寓情于境, 通过各种装饰的表现, 让视觉者产生强烈的暗示、丰富的联想和深深的共鸣。通过这种视觉效果的营造, 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一种空间结构与人类思想的融合整体物, 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这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比较常见, 例如故宫内以三大殿为核心的前宫殿群, 在建筑风格上气势宏伟, 巍峨壮观, 色彩处理上金碧辉煌, 总之是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绝对权威。这种宫殿群不但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且让人体会到视觉者个体的渺小与卑微。政治色彩强烈的政治建筑处处体现了权力的格局, 而传统居住建筑的装饰则体现出人类个人生活中的处世态度与心理状态, 如苏州园林里面小巧精致的亭台建筑, 故宫后宫殿中的御花园等。

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 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建筑装饰手法得以体现的。首先是通过空间层次的营造来体现某种特殊的意境。如气势恢宏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不但高踞在层层垒砌的平台上, 而且刻意加以层级特多的台阶, 这既让君主产生了君临天下, 唯其独尊的感觉, 也给下视者产生仰慕崇敬乃至畏惧之情。第二是通过空间边界范围的模糊性, 营造出一种无限制扩张的空间感。如传统建筑装饰, 一般模仿“天圆地方”的古人理念, 在室内营造出广袤天空的意境。屋顶一般建筑成圆形, 或者涂装成蓝色, 修饰以飘动的云彩。这种手法在各类建筑中几乎都有所体现, 不管是政治色彩最浓厚的皇宫建筑群, 衙门建筑, 还是宗教的寺庙道观、家居建筑等, 都通过各种装饰手法, 营造出了情景交融的一种独特意境。

二、平面线型的形状结构

西方古典建筑装饰文化多以三维立体装饰为特征, 突出立体感、多角度的变化。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文化的特点是以二维平面为主, 风格为单向线型。三维指的是立体感, 二维则是平面造型。中国建筑装饰中二维线型的风格, 鲜有纵向的、立体的装饰, 一般在平面左右扩展的面积上下功夫。这种建筑装饰的风格可能是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紧密的关系。中国绘画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走的是一条平面艺术的风格, 并未发展出展现立体图像、明暗对比的写实手法。中国建筑装饰显然继承了这种风格, 在装饰上没有发展立体三维的装饰风格。如中国的古典建筑装饰艺术, 特别是建筑内部格局的划分, 主要以横梁、立柱、边条等线型构件为柱, 构成了以线型分割空间的装饰风格。这种特点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上亦是如此, 如笔直的走廊、纵向的道路, 方正的围墙, 直线方型的台基等, 较缺少曲折幽深的回旋空间与多样化的空间展示。

三、空灵清逸的营造效果

“空灵”一词主要包含多方面的涵义:一是看空人世淡泊心态, 二是看清世间的洒脱态度。可见, 空灵之意, 重在指精神与思维想象上多方发散, 不受成见拘束, 不受世俗禁锢。总体来讲是一种淡泊宁静、自由奔放的人生境界与精神风格。清逸则指的是一种追求清静飘逸的精神追求与自然风格。清逸既指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也能理解为在建筑艺术上的一种追求。空灵清逸的精神追求在宗教上比较流行。佛教教义主张看空一切, 灵则是参透玄机, 实际上就是佛教所主张的人生态度与精神追求。清逸则是一种以自然为美的风格, 显然在道家教义里表现最为突出。道家追求“道法自然”, 不主张人为的过多干预与追求改变自然状态。而且这两种教义都主张不受外界干扰, 清净自为, 这与儒家思想的“入世”的积极态度显然有所区别。

佛教、道教的这种思想主张与人生态度, 必然会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 因而形成了独特的空灵清逸的审美风格。其中最能体现的是佛、道的宗教建筑与装饰艺术。佛道建筑一般都建在远离闹市、清净无扰的清净之地, 要么隐藏于大山之中, 要么独处于城池之外, 总归都是体现的审美者独特的精神追求。在建筑装饰艺术上, 也是尽量贴近自然, 宫观殿阁建筑, 一般小巧精致, 依山傍水, 与地势十分吻合。内部装饰除了宗教色彩外, 也是尽显尘世之外的洒脱与清逸。在建筑形制规划上, 凸显了多样与小规模, 少了较多的权力所体现的巍峨壮观色彩。在颜色处理上, 追求展现一种想象的理想空间, 多以黑白青的淡雅色彩处理, 围绕人间之外的天上理想世界的想象。尽力营造出一种宗教理想所追求的社会形态, 绝无红尘闹市所展现出的物质色彩与利益追求。在线条处理上, 追求简洁纤细的风格。从审美上能体现心旷神怡, 参透人生的美感。

四、含蓄内敛的视觉空间

含蓄内敛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风格, 甚至被认为是民族性格之一。含蓄意指不轻易表露, 倾向于隐藏而不轻易示于外人。这种特点在中国人的说话风格里面表露最为明显, 一般说话都不直来直去, 不主张直白而要求有所含蓄委婉, 话语体系也追求抽象而非具体, 参透其内涵需要琢磨或猜测。这种思维方式与性格特征必然会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 通过审美展示出来。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独特的含蓄内敛的建筑空间布局与装饰艺术。含蓄内敛的空间展示在装饰艺术上的体现就是在空间上多用障碍遮断视觉。在空间结构上多用隔断、门、墙遮断空间, 形成层层的空间结构, 且难于看透。如门口处多设置障碍物, 如石敢当。入门后有隔墙, 起到屏风的作用, 让审视者看不透院内情况。室内设计上也多用屏风、门帘, 帷帐起到遮断视觉的作用。在光线颜色处理上, 多用深暗光线、半透光来达到视觉遮蔽的效果。这些装饰艺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文化中含蓄内敛的视觉空间效果。在内向空间的营造上, 也通过门、厅、庭院的设置, 达到大面积空间封闭的效果。含蓄内敛还体现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营造上, 一般的皇宫建筑都环以高墙, 民间建筑多环绕树木, 起到遮蔽的作用, 特别是在建筑群的纵深之处, 多依地势高亢之处, 植以高大树木为视觉屏障, 起到的也是这种效果。

应该说, 含蓄内敛的视觉空间效果已经深深的嵌入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不管是皇家建筑, 还是宗教道观寺庙, 以及民间住宅, 都体现了含蓄内敛的装饰风格。当然,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这也体现了一定的封闭性与保守性, 所谓深宅大院, 就是如此。

五、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表现形式, 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在世界古代建筑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的审美内涵主要体现在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平面线型的形状结构;空灵清逸的营造效果;含蓄内敛的视觉空间这四点上。这些特点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宗教观念、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体现物。当然,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也受到外来思想观念的强烈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北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游牧民族风格, 也有印度传来的佛教教义的影响, 但是更多是受到中国本土文化自然演变的影响。所以, 自中国历史进入秦汉以来, 尽管政权变更, 民族迁徙, 但是整体的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艺术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精神境界与思维模式, 是古代东方建筑艺术的重要瑰宝。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的审美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 即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平面线型的形状结构;空灵清逸的营造效果;含蓄内敛的视觉空间。这种特点在历史时期也不断发生变化, 但是从本质上都是中国文化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 肖琼芳.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内涵和现代形式的交织[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5) :9-10.

[2] 刘翔, 阎莉.真善美:现代室内设计的美学追求[J].科技资讯, 2008 (21) :46.

[3] 李洁心.略论现代室内设计与美学[J].山西建筑, 2011 (5) :74.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霍尔辛赫煤矿断层地质带构造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