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域山水画风与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同构性研究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中古地, 文化积淀深厚, 历史遗存丰富。然而城市建筑的高速发展面临着传承和演绎的新瓶颈。古与新、破与立同时并存, 我们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不再绵亘持久, 地域文化的厚重感很快被环境恶化、特色模糊、文化迷失一再破坏, 使人们对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以及钢筋水泥铸就的千城一面的建筑空壳开始反思:如何认知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如何发展, 才能唤回人们对一座城的历史记忆与审美体验逐步被提上日程。目前, 对于新中式建筑环境的研究, 多是在形式与技术上寻求创新,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开发了传统建筑的生态价值, 但在人文气质及美学核心价值上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及指导意义。

目前, 关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创作实践及纯美学的研究极为丰富、史料众多, 然而, 对于当代情境下的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来说, 还多停留在哲学及史学方面的认知, 缺乏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层美术学规律研究。因此, 在此基础之上, 对传统中国书画同地域性审美体验的借鉴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学科间的交叉研究, 有助于帮助我们探寻艺术发生以及审美格调上的相互关联。这对当代的“新中式”建筑艺术现象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专项研究, 对于全球一体化下传统中式建筑艺术所面临的现代传承性、系统性问题而言, 起到了追溯源流、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此推及, 虽然国外没有对“新中式建筑艺术”有直接针对性的研究, 但我们如果只是寻求全面符合新中式建筑的研究成果就显得狭隘了许多, 比如韩国、日本甚至欧美都有类似于新东方主义设计的尝试, 他国的设计师也在结合本土文化渊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国际建筑大师也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广义上的新中式建筑设计的尝试, 这些也都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中地域, 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 “秦中自古帝王都”, 曾历经十三朝兴衰, 留下大量的画史遗迹。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诸如:展子虔、李思训、吴道子、王维、毕宏、张璪、王宰、韦偃、关仝、范宽、许道宁、王履、石鲁、赵望云等多位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做出贡献的山水画家。并且, 在中国山水画蓬勃发展的早期, 关中地域所特有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人地关系。

所谓人地关系, 实际上就是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它是人文地理学及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指出在一定的自然地域里所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差异对该区域人地关系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关中周边的山脉实际是这块肥沃之地的自然屏障, 由于关中地区历史遗存丰富, 以致这里也多名山。优越的自然条件, 众多王朝在此建都, 促进了秦地文化的繁荣。“汉唐气象”代表着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整体气势, 充满活力、生机与朝气, 其先进、包容、开放、自信的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画艺术早期的华贵多彩与丰富多样, 并逐步趋向成熟、繁荣。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涌现出了像大小李将军工谨细密的青绿山水, 并产生了尝试将诗画合一的文人画家王维等一批气质非凡、才华横溢, 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伟大画家。关中地域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举世瞩目的。五代宋初, 虽战乱频仍, 但未阻断山水画发展黄金高峰期, 社会越是动荡, 中国的文人画家越是可以在自然山水中找到绘画的本源。在经历早期山水画发展的积淀下, 关仝与范宽将中国北派山水画推向了极致与顶峰。其画面中呈现的厚重、阳刚、端正、大气与崇高之美可以说是关中地域文化品格最好的诠释。并且“关中人刚劲敢为”, 求实尚孔的厚朴风气、“道不虚谈, 学贵实效”的性格也深入北派山水画传统之中。形成了既有中国鼎盛时期中国主流文化的传统, 又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 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由此, 让我们联想到这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崇高”气象, 恰与北方山水气质相契合。气势磅礴, 旷古绝今, 天尊地卑, 层次井然。不禁让人惊叹于关中地域绘画与建筑艺术同质同源的肃穆与庄严。徐悲鸿曾赞叹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 诚辟易万人之作。”其观点论述关中鼎盛时期建筑风格亦极精准。

范宽的山水画可以说是关中地域孕育的山水画艺术成就的顶峰, 北宋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中说:“范宽以山水知名, 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 挺生笔下, 求其气韵, 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 在古无法, 创意自我, 工期造化。”北宋郭若虚也曾在《图画见闻志》中形容:“峰峦浑厚, 势壮雄强, 抢笔俱均, 人屋皆质者, 范氏之作也。”由此窥见范宽画风的人地关系。

中国建筑发展到到唐代, 建筑工艺日益规范成熟, 其形制的复杂体现在城内出现大跨度、多层的建筑上。各建筑品类气势壮观、交相辉映。逐步形成唐代崇高庄严、雄浑大气, 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时代气象。这一特征在建筑上又具体表现为结构稳固、出檐深远、朴实凝重、极重秩序感的视觉印象, 以上这些建筑风格共同营造出长安城整体上稳健、向上、飞扬的建筑气象与文化品位。

同时, 我们也发现, 唐长安城在崇高、华贵的背后也充满了闲适的林泉之趣。

唐长安城城市布局及建筑空间辽阔, 郊外风景优美, 山水俱胜, 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空间和地域环境下, 加之对于山水画独立价值的认知于发展, 使得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逐步兴起。追溯起来, 一直深受秦汉以来的道水仙山的精神图像的影响, 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对于山水文化的思辩, 以及后来禅宗的兴起为文人山水园林的造园理念奠定了思想上的根基。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 融山水诗与山水画为一体进行艺术创作, 开辟了以“水墨渲淡”为主导的山水画创作之风, 这种精神贯穿在有着长久隐逸之风的终南山水园林的造园理念中, 并为其提供了灵感与审美方向。

隋唐至宋初的长安, 是中国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结合的典范与契机, 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入。隐藏于绘画与建筑两种艺术形式之内、具有同构性的审美意向, 逐步实现了文人的心灵世界与地域的文化、艺术内涵的进一步融合, 使艺术的形式之间变成了一个可以互通互鉴、互相滋养的心灵的栖居之所, 促进了我们进一步认知地域的审美艺术与建造技术的统一圆融。

摘要:本文将着眼于关中地域文化、从中国书法、绘画的实践出发, 研究中国传统的哲学及美学精粹对确立学术严谨性、提高民族自信心、保护传统古建筑、延续优秀文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域,山水画,建筑,审美

上一篇:浅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下一篇:尊重园艺农艺师劳动共创和谐美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