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研究实践课程体系,分析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构,探讨高师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1:

略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及其对策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期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1.毕业生就业困难。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毕业生改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自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幼儿园工作似乎是“大材小用”,因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就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许多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接受了几年的专业训练,但不能将自己所学用于本专业,而为了生存却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摸爬滚打,这不能不说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2.学生难以适应幼儿园工作。在招生方式上,学前教育专业放宽了招生限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报考本专业,无需专业测试和面试。正是招生方式上的问题,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该专业领域,在接受一系列教育之后,很多人依然难以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3.招生困难。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的情况下,这种负面效应显得非常明显,许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已不能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有的甚至停止了招生。

二、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矛盾

首先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矛盾。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过分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比如,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开设教育学(实际上称为“教育概论”更合适一些)。但是,教育学中有关德育、教学、课程、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一般略讲,因为有德育论、教学论、课程学和组织管理行为学等专门课程来讲述。但这些课程都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课来开设的,学前专业基本上没有开设,或者开设得不全。这样,学前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就相对要窄一些,与接受学校教育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差距就拉开了。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常常只在学前教育这一领域中兜圈子,凡课程都必须冠以“学前”或“幼儿”等字样,视野很不开阔。而学校教育的课程以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内容为基础,如哲学思想史、中国通史等,基础课抓得准,因而学生的基础也就较牢固,在学习中后劲较足。如此看来,加强基础课特别是文、史、哲等基础课程的建设对学前专业来说是十分迫切的。

其次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矛盾。学前教育专业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不计通选课)在10门左右,每周课时在26~38学时之间,学生负担之重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来常常有学生抱怨课程开设太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科研和见习活动,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再次是新学科和老学科的矛盾。时代在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也在不断更新,由上世纪50年代的27门增加到现在的60多门,其中的许多课程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每增加一门课程,就会与原有课程在课时、知识体系等方面产生矛盾。造成新学科与老学科矛盾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不能与世界幼教发展的趋势同步,缺乏放眼世界的勇气。

三、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对策

1.改革专业教育课程。高师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如目前许多幼儿园开展了英语教学活动,但时至今日,高师教学中依然回避这一有争议的教育现象,致使高师生毕业后虽有较好的英语教学基础,但仍然不能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对于这些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积极探索,引导高师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2.变革招生方式。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招生,李淑贤的研究认为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招收在职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等幼教工作者;二是扩大保送生的比例;三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学生。以这样的思路招生,的确可以保证生源的质量。但就学前教育的现状来讲,第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职后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因而在高师的职前教育中比较少见;第二类学生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紧缩和升级,人数也在减少。所以,要保证本专业的招生,依然需要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中选择。

3.创新教学方式。

(1)在教学时间上,要在课程实施模式的指导下,将教育见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打破原有教学计划中到大三、大四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从大一开始就要结合课程学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及其他托幼机构见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以往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时,总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把理论和幼儿的实际相结合。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没有更多了解幼儿的机会,学习理论就是纸上谈兵,因而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2)在教学空间上,要改变以往的学习只在课堂内的做法,让学生走出课堂,与幼儿接触,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学习,从而实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在教学手段上,应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无法亲临的一些实践活动展示给学生,通过观摩、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4)在教学途径上,要依然重视学生在校的学习。姜勇等人提出了“虚拟现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范类学生常碰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大问题”,这将是今后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尝试方向。

一个专业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亦如此,以实践来促进理论的建设和完善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门人才,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慧中.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M].北京:北京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1999.

[2]曾国.略论新时期高师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程少波,梁冬妮.略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4]李淑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深化改革的要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5]傅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6]姜勇,朱素静.新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作者:徐东霞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研究实践课程体系,分析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构,探讨高师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展途径;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教改革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幼儿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1关于实践性课程体系

1.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本文中,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师教育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建构实践知识,增强实践智慧,从而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这一角色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提出,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和量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3]

1.3“实践性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旨在增长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促进高师学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的综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体现高师师范特色的课程之一,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观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课外教学技能训练、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它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2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一线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然而学前教育专科发展时间短,课程设置处于转型阶段和探索时期,课程设置经常在幼师和高师本科的之间摇摆,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没有形成符合该培养层次的特有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且至今未形成适合该培养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在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4]。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应对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必需,技能求实”[5],在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指导原则下,应重新诠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创新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课程建构设计过程中,既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又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如何通过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师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性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改革。

2.1课程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有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见习实习:在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1周集中见习,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第一学年是保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第二学年有两周的教育见习;上下学期各一次,一二年级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2.3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主要有:a.统一组织舞蹈基本功晨练; b.专题晚自习(练——书写、手工、绘画等;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唱——视唱、歌唱;舞——舞蹈基本功练习、节目排演等)。c.课外练琴,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乐练习。d.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团小组活动。包括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声乐队等。e.专业技能竞赛。包括艺术竞赛(弹琴、唱歌、跳舞、形体服装、画画等)、讲故事竞赛、诗歌朗诵竞赛、游戏设计比赛、课件制作竞赛、幼儿玩教具制作竞赛、童装设计竞赛、宿舍环境创设竞赛等。f.专题演出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组织“庆国庆,迎新生”演出、“毕业班汇报”演出、 “辞旧迎新”演出;下学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庆六·一”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演出。

校内实践主要有:a.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节庆日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玩教具制作活动、科技活动、游戏活动、保育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等;b.义务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和监区帮教演出; c.积极配合参与社区各项文艺活动。

2.4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其次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实行“按需分流,方向选择”。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5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根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三能八会”

“三能”:

(1)“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学实际组织幼儿的文艺、体育、游戏、科技、故事会等教育教学活动。

(2)“能创编幼儿舞蹈”。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舞蹈特点,结合不同民族的风格创编幼儿舞蹈。

(3)“能创设幼儿园环境”。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和美学要求,对幼儿活动的环境进行局部或全面创设。

“八会”:

(1)“会朗诵儿歌”。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歌,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及恰当表情给予朗诵。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说普通话时地方音很重,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小皮球”“城门城门有多高”等儿歌让学生练习。

(2)“会讲儿童故事”。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故事,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恰当的表情、生动活泼地讲述故事。

(3)“会唱幼儿歌曲”。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曲,并能准确、优美地演唱幼儿歌曲。

(4)“会跳儿童舞蹈”。 即能选择并创编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童舞蹈,能进行示范并指导幼儿表演舞蹈。

(5)“会制作幼儿玩教具”。即根据幼儿教学和游戏的需要,制作相关的玩具和教具。

(6)“会弹一手好琴”。即会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和弹奏幼儿歌曲。

(7)“会画一手好画”。即会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绘画、教学绘图和手工制品、环境的美化。

(8)“会写一笔好字”。即会用毛笔、硬笔、粉笔等书写工具规范地写好汉字。

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第2版8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第一版第207页

[3]吴杰.《教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第一版第5-6页

[4]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5]张丽霞,马少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作者:高培仁 张莉萍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3:

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摘 要:把培养一线幼儿教师作为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对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将有利于新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对某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进行调查,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对结果的分析,有利于相应课程改革的开展。

关键词:满意度 高师 学前教育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已经下移到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上。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学前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人说,这是学前教育的春天来到了!国家大力发展幼教事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也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了幼儿教育,幼儿园则承担着把幼儿教育好的任务。要想把学前事业搞好,培养出健康发展的幼儿,幼儿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幼儿园师资的优劣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角色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幼教师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对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要求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充填到幼儿园教学第一线。而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也正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一级师范过渡。长期形成的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理论科研人员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一线幼儿教师已经成为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新的主要的培养目标。如有学校把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专职教师”。

满意度是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事物心理上的满足的尺度指数。通常分为“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和“不了解”这六个指标。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得到测评满意程度的一种指数概念。而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从以往的幼教研究人员、行政管理者等扩展到学前教育机构一线教师的现实,及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都对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全方位的分析目前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从学生对课程的开始规划设置到过程中的内容、方法选择的满意度等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目前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现状,为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做点工作。

本文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随机抽取某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和相关访谈资料。经过分析,发现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整体上不是很高。

一、课程设置方面,对实践、技能类课程不满意偏多

课程设置要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高师本科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发展到今天,主要还是以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为主,其中再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专业理论课程传授的知识主要是指所学的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有依有据。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对专业理论课程基本满意。

专业技能是作为幼儿教师比较重要的一项素质,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满意度较低,有近一半(48.8%)的学生对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不满意。学生中超过半数同学认为自己目前最大困难在技能方面,他们感到“专业技能又多又难,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是成效甚微”、这其中有部分同学(包括男生)是因为专业技能基础薄弱,入学前没有基础导致,在访谈中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相应专业技能之前是没有基础的,这也成了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最大困难与担忧。也有一些是同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同学们都知道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不足,但是自身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各项技能需要达到怎么样的程度他们也感到很疑惑。另外学校安排的实践、技能类的教学内容不够实用也是原因。任课教师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沿用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如舞蹈课上,老师以民族舞、古典舞为主,而幼儿园中大量存在的儿童舞缺乏。绘画课上,老师认为应从基础入手,素描是前提,而同学们却只想学习一些具体的儿童画的实例,导致大多数同学对技能满意度较低。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改革进程的加快,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和课程体系也正日趋完善,把实践教学纳入师资培养的整体已经取得各个培养教育机构的共识。为了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岗位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手段。但在调查中发现,因为在教育实践类课程时间安排欠妥,及实践中缺乏有效地指导与及时地评价,有一半的同学对实践教学不够满意。

在专业技能方面同学们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大家都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仅为舞蹈、钢琴、绘画等操作,大家都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经验,例如如何授课、与孩子相处、与家长沟通……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之后,对幼儿园教师的素养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要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而且还应该具有理解幼儿及幼儿学习特点的能力、具有教育和支持幼儿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幼儿学习的情感态度、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与社区和幼儿家长沟通的能力等。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获得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同时也具有了支持幼儿学习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其他能力素养的获得上并没有取得成功,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班学生对于这方面有更深刻地认识:“在找工作以后去幼儿园工作的这一段经历来看,实习时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在幼儿园的工作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还有很多能力方面的欠缺,像与幼儿家长交流的能力,管理班级的能力等,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向有经验的老师学起。”

二、教材选择方面,对时效性、实用性及针对性不满意较多

目前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是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更多的是培养幼教机构第一线的老师,或者是一线的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必须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这也是托幼机构急需和紧缺的人才。为此高师学前教育教材的选用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选用的教材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和传授能力相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在学校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从教材中可以发现教师在上课时没有讲到的小知识点,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使用的教材的质量满意度不高,只有11.5%的学生对教材满意,26.9%的学生则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学校订购的教材有些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另外访谈中学生也反映“有的教材都过时了,里面的东西已经不新了,根本不符合现在的情况”。由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所选用教材“个人著述类教材偏多,综合各方力量集结而成的权威性教材较少”,个人编著性质的教材一般都是吸取国外资料或相互参考而成,资料重复使用率高,而反映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资料占有率较低,如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所选用的教材是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诸多名称不同但内容基本相似的如《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书籍。而仔细分析该教材,会发现其中大量的资料是国外的研究结果,绝大多数是上世纪的研究结果。不论是时效性、实用性还是针对性均不强。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于实践,这就要求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保证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力争突出实用性。而我们目前的教材“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理性教材较多,以问题为中心的应用型教材较少”,内容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脱离实践与现实。讲的更多是理论,更多的讲“是什么”,很少说“为什么,怎么做?”,更多是空泛的理论而没有实际的实例作为支撑,形成了学生学的困难,老师教的费心,还没有达到良好效果的这样一种局面。而像美国、日本学前教育在教材内容编排时加入了大量的实例,使教师在讲理论的时候能很快将理论与幼儿的某些行为联系在一起,用理论来分析行为。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应该慎重了解教材内容,尽可能选出最适合的,最好的教材给学生,确保教材的时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方面,对多样化的教学和互动满意度较低

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教师教的方法。

在调查中发现有61.8%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基本满意”,有21.9%的学生持满意的观点,但是也有12.5%的学生则不满意,访谈中有同学反映说“有的老师就是照本宣科,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来上课”“讲知识点时,没有举出相应的例子来说服”,从上面可以看出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吸收的知识量,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并可以经常与幼儿园、幼儿园在职教师、幼教科研工作者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和联系,深入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情景中去,综合运用模拟、影像分析等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不满意实践及技能课的设置;不满于选用教材的时效性、实用性及针对性;对教学方法中的多样性及互动不满,导致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不高。大部分学生(56.3%)对于教学效果持“基本满意”观点,而30.8%则认为不满意,只有10.3%的学生认为满意。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高师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高师院校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重视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使之能适应我国学前教育大力发展的更高要求。

基金项目: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实用性研究”,批准号为10YCTCJY023。

参考文献:

[1]盐城师范学院教务教学管理系统.2009年盐城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http://210.28.177.123//wbwj/090527盐城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090527.rar.

[2]百度百科.满意度,http://baike.baidu.com/view/1257630.html,2011.2.26.

[3]百度百科.课程,http://baike.baidu.com/view/183341.html?wtp=tt.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5]张丽娟,罗佩珍.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出版现状的些许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5,6.□

作者:杜晓梅

上一篇:城建局村庄规划实施方案下一篇:亚硝酸盐综合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