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舞蹈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的格言、基本思想,为推动高等师范学院快速发展,许多高等师范院校设计了全新的课程安排,其目的在于让专业化课程的实践性、功能性更强,使得毕业生们能够迎合未来职业环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师舞蹈教育改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师舞蹈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教育教学改革视域下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完善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路径。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深化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承担着培养舞蹈师范生的重要使命,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前端环节。当前,我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地方高师院校大多开设了舞蹈专业,但由于各种原因,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甚至在与专业舞蹈院校的竞争中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鉴于此,本文考察了地方高师舞蹈教育面临的实践困境,认为功能定位的错乱是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应当基于师范性、地方性和舞蹈性重塑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功能定位,理顺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以及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自我革新和转型,以期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有所裨益。

一、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实践困境

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设定和具体培养方案的规划。但是长期以来,该问题未能得到充分和彻底的思考,导致地方高师舞蹈教育陷入了诸多困境。

比如,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往往没能意识到自身与专业舞蹈教育的差异性,因而在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上与专业舞蹈教育趋同,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地方高师舞蹈专业的教材,都是直接选用北京舞蹈学院或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教材。[2]在这种态势下,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之间必然形成正面的同质化竞争。但是,受到生源、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其又不可能达到与专业舞蹈教育同等的培养效果。一方面,专业舞蹈教育在生源选择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国内最优秀的舞蹈生源都涌向了专业舞蹈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历史积淀、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专业舞蹈院校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于是,地方高师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在整体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面临着和专业舞蹈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其结果自然难如人意。与这些接受了更为优质教育的优秀生源相比,地方高师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毫无优势可言。选择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同质化竞争,显然是因为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未能意识到自己与专业舞蹈教育的差异,地方高师舞蹈教育需要进行深刻反思。

又如,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应当如何处理其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一方面,舞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质量较差,大量中小学缺乏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教师,其舞蹈教学往往由音乐老师兼任。在这种状况下,基础教育环节难以发掘、培养足够的有舞蹈潜力的学生,这直接制约着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乃至专业舞蹈教育的命根子也就是生源问题。另一方面,地方高师舞蹈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的通道不够顺畅,本来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却大多从事着与师范无关甚至与舞蹈无关的工作,比如,重庆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成为幼儿园或者中小学舞蹈教师,而是或主动或被迫离开了舞蹈领域。这既浪费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又未能响应基础教育的需求。这说明,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并未形成有机衔接和良性的互动关系。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未能充分理解自身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在办学理念上陷入迷茫,出现了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二、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基本定位

舞蹈性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虽然同样以舞蹈教育为内容,但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就专业舞蹈教育而言,其基本功能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乃至将来的舞蹈家,因而以专业的舞蹈性为核心特征;而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则是贯彻国家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体现,其基本功能是整体性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因而以基础性为核心特征;而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则以培养舞蹈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舞蹈教师为基本功能,因而以师范性为核心特征。[3]虽说上述差异不难理解,但在实践运行中,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并未在充分理解自身基本使命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功能定位,尤其是未能充分理解自身与专业舞蹈教育的差异。

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核心属性是师范性,而后者的核心属性是专业的舞蹈性。换言之,地方高师需要思考“如何培养会教跳舞的人”,而不仅仅是“会跳舞的人”。就此而言,一方面,地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自己会跳舞,还要懂舞蹈教学,因而,需要强调教学技能性,正是因为如此,有学者提出高师舞蹈教育应当培养“表、教、研、编”四位一体的复合型舞蹈人才[4]。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基础教育培养舞蹈教师,所以在专业性和艺术性上,不应当要求其达到与专业舞蹈教育同样的水准,这既不切实际,也无必要。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又存在着合作的关系。这是因为,专业舞蹈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乃至舞蹈家,其必然也附带性地在培养高层次的舞蹈教育人才,高师舞蹈教育能否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舞蹈教育能否向其输送优质的毕业生;而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基本功能虽是为基础教育培养舞蹈教育人才,但也附带性地在培养有潜力的舞蹈演员和舞蹈家,高师舞蹈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也可能进入专业舞蹈院校进一步深造,换言之,高师舞蹈教育也在向专业舞蹈教育输送优质生源。

就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而言,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互动的关系。如前所述,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会教跳舞的人”,那么,“会教跳舞的人”教谁跳舞?显然,其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在这个意义上,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离不开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另一方面,“教中小学生跳舞”的目的是什么?其首要目的当然是要贯彻国家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但是,這一过程也必然伴随着一个附带目标,即发现和培养具有舞蹈潜力的中小学生,进而为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输送优质生源。在这个意义上,要办好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也离不开基础教育阶段的前期铺垫。

可见,舞蹈性虽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显性特征,但师范性才是其核心特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还具有“地方性”这一重要特征。地方性意味着,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生源大多来自地方,其使命在于为其所在的地方基础教育培养舞蹈教师,而且地方性还意味着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地方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性、师范性、地方性,三者共同决定了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角色。

三、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完善路径

如上所述,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舞蹈教育人才,但在实践运行中,一方面,由于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偏离了这一基本功能,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形成了正面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性的障碍,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未能与基础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转型,需要进行一些根本性和系统性的改革。

(一)理顺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的关系

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必须从自身的基本功能出发,以师范性为核心建构自己的制度框架,提高对技能性的要求,适度降低对专业性和艺术性的要求。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地方高师舞蹈专业应当配置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5]除了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与教法》等教育专业课程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尝试开设《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等舞蹈学科的教学理论课程。[6]同时,要适度削减专业性较强的舞蹈类课程,以留足充分的时间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如,高师院校应当提高教学实习在学业中的比重,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有足够的机会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教学工作。

必须承认,无论如何改革,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竞争。既然竞争不可避免,那么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就应当思考如何选择最优的竞争策略。一方面,既然明知自身实力逊于专业舞蹈教育,就不应当选择与其相同的赛道,另辟蹊径、筑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可能才是正确的出路。另一方面,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不能被动接受现状,可能需要积极谋划,主动有为地改变劣势的境地。“地方性”是导致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相对于专业舞蹈教育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但只要积极换位思考,完全可以将“地方性”这一劣势转变为优势。

要立足“地方性”特征,培养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课程。专业舞蹈教育的优势在于,拥有门类齐全的舞蹈课程,也拥有足够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去支撑这些课程的运行,但另一方面,“大而全”也意味着其难以做到每一门课程都做成精品。反过来,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无法像专业舞蹈教育那样开设门类齐全的课程,但完全可以在部分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精品。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舞,这些正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触手可及的宝贵资源。从地方舞中汲取营养,培养、建构自己特色的地方舞课程,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是地方高师舞蹈针对自身“地方性”避短扬长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实际上也应当承担传承和发展地方舞的使命。[7]换言之,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不仅要依托地方舞,形成自己的特色,还应当在通过教育研究活动反哺地方舞。[8]例如,重庆师范大学根植巴蜀大地,可以精研巴蜀文化,将土家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舞蹈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服务于川渝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要立足“地方性”特征,深入生源培养和学生就业的前端,积极主动地化解劣势。在生源和就业问题上,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相较于专业舞蹈教育显然处于劣势,但地方高师未必只能被动接受这一劣势。“地方性”意味着,地方高师更加接近生源、更加接近就业市场,因而也就有条件比专业舞蹈教育更早地介入生源选拔和就业的过程。在生源培养和选拔方面,地方高师有条件与所在地的中小学结成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优秀生源基地”,在早期就参与优秀生源的发现和培养,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提前鎖定部分优秀生源。在就业方面,地方高师也有条件与主要就业目标单位,如所在省市的中小学校、培训机构等结成实习和就业方面的紧密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了解就业单位的具体需求,并以此规划和布局培养方向和教学重点。

(二)构建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关系

地方高师舞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传导机制不畅,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师范类教育和基础教育又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如果高师舞蹈教育的某些问题是由基础教育引发的,那么基础教育就应当思考如何对应这些问题进行自我改革。从实践来看,由于舞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社会营利性机构介入进来大量承接了舞蹈教育的功能。然而,既然素质教育是国家战略,那么基础教育就不应当逃避这一责任,应当主动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接受舞蹈教育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教育不应当将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交给社会营利性机构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文化课程,也适用于艺术美育课程,这是因为,艺术美育课程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求基础教育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同时也需要制度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

[2]于景春,吴绍良.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J].舞蹈,2012(02):65、66.

[3]林传佐.浅析新形势下高师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读与写杂志,2009(10):70.

[4]朱红琪.试析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2):40.

[5]张逸,张梦妮.师范院校舞蹈教育调查与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4):67.

[6]赵萌.山西地方高校中国民间舞教学改革现状及策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5):57.

[7]李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舞蹈编创课程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3):94.

[8]夺科.高师音乐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权衡取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115.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粟超

作者:程沫

高师舞蹈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关于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的格言、基本思想,为推动高等师范学院快速发展,许多高等师范院校设计了全新的课程安排,其目的在于让专业化课程的实践性、功能性更强,使得毕业生们能够迎合未来职业环境。高师舞蹈专业由来已久,在教育领域,其形成的教学内容愈加丰富,学校将其划分为舞蹈学、舞蹈文化、音乐舞蹈、舞蹈表演等多个方面,为充实教育思想和内容,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机制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度解析高师舞蹈专业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思考与研究

前言:

舞蹈教育的艺术要求非常高,虽然在艺术范畴领域,舞蹈没有艺术和无艺术之分,但却有明显的专业与非专业之分。目前,我国舞蹈领域竞争激烈,众多舞蹈演员从专业学校毕业,但毕业之后却很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继续他们的舞蹈之路。如何让高师舞蹈在专业上占据优势,是现在众多高等师范学院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为此,笔者在此进行严谨、科学的讨论,争取得出有效结论。

一、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文献中规定“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课,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这一道政令的发布,预示着艺术类专业的教育内容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强、越来越高了。据统计,我国艺术类专业教师资源短缺,很多舞蹈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进入艺术领域,而不会选择教育岗位,这也是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各类专业报名中,報考学生非常少的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推动舞蹈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才学的舞蹈教师,高师舞蹈教学专业必须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从多方面角度进行课程改革、专业体系修订,不仅要提高其专业的吸引力和专业性,还要寻求社会帮助,从体制上、岗位价值上、就业发展上提高舞蹈教师的职业优势。只有如此,高师舞蹈教育专业才能真正进入社会大环境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和艺术家。

二、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从培养方式方法上看,大多数艺术类专业的课程都偏向于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并不重视,这一特征在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培养中表现明显。与培养目标相比,课程设置的功能决策作用更强,学校可以通过合理优化、升级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案,均衡学生的某一项技能或某一方面的技能。如:舞蹈教学、表演、编导、研究等工作,是需要舞蹈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现实教育中很难将它们融会贯通,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同时,高师教育还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它是推动舞蹈行业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原动力,为此,在课程安排上,学院不仅要本着客观、理性的原则,还要合理调整好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2.1以偏概全

专业化的课程不利于学生掌握舞蹈教学的基本法则和全面内容,因此,学院应学会、适当的“以偏概全”,多采用融合教育法,有机结合舞蹈教学的精髓部分和主体内容。如:围绕现代舞蹈的发展现状,开展实践、模拟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到各文化宫、民间舞蹈队、社区舞蹈团等业余地方,开展舞蹈教学,一来,让学生了解接地气的“舞蹈”,并学会与不同年龄段的舞蹈学员接触;二来,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技巧将舞蹈艺术的魅力传导给他人。这里面的“偏”不是教学内容的偏,而是学院通过教学实践,找到培养舞蹈老师的出路和现实路径,带领学生走“捷径”,运用最短的时间,学会最复杂、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思想。

2.2创新理念、基础培养

在设置高师舞蹈专业课程时,应本着“创新理念、基础培养”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上,突出内容的丰富度和创新度,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成功与当时社会的舞蹈背景、艺术环境结合,发挥岗位价值,培养出更多的舞蹈人才。如:基础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知识和思想是需要学生主动记忆、思考得来的,后天的教育和考核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为此,课程安排的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知识和思想,而是通过感官刺激、情感激励唤起学生对舞蹈学习、教学的兴趣,使其学习态度从被动转为主动,这样,学院在专业课程中穿插的创新思维、思想、教学内容才会发挥出其实效作用。

2.3强化课程设置师范能力的作用

师范能力与舞蹈学科知识整合发展,不但有利于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构成完整的职业体系、社会体系,还有助于纠正未来我国舞蹈领域在教育环境中的错误发展思想。众所周知,高师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最终目标。学院应将专业课程重心转移到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实际中,并与其现实需要相结合,以体现舞蹈知识与师范能力、学与教的教育取向,并向生理、心理、师范性的三维舞蹈观念转变。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发展意向,学院还应增设“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看法、想法,规划学习内容,如:自己想教年龄小的孩子舞蹈,必须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了解小孩在成长过程中肢体发育的基本特征和现实状况。只有学生自己冷静、客观的认识到自己未来发展的路径和趋向,选修课的设置才会有意义。但从现实效果上看,选修课确实能填补其他专业课程在教育方面的漏洞,能让高师舞蹈的师范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论:通过上文对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法、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在一定意义上讲,课程特色就是教学特色、教育质量特色,高师舞蹈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功能性、价值性象征着高师教育的基本水平,也预示着未来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上提起高度的重视态度,将“特色”看做生命,将“培养”看做使命。

参考文献:

[1]卿泽.对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9,12(107):182-201.

[2]李岩,班福志,何新.关于高师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101):120-122.

[3]王梓仲,邓川.对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内江科技,2006,23(05):85-102.

[4]王笑怡.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师舞蹈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音乐大观,2012,29(106):186-187.

[5]傅篱.关于高师计算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05):101-102.

作者:谢春

高师舞蹈教育改革论文 篇3:

谈高师舞蹈教育要立足于基础美育教育

摘要:高师舞蹈教育是培养基础舞蹈美育师资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育三个方面对高师舞蹈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力求探索和完善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关键词:高师舞蹈;教育;基础美育;舞蹈师资

目前我国高师舞蹈教育的理念仍然滞后,还是效仿专业艺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育才”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只注重对“一专”式的舞蹈技能开展教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将来会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应具备的“多能”来进行综合能力的全面教育,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标准,正因为此,高师舞蹈教育必须从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人才观上来进行深入改革。

笔者认为,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高师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师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各大、中、小学从事舞蹈美育工作的师资。舞蹈师资的培养与舞蹈演员的培养不同,对舞蹈演员的培养:首先要对其外形条件进行严格选拔,按照“三长一小”的黄金比例选拔学生。其次,还要求学生“十年磨一剑”,学科单一,学生需经几年的专门学习才能上舞台,也就是说,学生不经过十年八年的艰苦训练,就不能成为高、精、尖式的舞台艺术表演人才。而舞蹈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就不必苛刻要求学生的外在条件,只要身体比例标准,具备软、开度条件和善于舞蹈才能即可。

二、丰富舞蹈美育师资人才的课程内容

高师舞蹈教育必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新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有别于舞蹈专业院校中将专业分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等僵死了的专门教育。必须突破这种传统教育格局,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高师舞蹈教育学业课程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学校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演出实践和科研训练平台。每一块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口传身授式的教学样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化、结构化的体系。尤其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成为与培养演员模式截然不同的教学特点。社会对从事舞蹈美育工作的师资要求是综合能力,既能编又要掌握不同舞种的表现规律,还要掌握中外舞蹈历史源流及中外舞蹈艺术作品的审美规律。针对舞蹈美育师资的培养,借鉴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具体包括: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中外舞蹈史论、中外舞蹈赏析、编舞技法、舞蹈创作与表演理论、舞蹈教学法、音乐欣赏、视唱练耳与乐理基础、学科教学理论等课程。

特别强调的是,鉴于音乐与舞蹈的同属性,在学院平台课程设置上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以舞蹈为主项,音乐教育(音乐学理论、弹、唱技能、音乐赏析等)为辅项。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培养,配合学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实践证明,以这种模块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于各类学校舞蹈美育的工作。

三、加强高师舞蹈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今的舞蹈教学模式应该打破“口传身授”和“一言堂”的格局。这种传统单边注入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上也不能产生师生互动……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俨然已与现代基础教育的标准有所差距,与中小学素质教育不够相适应。基础舞蹈美育应该是着眼于审美,激发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重视舞蹈实践,激发创造能力,立足传统文化与发展多元文化并举的教育。中小学舞蹈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动作示范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个人感召影响能力、开聪启智和创新能力等。教学模式也从教师教、学生学,改变为观摩学、感悟、联想、体验,并将各种手段(包括“口传身授”)应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中。因此,高师舞蹈教学应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以培养适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高师舞蹈教师除了要改进教学,还要做到教书育人,塑造教师人格,就要为人师表,因为教师人格往往对学生起着身教与楷模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强大的影响,这就对老师自身的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教育和学生的“真诚”和“热爱”,对同行的“尊重”和“宽容”。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二是对学生的“负责”和对教育的“严谨”,与同行的“协作”和“互动”;三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教师的人格必须是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整体人格,例如对待学生要公平,正确看待名和利,对待同行要谦恭,不能诽谤别人抬高自己。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影响作为基础教育舞蹈美育师资的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出“育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

作者:龚其超

上一篇:领导干部心得体会优选3篇下一篇:单位先进事迹材料(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