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80年代后期,我国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目标等方面还是教育模式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多媒体教学形式也得到普及,但是像和声学、作曲、基础理论等课堂教学,仍旧采用旧有的传统黑板和钢琴为主要辅助教学手段,这种灌输式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篇1: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形势及挑战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深入推进。此次改革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本次课改的目标就是要使未来的基础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其核心理念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其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社会发展到今天,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终结,“平等、民主、合作”的时代已经来临。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必然面临对人的智力的重新评价。

过去我们对智力的认识被狭隘地局限于逻辑思维能力上。其评价主要是测定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现代多元智力说的理论,则对一个人的智力评价从主要测定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转向了对人的多元智力的评价,而音乐节奏智力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或个别所谓有天赋的学生,这一点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由单纯的“育才”转向全面的“育人”

学习音乐为了什么?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什么需要同音乐联系在一起?由此延伸的是音乐教育对于人和人生具有何种意义等一系列音乐教育价值观的问题,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只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只强调了非艺术化的讲解和说教,而忽略了音乐学习的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只强调了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学意识,而忽略了音乐学习在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独特作用:只强调了理论的灌输和技能的堆砌,而忽略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基础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要体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因此,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则是此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3,由传统的传授式转向师生互动的主动探究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灌输式”甚至是“强制式”的教学格局中,教师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其教学评价也是以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额度为标准,学生没有自主的选择空间。故此次教改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

——在师生关系上,转变角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建立民主、平等的交流式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环境上,营造共处、友善、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愉悦式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方式上,倡导问题式、发现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参与和探究的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音乐学科规律,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突出审美、体验、情感和实践等特点:

——在教学手段上,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视听与声像技术的开发及运用,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总之,要使学生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记硬背为积极探究,变单一思维为多元思维,使音乐学习真正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由抽象的教学大纲转为具体的课程标准

综观我国的教育史,在政府颁布的教育文献中,曾出现过“章程”、“标准”、“纲要”等字眼。建国初期,还是沿用着“标准”。直到1956年,在当时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至此,“教学大纲”的文本形式和提法就替代了“课程标准”并一直沿用到本世纪初。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使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更加具体化、标准化,初步建立了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标与大纲的区别在于:由抽象要求变为具体行为结果的描述,关注学生学习后的变化;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内容与要求增多,尤其是增加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力度很大,教学内容变化很多,教学要求很高。尤其是创作、舞蹈、戏剧表演等都是以前没有的。这对高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了十几年,呼声逐年高涨,但成效却不明显,尤其是与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很深,改革步履维艰,进展缓慢;对师范教育认识有偏见,改革阻力较大,难以深化:措施与力度不够,改革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改革观念上的滞后导致改革行为上的拖后

(1)对基础教育关注不够,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不牢。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漠不关心,甚至不屑一顾: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现状及发展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胸中无数。

(2)对师范专业不专心,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体系及模式的影响很深,不愿姓“师”,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技能本位的思想严重。

(3)不愿拓展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宁愿走专业院校延续下来的传统的教学套路。

2,课程体系与内容结构上的专业化倾向导致师范教育的特点很难凸显

(1)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大,约占70%以上,而教育理论课程只占7—8%,形成了目前“音乐加教育”等于音乐教育的形式化体系结构。

(2)学科课程专业细分化倾向严重,课程愈分愈细,内容越来越专,缺乏相互交融与渗透的整合,致使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线型或是块状的。知识与技能间缺乏互动。

(3)内容相对陈旧,几十年不变。尤其是重技术轻理论,重技巧轻艺术,重本体学习轻相关文化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学习难以摆脱纯技能学习的误区。

3,教学模式及方法固化

单一的手把手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填压式的理论灌输方法难以突破。

4,培养目标不坚定

盲目拔高人才培养标准,一味地与专业院校攀比:重“高精尖”的偏科教育,轻综合性的全面发展:重专业教育,轻相关文化的联系与渗透。

此外,来自音乐专业内部的阻力更是难以逾越。如在教育改革的观念及认识上的滞后所带来的消极态度:在思想深处不愿更新知识的惰性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在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方面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而衍生的保守思想: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固化套路而导致不

愿接受新的教学形式等等。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对策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滞后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师音乐教育必须要认清形势、强化对策,尽快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第一,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把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需求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目前的教育改革是一场思想领域里的革命教育,是一个战略与行为上的教育革命,对于任何一个教学单位或教师个体来说,决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是从上而下的指令性行为,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也应如此。最近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在高等院校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专题教育的通知》。指出这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配套编写了《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这一内容应该作为高师教师上岗前的指定培训内容和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令高师音乐教师都要轮流到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去体验一年半载,放下架子,深入进去。真切地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这样将会有助于高校教师教育观念与自我角色的根本转变。

第二,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智能结构,下大气力扭转重技术轻艺术、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重主修轻选修的倾向。高师培养的学生应该首先是会教书,能站稳讲台,其次才是会表演,能兼顾舞台。所进行的教学与实践都应该紧紧围绕着“讲台”而不是“舞台”。如果把对学生的能力评测从围绕着舞台而转向围绕着讲台的话,那么,学生学习关注点也会随之转变,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会与讲台实现有效的对接,知识与现实需求、技能与实际运用、技术与艺术创新才会得到有机的结合。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加大教育内容,突出实践环节。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课程观的改革。高师音乐专业目前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而较少关注学习对象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以及作为未来社会人的综合需要。要打破目前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课程结构所面临的阻力很大,一定要有行政部门的参与,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要像研制中小学课程标准那样集中人力,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第四,转换教师角色,增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观,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课堂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善于把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音乐教学更要摆脱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师徒式的传授模式,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尤其要允许学生说“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宽松而融洽的学习环境。

第五。引进竞争机制,促使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激发教与学的互动效用。优胜劣汰是改革的必然趋势,技能课的双选制,理论课的挂牌上课制,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末位淘汰制,以及其他一些教学竞争的管理机制都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并不是和教师作对,而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学生连选择专业教师的可能都没有,又何谈以学生为本呢?现实中,我们往往首先顾及的是教师的自尊心和“面子”,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权利。这种情况所引起的恶性循环就是:教师不愁没课上而缺乏进取压力,而学生因无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而丧失学习动力。因此,要把“教育能力”、“教学模式”、“管理机制”、“办学效果”等作为考核与评价一个办学单位的主要指标:要把“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队伍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而忽略了对其教学能力要求的话,那么,所培养的人才也一定是高分低能。这一点必须在改革中予以重视。

程建平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程建平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篇2:

教育技术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摘要】80年代后期,我国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目标等方面还是教育模式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多媒体教学形式也得到普及,但是像和声学、作曲、基础理论等课堂教学,仍旧采用旧有的传统黑板和钢琴为主要辅助教学手段,这种灌输式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被技术充斥的今天,在教育改革也诉求于技术的今天,应深化相应科学技术的改革及应用。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前苏联的一位音乐教育家概括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在美国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也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教育价值引起了社会足够的重视,各国都将音乐教育列入教育改革的重点。我国也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拉开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序幕。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绝不能仅局限于表面的“小修小补”。本文针对如何全面进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做一次探讨与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

这里首要提出的就是MIDI技术对音乐教育产生的极其深远的影响。MIDI是集作曲、演奏、指挥、录音四项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写作、分析与听觉同步进行,这种直接感受式的模式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MIDI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技术特有的直观性为音乐学习者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方法,MIDI技术的引进必然引起一场突破性的改革。

(一)MIDI技术在和声学教学上的突破

传统的和声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先接受抽象的规则,这种在学生还没有感受到最起码的和声音响时的刻板的灌输,达到的效果不尽人意。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改善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科技软件,例如美国一家公司开发的制谱软件《ENCURE》、美国一家公司和挪威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的音序软件MW3、英国一家公司开发的和声教学软件《TONICN》等,都可使和声学教学更富有创新性,更能吸引学生。ENCORE强大的直观表现乐谱的功能,可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观在课堂讲授中,再配合MW3的乐谱编辑功能,可以同时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使用,可将培养学生和声听觉能力及和声思维能力相结合,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二)MIDI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高师音乐学院在招生人数上不断扩大,数十人共同上视唱练耳课的情况已经很普遍了,事实上,这对视唱练耳的教学完成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视唱练耳教学本来就课时偏少、学习年限短、学生的专业起点低,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引入《EarMaster Professiunal》练耳软件能恰到好处的改善这种情况。《EarMaster Professiunal》是一种交互式教学软件,利用极强的互动性、开放性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视听练耳教学不再受人数限制,不再受限于“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听力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三)技术在配器法教学中的应用

音序软件同样可以使用在配器法教学中,它可以把同一旋律分别由不同的乐器演奏表现出来,也可以实现组合演奏。学生可在此过程中体会整个配器过程,有利于对配器效果的分析和把握。这种技术使得配器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书面写作练习或者仅用钢琴弹奏试听效果,有时还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配器结果,这种新型的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灵感。

(四)开放式远程教育的开展

远程教育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新型的教育形式,這种形式的教育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可以实现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同时,远程教育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信息量,多元化教育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对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1994年美国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提出:“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結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

可见,在中小学推行基础音乐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增加一门学习课程,音乐课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获取简单的音乐知识,音乐教育应该实现一种艺术的熏陶;实现一种气质的熏染;实现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实现一种兴趣爱好的引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无论是引进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课堂中,还是引进到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中,都将引导学生感受到真正的来自音乐的艺术魅力。

高师音乐教育可以为基础音乐教育储备师资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树立何种教育理念、采用何种教育模式、培养出什么样的教育师资都将影响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满足的是自身对音乐的热爱,才能饱含音乐教育热情对待音乐教育事业,才能将所学为之所用。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不能只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旧有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恰恰限制了教育的创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限制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实现教育从传统单一的形式变为立体多维的形式、为中小学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旧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引起了音乐教育工作者乃至接受教育学生的不满和诉求,引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使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对音乐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渗透到高师音乐教育各个领域,解决目前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难。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加强,将教育真正的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渲染出一个灵活化、生动化、情趣化、信息化、科学化、功能化的宽松而富有活力的教育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带来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范畴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向理想化的趋势发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聂堂英,李成龙.探讨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J].北方音乐, 2015(8).

作者:徐亮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篇3: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高师教育是中小学基层教育的基础,但其教学及课程改革的起步和进度都相对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而《音乐课程标准》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师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三方面探析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践

高师教育是中小学基层教育的基础,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又是对高师教育全面的检验和评定。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等师范教育如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基础教育又该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目前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自2001年7月正式公布以来,至今已走过十几年的历程。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新课标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而高师音乐教学及课程改革的起步和进度都相对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其教改成果显然不如基础音乐教育丰硕,并且由于两者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诸种不同步,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出现一些问题,因此许多中小学教学单位呼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要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新课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新的阐述和定位,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局面,它标志着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解体,反映着对音乐理念和课堂教学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1]。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使高师与中小学对接,应探讨以下内容。

一、教育理念层面

在对部分基层学校新进教师的调查中常发现,刚从师范院校毕业任教的新教师明显不适应课程改革,需要通过岗前培训、集中系统学习等方式才能逐渐适应基础教学。纠其一部分原因在于师范院校的部分专任教师一直以来沿袭“传统学院派”教学,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甚至陈旧,制约了对师范生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培养。

1.明确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教学理论与基本理念,加深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解读与理解,迅速转变教育观念,以期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与基础音乐教育达成思想的高度统一。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师资,师范性是其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是其教育的重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说具有较全面的教师专业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2.强调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音乐教师基本功实际就是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高师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高师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影响到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为了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卓有成效的整体提升,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的展示。这样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更能发挥教师的指导水平。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在“教育基础理论综合测试”、“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测试”、“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等项目上展开综合素养的全面比拼。综合音乐知识测试,突显出综合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唱、奏、指挥等基本功则要求选手的音乐素质要好,综合能力要强,在音乐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准确把握;通过感知与想象、理解与创造准确体现作品的风格,实现音乐理论、专业技能及实践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化。我们高师的教学中常是单科训练,较少侧重综合;另外,高师毕业生由于受“技能至上”观念的影响,只重视自己擅长的某项技能,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在国内外教育教学思想与动态、姊妹艺术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掌握得比较单薄,知识面过窄,技能单一,不能适应教学对复合人才的需求,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不仅是单项技能的训练,而是综合能力的训练。

3.摸索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的影响,高师教育存在“重讲授,轻参与;重技能训练,轻音乐鉴赏与理解”的现象。在倡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时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显得较传统与陈旧。高师音乐教学也应大胆革新,在传统的讲授、谈话、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法、发现法、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更多样性、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观察中感受、探索、发现和积累经验的乐趣,在不断的质疑、讨论与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教师角色。

二、课程设置层面

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脱节是现今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一大弊端。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从以往的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要目标,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发展欣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在教学中都沿袭了与专业院校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和质量观念,因此师范教育中存在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1.在课程的设置上,高师教育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科之间纵向的系统性、关联性与整体性,但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很少发生联系[2]与融合,课程面狭窄。而且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联系,依旧沿袭旧体制下的课程设置,没能参照基础音乐教学大纲来设置高师的音乐课程。因此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进行课程间的整合与渗透,课程结构不应再以单学科为主,既要考虑到某门课程自身独立、系统的纵向结构发展,又要注重相关课程间相互关联的横向结合。

2.课程的内容衔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高师专业课程应由基础教育理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实践部分组成。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更能充分的吸收知识,将知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养分。如声乐课应包含:声乐理论、声乐演唱技巧、童声歌唱训练实践。在教学中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理论引导技能,将音乐专业知识最终转化为技能的运用和发展。

3.音乐文化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适当增加。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与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3]的课程分类原则。这种划分方式突出了课程的功能性,因此课时分配上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可增设音乐文化课程:艺术美学、艺术哲学、世界音乐文化等课程;如增加综合性选修课:器乐合奏课、音乐表演唱、小舞蹈编排、音乐剧和歌剧的排练课等。这样才会拓宽学生的音乐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以适应基础教学需要的“综合素质”教学论,更好地与中小学的教学对接。

三、实践环节层面

大多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鲜少有额外的实践机会,课余时间也很少接触中小学的音乐教材,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教材,这造成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师教育实习以6~8周不等的集中方式进行,多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实施,实习时间太靠后,学生发现不足,也没有时间进行弥补和更正就将离校;实习的方式和内容体现出单调、模式化的缺憾;教学演练也多存在应付任务、走形式的情况。因此,要确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设计校内、外两种循环、衔接的实践环节。

1.课外实践:加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多与实习基地一线教师联系,结合中小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摩学习,并能参与其备课和评课甚至上课,使学生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有一个基本概念。要将艺术实践课程和教育教学实习有机结合,设计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校季文艺活动、中小学艺术实践及校园合唱节活动等,提高学生组织能力、舞台表演能力,以尽早适应中小学的需要。这种实习方式应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让实践环节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时间安排最好采取“课时分散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便于知识的理解、接纳和吸收,让学生在见习、实习后能够有机会将反馈的意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归纳和解决,弥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2.课内实践:安排实践周,就是在每一学期拿出一周来实训。实践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与延伸,能够使学生对课内的知识都得到理解与加深。所谓“知识教会思考,经验教给你判断”,立足点应建立在“创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可展开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以达到人在思维、理念上及所产生的最优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实施这一具体过程中,应不断体现由浅入深、分层递进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呼唤高师教育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与课程模式,力求缩短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现状与设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尽快达到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高师音乐学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摇篮,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应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高师教学的本质特征,紧跟音乐教育发展的步伐,起到引领和服务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光芬.新课程改革对中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2]章幸辛.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教育探索,2007,(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刘鹏

上一篇:食品买卖合同下一篇:绿化工作造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