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基础,且小学生正处于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时期,缺乏独立的思维意识,学习能力强,是灌输知识的最佳时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着改革的境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为核心内容,实现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和创新,以求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1: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又提出了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了怎样更改教学观念、如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 思想品德教育

前言

随着“新课改”内容内容的提出,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一门综合课程,小学思想品德已经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修养观念,“新课改”内容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副科”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的研究,提出了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列举了相关一些措施。为了使教师与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改变教学观念,实行多元化教学,对完善社会主义核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是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并且完善了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不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为树立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且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的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教师应深入探讨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全面推进新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1]。

二、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与课程观念

尽管新课改提出并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他们难以转变旧的观念,甚至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导致新课改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这方面止步不前。同时,由于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许多教师还仅仅停留在“教什么”阶段,很少有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研究去开发新的课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影响着学生,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这门学科,并采取被动的学习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听什么,难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2]。

(二)教学模式單一

许多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上,依然走机械化教学的老路。课堂上,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读给学生听,不追求创新教学,教学模式单一,使学生养成了具有依赖性的学习模式,机械的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难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

三、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

只有更新观念,树立新理念,应用新方法,才能保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的实践与整合。首先,教师要对新课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认可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并加强新课标的理念。最后要实行新课改的制度,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成长。教师要在新课改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中,既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与自身的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教学内容

建立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创立不同的学习情境,是非常受用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多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在生活当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知识教学,以表演的方式把学生带到不同的情境当中去,当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不仅能感受思想品德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另外,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动立体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论

少年强,则中国强。新课改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构建,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这不仅关系国家人民的整体人文素质,还关系着新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对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存在教学观念与课程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未来,我国还应继续完善新课改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使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在思想上树立好的道德理念,改变教学观念与课程观念,设立多元化课程,为祖国新一代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群慧.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18(03):141.

[2]吴雅琪.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7(25):14-15.

作者:毛丕显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

摘要: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和基础,且小学生正处于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时期,缺乏独立的思维意识,学习能力强,是灌输知识的最佳时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着改革的境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为核心内容,实现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和创新,以求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 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会对小学生的个人道德、个人素质、思想意识的养成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为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率,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进步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优化,并对相关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一门辅助性课程,学不学习都一个样。教育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都应用于语、数、外三门课程上,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高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思想和认知上的不成熟,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很少,一般一周只有一个课时,可见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当低,是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未做好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行为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现阶段是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其行为或语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不具有独立的思维。但是,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师未做好表率作用,言语、行为都有失规范性,甚至还出现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是思想品德缺失的表现,会对小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造成影响,会效仿教师的行为,进而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3.教学方式存在滞后性

对思想品德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教学方式。在现代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滞后性,依旧保持着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已构不成吸引力,致使教学效率大大下降。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记忆知识点,小学生对有的知识根本不理解,并未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结构。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1.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提升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停留在成绩方面,更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个人品格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条件。为了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应增加思想品德课时量,了解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材内容始终离不开思想品德建设,可见我国教育事业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等,为学生做好表率,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小学生会进行模仿,进而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课堂实践,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学生课堂实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品德意识的提升。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置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小学生可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完善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

3.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内容生活化的体现,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更具高效性和高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生活情境来启发小学生,激起小学生的正义感,当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或雷同的场景时,小学生能懂得如何应对,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人们最为关注的“扶不扶”问题,成为现代社会最具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演出马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让小学生进行小品的创新,让小学生融入此情境之中,对“扶不扶”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待到表演完毕后,教师可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出有用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小学生要保持助人为乐的态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在互动的过程中就实现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紧紧抓住与学生互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对思想品德观点的灌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他人,请每个同学都表述一下。”然后学生们都众说纷纭,然后教师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述,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应强调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随之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个观点,并将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并对做此行为的小学生进行表扬,以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利用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且思想意识正在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确选择。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课程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俊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小学时代,2014,(04):47.

[2]杨继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78.

[3]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28-88.

[4]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01):207.

作者:武立双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小学教育得到了密切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小学教育是教育的起点,而且小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需要良好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应当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良好发展。本文将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希望本文的相关内容能够对教育人士有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思想品德;小学教育

一、 引言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十分的重要,直接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以及思想意识等的形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将新课改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的强,而且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开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并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思想品德在各个行业的用人标准中都十分的重视,将品德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思想品德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到位,从而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学校将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数学、语文和英语课程中,安排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很少,使得传授的知识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在课堂中,教师很多的讲解将自身的主观看法教授给学生,没有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对小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 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仍然比较滞后,很多的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方式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较低。教师在讲解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很多的内容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的全方位讲解和分析相对比较缺乏,这样会影响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造成学生的素养和思想品德得不到良好的形成。

(三) 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现在虽然教育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依据,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十分的认可,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可以直接的快速地将知识和想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但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这种的教育方式是机械式的灌输,对于学生的掌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没有帮助的,只是当下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的阻碍十分的大。另外,很多的学校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也受到了十分大的压力,导致德育工作的进行相对比较缓慢,缺乏较为良好的知识的传播,使得很多的学生模仿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导致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新课改背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 加强教育理念的革新

要将重视成绩的思想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道德只有在亲身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理解和提升,“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为了能够使得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更加地贴近小学生的实际活动和生活,就要建立符合小学生现状的思想教育理念。这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致,只有真正地将日常生活作为实际的问题来提出,这样学下才能够将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生活相融合,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 加强教育方式的改进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育的方式,让课堂氛围更加的轻松愉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真正的认识和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小学思想品德中“家在自然中”一课中,教师向同学介绍大自然的重要性,并且教授给小学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让同学去向其他人宣传绿色环保的重要性等互动,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有相应提升。与此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加强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及时地进行指导和纠正,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

为了加强学校对思想品德的重视,就要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浙教版小学思想品德“我的新生活”一课中,让同学相互讨论自己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组织学生制作一些关于我的新生活的海报,让校园环境更加的和谐,使得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校的教师、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多样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并且给予了良好的身心发展氛围。有效地避免了很多矛盾的发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还规范了校园的秩序,丰富了校园实践活动内容,使得校园文化能够更加的、多层次、全方面构建一个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定期和教师沟通交流,并制定合适的工作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 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要重视小学中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问题,转变教学方式和挂念,让小学生加强实践,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让教学的内容更加地贴近生活,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忠勇.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J].考试周刊,2016,(86):129.

[2]张海.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升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3):128.

[3]黄剑辉.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5,(3):30-30.

作者简介:

肖群慧,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实验小学。

作者:肖群慧

上一篇:中学同学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城建委安全文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