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模式的优化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新课改基本教学理念出发,探讨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基本途径,即避免灌输,注重引导和启发,采取任务或问题引导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以部编版五年级《长相思》一诗中的“读景悟情”环节为例表现了此种优化的落实。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1:

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素质教育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校与社会的共识。新课改形势下,对小学教学提出新需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需确立“生本观念、开放观念与创新观念”等新观念,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但就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而言,存在空话过多、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写作能力偏低以及缺乏写作兴趣等诸多问题。由此,基于新课改深入发展形式下,分析研究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形势下采用多元化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大部分教师一时难以纠正写作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考试最终成绩,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课程形式下,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方式实行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保证学生在结合自身的思想进行创作,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關于“重新编写你喜欢的卡通人物故事”(四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习作6)。教师将教材中的写作引入与要求讲解完成后,“同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谁呢?”学生抢着回答。“那么,同学们在观看动漫时,有没有对故事情节不太满意或者想补充的呢?”大部分学生点头。“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想象的故事情节将你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吧……”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进行创作,且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充满了创新点。通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真正做到作文出自自身的思想与感悟,拓展学生思维,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

二、新课改形势下重视生活化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提升小学生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水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写作,主动写作。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需重视应用生活化写作素材,即讲解课本的写作素材时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趣事、难忘的事件等素材都融入于作文中,以提高学生作文素材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关于“秋天的树叶”(五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习作3),教师首先不讲解教材上的习作要求,而是利用2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园内部进行采风,观看树叶,收集树叶。或者提前布置课后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去山上采风,然后再正式进入课堂。“同学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呢?”学生回答。“很好,今天的习作是《秋天的树叶》……”通过在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素材让学生进行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提高应用写作素材的综合能力。

三、新课改形势下立足个性化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作为实行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前提,培养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享受乐趣。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对新鲜事物极为好奇阶段,并且渴望乐趣,渴望师生的认同。因此,新课程形式下,教师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例如,关于“2003年的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非典……”(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习作4)。教师讲解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只能写与“非典”有关的,由此教师可举例生活中最近发生的类似事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讨论结束后,再要求学生以自己讨论的话题为注意,进行写作。通过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实施个性化写作教学,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中敞开心扉,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灵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以促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实现。

四、新课改形势下参与自主化修改过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以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由教师独自批阅学生作文,并且是按照教师自己对作文的理解与批阅标准,这不仅弱化了作文批改教学的价值,一定程度上还限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新课程形式下,教师需积极让学生参与自主化作文修改过程,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例如,关于“写一则新闻报道”(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习作3)。批阅阶段,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批阅作文,并要求学生在批阅过程中发现文章的有点与不足,还需提出修改建议。学生马上负责进行批改。批阅结束后,邀请学生讲述自己批阅过程中影响最深的作品,并指出其作品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另外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新闻的标题应该先写时间等。通过让学生自主化参与作文的批阅中,学生在批阅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长处,还能发现自身的写作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同学的帮助下及时修改,从而达到针对性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中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创新意识、写作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等作用,满足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须结合教学目标、学生能力与教学现状等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且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分析现状,确立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陈晓香

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2:

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优化的思考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模式的优化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新课改基本教学理念出发,探讨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基本途径,即避免灌输,注重引导和启发,采取任务或问题引导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以部编版五年级《长相思》一诗中的“读景悟情”环节为例表现了此种优化的落实。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课堂模式

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模式的优化是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优化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基本途径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优化、课堂变革的呼声一直萦绕在一线教师耳际,到底应该怎样优化和变革,其基本途径是什么,以及怎样具体落实等问题,始终还是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课堂模式的优化要基于新课改基本理念,即大家常说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该理念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其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讲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此种模式知识传授效率高,简单直接,便于教师把握课堂,而且适合于语文学科注重识记和理解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升学率。

不过,在新课改形势下,讲授式教学的缺点也更多地为人们所指出,主要表现即为灌输色彩浓厚,课堂呆板沉闷,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特别要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注重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学科,而更是一门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的人文性学科,所以在课堂中应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减弱课堂灌输色彩,而是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尤其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具备了一定语文素养基础,只有采取引导和启发式的教学才能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发展。从语文学科特征来说,尤其是文本解读和情感品悟方面更应采取这种途径。

所以,以上所云即可视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优化的基本的途径,至于其具体的落实,则应结合课文特点,采取任务或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具体实施,这涉及到教学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可以说并无定规。我们应在切实遵循上述所云优化途径的前提下结合课文具体特点来灵活实施。下面就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加以体会。

二、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优化

这里拟以部编版五年级《长相思》一诗中的“读景悟情”环节为例,这也也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五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长相思》的内容,但是要理解景语即情语,并且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的作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先扶后放。努力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接受诗之语言的暗示,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用画面去注解文字,用情感去揣摩诗意,而不是通过逐字逐句的生硬解释来拼凑成诗词所描绘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次教学《长相思》的初心和归宿。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并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内容。这样的特点是适合引导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其教学设计片断可简示如下:

1.抓景物

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把词中写到的景圈出来。

学生圈一圈。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圈出了山、水、风、雪、灯。

你们找到的,都是纳兰性德眼里的景啊!谁能找到不一样的景?(意在找到词人心中的景——故园。)在纳兰性德词里,有他眼里心里的景,那么他借助這些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出上阙。

2.引导提炼,感悟景语

(1)研读“山一程,水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词人只用了六个字,但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将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教师写下“跋山涉水”

从这样的画面里,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预设2)感觉到路途遥远——纳兰性德借一程又一程的山水,是要写出路途遥远。请你读,读出遥远之感。

(预设3)感受到跋涉的艰辛——纳兰性德借一程又一程的山水,是要告诉我们行军的艰难。请你读,读出行军艰辛。

我们从一程又一程的山水里体会到了这么多,有队伍跋山涉水的画面,有路途遥远和行军艰辛的感受。(在希沃课件上书写关键词“跋山涉水”“遥远艰辛”)

(2)研读“夜深千帐灯”

你读到“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又仿佛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将士们一个个睡不着觉——适时提取关键词:辗转反侧

(预设2)我仿佛听到他们的呻吟和叹息声,真是太辛苦了——适时提取关键词:行军艰辛

夜色那么晚,行军那么辛苦,他们为什么还不睡呢?

从“夜深千帐灯”短短五个字里,我们了解到:不止纳兰性德在思念故园,这千万营帐里的将士们都在思念家乡。

原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思乡情。齐读上阙。

小结上阙学法:刚才我们通过读读诗词中的景,想象一下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用关键词写在旁边;纳兰性德写这个景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也用几个关键词写在旁边。

3.学法迁移,体会情语

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下阙。请你读读下阙两处景,把你仿佛看到的听到的,用几个关键词写在旁边;通过景,你体会到的情感,也用几个关键词写在旁边。

学生读、悟、写。

集体分享交流。

交流“风一更雪一更”,引导提取关键词——风雪交加、行军艰苦。

交流“故园”,引导提取关键词——温暖美好、思念、相思。(适时板书:心向故园)

原来,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思乡情哪,齐读下阙。

从以上的的教学设计片断可以看到,该诗的“读景悟情”环节基本上是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体会,而教师则只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这就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灌输色彩浓厚的弊端,较好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落实了新理念,实现了课堂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淑梅.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研究[J]. 学周刊, 2015.

[2]张丽玲. 浅谈如何优化与创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J]. 新课程(小学), 2016, 000(001):P.80-81.

作者:徐露

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关于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讲”的时机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表明,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把握“讲”的时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案例分析

一、“讲”的时机与内容

教师“讲授”是最基本的课堂形式,指的是教师用语言系统且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组织形式。这种讲述形式,是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只要能把握好课堂讲解的内容,将课堂變得充满趣味,不但不会弱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一)“讲”的时机

语文课堂中,教师“讲”的时机至关重要。什么时候讲,最考验教师的功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针对相关内容设置问题提问学生是课堂中最为普遍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这种方法,分析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掌握课堂进度。

现阶段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把握“讲”的时机,常常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过早的“讲”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讲”得过晚则无法及时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

(二)“讲”的内容

其实在课堂上,如果全部都是教师讲解,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会那么集中,反之,如果教师惜字如金,把整个课堂都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主学习,那么课堂效果也不会好。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明确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什么需要多讲,什么需要一笔带过。

二、“讲”的时机探究

如何在课堂中将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习目标,“讲”的安排很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把“讲”贯穿始终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把知识点填鸭式的讲解给学生,这样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如学生课业压力大、上课跑神、抵触课堂等等。新课改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整个小学教育界进行一场洗涤,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作为辅助,引领课堂。

以六年级上册课文《月光曲》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通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前后文意思,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少讲,还有课后生字词的部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读音、字义,具体还是要学生自行掌握。但是,课文里也有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部分,需要精讲。比如,贝多芬为什么愿意给一个眼盲的姑娘弹钢琴?又是为什么创作出了新曲子?文章中没有提到“月光曲”,为什么题目叫做月光曲?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需要教师以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循序渐进的带学生走进文章,走进故事当中。精讲的内容通常情况下都是文章的重难点,这样的讲解必须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才会帮助学生化解难题,取得更大的收获。

(二)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讲”

首先,学生在思路受阻时,往往都是遇到了较难知识点或者课堂重点的时候。一些课文在表达中比较含蓄或者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很多学生无法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份厚重的爱。这时教师则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如“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以“抓”字为切入点,进行提问,问什么会用这个词?母亲是想抓住什么?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疏通,也同时教会了他们如何运用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来进行深度思考。

(三)有针对性的“讲”

“讲”的时机把握好,还要注意恰当地“讲”。以朱自清散文《匆匆》为例。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要对文章足够了解。比如,在课堂环节中可以询问学生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文章的开头有排比、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而这些修辞手法在全文中多次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文章。当一个学生不理解或者没有找到修辞手法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句子,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明白。还有的学生没有说全,这时教师就可以换其他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这样不但能剖析文章,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学习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回答都尽善尽美,当一名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时候,不要批评学生,更不要急着说出正确答案,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教师再对答案进行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鼓励学生动脑,踊跃回答问题,每个人在补充的时候都会留意上一个人回答的内容,这也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于提高课堂质量,具有很大作用。

三、结论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也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教师要把握自己在课堂上的“度”,明确关于课堂内容的时间分配、重难点的讲解方式等等,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可以自主感知课堂,理解课堂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引导的作用。

作者:胡艳燕

上一篇:度考核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城市粪便处理工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