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风险规避有效措施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系内各种规章制度在逐步的完善。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企业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并购成了主要的方式。企业并购活动进行时需要涉及到大量的业务来往,税收筹划问题成了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并购风险规避有效措施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并购风险规避有效措施论文 篇1:

浅析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从会计学的角度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时常发生的企业并购现象进行研究。文章首先论述了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以及其基本的分类,然后探讨了发生企业并购的原因以及其一般的会计处理方法,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利弊,并就如何防范企业并购发生财务风险的措施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分析;会计处理;利弊分析;风险防范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大批企业迅速成立并发展壮大,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企业的发展逐渐呈现衰退的现象,这时就会有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迅速的企业想要将其并购,以扩大自身企业规模,这就是当前市场中常见的一种企业重组形式—企业并购。笔者以多年会计工作的经验,从会计学角度出发,来探讨了企业并购的相关问题,指出了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务风险规避方法。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1.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和“收购”的统称,既区别于企业重组、资产重组等概念,又区别于战略联盟。从本质上看,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2.企业并购的类型

企业并购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按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購和混合并购;按并购的实现方式,分为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和股份交易式并购;按照目标公司管理层是否合作,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按照并购的法律形式,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按照企业合并的性质,分为购买性质的合并和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关于企业并购的动因,笔者以为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并购企业为了扩大自身规模,以促使企业更快发展。而要促使企业快速发展,除了通过长期内部积累这种较为缓慢的方式,就是可以采取并购其他企业的方式来快速扩大自身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显然快速度、高效率的企业并购方式更符合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而产生了并购动机。我们都知道,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争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那么自然追求更高的长期利润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而企业并购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因而也构成了企业并购的动因。

三、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进行并购的活动行为,自然也会对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信息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变动,这就需要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进行一定的会计处理。而一般来讲,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这两种方法的具体处理方式及分析如下所示:

1.购买法

顾名思义,购买法自然是指企业并购的行为是由并购企业将被并购企业收购的做法,这与企业进行生产资料的购买在意义上讲是相同的,均是单纯的买卖交易行为。因而购买法使得企业并购成为一种交易购买行为,商品就是被并购企业当前的所有净资产。其购买前提是在非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的。在此会计处理方法下的并购企业具有拥有在购买后所有的企业经营成果的权力,但原有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属于购买企业所有。

2.权益结合法

这种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式表明了并购企业之间是以联合的方式进行合并的,也就是说将两个企业的所有利益与风险均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较大的整体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当一家企业完全以自身的普通股去交换另一家企业的几乎所有的普通股时,其实质并非购买,而是参与合并各方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他们全部的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以继续共同分担合并后企业主体的风险和收益。因此,参与合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为购买方。是以历史成本和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

可以看出,在购买法中当市价高于净资产账面价值时,导致较高的资产和股东权益,在公司与债权人签订契约中,如果规定了流动比率或长期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例,此时管理者会倾向于采用购买法;如果规定了股利支付限制,而这一限制又与留存利润有关,则管理者倾向于采用权益结合法。

四、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特性,企业并购自然也不例外。对于企业并购来讲,其所具有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帮助企业快速整合资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能够更好的巩固企业的行业地位。另外,从生产角度来讲,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快速消化企业原有的过剩生产能力,通过增大生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而从企业资金管理角度来讲,则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有效的改善了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结构,从而提升了企业的整体价值,实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

当然,企业的并购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危机的,这些风险和危机主要表现在营运风险、融资风险和反收购风险这三方面。营运风险就是指企业并购完成后,可能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财务风险;而反收购风险则是指如果企业并购演化成敌意收购,被并购方就会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从而增加企业收购成本,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

五、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为了应对企业并购中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就需要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做好充分的应对防范措施。笔者提出,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应对措施来实现规避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目的:

1.统筹安排资金,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2.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往往是把双刃剑。运用的好企业发展极快,企业竞争力增强。反之,问题百出、陷阱重重,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只有经过客观、详尽的评估分析,采取科学的方法作好企业并购整合规划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并购的目标。

作者:殷丽君

企业并购风险规避有效措施论文 篇2:

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问题浅探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系内各种规章制度在逐步的完善。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企业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并购成了主要的方式。企业并购活动进行时需要涉及到大量的业务来往,税收筹划问题成了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科学规范的方式,确保企业税收筹划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企业并购;税收筹划;问题;措施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及具体类型

企业资本运行的过程中并购重组是主要的运作方式之一。并购重组能够保证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保证企业的资金利用率最大化,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脚步。企业的并购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扩张性重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扩大经营规模等,用兼并和收购的方式实现并购。当前我国法律允许的并购有股权收购和资金收购两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科学合理的选择并购方式。企业重组主要是企业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将生产资源与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整合,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当下经济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获得持久发展的机会必须不断地进行企业重组,保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经营管理的效率有所提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的并购与重组并不是随便进行的,企业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并购重组。第一,根据并购对象的不同,企业可以采取横向、纵向及混合方式等开展企业的并购活动,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股权并购或者资产并购。第二,根据支付对价形式的不同,并购可以股权支付并购、非股权支付并购及混合支付并购。企業的并购和重组活动的进行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企业必须合理的进行选择,保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合理化。

二、税收筹划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地规划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有效地避开不必要的税款,或者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拖延交税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并购并不是简单的活动,会计人员需要结合企业面临的风险等多种不同的因素,对税收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从而保证将税负降到最低,有效控制并购的成本,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金。

(二)税收筹划的原则

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最大化,税收筹划工作人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性。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税收筹划法律法规,在进行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过程中,税收筹划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相关政策,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为企业避税,掌握政策的变动情况,提高税收筹划的合法性。第二,适用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涉及到的生产经营活动会有一定的变动,企业税收筹划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好不同阶段的税收筹划,提高税收筹划的适用性。第三,针对性。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有所不同,税收筹划工作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切实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第四,节税效应最大化。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税收筹划人员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合理规避企业发展中潜在的风险,提高税收筹划的可靠性及合理性,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策划方案缺乏可行性

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选择的并购对象往往是经营存在问题的企业,并购这种企业的经济负担比较轻。然而,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进行并购前,企业并没有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很多信息不够全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税收筹划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同时,有些税收筹划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计算税额比等相关的数据,从而导致并购方需要用大量的资金弥补被并购企业的经济漏洞,不利于并购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策划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工作与策划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当前,企业的税收策划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低,没有结合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综合分析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此,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同时,有些策划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不能科学准确的进行税收筹划工作,这也是企业并购活动风险大的原因。

(三)并购方案设计不科学不合理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前,并没有制定完善的并购方案。虽然并购可以选择股权并购以及资产并购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企业并没有针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选择并购方式。很多企业还会采用其他企业的并购方式,并没有对并购方案进行调整,税收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差,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改进策略

(一)选择目标企业环节

企业并购税收筹划方案的调整,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第一,目标企业的产品以及所属行业要与并购企业相近,从而满足基本的并购企业的要求。同时,并购企业可以结合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律,综合选择并购的方式,从而既保证自身发展规模的扩大,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影响。横向的并购方式有助于企业实现市场的垄断,纵向的并购方式可以保证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保证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混合型的并购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发展更加稳定。第二,企业的并购对象应该选择市场以及声誉比较好的企业,并且企业是因为资金无法顺利周转而需要并购的企业。这种企业在被并购时成本比较低,可以保证并购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第三,综合应用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税收筹划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国家关于并购的相关政策,及时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西部地区的部分企业。

(二)支付环节

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在进行支付时,企业可以综合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支付方式,从而实现节税的不同效果。企业可以选择的支付方式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多的为三种:第一,现金支付。现金支付的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程序,能够保证并购支付更快完成。现金支付的优点有很多,包括基本股权不受影响。然而现金支付的过程中税收筹划人员无法保证节税效果。第二,股权购买方式。采用股权购买的方式企业可以节省大部分的税收,支付过程不会涉及到现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并购雙方以股权的方式进行交易,能够合理的避免出现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合理的降低税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混合证券支付。混合证券支付主要是指在进行并购时企业财务现金、债券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支付。这种支付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购的风险,提高并购的节税效果。

(三)做好企业的战略布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一,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多重不同的因素,全面分析并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规避风险。同时,对并购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并购能够节约相应的税收成本。第二,为了保证税收筹划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必须结合发展的需要制定全面的税收筹划方案,并不断优化与改进税收筹划方案,提高该方案的可行性。税收筹划人员需要全面分析影响并购活动顺利进行的因素,不断提高税收筹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并购企业应该不断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税收筹划工作的质量,第三,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收益效果与税收筹划成本之间的关系,并协调好二者的关系。税收筹划的过程中,税收筹划人员需要综合分析企业的折旧资产等相关信息,全面规避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税收筹划人员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保证税收筹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四)构建健全完善的税收法律法规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税收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税收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这就给纳税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偷税、漏税等问题仍然频繁发生。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并购过程中税收筹划活动更好的开展,国家必须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实际情况构建健全完善的税收法律法规。国家税务部门必须及时调整法律法规中不清晰不全面的条例,提高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同时,相关人员要不断的优化纳税的环节,提高纳税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能够及时享受到更多的纳税优惠政策。并购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选择使用优惠政策,提高优惠政策的使用效果。

(五)加强税收筹划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企业并购活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全面分析影响企业并购活动进行的原因。并购企业应该重视税收筹划人员的培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税收筹划人员应该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结合多种不同的案例,分析现阶段企业并购税收筹划中的中点以及难点工作,从而保证后期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税收筹划人员需要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能够准确的判断出企业并购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能够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方案,保证并购活动能够更加可靠。此外,税收筹划人员需要掌握经济市场变动的情况,实时了解企业并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五、结语

企业的并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税收筹划是并购中的重点工作。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工作能够帮助企业节约并购成本,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与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税收筹划人员需要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出发,不断提高税收筹划方案的可行性,保证企业并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及时享受国家税收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孟球.企业并购过程中做好税务筹划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14):46-47.

[2]唐仕兰.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涉税及筹划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15):23-24.

[3]邵静.关于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务筹划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9(11):90-92.

[4]徐晓玲.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5]董亚芹.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8(09):125-126.

[6]郑欣然.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方向研究[J].财会学习,2019(22):170-171.

作者:梁旭

企业并购风险规避有效措施论文 篇3:

政府干预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摘 要:中国具有新兴市场和转轨经济的双重特点,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并购模式的独特性。政府干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直接影响了企业绩效。在分析已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色,提出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特定动因。

关键词:国有企业;并购;动因;政府干预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并购是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成既定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也是国内外学者不断研究探讨的课题之一。在企业并购问题研究过程中,最令学者们着迷的可算是对于并购动因和并购绩效的研究了,或者说是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的匹配问题。因为众多研究表明,并购之后,企业的绩效,尤其是长期绩效甚至为负。这就引发出一个悖论,既然企业绩效在并购之后会降低,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企业进行并购呢?我国有大量的国有企业,他们构成我国经济的命脉,在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又有何种特殊的并购动因呢?

一、现有企业并购动因相关理论回顾与分析

国内外现有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众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传统的价值最大化理论

西方学者早期研究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主要包括效率理论、协同效应论、资源重新配置论等。

效率理论是从并购后对企业效率改进的角度来考察的,认为并购和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活动有着潜在的社会效益,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国外学者又进一步将此理论划分为差别效率理论和无效率管理者替代理论。

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公司的总体效益要大于并购前两个企业效益之和,即“1加1应大于2”。协同效应可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

资源重新配置理论认为,并购提供了一个交易原本为不可交易资源的机会,能大量买入或卖出资源,并能通过对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传统理论暗含的政策取向是鼓励公司购并活动的,但在实践中这一假说显得过于乐观。

(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理论

传统理论下对于企业并购绩效增加的推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有效支持,大量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并购降低了公司绩效,毁损了股东财富。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代理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者自利的并购动因理论。如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企业存在充足自由现金流时,从收购公司角度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管理者会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并购扩张,使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支付给股东;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若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代理关系,则管理者会为其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其中就包括毁灭价值的并购重组活动;管理者自大理论,假设所有的市场均为强势有效市场,目标企业的市值已经充分反映其全部价值,但收购公司的管理者却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有足够能力从目标公司获取收益,而引发并购行为。

(三)其他理论

1、波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

2、程序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是某种程序的必然结果。

3、股票市场推动论。假设股票市场不是完全理性的,有一些企业被错误估值,而企业的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他就可以在股票市场中通过并购等方式,得到目标企业错误估值带来的收益。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现有理论。但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制度背景和特色,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过程中,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色彩。

二、国有企业并购历程简要回顾及特殊经济体制分析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但在改革初期,无论是放权让利,还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均未能解决国企经营机制不灵活等根本性问题。

1992年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各地区选择了2598家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进行试点,这标志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二)资本市场发展

资本市场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就是分别在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1992年,中央政府要求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同时也带来了一波长达5年并购高潮。证券市场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载体,我国上市公司也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

1999年7月实施的《证券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的地位,明确了股票发行核准制度,弱化了股票上市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因素,规范了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九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2005年5月,全面启动股权分置改革。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

(三)政府干预与公司并购行为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类型企业的股份转让日益便捷,我国国有企业并购案件也突飞猛进地增长。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监督其市场化透明运作的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并购市场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种行政力量的干预,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财产归全体人民所有,而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命脉,支撑着各个重要行业的运营。在国有企业中,政府作为国有股权的代理人,享有任命管理层和激励的控制权,同时掌握着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也就是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限。

中国政府以资产控制人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积极介入到国有企业并购活动中,使并购具有一定的政府控制特性。尤其在上世纪,并购双方的意识均不明朗,政府甚至以资产控制人的身份直接介入到并购活动中,不给企业内部经理自主权,并购行为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三、政府干预下国有企业并购特定动因

结合国内特殊的制度背景,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除具备西方学者总结归纳的一般动因外,还有一些特有动因:

(一)解困、扭亏为盈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台一系列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以增强其市场调节作用。一部分有经营优势的国有企业扩张受到场地狭窄、资金和设备短缺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为谋求自身发展有了扩张的冲动。而一部分企业本身已负债累累,无法靠自身能力继续经营。这些亏损严重的企业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生命,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沉重包袱。

在政府干预下,优秀国有企业并购亏损国有企业,将亏损包袱由政府转移给企业,政府得以消除亏损企业,卸掉财政包袱。同时亏损企业也可以通过优良资产和管理模式的注入实现扭亏为盈。这就是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一方面初始动因,可以从当年保定市和武汉市这两个地区企业兼并的兴起得到印证。在这两个城市的带动下,利用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从而达到政府解困,企业扭亏为盈的做法在全国兴起。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历史,但相对西方国家,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况且市场有其自身的缺陷,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强有效市场”,这就导致信息的不公平获取。因此仅靠市场本身,无法迅速、准确地统筹社会资源,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相当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料浪费等问题。

政府从战略角度出发,适时适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触不到的地方,也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购活动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这也是政府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原因。如政府干预“南京四化”合并案例,就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国有企业能否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已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也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掌握核心科技,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升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也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跨国并购的高潮。

(三)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合法权益

我国国有企业不仅具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身份,还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当某地区或某行业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长期亏损或公司价值低估等情形时,该地区或行业的工作者便会面临收入降低甚至失业的危险,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也会给国外投资者以可乘之机,以低价收购国内资产,侵害人民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并购行为无法给主并购企业带来正的效益,政府站在全局的角度上,也会干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权益的目的。比较常见的措施包括豁免一些历史债务、剥离不良资产、财政补贴等,政府往往还会在并购过程中一并解决员工的下岗分流、再就业、社保等社会问题。如中汇医药(原名:第一纺织)等原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过程就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四)合理利用优惠政策,规避经营风险

这种动因在横向并购中较为常见。如国有企业本身是经营房地产,但国家近期正在进行房地产调控,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房地产发展的政策,而颁布各种政策鼓励支持农业发展。此时当地政府就会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优惠政策,来限制房地产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而就房地产企业本身而言,转战农业市场的最佳途径就是并购当地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当地政府也会出于此动机,来推动房地产企业进行横向并购。若并购成功,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还能够规避经营风险。因为横向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形成更突出的竞争优势或垄断地位。

纵向并购也有助于企业规避或分散企业资源供给方面的风险。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定懂得分散投资可以降低风险的道理。而市场的普遍情况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并购方选择了降低风险的并购行为所带来的安全性收益,那么,在并购之后,就理所应当地承受企业绩效下降所带来的损失。

风险规避理论也可以站在政府的角度上,较好的解释并购绩效下降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姚燕.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富效应—基于主并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析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周倡士.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与经验数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刘锴.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分析[J].证券经纬,2009,(03).

[4]黄兴孪.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包明华.企业购并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亚洲商学院全球并购研究中心.新世纪中国十大并购[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郑雨乔

上一篇:县委应急救援指导方案下一篇:带教实习护士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