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微信公众号运营平台产生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和优秀作者。这些作者和内容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回归,掀起了一阵公众号出书热。本文基于公众号图书出版业务特点,分析了出版社编辑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的工作职责,对相应的业务创新提出了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篇1:

中国图书消费群体现状与新华书店经营制度创新

摘要:对天津市、甘肃省和江苏省城乡770名读者的图书消费现状与购买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年图书消费量:收入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但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2)最终购买行为的主导影响因素:对城市消费群体为价格,对乡镇消费群体为实用度;(3)正盗版偏好:图书消费群体购买盗版图书的最大驱动力是价格;(4)购买渠道:总体上新华书店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倾向选择网络书店等其他渠道购买图书。启示:新华书店应该尽快改进经营模式适应现阶段不断变化的读者状况。

关键词:城市;乡村;图书;消费;新华书店;经营制度

引言

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国力和文化国力,图书消费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普及,中国图书消费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目前对城乡图书消费模式差异的具体情况不明,对不同消费群体购书行为特征也不完全了解。

为了调查研究中国城乡图书消费群体现状与特征,探讨新华书店经营制度的创新,作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甘肃省兰州市和陇南市、江苏省扬州市和扬州市郊区770名读者进行了图书消费现状与购买行为特征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反映当今读者图书消费现状,为新华书店的经营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在天津市、甘肃省兰州市和陇南市、江苏省扬州市和扬州市郊区对过往人群进行了拦截式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张,收回770张,应答率为96.3%。

然后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直接列出,以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用t检验和x2分析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图书消费者群体分析中,我们从图书年消费量、最终购买行为、正盗版图书消费偏好和购买渠道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出发,将城市和乡镇分开进行研究,主要采用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交叉表与一般均值统计的功能,研究它们之间与各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乡镇问卷皆包括30个问题,29个多选题,一个简答题,主要内容分类如下:(1)一般信息:性别、年龄范围、文化程度、 职业、所在地区(县、乡、村)、平均月收入。(2)图书消费方式:家庭每年在图书方面的平均消费、所在的地区是否举行过图书促销或图书类文化活动、主要通过何种媒介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购买的图书种类。(3)购书影响因素:在地区购书是否方便、主要通过哪种渠道获得所需书籍、所在的地区周围书店的数量。(4)读书方式: 借阅方式的比例、 网络读书的比例。(5)期望书店的服务:是否希望书店能提供关于其店内的书目的定期报刊?是否希望在您所在地区有设立订购点 ?是否希望书店有送货上门的服务?希望价格是按以下哪种方式计算?希望书店每隔多少时间到你所在地区推销书?最希望包括哪些书籍?(6)对新华书店的态度:是否曾经去新华书店买书?为什么选择在新华书店购书?认为新华书店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面。

二、城市图书消费者群体分析

(一)图书消费量及其影响因素(505个样本)

通过查询以往文献和调查研究,我们将影响图书消费量的因素设定为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和购买频率四种因素。下面将分别逐一进行分析研究。

1.图书消费量与职业和购买频率的关系。事业企业单位一般职员和企业与国家机关的管理干部都是图书消费较高的群体。与原先所预期的不同,学生与科教工作者并不是消费金额量最大的消费群体,而是公司管理层。但这并不是否认学生是个较大的图书消费群体,而是直接与学生图书消费的方式有关。学生所消费的图书大多是价格较低廉的教辅资料,且购买频数一般。而公司管理者收入高,竞争压力较大,需要不断及时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充电,在价格方面并不太介意,常常消费较高价格的正版商业类图书。另外,在通常人眼中,退休人员由于收入减少,不应当是图书消费的主要群体,然而统计数据却显示这一群体的图书需求与消费量实际上很高。这可能由于退休者有较多的闲暇时间看杂志和报纸,虽然有时平均消费金额很小,但购买频数高,从而导致了按月份计算时具有较高的消费量。

2.收入与图书消费量的关系。我们采用Eviews软件对城市图书消费群体的年均图书消费量(20元~180元/年)和月收入(500元~5 500元/月)两个定量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每一不同收入水平上的消费者,并没有特定的图书花费水平,似乎图书花费量与年收入没有什么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也仅为0.316。因此,就中国城市图书消费群体来说,收入并不是影响图书消费量的主要因素。

3.受教育程度与图书消费量的关系。图书消费量最高的图书消费群体是博士,但同时样本很少,方差很大。这应该与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关。一些专业的博士学历群体并不需要购买太多的纸质书,再加上工作与研究的繁忙,看休闲书籍的时间反而会减少。在剩余的消费群体中,图书消费量次高的是高中学历群体。这一部分大多被调研的是在读高中生。在读高中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会消费相当大数量的教辅书籍,所以图书消费水平会比较高。

(二)最终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51个样本)

最终购买行为指的是读者在书店中购买图书的行为,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读者只是在书店读书,而不买书。为了找出读者只看不买的原因,我们通过统计分析问卷得出表1的结果。很显然,价格太高和不实用是只看不买的主要原因。

表1不买图书原因的频率统计

在研究最终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按不同的收入、平均花费与购买方式讨论了只看书不购买图书的原因:(1)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只看书不购买图书的原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中、低收入的每一个档次消费群体中,频率最高的不买原因均为价格太高这一因素。而收入为中、低的消费群体同时还比较注重实用度。(2)购买图书方式与只看书不买书原因。在各种购买方式中,只看不买的原因还是价格太高。即使是拥有代金券的消费者,价格也是决定是否购买图书的决定因素。而实用度是各购书方式群体中其次的重要影响因素。(3)购书平均花费与书店只看书不买书的原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结果几乎完全一样,价格高仍然是各档次平均花费消费群体最重要的不买原因,信息量和实用度其次。

综上所述,图书消费群体购买图书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价格与实用度,并且这两个因素在任何消费水平和购买方式的消费者中都起着主导作用。

(三)购买正版和盗版图书产品的影响因素(506个样本)

虽然进行了十余年的治理整顿,盗版图书的消费仍然十分普遍。对中国图书消费群体来说,盗版图书以价格低廉、出书速度快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华书店等大型书店销售的正版图书的一种替代品。

在分析购买盗版原因时,我们考察了其与收入、在书店只看不买的原因、正版盗版的偏好等的关系。

1.购买盗版的原因与在书店里只看不买原因的关系。对图书质量差、价格高、信息量少、不实用与方便购买、效率快捷、价格低廉的交叉对比分析表明,价格低廉是消费群体选择购买盗版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觉得书店中的图书价格太高的消费者会直接去选择低廉的盗版。购买效率快捷则是第二因素。

2.购买盗版的原因与收入的关系。各种收入水平下影响因素的作用基本是等比例分布的。价格不管是在哪一个收入档次中都是首选影响因素,其次是购买效率快捷。

3.购买盗版的原因与正盗版的偏好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不管是对于买正版多还是买盗版多的人来说,价格低廉都是促使他们买盗版的最主要因素。在购买正版多的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群体购买盗版的原因是为了购买效率上的快捷。

从上述结果可看出,中国消费者的知识产权意识还不是很强。虽然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近60%的消费者购买正版图书较多,但这部分消费群体在出书效率的促使下也会去选择购买盗版。

(四)购书渠道(307个样本)

由于民营书店和网络书店的激烈竞争,许多图书消费群体目前越来越多地选择新华书店以外的网络和民营书店进行购书。网络和民营书店图书折扣大,新书到店较快。为弄清图书消费群体选择其他书店和购书渠道的确切原因,我们做了如下调查研究。

1.职业与购买渠道的关系。除军人之外,在任何一个职业群体中,新华书店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除此以外,各行业还有一些特殊的购书偏好。对于工作节奏较快的公司职员与医疗行业工作者来说,便利快捷的报刊亭成为他们购买图书的第二渠道选择。对于近几年已有了较好发展的网上图书发行业,最大的购书群体是购书比较注重价格、便利程度和专业相关性的学生。次之的网上图书消费者是传媒类、医药和公司职员,这一群体的特点是闲暇时间较少,读书专业相关度较强。

2.花费水平与购书渠道的关系。通过对高、中、低不同购书花费水平消费群体在每一购书渠道上的购书频次统计分析发现,图书花费低和中等水平的人仍然以在新华书店购书为主。但我们知道新华书店的书折扣很少,所以可以推断这类人不是很爱买书的类型。书报摊在低、中两个花费水平上都占着很大的比例,可推知此花费水平的消费者平时在报刊亭买较便宜的杂志报刊的还是要更多一点。报刊亭渠道在高花费水平上所占比例只有较小的一部分,而选择网络与新华书店相当地多,显示了高图书消费水平的群体对网络书店的购书偏好。

3.购买渠道与对新华书店满意程度的关系。对新华书店的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横坐标上的Y表示对新华书店购书很满意,S表示一般满意,N表示不满意,I表示“对我无所谓”。纵坐标则为购书频次。

从图1可以看出,除了表示对新华书店服务不满意的消费群体外,其他各个群体的占优势的购买渠道都还是新华书店。在对新华书店一般满意的群体当中新华书店的优势地位最明显。但这一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解释:在新华书店消费群体中,大多数人对其经营服务上的态度是一般满意。在选择对新华书店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群体里,网络渠道的优势超过了新华书店。这一点不仅能让我们推断出这一群体对新华书店不满意的方面:即网络的优势——高效方便,品类全,价格低廉,还让我们看到了新华书店经营上的改进方向。

4.购买渠道与购书频率的关系。在每隔几个月或一个月和每周去一次书店购书的群体当中,在新华书店购书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同时这一部分群体选择报摊购书的频率也很高。而在购书频率最高——三四天购一次书和不去书店购书的群体里,网络购书均占有极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虽然目前选择网络渠道购书的总体人数较新华书店来说较少,然而选择网络购书的群体中大多数是购书频率最高、花费最高的消费群体。并且认为新华书店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消费群体大多皆选择了网络购书渠道,足可见新华书店开拓网络购书渠道的极端重要性。

三、乡镇图书消费者群体分析

中国乡镇图书消费群体和图书发行市场的特点与中国城市消费群体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销售网点不足。通常,新华书店等都聚集在县城等人口密集区,在县以下的农村中较少,有些偏远农村根本就没有书店。二是信息流通不畅。导致书店中的实用书籍价格较高,且信息过时,使消费群体潜在的购买力无法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一) 图书年消费量

1.图书年消费量与收入的关系。

表2 图书消费量与收入的关系交叉表

从表2可看出,总体上图书消费群体的年图书消费量均值是随着月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的。但对乡镇图书消费量与消费群体收入相关性分析却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365,年图书花费与消费群体的收入并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与城市图书消费群体十分相似。另外,虽然乡镇总体收入水平没有城市的消费群体高,但乡镇的年图书消费量,在各个收入水平上较多地高于城市的图书消费水平。而这可以解释为,在乡镇地区,网络等图书的替代媒体还不是十分普及,消费群体仍然以纸质图书为最主要的文化消费方式。这是与城市图书消费相比非常突出的不同点。

2.图书年消费量与职业的关系。农民消费群体年图书消费量在120元以上的占到了总群体的37.5%,个体劳动者消费群体年图书消费量在120元以上的占到了58.3%。这两个群体的图书消费潜力都很大。学生群体虽然样本很少,但图书消费量的平均值依然很高。说明学生在纸制版书籍的消费中占很高的比例,应该重视这一消费群体。

3.图书年消费量与受教育水平的关系。基本上的趋势是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升高,图书的年消费量升高。大学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图书消费量最高。

4.图书年消费量与购书便利的关系。认为购书不方便的人中,图书年平均消费量120元以上的占自身总体的53.7%,而选择购书方便的群体中年消费量120元以上的占到了自身总体的68.2%。很显然,便利的购书渠道和方式有利于提高图书消费量。

(二)最终购买行为

在对农村图书消费群体最终购买行为的分析当中,我们所设定的影响因素分别有收入、平均花费、购买方式和购书最在意的特色四个因素。首先,从各个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来看,通常来说只看书不买书的人很少,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去书店直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书。农村图书消费群体在新华书店和其他民营书店购书时,都是以购买需要的书籍为主。经常在小书摊购书的读者一般是根据喜好而决定购书与否。其次,乡镇图书消费群体购书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是实用性,价格因素其次。在这一点上,农村图书消费群体与城市图书消费群体有较大的差异。

(三)购买渠道

在对农村图书消费者群体的购书渠道分析中,我们所设定的影响因素为职业、能否买到所需要的书籍和购书时最在意因素。

1.购买渠道与职业的关系。在职员、个体劳动者和机关干部、企业经理这几个消费群体中,新华书店是最主要的购书渠道。而对于农民群体,从购书渠道的人数上来看,民营书店和其他渠道如租书店的影响可能要大于新华书店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在农民消费群体的居住地,新华书店的数量太少。

2.购买渠道与新华书店是否满足购书需求的关系。我们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一是新华书店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地图书消费群体的需要。二是不能满足购书需求和能买到图书但过时的图书消费群体仍然主要在新华书店中购书。其原因可能为农村图书销售渠道中新华书店的替代渠道很少,农村获得某种知识的途径有限和农村图书消费群体注重图书的实用性。

3.购书渠道与购书时最在意的特点。对租书店、报刊亭、民营书店、小书摊、新华书店、其他渠道等购书渠道与购买价值、文化价值、包装、实用性、价格、服务、其他等购书因素的交叉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任何一种购书渠道为主的消费群体中,实用性都是最主导的因素。

结论

1.对于城市图书消费群体来说,价格是最主要的购书影响因素。在我们的购书过程中,总是会发现民营书店的折扣要比新华书店的幅度大许多,在新华书店的读者看多买少。另外,表示新华书店无法满足其购书需求的图书消费群体和图书消费水平最高的群体都选择了网络书店为他们最常使用的购书渠道。这向我们揭示了新华书店经营创新的方向。

2.乡镇方面的读书方式仍以纸质书为主,而且对新华书店的期望更大。中国的农村是图书行业广大的市场,新华书店应该和县乡级图书馆与文化馆、村级图书室或农村读者俱乐部建立合作机制。增强农民的图书消费意识和科技兴农意识,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关键在于图书行业应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实施配套的信息服务,从而便利农村读者购书。

3.新华书店应拓展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为积极合理的文化消费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图书市场管理,合理安排图书发行制度。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制定出较合理的图书定价标准,合理配置市场图书资源,保护图书产权,培养图书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4.针对城市图书消费群体的初步政策建议:(1)加快新书上架的效率,关注社会图书消费热点,保证畅销书的供应;(2)教辅图书定期折价展销,构建专业图书销售网络,增加中小新华书店的灵活性,根据所在区位的图书消费偏好来选择主要经营方向; (3)对于持会员卡的读者增大打折尺度,或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折扣制度;(4)加快建立完善网络购书平台,实现送书上门,购书打折,品类齐全的网络购书服务。

5.针对乡镇图书市场消费群体的政策建议:(1)深化流通渠道和营销体制改革。新华书店和其他类型农村书店应在市县以下地区增加网点;(2)根据农村图书市场特点,找到农村图书准确定位,结合“万村千乡工程”,以农业科技、政治经济等实用类书籍为主打,扩大巩固农村图书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王述英,白雪洁,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何自力.比较制度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桂晓风,王建辉.中国图书年鉴[K].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4]惠鸣.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几个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8,(4).

[5]贺剑峰.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J].出版广角,2003,(12):29-31.

[6]姜逸青.建构“图书消费欲望”[J].编辑学刊,2004,(5):卷首页.

[7]梅宁华.论消费观的现代化[N].北京日报,2009-02-16.

[8]周亦翔.湖南农村图书发行网点调查[N].中国图书商报,2005-07-25(4).[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王昕彤,黄方麟,潘雪佳,王盟,曾丽云

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篇2:

出版社编辑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创新

摘要:近年来,微信公众号运营平台产生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和优秀作者。这些作者和内容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回归,掀起了一阵公众号出书热。本文基于公众号图书出版业务特点,分析了出版社编辑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的工作职责,对相应的业务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众号出书;出版社编辑;定制化;精准营销

一、公众号出书业务的特点

近十余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传播信息渠道偏好的变化,自媒体运营平台经历了博客、微博、公众号等阶段的变迁。一方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运营平台产生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和优秀作者,另一方面,出于著书立言、加快变现、差异化运营等原因考虑,许多微信公众号与传统出版社开展业务合作,掀起了一阵继博客出书热、微博出书热之后的公众号出书热。公众号图书出版业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选题方向及内容定制化

自媒体运营平台以用户流量为基准去筛选受大众欢迎的内容及作者,而公众号出书业务则是这些作者及内容对传统图书出版业务的回归。这种内容筛选机制导致公众号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更多地向满足读者需求、社会需要倾斜。这些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经过大众筛选并回归到传统图书出版业务中后,相关图书选题方向及书稿内容呈定制化特点。

(二)作者团队普泛化

自媒体时代,在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普通人成为内容制造者的门槛降低。作者通过公众号进行创作,不受学历、职称、名望等因素的限制,信息受众对这些因素也不再过于关注和苛求。所以,公众号图书出版业务也具有作者团队普泛化的特点。

(三)图书营销方式精准化

公众号寻求纸质图书出版的具体动因各异,但能正式推出纸质图书的公众号大多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这些受众群体以公众号粉丝、交流群成员、付费平台用户等身份存在,关注着公众号的内容更新及工作动态。这就导致了公众号出书业务中的图书营销方式更精准化。以某关注国际时政、国际关系的公众号为例,其在推出了第一本作品集后,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推广预售,文章推送的5分钟之后前2000册签名定制版已经售罄,文章推送一个小时左右,约有一万余粉丝下单购书。由此可见,公众号所具备的关注度,为图书营销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精准化投放带来了可能。

二、出版社编辑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的工作职责

(一)牢记政治使命,守好主阵地

图书作为传播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是人类传播思想和文明的工具。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出版社编辑应该时刻牢记政治使命,守好宣传主阵地。出版社编辑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性。出版社编辑从公众号图书的选题策划讨论环节开始,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认真审稿和編辑加工,把好内容关

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出版社编辑应该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对书稿进行认真的审读和编辑加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好内容关:

(1)把握文化关。出版社编辑在审读和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本着传播先进文化、为读者提供精美精神食粮的出发点,把好书稿的文化关。鉴于前文提及的选题方向及内容定制化、作者团队普泛化的公众号出书业务特点,出版社编辑应重点关注书稿中的知识体系、思想倾向、认知逻辑,坚定图书出版的初心和使命,确保读者读到的纸质图书内容准确。

(2)做好文字加工。公众号在进行作品创作和发布的过程中,大多需要紧跟时事热点,追逐舆论关注方向,需要在时效性和文字雕琢两者之间做出取舍。公众号出书业务,主要形式还是对之前已创作和发布的作品进行修改、调整,难免存在一些文字方面的遗留问题,如漏字、错别字、语病等。出版社编辑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本着对书稿质量负责的态度,做好文字加工工作,一方面要查细微,要根据出版物质量要求做好编辑加工,另一方面要知整体,从宏观层面对书稿进行加工,避免逻辑性、理论性的矛盾和错误。

(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出版社编辑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1)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2)要从经济效益方面对公众号出书业务进行把握,争取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出版社业务发展、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出版社编辑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的工作创新

(一)参与“二次创作”

如前文所述,对之前已创作和发布的作品进行修改、调整,是公众号出书的主要形式。加上选题方向及内容定制化的特征,出版社编辑在公众号出书业务中的选题策划角色有所弱化。那么,在作者团队对作品进行修改调整、形成书稿的“二次创作”过程中,出版社编辑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书稿编写过程中,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为书稿提前“避雷”,减轻后续审稿和编辑加工工作的压力,提前解决知识产权、信息冗余等方面的问题。

(二)助力精准营销

图书营销方式精准化是公众号出书业务的特征之一,出版社编辑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助力精准营销。其一,可以在图书书名、封面设计、内文装帧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在图书外观上突出纸质图书与公众号之间的关联,点燃公众号受众对纸质图书的收藏热情;其二,积极联系其他信息传播平台,扩大新书宣传的影响范围,为进一步扩大精准营销成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家鑫.UGC模式下自媒体出版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8(10).

[2]徐羽翰.公众号介入图书——自媒体时代图书热新景观思考[J].新媒体研究,2020(2).

[3]严雯.谈传统图书编辑如何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21(5).

[4]吴凤颖,李峤雪,安琪.微信小程序与自媒体出版结合的产品化运营思路[J].传播与版权,2021(12).

[5]赵丽丽.自媒体出版初探[J].新媒体研究,2016(6).

[6]鲁文禅,贺天忠.自媒体出版的流程细节考察——以知乎社区为例[J].出版广角,2018(12).

[7]梁玲.自媒体出版的三个思维误区[J].编辑学刊,2016(3).

作者简介

黎子民(1987.7——)男,广西,汉族,硕士,从事编辑工作。

作者:黎子民

图书群体出书分析论文 篇3:

“网红经济”与出版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摘 要】 “网红”出书,是当下图书市场的潮流。文章就此出版现象,探究“网红”经济对出版业发展的影响。通过“网红”作家、“网红”明星等不同类型的“网红”人物,论述“网红”出版热的现象。

【关 键 词】网红经济;出版;图书营销

【作者单位】李依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根据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网红”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2015—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59.4%。如今,随着微博、微信、知乎等媒体平台的火热传播,越来越多从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上走出的作者为公众所熟知。在“网红经济”的助推下,出书成为一些“网红”将自己的影响力变现的手段。“网红出书热”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作为“网红”拥有几千万的粉丝流量,自然会成为传统出版界争夺的“聚宝盆”。出版社可以在“网红”话题中觅选题、寻找有特质的作者,并通过营销渠道将他们的书推广出去,这种基于粉丝经济的出书模式正成为出版业的新景象。伴随“网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网红经济”的不断增长,其涉及的领域从最初的美妆知识、娱乐内容创作到美食、财经等方面,“网红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例如,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获得广泛关注后,节目中表现突出的辩手马薇薇、周玄毅等人合著出版了《好好说话》一书,该书出版单日销售量就突破了1.3万册,创造了京东图书平台单日最高销售记录;自媒体“网红”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一出版就创下1分钟卖1000册、4小时卖5万册的成绩。“网红”出书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粉丝流量,这种出版模式成为出版业的一种新潮流。

一、“网红经济”影响下的出版业发展概况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4月底,中国“网红”粉丝总量相较2017年增长25%,数量达到5.88亿人,粉丝数量超过10万人的网络红人数量同比2017年增长了51%。“网红”数量和粉丝群体是“网红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网红”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2015—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23.7%。目前,我国的“网红经济”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短视频或直播型“网红”的流量变现

2016年开始,“快手”“秒拍”“小咖秀”等短视频APP以迅猛发展的态势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截至2017年,我国网络直播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到304.5亿元,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人,年增长率达到22.6%。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像papi酱这样拥有庞大粉丝群和传播影响力的“网红大咖”。

2.电商类“网红”变现

电商类“网红”大多以销售服装、美妆和美食等为主营业务,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者直播平台吸引粉丝关注,其表现形式越新颖,吸引的粉丝就越多,产品销售也就越好。电商充分利用“网红”作为产品的宣传推广,“网红”自身拥有的大量粉丝可以为电商带来大流量,在降低推广费用的同時,实现产品变现。有的店铺甚至会直接开设直播,有针对性地展示产品品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知识变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红”领域的持续分化,曾经免费分享的互联网知识开始逐渐升级为付费知识,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接受“为知识买单、为价值买单”的理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型“网红”迎来春天。以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为代表,在免费分享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拥有一批忠实粉丝后,开始制作付费节目,出版主题图书,将知识变现,转化为商业价值,这在满足粉丝知识需求的同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近几年,网络文学的成功让一些网络文学作家成为新晋“网红”,其网络文学作品实现IP化开发,从线上走到线下,改编成影视、游戏等,受到原著粉丝的热情追捧。自2016年4月以来,当当、京东等图书畅销榜上开始出现各种“网红”写作出版的图书,这些图书不再局限于网络文学作品,而是“网红”作为作者本人,与大众分享其成功的经验,让读者更加了解其光鲜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无论是哪种“网红”图书内容,都呈现了“网红经济”与图书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网红”出版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

二、“网红”出书的典型模式

随着微博、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作者开始被公众所熟知,“知识变现”成为“网红经济”的一种新兴体现模式,“网红”出书也成为“网红”作者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途径。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根据市场的风向标签约“网红”出版图书,是实现双赢的不错尝试。反之,从“网红”的角度来看,出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

1.治愈式读物成为“网红”首选作品

在京东、当当的图书热销榜上,由“网红”本人写作并出版的图书往往占绝大多数,自2016年起,“网红”出书的产业链条开始逐渐成熟且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不乏励志类、治愈型的“网红”作品。以励志双胞胎苑子文和苑子豪为例。两人在2012年一同考入北京大学,随后一起参加多个电视栏目,他们过去的经历被反复描述,从成绩平平到考入北大,从体型肥胖到瘦身成功……两人在微博上拥有粉丝数量超过300万,成为标准“网红”。2013年10月,他们合著出版了《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通过讲述兄弟相伴成长的日常故事和高考奋战经验,激励了莘莘学子,从此被称为“90后青春文学作家”。2015年4月,他们再次出版《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2016年5月,出版《穿越人海拥抱你》,这本书包含了12个温暖励志的故事,定位于送给经过青春磨砺但依旧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该书在当当网上一经上架,销售仅5分钟就已超过1.5万册。苑子文和苑子豪用自己的平凡讲述了草根也能取得成功,传递了“现实有时给你耳光,请记得不屈服地抵抗”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出版的三本作品销量都在十万册以上,获得了众多粉丝和读者的认可。

2.“网红”文学作品的IP化出版

近年来,电视上一些热播剧都是由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琅琊榜》《楚乔传》等,均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拉动了“网红”文学作品的IP化。事实上,“网红”文学作品的纸质出版并不是一个新鲜现象,从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等作品开始,作家通过网络连载等方式获得广大网友关注,随后实现纸质作品出版的模式就已初见苗头。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平台的丰富,网络作品IP化日益被出版行业所重视。

相较于传统的文学作品,“网红”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它们以网文平台连载的方式不断更新,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和追更,使得作品保持一定的人气和阅读量。同时,因为网文作品与读者的及时互动性,使得作品的发展具有多样可能,从而增加读者粉丝的黏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32亿人,占总体网民数量的52.1%,这充分说明了网络文学的巨大规模和市场价值。以“网红”作家“唐七”为例,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清新的文笔和幽默的言语受到广大网友的喜欢,包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华胥引》《三生三世枕上书》《四幕戏》等作品,都在网络上拥有较高的人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网上连载完结后,自2009年出版以来热度始终不减,获得了傲人的成绩:2009年沈阳出版社出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大陆简体版;同年,台湾耕林出版社出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繁体版;201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泰国版、越南版,以及大陆版本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纪念画册》。随后,这部“网红”作品又实现作品IP化开发,由杨幂、赵又廷、迪丽热巴等人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获得了原著粉丝和电视粉丝的一致认可,获得广泛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同样的例子还有徐磊的“盗墓笔记”系列。这部创作时间长达5年,共计9本作品的“网红”图书,堪称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的经典之作,有着数以万计的粉丝。在原著出版之后,关于“盗墓笔记”的主题依旧没有降温,此后,徐磊陆续出版了《盗墓笔记漫画》《盗墓笔记·私绘本》《盗纪时》《盗墓笔记少年篇·沙海》《藏海花》等作品,这些作品均在市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与此同时,由李易峰、杨洋等人共同出演的同名网络剧《盗墓笔记》收获过亿点击量,电影和手游领域也均有涉猎改编,充分实现了“网红”文学作品IP价值开发的最大化。

除了上述案例,还有很多 “网红”文学图书成为市场上的大IP作品,如《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何以笙箫默》《云中歌》等,这些“网红”作品都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产品化发展。

三、对“网红”出版模式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红”出版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开发潜能,这种互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为作者、读者和出版社带来多方互赢,但在融合发展的過程中,出版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明确定位,注重选题策划。“网红经济”与出版的融合发展,于“网红”、明星来说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气,实现与粉丝的良性互动,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于出版社而言,则是为了实现出好书的社会效益。从这两点出发,出版业应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移动社交软件等多方面技术,通过科学化、市场化的标准甄选出版主题,并进行全面的策划分析。

其次,建立积极的分配模式。“网红经济”与出版融合涉及的不再是作者和出版双方,还涉及“网红”、明星的幕后团队,作品的策划宣传也不仅仅要依靠传统的发行渠道,还要结合互联网宣传的特性,结合幕后团队对媒体预热、话题制造、微博转发、视频浏览等多方面的指标贡献,制定出符合新形势下的利益分配方案,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网红”、明星及幕后团队的热情,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制定管理制度,严格把控质量。在“网红经济”与出版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刻意博取粉丝眼球、哗众取宠的现象,出版社应制定严格的出版管理制度,严格遵循三审三校流程,确保该类出版物的出版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一诺. 图书出版行业+“网红经济”模式探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7(8):51- 54.

[2]王佳欣.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持续保持攀升 增速领跑世界[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1-16(005).

[3]舒仕斌,陈矩弘. 出版业网络直播营销的思索与展望[J]. 科技与出版,2017(6):33-37.

[4]袁金敏. 直播时代:图书营销的新机遇[J]. 现代出版,2017(1):35-37.

作者:李依伦

上一篇:征兵会议讲话稿下一篇:爱我中华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