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网络传播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下各媒体都重视图片在新闻中的应用,提出了“大视觉”观,将新闻图片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包括新闻图片、漫画绘图、图表制作和版式设计等。高校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定的媒体分支,必须紧跟步伐,重视并发挥图片在传播中的作用,以期取得更大的传播效果。本文就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新闻图片工作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闻图片网络传播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图片网络传播论文 篇1:

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网络新闻具有无限丰富的信息、超强的时效性和多媒体性,网页打开后,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图片,特别是动态图片,它们对受众的视觉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它能直接调动受众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激发受众认知事物的参与性与认知兴趣,抓住读者的心,使传播内容得以扩大。但在最具开放性和充满强烈技术色彩的网络中,个人可以通过其技术特长对某些图片内容进行删改,向人们传递大量夹杂着色情、暴力和危险的陷阱等特定信息。由此带来的伦理问题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图片伦理

据有关资料,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70 %来自于视觉,即通过图像获得的。图像信息因其所具有的直观性、客观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在新闻传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新闻图像往往比其他新闻形式包含更多的信息,且更加直观形象、易读易懂,更有人把当今新闻传播的现状描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为新闻信息资源建设构造了新的环境,使得新闻传播呈网络化趋势发展,随之产生的“网络多媒体新闻”也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新闻表现与传播形式。这其中的新闻图像正逐步成为网络新闻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新闻在网络传播中完全没有时空的限制,版面是没有边界的,时间上是无终点的,新闻事实展现的方式是非线性的、超链接的、立体式的发布,这就决定了其传播信息的无限丰富;多媒体性。网络新闻传播采用数字处理和压缩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融为一体,兼有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三者之长,使新闻更具综合性、直观性、生动性[1]。因此,网络新闻传播具有超强的时效性。

而图片在传播中比文字符号更具直接性,便于大众性理解,它不受读者区域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局限,不受大众文化水平高低的局限,是人类文化传播中都能读懂的一种共同语言。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最接近事物真实的视觉语言,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新闻事实如果单纯地用文字去表述通常会比较“干瘪”,而用图片去表现时却能显得十分“丰满”。“一图胜千言”充分地阐述了图片传播的形象性、生动性与纪实性,它们能够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感知的特性,给人们的视觉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并能深深地震撼人类的心灵。

网络新闻传播中,图片能激发人们的认知兴趣,网页打开后,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图片,特别是动态图片,它们对受众的视觉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它能直接调动受众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激发受众的认知事物的参与性与认知兴趣。图片便于阅读,受众们对网页中图片的阅读速度要远远快于对文字的阅读。网络新闻传播中,充分发挥图片的造型特点,依靠图片所提供的形象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具有鲜明突出、一目了然的效果,并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样能很快地抓住读者的心,使传播的内容得以扩大,传播的节奏明显加快,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多信息的特点。

二、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作为形象报道的重要手段,新闻图片以直观、形象的独特优势,吸引读者视线,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如今,无论是网络业权威还是普通网民,都不得不承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传递的信息也夹杂着色情、暴力和危险的陷阱。通过对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调查和其他媒体上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外网络媒体中新闻图片的主要伦理问题(有的属于法律范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新闻出现的频率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媒体应该以报道真实的新闻图片为己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新闻摄影诞生后不久,假照片就进入了受众的视野,迷惑受众对生存环境的判断。

1.胡编乱造炒作假新闻

虚假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新闻纪律,置新闻报道社会效益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于不顾,捕风捉影炒作负面新闻,甚至胡编乱造虚假新闻,追逐卖点,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带来的教训也是十分沉痛的。

2007年7月17日,一篇题为“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帖子登录全国各大网站、知名论坛,该帖称:“前天在电视台看到一个惨绝人寰的家庭暴力虐待画面,6岁小女孩被后母打得在医院狂吐血,流了一地,6块脊椎被打断,凡是看过的人都哭得死去活来!”接着7月19日,红网记者发出题为《六岁女童遭毒打吐血六块脊椎被打断》的报道,还在网文中配发了“小慧被打得口吐鲜血”、“在医院病床边全是血”、“小慧全身是伤痕”、“小慧被打得大小便失禁”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7月20日凌晨,红网记者连续发表了《遭殴打女童病情恶化公安局尚未立案》等文图报道;7月20日,东方网记者发表题为《遭殴打成重伤女孩已抵达上海救治》的报道。很快,像一阵龙卷风,该事件的转载和报道席卷了全国数百家媒体的版面、页面和视频。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20日上午,全国36家网站和数十家报纸转载和报道了“丁香小慧被后母毒打”事件。7月24日,江西省鄱阳县公安局经调查,发布了丁香小慧被虐事件的权威调查通报:一、后母陈彩诗没有虐待丁香小慧的行为;二、丁香小慧体表初始伤是自己跌倒造成的。丁香小慧入住的上海瑞金医院也告知公众,小慧患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脊髓病变等多种疾病,帖中所称“六块脊椎骨头基本被打断”纯系子虚乌有,她身上的青紫也是由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事实一经公布,公众一片哗然,众多媒体亦纷纷陷入了公信力备受质疑的尴尬境地。

2.合成照片

数字影像技术对于图片传播的影响很深,它既有促进图片传播快速便捷的一面,也有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制造虚假新闻照片,对图片的真实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15日,网友称虎照原形系年画,并将年画传到网上。11月27日至12月2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筹)受网易公司委托,邀请了资深数码影像专家、野生动物摄影家、视觉文化评论家、摄影家、数码影像工作者等组成的专家组对四十张华南虎照片进行鉴定,从摄影学和数码影像技术学两个方向分析。12月2日晚,到会专家经过严肃的辨识和分析,得出三个结论:网易公司提供的40幅影像不是真正的照相机原始文件;40幅影像是具有一定摄影经验的人拍摄或者指导拍摄,不应是一个毫无摄影经验者独立拍摄的;根据目前影像呈现的效果进行摄影学分析,该40幅影像作为华南虎存在证据属性的影像是不真实的[2]。2008年6月29日,周正龙承认虎照是采用PS技术合成的假照片,周正龙以诈骗罪被判处2年6个月有期徒刑,13名政府官员被处理。这是互联网影响力的极好例子。

3.配备虚假插图

网络中虚假新闻的另一种形式是使用过时的或表演的信息。如常常看到一些匹配过时甚至是模拟画面的新闻。话语是新闻,但画面却是过时的,有的甚至与新闻不相干的。在浏览网页时,我们常常忽视的一个方面是新闻图片的解说词,因为有些新闻图片在内容上可能并没有问题,而在解说词上却会出现问题,这同样会造成新闻图片具有伦理问题。

2009年1月18日、19日,《华西都市报》《青岛早报》刊登了题为《深海围“鲨”》《猎“鲨”行动》(《“海口”猎“鲨”》)等有关我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情况的稿件,说我军赴索马里水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队遭到不明身份潜艇的跟踪,我军舰与之斗智斗勇,最终成功逼其浮出水面逃走。该报道并未指出潜艇的国籍,但许多网站在配图时均配上了“印度海军基洛级潜艇”的资料图片。一时间,中印之间的这次军事较量成为“铁血”、“强国”、“新浪军事”等各大论坛上网友热议的焦点。事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分别对刊登有关我护航编队虚假新闻的报刊、网站给予警告、罚款3万元等行政处罚,将造假者列入新闻从业不良行为记录数据库,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此外,当下新闻媒体有一个趋势,就是在配发有些新闻图片(尤其是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中)时,会同时配发所谓的“设计台词”,这也是不恰当的,可以说这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相违背的,也是一种亟须引起注意的新闻伦理问题。

(二)渲染血腥暴力色彩,侵犯隐私

1.传媒上近年来出现血暴力画面,特别是死亡、杀人的画面的情形多起来,这表明传媒炒作的升级。在我国传媒上出现死尸、杀人过程的画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不多见,而从伊拉克战争以来,却悄然增多,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其引发的新闻道德问题则值得我们关注。

2004年的4月,国内的部分网络视频在报道费卢杰的骚乱时,画面中数次出现了美军士兵被吊在桥上烧焦了的尸体。新闻中一同出现的还有伊拉克恐怖分子拖着美军士兵尸体过街并用木棍敲打尸体头部的画面,而画面的背景则是一群伊拉克人又唱又跳,欢呼雀跃。 2004年6月,国内部分网络视频又播放了未经处理过的美国卡车司机被伊恐怖分子斩首的全过程。我们的视频使用了半岛电视台的新闻,而该录像素材则是恐怖分子提供的。在新闻中,蒙面的伊拉克恐怖分子手持冲锋枪,先是向美国发出警告,而后,便拿起短刀在几秒内,将双手被反绑着的美国卡车司机的头颅割下。整个过程均有同期声,卡车司机的嚎叫声和粗重的喘息声令人毛骨悚然。与画面同时播发的,还有被害人妻子痛哭流涕的照片。

面对这些充斥着死尸与暴力的画面,我们好像置身于电影中的古代的刑场,而受众则无意中被网络、电视和报纸绑架了,成为这一古代仪式的看客。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们面对的是新闻,不是恐怖电影。我们的受众也不是看客,而是独立的且具有尊严的传播对象。面对逝去的生命,媒体所做的不应该是不人道的展示。对死尸以及杀戮过程的展示,在古代是一种无以复加的惩罚,是对生者最严厉的警戒。正是由于这种手段的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现代文明社会早已废止了这一仪式。上述事例中,各种不正常死亡、暴力、伤害、畸形的病状等等惨状,通过大众传媒向亿万的受众展示。而这些受众中可能包括他们的亲人,包括广大的未成年人,媒体公布这些画面不仅没有考虑被拍摄者的尊严与隐私,没有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更没有考虑观看者的感受。 在面对这些画面时,受众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恐怖而非悲剧,激起的更多的是感官的刺激而非理性的思考。

2.违法偷拍侵犯隐私。对大多数公民来说守法仅仅局限于不杀人放火的层面上,对更广泛的法律常识还没有普及。忽视被拍摄者的肖像权,不合法的偷拍等是我们一些摄影记者和编辑们遇到官司“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是公开的,并且应当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的: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3]。可这些都是摄影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忽略的。隐性拍摄获得的内容虽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关切和求知欲,但偷拍也容易使新闻工作者流入追寻窥视,猎奇刺激等娱乐性新闻的鸿沟,放弃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行为规范。这些被袭击的对象既有被大众所熟知的政府要员,娱乐明星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的被采访者。比如,2007年网上热传的王菲产子过程,很多记者都采取了跟踪或者偷拍的方法,极大地妨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还有今天广受争议的很多明星如章子怡沙滩度假被偷拍案。这些偷拍打着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幌子,拍出了一幕幕让人咂舌的照片。(www.china.com)的记者,言辞间充满了愤怒,他说:“明星以他的一种特殊身份大多数时间都是曝光于大众眼前的,难道我们连这么一点私人空间也不能给他吗?”更何况结婚生子是人生大事,度假也是私事,这些记者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摄录且将视频在网上登载,是有违伦理准则的。

(三)性泛滥

近年来在国内大的门户网站的社会、娱乐新闻、照片等内容中,“性暴露”以及“性暗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什么样的性图片、性描写、性内容、性用品广告贴图通通都在网上摆出的大餐之中,任你分享。这些泛黄的低级趣味的新闻图片已成一大公害,毒害着少年儿童。

如新浪与网易2003年6月13日的社会新闻。新浪新闻:广西女副乡长工作餐上喝醉男乡长乘机将其强奸(图)(周五16:12)、成都花季少女浴室洗澡错穿裤子惨遭同学虐待(图)( (周五12:57)、深夜房门忘记上锁女主人睡梦中遭同村歹徒凌辱(图)( (周五09:41);网易新闻:妙龄女子电梯内解裤小便每个动作都被摄录“在案”(组图)(06-13 18:11)、日女性热衷锻炼私处肌肉崇尚性自由追求极度快感(组图) (06-13 12:09)。

这些丑恶的内容使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看了这些信息后,导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甚至出现不道德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三、网络新闻传播图片伦理缺失的规避

这些违背伦理事件的发生有复杂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在进入“读图时代”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规避新闻传播中的图片伦理事件的发生,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建立新型的新闻价值观

媒体的职业道德操守就是“真正的伦理精神”[4]。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历史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新型的新闻价值观,让是非、善恶、美丑划清界限,把新闻图像领域高尚的道德情操重新树立起来,以避免有违伦理的事件发生。

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我国对新闻伦理的讨论和研究只有大约10年的历史,对涉及新闻图像领域的伦理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而且大多在学理层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法规包含的面也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甚至还有不少法律法规的空白点。比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条法律明文规定媒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暗访或偷拍,公众人物与隐私分际等等都缺少必要的法律规范。行业规范的制定也比较空泛。

3.建立健全新闻图片监管机制

我国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新闻图片的监督比较缺乏,也是有违伦理的新闻图片成泛滥趋势的重要原因。媒介有没有伦理意识,不仅取决于媒介的自身素质,也取决于社会对媒介的要求、监督和舆论压力。比如对于涉及隐私、血腥、暴力的图片,相关部门和受众能迅速通过某种渠道对媒介施压,那么则有利于媒介伦理环境的培养。在我国的新闻摄影界,目前很少听说有记者因为假照片或图片严重有违伦理而被解雇甚至是道歉的消息,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必要的舆论压力。因此,就整个新闻图像领域而言,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已经是燃眉之急。就政府而言,监督部门应切实负起责来,对媒介有违伦理的现象不能视而不见,要严格把关,强调赏罚分明,要确立严厉的问责制,让媒介在涉及伦理的图片处理方面小心谨慎,不敢懈怠。

4.加强网站内部管理

网络媒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和不良广告的制度保障。网站转载新闻要认真核实新闻来源,不登载道听途说的新闻,不断章取义转载新闻,不恶意炒作新闻,逐步建立起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杜绝虚假、低俗新闻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96.

[2]红网.中国摄影家协会:华南虎照片影像是不真实的[OL]. 网易新闻,2007-12-03.

[3]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8.

[4]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5.

Picture ethic in networking news spreading

JIANG L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ass Media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00,China)

Key words: Networking news; Spreading; Picture ethic

作者:蒋理

新闻图片网络传播论文 篇2:

“大视觉”观下的高校网络新闻图片编辑

摘 要: 当下各媒体都重视图片在新闻中的应用,提出了“大视觉”观,将新闻图片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包括新闻图片、漫画绘图、图表制作和版式设计等。高校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定的媒体分支,必须紧跟步伐,重视并发挥图片在传播中的作用,以期取得更大的传播效果。本文就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新闻图片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视觉”观 高校网络新闻 图片编辑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信息的需求增加,而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则让读者更愿意选择摄取直观、简单、形象的信息,对信息的索取进入了快速读取、快速传播的“快餐化时代”。当下,各媒体都重视图片的编辑与制作,有的媒体还成立了视觉中心,提出了“大视觉”观。“大视觉”包括新闻图片、漫画绘图、图表制作和版式设计等,突出图片在文化消费领域的作用和地位,旨在将新闻图片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一、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图片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阅读的开放性和超链接漫游式的引导,使得受众在一个页面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的信息是有限的。而网页阅读受到显示屏幕的框框限定,使得一眼所能见到的信息有限。美国计算机协会的网络会报2008年第2期的《不太平均:一个网页使用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就平均访问而言,用户仅在那些包含了111个单词或更少的页面中阅读了一半的信息。在完整的数据集中,平均的页面浏览量包含了593个单词。因此,平均而言,用户有时间去阅读28%的单词,如果他们投入所有的时间来阅读。更实际地,用户将在每一页阅读20%左右的文字。”

网络时代虽然具有海量存储,但屏幕阅读方式的限制和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同样需要以加强图片的编辑与制作吸引眼球。网络新闻传播要实现其价值,首先就要有受众,要抓住眼球吸引点击。那些在标题上加上了“图”或“组图”的链接往往能提高点击率。网络时代的新闻图片不仅是对新闻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和解读,对版面的安排也十分重要。在各大新闻网站上,各种以缩略图片为超链接的新闻形式被充分应用,一是为了引导视觉,吸引点击,二是对版面布局的美化。在新闻内容页中,大块的新闻文章往往缺乏吸引力,如果电脑屏幕一个满屏都是文字,那么读者可能就会望而生畏地直接关闭网页。而适当配以图片,对文章进行分割,则使新闻页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感,看上去和谐统一,有利于阅读。

二、高校网络新闻图片的现状

虽然大学新闻网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但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在新闻传播的技巧上还需要下很大功夫,在网络新闻的编采和发布上还需要作深入的探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大学新闻网发布的新闻缺少网络新闻特点,不容易吸引网络受众。①

各高校普遍成立了新闻中心,制作了新闻网,基本都由宣传部统领负责全校新闻的网络发布,但与成熟的社会媒体相比,规模小、人员少,不可能对新闻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往往是文字图片策划一肩挑。在设备相对落后、缺乏专业摄影人员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对新闻图片往往是力不从心。主要以下几个不足。

1.会议图片、大头像图片、摆拍图片占多数,缺乏现场感和感染力。不重视图片的文字说明,没有形成图片说明为图片提供有力的支撑。

2.新闻图片策划不足,编辑与拍摄者少有沟通。

3.高校新闻从业者文字功底很强,但图片处理技术普遍低下。既有文字美术功底又有图片处理技术的工作人员更少。非新闻性的新闻配图几乎没有。

三、做好高校新闻图片的应对措施

1.建设好通讯员队伍

高校专业新闻工作者人员有限,不可能每条新闻报道都冲在第一线,更多的是依靠通讯员队伍。数码相机的普及,意味着新闻图片的来源多元化了,几乎人人都可以做摄影记者,这为丰富网络新闻的图片来源提供了可能,但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

新闻图片不是简单地按下相机快门记录影像,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解和现场的捕捉,以及有摄影技术的支撑。简单地说,应该是纪实与艺术结合,好的新闻图片应该用艺术的形式反映新闻的真实。新闻摄影追求真实感。真实是新闻图片的生命,形式感强的新闻图片,不仅具有新闻的真的价值,而且具有美的价值。

高校新闻通讯员队伍一般有基层单位通讯员、学生记者。大多数高校还拥有一支摄影爱好者社团,摄影社团拥有摄影器材,摄影技术较好,要充分利用这支队伍做好新闻图片,可将其纳入宣传队伍管理。校内新闻,学生记者和摄影协会会员协助就可完成,而走出校门发生的新闻事件,往往靠基层通讯员来完成。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新闻摄影人员,如何让他们拍摄出符合新闻要求的图片,就需要邀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

要管理好通讯员队伍,除了培训指导外,还要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和表彰,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图片的产出质量。

2.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专职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对新闻图片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自身的素质较高,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才能在编辑图片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图片的价值。

高校宣传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图片审美素质,在图片编辑的过程中,要能判断图片是否达到了发布的质量,挑选出最适合发布的图片;在需要多图时必须考虑哪张图片更有表现力,图片发布的顺序等。新闻图片尽管一看就能明白,但是其确切含义却不像文字一样明确无误。图片编辑还要补充好说明文字,用最精练的语句交待图片显示的信息,配合图片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提高图片处理技术,选取图片后还要考虑如何以后期的加工处理改善图片的视觉表现,是否需要剪裁增加图片的表现力,等等。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设想就必须熟悉图片处理软件。如果高校新闻工作者仅会按快门,不会处理图片,发布的图片新闻质量就不会很高。高校宣传工作涉及的面很广,人员结构不一样,要人人都熟悉摄影技术,熟悉图片处理似乎有点不现实,但是从事新闻采编的专职人员必须人人是个多面手。

3.做好新闻图片策划

策划能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更有看头。对于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持续性事件,可以事先策划报道重点及方向,策划包括文字稿的策划和图片的策划。新闻图片的策划,需要有全局意识,摄影人员要根据编辑的策划,有的放矢地拍摄,最终才能实现对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

图片新闻的策划不仅仅是如何获得新闻现场图片,还包括资料性的图片、创意制作等。资料图片有可能在基层单位,还可能为个人保用,也可能在以往新闻图片中,策划有助于对这些图片的收集。图片创意制作是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策划创意,可以将图片集中更多的信息,充分发挥图片对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现作用。

在做专题报道或深度报道的时候,新闻图片的策划尤其重要。比如策划学校运动会的专题报道。如果想做冠军风采的报道,就可以事先与摄影人员沟通,让其观察现场哪些人员有可能夺冠,并进行重点拍摄。而如果想做历届运动会的对比,就需要对以往图片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甚至是创意制作。做好新闻图片,新闻采编人员平时还要有图片库的概念,随时做好已有图片的分类整理,以备日后迅速调用。

4.扩展新闻图片的外延

“大视觉”观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已不仅是新闻现场图片,还包括资料图片、漫画、图表,甚至合成图片。虽然高校新闻工作没有社会媒体那样充分专业的图片编辑,但“大视觉”观同样适用高校的新闻图片,这是一种观念、一种趋势,这种观念会促使高校新闻工作者想方设法扩充图片信息。

网络新闻并非都要配图片,但是配了图片的新闻信息量肯定要大。高校新闻中多为教学科研、校园生活、观点评论等内容。确实有的新闻难以配图,但以“大视觉”观重新审视这些新闻稿件,可扩展的空间还是存在的。比如科研获奖的新闻,虽然当事人没有参加授奖,但可以配发获奖人的图片;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可以配发资料图片或制作示意图;数字对比可做成示意图,让读者一目了然。

網络具有海量存储特性,但是否图片越多越好?作为以文字为主的新闻,图片控制在三五张以内为宜,挑选最有表现力的图片,多图表现的内容还要避免重复;作为图片新闻可以使用多一些,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闻事件。

数码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拍摄者,业余拍摄者也不乏好作品,高校BBS是活跃的网络社区,常有师生及时发布拍摄的现场图片,可在新闻和BBS中互加链接,一方面可以扩充图片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新闻的传播。

总之,“大视觉”图片观扩充了新闻图片的外延,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挖掘图片的潜力,这是整个媒体发展的趋势。高校网络媒体作为一个特定的分支,也要跟上时代步伐,重视新闻图片的编辑策划,发挥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实现网络新闻传播的价值。

注释:

①铁铮.大学新闻网:如何让我更喜欢你?[N].中国教育报,2006-3-6.

作者:周 星

新闻图片网络传播论文 篇3:

媒介融合下新闻摄影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原本属于平面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开始与网络、电视接触,且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与作用,在这其中,新闻摄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时效性、数量、发布方式都面临着显著的改善,同时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能否保证新闻图片质量、应对业余爱好者的地缘优势、把握整个事件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摄影 机遇 挑战

一、 媒介融合下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的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蒲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在这种一体化的趋势下,各个媒介之间形成了一种“竞合”态势,“就是多个竞争主体以彼此间资源共享、整合资源、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的竞争实现共同发展”。②

在这种竞合态势下,报纸开始与网络、电视融合。原本从属于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也随之以相适应的形态与网络、电视融合。

二、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相融合产生的机遇

媒介融合的本质是指新闻媒介为更加适应受众需求而从“视”的受众接受方式向“视听”这种接受方式的过渡与转变,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传播方式的丰富化、多元化。在这种“视听”为趋势的背景下,新闻摄影从原本上属于“视”的层级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多地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提升固有的传播等级。

1、与网络的融合——图片发布更快、数量更多、方式更多元并开始改变受众的接受心理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特大火灾,大火连烧了4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从新闻摄影创立到网络传媒时代到来之前,新闻摄影的图片传播主要是以报纸、杂志这种印刷纸媒为渠道。同时,也是在这个长达百年的过程中,新闻摄影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采集、编辑以及传播的规律。

新闻摄影的图片,由于报纸或杂志的版面限制和本身的信息量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新闻传播中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出现形式通常以插图、配图出现。这样一来,犹如经济学中生产决定消费的原理,图片的传播也决定着读者阅读审美心理的形成。由此,新闻图片成了新闻报道的从属品,文字依然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报纸开始与网络合作。作为新媒体代表的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其特色显而易见,那就是快、多、广。③“快”指的是实效快;“广”指的是传播内容领域广;“多”指的是网络信息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1)图片时效性大大提高。网络“快”的特点,意味着新闻摄影图片的发布时效性得以迅速提升,不再以固定的时间发布,再加上图片本身的形象性、现场感,相对于文字而言,能够更快、更客观地传播信息。这种优势尤其显现在突发事件中。

(2)图片数量快速增加。针对“广”与“多”的特点,网络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信息承载量的无限扩张。新闻摄影以前大多数以单幅新闻照发布在报纸上,如今可以轻易做到新闻摄影的专题化与集成化,即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报道配加少量的文字说明来实现,而这种情况下的图片与文字的地位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文字反而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从属角色,图片开始占据主导。针对新闻摄影本身来讲,“广”与“多”意味着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领域更广,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话语权”的扩大化,同时也意味着新闻摄影业务的锻炼机会增多,从而有助于新闻摄影记者的水平提升。

上诉所讲的新闻摄影的机遇与发展,从受众接受方式来讲,只是“视觉”方式的强化,还没有提升到新的层次,即融合“视”、“听”两方面。

(3)图片发布方式多元化。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幻灯片播放新闻图片的新型方式,受众更直接、便捷地接受图片信息。这种图片传播方式,通常情况下,会设置一定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新闻图片的阅读氛围。这种视听层级,严格意义上讲“听”的成分是差异于新闻信息本身的,但就形式而言,这是一种传播方式的提升,对于新闻图片的传播是有促进作用的。

从根本上来讲,新闻摄影与网络的融合,产生的结果是受众对于新闻的审美与认知心理的变化,即受众不再满足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报道,而是更多地从形象的、直接的新闻图片中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

2、与电视的融合——新闻图片视频化

电视媒介以视频为传播形式。受众是通过视与听两种方式来接受电视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1)图片视频化使新闻图片的发布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化。新闻图片作为一种平面媒介信息,在与视频相结合的情况下,出现了图片视频化的新型编辑与传播方式,即记者讲述新闻现场与采访感想的视频与新闻图片、第三方解说话音相结合编辑,形成了以断点的flash图片为主导的视频片段,打断了以前的依靠摄像采集的视频新闻制作方式。

(2)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图片视频化要求新闻把关、传播更加精确化。戈夫曼(Goffman)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④运用框架理论的指导则意味着新闻把关选择更加精确与仔细。新闻图片视频经过制作后,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可以广泛地发布传播出去。但是在此之前,新闻图片视频化的制作需要的大量的素材,在来源众多的图片中则面临着各种选择——图片的清晰质量、角度、内涵解读。在系列的框架与组织流程下,新闻图片视频化的制作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精准,使之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3)新闻价值的深化。另一方面,由于图片视频化可以提供较大的后期编辑空间,对于海量的新闻图片素材可以精挑细选,在新闻事件的后期传播过程中,是一种强化与增值而不只是一次性的新闻传播,传播效果会更深。例如,新华社在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与黑龙江卫视合作,以“重生”为主题,从灾情、救灾、重建、感恩四个方面出发制作了八集系列节目《汶川记忆》,这是新华社摄影部首次进行图片视频化的尝试,并且取得极好的反响。

3、网络、电视、新闻摄影三者之间的融合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渠道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于电视的视频内容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另外,网络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有很强的被包容性,即可以负载在多种媒介工具上,例如电脑、手机等。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任何存在网络信号的地方,也就相当于新闻图片的传播范围更宽更广,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也相对扩大。

三、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相融合产生的挑战

1、与网络的融合

(1)新闻记者能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新闻追求时效性。对于服务于纸媒或者网络的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快速赶到现场都是必须的。但是网络的“快”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纸媒固定的新闻信息发布周期,能够更迅速地做到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同步。这样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或其附近掌握快速发布信息的渠道,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来实现时效性的最大化。对于时效性,专业新闻摄影记者还面对着在新闻现场或其附近的普通受众的挑战,因为具有地缘优势,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第一时间将新闻图片信息发布到网络上,由此,专业新闻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就失去了其优势。

(2)能否保证新闻图片的质量。对于网络传播“多”与“广”的特点,必然导致新闻图片量增大的问题,新闻图片质量的把关门槛降低,这样直接导致的可能是新闻图片质量下降与重复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阻碍新闻图片信息的传播。

2、与电视的融合——能否对于整个事件全面把握

新闻图片的视频化,由于涉及到后期的编辑处理需要丰富的素材,即记录新闻事件的长时间发展过程。新闻摄影记者也可能需要在视频化的过程中充当一个出镜人的身份,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完成新闻摄影任务时,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字信息积累,并做好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与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图片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新闻图片编辑形式也逐渐丰富化,这些发展都很大程度上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挑战,即新闻图片的传播与编辑必须快速适应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江作苏,《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探讨》,《新闻前哨》,2010(9)

③刘旦,《“大媒体”时代:融合与重构——新媒体介入下的成熟媒体之路》,《青年记者》,2010(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责编:姚少宝

作者:张宜俊 夏明名

上一篇:消防精彩演讲稿下一篇:家庭助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