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新闻传播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落地,使得“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科人才具体培养方案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管理新闻传播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网络管理新闻传播论文 篇1:

5G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自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起,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什么是5G?它又会对新闻传播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 “5W”传播模式为例,分析5G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面对5G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我们应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

关键词:5G;传媒业;高速率;新闻传播;5W模式

一、5G到来,领跑时代

(一)什么是5G?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既4G之后的技术延伸和产业延展。随着每一次通信技术的进化,信息传播和社会沟通能力也大幅度提升。1G时代使得信息传播移动化,2G时代使得移动通信数字化,3G时代使得通信终端智能化,4G时代使得移动应用数据化,当5G时代拉开帷幕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它会使人类社会发生巨大改变。

(二)5G网络的有三大特点:

1.超高的网络速率。最高可达10 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能为4K高清画面实时传输、VR/AR直播传输等大数据传输提供技术保障,而其带宽的突破也掀起了 “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浪潮。所以,5G不仅仅可以实现一秒钟下载30部电影,而且将会实现VR、AR、云技术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2.高可靠、超低时延。5G状态下点击链接、打开应用都将实现极速的内容反馈,极大缩短等待时间。

3.超大数量的终端网络,将形成更广阔和开放的物联网。5G有着区别于前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架构,它具有超强的开放性,其电路交互、IP开放互联,为技术应用带来无限可能,手机、电视、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家庭设备、公共智能设备将得以实现大规模连接。让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为可能。

二、5G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5G技术的盛行和发展将会使网络手机用户进一步扩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较2018年底增加了298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约99.1%,比去年提升了0.5%。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用户数量进一步萎缩,并将会持续萎缩。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社交和获取信息,移动端成为网民更为青睐的渠道。

首先,用户使用移动客户端的时间会变长。5G技术的发展给用户带来更加极致的上网体验,人们也会最大限度的享受5G网络带来的便利,从而形成了用户与移动终端的相互“捆绑”。其次,媒体用户的社交属性会变强。社交是互联网了解用户的主要渠道,通过社交,互联网会根据每一用户制定出一张“个人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个性化的服务。第三,网民会对直观和碎片化的信息提出更高的需求,视频新闻和信息的所占比重会大幅度增长,大篇幅的文字浏览会更加边缘化,因此,人类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想象力会受到一定限制。综上所述,PGC(专业内容生产者)、OGC(职业内容生产者)对用户的了解,决定着他们的内容生产,决定新闻传播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而基于5G的流量竞争,对于信息的传播模式,也会是一场更新换代。

三、5G的应用对于“5W”的影响

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美國学者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5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1.传播者——控制分析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在新闻传播过程当中,他们主要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同时也承担了“把关人”的角色。那么,相对于以前的网络通信技术,5G技术的应用对于新闻传播者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节约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1)大量节约了人力成本。在通信技术还未像现在如此发达的时候,新闻工作人员在采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到最后的传播新闻信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每一板块。尤其是在信息采集方面,由于网络通讯技术不发达,人们只能采用录播的方式,或者用新闻传播车来进行现场报道,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实现完成一次现场报道只需要两人,记者可以采用手机直播的方式进行实时信息传播。5G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而且也保证了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实现最大限度的“0延迟”。

(2)节省了时间成本。在5G技术之前,传播者在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的时候,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在每一环节都要耗费很多的时间成本,但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由1G向4G的不断升级,时间成本也与之成反比,在不断的减少。5G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传播者在信息生产到传播的这个中间过程中,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

2.信息——内容分析

这种内容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指所有通过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受众的信息。在新闻传播当中,新闻事实便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5G的应用,使得信息能够更加即时、清晰、客观的呈现出来。

(1)增强了新闻内容的时效性。新闻内容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大众接收到它的速度,而影响速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播者从采集新闻信息到传播的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进而传播出去的速度越快,受众接收到的速度也就越快,5G的传输速率为10bit/s,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极大地作用。其次,是受众接收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当记者在做现场报到时,网络传输速度的快慢就直接影响了人们和记者所做的现场报道的时差,在人们还在使用3G时,拿手机观看直播的现场报道,会频繁出现卡顿、声画不同步、信息延迟等现象,到了4G的出现,运输速率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在观看现场报到时,基本不会出现卡顿现象,延迟时间也大大缩短,而当我们有了5G,5G的速度比4G快了10倍,因此,5G的超高速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2)视频新短闻内容所占比例将会大幅度增加,画质更加清晰。

4G技术的背景下,新闻逐渐从图文走向视频化,长新闻栏目逐渐向短视频新闻演变。

在5G技术的推动下,视 频 新 闻 将 会 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主流形式。短视频新闻具有快速、直观等优势,播放时长一般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甚至可压缩至十几秒钟,满足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场景。另外,在5G技术的帮助下,网速不再是受众观看短视频的限制性因素,任何移动电子设备在网络信号覆盖的场所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新闻。随着5G技术的普及,短视频不再受到网络传输限制,将成为新闻领域更为主流的传播形式。同时,5G技术的应用,也会使短视频新闻内容更加清晰、客观、真实。4K成像一直不曾突破制作和传输的技术瓶颈,直到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了国内首个上星超高清电视频道—— CCTV4K频道,才最终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如今,5G时代来临,4K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测试应用5G网络进行4K高清传输;3月,5G+4K电视直播报道首次实现;6月,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媒体直播实现5G+4K多路信号集成制作,开幕式金爵盛典进行了全程4K超高清直播,并实现了5G环境下的信号回传。

5G时代4K成像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得到大幅提升。一方面,基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4K的超清成像技术呈现的高仿真度超清画面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事实与真相。

3.媒介——媒介分析

在新闻传播的媒介方面,VR/AR技术配合5G,将会全面升级新闻在场体验。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的三维空间虚拟环境提供感官模拟。AR技术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关于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场景中。VR/AR技术在4G时代的新闻传播领域尝试了多次,但由于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以及受到网络带宽等方面限制,使其用户视觉体验效果受到影响。随着5G技术的出现,VR/AR信息的传输和所需的数据计算、宽带等问题将迎刃而解。VR/AR新闻的应用场景将逐渐普及,也将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接收方式。VR和AR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如临其境的感受,让受众享受360度沉浸式体验。5G时代,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增强了受众对新闻事件更客观和直观的观看感受,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的真相。

4.接受者——受众分析

综上所述,5G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可以带给受众更加即时、快速、清晰以及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但同时,受众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受众在享受极速网络的同时所要承担的流量费用。根据《2019年中国宽带发展白皮书》指出,我国移动数据流量平均资费为5.6元/GB,比2018年的8.5元/GB下降了34.4%,人均月话费高达80元。比起4G,5G所产生的流量也会高达10倍,用户将承担更多的流量费用。

其次,5G技术结合AR/VR固然能带给受众沉浸式的全真体验,但面对此项技术高额的物质成本,受众是否愿意承担也成为其需要面临的问题。

四、5G 时代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

1.积极打造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打破“信息茧房”。

如今,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新闻媒体几经完全具备为用户个性化推荐以及定制“个人画像”的能力,但绝不能仅限于此,否则会因为数据跟踪技术的不全面最终导致用户视野及思维的窄化。而5G时代的来临,数据跟踪技术会更加精准,也会使用户更加圈层化,只提供与其个人画像相关的新闻内容,进一步形成“信息茧房”。因此,建构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刻不容缓。首先,新闻媒体要完善算法推荐,避免推荐信息的同质化,保证多元化信息的供应。新浪微博的热搜推荐就是建造了一个网络空间的公共区域,打破用户的“信息茧房”,避免沉浸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域,能够参与到社会舆论话题的讨论。其次,新闻信息推荐不能完全依赖于算法推荐,要加强人工干预和监管,平衡推荐内容,避免算法专制。

2.加大新兴技术的人才培养力度,攻坚克难。

5G虽然在理论层面能够给新闻传播领域提供指导作用,但要想实现技术全面推广,还任重道远。人才是技术升级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如今,传统新闻传媒行业对网络短视频领域涉足太浅,新技术人才短缺,而5G又与VR/AR/AI等高新技术息息相关,但从目前来看,新闻领域的技术人才储备无法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升级发展。因此,新闻媒体要着重培养、引进视频制作、计算机通信技术等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同 时,新闻媒体要不断加强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合作,着力于培养5G时代新闻传播所需的人才和技术团队,技术努力克服短板,保障人才后备支持。

3.新闻传播者要做好“把关人”,做好新闻信息的把关工作。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探求事实真相是新闻行业百年不变的使命和宗旨。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平台门槛逐渐降低,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在制作和传播新闻等方面也更加便捷,随时随地就能捕捉和阅读新闻,因此,近些年新闻行业呈现出去专业化的趋势,一些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逐渐在信息泛滥的海洋中被淹没。而5G技术的普及必然会开启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新闻媒体如何能保持权威,保证新闻质量,避免新闻价值的瓦解,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首先,新闻媒体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保持作为党和国家“喉咙”的责任感,坚决抵制制作和传播虚假新闻,要坚持追求和挖掘事实真相,深入新闻现场,记录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全方位调查,避免传播未经查证的虚假信息。其次,成立专门的新闻审查部门,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质量、深度的等进行全方位把关,与传播者一同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守好“信息源”。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加强内容监管。

5G技术使得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更强,新闻传播效率飞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导致舆论失控,以及虚假新闻的大面积传播,即使最后官方媒体声明,也会削减新闻媒体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因此,国家网络管理的相关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规,从新闻的生产、分发和传播三个部分分别依法进行严格管控,对违法者依法查处。另外,对于5G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以毒攻毒”,利用5G技术完善舆情监管技术,对网络空间进行全方位排查,为新闻传播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人们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作者:陈莎

网络管理新闻传播论文 篇2:

论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与路径

[摘 要] 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落地,使得“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科人才具体培养方案的一部分。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思考,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同样对于人才方案计划改进后的系统性逻辑思维的深度交叉融合,在创建新文科专业化新闻学传播实践改造接轨理论与实践基地化培养需求方面,提出了专业综合教育改革的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计划与规划的系统方案管理路径。

[关键词] 新闻传播;新文科;本科专业;融媒体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校级综合教改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39030)

[作者简介] 任芸莹(1985—),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管理研究。

一、引言

根据2019年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报告,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评选工作,分为了两个不同的“赛道”;“中央赛道”和“地方赛道”。国家级与省级两个层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不同,导致了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人才的考评机制与运行体制,以及选拔专业人才的标准与途径不同。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优势的逐渐完善,彰显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前景与就业渠道,中央与省级两个不同的平台搭建了高等教育体制下融媒体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两个不同层面的“赛道”。通过比较一流学科不同的专业优势,突出了新闻传播一流专业的学科类别的交叉优势(新闻传播学一类专业建设点布局“赛道”专业交叉):从专业类别与中央、地方“赛道”轨迹交叉的逻辑性上看,突出了以地方高校与省级区域性“赛道”优势的传播学与新闻学比例在上升,从而扩大了以省级地方高校引领新闻传播学扩大传播途径的专业招生比例,凸显了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人才引入的“实体报告单”机制建设,称之为“双万计划”的实施计划。

二、以信息化主导为产业发展基点,打造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两点启示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战略优势与发展定位

未来融媒体的发展对媒介传播渠道的单一性路径将会发生改变,以往以传统传播方式的媒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概念,新媒体融技术5G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传播学由理论到实践的接轨,结束了传统语言环境下大众媒介传播途径的时代。信息化设备与高端技术为多元的传播进路变成了融媒体信息时代的结构重塑。以学科发展优势为先导的人才培养计划正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为契机的挑战。为此,“双万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正面临着以地方高校为主导的区域性经济与一流专业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的途径多元化发展趋势引导,真正具有学科的优势与竞争性;专业间的传播途径与融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在技术层面,且一流学科存在技术交流与媒介导论不平衡的价值偏好;事实上,作为一项学科发展优势。首先会利用工程项目设计理论做先导,把项目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延伸到文科专业以新技术融媒体研发下进行,新型人才培养计划融专业、工具、技术、学科的开放性价值发挥于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科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培育实体经济与人文学科交叉的总体目标与环境价值,是一项有突出贡献的环保创新型人文价值学科,发挥在以实验室为研究环境的专业实体学科建设背景下,以开展融传统语言文字与音频环境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工程建设为主导,培养教育教学实践目标环境对应用型技术生态价值链导向论证的作用,突出以技术创新与学科建设新闻传播学一流人才专业优势,培养了一流专业团队人才计划的组织结构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势进路[1]。

(二)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建设点呈现层次互补差异比拟性

传统新闻传播学科意义“窄化”,現有地方高校研究现状“固化”模式突出,加重了以地方高校引导实体经济的常态化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反噬于高等院校以学科跨学科专业与特色问题矛盾突出。涉及新闻传播学边沿性的学科交叉: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符号学、叙事学、哲学、语言文学、电影学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呈现出一定的跨学科发展优势,各种学科融合与边界跨越逐渐被打破和重构;建设以新闻传播学为一流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科融合性特色,正在融合新型技术跨媒介融媒体新闻视角—大众传播视角—“大数据传播”信息波导—跨学科视角的专业背景发展,路径与进程发展—聚合性发展语言传播模式突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泛化”效应;传播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工具性与技术性、专业性与融媒体技术的打造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科技前沿的创新[2],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运用推广技术性学科在实验室培养基地的创新研发、地位与区域优势更加突出,此类研究都已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实践考察与专业路径——学科发展交叉交融,突出横向扩展趋势;同时,新闻传播学从自身各个领域的研究层面上在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对互联网技术的需求与要求在扩大,突出了学科跨度的层次感与比较互补的空间感区位优势。以打造融媒体的人才与技术创新机制逐渐完善,对学科专业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学科技术融合性不断加深、升级,错层式发展。良好的专业管理服务水平加深了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规划进路:从个人资源、个体方案、人文组织、专业脉络等方向上;突出组织性建筑材料优势,填补了以往以单一性进路为传统传播途径的人员组织培养框架的不足,突出个性化色彩,并尊重了地方性差异。

三、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及规划方案

1.信息计算量的数据模型给了大数据平台管理数据集约型的数据对比。比如,就眼前对知识经济数据模拟的对照与分析,采用了人工智能化节约资源经济的数据模拟比较分析路径与方式;体现了大数据合理利用的优势——性价比,更洁净、更科学。对打破信息岛、信息壁垒的要求更显著,科学经济性价比的环保意识更强。信息社会科学传播对新媒体传播途径的要求更为专业。其中,對新闻学传播学中会使用融媒体信息时效性的数据大幅度提高,新闻学传播媒体论中对导播学与波导信息理论中就有使用信息传播学中时效性一词,对电影学、新文学、广告标语学与编辑与彩绘学中的传播方式时效性;这一理论中,采用了时间插叙与时间倒叙的文学叙事学手法,突出了新文学中对新闻学传播学时间顺序与时差的价值做了仔细的思考,得到了大数据背景下对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合理化数据对比。信息交流点对点的点击方式,与时间效应中人文艺术价值的思考,值得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在信息交流与人文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中做文章。对融合传统媒体叙事学中对信息交流的音影媒介传播与大数据开采信息技术理论的融媒体技术下,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这一理论学说,采用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实际结合成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比如:(1)对综合评价方面,采用了结合具体实践的精神与团队意识,“信号处理技术”团队的建立;研究主要涉及信息感知与信号处理(视觉图像处理,深度学习,传感器信号信息处理);(2)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智能控制,深度强化学习,最优控制);(3)嵌入式系统开发(轻量级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与设计,ROS机器人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2.实验室数据的弥合性、功能开放性与设备设施的整体完善性。基础性设施维护与多学科专业跨度深度融合与交流,带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朝着以文科学科为教育背景,以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信息化发展方向为就业途径的人文社科信息化推广,开辟了本科人才专业就业渠道与路径。

(二)与其他院系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重构

以新文科建设改革与实践具体项目为指南,突出发展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为导向的跨院系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重塑造。以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它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及其规律;发展融媒体技术的新闻学、文学、语言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现象与规律。打造学科以培养文科信息化创业及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重塑学科交叉、跨学科、跨领域背景下的实验室培养人才计划,突出了新时代下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打造培养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计划重构与特色化需求[3]。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具有开放性、功能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并由多种元素组成具有一定功能与特性的有机整体。善于建立实验室规章制度只是一个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同时,为师生提供实验设备,建立规范渠道,完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应用设备等基础设施交流与提高。同时,新文科改革与实践指导下实验室建设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实验室平台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有相关性,是互惠互补的;加强融媒体新闻传播学的技术与语言,也可以合理利用电子信息工程平台与网络管理、教学手段,融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手段推广教学设施与设备的改良,提高办学层次。特别是对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水平融合了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平台的开发与再合作;对建设电子信息化导论下的新闻传播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跨院系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文理科优势互补,搭建了桥梁;实现了文理科技术交流,平等对话。这种趋势得以逐渐推广的背景下,打造了融媒体时代信息化新型经济体的开发与利用,为新文科建设改革与实践的发展做了贡献,培养与塑造了一批信息化时代融合文理科学科交叉的技术、科研、教育人才精英;实现我国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背景下的院校、院系单位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方案的计划重构[2]。以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学科为示范,以新闻传播学院博传新媒体工作室赴三星堆遗址实训为例:三星堆博物馆浑然天成,三星堆文化博大精深,这给工作室成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创作素材,同时也提高了我院学子的外出实训能力(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传新媒体工作室40余学员赴三星堆实践工作):突出了专业优势在文理科综合应用于理论实践的意义与价值,打造了文理科技术革命的环保生态链价。

1.培养专业人才跨领域一流专业创新研发,以德阳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技术培养模式为例,3D技术的使用。涵盖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信息化、人体医学、艺术文化等各个行业领域。3D技术包括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也通过博物馆数字化保护的方式逐步应用于陈列展厅、藏品保护等,结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为例,在维护文物修复的三维测绘、数字模拟修复对图片技术性对比,以及模型再塑的工程,做了数字型的仿制复制与图文计算工作[4]。通过迭代重复的技术倒模,梳理出一个案例公式:f(T)=n/p;其中,数据配准对典型的配准方法有ICP算法和Linux嵌入式电子媒体技术是目前市场上较优秀的激光扫描和点云建模处理软件之一,用于技术测量。

2.技术研发以打造文理科交叉融媒体融合性技术研发,以电子信息与新闻传播语言技术加工开发,突出新学科建设下文理科深度融合的交互性模式。新媒体融合环境技术打造了三维观价值引导,对新闻传播学科利用3D技术,对考古博学的数据复杂性进行修复与还原具有一定优势。融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开放,加工;在新闻传播学科应用于语言学、多媒体技术以及前沿学科性交叉[5]。

四、培养新文科专业积极勇敢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创业的过程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对思维与思想的板块进行合理的布局,通过大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对有利用价值的数字信息与数字经济展开研讨与开发,在不破坏原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再构造新型的信息化科技数据,最后得到准确的信息价值,这是一个系统的数据提炼工程,也是一项不可小觑的工程。如何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数据资源,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与相关技术人员做进一步的分析对策,需要规划方案与调整思维路径。新闻传播实验室作为文科实验室,与一些传统工科实验室不同,我们的实践人员、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需要相互配合,合力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室人员实验技术应用于科研的具体指导[6]。它发挥着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作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与电子信息专业文理科通用的校内实践阵地,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校新闻学传播学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結语

实现以新文科改革与实践为项目指导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教育改革工程,需要综合文科、理科、教育与管理、实验室技术与设备多方面的实践指导,同时,也需要我们国家提倡已实现国家战略背景下新型人才信息化时代数据改良与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为信息化工程背景下的融媒体科技前沿领域的人才开发与合理利用,才能最终实现地方高校在立足建设有中央与省级特色“赛道”的新型培养环境下,建设学科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指导人才目标的路径实施,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2]周佳奇.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构与进路[J].东南传播,2020(12):98-100.

[3]李岭涛,李皓诺.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催化作用[J].当代传播,2021(1):32-36.

[4]余健.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维扫描和3D打印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68-70.

[5]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20(10):58-64.

[6]万陈芳.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建设途径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9):261-266.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Journalism

REN Yun-yi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Key words: journalism; New Liberal Arts; undergraduate major; integrated media

作者:任芸莹

网络管理新闻传播论文 篇3:

机遇与挑战:5G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

【摘 要】自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开始,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技术创新推动时代变革,5G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传播意义重大。其“高速率”“低时延”等技术特征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新的时代契机,同时也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挑战。对此,新闻媒介平台必须全面把握和利用5G通信技术,并嫁接其他高新媒介技术,突破思维局限,培养技术人才,坚持内容为王,完成行业的转型升级。

【关 键 词】5G通信技术;新闻传播;媒介生态;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徐静,豫章师范学院。

如果说4G改变人类生活,那么5G将改变的是整个人类社会。5G通信技术将信息传播速度、时延及超链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发展。毋庸置疑,新闻媒介生态也将面临巨大变革。2019年央视春晚5G+4K超高清视频直播的试水,探索了5G新技术的实用场景,刷新了受众对视频传播的接受形式,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盛宴,充分凸显了5G的商用价值。然而,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5G也不例外。新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革新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重置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偏好[1];另一方面也对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信息茧房、虚假新闻以及技术短板等情况频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媒体行业的升级发展。因此,新闻媒介平台要不断加大技术、人才的投入,全面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和监管力度,为5G技术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顺利转型保驾护航。

一、5G通信技术及其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5G技术出现之前,移动通信基本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5G技术的出现则使得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方位连接成为可能。5G通信技术将对传媒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在不久的将来支撑基础性建设。

1.5G通信技术的概述

5G通信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目前最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5G移动互联网技术是4G技术的增强版,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次巨大突破与变革。5G有着远高于之前的蜂窝网络高速率,最高可达10 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能为4K高清画面实时传输、VR/AR直播传输等大数据传输提供技术保障,而其带宽的突破也掀起了 “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浪潮;5G有着超低时延的终端反馈,把传统4G网络下的低时延升级为近乎零时延,5G状态下点击链接、打开应用都将实现极速的内容呈现,大大缩短等待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5G有着区别于前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架构开放性,其电路交互、IP开放互联,为技术应用带来无限可能,手机、电视、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家庭设备、公共智能设备将得以实现大规模连接。

在2018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明确提出将“加快5G商用步伐”作为2019年的重点工作。在2019年5G商用元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巨头均加快了5G技术相关基站建设与终端升级,华为、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也联合各相关行业开展物联网、AI、VR/AR等5G技术应用场景投入测试与使用,5G技术相关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2.5G通信技术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5G技术的盛行将使得网络手机用户进一步扩容。在手机网民规模占比达到98.3%的现实条件下,传统媒体用户将进一步萎缩,更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浏览信息和社交。由此可见,移动端成为更受网民青睐的平台渠道。5G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生产和传播形式的变革,还重新建构了网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5G环境下,信息更迭的时间被无限压缩,高清、VR等新型的传播形式将成为常态,用户使用媒介的行为特征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是用户在移动终端的停留时间会更长。技术变革带来更加极致的上网体验和网络服务,这种便捷性将人类生活与移动终端无限捆绑,人类能最大限度地享受5G技术带来的便利。二是网民对碎片和直观的信息浏览和文字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视频新闻和信息比重大幅增长,大篇幅的文字阅读将更加边缘化,同时人类的思维深度和想象力将被削弱。三是媒体用户的社交属性会进一步加深。社交是互联网技术了解用户的窗口,通过社交,互联网技术能掌握用户的个人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网络内容生产者对用户的了解决定着新闻媒体行业生产传播朝哪个方向发展,基于5G技术的流量竞争将更加趋于白热化,这场“流量的竞争”将重塑传媒行业的形态、业態和生态。

二、5G技术引领新闻传播领域全新发展

5G技术的问世是新闻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的契机。在新的时代机遇下,作为智能世界基石的5G技术与4K、AI、VR、AR等高新技术的联动融合,将为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呈现等带来新的变化和体验,引领新闻传播行业的涅槃发展。

1.5G+短视频,全面革新新闻传播的形式

4G技术背景下,新闻逐步从图文形式走向视频化,长新闻栏目逐渐向短视频新闻演变。在5G技术的推动下,“短视频+新闻”无疑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主流形式,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新的思路。短视频新闻具有便捷、直观等优势,播放时长一般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最短可压缩至十几秒钟,非常适合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场景。短视频新闻让用户在信息海洋中准确、快速地捕捉所需的信息,非常便捷。尤其是在5G技术的加持下,观看短视频不再受网速所限制,电脑、手机、移动电子设备在网络信号覆盖的场所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阅览短视频新闻。

当前,新浪新闻、梨视频、澎湃新闻等新闻APP上短视频资讯的巨大点击量,从侧面展示了短视频新闻巨大的消费市场。当下,诸多主流媒体开始纷纷布局短视频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相继推出短视频APP,同时也入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致力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随着5G技术的普及,短视频不再受到网络传输限制,将成为新闻领域更为主流的传播形式。

2.5G+4K,带来极致高清新闻体验

4K成像多年来一直未曾突破制作和传输的技术瓶颈,直到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了国内首个上星超高清电视频道——CCTV4K频道,才最终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如今,5G时代来临,4K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测试应用5G网络进行4K高清传输;3月, 5G+4K电视直播报道首次实现;4月,北京电影节实现5G+4K单路信号新媒体直播;6月,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媒体直播实现5G+4K多路信号集成制作,开幕式金爵盛典进行了全程4K超高清直播,并实现了5G环境下的信号回传。

5G时代4K成像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得到大幅提升。一方面,基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4K的超清成像技术呈现的高仿真度超清画面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事实与真相;另一方面,5G传输技术从技术层面解决了4K成像制作与传输的问题,带来的各类应用场景也让新闻的采集、制作与传输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降低了信息时延,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因此,5G时代的4K新闻将重新定义现场直播新闻的“真实性”。

3.5G+VR/AR,全面升级新闻在场体验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的三维空间虚拟环境,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AR技术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关于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场景中。4G时代,VR/A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经历了多次尝试,但是由于制作、传输、显示、传感等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受到网络带宽、数据计算量等限制,用户视觉体验效果仍旧欠佳。随着5G技术的出现,VR/AR信息的传输和所需的数据计算、宽带等问题将迎刃而解。VR/AR新闻的应用场景将逐渐普及,也将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接收方式。VR和AR技术的发展,把受众“带到”超真实的新闻现场,受众可进行360度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感知新闻事件的发生场景。这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理念,也是新闻传播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5G时代,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给予新闻受众沉浸式的新闻体验,增强了受众对新闻事件更为客观和直观的观看感受,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未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完善,VR和AR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产品。

4.5G+AI,全面提升新闻的生产传播效率

AI即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应用科学技术。AI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并非新鲜事。在信息采集方面,2013年,無人机拍摄开始出现,开启了记者对无法亲临的自然灾害、实地战场等现场进行新闻采集的新路径。腾讯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新华社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的出现[2],都极大地降低了新闻采集与编辑记者的工作量,有力提升了新闻编辑效率,进一步拓宽了新闻的内容与视角。在新闻的传输与发布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大大缩减了新闻传输的速度,并形成了数据新闻的个性化推荐,全面提升了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

5G技术的到来和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都将让新闻传播在4G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升级,释放更大的能量。5G技术的助力,将使得人工智能新闻编辑更为高效和灵活,让更多AI场景得到完美落地。同时,5G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实现更为全面的个人用户数据追踪,用户内容的推荐也将朝着更为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5G时代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

正确认识和利用5G技术是传媒领域新的时代课题。5G技术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便捷、高速、低时延的特点以及更低的成本,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茧房、舆情失控、监管困难等问题,只有从技术人才、内容质量、平台监管等多个层面同时发力,才能实现新闻传播行业的突围。

1.培养新兴技术人才和团队,攻克技术短板

任何新技术的落地都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虽然目前在5G的理论研究层面让我们已经能够预见到其能为新闻媒体带来诸多发展的机遇,但是真正技术的全面落地仍任重道远[3]。众所周知,人才是技术升级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传统新闻媒体由于对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的涉足相对较少,新技术人才比较短缺。而5G技术的发展又常常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相伴,因此需要更为专业和全能的技术团队和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新闻领域的技术人才储备是远远滞后于技术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新闻传播行业的升级发展。

新闻传媒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智能媒体时代对新闻传媒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媒体要加大高科技通用型人才的引进,广罗移动新媒体、视频制作、计算机通信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抢占人才的制高点。同时,新闻媒体要不断加强与相关专业领域公司、学校的合作,鼓励员工学习和成长,开展在职员工新技术技能的培训和进修,着力于培养5G通信时代新闻传播所需的人才和技术团队,攻克技术短板,为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提高新闻的品质和服务,避免新闻价值的弱化

对事实真相的追寻,是新闻行业立足的根基。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媒介平台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各种高新技术也为网络受众和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新闻制作和传播的便利条件,随时随地捕捉新闻和阅读新闻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社会的常态。在此背景下,新闻的传播呈现去新闻化、去专业化的趋势,真正具有高质量、高思辨价值的新闻逐渐淹没在琐碎化的信息海洋中。随着5G技术的全面普及,媒介技术将进一步更新,传媒领域必然走向全民创作的新时代。如何固守新闻媒体的权威地位,避免新闻价值的消解和弱化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挑战。

面对5G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要不断提升专业新闻的品质和服务,坚守对事实真相的高度还原和新闻制作的高品质追求。首先,新闻媒体要不忘初心,坚决抵制虚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要深入到新闻现场完整记录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避免使用未经任何调查的网页信息。其次,新闻媒体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审核部门,在新闻发布之前加大信息的审核力度,严把新闻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质量。最后,媒体部门要更加专注新闻报道的前期策划,坚守媒介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客观深度地剖析新闻事件,发挥新闻的监督批评作用。

3.构建网络社会中的公共领域,突破信息茧房

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新聞媒体已经具备为用户画像和个性化智能推荐的能力。但是若仅限于此,大数据跟踪技术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将会造成用户思维和视野的窄化,进入信息茧房的状态。而5G时代的来临,数据的跟踪和匹配将会更加精准,会进一步突出个人信息接收的圈层化问题,引起群体的对立和极化。对此,网络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建设势在必行。首先,新闻媒体要完善算法推荐技术,克服新闻推送信息的同类型化,保证多元化信息内容的供应。桑斯坦提出,网络世界的“人行道”模式,就是要在保证用户个性需求的前提下,让新闻媒体扮演“公共论坛”的角色,提供广阔的信息碰撞和交流的开放空间。今日头条和新浪微博就尝试为用户提供热搜推送,让每个用户在专注于自我领域的同时,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避免走入个人化的信息茧房。其次,新闻媒体要强化信息推送的人工干预,由人工进行内容的核查和信息的分类, 力求平衡传统新闻价值观与算法推送,以降低算法专制的风险[4]。

4.制定相关的行业法律规范,完善内容监管

5G技术支持下,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将迈入新的台阶,新闻传播的速率将大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网络舆情失控的危机。信息发布平台的事前审查将失去时间窗口,监管部门的事后追审似乎更难操作[5]。新闻媒体的发展无疑面临巨大挑战,亟须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及管理。国家网络管理的相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及时制定和不断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强化事前内容审查、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追审等相关责任,并充分落实在法律文书中。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严厉打击网络环境中的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等行为。相关部门还要充分借助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积极研发和完善网络空间的舆情监控技术,从技术层面加强新闻信息生产、传播、分发的全程监管。

|参考文献|

[1]刘长发,李素艳,陈安庆,等. 5G将如何改写传媒业[J]. 传媒,2019(6).

[2]李海军. 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5).

[3]匡文波,江倩岚. 5G时代的媒体用户变化研究[J]. 新闻与写作, 2018(11).

[4]韩春苗. 5G时代与媒体融合[J]. 新闻战线, 2017 (21).

[5]张志安,汤敏. 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舆论传播的机遇及挑战[J]. 传媒,2018 (13).

作者:徐静

上一篇:广告招商策划书下一篇:竞选村长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