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电子教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為探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本文介绍了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设现状,从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经费保障等层面分析了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探讨了多元化教育理念视角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思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专业电子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专业电子教学论文 篇1:

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  要  职业素养是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的能力,只有职业素养出色,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工作中去,给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给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职学校本身便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教师教学的时候,不但需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中职体育教学是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笔者主要分析了中职体系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培养策略,希望能够切实提高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其更好的就业和择业。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  职业素养

通过分析和研究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可以发现,中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基本运动技能技术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锻炼,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中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把握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转变教学的观念,根据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教学情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院校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院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这也导致了其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体育教学目标不够合理,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中职院校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时候都比较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在专业开设和课程确定的时候也会盲目的模仿高职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开展教学,这也导致了很多中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将职业专门性展示出来,无法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进行中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欲望,给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中职院校并没有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在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欠缺,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学校中,体育科目的地位比较低,无论是校领导、教师还是普通学生都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教师一开始会安排学生进行热身,在热身结束后,便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动,很多学生不愿意运动便会找空旷的地方休息,只有一少部分学生会愿意运动[1]。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都比较低,教师的教授热情也会下降,这也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无视学生的偷懒,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通过中职体育教学提高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中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模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精神

和其他科目相比,体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目,其锻炼的是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但是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的时候,也应该和其他科目一样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年龄、性别、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能够推动体育教学更加顺利的进行。就当前而言,很多中职体育教学都是教师将动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模仿相关的动作,甚至要求学生一定要达到一个目标,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这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中职体育教学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培养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中職院校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其给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帮助教师和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作用。这样不但教师能够重视体育教学,学生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愿意配合教师,体育教学的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也能够进行的更加顺利。

首先,把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到中职体育教学中去。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意义,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根据学生特点来制定科学的体育培养方案。只有有科学的教学方案作为基础,学生才可能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2]。

其次,教师必须合理的引导学生。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提高,能够将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出来,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最后,中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体育知识探索,刺激学生体育学习方面的欲望,重视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其体育专业知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进行中职体育教学时,想要将体育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便必须及时的转变理念,真正的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将来就业和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转变以往不够重视体育教学的情况,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视职业特色教学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在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专业不同,对于体育锻炼的需要也各不相同。此外,学生年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便要求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必须存在一定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色进行特色化体育教学,在满足学生身心需要的同时,满足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中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场所不同将体育课程分成室内和室外两种类型。比如保健课程或者理论课程可以在室内进行,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突发情况的处理办法,还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3]。室外体育课程开设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下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体育锻炼欲望激发出来。

(三)改善师资结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中职院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很多中职院校都存在师资力量欠缺的情况,再加上中职体育一直是中职学校比较忽视的科目,师资力量也没有保证,很多体育教师教学的时候,还是选择以往的教学手段,这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进去,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厌烦体育。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进行体育教师师资结构的改善,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还能够给体育教育更好的进行提供人才基础。职业素养教育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中职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去,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和择业。

(四)更新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以往体育教学评价的时候,往往是利用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进行判断,这种考试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有些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较强,但是考试项目存在一定的弱点,再如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但是体育学习非常积极。若是通过以往的评价方法,很容易否定学生的努力,这也会给学生运动积极性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便要求必须改进体育教学评价的体系,通过考核学生综合素养,教师不但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体育教学,将职业素养培养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去。

三、结语

就当前而言,中职院校对体育教学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很难满足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这也给中职体育教学更好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便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将职业素养培养更好的融入到中职体育教学中去,提高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其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菅峰.浅谈如何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中职体育教学[J].职业,2019(02):124-125.

[2]利碧光.中职体育教学设置专项职业素养有效切入模式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4):89+91.

[3]潘云刚.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9):138.

作者单位: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丁驰

体育专业电子教学论文 篇2:

多元化教育理念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要:為探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本文介绍了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开设现状,从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经费保障等层面分析了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探讨了多元化教育理念视角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多元化;教育理念;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日益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教育部于2016年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服务于健康服务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其具备现代健康理念、健康服务与管理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随着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现状

自201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原广东药学院)、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5所高校招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四年制)以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兴起,目前国内共有59所高校开展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医药学背景(不含中医药)院校约22所,中医药背景院校约14所,理工背景院校约7所,其他11所。目前各院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已完成了培养方案的制订,确立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

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涵盖面较窄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对健康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其中,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健康管理与促进不仅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还应该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其内涵非常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支撑性产业,主要包括药品、医疗机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发制造和流通等相关产业,以及信息化、第三方服务,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是能广泛服务于健康服务业(及其支撑性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然而,从最早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几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分析,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多围绕健康检测、评估与干预技术和能力等内容来设置,目标局限在掌握健康管理技能,只涉及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而支撑性产业几乎没有兼顾。实践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学内容涵盖面过于狭窄,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全局认识,最终可能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形式较单一、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由军事训练、课程实验、实验室开放(课外科技活动)、暑期社会实践、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少数学校增设了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但总的来说,实践教学形式还较为单一,最关键的毕业实习依然采用传统的“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指导,学校统一管理、定期监督考察”的形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然而,当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存在于“互联网+”“大健康”与“健康中国”“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以及“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多重背景之下,在拥有良好机遇与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的形势。传统的毕业实践形式存在“学生人数过多,而指导教师偏少”“学校教师示范,学生机械练习,学习积极性较低”“实习单位指导人员技能强,但教学经验和水平不足”“学校监管困难、不力”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新办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不少高校都通过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在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进行了诸多改革尝试,校企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有效解决实践教学难题的重要举措[1]。但健康服务与管理作为新专业,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尚处于建设规划阶段,实习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三)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科学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中的主要资源之一,经费资源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经费资源的配置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并以其特有的形式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从实践教学层面看,经费的缺乏往往会阻碍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经费的缺乏必然会带来时间教学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降低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也会将一些不应属于学生的压力增加到学生的肩膀上[3]。健康服务与管理作为新办专业,从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经费,其中实践教学的投入比例最大。在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兄弟院校调研过程中发现,经费严重不足,是影响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完善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相关院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有一定的倾斜,但在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上还做不到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经费投入计划,科学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运行效率偏低。相关调研发现,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已经成为专业师生普遍担忧的问题。

三、以多元化教育理念指导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是将其组成体系的各种要素进行协调发展与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其整体的综合增长和集约提高[4]。结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从其实践教学层面看,多元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了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多元化。

(一)实践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多元化设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人群的逐渐庞大,以及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5]。黄小玲等人提出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应包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与决断能力、预测能力等几个方面,但如果针对不同的就业方向(培养方向),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又应该具有内涵的差异性,如中医药健康管理、健康休闲运动产业和移动健康产业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差异[6]。市场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特点,在通识能力的基础上更需要个性特色的专业能力。因此,各高校在结合相关资源条件特色办学的同时,注意避免趋同性培养模式与健康服务业市场多元化的需求造成的供需矛盾。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解决目前实践教学目标偏差、教学内容較窄的问题,可以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之间突出重点,但还必须兼顾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的实践。

(二)建立校企合作多元教育机制、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现存的有一定合作但合作不够深入、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实现的问题,已经制约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7]。目前校企合作多从宏观发展的层面制定文件和章程,往往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内容,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以务实的态度完善文件章程的共同制定,另一方面,还应该组织企业导师学习实践教学培养的文件,使他们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熟悉培养中的要求和标准。此外,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相对单一的问题,还是要充分发挥各学校自身的能动性,积极与卫生、教育、健康服务业所涉及的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与医疗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保险机构,以及健康服务支撑产业的相关机构广泛联系和合作,维系现有实践基地有效运作的同时,不断拓展丰富实践基地。此外,在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方面,围绕教师的重大应用内科研项目和大学术创新创业项目开展项目训练(往往涉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有助于衔接课程学习和实习两个环节,能引导学生认清市场和激发其学习热情,是目前值得大力推广的实践教学形式。

(三)实现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多元化

教育经费投入,是指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和劳动能力而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它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费用总和[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辅以税费、非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集资和教育基金。但目前财政投入多偏向重点高校、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投资意愿不高、多元化筹集经费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9]。健康服务与管理作为新专业,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经费短缺和经费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院校应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产业、推进与健康服务管理相关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实现创收,并将所获得的收入用于教学经费投入,同时因为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联系、加大了高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社会投资或捐赠,为健康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四、展望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健康服务与管理作为新办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产业和行业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如目前健康保险机构也在拓展健康管理业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如何结合行业产业发展背景,不断适应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始终是摆在一线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下一步,我们将在广泛调研和实证的基础上,整合国内外生命科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科学等多科学的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华峰,吴思臣,葛昕,等.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6-1178.

[2]王威.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经费资源配置优化路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7.

[3]蔡文倩.湖南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4]周璇,刘悦男.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J].学术交流,2008,12(24):303-306.

[5]万广圣,郑国华,杜小磊,等.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9):127-128.

[6]黄小玲,曾渝,钟丽.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6(25):821-823,827.

[7]任建萍,刘肖肖,莫以凡,等.健康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31):82-83.

[8]樊思.四川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统筹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9]尹聪莉.湖南省高校教育投资多元化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农业大学,2009.

作者:王烁 冯毅翀 汶希 申兵冰 陈创荣

体育专业电子教学论文 篇3:

“双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制造业升级和物流业转型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端物流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呈现企业生产实习形式化、校外頂岗实习“自由化”、校内实训教学薄弱化、实践教学内容过时化等问题。“双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急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实践教学能力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等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0 引 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产业变革,和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制造业发展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制造业的高端发展需要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匹配和保障。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都保持了令世人瞩目的持续快速增长,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方面,制造业升级会释放更多的物流需求,从而带动物流服务业的过程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促进物流业升级。但是,近年来,两业在发展中都呈现出“短板”。如制造业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足、价值链中地位偏低,物流业成本高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两业联动层次仍比较低和可持续性差等问题。显然,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难以匹配“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缺乏,培养大批创新型高端物流人才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迎接2018年本科学士学位评估建设为契机,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1 “双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急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1 “双创”的内涵

继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之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旨在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经济增长新路径,支持经济社会新发展。此后,“双创”迅速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1.2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要成为所有高校学生基础素质教育”。《中国制造2025》[1]提出:“创新驱动,人才为本”;《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制造强市”的战略目标,指出:“以拥有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强院地、校地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及技能型人才队伍”。而实践教学恰好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教育模式。显然,以校地企行协合作、校内实训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是“双创”背景下有效对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有效路径。

1.3 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物流人才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新形势下,我国物流业正处在提升发展期,却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一方面,在供给侧,我国物流业存在物流成本高企、发展形式粗放、信息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足和可持续性发展差等问题。以全国为例,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在GDP中所占比例达16%,美、德、日等国这一比率约为8%~9%。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业转型发展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低,这势必影响校企、校产合作的积极、顺利开展,及高校物流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因此,制造业升级和物流业转型发展急需高校加快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培养大量创新型物流人才。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与问题

广州工商学院于201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位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学院重点特色专业,于2016年成功申请获批广东省物流管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物流管理专业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目前,学院物流专业正处于迎接本科学士学位评估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践实训、教学考核等方面尚处于探索学习阶段,尤其在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需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2.1 企业生产实习形式化

学院地处“广佛肇经济圈”,周边聚集了空港物流、家电、珠宝、皮革、汽车等闻名遐迩的产业集群,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恰当的产业升级时机为学院与周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应用型高校,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较强的实践性,企业处于生产安全及经营效益考虑,在传统的企业现场参观学习和认知实训过程中,企业物流设施设备不会随时提供测试、运行、训练等教学条件,同时学生们也被告知不许触碰、不许尝试、不许拍照等,学生企业参观实习多是“走马观花”,企业未能提供实际的岗位、职位、事件给学生进行实践,学生生产实习参与程度低、效果差,实训过于形式化[2]。

2.2 校外顶岗实习“自由化”

由于珠三角学生及其家庭的维权意识较强,许多物流企业考虑到人工成本、员工队伍稳定性、企业机密等方面的问题,更倾向于招聘学历层次较低的员工,因而在接收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迹象。与此同时,学院在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上,采取的是校内指导老师审核学生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计划、实习周记、实习总结报告等三部分内容。这一模式使得顶岗实习由于高度“自由”化,而达不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学生在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中,由于过于“自由”而出现许多“假实习”的现象,也即学生并未真正的参与企业顶岗实习,而是在期末提交实习报告时请企业帮忙盖章,掩盖未实际参加顶岗实习的真象。另一方面,教师只需对实习报告进行审核便可完成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无法考查学生真实的实践水平和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应用型高校较高的师生比及教师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从而导致指导老师无暇追究学生顶岗实习的过多细节,包括参加实习的真实性问题。

2.3 校内实训教学薄弱化

校内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高校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一是体现在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实训需要。如无法满足课内实践模块、专项技能训练模块、实验室实操模块等的实训需要,物流实训设施设备和教学软件欠缺、物流实训教学管理落后。二是体现在校内实训师资力量薄弱。校内实训基地往往无法配备专业的实训指导老师,所配备的实训室管理员往往只是负责实训室的设备维护管理、开门、锁门、卫生打扫等基本管理工作,难以胜任专业的实训课程指导工作;大部分专任教师也主要是忙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自身职务、职称的晋升事宜,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动力,参与科研项目不多、服务社会质量不高,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是显得力不从心[3]。

2.4 实践教学内容过时化

《中国制造2025》提出:“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高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从而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务实性。然而,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直接参加教师工作,教师队伍倾向于年轻化,由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时主要依据、参照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例如在“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技术”等操作性和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实训环节中,无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发展要求,实践教学内容过时,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前沿物流技能的吸收和掌握。

3 “双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4]。辩证唯物论的教育哲学观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双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应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对创新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实现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包括课程体系、能力体系、平台体系、方法体系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举解决生产实习形式化、校外实习“自由化”、实训教学薄弱化、教学内容过时化等问题。

3.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对于以培养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而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自学院升格为本科之后,物流专业及时调整和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推进实践教学创新与改革,根据物流行业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借鉴国内外及珠三角区域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以“宽基础、活模塊、强技能”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平台+模块”为结构形式的课程体系。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等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语文、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学科基础全部为必修课程,涵盖微积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专业技术平台同样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模块主要涵盖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选修模块涵盖的课程数量较多,学生只需从中选择若干课程并经考核达到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即可。综合应用课程模块主要涵盖物流企业岗位实践、物流综合实验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四门必修课程。由于实践教学课程在这四大平台均有涉及,并主要分布在专业技术和综合应用模块,故一并介绍。

3.2 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实践教学平台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将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以满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需要为原则,以迎接本科学士学位评估建设为契机,物流专业建设有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共六大实训室。物流设施与设备实训室配备有物流操作过程中的主要设施设备,如重型货架、高层自动化立体仓库、堆高车、手动搬运车、叉车、木质和塑料托盘、电子标签拣选货架、输送机、打包机、倍速链生产线、高速数据采集终端等,以此培养学生对仓储与配送作业的操作能力。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实训室主要配备冷藏车、测序仪、垂直电泳系统等设备,可以对在运输途中的冷藏车的位置、货物品种、货物温度与湿度等参数进行全程的实时测量、记录。物联网应用实训室重点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在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应用能力。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重点培养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3.3 实践教学能力体系

3.3.1 专业基础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起点和出发点。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流基础知识的认知,主要包括物流操作基本流程和功能要素。基础知识的认知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来实现,为后续专业实训夯实基础。二是物流设施、设备系统的学习,可以通过专业认知学习、物流实践教学平台等校内实践及企业参观、生产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掌握高层自动化立体仓库、重型货架、叉车、托盘、堆高车等常见物流设施及冷藏车等冷链运输设备。

3.3.2 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着力点。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从仓储作业、配送作业、运输作业、供应链优化管理等四大实训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仓储作业模块主要是强化和训练学生对入库、堆码、上架、出库、分拣、物品信息管理等仓储流程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反复的课堂小组模拟练习,强化学生对仓储岗位技能和操作标准的把握。还可把这一模板安排在实训室进行教学,以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同步进行。配送作业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货物盘点、订单处理、配送、路线优化、中心选址等的能力,可通过市场调研、方案设计、软件仿真等方式开展。运输作业模块主要训练学生对运输模式选择、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成本控制等的能力。可通过小组竞赛、软件模拟的方式开展。供应链优化管理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供应链系统结构、供应链战略匹配、供应链沙盘、啤酒游戏等实训任务的能力。可通过公司仿真、情境模拟、沙盘训练、软件模拟等途径实现。

3.3.3 专业发展能力

在把握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如学生的物流系统规划能力、物流战略管理能力、物流服务增值创新能力、物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对此可通过物流综合规划软件、物流创新创业大赛、物流服务方案设计比赛等方式实现。专业发展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这也是实践教学培养高端物流人才的核心考察点和有效突破点。

3.4 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3.4.1 “教学做赛创”一体化

“教学做赛”一体化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学做赛创”是在“教学做赛”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是指集“教学、学习、竞赛、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国家、广东省等级别的物流比赛要求开展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按照物流比赛的规格和标准并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设计实训任务。如每年一次的全国物流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便是依照物流企业的真实工作流程设计和组织的,进行提炼和总结教师可将其融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体现“教学做赛”一体化。类似的比赛还有“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皆可成为设计实训项目的根据。与此同时,结合校园物流“最后一公里”快递资源整合的切实需要,鼓励学生以课题申报立项的方式创建校园物流生活服务平台,业务范围包括快件送货上门、快件查询、线上实名取件认证、线下服务社区、代收代寄包裹服务等。通过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实现“教学做赛创”融合发展。

3.4.2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法。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拓展了应用型高校与市场资源、物流企业发展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了产学研用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为“双创”时代高校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在多个领域与区域产业开展合作,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一是校企共创优势专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美国英格朗和英格索兰两家老牌著名冷链物流企业,及广东省冷链物流协会携手创办国内首个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5]。二是校企共建特色班级。为满足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高端跨境电商人才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与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成立“递四方订单班”,并派遣学院老师前往“递四方”海外洛杉矶储配中心开展研究和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内培外聘”与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例如,聘请广东物流行业协会的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商专业发展;每学年聘请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业务主管讲授《跨境电商物流管理》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在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上,建立企业、学校双导师制,结合实习效果给企业指导老师按学期发放指导津贴。另外,还通过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编写特色教材等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4 结 论

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物流业转型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端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物流管理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对创新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双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促进物流业转型、对接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应用型高校实现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 國务院. 中国制造2025[EB/OL]. (2015-05-19)[2017-03-20]. 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5/t20150519_12

33751.htm.

[2] 张淑华,张秀清.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 贺州学院学报,2016(6):126-129.

[3] 李微波,黄春平. 协同育人范式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16,18(3):61-65.

[4] 宋专茂.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10.

[5] 吴婷.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实践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56-60.

作者:吴婷

上一篇:农村考察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考核汇报材料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