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身体形态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身高和身体机能逐渐提高,但是身体素质却呈下降趋势;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测试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参与度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1: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与分析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男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高于女生,锻炼的动机正确,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男生均高于女生,锻炼的项目有性别的差异,锻炼的场地以学校免费场地为主;西南大学费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场地器材的限制;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主要是在购买体育服饰。文章旨在深入了解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为体育锻炼的在高校的全面展开和普及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健康

1.前言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适应社会和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持健康体魄,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他们成为健康公民的重要保证。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习惯是学校体育的主旋律。大学体育是学校系统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过渡的转折点。对形成终生体育观和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现代的大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疑将是未来国家的高科技人才的主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体质较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进行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仍有64.1%的大学生不是体育人口。可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应该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培养体育意识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通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研究较多。可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西南大学入手,研究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现状。为引导我校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进高高校体育活动的全面展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的本科学生50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CNKI、互联网等途径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且了解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对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0份(女生232份,男生248份),有效回收率96%。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应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3.1.1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从图1可以看到:男生喜欢体育运动明显高于女生。男生有35人很喜欢体育运动,占总数的14%。女生只有19人,占总数的8%。男生喜欢体育运动的有107人,占总数的43%,女生只有70人,占总数的30%。

3.1.2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出于健身的角度参加体育锻炼的无论是男女都占了绝大多数,均为29%;为了娱乐的也都排在第二位,分别是23%和20%;而社交这一选项男生占0.8%排在第六位,女生占16%排在第三位;为了调节情绪男生占17%排在第三位,女生占13%排在第四位。 这说明男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健身和娱乐,而男生比女生更爱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情绪,更多的女生把体育锻炼当作一种社交的手段,通过交谈,了解到女生除了主要通过交谈倾述等来调节情绪,部分女生愿意和体育学院的男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既能交朋友,又能锻炼身体,同时还有人指导,说明我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动机都比较好。

3.1.3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频率

从表2、表3可知,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1分钟以上的男生占49.19%,女生占28.02%;31到60分钟的男生占44.76%,女生占41.81%、30分钟以内的男生占6.05%,女生占30.17%%。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每周6次及以上的男生占14.11%,女生占8.62%;每周4到5次的男生占52.42%,女生占28.02%。每周3次的男生占22.18%,女生占37.07%;每周1到2次的男生占7.26%,女生占18.97%,很少,不定期的男生占4.03%,女生占7.33%。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都为0。

3.1.4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

如表4所示,在参加体育锻炼选择体育项目上男生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篮球(25.86%),羽毛球(12.07%), 田径(10.92%),网球(10.92%),乒乓球(9.77%),女生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健美操(20.37%),羽毛球(19.36%),乒乓球(17.68%),篮球(11.78%),游泳(9.43%)。由此可见,男生倾向于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项目;女生在保留传统的有氧运动的基础上,也逐渐倾向于运动量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外,还受学校场地、器材和资金的影响, 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同时消费水平较低的运动项目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

3.1.5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场地情况

由表5可知:在校内的非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占96.5%,女生占84.2%;在校园空地进行的男生占67.2%,女生占55.2%;在校外的非收费场馆的男生占31.1%,女生占18.4%;在宿舍进行的男生占20.7%%,女生占28.9%;在校内的收费场馆进行的男生占15.5%,女生占10.5%。可见,体育器材是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之一,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校内的非收费场馆和校园空地。因此学校的运动场地、体育设施的类型和规模都直接影响到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及频率等。我校体育设施丰富,但满足体育学院的术科课和专业队训练之外,我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仍不能满足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致使部分学生有兴趣、有时间而却没有场地锻炼,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影响到体育锻炼的效果。

3.2 影响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3.2.1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

由表6可以看出影响我校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外在的条件。在可供选择的7项影响因素中男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无场地器材占被调查对象的42.34%、无人组织和指导占被调查对象的23.79%、无体育特长占被调查对象的10.08%、学习太紧张没时间占被调查人数的9.68%、没有适合的伙伴,没兴趣则占被调查对象的6.05%;女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没有合适的伙伴占被调查对象的28.9%、无场地器材占被调查对象的21.1%、无人组织和指导占被调查对象的15.8%、无体育特长占被调查对象的13.2%、学习太紧张没时间占被调查对象的10.5%。

3.3 西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消费情况

体育消费结构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方面的具体反映,通过对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消费水平,对组织其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从表7、8中可以看出男生的体育消费总体比女生要高,在问卷提供的五个选项中,男生的排名分别是200到300元(32.8%)、300元以上(24.1%)、100到200元(22.4%)、50到100元50 (17.2%)、少于50元(3.4%);女生的排名分别是100到200元(36.8%)、200到300元(28.9%)、300元以上(15.8%)、50到100元(13.2%)、少于50元(5.2%)。男女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用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及运动器材。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无论是对体育锻炼情况,对体育的喜欢程度,男生大于女生;锻炼动机上均以健身为主要动机,动机正确;在锻炼的时间和频率上面,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在锻炼项目上,存在着性别的差异;锻炼场地主要以校内免费场地为主。

4.1.2 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场地器材的不足。

4.1.3 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体育消费主要以购买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材为主。对体育杂志及其体育培训方面的消费很少。

4.2 建议

4.2.1 学校运动场有句很好很显目的话“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我校这个综合性大学的环境下,师范生应特别引起重视,只有自身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工作,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4.2.2 发挥我校的优势,通过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促进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的交流,让体育专业学生为非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指导,带动非体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大力支持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一起锻炼,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学习的氛围,长此以往,可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

4.2.3 建议学校所有的体育场所在周末及假期免费对学生开放,尽量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在学生宿舍的空地等地方增加一些健身器材,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4.2.4 组织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各项运动代表队参加重庆市高校的有关比赛,以点带面对提高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国英,华建军,李淑萍.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7(1)

[2]张妙玲,吉灿忠.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3]张国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参与动机的分析[J].科教文汇.2006(7).

[4]陈璐.大学生可外体育活动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6(1).

[5]王维琦.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2007(1).

[6]黄荔生.莆田学院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7(1).

[7]赵鸿斌.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7(2): 69-71.

[8]徐宜芬.浅谈终身体育对高校体育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1998(3):32-35.

[9]刘一民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

[10]杨效勇等.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0(6).

[11]赵梅.影响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发展的成因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0(4).

[12]方敏,等.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J].四川体育科学,2001(1).

作者:伍丽华 王 磊 宫国帅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2: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身体形态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身高和身体机能逐渐提高,但是身体素质却呈下降趋势;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测试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参与度不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河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电子竞技、高校强制性早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就业难等方面找出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各方面因素,进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影响因素;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

了解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寻找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从而找到解决方法,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对贯彻国家“健康中国2030”号召,使每个人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和各类期刊上查阅文献和资料,收集了一些近期关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信息,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2访谈法

对一些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当面的访谈,了解他们的体育锻炼情况和制约因素,进而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3.1不同性别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翘课”过多导致拿不到学位证的情况越来越多,其罪魁祸首就是大学生晚上熬夜打游戏、泡吧、唱歌等,导致第二天无法正常上课。由于高考的原因,高中时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们就没有一个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到了大学管理制度比较松弛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去参与体育锻炼,导致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3.2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淡化,锻炼方式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身产业的崛起,各大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跑步拉伸本应是在操场上完成的体育锻炼,如今大多数人都换到跑步机上进行了。现在大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热衷于去健身房,认为去健身房不只时尚还能更轻松地锻炼身体。经调查,以女生为主是动感单车的主体,很多人来了健身房就直奔动感单车,伴随着音乐进行运动。体育运动是发展人的全面身体素质的,只注重某一方面的锻炼就会导致身体条件的失衡,很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3高校各类体育社团存在不足

随着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高校内各类体育社团开始增多。篮球协会、网球协会、自行车协会等逐渐兴起,吸引了大部分刚入校的大学生的青睐,各个协会的会员也是源源不断。但是由于场地和经费的原因,各协会只能搞搞形式主义,并不能切实把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体育锻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像体育专业学生那样有丰富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一个平台组织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而体育社团的无作为从某方面来说极大地打击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3.4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

体育消费是大众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研究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不合理,体育消费水平处于低消费阶段,同时在体育消费理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体育消费水平从侧面反映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4 结果与分析

4.1电子竞技的兴起对传统体育形成冲击,对青少年影响较明显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于2003年11月8日在媒体上正式宣布将电子竞技运动纳为中国第九十九个体育运动项目。各大电子竞技赛事开始兴起,各类游戏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尤其以大学生为主。据了解,大部分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接触电子竞技时,偶尔还有时间去打打球、跑跑步,进行体育锻炼,但自从迷上了电竞游戏,就缩减了体育锻炼时间。更有甚者因为沉迷电子游戏,通宵达旦地坐在电脑前,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也荒废了学业。

4.2强制性早操影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进入21世纪以后,高校强制性出早操的效果不容乐观。据调查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参与早操锻炼以后,早上第一节课的出勤率并没有比以往高,反而有下降趋势。早操结束回宿舍再补个觉的现象随之出现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今天去操场跑早操了,就不需要体育锻炼了,空余时间该娱乐就娱乐了。强制性早操在如今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了,反而使大学生认为晨跑锻炼成为了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

4.3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我国的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01年突破100万人,2008年突破500万人,2017年795万人。就业成为了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大多是在寝室或教室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

4.4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偏差

学校和家庭对体育的不重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当代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认识有偏差,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没有作用;感觉参加体育锻炼既浪费时间还浪费金钱;不愿吃苦,害怕受伤;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只会让自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系列不恰当的体育价值观导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抵触体育锻炼。

5结论与建议

5.1激发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兴趣,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充分發挥体育的趣味性,让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无论是什么运动项目,先让他们动起来,逐渐形成兴趣。使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5.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周期性运动会更胜于强制性早操

强制性早操既然不能很好地督促大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何不把周期性运动会提上日程。周期性运动会是指2~3周或一个月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的小型运动会。由于举行频次较高,可以对参赛的大学生们进行硬性要求,从而督促他们进行体育锻炼。

5.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要合理认识电子竞技和传统体育的关系

电子竞技是新兴体育项目,学校应该加强学生认知的教育,使学生们理性认识和进行电子竞技运动。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现阶段的体育运动目标。

5.4合理的体育锻炼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精神后盾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努力拼搏不服输的意志,还可以磨练心性,这些心理和身体素质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有的。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健康优秀的人格。

5.5完善高校各类体育社团,发挥社团带头作用

高校要重视对体育类社团的培养与扶持,给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个专业体育平台,督促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社团带头作用,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和体育文化传播活动,充分调动起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大学生体质何以掉头“向下”[N].中国教育报,2016-1-16(003).

[2]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程春凤. 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 田剑,曹昂.开封市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J].科技资讯,2010(15).

[4] 李磊.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体育价值观的嬗变[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

[5] 章正. 体育锻炼为何成了大学生的负担[N]. 光明日报,2014-5-13(002).

作者:王 勇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3:

山东省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及滨州学院各200名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课余时间能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也有不少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学生的锻炼频度和每次锻炼的时间长度还不能达到锻炼需求;学生选择的项目单一并且集中,较多的学生锻炼项目选择慢跑或者散步,其它项目以篮球为最主要锻炼项目;场地设施问题、学业繁重没时间、兴趣不高、缺乏指导等成为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其中场地设施的现有条件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山东省 大学生 课余体育锻炼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体的健康状况影响着自我的发展,同时也关乎着国家的命运。然而近些年来的研究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身体素质已经大不如从前,肥胖、疾病等现象越来越多的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重点问题,课余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必将得到更多关注。

一、现状调查:

(一)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参加情况

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主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有19.5%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有37%表示喜欢;另外,有35.5%的学生会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45%的学生有时会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相对女生略加喜欢体育运动,差距不明显。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好感并能积极主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然而还有41.50%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程度为一般,更有2%选择不喜欢。所以,有不少的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

(二)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

调查数据显示有20.80%人每周参加5-7次锻炼,有22.71%人每周锻炼3-4次;有56.49%的学生每周只参加两次甚至少于两次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要多于女生。

当每周锻炼多于三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于二次时经常不引起改变。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因此,有近半的普通系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频度达不到合理的指标,无法完成锻炼身体的任务。

(三)选择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学生往往选择自己喜欢并且有能力完成的项目进行锻炼。数据显示在所有体育项目中跑步占25.61%,其它竞技类项目中篮球与排球选择的人数较多,各占总人数的20.12%和18.89%,这可能与这两项课程的广泛开展有关。乒乓球、健身器材等项目则受限于场地设施问题。

调查显示男女学生锻炼项目选择差别大,女生较为集中在跑步、羽毛球等小强度的项目,男生较多地集中在篮球、足球两项,新兴项目不受欢迎。这与学生们所接触的体育课程有关。

(四)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

锻炼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它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动力。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的主观反映。调查数据显示有22.37%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锻炼身体;10.71%是为了发泄情绪愉悦身心;有13.36%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这三种态度是积极健康。但是还有20.62%的学生是因为课程(考试)要求不得不进行锻炼;有15.46%的学生只是为了塑造个人形体形象或者是为了减肥;更有4.3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从众心理所致,这些锻炼动机都是因为其它原因而被迫产生的,这不应该是我们提倡的锻炼动机心理。

(五)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26.15%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27.06%的学生由于学业繁重没法参加锻炼。另外,有23.37%的学生认为我校场地设施不完善,11.33%的学生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锻炼项目,这两项成为影响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场地器材、专业指导是当下学校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结论

(一)部分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兴趣较高,能够经常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为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奠定一定的基础。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自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能力不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迫于其它方面的原因。

(二)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时往往以小强度的慢跑散步为主,锻炼频度低,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往往锻炼时间不足,这种锻炼效果无法达到锻炼需求。

(三)有的学生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由于自身因素或者缺乏指导从而导致锻炼项目单一集中,主要以篮球排球这两项公体课开展较广泛的项目为主,还有的学生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合适的场地设施。

(四)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尽相同,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作用的重要性,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的动机有待改正。

(五)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场地设施不足、学业繁重、没时间等几个方面。

三、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第一”的理念,宣传体育的力量。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以“健康”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学生座谈、广告宣传等活动,向学生宣传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

(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建设体育氛围,以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用体育强烈的感染力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体育锻炼。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广播、报纸、板书、讲座等形式营造体育氛围,让学生随时感知到体育的存在。

(三)专门成立课余体育锻炼工作组织。成立课余体育锻炼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每天特定时段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组织,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专业指导下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同时还能发现更多锻炼项目,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运动兴趣。

(四)体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扩展体育知识。体育课要结合普通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单纯的以运动技能的获得为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广阔的体育内容,把体育课上的更加丰富有意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实际效果。

(五)加强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与改造。在保证现有体育设施的质量,注意保持与维修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活动的场地设施,在一些空余或者利用率较低的地方改造成可以让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场地。

注释:

[1]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9-91.

[2] 邢峰,许海燕.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3):99-101.

[3] 王超英,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5-37.

[4] 杨秀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93-94.

[5] 李继文.关于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7):128-130.

[6] 王荣森.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滨州师专学报.2002.18(4):60-64.

[7] 邢晓虎,林静,王建良.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99-105.

[8] 欧阳秀雄.城市群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J].吉首大学学报.2009.30(5):106-112.

[9] Ruth Tennant,Stephen Joseph,Sarah Stewart-Brown.A measure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in UK populations[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7(4):687-695.

作者:张健

上一篇:测量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小学美术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