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体育专业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研究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情况,研究发现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完成大学体育目标,还要完成学前教育专业目标。

第一篇:体育专业论文

构建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建设改革的研究

摘要:冰雪体育教育作为我国北方高校体育专业的重要内容,相关教师能力的高低对高校体育专业建设改革形成直接影响。本文以构建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导向,提出构建意义和具体构建方式,以期待利用该方式实现高校体育专业建设的改革,大力推动改革进程。

关键词: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高校体育专业建设

一、构建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意义

(一)提升冰雪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为加速高校体育专业建设改革,冰雪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国家《体育教康课程标准》、《冰雪体育课程实施规划》等政策,充分综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特点与性质,以及学校现有办学能力和条件,对可应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继而实现全新冰雪体育课程的开发;冰雪体育课程作为体育专业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吉林等北方高校中,需要冰雪体育教师对现有教材进行高效利用继而实现再开发、新利用的局面,冰雪体育教师可以依照现实教学需求和潜在教学需求,对既定教材、既定课程内容实施适当的增加或减少。因此,构建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冰雪体育教师提供良好合作学习、深层次探讨、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个人短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大幅促进冰雪教师课程优化与完善的速度,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建设的全面改革。

(二)提升冰雪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当中的反思,指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对自己缺陷、问题等不足方面的认识,以良好公正的心态对自我行为进行批判、评价和验证,直到形成一种能够有效推动个人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由于冰雪体育教学与其他体育类科目不同的特殊性质,冰雪教师必须具有与其他教师不同的转能能力和专业指导。此类知识不仅仅是他们通过课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不只对教学规律、专业规律的掌握和熟悉,更关键的是实际冰雪体育运动中的实践教学经验,这些实践性的知识难以通过语言对他人形成引导。因此,构建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在组织中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对不同教师所掌握的此类知识进行学习,有利于实现自我缺点不足的反思,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对自己形成一个系统性、客观性的评价,提高自身冰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继而促进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改革。

二、構建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建设改革策略

(一)营造良好合作交流氛围

校园氛围、教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组成的关键内容,冰雪教师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继而逐渐向相同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能够维系整体冰雪体育团队发展的潜在精神力量。根据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哈格里夫的个人主义文化理论、集体主义文化理论以及合作文化主义理论,教师共同体的形成需要立足于开放性较强的知识体系,使冰雪体育教师能够在和谐、民主、融洽的合作交流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工作。因此,学校教师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一个更加民主、公平、公正、开放的全新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为每一个冰雪体育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实关注每一个冰雪体育教师的个人情况。与此同时,冰雪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的主体教师团队,也需要为体院专业建设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实际交流中不断学习和进步,使改革的最终成果、成效作用于现实体育教育当中。

(二)确立冰雪教师的共同诉求

对于共同诉求的理解,简而言之就是冰雪体育教师想要什么?想要创造什么?与个人诉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共同诉求是组织中全部成员共同持有的期待和意向,其所能够营造的是成员的一体化感觉,使不同科目的冰雪体育教师产生共同话题,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具备了共同诉求,才能够将冰雪教师专业共同体当中的成员紧紧的团结到一起,从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精神活力等,继而将这些力量转化为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建设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构建冰雪体育专业教师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均需要具备一个开放、真诚的心态,在组织交流互动的期间彼此尊重,利用沟通、讨论、商议的方式,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诉求、愿望以及实际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继而拟定一个符合每一个人需求的共同诉求,使其产生超越自我、完成诉求的期待,精准识别个人能力和实现最终共同诉求所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继而为实现这个共同诉求而不断努力。同时,由于冰雪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成员,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实质性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建设的改革进程不断前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冰雪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为冰雪体育教师互相学习、自我反思提供有利条件和环境;冰雪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充分掌握共同体每一个成员的诉求,拟定组织共同诉求,为向诉求目标而不断改进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继而,大力推动高校体育专业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高校冰雪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坤,高洪杰,魏亚茹,赵文艳,于滢,李丽,徐金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构架与关键因素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 (06):26-29.

[2]王宏坤,高洪杰,魏亚茹,赵文艳,于滢,李丽,徐金庆.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负责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冰雪运动,2017,39 (02):52-55.

[3]黄兆媛,王达盈.校企合作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分析——以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先导区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 (11):6-9.

作者:岳美平 闫磊磊

第二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结合20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意向,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构成,为当前的体育教学和学生需求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认为:体育专业能力包括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对能力的培养过程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提出: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建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发展;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多元能力目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体育专业素养。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专业能力;课程方案

Key words:PE undergraduate; PE professional ability; curriculum scheme

1問题的提出

教育部于2003年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出了培养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该课程方案颇受争议。其一;认为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太过复杂,定位不准确,质疑可行性[1-2];其二,质疑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的体育人才“成色”不足[3]。由于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四年的本科学制内,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生源扩招造成教育资源的稀释,影响人才规格的培养,导致专业素养不足[4],体育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就业压力增大[5]。因此,有必要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思可行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即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体育专业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当前社会的就业竞争加大,同时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就业渠道口径增加,压力增大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就业机遇。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体育领域的多元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育部关于师范类院校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统筹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分析,了解体育专业能力的真实构成,以期为当前的体育教学和学生需求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体育专业能力的定位

21从教育统筹看学生能力的培养

根据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可知,高校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而了解对学生的培养能力。在培养目标中体现了培养复合型能力人才的要求,即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能力。通过对课程设置状况分析可知,主干必须课程体现了对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传授。课程涉及体育人文社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术、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康复教育等。其中,体育人文社科类主要关于体育教育规律、体育运动心理、体育社会学、体育教材教法等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运动人体科学是关于人体解剖构造、生理生化特征、体育保健知识的介绍,是关于人体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运动技术类则包括田径、球类、体操和武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是学生获得运动技能的主要课程。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和康复教育作为一般必修课程来设置,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教学是科研的直接经验来源和检验科研假设的重要场所。科研是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运动本身即是一种训练参与。通过机体对运动负荷的承受与适应,产生超量恢复,提高运动水平。对于有康复需求的群体来说,运动便是一种康复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练习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可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究,在实践上能够学有所用。作为必修课程,共同承担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程分为分方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分方向选修课划分了五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是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和民族传统体育。任意选修课分为理论学科选修和技术学科选修。选修课程体现了各校办学的自主性,给各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结合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来设置课程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的专业理论范围大、跨度广,充分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从课程设置情况可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发展的一致性。对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的调查发现,体育类学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58%,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为52%,可见课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分离[6]。因此,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水平非常必要。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和社会实际分流状况来确定学生基本需要的体育专业能力。

22从求职意向看社会的市场需求

从2005年开始,取消了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统包统分”分配制度,毕业生将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压力。当前很多单位都采用竞聘上岗的选聘方式来选择人才。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特殊性、择业心理和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目前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于2012被评为本科就业红牌专业,2015年评为不容乐观的黄牌专业[7]。在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端正择业态度,提升毕业生自身的专业能力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体育教育学生就业选择时,专业是否对口成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的求职意向分别为体育教师、警察等事业公务员、研究生深造以及健身教练[8]。可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主要趋势是选择对口就业,其中教师就业依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同时也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健身教练这一职业也得到青睐,发挥了专业上的优势。这一现象源自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而健身教练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选择;其次,健身教练的酬劳也是一个非常诱人因素;研究生教育深造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吸引力较其他专业小,因为体育生入学时要求较高的体育专业实践技能,而降低了对文化理论水平的要求。研究生考试对理论水平的高要求和录取比例的高淘汰率,让很多学生对报考体育研究生望而却步,但依然有少数体育生追求体育的高层次教育,每年的填报率和录取率也说明了这一点。从毕业分流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分流主要有中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教练、体育研究生深造、对体能和格斗技能有需求的公安警察等事业公务员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体育管理与培训工作。从不同职业的能力需求分析,体育教师主要具备体育教学的能力。当前的教育政策和评聘制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掌握体育教学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体育科研的能力和体育训练的能力。健身房教练需要具备社会健身指导能力和运动训练的能力。体育研究生的能力需求是综合性的,不仅要通过研究生考试的筛选,还要具备今后的就业竞争。因此不仅需要体育理论知识能力,而且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科研能力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分流是多层次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是综合性的,进而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多方位选拔。

3体育专业能力的构成

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分析,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学校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竞赛组织策划能力、学校体育科研能力、学校体育管理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健身能力等,这一纲领性文件为高校提出了总的培养目标。相关学者也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能力概念和分类[9-11]。通过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分析,结合专家访谈交流,确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其中学校体育管理能力和竞赛组织能力在教学、训练和体育健身指导中均有体现。这种能力划分一方面从属于教育部对各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地方办学的具体化和自主性。

31体育教学能力分析

体育教学能力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学设计能力是对教学活动的规划与统筹,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参考。教学实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环节,对知识传输对接的直接途径。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与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反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划分为掌握教材、熟悉项目、了解学情、制订教学文件、动作技术的整合五个方面。其中对教材、项目和学情的把握是制定教学文件的前提和依据。动作技术的整合是对教育者技术储备、技术运动特征把握和技术组合能力的考察,是操作能力的重要反映,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理论来源和依据,对教材的准确驾驭能力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了解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而制订教学文件和进行筹备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文件是对教学工作的理论规划,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教育者不仅要领悟教育方针政策和精神,还要求能以此来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体育教学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技术动作是教学实施的内容,从而要求教育者对技术动作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是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主要从创设教学环境、讲解与示范、及时纠错、保护与帮助、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比赛组织及裁判能力七个方面来体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形的教学环境是物质保障,而无形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来营造。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色。对动作的及时纠错有助于正确动作的掌握,并具有对难度动作和危险动作采取有效保护与帮助的能力。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是当代教育者应该掌握的。教学应变能力是教师机动灵活处理特殊教学情境的能力。合理有效的课堂组织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比赛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有助于提高學习积极性,而比赛的组织与裁判能力是对教师的组织策划与评判能力的重要考验。

教学评价主要用于反馈提高,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教学评价的能力主要包括制订评价标准、搜集分析评价资料和价值判断能力[12]。

32运动训练能力分析

运动训练是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科学理论知识指导运动训练的实践活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主要从训练设计能力、训练实施能力和训练评估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运动训练能力的水平。

训练设计能力包括对训练对象的起始状态诊断和训练计划的筹划。包括竞技能力诊断、运动成绩诊断、训练负荷诊断、阶段训练目标的确立、训练周期的划分、训练课的筹备和队伍的管理方案的制定。训练诊断和分析是训练设计的开始,只有对训练对象的真实情况有客观的了解,才能据此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运动训练的有序进行还需要制度保证,即训练队伍管理方案的制定。

训练实施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运动选材、训练过程调控、训练计划调整、训练方法手段运用、技战术分析纠错、对受训者状态的实时调整、训练创新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科学的运动选材可以实现训练效益的最大化。

训练评估是对训练过程和训练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包括对训练实施者和训练对象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的评价。评估能力包括评价标准制定、评价资料的收集和价值判断能力。

33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分析

社会健身指导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社会健身指导能力是实践运用性技能[13]。对社会健身指导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分析与诊断能力、健身实施能力和评估判断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分析诊断能力是指导健身运动的开始,只有对练习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制订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而实施运动处方。包括体质监测评估分析、职业工种的损伤机理分析、不同运动项目和健身手段效果分析。不同健康水平练习者的运动需求是有差别的,不同职业工种对体能的需求以及引起劳动损伤机理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样,需要分析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训练手段对练习者的可适性以及将会取得的健康效益。

健身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运动处方制定能力、健身指导和组织能力、运动表征的观察能力、预测及过程控制能力以及运动伤病的急救能力[14]。

制定运动处方是健身指导的依据,是指导者综合能力的反映。选择适宜的健身项目和手段对练习者进行针对性指导。对疾病康复人群的健身方法手段选择时应注意禁忌事项,对发生急性运动伤病应具有及时处理的能力。健身指导和组织能力体现指导者对健身过程的控制能力。对运动过程中练习者的运动表征具有观察判断能力,进而对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对锻炼过程的预测可以判断运动的适宜度,进而实现健身效果的最大化和预防突发事故。

评估判断主要包括对练习者健身效果、对处方合理度以及对健身指导能力的判断三个方面。对练习者的健身效果进行科学的判断,进而评价健身实施的效果,同时针对情况对运动处方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处方发挥最大的练习效益。健身指导能力的判断包括健身者的评价和指导者的自我评价,通过信息的反馈以助于健身指导能力的完善提高。

34体育科研能力分析

对体育科研能力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反思能力三个方面。不断地学习是科研的源泉,科研实践是科研能力的落实和体现,而科研反思是对科研能力的二次酝酿。

从自学能力和知识融合能力来说明学习能力的水平。自学能力是独立接受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选择记忆能力。对所需知识有基本的判断能力,针对性地选择识记所需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融合能力体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主要包括知识的集成、思维的融通、知识的逻辑加工和知识的内化能力,只有充分的内化才能在真实的写作中有所升华与体现[15]。

科研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是科研的重要开始,主要体现在文献资料的分析能力、信息的收集与筛选能力、对问题的透视能力、对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和科学选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论证流程及思路统筹能力、论证假设能力和思维发散与聚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独立决断能力、鉴别评价能力和实践成果应用转换能力[16]。

科研反思能力是对已取得的科研成绩的再思考。包括对选题的新颖性、内容的前瞻性、方法的创新性、成果的应用性以及研究的可持续性的自评价。通过自我反思,提升科研能力。

4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要遵循体育专业能力形成的特殊规律。

41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原则

411系统性原则

体育专业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各个子能力有共同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子能力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体育教学、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以及体育科研都需要运动的直接参与或者运动经验来实现。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基础,传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教学促进科研,为科研提供间接经验;而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是教学的进一步实践,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样,科研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科学性,相得益彰。

412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个子能力的形成有一定周期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培养[17]。体育教学是体育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技艺的重要途径。在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储备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技艺实现“学”而能“教”,传授相关体育专业知识并指导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指导大众健身的直接经验构成体育科研的直接素材,經过加工进而升华到理论高度,实现反馈并指导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

4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对体育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艺的理论分解和示范,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时间有限,而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需要不断重复练习才能实现。因此,教学的效果需要运动实践或教育实习来巩固和强化。实践出真知,理论源自实践。体育教学实践、运动训练和健身指导为科研提供理论源泉。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运动训练和指导健身需要科学的运动理论知识来指导。同时,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也验证了科研理论的真实性。

42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应立足于社会需求,为社会大众服务。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能力的多元化需要,要求高校转变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培养体育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扩大择业口径。

421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能力需求,学校应在遵循教育部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大框架下结合地方特色转变办学思路,培养复合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由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单一培养体育教师向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的模式转变。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体育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培养高规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

422完善课程建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发展

课程的选择受教学目标的制约,综合性多元能力目标的发展对课程的设置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多元化,学校课程设置应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多种体育专业能力。课程的完善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基础理论课程和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衔接,做到有效过渡与嫁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密切配合,体育专业能力只有紧密结合科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为社会服务。坚持科学的态度,加速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融合与渗透;体育专业能力中的师范教育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相关课程的有效整合,体育专业能力中各子能力有共同基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支持,纽带关系强烈。在课程的选择时应整合有效的课程资源,用系统的眼光来统筹课程安排,避免无效课程和课程的无效重复。

42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水平。教师应紧跟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体育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能融汇贯通,促进所学知识的转化,实现学以致用的表达。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与灵活运用,对实践能力安排针对性训练,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24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多元能力目标

随着体育类师范专业学生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增加,以及社会对体育多元能力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转变观念,将就业的目标由学校转向有更多需求的社会。要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动机,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转化,增加自身的含金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425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体育专业素养

教育实践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能检验所学的知识技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与社会结合的紧密度,促进对理论反思。通过反馈来激发和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学习[18];教育实践可以贯穿体育专业能力系统中的各种子能力,实现各子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毛振明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92-96

[2]李凤梅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认知分歧探微及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5):104-105

[3]胥英明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4,11(5):10-11

[4]李燕,左新荣体育教育专业生潜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78-680

[5]郑艳芳,刘连发社会身份与结构性失位:体育专業群体就业的困境诉求[J]体育与科学,2013,34(3):45-46

[6]储召生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结果[N]中国教育报,2009-03-03(9)

[7]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wwjybcn/job/tbch/2012/2012jybg

[8]许超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9]朱雯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宋胜强山东省体育硕士运动训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11]赵建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12]吴建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2):92

[13]牛菲菲郑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调查报告[D]郑州:郑州大学,2015

[14]李月,张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4):70-71

[15]骆秉全,王子朴我国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l):8

[16]李再兴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与综合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76

[17]练碧贞,王新龙,李辉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方向毕业生教学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95

[18]张明伟,吕东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4):51

作者:王之春 贾远清

第三篇: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研究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情况,研究发现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完成大学体育目标,还要完成学前教育专业目标。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13]李加奎:《日、英、美三国体育教育专业比较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13页。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赵萍

第四篇: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已经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13所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招生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设置应以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前提,师资队伍应不断充实,注重实践教学。进一步得出,从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学生就业趋势来看,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应向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并根据需求及各院校自身的特点设置培养目标及课程等。

关键词:体育;休闲体育;休闲体育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人们对健康及精神愉悦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休闲体育在我国日益蓬勃发展起来。随着休闲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相应的休闲体育方面的人才需求日渐增长,因此,各高等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休闲体育人才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休闲体育专业首先在我国体育院校设立,并逐渐进入到其他非体育类普通高等院校。本研究以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13所体育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开设时间

在2006年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批准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这两所体育院校率先设立休闲体育专业,并在2007年开始招收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第一批学生。2006年,国家教育部在本科招生目录中将“休闲体育”本科专业,作为目录外的新兴专业放人了国家招生目录中,这就意味着休闲体育专业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范畴。目前,我国14所体育院校中,除了天津体育学院,其余13所体育学院均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见表1)。

2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所属院系

每个院校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归属于不同的院系,有着不同的系别名称,归属于社会体育系的体育院校最多,有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和河北体育学院4所;其次为休闲体育系,有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3所;再其次为休闲与社会体育系,有首都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两所(见表2),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专业的归属及名称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

3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招生规模

2007年以前,我国没有1所体育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2007年休闲体育专业被列入教育部本科目录,开设院校由起初的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两所逐年增加至目前的13所,每年招生人数由2007年的75人增加至2014年的685人(见表3),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4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首先应根据社会对于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的需求趋势设置,所以,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求,而非纯粹的单一式全面知识性教育。通过对13所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发现,13所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稍有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一应用型人才、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俗地理解,应用型人才是指能运用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高级专门性人才是指掌握某一专业顶尖技术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系统的跨学科或专业知识与能力,对于各领域都能胜任的人。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有: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复合型的应用性高级人才一成都体育学院;专门人才一广州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一上海体育学院;复合型专门人才一首都体育学院;应用型专门人才一哈尔滨体育学院。2009年5月份在北京顺鑫绿色度假村召开的全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研讨会达成共识,专家共同认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体育指导服务能力及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5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从13所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一般分为主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术科专业课程。主干课程有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休闲体育行销学、休闲体育概论等,其中将体育学作为主干课程的院校较多,如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管理、体育俱乐部管理、大众健身、运动心理学、体育旅游、休闲体育设施规划与管理等,其中设置休闲体育概论课程的院校所占比例最大,如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但也有的学校将其作为主干课程,如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术科专业课包括高尔夫、攀岩、网球、羽毛球、山地自行车、时尚有氧运动等,但其中设置高尔夫课程的院校比较多,如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尽管每个学校设置的课程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院校都在一、二年级将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知识,主要设置为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三、四年级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兴趣、特长任其选择选修课程,则主要设置为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

6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

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休闲体育专业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具有多学科专业的教师支撑,才能够从各方面保证休闲体育专业持续强有力的发展。通过对13所体育院校的统计可以看出,整体师资比较雄厚:北京体育大学有教职工1034名,其中专任教师72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20名,博士生导师61名,硕士生导师121名;天津体育学院教职工477人,专任教师301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10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6人;成都体育学院教职工1 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等等。即便如此,休闲体育师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教师是从社会体育、体育教育等其他专业调配过来的,对休闲体育专业还缺乏了解;一些新兴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师资严重匮乏以及休闲体育方面的学者较为稀少;关于“休闲体育”方面的研究数量极为有限,需要不断地充实等。

7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

学生的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基本上都包括: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重要环节。对于现已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13所体育院校来说,个别院校在实践教学这方面加入了自己学校的特色。如武汉体育学院就把实习提前到第6学期,把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带到休闲体育实训基地进行两周的实习,而剩下的则较为正常安排在第7学期及第8学期。这种实习方式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广州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在实践方面则拿出了“学分”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相应的学分会与自己毕业相关联,从而在制度上使学生更加注重教学实践这个重要的环节。各院校在学生技能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对于英语等级方面要求所有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4级的标准;西安体育学院需要准四级,但在运动等级方面则明确规定在校期间要达到国家二级,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更是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要到达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首都体育学院对于相关技能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学生只要在普通话考试中达到合格标准,且获得两个以上相关社会工作相关证书方可过关;沈阳体育学院要求则比较宽松,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方面只要获得相关领域初级专业技能证书即可。

8 结语

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专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一个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不能盲目发展。从全国体育院校来看,各院校虽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行安排,也都在独立的寻找适合自己本校本地区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但缺乏统一性的专业指导。从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学生就业趋势来看,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应向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即掌握系统的跨学科或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商务活动策划的能力,能胜任于各个领域。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较晚,国外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各院校应该学习国外相关院校专业的设置,并结合自己本校本地区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常争光.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现状的分析及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 许铭,王娟,孟现录.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1):44-48.

[3] 谈智武.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2):79-81.

[4] 曹士云,中外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62-64.

[5] 焦现伟,孙南,岳新坡.我国高等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态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4):476-480.

[6] 么明芳.天津地区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7] 顾静静.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设置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8] 胡萍.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建设途径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2):6-9;16.

[9] 郭修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21-24.

作者:朱佳滨 胡萍 黄忠国

第五篇: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一直肩负着培养体育教师的使命,应随着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确立而发展。然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2003版课程方案)却背离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念,是一种异位的改革。要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首先必须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体育教师,并以建构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为目的设置课程。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体育教师 教育专业化

[作者简介]杨万林(1966- ),男,黑龙江肇东人,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王利明(1963- ),男,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河北 廊坊 065000);杨万森(1968- ),男,黑龙江肇东人,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及其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SJZ200601)

[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培养体育教师的主要基地,它必然要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有所改变,也更应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而发展。然而,以世界公认、发达国家早已实施的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念考量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2003版课程方案),则不难发现,它并未做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是一种异位的改革。因此,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已全面实施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及其使命,合理确定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关系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能否实现,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能否成功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异位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中专业发展定位的体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异位性就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

“体育教育专业”的称谓出现于1988年。当时国家教委为了批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综合化“苗头”,为强调师范院校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指导思想,颁布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对22个专业名称进行了修订,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加上“教育”二字以强调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目的,“体育专业”遂变成“体育教育专业”,即“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是专门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但在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又发生了变化,这从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推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异位性,即“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已是“Sports教育专业”,而非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

1.对培养目标的分析。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于专业发展的定位。2003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即“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虽然可以依稀看到培养体育教师的影子,但该方案的意旨却是“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从以培养‘体育专才’——体育师资为目标向以培养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以便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①。从中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异位为“Sports人才”,而非体育教师。

2.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课程设置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设置也反映着专业的定位。在2003版课程方案中设置了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方向选修课,要求学生在每个方向中都选修2~3门课程,却没有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层面系统地设计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条件,即教育实习次数少,时间短,形式单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修学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体育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了一些与Sports有关的某些领域的知识,只能说是培养“Sports人才”。这也确证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异位,即其实质是“Sports教育专业”。

二、“体育教育专业”的理性定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目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Sports)人才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需要,而培养“知识博、素养高、能力强、专业精”的体育教师也是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不等于排斥或取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即培养复合型的体育(Sports)教育人才或“Sports人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和事物,二者的存在都是必要的,而且彼此完全可以、也必须按各自的规定性发展。所以,理性定位“体育教育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一)“体育教育专业”的理性定位

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定位是根据社会(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的。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设置中,体育学一级学科专业下设置了五个二级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五个专业,都是培养社会中某一特定职业人才或培养从事与Sports有关的某方面学科科学研究人员的,在专业结构中缺少以学科(如Sports学)命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Sports)人才的专业。

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看,普通高等教育中体育学学科下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增设Sports学专业,培养复合型的Sports人才,还体育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体育教师的本位;或者是增设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地培养体育教师,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的Sports人才。然而,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被采纳和实施的。因此,只有一个无奈的可行办法,即把“体育教育专业”定位为“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兼顾培养其他体育(Sports)领域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理由是:(1)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设置不能因时就事地改革,不能实现培养复合型的体育(Sports)教育人才或“Sports人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分头行事、并行发展;(2)体育教育专业的历史较长、积淀较厚,有改革、发展的潜质。

(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旨在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普通人(非专业人员)成为教师(专业人员)、一般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转变,强调的是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持续变化过程;因此,成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即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过程通常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历史上是由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的。

2.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途径。培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实现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需求。在2003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悖论:从其“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看,其课程设置及在每个专业方向选修课中都只能各选修2~3门课程的方式,并不足以使学生在每个专业方向都获得、形成在该领域工作的能力,也不可能实现“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而从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 ② 的意图看,其课程设置与选修方式又不能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因此,必须改革其课程设置,首先保证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然后再兼顾其他体育(Sports)相关领域的体育(Sports)人才的培养。

从教师专业化的层面看,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有“知识博、素养高、能力强、专业精”的特点。“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知识的吸取,而学习课程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关键。如今,由于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使中、小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的知识比例相对减少,而从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中获取的知识比例相对增加。这必将导致今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下降,而教育专业知识的比例上升。基于此,体育教育专业就应围绕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这个基本点,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指导思想,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原则,以建构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为目的设置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具体做到:

首先,平衡设置“三类”知识课程,构建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完成其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教师理解与解释课程内容的前提”,是使“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唯一媒介④,是教师完成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关键,一般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003版课程方案存在重视本体性知识(主要由Sports学学科专业知识构成),轻视条件性知识(主要由教育学学科专业知识构成)和实践性知识的缺憾。就目前看,以必修课的形式增加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课程是不可能的,可行的方案是改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选修方式。

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开设“体育教师教育方向”或改革“体育教学训练方向”课程的设置。在选修方式上,学生选修一个方向的系列课程,系统地修完8~12门的专业方向课程应该能够获得从事该领域工作的能力,使欲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学生获得充分的教师知识,不想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可以由任意选修课实现。这样既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又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发展需要。

其次,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使学生充分获得实践性知识。“实践知识”体现着教师培养及其专业工作的独特性。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一种非常具有深度的知识形态,它是教师体验教育世界、建构教育意义的结果。要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只能躬行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能获得这种实践智慧。”⑤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会较快地形成、提升和强化。因此,应增加教育见习、实习和教学实践的时间、次数,结合教育专业课程和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科学地安排教学见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看课、评课和上课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三、结语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已全面实施,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实践这种新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师。因此,理性定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科学设置其课程,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注释]

①黄汉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3):1-3.

②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Z].2003.

③杨万林,王咏梅.新世纪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81.

④⑤杨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01-20.

作者:杨万林 王利明 杨万森

上一篇:体育教育专业论文下一篇:数字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