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焦虑抑郁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时期内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前往城市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年龄跨度贯穿小学、初中阶段,其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关怀缺失而产生若干心理问题也越来越难以抑制,亟需引起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焦虑抑郁留守儿童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焦虑抑郁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调查

摘 要:目的: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81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得分显著负相关。结论: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的重要抑制性因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焦虑抑郁; 社会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较多的产生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1,2]。然而,农村地区学生由于教学条件、师资等各方面原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少的被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吴美玲对农村中学生调查表明,有6.3%-28.1%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3],韩伟斌调查同样发现,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比率为9.41%[4],吴翠平等对农村校外和在校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状况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校外青少年检出率为14.2%,校内青少年检出率为29.3%[5]。大量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农村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留守儿童。相关研究表明,14岁及以下留守儿童中小学生占全体学生的47.7%,个别省达到60%[6,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北省和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81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1人,占63.0%;女生30人,占37.0%。

1.2工具

1.2.1焦虑抑郁量表。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8]。要求青少年对自己半年以来的情绪体验状况进行报告,采用3级计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3个项目平均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抑郁水平越高。

1.2.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汪向东等,1999)[9],该量表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2个维度。共12个题目,采用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越高。

1.3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女生高于男生

t检验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1)。其中男生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59±0.48),女生得分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96±0.62)。

2.2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显著负相关(r=-0.23,p<0.05)。即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越少出现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的抑制因素。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谢玉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表明,相对男生而言,女生更多的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10];张巧玲等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相对男生而言,女生容易出现焦虑情绪[11];同样,张莲对初中生进行调查也发现,相对男生而言,女生更多的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12]。以上实证研究均表明女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相关分析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显著负相关。即农村留守儿童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越少的出现焦虑抑郁。在实证研究方面,张展星调查发现,中学生社会支持越多,其越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13];徐含笑调查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4];孙崇勇等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越多,其越少出现焦虑抑郁情绪[15]。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这可能由于社会支持可以使其个体增加信心,同时可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都有助于风险问题的解决,从而降低个体焦虑抑郁情绪。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资助(2014A042);湖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KY13013)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陈永进,卢康健,巫田森,等.重庆市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5)

[3]吴美玲.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市六合区农村中学为例[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12)

[4]韩伟斌.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1179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3,(12)

[5]吴翠平,娄晓民,梁利花,等.河南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2)

[6]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7]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9,(5)

[8]喻承甫,张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7)

[9]刘明兰.领悟社会支持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0]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1]张巧玲,刘署光,张曼华,等.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

[12]张莲.大连地区初中生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情绪的现状调查[D]大连医科大学,2013

[13]张展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焦虑抑郁相关因素研究[J]河北医药,2014,(3)

[14]徐含笑.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

[15]孙崇勇,刘浩强,袁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12)

作者:魏昶等

农村焦虑抑郁留守儿童论文 篇2:

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时期内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前往城市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年龄跨度贯穿小学、初中阶段,其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关怀缺失而产生若干心理问题也越来越难以抑制,亟需引起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视。本文拟从当前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出发,探讨体育教学理念及方法对其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以期助力儿童摆脱心理问题,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儿童自我感知、社会交往等能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体育教学;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心理干预;策略

引言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下,利用某种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干预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以及心理问题进行影响,从而使其向预期方向发展[1]。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转型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大势所趋,留守儿童这一典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期。有科学团队特地针对体育教学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抑郁等心理开展研究,力求发现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问题干预的可行策略,以助力留守儿童社会政策与解决方案的出台和制定,使得更多的留守儿童早日摆脱心理疾病,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当前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 缺乏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充分关怀

留守儿童往往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独立性较差。而这一群体的突出特点便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一年回家一次”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也在无形之中拉远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留守儿童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往往同祖父母一起生活,但是祖父母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儿童对祖父母与父母的情感需求也不尽相同,亲子关系的缺席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关怀和温暖,面临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容易感到惶惑无措,自己又因生活阅历和生活能力不足而难以解决,长期累积下便导致了焦虑抑郁的心理。

(二) 儿童自身缺乏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心理问题属于专业性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理想条件下需要进行症结的根除,也就是说心理治疗需要和父母的培养疏导相结合,缺一不可。面对无法抑制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儿童本身是没有专业治疗和自我疏导的能力的,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及周围甚至意识不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而以“叛逆期”替代,导致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加深,更加难以治疗。

二、体育教学做好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的策略措施

(一) 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共同需求,合理规划体育教学

一学校的研究表明,虽然体育干预不能从根本上直接解决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其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但是其能够有效地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力,留守儿童在情绪调控、社会适应、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2]。

留守儿童由于严重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在情感、道德上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想要从体育教学入手进行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干预,便需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调整,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留守儿童一般不善言辞或情绪冷漠,但这只是其“伪装”出来的表象,需要体育教师抽丝剥茧,精准把握儿童的性格特征、爱好与体质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体育运动方法,方能实现通过体育教学强化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的目的,帮助儿童学会慢慢敞开心扉,接纳外在世界,提高其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 开展兼具娱乐性和团体性的体育活动教学

留守儿童往往给人留下“孤僻”的社会群体画像,其实不尽然,他们对于能够识别自己内心想法、与自己有着共同爱好和话题的人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和表达欲。而为了增加这种事件出现的概率,在体育教学干预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多多采用兼具娱乐性和团体性的体育活动:一方面,娱乐性的儿童可以触发其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刺激和分享欲,增加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率;另一方面,团体性的活动需要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有机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这可以帮助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细心观察周围人的行为,让其在团体互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和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增强自尊感。

(三) 通过亲子运动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家校沟通作用

增加家校沟通的方法对于留守儿童居多的家庭有着很大的执行阻力,但是如果规划部署科学合理,能够发挥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的积极作用,不仅帮助提高了父母与孩子互动和相处的频率,更可以通过团体性活动的举办和亲子的共同参与让父母自己学会思考生活与陪伴的意义,有可能引起父母思想认识的变化,进而改变一个家庭的相处状态,这是家校沟通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例如,由于大多数父母都只在新年前后从外地赶回家,此时寒假已至,学校课程结束,学生没有较大的课业压力。学校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开展假期实践活动,以亲子趣味运动会的形式,通过能够调动亲子互动、家长与儿童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的项目为家长和儿童相处创造机会,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加强亲子双方的情感交流[3],也能帮助儿童缓解或解决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揭示了很长一段时期内城乡差距和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不会消失或得到很好的解决,除了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引导和应对,学校也要有效利用自身的社會资源和社会地位,做好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干预和疏导工作。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可以考虑了解留守儿童个性化心理需求、打造集娱乐性和团体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创新家校沟通形式等途径,帮助儿童摆脱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倩.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8):185+200.

作者:刘国栋

农村焦虑抑郁留守儿童论文 篇3: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及其对策

【关键词】 情绪障碍;症状和体征;策略,实验性;儿童;青少年

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指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与儿童发育和境遇有关的一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怖、抑郁和强迫[1]。近几年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为仅次于学习问题的第2位儿童心理障碍,如仅分离焦虑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就达10%。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估计,我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有3 000万。一般的情绪问题在儿童身上具有普遍性,这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尤为凸显。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化贯彻、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生存竞争加剧、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递增 、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儿童入学入托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家庭结构改变、地缘文化冲突等使儿童青少年发生以情绪障碍为主的心理行为问题日趋突出[2-3]。然而,多国资料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情绪问题往往被忽视,许多情绪障碍儿童根本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援助,如在一社区样本内被诊断患有抑郁的青少年中,只有20%接受了治疗;甚至有许多养育者或医师认为儿童情绪障碍只是他们发育过程中遇到的一过性轻度紊乱,随着正常生活过程会自然消失[1]。虽然儿童情绪障碍不一定与成人期神经症存在必然的连续性,但事实是,相当部分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可持续至成年时期,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演化为更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和伤残死亡[1-3]。

1 现状

所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经历过害怕、担心和焦虑的情绪,但真正的情绪障碍则是对儿童成长构成危害且持续较长的负面情绪体验,其中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其次分别为抑郁、强迫和恐怖发作。典型的儿童情绪障碍在DSM-Ⅳ和ICD-10在分类上有所区别,大致可分为焦虑障碍(其中包括ICD-10的分离焦虑、社交焦虑、恐怖性焦虑及同胞竞争焦虑)、躯体化障碍(如癔症)、心境障碍(抑郁障碍)和恐怖症,儿童强迫症更多地被纳入到焦虑障碍,这些分类病症在儿童似乎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往往表现为害怕-焦虑-强迫-恐怖发作-抑郁这样一种连环关系。害怕和焦虑的单独症状可能持续较短,但发展至“障礙”程度则将持续很长时间,如焦虑障碍一般都在数年至数十年以上[1,4]。值得强调,通常发生于儿童的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品行障碍(CD)、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睡眠障碍、抽动症、肥胖、遗尿症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有的往往是其重要的合并症之一,如抽动症往往合并强迫行为,遗尿和睡眠障碍多合并焦虑障碍,PDD容易合并恐怖发作等[4]。

国外报道4~18岁儿童少年重度抑郁障碍患病率在2%~8%之间;Castello等发现,在800名儿科病人中情绪障碍总患病率为8.9%。忻仁娥等对上海3000多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发现,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湖南地区的流行病调查报道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率为1.05%,南京儿童精神科门诊中情绪障碍占2.1%。1999-2000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心理门诊量分析显示,情绪障碍占14.1%;1999-2001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心理咨询门诊量分析显示,儿童情绪障碍占20.5%[2]。近年来,发达国家投入于治疗情绪障碍的费用十分巨大,如美国每年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费用就已超过420亿美元,其中1/3用于国民的精神卫生保健,其他多用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治疗,此外每年还耗资3千多万用于情绪障碍相关的科学实验[5]。

2 主要原因

2.1 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双生子样本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同病率高,焦虑障碍具有生物易感性,约20%患儿一级亲属中有焦虑障碍,女童的焦虑遗传性大于男童,强迫-冲动行为和退缩-抑制行为的遗传影响要大于特定恐怖或分离焦虑,后者多由养育者诱发,如母亲的神经质、家庭功能无效、贫穷等对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更明显。而抑郁的遗传度可达35%~75%,如果家长患有抑郁症,子代在13岁前罹患抑郁的可能性是正常对照组儿童的14倍,家族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对于消极情感的易感性具有遗传特性,特定环境刺激和压力促发易感发作,研究发现入组患者的5-羟色胺传递基因(5-HTT)异常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且发生自杀与生活事件压力相关[1,4]。

2.2 社会心理因素[5-6] 在我国,影响儿童情绪问题的主要环境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如父母离异、虐待与忽视、家庭暴力、父母毒品或酒依赖、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父母自身的焦虑情绪、过早被托养或寄宿、目睹性行为或暴力等;(2)社会,如儿童经常处于危险处境、遭遇自然灾害、遭受性侵犯、缺乏健康关怀、文化传媒的负面影响、信任危机、酒与毒品依赖、网络成瘾、目睹犯罪、肥胖或其他健康相关问题等;(3)学校和幼儿园,如父母教师的高期望值、学习压力、睡眠不足、学业失败、教师态度与教学方法、课业繁重、伙伴友谊损害、遭受欺侮、偷窃或其他品行问题、缺乏体育锻炼等;(4)其他,战争和恐怖事件、电视暴力、电子游戏、互联网冲浪等。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数达到5400万,他们当中出现分离焦虑、养育失范、遭受虐待和忽视的比率相当高,一些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青少年也因父母疏于管教和情感沟通而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2,5]。

精神动力学认为焦虑和恐惧是早期创伤性体验深植于潜意识中,通过内心防御和冲突矛盾表现出来。依恋理论认为早期的母子分离体验和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儿童缺乏安全感,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与塑造受父母影响很大,尤其是母亲的情绪与教养态度。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和恐惧情绪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而获得,如有些焦虑特质或神经质的母亲,往往将不良的情绪投射给儿童,从而使儿童出现“潜移默化”的焦虑倾向。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焦虑和抑郁与其消极感知、归因风格和负性信念有关。儿童早期社会应对方式单纯而有限,在新情景中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时,往往身处矛盾而无法解决,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和焦虑,严重的精神打击更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另外,家长刻板而严苛的教养以及强制压力可使儿童产生持续的焦虑、矛盾与恐惧。临床观察表明,焦虑障碍的儿童多来自父母过度关注或过度干涉的家庭。对后者另一解释是父母焦虑情绪对儿童长期投射的结果[4-6]。

3 表现特征

3.1 焦虑障碍 幼儿期多表现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其气质类型多属于“难养育型”。3岁以后易表现害怕、恐惧或预感不祥。如不愿离开父母,纠缠母亲,上幼儿园时显得辗转不宁,惶恐不安、哭泣、喊叫、甚至威胁父母若离开则自杀等。儿童较易出现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时有呕吐、腹泻,或呈营养不良容貌。夜间入睡困难、睡眠不宁、易惊醒、多恶梦或梦魇等。入学后有发作性紧张恐惧,总担心要发生不祥或可怕的事情,经常焦躁不安、唉声叹气、对家庭不满、报怨或发脾气,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少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或下降明显。患儿因焦虑、烦躁情绪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而遭排斥,因此不愿上学,常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常伴有恐怖症状、强迫症状,有时演化为学校恐怖症。还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头晕、头昏、头痛、出汗、恶心、呕吐、腹痛、口干、四肢发冷、腹泻、便秘、尿急、尿频、失眠和多梦等[1,5,7]。

3.2 心境不良和抑郁 情绪低沉,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常诉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某些非品行障碍性离家出走恰恰是儿童抑郁症的重要征兆[1,4-5]。

3.3 恐怖症 (1)恐惧反应:儿童对某种物体或情景产生异常强烈持久的恐怖,而某些恐惧对象并不具有真实的危险(如看到猫),却表现出不合乎常理的恐惧反应。儿童常见的恐怖对象有:①黑暗、昆虫、动物、火光、强声、雷电;②社交、与亲人分离、上学、孤独;③细菌、患病、出血、死人等。儿童常有预期性焦虑,经常提心吊胆,害怕恐惧的事情发生。有时明知恐惧对象对自己没有危险,但无法自控,内心痛苦。(2)回避行为:有逃离恐怖现场或回避做可能引起恐怖的事情。如对昆虫恐怖的儿童,看到或听到昆虫的声音立即逃离,甚至怕别人提到虫子。(3)急性焦虑反应: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表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心慌、胸闷、血压上升、恶心、四肢震颤或软弱无力,重者可瘫软、晕厥或痉挛,并有饮食和睡眠障碍等。(4)社交恐怖:与他人交往时产生恐怖感,害怕他人的关注和可能引起的尴尬,出现脸红、张口结舌,并设法回避。常表现害怕去社交场合,怕遇见陌生人,回避与家人以外的人接触,不愿上学和参加娱乐活动,不愿接电话,不愿向老师提问,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引起惊恐发作。多发生于青春期,脑子里总想着该怎么走路、该怎么说话、该穿什么衣服等。学校恐怖症与之多为连续体。(5)学校恐怖:为达到不上学目的,早上起床常诉说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无力等,得到父母同情后,则可实现暂不上学,在家期间无任何异常症状;一旦令其上学则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并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和遗尿等症状。若被强制送到学校,则表现畏缩、低头、不与人打招呼、不敢直视人;上课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老师,怕提问;若被提问,则心慌意乱、站立不答,或口齿不利、结巴重复。在校期间儿童恐惧异常严重,可能不停给家人打电话,哀求哭诉,并强烈要求回家,一旦放学如释重负。病程后期儿童还会通过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家庭暴力达到不去学校的目的,继而情绪逐渐低落消沉、倦睡。后期可出现某些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觉、心境不良和抑郁等[4,8]。

3.4 强迫症 分强迫观念和行为。(1)强迫观念:非理性和不自主重复出现的思想、观念、表象、意念和冲动等。如怀疑污染物、得绝症、自己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遭袭击、有人破门而入、自己遗忘等。强迫性回忆一些经历,如回忆被干扰,则重新开始进行回忆,否则就焦躁不安。强迫性对立表现为矛盾的思维,如担心父母死去,又因此而自我谴责,怕自己伤人或被他人所伤。强迫性穷思竭虑会反复持续地思考某些近乎荒唐的事件。强迫性意向是儿童产生莫明的冲动或内心驱使,即刻要行动起来,但又不能转变为行动,试图用强迫行为抵消强迫观念。(2)强迫行为:是重复的、有目的的、有意图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以强迫洗手和洗澡多见。可能因对细菌、粪便、唾液、垃圾或可能导致的疾病恐惧和厌恶而反复洗手洗澡,洗完手甚至不敢关水龙头,不用毛巾擦,怕手触物而再被污染,若不小心碰到物体,则必须再洗,有时每天洗手多达几十遍。有的因“洁癖”而影响进食,怕吃带污染的食品。强迫动作还包括触摸、计数、储藏、整理和排序,如不停地整理书包、放置鞋袜、叠衣被、数窗格、数马路电线杆、数地砖、踩地缝走路、强迫开关门、反复检查门窗是否上锁等。有些患儿要求他人,特别是父母重复某些动作或按某种方式回答他的问题等[7]。

3.5 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多因突发灾难事件、目睹恐怖场景、遭受虐待、战争、强烈应激等所致,表现强烈的恐惧和无助。(1)闯入(intrusions)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当面临类似情绪或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纪念日时,又产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2)持续警觉: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激惹性增高,过分的心惊肉跳,坐立不安,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相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等。(3)持续回避: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与人疏远,不亲切,对亲人情感变淡,社会性退缩,兴趣爱好变窄,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计划,对创伤经历中的重要情节遗忘等。(4)其他:攻击行为、过度饮酒或用药以及故意自伤和自杀等。抑郁、负罪感也常见于灾难幸存儿童,年龄稍大幸存儿童可能会痛苦地思索人生目的与意义。年幼儿童常做创伤事件噩梦,白天可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创伤的回忆,如反复画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画题内容,玩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游戏,出现退缩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可能表现更频繁的攻击与破坏行为[7-8]。

另外,发育行为儿科学将儿童期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间磨牙、拔毛癖、摩擦癖、撞头、摒气发作、遗尿、睡眠紊乱、异食癖、过度依赖母亲、电视计算机依赖等界定为不良習惯及行为偏异,多由发育落后、分离焦虑、虐待忽视、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等因素导致,核心问题与情绪障碍关联,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2]。

4 基本对策

4.1 对症综合治疗与干预 (1)查明原因,消除诱因。如家庭和环境因素、学校因素、早期母子分离等。(2)心理支持和相应的心理治疗。治疗者要获得儿童的信任与配合,耐心听取儿童主诉和家长的介绍,有目的性交谈,改变儿童对病症的认识。常用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放松训练、游戏疗法、音乐疗法、角色扮演、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对10岁以上儿童可结合实施认知治疗,包括重现自我、榜样、暴露、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和认知增强训练等。(3)家庭辅导。指导和咨询儿童父母,提高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了解产生疾病的因素,并要求父母配合医疗,消除家庭环境或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缺点或不良情绪特征。(4)药物治疗。有关情绪障碍的药物是精神药物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目前许多新型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开始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SSRI)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疗效明确、半衰期长,每日仅服一次,且副作用较低。此外,亦可辅以三环类抗抑郁剂或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1,4-5]。

4.2 儿童精神卫生立法和加大政府投入 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干预矫治,可引致当事儿童更严重的精神问题,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二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同时,制定了由国家承担责任的精神卫生法,为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提供适合的医疗保健服务。1991年WHO就出台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保护和改善心理卫生服务的诸原则”,呼吁各成员国通过立法和施行相关政策来保护和促进这类人群的合法权益。美国国家卫生局2001年就出台了《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标志着美国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国家级战略基本成型。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如今应该加快制定和出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相关法案和政策,投入建立更多的儿童精神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WHO已将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全球资源状况列入亚特兰大计划,各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制定所需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政策,以保证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提供及时而系统的服务。勿庸置疑,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强和重视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与研究[2,5,9]。

4.3 大力开展学校和社区儿童心理卫生服务 从群体心理卫生和预防保健目的而言,应该大力推广和开展学校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学校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着眼于学生群体,主要任务是:(1)维护儿童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3)挖掘和提高个人潜能;(4)早期识别各种一般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5)对问题家庭实施及时的关注、咨询服务和干预;(6)社区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保健机构、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等建立密切的联系,给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信息与帮助;(7)及时转介专业机构。当前服务重点在于改善儿童受教育的环境、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开展心理卫生问题和相关因素的筛查。可考虑通过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评估网络[2,9]。

5 参考文献

[1] ERIC J, MASH DA.徐浙宁,等,译. 异常儿童心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52-392.

[2] 静进.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21-324.

[3] 闫淑娟, 陈欣欣, 段建华,等.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 542-543.

[4] 中根晃.現代儿童强迫性障碍.东京:岩崎学术出版社,2005:3-23.

[5] MARK LW,DENNIS DD, PAUL HD,et al.Developmental-behavioral pediatrics: Evidence and practice.Philadelphia USA: Mosby, Inc. 2008:12-15.

[6] 李雪荣.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5): 314-315.

[7] 张建明.儿童情绪障碍.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1):1000-1002.

[8] 静进.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3):172-174.

[9] MIRIAM ED,MICHAEL R.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ultural competence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Profes Psychol: Res Pract,2008,3(2):182-191.

(收稿日期:2010-09-28)

作者:静 进

上一篇:期中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优秀党员材料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