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化素质的培养,对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十分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1:

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及对策

摘要: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学业有成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论述了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造成的危害,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青年学生 网络 道德 缺失

1 概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青年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网络世界拓宽了青年学生的知识途径,极大扩大了青年学生的交往圈,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使青年学生沉溺其中,从而荒废学业,严重时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缺失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学业有成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2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造成的危害

2.1 青年学生道德感减弱,健康的价值观逐渐丧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具有即时性、匿名性、自由度高、范围广等特点,能够发挥上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很多时候学生的网上交流不受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约束,造成在网上聊天时说谎话、说脏话。据中国科学院一个课题组在北京5所高校进行的《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占31%,“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占69%,“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占37%。当学生网络道德弱化后,很容易造成越轨直至犯罪的后果。

2.2 青年学生道德感减弱,网络犯罪趋势增加

青年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电脑知识比较丰富,某些学生为了证明其拥有一些特殊“能力”,通过模仿黑客,利用一些黑客技术进行网络犯罪,树立在同伴中的“威信”。

2.3 青年学生道德感减弱,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

由于网络游戏的市场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手游的快速流行,造成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网络游戏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在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来说是另一个社会,经常有许多学生深陷游戏中不能自拔,使得因沉溺游戏无法完成学业。

3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3.1 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是青年学生在网络中通过自我约束、自我主宰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自觉遵守有关道德规范的过程。对教育工作者来书,就是要经常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要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经常“自省”,学会三思而后行。

3.2 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防御心理

由于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青年学生在网络中易处于缺乏甚至丧失网络道德的状态中,非常可能在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加强网络防御心理。加强网络防御心理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自我约束能力。青年学生在网络中要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坚决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不断增强心理防范和防御意识。第二,加强自主选择能力。青年学生在网络中要学会正确、客观的选择、解读和传播有关网络信息,加强网络的法制意识、政治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提高网络认知,达到能够辨别网络中各种信息真假的能力。第三,提高自我完善要求。青年学生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社会接触等形式,走出虚拟网络的“象牙塔”,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现实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素养。

3.3 要加强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建设

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加大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将青年学生从社会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使校园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第二,要通过技术手段监控、过滤、阻止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过滤”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阻止垃圾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的入侵。第三,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青年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

总之,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积极适应各种信息技术的变化,全方位整合社会、家庭、个体、学校、法制、技术等多种力量,形成合力,使青年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1]王珍.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应对措施[J].教学与管理,2008(8):30-31.

[2]杨丹.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2(4):56-57.

[3]浣晓璐.试论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培养[J].信息技术,2012(3):224-225.

[4]王美琴.浅谈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当代职业教育,2013(8):88-9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加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WH14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彦(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

作者:张彦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研究

摘 要: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化素质的培养,对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十分重要。可通过五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素质的培养:一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做好社会化的理论储备;二是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努力培养大学生将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三是以提高大学生抵抗逆境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四是以强化大学生社会交往为关键,努力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五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素质培养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此概念定义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社会化的内容和目标。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其社会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跨入社会后的人生和事业的成败。因此,整合学校资源,面向社会化培养人才,使大学生在校学习社会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实质,就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逐步形成和稳定,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伦理道德观念得以进一步内化[1],并为确立未来的人生路标做好准备。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一)使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相协调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与自我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每位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不同会使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不当的教育会使个性倾向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和现实,而正当的教育会使自己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协调起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自己的利益与国家、民族,以至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形成真正的自我个体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统一,使独立意向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渡。因此,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首先必须解决个体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定向系统的问题,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顺应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引导,加强教育,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广泛的兴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以适应现代化对于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角色定位能力

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包括对社会角色的认识、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一个人不会终生扮演同一个角色。大学生必须具有角色变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当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与之相适应。这种应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再社会化的能力。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大学生是社会上受教育较多的群体之一,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大学生无论在科学技术水平、道德修养,还是在交往能力、人格特征的行为模式上,都应处于较高的层次。这一阶段的角色转换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失调与心理调整的矛盾过程。适应,便是一种心理调整的成功。这期间,要伴随着大学生本人及教育者的大量劳动,要把外在环境的改变和内在的努力有机协调起来,方可实现角色的定位。

(三)适应社会需要,完善健全的智能结构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等。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提高的。能力则是建立在智力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范畴,指一个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实践活动的本领。智能结构则是智力与能力在人类活动效果中的有机组合。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知识结构的构建期,通过知识的合理积累及训练,建立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精深的知识结构,这是大学阶段最基本的任务,也是为走向社会做好知识准备。当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存在差异。因而,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建立合乎社会需要、科技发展和个性特点的最佳智能结构,使之产生整体效应,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深厚、知识广博、懂专业、会管理、能社交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各种社会变革发展迅速,多种思潮并存,收入分配制度没有健全,法制民主未广泛普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上各种信息垃圾泛滥,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其心理仍然停留在高中生阶段,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远离家乡、父母,脱离了家庭教育,这样高校就必须在这一敏感和关键时期担负起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大学生的社会化有赖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作为社会化主体的大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一)自我认知能力欠缺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生理上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往往不成熟。由于大学生都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胜利者,所以他们通常自我感觉良好,常常以理想化的思维来对待社会、认识人生,在认识和评价自己上,常盲目自信、自我意识膨胀,这样对其以后与人交往、择业求职就埋下了危机。

(二)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由于当前大学生多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多数是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环境中成长,这就造成他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2],自我期望值较高,同时,自律意识、自理能力较差;耐受力较低,关心他人意识欠缺,与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淡薄,这样当发生一些诸如个人与集体,个人和个人之间矛盾的时候,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三)社会化价值选择不良

受社会世俗风气影响,有的大学生社会化价值选择不良,表现为成熟老练、圆滑世故,盲目追求金钱、过分热衷关系,其综合心理表现超越了大学生年龄阶段的行为标准。这样过度社会化会严重影响到其人际交往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真挚友爱及同学情意的获取,进而影响其对人生、人间真情的认识与感受。

作为大学生社会化客体的社会和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激烈的新的文化运动,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一种调整和变动的状态之中。同时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使得缺乏对信息判断力和选择力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真善美等问题的评判标准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形成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质量。

2.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大学是社会化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获得和发展社会性的重要基地,尤其对于当前应试教育之下的大学生这一历史现实,大学更应承担起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工作。但我们常常看到的现状是,学校过分重视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文化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这一点在相关课程开设的比重上一目了然。这样,高等教育虽为大学生构建了超前的价值取向,但是,却忽视了在高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适应现实社会时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培养,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会严重影响走出校门大学生的事业和人生。[1]

3.网络的双面影响。在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科技发展所具有的“双刃性”,它虽然从空间和时间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和人的社会交往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接触到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借助网络传播的各种垃圾信息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在大学生社会化上表现为政治信仰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易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偏离。沉溺于虚拟现实空间的大学生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引发人格障碍,逃避或不敢面对社会现实,造成人格社会化的缺失。此外,网络对传统社会化执教者地位的挑战,也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控制力弱化。

三、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一)以学习知识为基础,做好社会化的理论储备

大学生社会化理念的建构要依托相应的知识储备,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是建立在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大学生的社会化必然是展示他们知识能力的活动。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实际,紧紧抓住成长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问题,注重人才智能结构,求知与做人统一,掌握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不但要继承已有文化,更多、更重要的是提高对知识的关注,利用所学知识及时整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努力培养大学生将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

我国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情况。高分低能,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将大学生的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知识量转化为知识能量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在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过程中检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品质,知行统一,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实现人的社会化。

大学应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与专业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充分接触社会,激发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三)以提高大学生抵抗逆境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社会化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个体对社会的规范、道德准则的认同、内化,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与困惑。例如,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发生矛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产生冲突、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存有差距的时候,有的大学生因缺乏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勇气,都会使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因此,加强挫折教育,学会在挫折中生存。反思逆境,反思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及时调整人生观和处世心态,合理约束自身行为,结束自我封闭与迷失。

(四)以强化大学生社会交往为关键, 努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美国学者卡耐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人才的成功只有15%靠专业知识,85%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交往能力是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是人获取信息、协调人际、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交往,它的根本核心,是提供社会现实性和社会合理性的依据,保持社会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要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理解、认同、践行社会规范和社会目标。社会交往纠正了大学生没有一个参照系,明确社会交往的根本方向,避免青年人因交往不适引发的破坏行为。正确合理的社会交往,提供大学生参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认知模式,促使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进入相互协助的共同体中。与此对照,如果社会交往不能使大学生走出“自我”小圈子,那么必然过多地受功利性、短期性、独断性等因素的干扰,形成对社会本能的排斥,也就无法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无论如何,一个社会发展和文明延续,必须协调好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的亲和认同感,其核心是将社会适应性纳入社会交往的预期目标,培养善于平衡和调节心理的不适。

(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

网络的发展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4],但针对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当前应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形形色色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其自律抗蚀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逐渐形成共享健康信息、积极进取向上的网络新风尚。

总之,大学生社会化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协调统一,共同来完成。目前大学生社会化是个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新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内容和实现形式也将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更新。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特点及其社会化进程的现状,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教育、帮助和指导,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郑洁,税伟.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内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9(1):132-134.

[2] 潘华.大学生社会化障碍及对策探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84-85.

[3] 苏连升,石丽娟.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9(2):76-78.

[4] 覃双凌.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双面影响[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106-108.

作者:刘瑞明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3: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在分析网络给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探讨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保障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光纤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生产、教育、管理等社会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网络的发展标着人类文明的新进展。时值21世纪,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信息技术革命,正在迈向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网络在全球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送来福扯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诸如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网络色情传播、网络文化侵略等,这些不仅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危害着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价值观造成青少年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淡漠

传统的道德以诚实守信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但网上容许合理的虚拟,这与传统道德要求是矛盾的。青少年网上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非道德行为,语言粗鲁,人身攻击很容易造成现实道德感的弱化。据调查,有37. 4%的被调查者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有31. 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在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还有29.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及。”所以,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

(二)垃圾信息导致青少年道德分辨能力的弱化

在网络世界里,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交织在一起,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一时令人难以清醒的判断。关键是网上还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网上垃圾(比如色情、暴力信息等),而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涉世不深,缺乏相应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到诱惑,容易产生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

(三)网络道德约束弱化易使青少年产生极不道德行为—网络犯罪

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借助网络技术,随意隐匿篡改自己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道德价值观念在网络中不断弱化,容易产生极端不道德行为—网络犯罪。近年来,利用计算机窃取机密情报,进行金融诈骗、偷窃、制黄贩黄、侵犯知识产权、编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程序及蓄意破坏网络等的犯罪活动成直线上升趋势。目前,网络犯罪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青少年参与网络犯罪的人数在快速增加。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内部因素

青少年期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一个逐步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从生理上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一个生理逐渐趋向发育成熟的阶段,进人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在生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是个体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从心理上说,青少年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与生理成熟度有一定距离,长期的学校生活,使他们社会经验不足,易受诱惑和欺骗,认知水平相对低下,看待问题和事物较为肤浅,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等。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对迅猛发展的网络世界的正确认识,他们往往只从一个侧面去看待网络,从而造成在网络中的迷失。

1.对网络世界神秘性的新奇感

网络具有资源的共享性,信息量相当丰富,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百态,其中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种信息的丰富性,对于正在增长知识、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大兴趣刺激点。这种新奇感使得许多青少年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网络上,乐此不疲,对他们来说,网络世界里面的内容都是新奇的。为了揭开网络世界神秘的面纱,一些青少年“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许多正需要他们认真去做的事情,包括学业、亲情、友情等。

2.从众心理的驱使

人的从众性很强,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网络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新鲜感极强的事物,有许多青少年认为,你能逃课上网,我难道不可以?你能网上恋爱,我难道不能?你能在网吧泡一天,我难道不行?目前,青少年成群结队去上网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些青少年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网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甚至荒废了学业,导致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3.网络信息纷杂,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极具有诱惑力

网络本身无法对各种不良和虚假信息做出相应拒载的措施,因而这使得网络信息和内容鱼龙混乱,良莠不清。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舆论道德或法律制约而难以实现的事情在网络中可以较随意地加以实现;网络能突破现实环境的制约,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盲点,给网民相对大的自由度。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确实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和考验。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在网络面前,缺乏一种鉴别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抱着尝试的心理,涉及到诸多不良的信息和反动的信息,从而导致他们在网络里越陷越深。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是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

1.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地方。但目前,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机制和规范尚未在学校形成,而且也缺乏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就当前来说,开启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呼声已越来越高,学校也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但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并未真正形成。

2.家庭因素

一是家长对计算机知识的贫乏导致了对青少年网上活动很难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二是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上网痴狂的孩子们很多都说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不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三是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比重大,父亲或母亲角色长期缺位,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就会跑到网

吧去宣泄心中的郁闷。

3.社会环境因素

其一、网络网吧管理、监控的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中混杂着各种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存在着大量对青少年具有极度诱惑力的色情内容。网络的安全性总体还是较弱的,网络安全的防火墙、网络110并不普遍。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吧成为人们休闲和光顾的场所。然而,目前许多网吧的卫生、安全及经营状况不如人意。一些地下的黑网吧还用大量不健康的内容吸引青少年学生上网,一切以赚钱为目的。目前,在网络网吧的管理及对网民的制约点上,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措施,但毕竟时间短,准备不充分,存在着许多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以至于对网络网吧及网民的制约显得力不从心。其二、社会舆论正面引导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充分发挥了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但对网络的宣传及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力度不够。表现在对青少年在因运用网络而带来的负面问题(诸如谁因上网而迷恋网络荒废学业,谁因与网友见面而失踪,谁因与网友见面而被强奸等)报导多,而对其积极的方面宣传少,这不利于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应加大对青少年上网的积极作用的引导,让他们了解网络的积极因素占主要地位,并不都是什么网恋、色情、欺诈等,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网络态度,并积极使用网络,不至于走上极端。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网络社会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冲击、改变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也必然会对正处于生理、心理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规范的认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信息时代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将此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领域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应及时捕捉网络发展态势,及时洞察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并高度重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教育风气。积极主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德育,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将学生上网的动机和行为作为重要的德育课题来研究,加强正面引导,务求德育收到实效;学校还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首先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履行网络道德规范。其次,在改进教学方面,利用网络媒体,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其积极性,实现德育目标。最后,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人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他们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校园信息网,建立多种形式的网上德育阵地

校园网的具体形式主要有:(1)建立心理咨询网站。信息时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网络具有迅速、隐秘的特点,因此要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它比传统的思想工作更能直深人的内心世界—网络的交互功能有利于双向沟通,有利于青少年打开心扉,取得好的效果。(2)开设网上论坛。通过电子邮件让青少年就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进行自由讨论,利用网络特点创造平等、信任的情景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3)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影响人才的流向,他们的道德观念及网络行为也会影响整个网络道德以及整个社会,信息库的建立将有助于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使德育更能够有的放矢,富有效率。

(三)德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效果

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网络,既看到网络不足之处,更要看到网络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学生自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网络时代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同时,德育工作者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把握好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度,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其次,提高德育工作者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网络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参与式的道德教育;将德育内容由枯燥乏味变为生动活拨,使道德教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四)要加强引导,协调有关部门发挥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社会监管职能

尽管国家对于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主责不明、权限交叉、职责不清及缺乏可操作性,往往造成整个网络管理软弱无力。对此,只要政府部门发挥统率作用,协调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定期进行整顿治理,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应组织协调和督促同级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照《互连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等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监管。监督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电信管理机构、公安部门、文化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防止互相推委。有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

(五)我国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外国的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社会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方式的扩大和延伸,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所以网络社会中也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各网络主体的行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况,在这方面各国各企业都制定了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制定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1)为祖国和人类作贡献;(2)要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4)要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财产权;(5)要尊重知识产权;(6)要尊重他人的隐私;(7)要保守机密。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世界共识,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毕竟他们在这方面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

(六)实行“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实现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要对社会上的各类网吧加强监督管理,坚决取缔违反规定的“黑网吧”,有效监督网吧对国家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学校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创建校园内的“学生安全放心网吧”,净化网络经营环境。家长要加强对孩子正确利用网络的教育,树立孩子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孩子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的良好兴趣,把网络真正作为掌握知识,交流信息的学习工具。只有社会、学校、家庭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真正落实“国家以‘法’制网、社会以‘境’制网、学校以‘德’制网、家庭以‘情’制网”这二十字方针,相信我国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李红茹

上一篇:供销社监管工作报告下一篇:安监局创业服务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