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依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专业特色,以“青年之声”为平台,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平台,不断扩大线下服务团队规模,开展了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特色活动,探索出了一套更好服务青年学子的运行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篇1:

“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摘要:“微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便捷化三化合一的“新”网络空间。青年网络文化在“微时代”的新变化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要充分把握“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准确分析“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现实思考

“微时代”的到来,给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丰富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往方式,拓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超空间性,满足了青年学生群体平等自由交流的诉求,形成了特点鲜明的青年网络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受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在“微时代”有了新的變化,使得青年网络文化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反抗与偏离主流文化

“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也呈现出日渐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趋势。青年群体亚文化是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一种非主流的、群体性文化形态,青年网络文化作为其中一种表现形态,其具有较强的反抗性。一方面,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文化传播平台,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微时代”下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文化交流的泛滥,使得青年网络文化本身缺少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底蕴,青年学生容易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其网络文化自然带有“洋气”,必然导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偏离,甚至对抗。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具有很强的欺骗性,青年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对外来文化认识不够,容易被其利用。同时,主流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二)存在世俗化倾向

“微时代”下微媒体的兴起促进了青年文化传播,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的飞速发展扩展了文化传播渠道。“微时代”以其虚拟性强、开放程度高等特点,逐步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交往与生活方式。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各种价值观念、腐朽文化、不良信息借助微媒介传播,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导致青年网络文化文化价值呈现世俗化的特征。“大学青年文化价值上的世俗化主要表现为: 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价值取向由重视理想信念向重视世俗功利转向”。[1]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追赶潮流,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缺失,追求快餐文化,由高雅精神追求转向关心自身切实利益;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知识的实用性,人际交往存在功利心理等。

(三)对民族文化出现认同危机

“微时代”下多种文化、多元价值,给青年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各种视觉、听觉的冲击,同时也对青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产生冲击。由于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时期,其思维深度不足,对外界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把握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加之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不少青年学生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腐朽的文化,是封建文化,不能适应“微时代”的要求,故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极力批判的态度,对西方文化则全盘接受、极力推崇,以彰显自己的“进步性”、“积极性”。“微时代“下网络空间流行的二次元文化、恶搞文化等,甚至有些居心不良的媒体利用青年学生发动颠覆国家和社会的反动言论,否定和丑化历史。这些都是当前青年网络文化出现对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反复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相反,如果青年学生出现崇洋媚外,背离传统的倾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岌岌可危。

二、“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微时代”下青年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既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文化中某些落后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微媒体平台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容易导致青年网络文化迷失发展的方向,使青年学生行为表现与价值取向不相容,导致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微时代”下要善于发挥微媒体的积极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网络文化,引领和规范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要适当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正确应对网络空间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网络文化从而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正确价值判断,避免走向偏激、极端化。

(二)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微时代”下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抓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当代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高校应该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使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借助微媒体等网络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融入“微时代”,通过微平台与青年学生时时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引领青年网络文化更好地发展。

(三)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微时代”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多元性等特点,适应了开放的“微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成长发展的心理需求。当前青年网络文化不仅给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因此,针对青年网络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必须加以审查和清理,避免西方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以及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误导。一方面,要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严厉打击“三俗”文化产品污染网络文化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健康向上的青年网络文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正能量网站,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參与互动,关注国家社会大事件,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取向等。

参考文献:

[1]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作者:赵静芳

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篇2:

“青年之声·网络文化”社交服务平台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依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专业特色,以“青年之声”为平台,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平台,不断扩大线下服务团队规模,开展了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特色活动,探索出了一套更好服务青年学子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 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模式;创新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建设,是共青团“密切团与青年的联系,更好地吸引青年、凝聚七年、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是共青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题中之义和创新之举。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依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专业特色,以“青年之声”为平台,顺利地开展了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特色活动。设有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网络文明和安全科普基地、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新媒体工作室(新锐网络传播公司、直播室、数字媒体工作室、数字出版工作室等)、视频专栏和各类微信公众平台等,以此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做好思想引领、成人成才、身心健康和创业就业等青年之声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锤炼队伍,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青年之声平台自开通以来,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校地联动,围绕就业创业、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社团发展、公益帮扶等领域,组建了多个服务联盟,涵盖3000余名志愿者,紧紧围绕青年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利用手机、PC端等动态倾听、及时进行回复和帮扶,实现线上解答青年疑问、线下解决青年困难,确保青年之声有问有答有办的常态化、专业化。此外,不断加强对该联盟的“青年之声”运营团队的培训,开展大学生骨干训练营、青年学生学习会等多类型培训,涉及人数较广,培训样式多样化。

二、健全机制,切实优化工作流程

为加强青年之声平台的建设,建立规范的青年之声·绍兴市网络文化服务联盟平台运转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梳理经验,制定印发了《“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指导意见》、《“青年之声·网传平台运转流程规范》等规范,针对技术支撑、服务能力、高效管理、有序运转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同时设置运营中心,统一负责问题受理、批转,统一面向青年回复、反馈,协调处理重要问题,督促问题回复办理。

三、以“青年之声”的品牌力量,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良好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则以“青年之声”的品牌力量,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力,同时做好青年之声的宣传队。

1.以主题教育活动引领青年思想教育

结合专业特长,积极构建青年之声团建特色品牌活动。建立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平台,定时推送关于时事政治、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相关内容,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網上宣传教育引导,共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2.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立足专业,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更加重视青年之声的新媒体平台的构建,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来强化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青年、引领青年。2017年3月,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成立大学生融媒体中心,整合学院传播资源与渠道,进行涵盖咨询、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等各类传播内容和产品的生产、制作及发布,及时向校内师生、广大校友及社会公众传递各类青年信息,也将成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青年之声”的影响力也将更扩大化。

3.打造“青年之声”品牌活动,深化网络文化服务联盟建设

以新锐网络传播公司、直播室、数字媒体工作室、数字出版工作室等为依托,制作和推广“网传那些事儿”、“越秀越开心”等视频节目,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深化具有“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特色的文化建设,深受好评。

四、以专业应用为基础,积极拓宽青年服务平台

1.打造青年之声志愿者服务品牌,增强自律服务意识

2016年,绍兴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进一步拓宽青年之声义工服务领域深度,积极努力承办大赛、论坛等赛事,进一步使网络文化志愿者制度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至今,参与服务志愿服务人数达3643人,累计工时17229小时。

开展三五雷锋日校园和校外活动,让青年进一步明确和体验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和精神所在。在校外,先后与东浦镇政府、东浦卫生院、东浦计生办、越城区普法办、越城区司法局、柯桥微动力等单位,采用线上线下合作的方式,开展了青年志愿者(义工)服务活动,包括卫生院志愿服务、五水共治活动、禁毒防艾活动、世界卫生日健步走等。

2.精心筹划青年之声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长才干

青春健康同伴社以学生社团的形式,通过青春健康系列教育活动,为青少年传播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帮助解决青春期所面临的相关问题,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该项目在2016年中国计生协和2016年浙江省计生协青春健康项目中成功立项。团委学生会与青春健康同伴社合作,组建一颗种子团队,先后组织开展暑期青春健康社会调查活动、向“零”艾滋迈进、以“艾”无畏·爱同行、青春·爱与责任等为主题的禁毒防艾系列活动。

网络文明与安全科普基地项目,通过大学生网络志愿服务、绍兴市网络安全与舆情分析和大學生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三个方面,向市民和大学生宣传和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网络道德规范,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传播正能量,清朗网络空间。组织学生开展创作防诈骗视频及宣传册,并多次开展“网络情报局”、“远离网络借款,防止网络诈骗侵害”等主题宣传活动。此外,我院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还开展电信网络安全知识宣传、反网络暴力文明上网引导、倡导绿色健康上网、青少年防沉迷引导、争当小小好网民、网络舆论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造网络文明与安全的科普教育活动品牌,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宣传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及青年形成积极互动,同时关注网络文明与安全等青年之声话题,使我们的网络家园变得更加文明与安全。在绍兴市第七届网络文化节闭幕仪式暨网上文化家园阶段性成果展示上,该项目荣获2015-2016年度绍兴市网上文化家园“优秀项目”。

参考文献:

[1] 秦宜智同志在“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作者:潘宁

青年网络文化论文 篇3:

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 要:网络文化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影响着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应对网络文化的影响,价值观教育要更新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引导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关鍵词:网络文化;青年学生;价值观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形式。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网络文化影响了他们价值观的养成,给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青年学生成长背景及其思想特征

从成长背景来看,目前在高校学习的青年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成长背景里既有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优越的内部环境和发展空间,也有更为复杂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网络意识形态中以日常生活内容为核心要素的集中表现。网络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包括网络文学、网络艺术、网络语言等多种形式。网络文化通俗易懂,对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极强,更易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各类型网络文化来源复杂,传播迅速,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迷惑性。这些95后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巩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引导和迷惑,产生认识上的迷茫。

从思想特征来看,青年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学习能力强,个性鲜明, 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身精神;他们的思维活跃,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他们追求平等,讨厌束缚, 热衷于使用协商、对话的模式解决争议。他们具有更加前卫和开放的思想观念,乐于尝试和接触新鲜事物,是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的一代人。但是青年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过多地追求自我而忽略团队,崇尚新颖,倡导自我,排斥学校教育,更有少部分人只追求物质满足,重视感官和生理享受,轻视道德利益及内心修养。

二、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开放性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传播发展更加迅速、便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技术、文化霸权和经济影响,将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中,青年学生就是他们选择的重点人群。他们利用青年学生追求民主权利、崇尚自由发展的心理,通过网络文化向其灌输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以达到改变其价值观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多元性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多元性的,具有超时空性和非地域性的特点,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包容,加剧了文化间的对抗。以美国为例,他们利用其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文化霸权地位假借民主政治之名极力鼓吹“教育非政治化”“社会思潮自由化”,引导民众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改革开放甚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95后的青年学生成为他们最好的传播利用的对象。他们利用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操纵舆论大咖,刻意夸大事实,制造社会假象,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甚至是转变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妄图实现意识形态的全面西化。

(三)网络文化虚拟性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技术、大数据的爆发式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丰富多样的内容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社会的各种思潮流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在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数以百计,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声势,他们或利用个别社会现象散播谣言,引导网民不明真相地关注、转发和评论,严重破坏社会公信力;或断章取义地分析社会问题,赢得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从而影响群体的价值判断。这些形式的网络文化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影响社会舆论发展。95后的青年学生成为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他们的价值判断被误导,严重影响其价值观的养成。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对策分析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力

意识形态斗争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发挥理论的魅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突破传统模式,综合运用各类网络平台,比如,论坛、官网、微博、微信、网络教学平台等,把握网络虚拟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间的内在关系,创新价值观教育模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理论武器,能够正确看待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现象,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者、传播者。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料库,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修养,自觉甄别不同网络文化的真实性,避免盲目追从,克服网络依赖。

(二)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染力

“看美国大片、听港台歌曲、学韩流装扮”在青年学生中很受推崇。这看似是个人爱好,其实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形式,它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战略意识和思想意识,坚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微”文化科学融合,用多样的方法渠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染力。要用健康有益的品牌文化活动引导他们自觉地抑制消极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读励志书、讲文明话、上健康网,传承优良传统,树立正面的光辉榜样;特别是在青年学生集中的校园中,广泛开展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唱一首好歌、听一次好讲座等活动,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和校园特色的品牌文化,引导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三)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是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源泉。习近平同志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开展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价值观的融合。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文化、价值理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吸引青年学生自觉接受并从中汲取养分,使之能够辩证地审视各类信息,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让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满足青年学生文化发展、信息获取的需要,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揭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规律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2,(4).

[2]倪敬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前沿,2014,(3).

[3]郭明飞.网络发展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陈迪男,邓彩霞.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5]李素云.论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6]李素云.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应对[J].中国科技信息,2006,(9).

[7]邢丽霞.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与对策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8]李素云.论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9]陈迪男,邓彩霞.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10]曾令玉,陈良栋.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

[11]徐艳秋.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2]邢丽霞.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与对策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作者:周黎黎

上一篇:普法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学校学生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