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感悟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基于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结合实际,阐述“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等中职语文教学几方面的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思维感悟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思维感悟管理论文 篇1: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探讨

摘?要:语文思维的培养是以语文知识作为载体,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日积月累的同时得到思维感悟的提升。对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是需要同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才可以实现的。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陶行知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把思维培养、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调动思想,培养自主思维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语文思维,具有高度的自信,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快的反应速度,还应顺应事理规律。同时,教师应该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放弃长者的种种威压,不再求全责备,能容许学生有不完满甚至错误的表现,使学生无论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其次,在课堂里,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增强求知的内驱动力,在困难挫折面前锻炼他们锲而不舍的品质,让他们养成热情、独立、自信、乐观、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良好的创造个性。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敏捷能力加以培养,使得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高效。最后,改变师生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分数争夺战之中的状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未来,认识到创新于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在学习进步的同时还能培养自主思维的能力。

二、激发创造能力,培养求异思维

不同阅读主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积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发现和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迁移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书育人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使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语文教材中多选入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对此我们师生较多怀着一种毕恭毕敬捧读的心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打破权威垄断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勇于“设疑”,养成设疑的思维习惯。例如,教学《琵琶行》时“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京都”身为地名在此处有声且铮铮然,作者白居易为何有如此感叹?联系白居易现状便可知道,白居易此时远离权力的中心,即便有满腔的壮志抱负,也难有良好的施展平台,所以暂时寄情于山水之间,听到如此贴心之曲不免心生亲切之感。由此下文才会有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处便可体现作者思绪万千产生共鸣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灵活合理使用教材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钻研知识的兴趣。

三、多角度探讨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语文学科是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系统,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乃至一个词语,都具有多侧面,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将语文教学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发散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从培养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着重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这有利于全面地把握文章脉络,有利于精准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避免机械、刻板、片面地看待问题。唯有此,才能达到非同一般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积极的思维培养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至关重要,掌握了创新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地避免机械的教育,把消极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使得学生们在思维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学科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国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语文教改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0).

[2]高国元.改进阅读方式 提高教学实效[J].甘肃教育,2011(13).

[3]杜艳霞.论启发式教学模式与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

作者:向丽蕙

语文思维感悟管理论文 篇2:

就业为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本文基于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结合实际,阐述“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等中职语文教学几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就业导向 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性功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然而,纵观语文课堂教学,“学者无趣,教者无味”现状普遍,中职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普遍的观点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差、职校“重专业轻文化”思想影响,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业务能力的原因。笔者从教中职语文教学多年,对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作了积极努力的探索,认为中职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确立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以“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语文应用。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语文的感悟过程、能力培养和能力应用过程,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思想灵魂。

一、立足学习主体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语文的感悟过程、能力培养和能力应用过程,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思想灵魂。

为了确立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鼓励中职生自学、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供范例,指点学法。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综合素质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仅要改进教法,更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能学”。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以中职现行的语文基础模块教材为例,一般将每个单元第一篇课文作为教师指点学法的示范例文。首先,围绕具体目标,在老师对文章深入浅出理解、分析、研究、感悟、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类文章或语段的学习方法。其次,精心设计教案。最后,组织示范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给他们答案,更明确讲清阅读分析时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这一动态思维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比如:文章的字词教学,老师让学生找出自认为是生字词的,自己查工具书解决,不能查工具书的,或者因拼音不过关不知道怎么读、怎么理解的,可以询问或写在黑板上,让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坚持这样做,学生不但获取了知识,还养成了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了某种学习方法后,学生一般都会有欣喜感,同时产生强烈的、跃跃欲试的冲动,教师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种积极的内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求新求异、乐于合作探究的品质。

2.降低难度,适应学习心理。

中职学生大多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现行的语文教材顺应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的内容大都篇幅短小,难度不大,但文体多样,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体裁内容选择教学侧重点,有意识地降低知识难度,如在阅读课教学中重点是突出语文基础知识,注重对字、词、句的读写释义,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又如,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对课文要做详尽的注解,并用现代汉语对全文加以翻译,译文力求准确流畅。这样做,意在让学生学习时减少疑难,提高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所渗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教学设计要遵循学习文本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从整体感悟开始,到深入品读语言,到探究有关问题,到积累优美语言。总之,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本着以“够用、实用”的原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控制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二、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培养

语文感悟能力是一切语文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隐性的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典范的言语并进行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及言语中蕴含的意义、形象、意境、情感等的直接感受和领悟能力。语文感悟的核心是文本感悟。只有从品读文本切入,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意义、形象、意境、情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范式,才能强化内部语言能力,进而根据需要“生成”“输出”得体的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职语文教材设计“阅读系统”和“诵读系统”,要求学生对文本反复品读,反复吟诵,积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范式,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感悟是一种直觉活动,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并不依赖逻辑的分析和推理;语文感悟能力支配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感悟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关系是“内部语言能力”和“外部语言能力”的关系。语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的“内部”感悟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需要的“外部”听说读写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倡导的语文感悟,是包括语言感悟、内容感悟、意境感悟、情感感悟在内的广义的感悟。其中,对语言的感悟是感悟内容、意境、情感的基础。因此,培养语文感悟能力要从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1.着力于文本品读。好的文章必须仔细地读,反复地读,读中品,品中读,边读边品,反复咀嚼,方能究其奥谛;“读”应该是出声地读,高声地读,方可品其文韵,玩其意味。

2.着力于语言积累。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和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这就需要平时积累大量好词好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积累,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

3.着力于语文操练。语文感悟能力是一种内部语言能力,只有将其转化为语文的应用能力才有实际意义。广西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将口语交际、写作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归并为“实用语文操练系统”,就是为了强化语文操练,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三、强调语文应用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语文同普高语文的最大区别。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语文应用上。中职语文应立足于语文自身,强调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的性质;强调中职语文的特色,主张应用型语文。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人才的目标,学生没有基本的应用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就很难胜任今后的工作。重在创设语文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情境恰当应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范式进行恰当表达的能力。

1.紧扣职教特点,紧密结合职业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实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不仅应有单纯的口头表达训练,而且应包括对口语交际中交际技巧、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指导。例如口语交际训练,通过对口语交际步骤、注意事项的介绍,生活、职业情境的创设,以及对相关案例进行点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其中,步骤是对交际过程中程序、程式的指导;注意事项则是对交际过程中的技巧和礼仪的提示。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性强的口语交流情境,设计有一定趣味性的言语交际活动,为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机会,如即席发言、辩论、采访、演讲、推销,等等,力求内容贴近生活,丰富有趣。在应有文写作教学中,要建立应用文系列的科学体系,通过训练指导、给例文加旁批、作评析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要注意择取与生活紧密联系、突出时代特点的例文,如调查报告、广告文案、产品设计书,等等。通过呈现的各种例文,引导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为提高综合职业竞争能力提供重要资源。

2.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的求职、协商、交流、演讲等实用口才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建立在主体主动体验诉求和具体行动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解放思想,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每一次语文综合实践课,选择一些他们生活实际和能力范围的题目,或者是感兴趣的课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逐步训练和提高语文感悟能力。现行的广西中职语文教材综合实践活动部分设计了一些与中职学生密切相关的语文活动,并提供了相应的活动过程和步骤的指导,便于教学的开展及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量编制多种形式的语文教材,包括视听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职场语言应用的范本,给学生真实的现场感,拉近职业生活和语文教学的距离,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琼.语文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潘强.中职生社会适应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黄里青

语文思维感悟管理论文 篇3: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摘要: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统一的学科,承担着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情感还是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日趋成熟,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是学生智力的核心,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训练其思维能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能更深层的理解语文知识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思维去思考和创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文章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一、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认知冲突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知冲突通俗讲就是学生自身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与新情境不相符时,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或冲突。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需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将新情境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如果无法实现,学生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获得不断发展。

(一)联系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是有年代特点的,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高中生经验阅历不足,对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无法理解,或者说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不了问题时产生了冲突。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为学生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文中的第八段写出了老王在身体非常虚弱的情况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作品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物质是十分匮乏的,老王的这一举动只是为了报答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然后在搜集文献查阅,探索其中的意义。根据回民风俗,老王的这个举动不仅是报答,还有一个含义——“辞路”,即给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老王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作者得知老王生病却没有去看望,而是等了十多天才想起。这个地方显然也不合理,相较于老王的热情,作者似乎太冷漠。“我也不懂,没多问”以及“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在文章中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推理,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以及作者遭遇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心情,进而发出更深的感悟。

(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和问题时,会尝试用已有经验去解决,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进而会在新旧知识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形成强烈的探索欲,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在积极的探索中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局限性特点,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使学生在矛盾的氛围中唤醒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语文思维。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作者利用祖孙相依相靠和朝廷优礼之事,抒发了孝情的不可分和对皇恩忠情的不可拒,在尽孝与尽忠之间艰难抉择,最后选出先尽忠再尽孝。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是对于别人的感情有时候会无法转化到自己的體验当中。教师可以在这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询问学生是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能拒绝但又必须要拒绝的事情?如何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拒绝别人且又不伤到别人?通过这样的引导,给学生一个情感发出的出口,引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中,进而使文本与学生的情感相连,并从文本中找到共鸣,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利用学生主体间观点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之间由于生活背景不同、阅历经验不同,因此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思维的角度、层面也存在差异。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听到不同意见的过程中会更加深入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师说》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下文章的论点,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有一部分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也有一部分认为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在这三个论点中,教师先组织三分部学生进行了辩论,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支持论点的论据去说服对方。通过激烈的辩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为论点。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通过辩论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不同认识矛盾进一步深化,在思维碰撞中,学生重新审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构建

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不断发展,需要教师重视探究式教学,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不仅是能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探讨、交流、质疑的机会,同时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自主探索、发挥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最后还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以及高中生特点,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理解和表达,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提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先结合文本资料进行思考,然后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以事实为论据呈现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见解发生思维碰撞,进而完成对课文中人物、环境、社会的认识。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表达

思维导图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可视化工具,具有突出重点、体现各主题间联系、激活学生思维、思维过程可视化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更多的视角和方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用在比较复杂的文本教学当中,利用思维导图重点突出、分支联系明显的特点,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去呈现文中的整体脉络,将从文本内容的重点、思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其次,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写作当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导图绘制中,围绕主题去拓展自己的思考,确立利益、梳理思路、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四、利用类比迁移实现思维拓展和延伸

类比迁移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同时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方法的类比迁移。比如,利用比较阅读,读写能力转化,设计针对性的作业等等,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作业设计中,高中语文作业通常为背诵古诗、文言文,做练习题、抄写注释等等。这些都属于识记类型的作业,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几乎很少。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训练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劝学》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比喻论证去写一段话;《荷塘月色》教学之后,让学生对比《荷塘月色》《爱莲说》《荷花淀》,从描写重点、手法以及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将其中关于荷花的文章进行摘抄。利用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有利的拓展和延伸。

五、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有着语言和思维统一的特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是其应承担的任务,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李军成.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剖析[J].学周刊,2020(3):125.

[2]谷爽姿,杨李娜.以表现性评价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高阶思维能力[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4):34-39.

[3]李华.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2):143-144+151.

[4]郑娟.浅析如何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40-141.

作者简介:

刘蓓蓓,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高中部)。

作者:刘蓓蓓

上一篇:银监局年度意见下一篇:联席会议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