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病区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全方位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血液病治疗的84例患者(2020年1月-2021年1月),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状况及护理服务质量状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论文 篇1:

疫情背景下PDCA循环法在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在疫情背景下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PDCA循环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2月,我院开始对入院患者展开研究调查,共选择280例分组对比,其中一组未PDCA循环法为对照组,另一组实施PDCA循环法为研究组,对比分析患者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疫情背景下使用PDCA循环法对医院感染加强防控,能够降低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取得的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疫情背景;PDCA循环法;医院感染;护理管理

在2019年12月,武汉医院连续发现了很多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被证实是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传染性极强,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逐渐蔓延至全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疫情的发展,院内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给医院管理带来了严峻考验。所以必须选择一种有效防控措施,阻止院内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最大限度的保证医疗安全[1]。PDCA循环法是一种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基于此,本文对PDCA循环法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住院患者,于2020年6月-2021年2月根据不同管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40例患者,年龄阶段21至77岁,平均年龄(48.7±3.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2天,平均病程(6.8±1.3)天;其中男性92例,女性48例。研究组140例患者,年龄阶段23至78岁,平均年龄(48.9±3.6)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11天,平均病程(6.6±1.5)天;其中男性90例,女性50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微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感染管理方案,以无菌操作标准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通风,要求医护人员临床护理前先洗手。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案,具体如下:(1)计划阶段。找到医院管理中的薄弱環节,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组织医护人员参与相关培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以为PDCA循环方案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2)实施阶段。首先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专门负责院内感染的防控,对患者实施单间隔离,隔离后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并予以患者心理疏导;按照感染危险和接触频率对医院环境进行分级,并根据分级标准,对室内环境进行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成立抗菌药物指导小组,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定期通过检查监控,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记录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病原学送检情况。

然后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随后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相关工作内容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最后制定相关制度。(3)检查阶段。根据计划实施进度,定期予以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不断完善管理方案。(4)处理阶段。总结分析PDCA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将解决方案算到下一个感染管理计划内,如此反复,以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PDCA循环管理方案临床效果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率以(n,%)并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代表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院内感染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员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数据对比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属于一门新兴起的学科,过去的医学教学中,并未对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完整和系统化教学,导致各级医护人员并未意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忽略了医院感染管理在疾病防治的中的积极作用,导致医院感染管理执行力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选择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PDCA循环法通过制定有效的监管机制,从执行、检查到最后处理,各部门分工协作,从源头上遏制感染,并严格按照各项感染预防方法执行,大大降低了感染发生率,临床安全性较高。除此之外,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实现科室的改建,不仅使布局更符合功能需求,也通过相应的防感染设备,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率[2]。

本次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实施PDCA循环法,能够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目前院内感染最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使用PDCA循环法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控,不仅能够强化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还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保证患者身心舒适度,以加快疾病的好转,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伍红玲,吴娟环.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对感染率及管理质量的改善作用[J].保健文汇,2021,22(01):211-212.

[2]王旭霞,田芳英.PDCA循环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4027-4029.

广西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 530000

作者:陆李梅 何玲

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论文 篇2:

全方位护理管理对控制血液病区医院感染的效果和护理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在血液病区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全方位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血液病治疗的84例患者(2020年1月-2021年1月),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状况及护理服务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30.95%(P<0.05)。观察组对护理质量满意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护理质量满意率78.57%(P<0.05)。结论:在血液病区管理工作中,应用全方位护理管理效果理想,可较少感染的发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推广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全方位护理管理;血液病区;医院感染;效果

血液病指造血系统发生障碍的一类疾病,发病主要原因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活污染、生物因素等影响,近些年,该病发病率逐渐增加。药物化疗、激素等是该病主要治疗方式,尽管效果不错,但由于此种治疗方式会强烈压制免疫系统,所以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最为常见的副反应就是感染[1]。本次研究对血液病区应用全方位护理管理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接受血液病治疗的84例患者(2020年1月-2021年1月),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18,年龄范围22-75(48.62±3.73)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5:17,年龄范围23-74(48.57±3.69)岁。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依据医嘱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健康教育、饮食、用药指导等。

1.2.2观察组

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所居住的病房消毒,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2)护理人员在检查患者时,要秉持无菌操作原则,如果患者发生疑似感染的症状,如压疮、溃疡等,护理人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要联系医师处理。(3)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依据患者病情变化状况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安排,要叮嘱患者尽量少食用油盐过重食物;(4)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度,要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开解患者,使患者保持愉悦心情。(5)

1.3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状况,包含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感染。

(2)觀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状况:患者出院前,需填写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评估表》,100分满分,95分及以上为满意,80-94分为一般满意,60-79分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状况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30.95%(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护理服务质量状况

观察组对护理质量满意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护理质量满意率78.57%(P<0.05)。见表2。

3讨论

血液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从当前状况分析,化疗或激素治疗是血液病临床治疗主要方式,此外,患有该病患者大多机体免疫能力较低,从而使得依然感染发生率较高[2]。如果患者发生感染,会使患者原发病进一步恶化,并且还会延长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提升患者死亡率,所以如何降低血液病患者感染发生成为当前血液病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3]。全方位护理管理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将护理流程的各个环节予以优化,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4]。

研究显示,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1.90%,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30.95%,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表明对血液病区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观察组对护理质量满意率90.48%,对照组对护理质量满意率78.5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血液病区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可提升护理质量,患者认可度更高。

综上,在血液病区管理工作期间,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发挥理想效果,可降低感染发生风险,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承桂.全方位护理在控制血液病区医院感染和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3):72+80.

[2]徐晓敏,徐琳洁.全方位护理在控制血液病区医院感染和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7):160-161.

[3]刘亚辉.全方位护理在控制血液病区医院感染及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探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7):1082-1083.

[4]朱紫红,钟春芳,张秋芳.全方位护理对控制血液病区医院感染与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5):99-100.

作者:屈娟 马婵娟 胡小青

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论文 篇3:

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探究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7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集的医院感染控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3年1月实施全新护理管理后,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未实施护理管理的医院感染率,两个年度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结论 在护理管理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对预防中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感染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91

医院感染是一种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尽管患者在医院内时间较短暂,为此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增加医院感染控制的难度。医院感染控制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能力,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将对2007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集的医院感染控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感染资料及护理管理等相关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我院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全新护理管理,为检验控制效果,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未实施护理管理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对比。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对所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010年1月——2013年1月实施全新护理管理后,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未实施护理管理的医院感染率,两个年度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见表1。

3 讨 论

3.1 护理因素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

3.1.1 消毒工作流于形式 是医院内患者最为集中的科室之一,室内空间有限,且患者数量大,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各项清洁与消毒工作难以按照相关制度严格执行,如,对空气消毒、消毒器滤过网未定期清理等,致使内细菌增多,而增加医院感染风险。

3.1.2 缺乏医院感染意识 护理工作比较沉重,护理人员长时间忙于护理,与此同时,医院及护理部门未能及时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继续教育,而使护理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和防护意识,难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3.1.3 医疗器具消毒不规范 护理人员未能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对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袖带、冰袋等使用率较高的医疗用具的消毒时间、消毒液浓度,及消毒操作方法不到位,往往易造成交叉感染。

3.1.4 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 护理人员未能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要求,对处理的感染性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或封存袋口关闭不严、存放时间较长,均会增加医护人员和就诊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2]。

3.2 护理管理措施

3.2.1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 由护理部组建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小组,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感染控制护士组成,将预防医院感染控制落实到具体个人,做好消毒灭菌及日常监测工作,并联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监督机制,促进责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清洁卫生等规章制度,同时,制定赏罚机制,避免管理控制工作流于形式化,保障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可顺利开展[3]。

3.2.2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根据医院感染不同时期及具体情况,对全体护理人员定期医院感染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根据医院感染质量标准,规范中各项护理操作,同时,对新分配到及实习的护士进行感染知识岗前培训,以此增强护士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及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另外,将业务骨干及护士长送往上级医疗单位进行学习或学术会议,不断更新医院感染的防治知识,以此带动整体护理人员提高医院感染的控制能力,人人掌握医院感染管理规则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技术[4]。

3.2.3 加强各环节院内感染控制 根据消毒隔离管理规章制度,合理分布内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无菌物品应按照灭菌日期的先后由专人进行存放与管理;加强对听诊器、温度计等外科诊疗用品及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灭菌合格率100%;根据医用废物管理规定,医疗垃圾妥善分类后,再收集集中处理,对有污染的医疗废物应专放,并贴好警示标贴,再运送到指定地点存放,避免有污染的医疗废物混放,而造成传染病扩散;加强环境管理,每日均进行空气消毒,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地,避免空气尘埃量超标,并可有效预防内细菌繁殖,为此要求室内的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不得多于200cfu/m2,非无菌物品的物体表面及护理人员手部的细菌菌落总数不得多于5cfu/m2;同时,加强每位护理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及个人防护,预防被污染锐器刺伤[5-6]。

3.2.4 开展医院感染监测管理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为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项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工作,如检查科室内环境污染监测,各种消毒药浓度、剂量、使用情况的监测记录,无菌医疗设备的消毒合格率,清洁灭菌卫生等,并根据具体调查出的医院感染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由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提出行之有效的干预管理方案,并定期检查干预管理的结果,直至完全合格。

4 小 结

在护理管理中,医院感染是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感染控制中很多内容涉及到护理工作环节中,为此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加强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预防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按要求认真严格地执行各项无菌操作,以此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健康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7]。

本文研究中,结合医院的特点、实际情况,及医院感染的发病原因,经护理部组建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小组,参与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制定合理的预防目标,并在常规护理中,严格落实各项预防感染工作[8]。

通过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以此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从而有效提高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院内感染控制效果,并采用定期、抽查的方式开展医院感染监测管理,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1月——2013年1月实施全新护理管理后,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未实施护理管理的医院感染率,两个年度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对预防中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保障就诊患者健康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宁宁.护士长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8(5):158-160.

[2] 朱玲.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1(15):208-210.

[3] 张美红,施红花.护士长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2):147-149.

[4] 林冬梅.有关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外科护理管理的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2(03):230-232.

[5] 杨风萍,吴文.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9(10):109-111.

[6] 曾红萍.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7(1):152-154.

[7] 樊美琴.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9,11(14):192-194.

[8] 熊雪云.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6(2):126-128.

作者:杨美连

上一篇:弘扬精神演讲稿下一篇:八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