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与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萎缩、学校体育工作不容乐观等多方面的挑战。青少年体育司成立一年来代表政府履行着自己义不容辞的指导、管理、服务和监管的责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篇1:

部委

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子女学校移交地方办

近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军队子女学校和幼儿园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军队子女学校原则上移交地方人民政府举办或撤销停办。位于营区外的军队子女学校,原则上整体移交地方人民政府举办。位于营区内的军队子女学校,驻大中城市的,原则上撤销停办;驻县以下城镇或艰苦边远地区的,原则上移交地方人民政府举办。《意见》同时对军队幼儿园的管理做出规定。军队幼儿园由军队继续举办,部队驻地学前教育资源能够满足军队人员子女教育需求的,原则上不再新办幼儿园;确需新办的,在军区级单位现有编制内调剂解决。同一营区内举办两所以上幼儿园的,应当合并。

三部门:不得任意举办医学类专业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以培养医师为目标的医学类专业教育管理,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医学类专业属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未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不得以任何形式举办任何层次医学类专业教育。通知还明确:高等学校增设本科、高职(专科)医学类专业,须征求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意见(含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后报教育部,教育部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含国家中医药局)意见后审批。从2015年起,除专科中医骨伤专业升本时对应本科中医学专业外,高职(专科)升本科的,所学医学类专业应保持相同。此外,通知对中职(中专)和成人教育开设的医学类专业也进行了严格规定。

教育部:严控高校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规模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高校艺术团招收特长生工作,要按照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控制艺术团招生规模。高水平艺术团录取人数,不得超过主管部门核定的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要根据本校艺术团建设和发展情况,合理安排并公布艺术团分项目招生计划。要细化和完善艺术测试标准,严格按照测试结果,择优确定合格考生名单。公示合格考生人数,不得超过艺术团招生计划的2倍。对于试点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要严格控制运动队招生规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模,不得超过主管部门核定的本校年度招生计划总数的1%。要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情况,合理安排并公布运动队各项目招生计划。

人社部:本科以上留学回国人员享创业优惠

人社部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自主创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比照国内高校毕业生,享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通知指出,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可凭国外学历学位证书和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在创业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费减免、场地扶持、人事代理、档案保管、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明确留学回国人员享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的工作流程,指导各地留学回国人员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工作站等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加强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衔接,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作为统一受理窗口,有条件的可实行一站式服务,为留学回国人员申请享受创业优惠政策提供便利。

教育部:中职生学籍试行电子注册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办法(试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每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建立学籍电子档案。文件规定:每年新生秋季学籍电子注册截止时间为当年的11月20日,春季学籍电子注册截止时间为当年的4月20日。新生报到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复查合格的学生,通过学生系统为其建立学籍电子档案,并提交上级学籍管理部门核准。学籍管理部门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核准通过的学生方可取得学籍。此外,还明确指出,学校注册新生学籍时,对之前在其他教育阶段取得学籍的学生,直接接续学籍电子档案,并按要求补充学籍所需其他信息。

国家体育总局:体校文化教育纳入督导序列

2月2日,201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报告》中说,国家体育总局积极与教育部协商,将各级体校文化教育纳入国务院教育督导序列。体校只负责业余训练,教学工作由教育部门承担,实现“术业有专攻”。据统计,由体育系统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由2012年的420所,已经减少到现在的194所。

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篇2:

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摘 要: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基础。与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 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萎缩、学校体育工作 不容乐观等多方面的挑战。青少年体育司成立一年来代表政府履行着自己义不容辞的指导、 管理、服务和监管的责任。面对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要求,我国 青少年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

Important Measures Facilita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hina’s Sports

——On the 1st Anniversary of Dept. of Juvenile Sports of the General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ZHONG Bingshu

(Beijing Sport Un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Key words: juvenil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2010年开始,本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当世界以慨叹的目光,打量中国体育“从极度落后发展成为成就卓著、举世瞩目的体育大 国”[1]60年不平凡的拼搏时,“中国体育依靠60年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宝贵经 验,已经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的奋斗历程。”[2]此后,应该靠什么保证中国 体育60年辉煌成就的持续性?中国体育必须做出回答。

“不断探索、创建和完善具有特色、富有实效的发展体育的中国模式。”“进一步认真 履行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2010年初 全国体育局长会议新的远见开始凝聚,新的任务迫在眉睫。其中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 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就显得更加紧迫。

1 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毛泽东同志针对学生健康 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要求“要把学校体育工作 搞好……要发展少年业余训练”。江泽民同志也强调“保证和提高亿万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体 能素质,始终是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2007年胡锦涛同志主持通过的7号文件,明确 要求“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 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3]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能够身体力行 ,用在青少 年时代练就的健康体魄为祖国的建设鞠躬尽瘁。另外,“劳卫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系列法规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青少年体质的提高和优秀体育后 备人才的培养。历史经验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为我 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多方面挑战

与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体育发展现状仍存在相当的差距。15 岁以上人口经常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23.5%,[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体育后备 人才培养规模萎缩,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建设出现危机。学校体育工作不容乐观。 学校担心体育课发生危险,因噎废食,把单双杠、丢沙包统统列为危险项目;家长只关心文 化课成绩,怕体育活动占用学习时间,很少顾及孩子健康;学校更多想提高升学率,重智育 轻体育,重考试分数轻身体锻炼;地方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关心不够,资体育设施投资不 够,校园场馆开放开放,导致青少年学生无处可锻炼。现阶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刻不 容缓。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搞体育的人往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受这种观念的 影响,人们看到的只是体育运动的健体作用,忽略了体育运动对人智商和情商的双重培养功 能。其实,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是体育和教育的手段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的重要途径,塑造着被训练者的体育精神、道德品质。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无从解释运动 员在运动场上表现出的体育道德、优良作风、过人才智、拼搏精神是如何形成并成了各行各 业学习榜样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下,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北京孩子每天学习 时间约为14.4 h,上海学生13.2 h,广东学生11.9 h。[5]这种做法造成的结果 是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眼睛近视率居高不下;[6]新兵 体质差影响部队正常训练;体育锻炼和课余训练被排挤,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 要求,中小学业余训练无法维系。致使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呼吁“把中 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呼吁“加快教育改革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12月就加强学校体育工 作出台《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提出“把加强学校体育 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7]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或过分强调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 度等生物学指标,使体育教学带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趋于军事化、程式化,忽视或压 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或过分强调“快乐”,“放羊式”教学,学生想怎么玩 就怎么玩,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或“健康第一”被“升学率第一 ”所替代,体育教学也步应试后尘,注重学生运动会成绩,忽略学生体育教育。[8]

长期以来,在传统苦练观念影响下,长期、反复的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导致或诱发运 动性伤病,致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群体出现较高的运动损伤比率;运 动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学习和其他活动。“体育系统内各级各类体校文化教育师资严 重薄弱,文化课难受重视。运动员承担的大量训练和比赛任务,又严重挤占了文化学习的时 间,学训矛盾突出;省级以上的专业队长于运动训练,短于文化教育,有的地方虽然挂了运 动技术学院的牌子,但往往重文凭不重文化,文化课甚至形同虚设,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 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体校培养目标单一,学生如果不能成为尖子运动员,既无文化 ,又无技能,难以就业。”致使我国高收入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比例高达77.8% ,中等收入家庭为74.6%,低收入家庭也达69.8%。[9]

长期以来,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 及恶性肿瘤等疾患。中国疾控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 1亿人以上。就在青少年体育司正式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当天,湖南永州发生了枪杀法 官事件,其它诸如校园伤害事件,富士康13跳等等,都需要我们关注人的心理健康。体育运 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容置疑,因此加强体育运动,关注今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能 够减少明天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体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数据 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而我国只有0.7%。在我国,居于体育产 业核心地位的体育竞赛市场始终开发不力,其中的问题多样,但全民体育意识的薄弱是制约 我国体育市场开发的重要因素。今天再不努力转变青少年体育观念,未来的体育产业在哪里 。没有在青年时期培养出的体育观念做基础,成年后参与终身体育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低, 体育产业、赛事开发等都将成为失去发展根基。只有全民体育观念转变,把参与体育、观赏 体育作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全面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3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3.1 各国重视对现代人格的培养在“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 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0]的时代,世界各国为了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 上的发展态 势,都在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以培养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年青一代。 国外许多国家能从基础教育抓起,把体育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

日本“把在‘轻松愉快’中培育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今后孩 子们必须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 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严于自律、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协调、感情丰富和充满 人性。更要有能强健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11]

韩国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必须是:具有很高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生存的人;具有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能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懂得劳动 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精神的实干的人。[12]

美国公布了21世纪美国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了解整个世界、跳出思维的局限、懂得聪 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13]

尽管各国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不同,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都要求所培养的人必 须具有现代人格。

3.2 开创我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工作新起点  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强调“增强青 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 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支持。”[14]

2007年,我国教育部发文,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5]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3]

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009年8月8日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全民健身日”诞生,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 群众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9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 加1小时体育活动,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运动会,要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远足、 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体育活动,以切实保障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权益,增强他们的 体质健康水平。”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地方各 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整合工 作,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16]

2010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青少年体育司,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和推 进青少年体育工作。

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要求,“切实加强青少年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 ”[17]

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的萎缩,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客观上 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体育总局成立青少年体育司的科学决断, 坚定了人们从危机看生机的决心,预示着中国青少年体育管理的新的发展起点。

4 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健康合格的接班人

4.1 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民族昌盛、社会进步、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 养良好品 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3]“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 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和谐机制,一种财富基石。”[18]

“强健而活跃的身体对培养强健而活跃的头脑至关重要。”“如果孩子能在一生中早 早地养成对体育运动的爱好,成年以后,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活跃好动的人。如果他们成为活 跃的成年人,他们可能会避免他们的祖父母现在正面临的命运:渐渐陷入轻微的认知损伤, 最后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得出如此的结论并号召人们要像光顾 图书馆一样光顾体育馆。[19]

此时此刻,国家体育总局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的政府指导,把加强青少年体育摆在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 认识,摆在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来认识,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广 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关系到我国体育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我国青少年在未来 发展中能否拥有健全的现代人格。

4.2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现代社会中体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运 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法》也有同样条款,因此任何公民均 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和义务。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 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要大力 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20]这对各 级政府和体育 系统加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正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其“根 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1] 学校体育工 作也应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 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青少年体育司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的关怀,是新时期开展我国 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青少司成立一年来,对全国业余训练、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 总局各项目中心青少年体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调研,制定的《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 ,为今后开展青少年体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5 青少年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青少年体育工作,勇于创新,努力开创新局面,国家体 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成立一年来代表政府履行着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5.1 把青少年身心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中国的学校体育是有组织的、带有强制性的体育教育过程,它有别于以健身为主要目的 的群众体育,有别于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 和结合部。从历史过程来看,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中国青少年体育,抓住了中国人 的体育。搞好学校体育,要求体育部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作,通过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的实 施和学生体质的监测,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把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 况,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指 导职责。

5.2 建立管理体制,构建运行机制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规范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性质、任务、评价指标等,使其在政府 的监控和调控下逐步推进。要构建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制约青少年体 育工作的关键问题。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 建立教练员、体育教师综合考核办法,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强化培育全面发展人的意识和观 念。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管理职责。

5.3 构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业余训练是中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 人才及群众体育骨干的重要任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青少年业余训练主要的组织形式。搞好业余训练,需要体育部门加强 与各级教育部门的配合,完善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指导和推动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服务职能。

5.4 丰富青少年体育的服务功能关心、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加大社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投入,加大体育场地建 设力度,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对青少年开放,是青少年体育得以发展 的基础。丰富青少年体育的内涵,发挥多元化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积极与社会力量 结合。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调动全社会参与青少年体育投 入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资本加快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呼吁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关心和投入 ,需要体育部门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和发展规 划,组织协调重大综合性青少年体育比赛和体育交流活动,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 青少年体育服务网络。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监管责任。

6 小 结

人类历史往往由那些影响巨大、引出历史变化的重大事件引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 中国人、对中国体育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她标志着“靠多拿金牌证明中国人行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已完成,中国体育要实现更高的目标,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22]。每一次的重大 事件,往往 引起目标的变化,常常带来调整的机遇;每一次抓住机遇的调整,都会成就影响深远的变化 。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又一次站到新的历 史起点。

参考文献:

[1] 刘鹏.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新中国体育60年[J].求是,2009(16 ):27-29.

[2] 刘鹏局长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10-11-28.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 7-05-25.

[4]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9-02-27.

[5] 王怡.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不相关[N].北京晚报,2009-03-18.

[6] 学生体质呈连年下降趋势[N].中国体育报,2007-03-6.

[7]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教体艺[2006]5号.

[8] 慈鑫.只求名次体育教学也步应试后尘[N].中国青年报,2007-05-12.

[9] 数字解析羽毛球业训的昨天和今天[N].中国体育报,2003-01-13.

[10] 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N].人民日报,2006-08-31.

[11] 蔡宝来,徐李洁.21世纪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2 ):4.

[12] 刘力南.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项战略措施——调整培养目标[J].教育研究,1997 (10):15.

[13] 美国《时代》周刊发文称美国教育制度正在落伍[N].新民晚报,2006-12-11.

[14]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新华网,2007-4-23.

[1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

[16]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 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号.

[16]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中国政府 网,2011-02-24.

[18] 刘鹏局长在2010年全国群体工作会上的讲话,群体司,2010-03-30.

[19] 〔美〕玛丽•卡迈克尔.更强•更快•更聪明[J].美国新闻周刊,2007-03-26.

[20]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1-03-16.

[21]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学习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国新闻网,2008-02-23.

[22] 袁伟民.现在是中国体育转型的最佳时机.新华网,2009-10-10.

作者:钟秉枢

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篇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

作者简介:周建梅(1971-),女,河北正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社会与经济。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温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元化政府体育投资发生改变,逐渐形成了政府、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及家庭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投资

近年来,我国“三级训练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体委系统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和底层出现招生困难,尤其是县级业余体校严重萎缩,使青少年后备力量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目前,业余训练主体县级体校萎缩,后备人才选拔困难很多,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严重等,这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寻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新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温州,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温州民办教育颇有特色。温州民办学校模式,与温州当地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但经济因素起着最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处在这种背景下的温州体育及其人才培养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温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属于我国业余训练体系,是我国三级训练网中的中级与初级两层,具体为中小学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单项俱乐部、业余少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等,本文以在温州处于主导地位的体校,有公办市级体校、公办县级体校及几个主要民办体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投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总结经验为其它地区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操作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

1.1 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于在2002年11月中下旬与2003年8月底至9月中旬进行的,走访了温州体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及3所民办体校,还发放回收问卷获取了有关温州体育的一些详细资料。

1.2 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走访专家,设计了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制定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1份,其中有效问卷88份。由于问卷是在调查、分析、专家审议、试验性填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正而成的,内容和结构是有效的。

2 结果与分析

温州体育,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得益于其生存的土壤——得天独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可以说发达的温州区域经济孕育了温州体育。在温州体育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较有特色,可以说是深深打上了温州区域经济的烙印,并随着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提出及优点 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环境、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双轨制下,公办体校、民办体校、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呈现出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可以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概括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温州区域经济模式与民办教育的影响下,利用多种力量投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按需办学,大家办学,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形式多样化;注重文化教育,发挥体育特色,主动进行体教结合;实用为主,讲求效益,充分利用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由点到面辐射发展;通过率先改革和建立多种培养形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来促进区域体育迅速发展的一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温州培养了众多的竞技体育人才,且业余训练工作成效显著,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2.1.1 温州培养出众多竞技体育人才 温州公办体校出人才: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以出游泳人才著称,瑞安市体校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其它几个公办县(市)级体校如永嘉县体校、平阳县体校、乐清市体校、文成县体校等也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并继续为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贡献。

温州民办体校无论是民办股份制体校还是民办私立体校都培养出了不少竞技体育人才。如股份制民办体校温州市竞技体校出拳击人才,民办私立体校平阳育英体校出武术与重竞技项目人才、南宋文武学校出武术人才。

由此可见,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多渠道、多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温州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产物,是温州竞技体育发展的特色。

2.1.2 温州业余训练工作成效显著 温州在处理业余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时颇有借鉴之处,现分别论述。

2.1.2.1 较好地解决了运动员的出路 对温州教练员进行有关运动员出路解决途径的调查统计(图1)表明,教练员认为靠运动员个人运动水平的占35.2%,靠家庭社会关系占24%,靠教练员占13.6%,靠体校占23.9%,靠合作办学单位占2.3%%,靠其它占1%。可见温州各级体校运动员的出路主要是通过个人运动成绩、家庭社会关系、体校和教练员来解决的。

在对按运动才能分流的运动员的去向是否满意的调查中,28.4%和2.3%的教练员认为满意与很满意;54.5%的教练员认为一般,只有14.8%的教练员认为不满意。还对运动员的去向进行了调查,少部分运动员进入了专业队(或体育院系专业队),部分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如有些民办体校的毕业生,由于在体校的严格要求下,改掉了一些坏习惯并学习了一些知识技能,当了公安武警,对学生或家长来说受益都不小,正因如此民办体校受到一些家长的青睐。温州在实际训练工作中较好地解决了运动员的出1路问题,使运动员的出路基本畅通。

2.1.2.2 能正确地处理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对学训矛盾问题的有关调查表明,运动员训练的同时必须要兼顾文化学习,高达72.7%的教练员持很肯定的态度;22.7%的教练员持肯定态度;只有4.5%的教练员认为无所谓;没有人持否定意见。说明教练员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训练与文化学习二者不可偏废任一方,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中,学训兼顾显得更为必要。

温州的教育与体育现正处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发展阶段。体育教育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是有体育特色的教育。体育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而教育为体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与解决的办法。温州的体育教育在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尤其是各体校根据自身情况,主动进行体教结合。温州各体校无论是校长、教练员还是文化课教师都非常重视文化学习,否则家长是不愿意让子女参加体育训练的。可见温州在市场导向下,业余训练中大多数体校能自然而然

地主动进行体教结合。

2.1.2.3 较合理地评价教练员工作,激发了教练员的工作热情 对温州体校如何评价教练员工作进行了调查(表1),可见对教练员的工作评价主要还是运动成绩为主。

访谈时有的教练员说虽然评价依然是运动成绩为主,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训练必须要走科学化道路,不能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训练也不能拔苗助长,毕竟业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输送人才,而不仅仅是出成绩。仅从这一角度来说,温州一些教练员的认识是好的,符合人才培养发展与体育发展的要求。

温州对教练员的评价合理,尤其是民办体校对教练员的评价比较合理。民办体校在市场规律下更能较全面地评价与激励教练员,使其人尽其才,充分施展才能。为了激励教练员的积极性还从福利与奖励做起,按市场规律办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如温州体育局为了激励广大教练员的干劲,对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的教练员重奖,而且对出校的运动员如获得了好成绩照样可按比例加分。这些措施大大激励了教练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1.2.4 业余训练体制改革确保温州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体校承担运动员训练发展前景如何的调查统计显示,36.4%的教练员认为说不清,34.1%认为前景暗淡必须改,29.5%的教练员认为前途光明。对于体制改革将运动员培养放到重点中学,由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共管,教练员中有59.1%的持赞同意见,17.1%的持否定态度,33.8%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教练员认为体育人才培养进入学校是理所当然的,借助重点中学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发展体育也是大势所趋。

业余训练的出路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哪里?对于业余训练体制制约体育发展的问题温州体育界人士深有感触,认为业余训练体制必须改革。他们认为业余训练应该放到学校中去,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的学生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及教育部门强大的物力、财力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至于民办体校,都是为了办教育,应该没有政策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育教育)要双轨、多轨制,这样有竞争才能更好地发展。

2.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投资状况 体育投资指资金投入体育领域中,用以提高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及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体育要发展,最根本的物质保证是资金投入,这是不争的事实。把竞争机制引入竞技体育人才的管理中,把人才培养推向市场,走社会化道路是发展的趋势。目前,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由于教育、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使温州政府部门下决心采取借助民间财力,借鉴自费办集镇、办机场等经验,依靠专业户和有识之士,走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路子,大力发展民办体育教育,逐步形成市场需求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的民间办体校的特色。

传统的温州政府一元化体育投资体制正向全社会办体育投资体制转变,温州的体育状况为之焕然一新。一是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二是国家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温州体育部门不再就体育论体育,而是围绕社会体育需求、发展市场经济谈体育人才培养;并注重同教育界的沟通与互补;还大力推进体育改革,努力把握体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动权,大力兴办体育产业,以增强体育的自身造血功能,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

本着“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投资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为了营造良好的运动训练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温州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个人等投资主体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投资,形成社会各界多渠道进行体育投资的全社会共同发展体育的势头。利用政府财政、产业经营启动体育投资,特别是竞技体育的投资要形成二个主体:第一个主体是地方财政,它主要服务于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主体是社会公众,他们以资助、捐赠、消费等方式给予竞技体育投入。而青少年后备人才梯队,它的经费来源与训练所处层次有关,训练层次越低则健身、娱乐、休闲的色彩越明显,从社会及个人所获资金的比重越大。调查表明温州业余训练中训练经费主要是以学生家长投入为主,尤其是民办体校家长投资的比重更大。由于青少年比赛层次较低,不容易走向市场,故比赛经费主要是依靠温州政府与体校的投入。由于市级、县级公立体校、民办体校走向市场的比重依次加大,也就是说温州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变革就象当初经济改革一样也是从底层开始的,是从下到上进行的。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民办学校,其训练经费中家长投资的比重较大。

温州体育局为保证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对温州体育运动学校的投入,扩大了该校招生数目,而且一改体育运动学校只招收运动员的做法,招收了部分赞助生,从而以差养好保证温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稳定发展。此外,还利用场馆进行体育培训与训练获得了一些收入。瑞安市体校则利用地方政府的投资兴建体育中心,还利用体校的师资与场馆进行各类体育培训、训练,以获取发展资金。温州市竞技体校是一所民办的股份制体校,资金有股份资金还有银行贷款,以及温州市体育局投入的场馆建设资金等。

总之,温州体育投资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投资渠道拓宽化的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趋势。温州体育投资逐渐形成了政府拔款与社会筹款相结合的一种态势,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体制的改革,温州政府体育投资虽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企业投资、个人投资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并将在体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结论

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温州区域经济模式与民办教育的影响下,利用多种力量投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按需办学,大家办学,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形式多样化;注重文化教育,发挥体育特色,主动进行体教结合;实用为主,讲求效益,充分利用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由点到面辐射发展;通过率先改革和建立多种培养形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来促进区域体育迅速发展的一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2)温州的业余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且温州业余训练工作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温州在独特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业余训练中的部分项目率先走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运动员的出路;主动进行体教结合,从而较正确地处理了学训矛盾;较合理地评价了教练员工作,通过奖励等手段激发教练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保证温州业余训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温州原有的一元化政府体育投资模式发生改变,逐渐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由政府、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及家庭作为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形成政府拨款与社会筹款相结合的一种投资态势。

参考文献:

[1]温州体育局.温州新体育[J],总1-11期,2001-2004.

[2]张林.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投资体系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温州体育局、教育局内部资料,2000-2003.

[4]温州市统计局.温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作者:周建梅 钟秉枢 张志华

上一篇:组织结构再造方法论文下一篇:雇用合同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