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学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语文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程,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都有相当重要地位。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工作存在的不足,紧跟时代步伐,改变落后的教育思想,结合具体校情,探索相应的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阅读真正地走进农村孩子的生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校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校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思

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要想获得更有利的发展契机,需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这是塑造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根本途径。基于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新背景,职业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与文化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其中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立足文化育人视角,以构建更科学、更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对学生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服务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这充分表明中职语文教师需要致力于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领中职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个人发展,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不到位,这要求学科教师需正视教学问题,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在国际交往密切、文化观念碰撞和冲击的背景下,个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这种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出大量职业型、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全面了解当前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形势,客观认识“互联网+”环境对中职文化教育工作的影响,紧抓语文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加速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而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使其有机会成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不足,教育者的不重视以及文化渗透路径的不合理,都是阻碍文化育人目标落实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中职学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接触的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知識结构,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面临信息甄别的巨大挑战,学生接收的传统文化知识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其较为缺乏主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第二,中职语文课堂缺乏“文化味”,尽管相当一部分的中职院校都能够认识到文化教育的价值,但是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中职院校更强调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语文课虽然技能训练目标突出,但是文化教育目标往往容易被忽视,语文教师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学科技能为主,而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总体来说,中职语文教学呈现出“重技能训练、轻人文教育”的问题,语文课堂缺乏“文化味”。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承担教学改革责任,发挥专业引领的优势,革新教学方法,重构学科教学模式。

关注文本背景,内化文化知识

文本创作过程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教师基于对文本创作背景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文化知识内容[ 1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文本创作背景的挖掘,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念,依托文本背景分析以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文中,要突出文本悲戚、哀愁的情感基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集中表现出作者不可化解的愁绪,同时淡酒、秋风、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也让整首词都充满愁绪。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双重抒情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的极端愁绪,这时候教师如果可以引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则更容易让学生共情。因此,在诗词鉴赏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入背景资料,并把本词与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时,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表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和友人登高远望、畅饮抒怀,其实是作者遭受排挤离开长安后借酒取乐、借诗抒怀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乐观自信的个人品质的集中体现,是诗人自我肯定以及渴望入世的积极本质,这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值得学生去学习,可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意义重大。

创设趣味情境,感悟文化意蕴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想感悟传统文化意蕴,是要讲求方法和策略的。对于部分中职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难度较大,这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有着密切关系,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解决这一问题。所谓文化教育,不能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来实现,这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体验文化的契机,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自主感悟。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出贴合中职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2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鸿门宴》一课时,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阅读空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故事,结合历史背景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以此为基础寻找渗透传统文化的切入口,可以要求学生观察鸿门宴中不同人物在宴席中的座次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宴席的座次和人物地位、等级之间的关系,这时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发现项羽在所有人中的地位最高,因为他是面向东坐的。”基于学生对于座次情况的讨论,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的座次礼仪,如古代官场的座次可以体现尊卑,高官职者居上位;秦汉时期,尚右……还可以鼓励学生基于座次礼仪创编剧本,再现鸿门宴的情境,深入感受座次礼仪。

诵读体验经典,感受文化之美

经典诵读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指导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与文化。汉语的魅力和特色主要体现在音、形、意相结合的特点上,经典诵读从读音入手,通过朗读指导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传达文本中的思想。不同的读者由于知识经验、人生经历、思维方式不同,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也会有所差异。基于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差异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多元化的指导方案,引入分角色朗读、齐读、默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一种个性化朗读教学环境。比如,在指导《将进酒》的诗歌诵读中,因为诗歌体现了李白豪迈、奔放、豁达的个性特征,语言节奏明朗、句法富于变化,内容跌宕起伏、情感复杂多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文本时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外,还要重点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加入情感元素,以突出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文本的语言特点[ 3 ]。整首诗以七言为主,其间穿插着三言、五言和十言,句式的分配整齐有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歌节奏的变化,诗文长短句交替出现,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充分感受李白豪迈、不羁的人生态度,因此诵读过程应该是节奏明朗、铿锵有力的。同时,这首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对古诗词的意象分析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黄河之水”“白发”“青丝”等,这些意象贯穿于整首诗歌中,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悲伤——欢乐——豪放——激愤——万古情愁,诗人李白的豪情壮志也在其间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他无法施展才华的愁情,更表现了他对王权贵族的蔑视。从文化视角解读作品,学生能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立足职业素养,渗透传统文化

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根本目标,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重要目标,使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关系[ 4 ]。比如《兰亭集序》就涉及了中国书法艺术、诗歌艺术、中西方绘画艺术等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可以确立丰富的文化教育主题,并通过分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包括诵读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这是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获得的基本技能,与他们的职业素养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如,指导学生学习《西安这座城》一文时,可以依托建筑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精神”,西安作为古城建筑,历史悠久,其建筑中精细的雕刻就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教师可以立足于“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和其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钻研专业、精益求精的职业人,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借助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语文实践教学活动是全新的教学形态,以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转变了传统语文课程的指导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为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挖掘实践教學活动的素材,让文化教育内容得到有效应用,突出语文实践课程的育人特色,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基于对课内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比如诗歌朗诵比赛、名著观点辩论会、书法竞赛等,依托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握机会去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这些比赛不仅具有渗透传统文化的功能,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良性竞争意识等。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登高》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重阳是指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根据儒家阴阳观“六阴九阳”之说,故又称“重阳”。“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敬老和祭祖是重阳节的重要节日活动,为表达对高龄老者的尊敬和爱戴,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老人节”[ 5 ]。本诗描写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此外,“佩茱萸、驱虫辟邪,吃重阳糕、步步登高,饮菊花酒、祛灾祈福”等都是重要的节日习俗和文化。基于课上学习古诗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以借阅图书、网络检索等方式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如元宵、寒食、端午、七夕、中元、中秋等,可以制作专题PPT,在课上集中展示各组学习成果,并借助小组竞赛机制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体,学生在合作中了解和领悟传统节日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生活相接轨,并扎根于学生的实践生活中,也可以增强文化育人环节的互动性。再如,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之后,为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礼仪,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的创作背景,渗透清代文化礼仪知识,要求学生采用分组调查和总结的方式汇报课下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搜集和整理清代文化礼仪知识,并对比其他朝代的礼仪,分析异同点,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情景剧表演、题目竞猜等,激活实践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传统文化渗透的核心价值和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中职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存在不足,教师对于语文教材所蕴含的文化教育内容的利用率并不高,还缺乏挖掘文化要素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职业人才的主要责任。面对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中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文化育人价值。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导者,积极引导中职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立足课内和课外教学环节的融合、互动视角,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推动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协同发展,完善语文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指导模式。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在上文中简述了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和对策,以期改革中职语文课程指导理念,提升教学有效性,为中职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长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振高.刍议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66-67.

[2]夏延彬.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2020(28):89.

[3]周开军.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教师,2020(14):21-22.

[4]蒋燕波.体校中职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0):102-103.

[5]楼秋琴.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究[J].东西南北,2020(02):159.

作者:李世芬

体校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2:

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语文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程,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都有相当重要地位。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工作存在的不足,紧跟时代步伐,改变落后的教育思想,结合具体校情,探索相应的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阅读真正地走进农村孩子的生活。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中阅读、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说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针对农村中学生和实际情况,需要找出相适应的阅读教学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阅读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形成一种习惯。这一点对农村的孩子特别重要。

一、精心引导,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平时要给孩子以引导,培养阅读兴趣。在孩子茶余饭后,在田间地头乐于读书,谈书。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转变观点,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學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放下架子,积极参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所谓“参与”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第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片断中老师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让学生们自主读书,让学生们进入角色,化物为我,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激发起阅读热情。

第三,抓“生成性”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作为我们在农村工作的语文教师,自身更要有过硬的本领,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养成一种博览群书的好品质,不但自己多读书,也鼓励学生多阅读,把阅读当作正常的工作,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营造一个书香阅读的学习氛围。只要我们每个扎根在农村的语文工作者努力去探索、引导,让阅读真正走进农村孩子的生活中,相信,在这解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丰富人生的精神家园,羞涩的青春一定会一路欢歌!

(编辑:龙贤东)

作者:程迎超

体校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3:

体校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体校学生的阅读量比较少,而且掌握的素材也有限,学校与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身体体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就导致阅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体校学生的特殊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明确阅读能力对于体校学生的重要性,不断地优化班级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浓厚读书氛围的平台,激发体校生对阅读的兴趣,传授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摇篮,良好与浓厚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不断优化校园的阅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募捐书籍,在班级上创办一个图书角,打造具有书香气息的班级,并且提出“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的班级口号,激励学生自主地阅读。其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热爱阅读的榜样与表率。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读书习惯的熏陶与感染,逐渐地对阅读产生兴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等,进行“读书之星”的评比,并且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来激励学生乐于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由于体校生长期需要外出竞技比赛,上课时间比较少,导致一部分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时,不知道如何人手,这样在阅读过程中自然无法体会到阅读的愉悦与乐趣,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无法得到长期的维持。为此,教师应该结合体校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探索与创新阅读策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角色表演、课堂任务等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清宫戏,《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等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作为课堂导入。或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并且查找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安排游客的游览路线?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带领学生参观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变成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并且理清文章中的方位与说明顺序。

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有利于他们的阅读质量与能力。由于体校学生在阅读时,大多处于浅阅读的状态,而没有深入进行思考与分析。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精读。例如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内心仔细的阅读,这样才能有效的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将文章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语句等语句摘录下来,这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后,要将阅读与语文教学的听、说与写相互结合,在学生阅读后,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或是阅读日记,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

四、有效利用课内外时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体校生在课堂外基本是以训练为主,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身体出现疲劳,学生在文化课上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教师的管理意识比较单薄,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佳,吃喝玩乐是体校生除了训练之外最喜爱的生活方式。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体校生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难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该改变过去的说教方式,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阅读。同时,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自主的、大量的阅读,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学生共同讨论,制定一份阅读计划,罗列出学生比较喜爱,并且符合他们认知能力的读书计划,通过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组长对组员进行监督,让他们能够利用空闲的时间完成每天的读书计划。教师不定期地抽查组长或是组员的阅读情况,及时地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若是发现小组组长有徇私舞弊、懈怠工作的现象,则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而对于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小組,给予一定的奖励与鼓励。或是每天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途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而其良好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也逐渐形成。

由于体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为了培养体校学生会读书、乐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其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体校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读书氛围浓厚的环境,激发体校生对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积极的指导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体校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体育运动学校。

作者:沈亚芬

上一篇:大学竞选班干部演讲稿下一篇:公司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