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善用“比较阅读法”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把两篇或两篇以上, 内容有联系的、写作特点可作比较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 并按一定的要求寻找答案, 得出结论, 就是比较阅读法。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 历来选作教材。在学习课文、补充教材和参考资料后, 进行写作指导, 讲授“论事”的知识。目的是把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 再用理性知识指导写作实践。

在第一第二课时文言词汇疏通和句式讲解后, 布置学生完成金榜联系中苏轼与朱桢写的《六国论》。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 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 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 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 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

苏洵 (1009~1066) 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 西夏崛起于西北, 时时进行侵略, 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 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 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尽管如此, 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 历来争论不休。本文属于史论, 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 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 而是借史立论, 以古鉴今, 选择一个角度, 抓住一个问题,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 进行深入论证, 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 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 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通过比较, 从差异中发现问题, 启发思考。比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比较的过程中问题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而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必然有一个思考研究的过程。因此, 比较阅读能锻炼质疑思索的动脑能力, 使自己养成缜思明辨、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苏辙《六国论》选段

尝读六国世家, 窃怪天下之诸侯, 以五倍之地, 十倍之众, 发愤西向,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灭亡。……夫韩、魏诸侯之障, 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 以当强虎狼之秦, 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朱桢《六国论》选段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 岂非以其暴邪……嗟夫!自春秋以来, 兵祸日炽;迄乎战国, 而生民之荼毒, 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 岂其使六七君者, 肆于人上, 日驱无辜之民, 胼手胝足、暴骸中野, 以终刘于虐乎?……凡此者, 皆天也, 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 何厚于六国, 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 依据史实, 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 针砭时弊, 切中要害, 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 点出全文的主旨, 语意深切, 发人深省。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 背盟败约, 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 不是单纯论史, 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 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

通过比较, 能发现优劣高下, 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总体理解和对某一方面的深入领会。以研究篇章结构的异同或以某一方面为目的的比较阅读, 能加深对文章的总体理解和对这一方面的深入体会。通过比较, 自然会发现异同点, 从异同中进一步探讨什么有理, 什么有据, 然后提出自己的论断。比较阅读能迅速掌握有关知识, 较快地进入研究领域。从差异中发现问题, 启发思考。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祥和的年代, 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多年。许多人已经忘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伤痕。可历史的悲剧往往会惊人的相似。

南宋之所以被外族入侵, 受金人统治, 就因为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其朝政的腐败不堪。160年前, 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败无能, 面对列强的大炮卑躬屈膝, 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 大好江山, 任侵略者随意践踏, 泱泱大国, 支离破碎。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军国主义用罪恶的双手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 中国人民进入了漫长的八年抗战,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史实都告诉我们:向侵略者低头就只有砍头的命。如果说侵略者是野草, 我们就应该是拔草的人。不然, 它就会吸取地里的营养, 淹没我们的庄稼。“纷纷世事无穷尽, 后来凭吊空牢骚”, 天下兴亡的道理, 历史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正确的论述, 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 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愿北宋重蹈覆辙的故事永远成为故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来谈。这也是一种听和写的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听说读写可各有侧重, 但都着眼于智力、能力的培养, 由浅入深, 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综合体。文学作品的鉴别, 欣赏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部分之一。俗语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孰优孰劣。而要对教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作家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赏析、抽象、概括, 除了与读者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 文学修养外, 还是离不开比较鉴别的重要过程。

摘要:本文通过《六国论》课堂阅读的比较, 论述了“比较阅读法”对课文学习, 进行写作指导的作用。把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 再用理性知识指导写作实践。通过比较阅读能锻炼质疑思索的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比较,《六国论》,写作

参考文献

[1] 赵德平.比较阅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1, (32) :51-52.

[2] 姜晓宁.用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1, (12) :263-263.

上一篇:“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会计报表的影响分析下一篇:例谈中考数学中概率试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