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美术的形态一直在走向多元,绘画除了以画笔和纸为媒介之外,还有以人的身体为媒介的行为艺术,以建筑为媒介的包裹艺术,以大地为画纸的大地艺术等,与此同时,以城市作为媒介的公共艺术,同样需得到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篇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

引言

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重点在于能否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能否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从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内容陈旧,没有学科与专业针对性,课程内容干篇一律,课程训练模式单一,不能很好地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相对接,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与学习。所以,本研究在传统《立体构成》课程中对课程结构内容作了调整,并引入课题式综合训练,组建了《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内容与实训版块的改革与创新。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空间造型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三维立体空间想象力为目的,从课程内容模块设置到课程实训陪盼都做了大胆创新。

一、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现状分析

2015年,从国家各政府部门层面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下达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希望地方院校能在应用转型发展中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思路。本学院在践行这一应用转型过程中,通过重新审视本学院学科专业的特殊性,积极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与地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把学生真正地输送到企业中学习、实践。同时也邀请其他院校学者与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与论证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在应用转型中找到一条符合本院校专业发展的转型之路。环境设计专业在转型过程中也开始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忽视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教授三年多《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教学与反思,深刻体会到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不上,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专业针对性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研究立体形态造型要素与三维空间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雕塑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但在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大纲、内容、方法都没有学科专业针对性,也没有针对专业的差异性做出内容调整与改变。教学的重点都放在运用构成四大要素中点、线、面、体的做立体造型练习,难点放在掌握立体构成在造型设计中对形式美感的掌握与运用。但由于环境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不同的是,除了关注二维图形的视觉呈现,更应强调学生如何运用具象的二维平面转换为抽象的三维立体空间,这需要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与改革,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创作。

(二)课程实训内容单一

传统立构课程在实训内容上大致分为点、线、面、体四大构成要素練习;运用折纸形式表现2.5维半立体构成练习(一切多折与多切多折)。一方面,这部分的课程实训内容已延续多年,随着学科的发展与细化,传统的课程训练内容并没有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差异有所针对地设置课程实训内容,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学生在课程训练中,通过借助网络学习资源,直接临摹甚至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作品缺乏专业特点与创意,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专业基础薄弱,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提升。

(三)实训内容材料运用单一

传统立构研究的是造型与空间的关系,忽略了材料在造型表达过程的重要性。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更应对日新月异的材料市场有所了解。通过对材料市场的调研与认知,引导学生关注造型的同时也要关注材料在空间造型设计中的表现。在课题创作中,拓宽设计思路,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造出不同的造型形态。学习的难点之_是对材料的掌握与创新运用。传统教学上大多运用纸质材料作为课程练习的主要材料。这种单一的材料表达形式不易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重复性的课程训练内容及单一性材料的表达扼杀了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实验探索精神,使学生缺乏对材料属性的了解和掌握,不能更好地展现其设计创意。

二、课程改革目标

本研究是一个不断摸索、实践、论证的改革过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寻找出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契合的教学培养方案。学习与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立体、空间构成基础》、西南交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空间形态学》《造型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结合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学生的专业基础,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训课题,提高学生的立体空间造型能力、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材料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经过阶段性的课题训陈,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的课程教学质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课程改革与创新内容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1.课程板块内容设置从易到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设置是在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基础之下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很多学生在开始接触中还是按照惯性思维从平面角度看立体造型,无法从多角度去思考空间造型之间的转换与组合。因此,在课程理论版块的设置,需要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首先从课程导入部分,运用建筑设计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三维立体空间形态与构成关系;其次通过对构成四大要素的学习,掌握立体造型构成的表达;再通过对材料构成内容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材料的掌握与运用;最后,通过空间组合形式的理解与建筑设计作品的学习,建构本课程的完整理论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建构三维立体空间概念与想象能力。

2.采用多学科交叉知识激发学生创作思路:课程内容引入装置艺术、公共艺术等交叉性学科内容,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设计作品,运用多学科内容激发创作思路。课程内容结合典型设计案例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与比较,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构成元素与造型演变,快速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三维立体形态构型。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高度,在潜移默化中对立体空间造型有所了解。

(二)课程实训板块的改革与创新

1.立体空间形态、造型能力的训陈: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迅速的从二维图形向三维立体空间过渡,除了在理论教学中给学生看一些优秀的立体空间和建筑室内的设计案例,尽可能让他们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外,通过针对性强的实践练习让学生把抽象的二维图形转换为三维立体造型的思维构架。通过构成四大要素:点、线、面、体这四个基础模型练习,在尺寸为20CMX20CM的底板上完成训练。学生从具象图形出发,通过思考、提炼元素、抽象化设计等方法制作四个构成模型练习(如图1、2、3、4)。

2.综合材料的艺术表达,丰富课程材料表现的多样性:《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增加了材料构成练习这一板块内容。是针对对材料的掌握与创新运用。班上30位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材料的种类、特征,掌握其形态、肌理、色彩等特点的认知。每位同学任选一种材料做九张10CMX10CM的构成演变(不得出现重复性材料)。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以新的、探索式思维去尝试,拓宽材料构成表现的形式。运用启发式与发散式思维想象,采用肌理重塑、构成创新、图形创意等演变手法,实验式地得到不同的材料构成组合形式,并且以2.5维的表现形式运用于环境空间界面设计中(如图5、6)。

3.空间组合课题训练: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制订课题训练内容。以互锁空间、中心式空间、包容性空间、线性空间为课题创作主题,学生根据选定主题,对选题内容通过手绘方案、模型推敲、空间论证等形式,完成课题训练。以培养学生三维立体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组合能力。学生在创作实体模型过程中有助于空间感的建立。需要学生在这门课程过程中着重研究立体与空间的关系,包括空间形式与主题表达,并在30CMX30CM的模型底板上制作出相应的实体模型,制作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空间与空间的围合关系、疏密关系、比例尺度关系的掌握(如图7、8)。

4.建筑空间模型制作的综合提升:建筑空间模型制作训练是以时间轴为内容形式划分整个建筑、室内空间发展演变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优秀设计案例,以案例导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对本专业课程内容与创作的认识。通过理论板块的介绍,学生以PPT形式汇报作品调研内容,从创作思路、形态演变、模型推演等几个方面分享对作品的见解与心得。通过前期的PPT调研汇报,针对所选建筑空间制作实体模型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整体建筑的比例与尺度、空间组合之间的穿插关系、空间结构之间的表达关系。通过对平面、立面、剖面的分析,运用建筑模型纸制作1:60的实体模型(如图9、10)。

(三)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成效

本研究通过三年的改革与创新,第一轮在环境设计14级学生中,共有30位学生参与作品展,每位学生展出作品4件,共展出120件作品参与展出;第二轮在环境设计15级学生中,共有60位学生参与作品展,每位学生展出作品四件,共有240件作品参与展出;第三轮在环境设计16级学生中,共有共有60位学生参与作品展,每位学生展出作品四件,共有240件作品参与展出。通过课程的实训檢验课程知识的转换效果,将课程实训作为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同时通过课程作品的汇报与展出反馈教学的效果,从而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事实依据(如图11)。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要紧紧抓住专业特殊性,密切关注学科发展趋势与行业动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性质,转换教学模式,发展产教——科研一体化,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训基地,组建导师辅导团队,以比赛、项目研究导入课程设计中。借助实训基地平台的搭建,强化学科发展机制,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为后续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建设打下结实基础。

作者:陈莉

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篇2:

谈公共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摘 要】美术的形态一直在走向多元,绘画除了以画笔和纸为媒介之外,还有以人的身体为媒介的行为艺术,以建筑为媒介的包裹艺术,以大地为画纸的大地艺术等,与此同时,以城市作为媒介的公共艺术,同样需得到关注。高中生们是15—19岁的青少年,他们对多维的探索和认知不断在延伸和扩展,为了满足他们对多维的求知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未来视野,具有城市艺术人文关怀的新青年,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正是给与孕育青少年们空间思维和三维审美的种子以阳光、雨露和土壤。

【关键词】公共艺术;高中美术;空间艺术;立体构成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空间构成,具体为物体在公共空间中扩张和延伸的不同存在方式,大到建筑,小到市内的装饰艺术,空间的构成形式根据人的活动习惯、实用需求、审美和文化内涵形成丰富多变的构成语言。公共空间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概念相似又不同,立体构成是公共空间构成练习中的一个分支,公共艺术增加了对人的思考和公共文化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里所传递的课程理念是,公共艺术课程的初衷并不是要设计一个占用空间的物体,而是要设计一个携带我们生活情感,符合空间审美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是结合了环境、文化、人的活动习惯的艺术设计,反映了集体的空间意识和精神的艺术,公共艺术也是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和审美,缓解城市的慌忙和压力的空间艺术。

二、公共艺术的教育现状

空间构成课程是各大高校和美术院校设计学科里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旨在练习学生的空间感知、构成规律、和审美的意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又称公共艺术,在近十年来,成为高校雕塑系的一个新研究方向,与传统雕塑、超现实雕塑各据一方,也是各大院校相继增加的专业方向。在中小学美术课中,高中的艺术模块课和学分制,是效仿高校,突出教学的“以人为本”,体现课程个性化、多元化,国画、版画、油画在各个学校都已经相继开展,有相对完善和均衡的教学体系,也有不少学校在美术课中增加了立体构成练习的实操课,而公共艺术,空间艺术方面的新课程,鲜少出现在高中课程中。

三、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

1.公共空间中的立体构成。

1.1 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里用点、线、面、体等元素探索空间中多元的构成和造型的课程。起源于包豪斯的“现代构成设计”的课程,体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理念”。

1.2 形态要素:

1.21 点;1.22 线;1.23 面;1.24 体.

1.3 表现形式:

1.31直线转体;1.32弧线转体;1.33曲线转体;1.34框架转体

2.校园公共艺术赏析。

城市是现代化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空间,它的构成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活动公共区域,代表着城市欣欣向荣的标志,城市中的建筑、公共雕塑、公共装置等空间艺术则是关于这座城市的人文期待和一面审美的镜子,反映着城市人的精神,比如深圳福田区的《绽放》(图3),以抽象化的花骨朵,由内而外的绽放力量与喷泻而出的喷泉结合在一起,妙趣灵动装点了深圳这座新生的城市,绽放出深圳的青春活力和涌动的能量。城市人的三维审美意识在公共空间中被孕育出来。

四、公共艺术融入高中美术学科的作用和意义

1.当下的教育发展中,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的情境营造,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作为美术中的三维美术素养培养的课程——公共艺术,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融入,又贴合当下的审美方式发展,既可以培养高中生的三维审美意识,又可以引导他们对人们活动环境的理解,是一门与时俱进,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未来,会往多维的方向发展,美术作品会从二维的画面解放出来,变成包围着我们的空间艺术,我们的家庭电影院发展成立体的,电影中的人可能就出现在你的身边,游戏可以让人置身其中,这个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我们的审美方式也随之变化,公共艺术课程是美术课改的突破點。

3.增进人和城市之间的情感链接。

城市,对于外地移居的家庭,或外来务工的人来说,是一个相对疏远和陌生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缓解城市的拥挤感,减缓城市的节奏,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公共艺术课程提倡关注人在城市中的活动习惯,生活需求和情感记忆,为城市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对城市的情感,关注我们所在的城市空间,并于此过程中,在学生们心中播种一颗为当下和未来城市的美化奉献出自己绵薄之力的种子。

注:

1来源:www.tooopen.com

2来源:新浪微博

3来源:msohu.com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2]王中.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D].公共艺术.中央美术学院,2015,11.

[3]李雷.公共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概念辨析[D].美术研究.公共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02.

作者:陈冬燕

立体构成与公共艺术论文 篇3:

以移植缩放促雕塑与产品的融合

内容摘要:以产品设计为例,探讨产品设计与雕塑的融合创造的途径,分析移植缩放等方法在雕塑与产品融合创造中的作用,提出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在依靠工业技术的同时,可以从雕塑表现手法上汲取养料,从而丰富产品的设计。

关键词:移植、产品、雕塑、融合

在产品设计中,移植设计法是类比法的一种延伸方法。移植法是将某领域里成功的科技原理、方法、发明成果等,应用到另

领域中去的创新技法。。移植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简单、有效、易操作,且效果显著,有些成果是载入史册的。如: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有了纤维胃镜、纤维肠镜等,提高了诊断水平,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将遗传学理论移植到水稻种植,有了高产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作为美术学领域的雕塑是如何运用移植法与产品设计融合的呢?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发现异同来完成创新。

一、变“用”为“饰”,化产品为雕塑

变“用”为“饰”,是指把个产品通过放大缩小或不做任何变化地从其常用的领域移植到装饰领域,从而发挥新的作用。作为产品拥有使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属性,创新者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其固有功能之外,发现其新的作用,从而扩大其使用范围或延续其产品寿命。如厦门北站的广场景观,一辆退役的火车头,完整地停在轨道上,与月边的现代化建筑形成定的反差,它以自身向人们诉说着铁路的过往。作为火车头它已失去了使用功能,但它变换了发挥作用的领域,以公共艺术品的形式出现,又拥有了全新的价值。

图1是南靖动车站,南靖体育馆及动车站客家文化广场的廊道。动车站和体育馆移植了客家土楼的形态元素,用现代的材料与工艺实现新的使用功能。与之呼应的是客家文化广场的廊道,该设计挪移了客家土楼建筑的挑梁,曾经肩负重任的梁架,如今是广场景观的个组成部分,充满客家文化的韵味,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对神秘的客家土楼充满向往。

二、变“饰”为“用”,将艺术创作赋予实用价值

立体构成是设计学及雕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空间造型能力。立体构成中的个基本训练就是由平面生成半立体,造型手法多种多样,其中的肌理构成可以扩大表面积,改善纸张的伸缩性。作为基础训练,我们着重看生成形态的美感和创新性,对其实用性是不予考虑的。当设计者将半立体构成移植到产品设计中时,把单纯的装饰变成了实用,不仅给艺术创作赋予实用价值,还让观者眼前亮,发现了具有独特设计的产品。图2是以立体构成方式设计的鞋子,该设计获“海峡杯”晋江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设计移植了肌理构成的原理和方法,让原本没有伸缩性的

次成型材料改变了性质,具有了伸缩功能。于是,一次注射成型的鞋子就改变了其宽松、不合脚的固有形象,以舒适又时尚的方式出现。图3是中国智造大奖TOPl00佳作之的先锋热浪油汀,将肌理构成应用于散热片形态设计上,一改电油汀的规整的片状设计,将散热片设计成波浪状,一方面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其形态容易让人联想到滚滚热浪,提高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同时,该形态不同角度观察时有不同的效果,丰富了产品的视觉表现。图4是款音箱设计,它的构成手法是标准的立体构成,采用锚位叠加的方式形成具有旋转动感的柱体,柱体的内部空间装有音响设备,不用时是富有现代感的装饰品,使用时是不折不扣的音箱。

三、“用”“饰”结合,融创有“意境”的作品

作为单纯的艺术作品,进入人们生活领域的机会和空间是有限的,但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则不同,它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营造的非凡意境,给人们留下隽永的记忆。图5的桌面灯是典型的将艺术创作赋予功能的例子。半球状的人脸雕塑,以壳的结构表现,中空的部分是灯的罩内空间,起聚拢和反射光线的作用。黝黑的面庞悬浮在桌面上,人站立时可以欣赏人脸雕塑,入座后可以享受照明功能,整个环境充满艺术氛围。

看过2016奥运会开幕式的人们,对主火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艺术感十足加上科技味浓郁让观者由衷赞叹其创意。(图6)主火炬远观是系列的半球状的点以放射状排列,该图案象征太阳。圣火被点燃后,奇特的视觉效果出现了:原本同心圆状的发射图案以三维立体的方式旋转起来,变换着不同的效果,宛如太阳的光芒照射着整个马拉卡纳体育场,发射出的光芒令人炫目。旋转的过程中不断出现运动螺旋的效果,呈现DNA的形态,代表生命。太阳、运动、生命,让人们对奥林匹克的认识更加深入,“艺术+科技”的表现形式也让人们惊叹其如科幻大片。该火炬是个美轮美奂的风动力雕塑,是雕塑家Anthony Howe的作品。该作品严谨地运用了动力学原理,用精密的三维设计创造出奇幻的韵律,其工作方式类似于气象台的风碗,有风出现就转动。当火炬点燃后,局部空气的加热使得周围的气流发生变化,小球就绕轴发生转动,金属反射投射光,形成魔幻般的动态效果,这是个饰用结合,融创非凡意境的典型案例。

生活中还有许多饰用结合的设计案例,如图7所示的创意暖气片设计就是组移植缩放加饰用融合的拥有独特构思的设计。曲别针是我们平时用来夹文件的用品,放大移植作为墙面装饰是进行浮雕化设计,再进步深入,利用其管状结构和其连通性,将其与暖气片的功能融合在起,独特而美观的暖气片就出现了。同理,稍作变化进行连通的一串衣架造型的暖气片,放在浴室最合适不过了,既可以满足采暖需要,又可以加热衣物,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乐高积木的移植,肌理构成的移植以及浮雕等多种造型的暖气设计,使得它再也不是人们在室内装修时想方设法要隐藏的物品了,而是墙面上的道独特的风景线。

通过这些成功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雕塑和产品之间是可以通过移植缩放来实现主功能互换的。中国2025规划中的关键词是“智能”,随着智能制造的逐步推进,今后小众化、个性化设计的需求会渐渐增长,强调独创性的雕塑艺术与批量生产的产品融合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移植缩放只是众多设计方法中的种,通过进步探索雕塑和产品的融合创造方法,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雕塑作品,像奥运会主火炬样惊艳全球。

作者:刘晓宏

上一篇:高校教育与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