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建设新的农村地区时,改善电力网是基础设施的一个优先事项,农村电力网的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力效率和质量,确保在生产和媒体中安全地获得电力。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从总体网络分配规划到当地的传输和分配设备,目的是改进系统,使之合理化。

第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需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业丰收、农村稳定、农民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走向复兴的关键。我国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要求。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主要指在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新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农民物质财富的富足,还要有农民精神财富的充实和新农村文化的繁荣,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求乐、求质、求新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的需求,在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农民提供丰富的更高品质的精神享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起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3、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村民关系和谐融洽、新农村乡风文明的需要。邻里关系、村民关系和谐融洽、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明显减少,人际关系日趋淡漠,加之少部分人追逐利益的冲动驱使,从而导致邻里关系不断疏远、村民之间互助友爱的美德逐渐丧失。在个别村庄,由于很小的利益纠纷,就可能导致严重的村民群体事件爆发。对于这样的现状,应该通过把分散的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及外来流动打工人员在快乐愉悦的活动中进行思想交融和情感沟通,增进彼此间乡土人情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进而构建友善融洽、乡风文明的村民关系,为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有益的文化氛围。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领导重视,可重视的是喊口号。不少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发展就行了,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儿难以体现出来;认为领导干部调动频繁,自己任期有限,长久的见效的事业留待以后的领导去解决吧,缺乏公务员应有的奉献精神和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愿望。所以,有的领导实际是会议上强调要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行动上。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是无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一项工作,从不关心,从而忽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软实力潜在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2、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新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手机甚至电脑、网络媒体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3、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下乡起不到基础性作用。文化下乡应该说是我国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抓得比较扎实的一项工作,但是这项活动的广度和频率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上级部门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广大年轻知识性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

三、新农村建设如何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1、重视转变领导观念,做到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明确领导责任,把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切实做到领导力量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分管领导亲自抓,部分负责人件件抓,文化干部详细抓,使出现的问题有人管,吩咐的问题有人做,交办的问题有结果,才能把中央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已成定局,而农村文化的客观现实,必须要求我们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摒弃领导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保守思想的工作作风。

2、重视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阵地建设的投入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首先要在解决资金上下功夫,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当地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新农村文化建设设施落后的状况。政府在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文化建设资金的同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办文化。政府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加快改变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阵地建设滞后的状况。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保证文化干部的人才质量,严把进入关,凡进必考,实行聘任制,对乡村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种是将乡村文化干部送到文化院校进行深造,另外一种是从文化院校聘请专家学者到农村办文化人才培训班,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新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知识性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尽快培养一批又一批新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成规模、良性可持续发展。

3、重视发扬和传播民间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种类与形态十分丰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各地农村蕴藏着许多闪光的、优秀的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是新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中,我们应该在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丰富资源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引进、容纳、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方面,不断加以创新,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的文化产品,打造出中国新农村新文化的精品。如何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创新活动载体,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这些都要求我们强化意识、认真研究、深入农村、收集整理,融进时代特色。

民间艺术人才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其文艺作品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道独特风景。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这种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由于选材方面的高要求和人才方面的单一形式,客观上导致了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局面,甚至出现失传。政府应当发掘本地的民间艺人并对其实行补助,并让他们带徒授艺,不断培养民间艺术人才。让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提高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足够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4、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从市场发展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农民自办文化应运而生,如“农村文化大院”、“农村电影队”、“业余剧团”、“农家书屋”等,这种“自办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更可以把它做精做大,做出有较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并形成文化产业链。新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经济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我们在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发展健康的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的依托。近年来,有些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往往聚集优势文化资源,力促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向产业化发展。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较好的市场切入点。在一些新农村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形成了自觉的品牌意识,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总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找到了一条宝贵途径。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大新型农民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级各部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新时代农民的热切期待,重视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规范引领当代农民的思想和行为,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樊勇.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史哲辑学科范围.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

(作者单位:宁海县文化馆)

作者:兰文聪

第二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美丽新农村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应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

1、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教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这就导致了盲目攀比、封建迷信和赌博等低俗文化的泛滥。

2、受城乡发展二元化影响,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脱节。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与世界经济接轨,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城乡发展出现了二元化的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来的社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人看不起村,农村人不了解城市,造成了两种文化理解和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的外源性文化进入农民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的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农村的文化管理相对薄弱,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而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又不健全。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简单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出文化应有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农村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极不适应,迫切需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社会的整合。有利于纯净风气和思想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消失和发生蜕变,宗法观念、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随处可见,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有的地方农户办红白喜事或节庆日,往往举办一些低下粗俗的文化活动,如邀请杂牌歌舞队表演下流的脱衣舞,借以招揽观众。一些乡村赌博成风,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一些地方开始复活。农村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社会心理素质差;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能力差、时间长,与现代高科技农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把他们打造成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再造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花大气力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是经济的内核,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传统乡村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农家乐、生态文明村、观光农业园等农家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民找到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且节能环保的致富之路。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引领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基层民主在一步步推进,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增强,和谐农村的构建在逐步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日趋进步。当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采取下对策措施。

1、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政府部门投入机制。各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如宣传部门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协助,文化、体育要负责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民政、公安等部门也要出人出物,抓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服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任务,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来关心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整合地区资源。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当地建设。要将文化建设与地区优势紧紧联系起来,建立起双向互动、互惠的双赢。

2、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和满足的水平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加大“种文化”活动的力度和覆盖范围,通过“种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要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交流平台,增强农民本土民间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认同感、归宿感,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无论是“送文化”还是“种文化”,都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及当地的民风民俗,让群众喜闻乐见但又不能低级媚俗。

3、加强新农村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有了稳定的队伍,才会有经常性群众活动的开展,文化设施的利用及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组织为补充的形式多样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首先要配齐乡镇文化站干部,切实解决好文化站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培训指导作用。再次要发挥好对群众文艺团队的引导作用。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开展一些形式新颖、思想向上、内容健康、易于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作者:段德平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

【摘 要】在建设新的农村地区时,改善电力网是基础设施的一个优先事项,农村电力网的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力效率和质量,确保在生产和媒体中安全地获得电力。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从总体网络分配规划到当地的传输和分配设备,目的是改进系统,使之合理化。在新的农村建设中,根据综合系统规划、总体远景、客观性、现实性和相称性原则,提出农村网络重建的口号。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电网;电网建设原则

引言

随着国家更加重视农村发展和电力网质量标准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但在实践中,农村电网的使用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由于耗电而造成的高昂电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划、全局观念、客观实际及适度的原则,以实现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的建设。

1农村电网的应用现状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包括60多年发展在内的中央农村地区电力网的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规模庞大、运作良好的电力网。农村电力网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中国大浪将农业活动转向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虽然农村电力网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农村电力网的发展依然较为稳定,农村经济的困难突出了与执行有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农村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低,加上电力技术和设备有限,导致计划建造的网络结构相对不均匀,尤其是市场经济增加了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但是,由于电力网络老化、设备陈旧和安全线不足,农村地区的生产性生活受到严重限制,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出现停滞,我选择居民的人身和物质安全。同时,负责维护和管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网的人员面临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巨大的技术差异。因此,电力供应网的更新也受到影响,新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趋势。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原则

2.1结合当地发展现实

不同于农村经济发展、人口和供电,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要,坚持客观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电网建设,确保建设过程中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电力需求量较大的农村地区,应努力整合电力资源,培训电力技术和维护人员,确保当地电力需求。对于电力需求相对较小的农村地区,还应制定有效的供电规划,在适当降低用电量和线损的情况下,实现电网的长期优化配置。

2.2务必树立大局意识

农村电网的建设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期稳定,这是不可忽视的,必须有全局感。农村电网建设应当纳入电力资源的总体布局,使农村电网成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电网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不能取得很大进展,不能开展面子工程,始终把农村人员的生产生活放在首位,我们要牢记千家万户的用电需求和安全,只有坚持电网建设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才能稳定。农村電网多为辐射型电网,负荷转移能力差,停电检修范围大,供电可靠性低。许多农村采用单回路供电,输电能力差。即使在某些地区,供电的可靠性也低于99%。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供电线路长、损耗大、电压低、负荷异常等是农村电网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参与农村电网建设的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一思想,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农村电网建设上。

2.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了保证电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科学供电、合理供电和长期供电,有必要对新农村电网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规划,在农村电网建设中变配电变压器的位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根据农村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选择变电站位置是绘制农村电网规划蓝图的基础。只有科学选线,电网才能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过去农村电网配电变压器的选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容量选择上普遍存在“拖架”现象,既增加了输入,又增加了变压器损耗。因此,有必要重点分析配电变压器容量和选型方法,并尝试选用S9等节能型变压器。例如,农村电网线路的老化和过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长期、及时更换粗导线入手,以减少线路损耗和电压降。此外,由于农村电网的特点受季节性时间的影响较大,电力负荷波动较大,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采用母子变压器或电容调节变压器,以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时期农村建设的需要。

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策略

3.1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电网结构

在农村电网建设中,电网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合理的电网结构和布局,可以大大提升供电效率和质量。当前农村电网结构大多不够合理,需要调整和优化。首先,在搭建农村电力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如生产生活需求、电力负荷特点等。以此为依据优化电网结构,重视主干电网和线路建设。农村变电站的位置应该设置在电力负荷的中心地区。如果农村用电类型主要是生产用电,则要建立35kv与110kv电网的衔接和转换网络。其次,要重视电力稳定性。可以设置“闭环结构,开环运行”的形式,一旦发生电力故障,则转换使用正常线路,保证用电网络正常运行。

3.2对农村电力设备线路加强建设

农村落后老化的电力设备和线路,严重影响了农村用电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因此,电力设备和线路的建设升级迫在眉睫。首先,对农村原有电力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将不符合用电要求的设备,进行更换或升级。选择质量和性能优良的电力设备,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要注意选择节能型电力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重视农村电网线路安装和管理规范性。在进行农村电网建设时,电力线路布置和安装要由专业人士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严禁用户私自拉扯线路。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村电力线路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提高电力线路的使用寿命。

3.3全力保障农村电网的电压稳定

当前农村电力系统普遍存在低电压的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农村电网建设时,政府和电力部门要加强重视,优先解决低电压问题。一方面,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使用消弧线圈来减少电网中的电压,可以有效保证电网电压的稳定。另一方面,对建设后的农村电网系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加强对电压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供电过程中出现的超高或超低电压状况,由电力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农村电压稳定性。

结束语

在新的农村地区发展电力网应以电力市场的需要为基础,并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安全可靠的农村电力网,考虑到农村电力网的现状。特别是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合理优化和建设新农村地区的电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仝延玲.建设水平上台阶提速新农村电网发展[J].农电管理,2018(06):31-32.

[2]唐智星.新农村电网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0):97.

[3]王海涛.新一轮农村配电网建设升级技术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19):152-153.

[4]李毅.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关键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8):234.

[5]张继明.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关键技术[J].数码设计,2017,6(11):37-38.

[6]李洪宇.河北南网农村配电网建设与建设升级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作者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蓬莱市供电公司)

作者:王岩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呼唤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建设农村征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旨在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征信体系 信用体系 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并强调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农村征信体系是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征信体系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较薄弱,甚至缺失。而当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征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007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可见在现阶段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但是我国的财政收入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还有很大的缺口,这部分缺口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农村信贷投入增长机制去填补,这就要求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而农村征信体系是农村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建立农村征信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一个非征信国家有可能在其他所有的交易对手中毁掉自己的信誉,在国家形象、投资环境等方面都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又是我国征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商品流转、资金融通都离不开信用。如果农村信用缺失,随意拖欠贷款,交易主体互不信任,会使农村企业和个人面临极大信用风险。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必须建议一个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

第二,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可以较低交易成本。首先,目前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导致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交易活动发生困难,使社会运作成本大大提高;其次,就一家银行来讲,其面对的客户成千上万,单靠自身力量来准确地了解每一客户的信用状况,会导致高交易成本、低融资效率;建立农村征信体系能够降低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相互之间的信息变得简单、透明。

第三,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建设新农村,不能忽视构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普及信用、征信知识教育,建立基本的信用制度,对匡正农村风气,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新时期新型农民整体素质的需要。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国要建设新农村,就一定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征信基础较差;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收集、整理、查询信用信息难;农村征信体系机构征信能力欠缺。建设农村征信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全面建设:

第一,加强农村信用和征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该通过多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征信知识开展广泛的宣传,为征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建立。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通过多种载体、途径进行诚信宣传:通过宣传栏、板报、橱窗、街头表演等形式在乡、村宣传普及信用知识。要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农户的“四信” 创建活动,在区域内选择几个基地定期开展信用和征信建设,宣传普及信用、征信知识。

第二,完善征信体系的法律制度。农村征信体系是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严格的市场惩罚和道德约束为保障,以个人的道德约束为辅助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应尽快制定、完善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厉、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全国性的征信法规还未出台的情况下,可以参考国外以及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性的法规,制定一些适合本地区情况以及农村经济金融市场特殊性的地方性征信管理条例或者具体办法;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在执法程序上,由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都多而小,因此还可建立一种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的特别简易程序,以加大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力度。

第三,加强人民银行在农村征信建设中的管理职能。人民银行是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部门,国务院在《人民银行法》中赋予了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的职责,所以人民银行有义务承担起建设农村征信体系的重任。对于人民银行来说,人民银行分支行应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推动区域内信用社区的建设。首先,应建立或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将工商、法院、公安、商业银行、邮政等征信数据库连接起来,完善征信体系的数据库,铺设从地市级中心城市到县(市)级联社、乡镇级农信社信用数据库网络,实现各个主体征信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人民银行应加快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合全国各区、各阶层的统一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再次,稳步推动配套机制建设,确保数据库信息准确齐全,严格要求各金融机构按照统一内容和技术标准征集报送信息。

第四,加强政府职能,协调农村征信建设各主体之间的工作。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整个建设工作不仅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参与,而且还要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政府的推动才能促进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

①政府作为权利主体,应运用其行政权力将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农村征信数据统一起来,政府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建立一个公共的数据平台,实现征信数据共享,以推动征信体系的建设。

②政府应加强对征信服务业的管理,包括市场准入管理、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执业规则的执行等,这些都可以协助征收者完成相关征信数据的收集、整理等;推动有条件的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参与征信体系的建设。

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培育征信人才,制订政策促进征信行业发展等方面打好基础、创造软环境。

④有关政府部门和法院应起到一定的信用监督和执法的作用。

第五,以农村信用社为依托,同时强化其他征信主体的作用。以当前情况看,农村征信体系仍然是农村征信体系的主力军,因此应发挥其在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快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开发及电子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引进高学历的新员工,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加快建立农户信用记录档案,才能积累信用记录。另外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等农村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开展农村征信活动的力度。

第六,加快农村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机构的建设。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信用制度必须有健全的信用服务机构作为组织保障。可以像美国那样培育专门从事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如培育权威性评级机构,提高征信公司信用调查水平,引进外国征信公司,鼓励中外合作,鼓励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网上向用户提供在线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户建立自助性担保组织,通过多户联保、互保等方式,推动和化解农民贷款难题,为农村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连飞 张秀平:征信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华北金融,2007,(5)

[2]魏一民: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

[3]王文燕 江小丽: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J].西安金融,2006,(8)

[4]杨 荣: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J].金融与经济,2006,(12)

作者:王惠凌

第五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在当前我省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的发展表现的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党组织不健全限制了先进文化的传播。我省农村普遍存在着党组织不健全、党员年龄偏大、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先进文化、政策、路线方针难以科学贯彻,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不够,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系列问题。

(二)先进文化宣传的场所和形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省农村目前的文化场地普遍落后,文化站、文化馆数量不足,面积狭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有些乡镇甚至没有场地进行文化教育,加之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方式很少有变化,文化活动单一,形式古老,群众反感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更不会主动学习和利用文化,文化的应用和农民的生活相距甚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不适合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缺乏一支传播先进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方面农村难以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优秀人才为了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的优势,纷纷流入城市,有才能的年轻人靠自己的才智和技术落根城市,不愿意在村里做贡献。农村自身培养的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由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和待遇相对不太高,交通不是十分发达,各种资源的利用不是太方便,因而大多城市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愿到农村,这样农村缺乏人才的问题难以解决。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势必影响先进文化的传播。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河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去认识,认为“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抓文化是帮忙”, “一手硬、一手软”或“嘴硬手软”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被长期抽调做计划生育、包村蹲点等“中心”工作,文化工作无人顾及,等等。

(二)经费匮乏,资金短缺。大多数农村文化设施资金短缺,活动经费匮乏,导致文化建设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全省有70个县级文化馆2005年无业务经费,占总数的51%,大多数文化活动要依靠文企联姻等方式开展;乡镇文化站更是缺乏经费,一部分文化站全年无活动,成为有名无实的挂牌站。

(三)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和省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都制定了明确的法规政策。一些地方没有很好落实,致使一些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次上访甚至离开热爱的文化事业转行。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政府应对农村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实行优惠政策,完善各种教育体系,加大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教育,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二)开发适合农民学习形式的文化艺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根据不同地区,挖掘本地的文化优势项目,结合经济条件,发展一些文化产业。根据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把文化教育与适合农民的形式结合起来,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熏陶教育他们,把文化学习发展成为综合的体系。

(三)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等途径,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面对我省农村人才流失和缺乏的现象,首先要在基层农村培养适合农村的本土文化、了解农村而又对农村有感情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向农村提供优惠人才政策,提高農村人才的待遇和扶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发展。最后,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三、结束语

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发展先进文化为构建农村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一个经济发展、文化落后的社会将是畸形的、不健全的、不和谐的社会。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既是抵御腐朽落后文化,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工作中,必须重视对于农村文化领域的建设。

作者:贾林

上一篇:农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旅游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