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对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下注重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学生自学能力的构建表现在三个方面: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会相应体现出四个特征:学习意识的强化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学习过程的研究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篇1:

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围绕“目标周周定”这一活动,针对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教学实验。通过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制订合理有效的计划、培养积极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四个阶段的引导与努力,实验结果初步显现成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教学实验;语文学习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很少具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他们常常是跟着老师走,要达到什么水平、学到多少东西大都是老师说了算。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准备度不同,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不同,最终学习结果自然也就不尽相同。有不少学生虽然很努力也难以达到老师的要求。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屡屡受挫,以致失去信心。也有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优于其他同学,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效果差强人意。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语文呢?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是动机阶段,它决定了今后学习的方向,因此要想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首先需要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建立理想的心理期望,促进其有效地学习,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效益低下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目标周周定”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其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自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要求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等等,分学段对小学生提出了学习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二、具体方案

“目标周周定”的活动,旨在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制订一定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中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初步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

(一)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发自学动机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区理论”可知,如果将学习目标定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为之努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就能逐步达到目标。

学生对自己的不足是比较清楚的,所以我决定让他们正视问题,并努力解决。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语文学习目标周周定”的计划。期初我就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应学段的目标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公布,并张贴在班级宣传栏。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课程总目标,结合每天的学习内容,衡量自己学业欠缺的地方,有的放矢地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起初,学生对此反响平平,但是仍然按要求,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写下了自己的周目标。一周后,经过自评、小组评、老师评,有7位同学达成目标,他们就制订下一个目标。而剩余23位同学未达到目标,则继续为此努力。

学生每周以一个小小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语文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动力更强。不仅如此,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个简单的目标,在一步步前进中逐渐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制订合理有效的计划,掌握自学方法

计划就是将目标分解成小任务,落实在具体行为上。所谓合理有效,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做事分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优先完成。经济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80/20理论,即: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在第一周实验结束后,我分析了7个人完成目标学生的原因,他们对于自己的目标做了具体安排,并能抓住重点,保质保量完成。而那23个学生之所以无法达成目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不会合理安排。

第二周,我让学生在审视其目标的基础上,重新安排自己的计划,并要求他们将最有利于目标达成的事情(方法)放在首位,如:孙同学的目标是:不拖拉语文作业。经过分析其拖拉作业的原因:易开小差,易受影响,喜欢边做边玩。那么他计划中首先要做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对此予以奖惩,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样是以不拖拉语文作业为目标,周同学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上课听不懂,思维能力弱,反应慢。因此,他的计划的重点是:加强预习,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做好复习工作……学生通过制订和修改计划,确立了事情完成的先后顺序。在第二周时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学生将目标具体化为计划,整个过程并不容易:大家花了些时间去分析问题,比较异同,寻找优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还要反复修改、调整问题。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比较、分析,他们看问题更全面,更能抓住重点了,逐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三)培养积极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坚持自学习惯

克莱门·斯通说:人与人的差别只是一点点,但这小小的差别却有极大的不同。小小的差别是思维方式,极大的不同是这思维方式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以说,思维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有的学生虽然树立了周目标,也对此制订了实施计划,但总是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这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制订计划初期就对于自己是否能达成心存怀疑,甚至从一开始就否定自己。这些消极的思维影响了他们的信心,一旦遇到阻力就很快放弃。如:小伟同学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写字端正、漂亮。但连续两个星期都没有进步,甚至还退步了些。原因是什么呢?他希望能和小雨同学一样写出漂亮的字,但是又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因此,他常常在希望和失望中徘徊。结果,字没有进步,对自己却越来越没有信心。

学业要成功,目标要达成,就需要拥有积极的思维。所谓积极思维:就是面对工作、问题、困难、挫折、挑战和责任,从积极的一面去思考,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思考,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为了引导小伟同学形成积极思维,我与之谈话,让他明白自己没有必要和同学比,只要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那就是进步。在我的鼓励下,他将每天写的字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自信逐渐增强了。

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阻碍。这时,坚强的意志力能促进目标的达成,反之则失败。比如:赵同学的目标是流利地背诵课文。但是,连续两周没有达成目标。他说,课文教完之后他都会背诵,可是怎么也背不全。在与其沟通以后,发现他虽然对自己高标准—流利地背诵课文,但是却没有严要求—边看边背诵。于是,我希望他掌握记忆技巧,同时放低标准:①在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进行记忆;②先理解后记忆;③背诵目标分解,减少每天的背诵量。赵同学每天背一段,一开始有些吃力,但在他不断坚持之下,终于能流利地背完课文了。而且,这次的成功,使得他的自信心提高了很多。

由于思维模式的改变,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潜能,获得了信心。再加上意志力的培养,他们达成目标的能力不断提高。到了第四周,学生几乎都达成了目标。有的甚至已经连续达成三四个目标。

积极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乐观的态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而坚强的意志使其避免了半途而废的失败,成为将他们送往成功彼岸的桥梁。

(四)进行卓有成效的反思,提升自学能力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

学生在制订目标、实施计划、最终克服困难达成目标之后,需要再做一件事情—反思。反思自己上一个目标的设定是否有意义,计划安排是否合理有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什么、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在反思之后,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总结经验,设定下一个目标。如:小丁同学先设定目标是:上课认真听讲。当能达成这个目标后,他反思了整个过程,觉得自己虽然能尽量做到认真听课,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于是他思考了原因,并决定通过积极回答问题来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以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于是他又制订新的目标:上课积极举手发言。

反思既是对上一轮目标达成所用耗能的考量,又是对下一个目标制订的指导。它的存在将促使学生能更加高效地自主学习。

学生从最初制订目标到最后的反思,再到制订一个新的目标犹如一个不断旋转上升的螺旋,回环往复,逐步提高。在学生看来他们只是制订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目标,但是日积月累中他们逐渐学会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高效合理的学习进程,在一次次努力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是小小目标,大大收获啊!

三、研究反思

在30个小学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为期四个半月的教学实验之后,我发现从班级整体课堂关注比例、回答问题频次、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当然,在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仍值得进一步的关注和改进:

(一)处理好教学目标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

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自制力也较弱,如果一味地追求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或者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期待过高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挫败感,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的教学目标要尽量着眼班级整体和阶段需求,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同时更要保护其学习兴趣。

(二)兼顾独立探究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自学更多地是体现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但是语文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是用以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究精神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通过小组学习、专题研究、社区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学习形式来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协调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衡量学生自学能力大小的评判标准,应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记忆和语文常识的灌输,更应关注到学生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鼓励学生个性的见解。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应尽量平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课堂上多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课后布置些探究性或者活动性的作业,引导学生高效、快乐地学习。

(四)积极审视教与学的关系

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逐渐提高,促使教师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根据学情积极审视教案,实时调整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加强课后的教学反思,有备无患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

(五)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效收益相结合

这一学期一直在坚持这项“目标周周定”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益,但是一个行为短期内无法内化成习惯,固化成其自身的能力。我深知这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而且会出现反复,但是这一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因此,我將继续努力,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展开合作交流,在学习方法的指导、综合性学习平台的创设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争取实现长效收益。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

[2][美]本特森著.于开莲等译,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汪朝.语文学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

[4]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0.

[5]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6]张万兴.活动教学理论与典型案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5.

[7][美]乔安妮.黄宇(等译).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9.

[8][英]戴维·霍普金斯.杨晓琼(等译).教师课堂研究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9]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10] 郭文斌.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科学出版社,2012.10.

[11]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0.

作者简介:王莉,苏州大学教育学硕士。

(编辑:刘畅)

作者:王莉

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篇2: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对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下注重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学生自学能力的构建表现在三个方面: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会相应体现出四个特征:学习意识的强化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学习过程的研究性。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是学生的现实成长和长远发展,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相应会促使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形成,这些方面对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奉献社会无疑是有意义的。

二、自学能力,顾明思义是自己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创新实践三个方面,概括说,就是学生主动进入知识领域,有独特的心理感受,能提出疑问,表达见解,完成知识的学习;能“举一隅而知反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创新实践三方面相辅、相融,但能力呈阶梯式,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判断、解决语文问题,是一个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的基本素质;能主动参与学习,自觉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获得语文学习的成果,这是学生自学能力的较高水平的表现。

自学能力是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的自能阅读、自能欣赏、自能评价、自能写作、自能修改的能力。自学的过程就是“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学习过程,一般讲,“运用了自己的心力”,也就意味着真正动了情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最佳状态,学生入情入景,真正进入阅读理解,进入鉴赏评价,那么感知语言、理解作品、审美判断就不会是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他的学习方法会有明显变化,学习效果也会有质的飞跃。

首先,他会主动去学习,如主动预习、主动复习、主动查找相关材料、主动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如一学生在学习了《热爱生命》、《提醒幸福》等文后,在报纸上看到了《拯救美丽》一文,把它推荐给老师,全班同学进行了比较阅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意识加强了,有初步的鉴赏评价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会更灵活,学习内容也是多元的。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会更强,方法会更灵活,除了预习、复习课文、写日记、读后感,这些常规的方法外,还积极去收集材料,丰富自己的“资料库”一一名言警句、古诗古词、同题文章、名家名段等等;另外,还关注新闻媒体报道,聚焦社会热点,关注国际风云,三言两语的评论,体现成长轨迹的同时,也体现了潜在的智慧,学生并非只是“在手一本教科书”,他会主动超越教材,会用课内所学去领略语文小课堂之外的大千世界的精美所在。

另外,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他的学习过程往往是探究性的,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收集到刘禹锡的诗作多首,分析了他的性格、情怀及写作动机。再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班羚飞渡》后,课下查阅了大量资料,收集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诸如《善待生灵》、《种群的延续》、《藏羚羊的跪拜》等文章,同学们写了有关的评论,还出了一期有关藏羚羊的黑板报,登了学生的评论《富人的装饰欲一一藏羚羊的悲剧》等文稿。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恐怕并非只是关于藏羚羊的知识。

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如能具备一种能力,去提高自我,去适宜社会的需要,则会得益于当前,受益于终身。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教师应该潜心研究的课题。在此,笔者粗浅谈几点体会:

1.需做好几个引导:引导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引导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引导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需坚持几个习惯的培养:培养写规范字的习惯;培养利用工具书的查阅习惯;培养多积广采的积累习惯;培养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培养思考文旨、思考语言、思考情感、思考书里书外、思考社会人生的思考习惯;培养随笔杂感书写、抒情散文释怀的写作习惯。

3.需搞好两个重视:重视古典诗文及现代美文的吟咏背诵;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

4.需做两个尝试:尝试把自读课文的阅读、质疑、表达的权利交给学生;尝试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一个成语、一首古诗、甚至一整篇现代文,学生都会给你惊喜的表现。

以上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叶老所言:“惟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我们会继续这方面的研究,走进语文教学的亮丽天地。

作者:刘凤霞

语文自学方法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 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然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串讲串问、以讲代学、以问代学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氛围虽然显得很活跃,但效率并不高。还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教师,不善于动脑思考,不深入探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局面,致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不到提高,语文成绩也不理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有效途径。学生有无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好坏,对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有直接关系。预习有利于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相应进度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课堂学习。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及其重要性,加强自学的信心,提高预习效率。

1.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中国的文字有很多形似字。不查字典,想当然地去读,容易读错。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爱查字典,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读书时,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在读课文时,把一些好词好句做上记号,以备以后写作文时用,对一些复杂难懂的句子也用笔做上记号,以便查阅资料时容易对号入座。

3.读书时,边读边质疑的习惯,要让学生知道“学贵有疑”。如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二、鼓励学生质疑见,让学生在答疑和争辩中提高自学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在教学中注意把鼓励学生提问、争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预习和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困难所在,使自己的讲解和训练有的放矢。在讲读过程中,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乃至争辩。在最后总结时,也让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弥补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有学生提出:“文章在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为什么有一大段议论?”有学生认为这段议论与中心无关,应该删去。我鼓励大家认真看书,想想文章中为什么写了这段议论。这时就有学生答出:“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使文章很自然地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也有的学生答出:“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这样活跃,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如此生动,学生就不能对课文有深刻地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勤思考、多联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现在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单调枯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灌输“大语文”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教材,学习教材中的字、词、句、段、篇,更重要的是学习教材外的知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要想学好语文,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采取介绍精彩片段的方法(类似于电影或电视剧的宣传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完整篇或整部作品。还可以经常举行阅读比赛,看谁阅读的课外读物多,谁课外阅读的质量高。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语文教师还要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把电、光、声统一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视听功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有关的图片,再配以文字说明,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给学生演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名家的朗诵篇章,让学生模仿名家的语音、语调、节奏,让学生能够得到规范的训练。在教学小说、戏剧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同名电影,以此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不同的人物特点,让学生把课文演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落实了课文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总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能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锐.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1(20).

[2]李海燕;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0).

[3]易美英;;浅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抓好新知预习[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

[4]张文丽;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责编 张景贤)

作者:谢小红

上一篇:入团申请书高中优选3篇下一篇:网络网络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