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避税探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在税务管理方面,需要严格依据各个国家的税法进行税务筹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各类应税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跨国企业税负。对此,本文首先对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的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对国际避税港税收制度模式以及国际税收筹划要点进行详细探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跨国公司避税探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跨国公司避税探究论文 篇1:

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综述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避税问题逐渐凸显,税务部门和学界对此都十分关注,因此对企业避税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本文就企业避税的影响因素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主要从微观企业和宏观政府及经济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微观因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股权结构、管理层特征及其薪酬等。宏观因素包括政府补助、政府监管效率及执法力度、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制度等。

关键词 企业避税 代理理论 政府

一、理论分析

避税理论表明,公司是否采取避税行为需要权衡避税成本和所得收益。避税成本包括避税筹划和实施支出、潜在的处罚和名誉损失,避税收益则是更大的税收节约(Chen等,2010)。避税是企业节约现金流的重要策略,来抓住好的投资机会;但随之经营风险也会上升。双重效应下,企业进行避税活动需要考虑成本收益,以期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进一步地,出于我国财政收入以及企业长远的考虑,对企业避税行为要严格与逃税区分开来,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对企业避税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研究到底什么影响了企业的避税行为是有一定意义的。

以前学者关于避税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从微观考虑,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管理层、股权结构、盈利能力、资产结构、企业类型等企业特征对避税行为的影响;一类从宏观考虑,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征税的执法力度、征管效率、各地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等等。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避税的多种因素进行总结评述。

二、研究发现

(一)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

有学者提出,公司避税行为是一种将财富从国家向公司所有者转移的手段,能够减少企业当期现金的流出,产生额外的内部资金。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立足,必须保证有重组的资金来运作以维持正常经营。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更甚者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清算。此时,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难度较大,企业会面临较高的债务成本,而避税通过节约现金流从内部为企业提供融资,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收益(Beng等,2009)。因此,笔者认为,无论对正常企业还是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来说,现金流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作为可以为企业节约现金流的避税手段,自然是各企业青睐的一种方式。因此,财务状况是企业影响避税行为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

在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治理下,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避税决策属于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决策,由企业管理层决定。因此,企业管理层的行为自然会对企业的避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层行为或高管特征等对企业避税的影响也是以往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例如,Scott等(2010)通过跟踪908名高管随时间在企业间的流动构建数据集研究表明个人高管在决定企业避税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为增量效应,且高管对避税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特别地,高管持股会对企业避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Phillips(2003)的研究认为对当企业对管理者实施激励措施时,管理层会采取更多的避税手段进行避税,从而使得公司的税收成本得到降低。Erickson等(2003)的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财务欺诈水平越强,同时企业的避税程度也越高。Waston(1979)发现当董事的股权达到了一定程度时,管理者的股权使得管理者有更大的能力控制自身地位,此时管理者将会更多的运用自身的权力利获取自身利益。Demsetz(1985)的研究同样发现,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的避税程度之间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当高管持股比例偏低时,管理者受到股权激励措施的激励作用,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达成一致,企业的价值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当高管持股比例过高时,股权激励的效果反而会下降,管理者将加强自身的寻租行为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从以往研究来看,的确管理层会对企业避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高管持股比例。

除了代理问题,企业的股权结构也会影响其避税行为。包括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外商投资者持股等都会影响企业避税行为。例如: Egger et al.(2010)对欧洲国家507542家企业展开研究,探讨外商所有权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发现在高税率东道国的外商企业相比于在低税率东道国而言具有更高的避税率,这些企业则主要利用利润转移战略作为跨国公司避税的一种手段。Demirguc- Kunt&Huizinza(2001)调查了世界上80个国家的银行外资所有权与避税情况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数据分析显示,那些外资银行相比东道国本土银行支付了更低的税费,可见银行避税与外资所有权息息相关,这项研究表明了被研究对象银行也会利用税收优惠策略、利润转移战略来进行避税。

(二)企业外部的宏觀因素因素

企业的避税行为不仅仅是微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还会受到来自企业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税收作为地方政府及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从该角度来看,政府是影响企业避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企业经营的好坏、现金流的多少、以及融资的难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形势。当经济上行时,企业经营可以产生更多的现金流,也可以以更低的资本成本获得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避税动机可能就没那么强烈。相反,若企业处于经济下行期或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生存难以为继,一方面企业可能上期亏损而不需要考虑避税,另一方面企业可能会尽力避税以使更多的资金留在企业。从该角度来看,宏观环境对企业避税则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

针对宏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大类研究:一类主要关注政府行为,包括政府补助、政府税收征管效率、执法力度、给企业的税收优惠等等;一类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的角度考虑。主要包括换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税收等法律政策文件的出台、经济政治不确定性、以及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等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

企业的避税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税收征管机构执法力度及征管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例如,Kubick等(2016)研究了收到证监会的税收相关问题前后企业避税行为,发现积极避税企业越有可能收到税相关问询函,且与未收到税相关问询函企业相比,鉴于预期避税成本的提高,收到税相关问询函企业会降低避税水平。另外,随着行业内收到税相关问询函企业的增加,同群企业也会提高GAAP ETR,表明证监会问询对企业避税行为还具有间接监管作用。

對于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如果仅从正式制度方面进行分析,而忽略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缓慢形成并影响深远的非正式制度,显然是不够的(Allen et al.,2005)。关于非正式制度与公司避税的关系,现有文献集中讨论了宗教传统(Dyreng et al.,2012)和社会资本(Hasan et al.,2017)对避税行为的影响。社会资本是指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它本质上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能力,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社会成员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预期。社会信任通常被界定为交易的一方被对方欺骗的主观概率。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能够减弱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经营效率的下降。地区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公司往往只需要拥有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这降低了公司通过实施避税活动来增加现金持有水平的激励。社会信任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这增加了公司避税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增加了避税的风险和成本,公司可能会因此而减少避税行为。社会信任可以通过约束管理层的道德而降低避税动机(Hasan et al,2017;Kanagaretnam et al,2013)。

(三)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对企业避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我们发现企业作为微观市场参与者,其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管理层特征以及公司治理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税收征管等的影响,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企业避税活动的动因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当我们想要研究企业避税活动的影响因素或经济后果时,上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关于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的拓展,可以进一步深入到供应链或企业间互动策略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索,完善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 Allen F, Qian J, Qian M.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05, 77(1): 57- 116.

[2] Beng Wee,Goh Jimmy,Lee CheeYeow Lim. The Effect of Corpora te Ta x Avoida nce on the Cos t of Equ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9,91(6):1647- 1670.

[3] Chen,S.,X. Chen, Q. Cheng,a nd T. Shevlin. Are fa mily firms more ta x a ggres s ive tha n non- fa mily firms ? [J]. Journa l of Fina ncia l Economics, 2010(95):41- 61.

[4] Dems etz, Harold , K.Lehn. The s 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 hip:Caus es and cons equenc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1155- 1177.

[5] Demirguc- Kunt A,Huizinga H.The Tax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Bank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79(3).

[6] Dyreng G S, Mayew W, Williams C. Religious Social Norm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Bus ines s Finance & Accounting, 2012,39(7- 8): 845- 875.

[7] Has an I , Hoi C, Wu Q , Zhang H. Does Social Capital Matter in Corporate Decis ions ? Evidence from Corporate Tax Avoid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 earch, 2017, 55(3): 629- 668.

[8] Kubick T R , Lynch D P, Mayberry MA, Omer T C. The Effects of Regulatory Scrutiny on Tax Avoidance: An Examination of SEC Comment Letter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6, 91(6): 1751- 1780.

[9] Egger P,Eggert W,Winner H.Sa ving Ta xes Through Foreign Pla nt Owners hip,Journa l of Interna tiona l Economics,2010,81(1).

[10] Phillips,J.D.2003.Corporate Tax- Planning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Compens a tion - Ba s ed Incentives. The Accounting Review,78 ( 3) : 847- 874.

[11] Scott D.Dyreng, Michelle Hanlon,Edward L. Maydew. The Effects of Executives on Corporate Tax Avoidance[J].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85, No. 4 (JULY 2010), pp. 1163- 1189.

作者:贺蒙蒙

跨国公司避税探究论文 篇2:

跨国经营与国际税收筹划要点分析

【摘要】在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在税务管理方面,需要严格依据各个国家的税法进行税务筹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各类应税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跨国企业税负。对此,本文首先对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的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对国际避税港税收制度模式以及国际税收筹划要点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跨国企业 国际税收 税收筹划

在跨国公司生产经营中,可以通过国际税收筹划尽量降低税负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跨国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如何更好通过国际税务筹划实现企业自身综合收益最大化,值得深入研究。

一、国际税收筹划的特点

(一)风险性

国际税收筹划与国内税收筹划相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在税务筹划方面,预算结果会对筹划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如果预算结果的准确性比较低,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税收筹划失败。(2)世界各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性界定并不同意,而且各个国家对此还具有一定的差异,在税收筹划中如果不符合国家法律,则会被定义为违法行为,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

(二)复杂性

国际税收筹划的复杂程度比较高,而且系统性比较强,在企业税收筹划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多种税收差别,而且还需要考虑各个国家对于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以及各个国家的国情,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任何失误都可能会造成税收筹划工作失败。

(三)合法性

跨国公司在税收筹划中需要严格遵循各国税法,并通过利用各国税收差异制定最低合法纳税方案,避免出现避税或偷逃税的问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专业性

跨国公司国际纳税筹划的智能性比较强,对于纳税筹划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要求其能够精通跨国公司所在国家的国情和税法;熟练掌握跨国公司所在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熟练跨国公司的所有业务环节与纳税筹划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而且还能够采取合法方式尽量降低纳税额。

二、国际避税港税收制度模式

(一)“免征所得税”模式分析

“免征所得税”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仅征某项所得税”、“免征直接税”以及“免征境外所得税”。其中,第一种模式指的是,根据跨国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实际情况,对企业征收所得税,而对于个人而言,则不需要征收所得税。第二种模式指的是,如果跨国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税收法不完善,或者税种的覆盖面比较低,则间接税较少,当地政府一般不需要向跨国企业征收税务。第三种模式指的是,跨国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仅仅对海外部分征收税务,对于境外部分,则不需要征收税务。

(二)“低税率”模式分析

对于“低税率”模式,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模式,分别为“低所得稅和一般财产税税率”以及“境外所得适用低税率”。其中,前者指的是跨国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在所得税方面征收量比较少,另外,后者指的是跨国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拥有居民税收管辖权,但是,在对境外部分税务方面,则远低于境内标准。

(三)“优惠政策”模式分析

“优惠政策”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转变避税港概念,其主要吸收外国资本,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经营方式,还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

三、跨国企业国际税务筹划方法分析

(一)培养良好的税收筹划意识

在跨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税收所得利益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优化跨国企业税务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跨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苹果公司、宜家集团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跨国企业,这类跨国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比较高,并且其税收利益也是企业经营效益中的关键。跨国企业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有本质区别,税收筹划的基础是符合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区域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现如今,我国跨国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对于税务筹划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水平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跨国企业经营中,会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并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才。对此,新时期,我国跨国企业应该明确意识到税务筹划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吸取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税务筹划管理的宝贵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提高税务筹划管理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跨国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时刻关注环境变化,降低筹划风险

跨国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不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而且也需要面对很多风险:(1)国际环境复杂多变。2015年,税基侵蚀以及利润转移(BEPS)项目正式实施,其重点在于实质经营活动,要求提高跨国企业生产经营的税收透明度。2016年,欧盟正式推出避税“一揽子方案”,要求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应该加强对于跨国企业税务筹划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在跨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各个国家对于跨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税务筹划风险逐渐增加。(2)跨国企业税收筹划所需时间比较长,税收筹划结果预期往往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而且在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如果方案设计不合理,则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跨国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时,应该注意,合理采用避税方法,确保符合跨国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法律。

(三)合理利用多种税收筹划办法

由于国际形势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跨国企业税收筹划需要面临较大风险,但是,国际税收筹划也具有灵活性特征。比如,可以利用某一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实际税率,然后再通过避税天堂转移企业经营利润,避免本国纳税。另外,也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公司,合理规避预提税。需要注意的是,跨国企业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以及税收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确保符合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关于税收筹划方面的规定,并灵活运用多种税收筹划办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税收筹划水平,并确保税收筹划的合法性。

(四)利用国际租赁纳税筹划

在跨国公司经营中,国际租赁是减轻税负十分重要的办法,通过应用国际租赁是,不仅能够获得纳税优惠,而且还可以使租赁企业采用支付租金尽量冲减企业利润,从而减少企业纳税额,由此可见,通过利用国际租赁,有利于跨国公司纳税筹划。国际租赁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辗转租赁形式以及将直接投资转为租赁形式,其中第一种指的是通过一个设在高稅国的总部公司购置资产,然后再以最低租赁价格给一个设在国外低税国的企业,而国外企业再通过最高租赁价格给另外的高税国的关联企业,在此过程中随着租金费用的转移,将在高税国所得向低税国转移,并且分别由出租方和承租方多次提取折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纳税额。第二种指的是将直接投资转变为租赁,原先由总公司直接投资给子公司的资产可以转变为租赁形式,从而有效增加子公司费用支出,减少企业纳税额。

(五)合理选择会计处理方法

在跨国公司税收筹划中,会计处理方式的合理性能够对应纳税额以及会计利润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会计处理方式。跨国公司必须明确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办法,这样才能够以合法方式合理应用会计方法,降低公司税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比如,如果跨国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免征所得税,则企业可以将将流动性收益转变为资本性收益;另外,跨国企业可以采用提前确认收益结算时间的方式,有效延期纳税。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如果物价上涨,则在进行存货核算时应该选择后进先出法,而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计算法方面,应该在符合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相关法律的基础上,采用加速折旧的计算方式,从而延缓纳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商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朝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我国跨国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发展势头比较好。在跨国公司经营中税收筹划至关重要,由于各国对于税收筹划合法性的定义不同,而且各国国情不同,因此跨国公司必须增强风险意识,结合成功经验,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税收筹划,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谌爱华,刘文锋.新时期公司境外税务筹划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28(1):60-63.

[2]张照忱,吴彦龙.企业契约理论视角下的税务筹划动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28(6):78-80.

[3]龙韶.跨国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管辖权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68-72.

作者简介:张振光(1984-),男,山西孝义人,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会计。

作者:张振光

跨国公司避税探究论文 篇3:

国际税收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综述

摘 要 主客观两方动因共同促进了国际税收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纳税人综合采取各种合法、发展的方法,做出适当的税收筹划,以规避或减轻国际纳税义务。本文从产生原因角度进行解读并分四主题由远及近地研究其方法策略,关注最新发展,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国际税收管理 国际企业 避税筹划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国际企业作为全球化载体,正不遗余力地寻求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流动,这使得疆域的约束作用开始弱化。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需面对多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区域性的税收倾斜政策、国际间差别化的税制、双边或者多边税收协定以及国际反避税政策趋同提出的制约,因而在境外投资时,不确定性大,风险与机会并存。

国际企业将价值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要求资本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而税收在企业中则是以一种成本、费用的形式存在,对收入有抵减作用;同时,税负要求以现金支付,直接增加现金流出,降低流动比率。另一方面,如果企业采用非法手段,就会面临受惩威胁,此时纳税人需考虑:一是当局惩罚力度,二是被查处概率。构造一个简化函数来分析跨国纳税人税收管理行为的理智性:追缴税款和处以罚款是当局惩处避税行为的常用手段,设t为避税数额,P为被查处概率,则惩处函数为:

同时满足(1)(2)为无风险理性,国际避税行为无成本。当 ,能获得溢余收益。

由各国税法可知 ,当 ,恒有 ,此时最好不采取任何筹划行为而仅是遵从纳税,但这仅是使长期税负最小化的一种暂时性妥协,是与税收管辖权的一种递延性博弈。

当 ,(2)式存在解空间,因而在占领解空间、积极寻求税后溢余收益的理性心理驱使下,国际纳税人甘冒P值风险,在相对利益最大化与避税风险最小化间权衡。

客观基础也为国际税收管理方法、策略的不断丰富创造了外部经济条件。

(一)国际税收差异

国际税收赋有鲜明的国家主权性,各国以具体国情为出发点制定法规,必然存在诸多差异,主要表现在:

1.主张的税收管辖权不同

按属人原则划分为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按属地原则建立地域管辖权。各国现在一般以一种为主,再辅以另一种;或单一行使地域管辖权;美国实行三权并行。

2.税负不同

课税程度、方式以及税率、税基、征税范围、优惠减免措施的不同。

3.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不同

抵免法、免税法、分国抵免限额、综合抵免限额以及税收饶让在现实中都有被采用。

4.各国征管水平不同

税务当局的实施效率、管理水平、国家法规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一致,实际与名义税负存在差异。

5.使用的反避税措施不同

各国根据经合组织(OECD)范本和联合国范本的指导原则制定本国反避税措施力求税漏空间最小。

6.法规条例、保密制度等的宽严程度不同

(二)税制漏洞真空

税收法规的语法、字词存在歧义和忽略甚至顾此失彼,且有滞后性。

(三)复合要素投入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形成、发展、壮大,相关的专业筹划公司也应运而生,自行组建筹划专部或聘请筹划公司运作,客观上都增加了复合要素的投入,反作用于外部经济条件。

综合主客观两方动因,国际税收管理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作为影响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国际税收管理方法、策略至关重要且亟待总结、翻新与發展。

二、国际税收管理传统方法研究综述

(一)窄税基、轻税率倾向

将总部或者子公司设在国际避税港可使税款免除或被降至极低,如瑞士小城楚格,注册公司高达2.9万个。楚格这座“避税天堂”是国际避税港的典型代表,注册手续简单,只需一周左右,注册公司“总部”都设在楚格邮政局大堂,上千个邮箱,分别属于各个外国公司。注册公司只需据来源于瑞士境内收入缴税。若国际企业在高税国拥有子公司,其需与第三国商行交易,则可先将货物低价卖给避税港子公司,再以正常市价卖给第三国商行,等同于货物由高税国子公司直接运至第三国,且利润转移至避税港子公司,合理避税。

利用国际避税港将国际企业在居住地的收益进行转移,主要有四种方式:

1. 转移投资收益

将股票、债券等转移至避税港子公司,继而进行证券或不动产投资,以取得利息、股本或资本利润,收益保留在子公司。

2. 转移无形资产

3. 转移利润

4. 向避税港子公司支付手续费

(二)利用税收优惠

1. 直接利用税收优惠

2. 挂靠避税

可通过挂靠某些能够享受优惠待遇的企业、产业、行业,进而获取税收优惠资格。

3. 成为高税国非居民或临时纳税人

各国政府对于非居民或临时纳税人都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跨国纳税人可借助于这两个身份享受优惠。

4. 利用双边或多边税收互惠协定

国与国间签订互惠协定,且这种互惠优惠政策往往具有递推性质,因而纳税人除在互惠国投资可享受到较大税收优惠外,在互惠国的另一互惠国投资,并可将投资收益通过互惠国关系转移。

5. 避免成为常设机构

常设机构标准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来判定是否对非居民征税,因此企业要采取一定方式,消除部分特征,使企业不能成为实际管理中心、注册地总机构或控股机构,避免在该非居住国纳有限税。

(三)租赁或利用租赁

此方式除了可起到节税作用外,还可冲减企业利润,降低纳税额度。将原先预对子公司进行的直接投资转为租赁,增加子公司费用的同时,减少纳税,还可享受租金减免优惠。

(四)利用税收协定

税收协定作为一种书面协议,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的税收权利义务做了确定,以协调征纳事务方面的税收关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止2011年5月底,我国已对外正式签署96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其中93个已生效。利用税收协定的主要节税方式有:

1. 利用常设机构

2. 利用双边税收协定中对于预提税的优惠

3. 利用未明确规定的国际租赁折旧问题

4. 设置外国低股权公司

(五)利用税收漏洞

1. 利用延期付税

2. 利用税收临界点

3. 利用其他税收漏洞

比如将一些不太容易划清名目的所得归进扣除项目,从而减小计税依据。

(六)利用税收真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创新,而税法的制定修改都无法及时跟上,这种滞后性导致税收的真空在所难免。

三、国际税收管理实效有限的理论方法研究综述

(一)收取管理费

通过转移避税地公司管理费,增加高税国公司的营业成本,进而使国际避税地公司分摊一部分应税收益,从而减少税金。

(二)转移租赁费

通过在国际避税地建立“挂名”的财产租赁项目,从属于高税国公司,从而转移收入和费用。

(三)收取咨询、技术服务费

通过咨询、技术服务起到转移收入和费用的目的以节税。

(四)转移利息

以小部分注册资本和大部分贷款的方式为高税国子公司提供周转资金,将原先的收入和费用转化为现在的利息,通过降低高税国子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减税。

四、国际税收管理现今普遍使用方法研究综述

(一)利用转移定价

国际转移定价是指国际企业结合经营总战略目标,为使最大化实现公司利润而制定的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间内部结算购销产品、无形资产或提供劳务、资金信贷等活动的异于市价的一种内部价格。

可用以通过调整利润分配状况并结合各国企业所得税差异来降低总体税负。跨国公司跨越税境触及多个国家,高税国减少的税收收入由转化后的低税国税收收入和整个企业直接增加的税后所得构成,减轻了税负。

借由转移定价的方式进行国际税收管理主要表现为:

1. 实物交易定价

2. 劳务定价

3. 资金利息定价

4. 无形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转让费定价

(二)回避税收管辖权

跨国公司可将子公司注册在遵循机构所在地标准的国家,在使用注册地标准、总机构所在地标准的国家设立实际管理机构,而在注册地标准、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施行的国家构建总机构,从而回避相关的税收管辖权。

(三)税收协定滥用

税收协定滥用,也称作选择条约,可理解为非条约受益人凭借条约享受优待,这一现象是伴随着双边税收协定的大量签订而出现的。

通过构建中介实体,享受经济法律优惠,基本类型有:

1. 直接导管公司

2. 间接导管公司

3. 直接用双边协定避税

(四)资本弱化

资本弱化,是指跨国企业用扩大向筹资关联企业提供贷款来代替股份资本以达避税目的的行为,还包括由母公司为子公司的外借资金作担保的融资行为。简言之,缩小股份融资,扩大贷款融资。

但针对此种策略,OECD有相关指导原则:“關联公司贷款与子公司资本比不应超1:1”。

五、国际税收管理避税新方法研究综述

(一)利用受控外国公司转移利润的衍生新方式

通过资本证券化规避税收,即构建一家受控离岸公司,将资产以极低价售给此中介,继而再以BMS(按揭抵押债券)转售。离岸公司接收转移来的利润。

(二)融资与资本弱化相结合

人为改变融资利率,利用企业所得税和预提所得税的差额实现避税。

(三)非居民企业项目经由税务代理人筹划

(四)缺乏透明度、欠情报交换且“围栏”伴随混乱

商业规则正不断遭受新型国际税收管理手段的冲击,现今的一些避税港国家正以其混乱的财务制度和完全无法调查的保密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而非低税率。

(五)跨国电子商务

跨国电子商务不受传统概念约束,比如:常设机构、固定基地、属地管辖权等,具有无界、无址、虚拟化等特点,经营性活动非地理化,活动发生地点与参与人等都无法确定,也使得纳税人身份跨境所得性质很难确定,跟踪审计难度大。

但对于跨国纳税人则是一种新途径,且由于其本身固有的虚拟特点以及计征方式的难以确定,电子商务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当局无法真正降低其漏税空间。国际企业可通过电子商务灵活调整关联企业间的货物销售、劳务提供以及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生产成本得以在网上交易中分摊,加密技术更是掩盖了真实交易情况,令当局无法切实监管。

六、小结

新型避税方式里转移定价的对象日益虚拟化,已不再局限于实物资产,现金流不再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要素,甄别难度加大;交易中的关联方隐蔽性增强;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的难度上升;转移定价不再只是以居民企业为主,非居民企业也开始进入筹划的视线,利用非贸易方式事前调整,使原有的事后调整遭受冲击。

从内在动机和客观基础两方面分析了国际税收管理的产生,继而全面研究了国际税收管理的方法与策略,采用四主题式研究布局,由远及近,总结过去,分析现在,并着眼于新趋势新方法的研究探索,进而得到以下启示:

国际税收管理始终是为跨国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这一原则不可动摇,因而须综合考虑经营投资活动中的筹划行为,全面关注投资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税收,如良好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熟练劳动力,低劳动成本,接近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以及对外资友好的政府等。整体把握、设计企业税务筹划,避免陷入税收陷阱或违反法律法规。

同时,不应忽视各种避税方法的协同效应,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由需求和预期效果共同决定。

参考文献:

[1]邓力平.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研究:理论框架.税务研究.2003(1):11- 18.

[2]丁际波,赵迎春.跨国公司如何进行税务筹划.纳税筹划.2010(7):25-27.

[3]马建.避税的新方式及其应付.涉外税务.2010(11):38-40.

[4]申建勤.浅析跨国企业在中国避税行为.法制与社会.2009(8):367.

[5]周盟农.企业国际避税筹划探究.交通财会.2007(5):16-18.

作者:陆秋婷

上一篇:礼仪(3篇集合)下一篇:旅游局局长述职报告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