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存在忽视创新素质培养、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举、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系统整合社会资源,从而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摘 要: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或具有太多的功利性,忽视了从整体上科学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可以实现一种高度耦合的。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提高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审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以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或者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或具有太多的功利性,而忽视了从整体上去科学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可以实现一种高度耦合的。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标上相互融合

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其发展实践也表明: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创新创业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个性、创新发展的品质、科学合理的知识以及规范娴熟的能力等关键要素,这些个体因素理应成为我国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扎实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使青年大学生提高包括创业技能在内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2]。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在这一总体目标下又确立了包括思想、心理以及品德等多个具体目标。由此可见,不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教育目标在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二)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和目标的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能否顺利完成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等,进而再细化为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自身人生价值的定位、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以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了全面教育发展的倾向,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贯通的[4]。

(三)教育方法上相互依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仅仅通过空洞说教以及强制灌输的教育手段来实现,而应该是依托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才可以顺利实现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而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建构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教育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其教育方法也同样需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通过渗透、结合和强化等间接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教育方法,注重形成全面配合的合力教育模式,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通常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目标引导和方向指导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成功教育,其价值导向不应只是简单定义为帮助个体实现成功创业或者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而已,而应更加注重倡导创新创业大学生必须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己任,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无私奉献,在各自工作领域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实现社会价值。因此,思政工作者应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机和目的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到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只是为了解决工作问题和物质需求以实现个体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可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主体教育原则

人作为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发展和完善创新创业大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据目的[6]。在主体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将大学生作为主体,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大学生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主体教育原则: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承认并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将大学生视为独立个体,不仅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开展面向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精英化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体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青年大学生以合理的“自由发挥空间”,进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大学生认识、选择和完善自我的发展过程。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教育,不同于纯理论的学科教育,自身存在鲜明的学科特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坚持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同时也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全面渗透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有机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各方面进行全面渗透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使青年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并在今后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自觉地将其外化为良好的创新创业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动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体系中,在日常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培育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展诸如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报告等丰富多彩且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产生与提高必须在特定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才有可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此,通过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实现创新创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政策与形势教育,更新学生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就是要求大学生以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为前提条件,科学理性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创新创业观念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创新。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将职业生涯细化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与衰退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高校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政策与形势教育,积极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创新创业心态,从而可以帮助他们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创业理念。可以说,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理念已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激发创新创业梦想,启发创新创业意识,进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理性的创新创业。与此同时,即便大学生已经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引导和纠正,否则,一定的外部因素有可能动摇和改变创新创业观念。这就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首先,应帮助青年大学生科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提高创新创业指导的精准度,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创新创业态度。其次,应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强化创新创业软硬技能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资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要想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就必须同时具备“硬技能”和“软技能”这两种就业能力。就业“硬技能”主要指求职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开展专业研究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硬技能”通常指求职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其在求职者选择专业对口工作岗位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例如求职者如果想应聘网络、计算机、软件等工作岗位就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而要应聘翻译、外贸等外语类工作岗位就必须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就业“软技能”主要指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即求职者的个人综合素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职业要求所要求的具备的职业素养已经不再不专属于某种职业,而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职业的共同基础能力,这种共同基础能力作为求职者的就业关键能力可以使求职者迅速适应不同岗位的变化,从而使其可以顺利开展职业活动。“软技能”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新形势下,高校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强化创新创业软硬技能培养,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到掌握“软技能”和“硬技能”的重要性,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育方法帮助青年大学生“硬技能过硬,软技能不软”,联合多方教育力量共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品格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毕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由于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急功近利而且又不愿意吃苦,既没有职业责任感又频繁跳槽,进而导致许多企业不太愿意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提醒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品格。大学生创新创业品格指的是由正确的职业操守、独立的创新思维、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扎实的创业潜能等要素共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日常行为上的体现。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而理性的创新创业思维、顽强而拼搏的创新创业性格、勇于承担责任的创新创业品质、稳定而积极的创新创业情绪等。可以说,能够帮助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在性格、品质、情绪、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一方面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帮助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明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目标,进而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品格,以产生良好的创新创业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和巩固创新创业品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6年11月30日召开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就业创业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不仅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大学生日常工作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必须关注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可以采用经典案例宣讲,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大量的心理经典案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和应对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残酷的创新创业竞争。

综上所述,时代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主动变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深刻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契合点,进一步探讨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商光美.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陈永利,吕媛.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理念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

[3]冯震,高世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 值审视[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1).

[4]张秀娥,方卓.社会认同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 [J].当代青年研究,2016,(3).

[5]陈德虎.基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高校创业教育[J].当 代青年研究,2016,(3).

作者:黄静

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探析

【内容提要】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存在忽视创新素质培养、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举、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系统整合社会资源,从而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路径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战略。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实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系统化,成为新时期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与落脚点。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诉求与理论基础

(一)现实诉求

回溯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学与现实相分离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在农业文明时代,高等教育一直游离于现代的劳动生产之外;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高等教育逐渐摆脱了自身的清高,从庙堂之上走入了现实社会,开始逐渐与近代科学相结合,这一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为将高等教育、研究与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自觉地将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的支撑条件,实现了研究成果在二战后的商业化与民用化,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二战后世界各国着力培育的重要科技产业基地。“教育与生产日益密切的合作客观反映了20世纪后工业时代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已经不是土地、资金,而是学以致用的人才。”①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与转化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不仅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还需要培育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就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论。真正将创新行为系统完整阐述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思想家杜威,其作为实用主义的理论实践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机会均等即理想的民主教育’”②等思想成为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知行合一”是杜威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教育的探究过程分为出现疑问情境、问题的设定、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理以及用行动去检验假设五个步骤,直接影响了“创业型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应该将实践即“行”相结合,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从而更加切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业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忽视了创新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较为重视对创业学生的培养,创业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开展大学生创业竞赛、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邀请知名企业家分享创业经验等,但是往往也忽视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创业为其“表”,而“里”在于创新,即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创新成为高校大学生内在的自觉品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性也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工作任务,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积极响应并参与进来的工程。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但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仍然不足,缺乏与政府、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社会企业发展有效结合,造成企业界参与不足,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又难以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助力。

(三)实践环节薄弱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实践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通过实践能够不断地发现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因而,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不能偏失。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集中于课程设计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师资队伍配备等做了有益探索,但在理论的实践方面却鲜有成效,难以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提升认识,合理地思考和评估风险。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集中于各高校积极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设备、人员支持,特别是缺乏专业指导,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四)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需要;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改变高校以往单一的学生考评体系的需要;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起创新意识,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理性地思考问题,增强其对社会的观察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因而,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大包大揽,重点立足于服务大学生群体,明确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度性建构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构建的路径思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制度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优化大学生的考评机制,激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热情。

1. 营造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孕育出的学生气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通过制度化建设努力营造出高校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当前,高校应该通过校园宣传媒介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舆论阵地,突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宣传,奖励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秀学生,并对创新型成果进行校园巡回展示,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2. 优化高校大学生的考评机制。改变高校大学生的考评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并给予较为重要的权重系数,使得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定期对自身的创新创业做法进行思考与反思。鼓励大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做起,真正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会,提高大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举

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实践相结合,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1. 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应注重对“双创型”即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人才引进与考核上注重对教师在创新实践中的考察,打造创新型的教师团队,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课程设置上要具有开放性、新颖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多元化、开放化,既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也有社会、企业等精英的讲学,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吸引力。

2. 探索实践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当前,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通过导师指导、个性化服务、学分奖励以及成果奖励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寻找与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通过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经济,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的专业条件,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开展合作,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更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鼓励高校大学生将自身所学专业紧密地与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模式和企业相结合,通过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的宝贵经验。

(三)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服务者角色。

1. 树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理念。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理念是转变角色的重要前提,以往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是主导者的角色,往往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使得教育的成效难以体现学生的基本需求,服务理念的转变与确立能够帮助高校不断从大学生的需求角度去思考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构建个性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高校应有效地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构建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专家库、技术信息资源库、行业信息库以及图书资料查询等系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训,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通过开放高校的研发资源,引进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等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可以提供工商登记、财务代理、法律咨询、办公场地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从而构建起“教育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孵化扶持、开业指导、跟踪评估、经营诊断、咨询服务等‘一条龙’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③。

(四)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因此“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是一条适应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道路。在构建“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高校扮演着牵引各类资源的重要角色,注重对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交流沟通、寻求政策争取;通过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适合本校不同专业发展的产业实践基地,为高校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寻找产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广泛地开展企业合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研发项目、经营项目有力结合,为高校大学生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通过引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例如法律组织、商业培育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组织架构方面的咨询与借鉴,从而探索出以高校为主导,“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有力地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注释:

① 王游:《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哲学观的思考》,参见《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②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 申屠江平:《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参见《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期。

责任编辑:周 俊

作者:董鹏 陈治辉

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阐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并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必要性 有效路径

教育部2010年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等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对于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对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特有的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学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还引导着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产生的科技成果与创业项目,对促进科技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育部也在相关文件中要求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107万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13年间增长了553%,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相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加28万人,将创下新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左右。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鼓励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全新的择业理念,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能挖掘大学生自身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早地具备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逐渐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尽管目前各高校都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因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受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影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不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训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一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环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也会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部分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但学校在资金、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不能提供有力的保障,这些想法没能得到更深的挖掘,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它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思想意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许多高校以理论型、科研型师资力量为主,他们承担大量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市场和企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企业实际情况。有的学校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辅导员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也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这种做法更是不合理的。少部分师资来自于政府部门或企业界,他们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提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新創业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整个大学阶段,也不仅仅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在一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只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被纳入学生专业计划培养方案中。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等情况,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4.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够完整

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是无法满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的。一些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必备的硬件设施,不能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另外,在教学方案制定和教学计划安排中,缺少创业实践实习环节或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内容等不尽合理,使学生无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开展创业实践。

三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1.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之一。因此,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倡勇于创新、勤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转变大学生的创业观,引导大学生创业观念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次,学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型校园环境。通过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讲座,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制定学分奖励等积极可行的激励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让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申报与研究;通过树立创新创业的先进模范典型、请一些有过创业经验的已毕业大学生传授经验等方式,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更多与成功者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可以在校内选拔部分教师,专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和交流,使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实践经验有较高要求,为了弥补专业教师创业实践经验匮乏的不足,可以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和课余实践,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另外,应积极从校外引进师资,如一些优秀校友、成功的企业家、政府人士,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通过定期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将自己创业的经验、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与学生开展互动,使学生受到启发。

3.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合理配置必修课、选修课,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涵盖的广度和学时,加强课程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设置创业实践实习环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开展创业实践,以全程化、阶段性、项目化为指导思想,把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各个阶段的实践项目。

4.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配合创新创业的课程,各类实验室在满足正常教学和科研要求的基础上要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实验仪器设备。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可以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培训、提供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支持等,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从企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四 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2]刘光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概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3]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4]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李雅凤 初铭畅 窦文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