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农村创业热潮与思考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境遇,在政策导向和创业成功案例的刺激下,掀起了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热潮。然而在大学生创业热潮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创业失败案例。大学生农村创业需要冷静思考,审视自身优势与农村市场是否契合,分析政策内容及落地的实效,从当地农村市场需求出发找准结合点,并在创业过程中付出艰辛和努力。

关键词:农村创业;就业形势;政策导向;创业教育

鉴于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同时,社会转型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契机。对于大学生而言,农村创业是其用最小的成本积累创业经验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在“双创”背景下,涌现出了大批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在掀起创业热潮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实际成效如何?现实情况是,不论是从支持政策的应用还是从大学生创业实践对农村发展的作用来看,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都是有限的。

一、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潮的起因

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潮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促使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二,各地出台的多项农村创业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其三,新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成功验证,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更新和社会技能需求的契合度不够,部分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持续增加,但就业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并没有跟上毕业生人数增长的步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相应减少,大学生失业问题日趋凸显,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够为其他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从当前看,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热情,特别是在政策措施的引领下,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潮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城市回到农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社会需要开始了创业活动,成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的引导

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尤其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给予了更多的引导性政策。例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首先,从税收政策优惠看,上述政策简化了大学生农村创业流程,对于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投资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创业大学生一定的营业税减免和个人所得税减免[1]。对于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创办的小微企业,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税收政策支持。其次,从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政策看,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与金融机构协商结合风险分担情况,按照一定的利率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并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最后,从创业服务层面看,当前各地地方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除了出台相关政策之外,还提供了免费创业一条龙服务,不仅可以获得人才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村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指导服务,同时还能够享受到风险评估、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各地纷纷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支持,这些优惠政策也成为吸引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各地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

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潮此起彼伏,很多大学生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中实现了成功创业的美好愿望。伴随大学生农村创业实践的增加,也涌现出了一些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例如,浙江的两位90后大学生,李某某和张某某,他们毕业后尝试找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工作竞争压力太大,加之专业与工作岗位不匹配,于是他们放弃了白领生活,选择回农村创业。通过种植草莓,依靠自己的实力打拼出了一番事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学习,在政府政策扶持之下,向银行借贷投资几十万元,通过草莓种植终于扭亏为盈。在成功创业之后没有忘记本地的父老乡亲,通过草莓技术推广,也带动了很多本地农户加入草莓种植之中,并通过网络销售,进一步提升了草莓销售额。再如,大学生韦某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乡开始种植木瓜,在种植木瓜之前做了市场调研,并明确了创业项目,在父母的帮助之下,租用了本地150亩田地作为白皮木瓜种植基地,并凑足了几十万元的起步资金,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白皮木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由于种植的木瓜质量好,远销北京、成都、上海等多个城市。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的助力,实现营销额超过50万元,不仅收回了投资成本,而且真正走上了盈利之路。上述这些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加入,成了一些具有创业意愿大学生争相效仿的“榜样”。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农业生产和营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潮下的“冷思考”

虽然大学生农村创业有着一定的地缘优势,为农村地区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但当大学生农村创业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能够引导大学生更为清醒、客观地认识这一问题,因为,只有经过深刻的自我剖析,明确自身的专长,加之环境的助力,才可能实现成功创业。

(一)大学生农村创业需明确“创什么”

创业是一项高风险且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而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当前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并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农村创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其自身也存在着能力问题和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一旦遭遇困难,很多时候会束手无策。许多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创业是心血来潮,加之自身对于市场信息判断不准,缺少管理经验,很多时候在农村创业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他们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和管理素养还比较欠缺。

对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始终保持创业激情是好事,但如果一味地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之中,没有合理规划,往往很多创业项目最终都会不了了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创业之前要对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进行认真思考,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评估,能否在面对创业困境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并想办法战胜困难;能否抵住外部的诱惑,在创业初期能够坚持本心。只有认真思考之后才可以考虑,是否要到农村创业,是否了解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否能够从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只有多思考、多了解、多评判,才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在创业热潮下学会冷静的思考,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农村创业项目的选择要契合农村发展的需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在分析自身优势和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创业方向。目前来看,大学生农村创业可从如下方面入手:其一,产业融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农村潜在的资源和价值将会得到开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可以与旅游街进行紧密结合,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产业等,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能够寻找到新的项目契机,在确定项目之后,就应该做好相应的规划,为下一步创业做好准备。其二,土地集约化经营[2]。各地都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效益,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这背景之下有条件的农村大学生可以承包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选择经济作物进行种植,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创业目标。其三,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我国农村拥有丰富的民间手工艺,而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代表,而且可以通过系统的商业开发,借助电子商务进行创业推广,在打造地域民俗品牌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为本地文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政府护航大学生农村创业需明确“护什么”

近年大学生农村创业多是在政策的推动下进行的,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很多政策在落地时出现了偏差,或是难以执行,究其原因,政府出台的部分优惠政策与大学生农村创业需求之间相偏离,政策的促进效用不明显。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是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政策在制定和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政策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很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配合,一旦某个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所延迟,整个政策就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各地出台的配套措施五花八门,缺少统一标准,特别是这些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别,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缺少有效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此外,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很多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更多是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仅会设置较高的申请门槛,同时办理手续也较为复杂,加之缺少后续的服务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策落地效果。

政府作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管理者,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强化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支持力度,但是,最重要的,无疑是必须首先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为大学生农村创业营造更加有利的活动环境。为此,就必须结合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要真正地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来强化引导,加大对优惠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加大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辅导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市场判断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农村创业风险。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搭建大学生农村创业服务平台,将税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国土部门纳入平台之上,为农村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农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真正将政府出台的政策落实到底。其次,加大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问题,导致很多创业项目搁浅,财政部门应该结合大学生农村创业实际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支持,同时要会同金融部门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推出相应的创新信贷产品,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农村创业资金不足的基本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可以设立大学生农村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资金帮助[3]。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明确“育什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把大学生的出路问题当成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来解决,把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当作第一位,进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为大学生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出路,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置应从三个维度考虑,首先,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根本区别。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很少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来进行,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以解决学生的“出路”为根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区别,这样高校才会以此为核心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路,更好地完成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其次,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全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除了要夯实大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崩溃,通过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应对创新创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和问题。

除此之外,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提升农村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从整体来讲,应重点考虑如下方面能力的培育:首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之前,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和城市生活节奏,这些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知识,但对农村社会生活情况了解不多,一旦遇到陌生的生活环境,如果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很可能会遭受到农村社会的排挤,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对农村认知,甚至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对于农村社会融入与适应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适应不同的生活节奏,进一步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能够与他人打成一片。其次,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技能,这里的个人技能包含大学生的自我提升技能、学习技能、交流技能、基础技能、沟通技能等等,只有大学生的个人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够将农村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创业成功奠定基础。最后,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和农村创业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将所接受到的教育成果进行转化,为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总之,当前大学生农村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同时我们也要对大学生农村创业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认真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潮背后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冷思考才能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农村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新仓,党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路径[J].农业经济,2019,383(03):119-120.

[2]宋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22):76-79.

[3]丁洪福,战颂,陈岚.农村生源大学生助推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J].农业经济,2019,385(05):108-109.

上一篇:新冠肺炎疫情法律战的关键点分析——从宏观国际法的角度下一篇:机关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