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管理工作思路1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要确保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一支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饱满的工作热情、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充满魅力的辅导员队伍。作为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要求,其次要采取积极措施。本文根据个人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阐明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1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管理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从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管理目的出发,转变学生管理的理念,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作为本系学生管理的出发点。以尊重、理解、关爱和宽容的管理态度进行学生管理。避免管理中空洞的理论说教和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鼓励,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自我管理理念。

2 创新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

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通过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氛围,在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实施学生管理。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我系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做好迎新生及新生军训工作。新生接待任务尤为繁重。我们本着“早规划,早动员,责任落实到人,步调协同一致”的原则,假期提前拿出方案,全力保障迎新生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得扎实,确保万无一失。

新生入校以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由系领导、各班级辅导员牵头,以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对新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让新生入校后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遵守法律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大学生。在军训中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百折不挠的求胜心。教育学生把军训精神贯穿到整个的大学生活中去,以军训的面貌和精神气质来迎接大学生活。

在军训过程中,我系安排新生参观校园、了解学院的活动,同时对新生进行分专业教育。各专业教学委员会及教研室主任组织骨干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前景充分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趣势,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一致,使他们能够迅速成长为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四级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是我系工作的重心之一。“四级管理模式”,即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的自我管理、系学生会的自主管理、系领导与值班教师的监督管理。单靠辅导员及系部领导的管理远远力不从心,应进一步突出学生会的作用,采用依托学生会组织、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建立辅导员值班制度,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督促,系部领导定期检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采取把学生、学生干部平时量化成绩做为业绩考核、评选先进、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学生助学贷款的依据;将所有的常规管理要求,全部细化、量化到班级、宿舍、个人,对违规违纪学生,严肃处理,并扣减相应量化分,出现重大问题一票否决,并追究连带责任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这样既能减轻辅导员与系部的工作压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高自觉性,继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3 以团书记为中心,抓好学生会梯队建设。为了适应学生干部培养的要求,结合系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干部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遴选出一批学生干部后备人员和骨干,使学生干部队伍更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

2.3.1 根据学院学生干部梯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不断修订学生干部选举规范,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使用和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健全运行机制,使得各年级学生干部人员配备更为合理。

2.3.2 实行公开招聘、班级推荐和系部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选举学生会干部,对上学期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会成员进行全面的考查,根据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与水平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下一届学生会干部的名单,按照年级梯队培养方案,实行以老带新。由大二学生担任学生会主要干部,大一学生担任副职。

2.3.3 加强学生干部梯队建设,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发挥老学生会干部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对低年级学生干部骨干进行“传、帮、带”。对于大三的学生干部,实行“顾问制”,让他们发挥余热,加强我系学生干部梯队建设的力量。

2.3.4 重视经验总结,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对学生干部既要布置任务,又要提供工作方法,形成以学生会主席为核心的各级学生干部梯队。举办学生干部经验交流活动,定期请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成绩显著的学生干部介绍工作方法,并展开学生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2.4 以考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以考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狠抓考风、严肃考纪,促进我系学风的进一步好转。通过制度建设、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通过开展校规校纪教育、军训、大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院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2.5 丰富大学生文体活动、搞好社团工作。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我系实际和学生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特色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以普及为原则,认真组织好各种体育活动、体肓比赛、艺术表演、宿舍文化等特色校园文体活动。②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专业要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建立系统化的能力训练体系。③积极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条件,为社团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适当的物质支持。

3 提高学生管理者的专业化素质

高职辅导员工作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作为高职辅导员管理者,单纯从思想上观念上重视还不够,重要的是在改变观念的同时要有通过政策导向的作用来稳定高职辅导员这支队伍,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使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自愿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去,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要很好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使他们的精神需求、社会需求的满足方式固定化、制度化,并且不断完善。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配备条件、任务要求、考核方法、物质待遇、职务升迁、奖励表彰等各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之有章可循。使辅导员感到如果把辅导工作做好了,同样有前途有发展。

一个成熟的辅导员至少需要2~3年的磨练与摸索,才能逐步掌握学生工作的技巧与科学方法,才能成为合格的具有教育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等各项学识能力的辅导员。明确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是德育教师的一个部分,并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如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学习、挂职锻炼等途径;使敬业奉公、管理育人、为人师表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最终使辅导员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工作自觉性,积极更新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创造性地做好高职学生工作。鼓励辅导员长期以德育为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以使他们稳定在学生教育管理岗位上,有助于积累经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学生管理工作思路2

1实施管理教育的意义

首先.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园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真正尽快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需要全校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与“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围绕学校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但如何把他们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要依靠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生活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符合培养目标的程序状态下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依靠教育去实现的.但是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万能的.环境或其它因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条件的造成,在大学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解决.而属于纪律行为表现和集体生活准则方面的问题。则应当以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即管理教育的方式去解决“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散”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其次.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性发育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知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识别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点.加强行为管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校和社百的安定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激励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反之,不好的校风则是一种腐蚀剂、离心力、破坏力。所以说加强管理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利.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而学校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校风的好坏也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经济、文化等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2实施管理教育的措施

大学学生管理与其他一般管理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重合.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科学管理.必然是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管理,即管理教育。大学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集体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几年来.笔者在管理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既能搞活教育,又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只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里,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必须依靠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一切管理必须依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其科学意义并进行实践的。

(一)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灵魂.必须把政治合格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仅仅巩固和加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不够的,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和启发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新知。包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好、学习好、表现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将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都要不断创新,紧跟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紧跟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和准则。也是该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学校也是一个集体。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才能使学校秩序井然这种制度约束的方式是在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课堂规则,请假规则,课外活动规则,宿舍规则及学生生活、作息制度,扫除卫生检查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地约束了那些组织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学生肪止了这些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使学生在统一管理中,适应环境,完善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统一的作风,使那些有违纪想法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为建立一个学风正、校风好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必须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加强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近几年来.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资金、设备、师资、学科建设上,学生管理工作只能退居其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膨胀,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学生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行,给学校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困难。但是.高校绝不能丝毫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必须集中精力地抓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没有学生,就没有高校的一切的思想认识,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要强化院(系)党总支副书记是学生管理工作第一负责人的职责.重视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加人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培训,要做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鼓励他们安心工作,要严格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要坚决果断地查.理直气壮地管.严肃认真地处理,绝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在当前.要巩固“一个组织”.抓好“两支队伍”。“一个组织”指学生会,学生会要坚持代表学生、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积极反映学生心声,努力丰富校园文化,要整顿高校学生会风气,杜绝庸俗关系学、形式主义,实施竞争上岗,真正把学生会建成学生的自治组织“两支队伍”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他们来自学生.寓于基层.在学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学生党员队伍,据我院在毕业生中统计已占30%学校要抓紧抓住这两支队伍.教育他们在学生中发挥核心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规范自身形象,带头讲大局、讲纪律,倡良好学风,矢志创新,乐于奉献,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校园的宣传者和践者。

学生管理工作思路3

摘?要: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呈现出集体意识淡薄、心智成熟较晚、自我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营造班级“家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旨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家的温暖中,找到自我价值和集体归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家文化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班级“家文化”;高校学生管理

一、90后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

1.网络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网络的使用拓宽了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接触新思想、接触新观念的渠道。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个别学生长期地沉浸于网络世界,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对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极端民族主义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2.集体意识相对薄弱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构成的“4+2+1”的家庭模式中,处于相对的核心地位,在集体学习生活中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焦点,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焦虑和失落。由于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物资方面一般不需要与其他人分享,在玩耍的过程中通常也不需要和其他人协作,所以集体意识相对薄弱。

3.道德认知强,道德实践弱,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也容易走向极端化;他们活跃在各种网络的平台上,贴吧、微博、人人网等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在虚拟的网络中他们俨然就是一个个道德的说教者、政治改革的先驱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但是现实中的部分大学生,自律自觉意识相对较差,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考试态度不能完全端正,现实中遇到不良的现象不敢出面制止,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

4.关注政治,但辨别是非能力弱

90后的大学生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渴望自由和民主,对国内国际新闻事件评论热情度很高,“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朝鲜核问题”“事件”“雷政富事件”都成为了他们常规的探讨话题。[2]由于政治阅历比较浅,对于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了解程度不深,所以比较容易受网络偏激言论的影响,常将个别政府官员的腐败,以偏概全的认为是社会的阴暗;将个别地方部门执政方式的不当,归结为党和国家的不作为。

5.心智成熟较晚,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90后的大学生是物质优越的一代,享受着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资上衣食无忧,社会磨砺的机会比较少,没有遇到过需要独立面对的挫折,这使得他们更加自信自大,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心智成熟较晚,在思想和物质上不够独立,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内心想法不愿意分享。但他们又追求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个别学生还喜欢相互攀比,这些都是心智不够成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表现,这些特点也注定了他们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集体活动的参与率和班级的整体氛围密切相关,这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打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家文化”的内涵

班级“家文化”是指在班集体中营造的一种温馨和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氛围,它能够让同学们切实地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一种自我的存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激发个人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班级“家文化”是一种氛围,是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下,在团支部的带领下,班集体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营造的,它应该是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对所有同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同学们在思想上能够形成更加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高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习科研中相互帮助,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乐于分享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

班级“家文化”应该是一种向心力,它能够紧紧地抓住每一个同学的心,而这种力量形成的关键是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对班级的不可或缺性,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存在感,进而增强了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集体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属感,班级取得的良好成绩又增进了成员的荣耀感,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集体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班级“家文化”的营造

1.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作用,以团建带动“家文化”建设

团支部作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应该切实担负起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任务,以定期的团组织生活为载体,在班级内开展有益于增进班级成员情感的主题活动,在班级内建立自由民主的舆论环境,鼓励同学们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团支部应该协助班委会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大学生锻炼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通过组织集体活动,让每一个同学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并在这个温馨的平台上学会“互帮互助互爱、自信自立自强”。团支部应该成为班级的文化核心、思想核心、民主评议中心和智囊团,在这里同学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班级大家庭。

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需要正能量的支撑,班级良好氛围的营造也需要正确的引导。营造班级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的关键就是充分利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优秀学生的标兵作用和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应该重视典型的塑造,树立先进典范,并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充分利用党员的正能量引导班级主流价值观,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信仰。班长、团支部书记作为班级的负责人,应该以身作则,诚心诚意为班级服务,以人格魅力打造权威性,提高在群体中的执行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

从离开父母独立面对大学生活开始,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他们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迷茫无助、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往往渴望得到的也是辅导员的关怀和引导,辅导员已经成为见证和引领大学生成长的主力军。

在“家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树立既权威又具有足够的亲和力的形象。权威是指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日常的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完成,被学生信任和依赖。辅导员的权威性应该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之后,学生对其产生的感激和信服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拥有执行赏罚的权利;权威性的建立还要求辅导员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时刻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塑造良好形象,在日常各项工作中尽职尽责,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客观。

与权威性相比,辅导员更应该具有足够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融入学生之中,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地予以关心和疏导;辅导员应该定期地和学生约谈,经常性地走访学生宿舍,尽可能地拉近和学生的关系,树立并巩固自己在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4.坚持“集体活动为主,竞赛性活动为辅”的工作方针

集体活动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展示自我,在集体协作中形成成就感,找到存在感,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建立个人和集体的情感,产生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当然这种情感的巩固还需要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辅助。竞赛性活动为某方面才能突出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有利于典型的塑造,是班级“家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5.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工作原则

温馨的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家的融洽和温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工作原则。由于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中学教育基础,因此在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试能力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大家庭的一分子,对于出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地予以帮助。奖、助学金的评定务必公平、公正、客观,特别是助学金一定要分配给最需要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实行“帮扶小组计划”,例如“英语一对一帮扶小组”,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监督引导学习困难学生;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予以特殊的关注;在“家文化”的理念下,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核心,每一个学生都是焦点,在这种温馨的班级大家庭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6.充分利用网络媒介

作为受网络舆论影响较大,讨厌说教式教育的一代人,利用网络营造班级“家文化”,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把“人人网”“腾讯微博”等作为平台,构建班级温馨主页,记录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设计班级的班旗班徽,制定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设立温馨的“情感驿站”之类的所有同学可共同耕耘的板块;在主页上宣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营造班级和谐氛围。采用这些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班级的温暖,都能为成长在这样的班级中感到自豪。

四、小结

班级“家文化”的精髓是“爱”,它要求我们所有成员,在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班级氛围。班级“家文化”是一种凝聚力,它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校园里有着“我的班级、我的文化、我的舞台、我的家”,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荣耀感和团队感,它能够让所有学生紧紧围绕在班级团支部的周围,在党团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3).

[2]彪晓红,曹?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以西安高校为例[J].理论导刊,2011(12).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的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