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

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高校作为一个典型的开放型区域,存在着大量的消费者。但由于市场的自发性,高校周边经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文章以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分析了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西南林业大学 校园周边经济 发展策略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高校周边经济,是指以高校为地理位置核心,位于高校周边,依托高校发展起来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并直接影响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商业区域{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大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之一,使高校周边的經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高校俨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必然会使得高校周边区域成为商业发展的热点{3},吸引许多针对大学生的商业投资入驻。然而,大量商户的聚集,不仅对商业圈的管理造成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目的在于了解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户种类、数量和发展状况,探求学生对周边商户的使用特点和规律,优化校园周边经济结构,提高校园周边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率。

二、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发展现状

(一)校园周边经济商业类型

本次调查涵盖了西南林业大学周边所有为高校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的场所,本次调查范围为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中心的东三环、白龙路、龙华路、昙小路、景泰街等路段之间的地区,包括南院路全段、昙小路大段、美食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快递一条街)、白龙寺村。经过走访统计,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共有561家各类商户,根据商业性质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餐饮类:共180家。餐饮类是专门从事加工烹制饮食品的商户,为师生以及周边居民提供餐饮服务的商业。包括各种饭馆、餐厅、零食店及各类小吃等等。

2.生活用品类:共145家。生活用品类是经营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的商业类型,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各类衣着鞋帽、各种商超便利店、数码电器店、化妆品店、杂货店、烟酒副食店等等。

3.生活服务类:共120家。生活服务类是为消费者提供各类无形服务的商业类型,与大学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包含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一品类主要包括美容美发、图文摄影、快递、银行、买房租房、教育培训等等。

4.文体娱乐类:共85家。文体娱乐服务是利用一定文体娱乐设施为大学师生以及周边居民提供的休闲娱乐服务,包括书店、体育用品店、酒吧、休闲吧、KTV、网吧、报刊杂志亭等等。

5.其他类:共31家。除了上述的商业以外,还有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的商业。这些消费是属于生活、学习方面消费之外的额外消费,主要有花店、精品店、彩票店等等。

(二)校园周边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布局规律

1.主要特征。高校在我国的社会组织分类中属于第三产业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4},高校的学生群体特点,决定了高校周边经济的发展特点,而高校周边经济又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群体较为稳定。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的消费对象包括在校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而这三者之间又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消费者,在校大学生由于固定的学习时间安排和固定的生活区域,使得他们优先选择在校园附近的商业场所进行消费,以契合他们固定的生活模式。

(2)消费需求量大。西南林业大学校园内生活着近两万大学生、教职工等,周边有世纪龙苑、昙小苑、宁静小区、白龙寺村等几个居民区,居民数量相对密集,人口密度大,周边消费较为集中,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集中消费群体。

(3)商品价格较为合理。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业场所的主要消费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消费水平参差不齐,但消费水平总体上相对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水平,也能为大学生所接受。

(4)经营对象针对性强。由于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业场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所以,针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店铺比较多,比如,针对近视人群的眼镜店,针对学习的图文复印店、数码摄影店、文具店、书店等。这种商业类型反映了校园周边经济较强的针对性。

(5)淡季旺季分明。淡旺季分明是高校周边商业区最为典型的特点,学校开学,学生在校的几个月,是校园周边商业经营状况最好的时候,这段时间的经营效益也比较高;而伴随着学校放假,消费者数量急剧减少,供过于求,校园周边商业区开始进入低迷期。

2.布局规律。从功能区划分来看,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各种商业类型交叉分布,功能划分不明显。长期以来,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都是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商业区的功能界限比较模糊,并没有形成功能互相独立的商业片区,加上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业用地比较紧张,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圈,商业布局形式混乱,“见缝插针”的情况比较普遍。纵观校园周边,只有学校2号门旁边的美食城属于功能划分比较清楚的。从整体来看,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业是沿街道分布的,商业设施聚集在学生出行频繁的地方。大学生学习、生活有较强的规律性,出行路线基本固定,因此周边的商业活动沿学生的出行街道线性展开{5}。

三、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没有良好的经营模式,经营规模也比较小,大部分都是小型个体经营。此外,政府对其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较小,造成了很多不受约束的经营行为。本研究针对西南林业大学在校生,发放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3份,西南林业大学在校生对周边经济的总体评价能够直观地反映大学生对周边经济的认可程度。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的实地调查和问卷数据的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由于传统的校园规划设计对于周边商业区域发展并没有足够的考虑,而新出现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高校周边商业区域大多结合以前的商业区域展开,这样就使得高校周边商业区的规划布局存在一些问题{6}。西南林业大学于1990年迁至现校址,当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尚未正式开始,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主要以校园建设为主,忽视了对周边地区的规划,导致了周边商业区的混乱局面。西南林业大学在校生对校园周边商业场所的满意度比较低,只能说基本认可,满意的仅占2.8%的比例,一般的占了81.1%,不满意的占16.1%;在表中,有93.7%的同学认为应该对学校周边的商业场所进行整改,仅有6.3%的同学认为无需整改。说明了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确实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业区域街道较窄,且存在大量拥包、麻面、坑塘等情况,部分道路没有设置人行道,在学生出行的高峰期,很容易引起交通拥堵,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乱停乱放的现象比较严重,更加剧了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太少,这给学生和周围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电线线路杂乱无序,私接电线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学校外围区域的白龙寺城中村内。

(二)卫生状况差,商品质量存在问题

1.卫生状况差。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5.8%的同学认为校园周边商业场所卫生状况太差。校园周边商业区的卫生状况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差,道路损坏严重,破损的道路导致道路雨天积水,晴天积灰;排水设施不通畅,即便是晴天也能见到街上污水横流;随处可见垃圾和宠物排泄物,由于垃圾桶设置较少,且垃圾清理不及时,导致大量的垃圾随风飘到街道的各个角落,另外,部分养宠物的人对宠物的排泄物放任不管,对道路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二是商家内部卫生,尤其是餐饮店铺的卫生状况不好,部分餐饮店铺后厨卫生状况太差,物品摆放杂乱,墙壁布满油污。

2.商品质量存在问题。除了卫生状况差,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场还存在商品质量问题,据问卷数据表3显示,28.1%的同学认为校园周边商业场所存在商品质量问题。由于高校周边经济的消费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群体,学生消费能力不高,但消费数量巨大,商品使用周期短,这就使得高校周边经济市场属于初级市场、低端市场,因此进入高校周边经济经营的门槛较低{7}。这是高校周边经济商品质量低劣的主要原因。

(三)商业设施不完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理解和接受新文化与观念方面往往走在时代前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大学生不仅仅追求基本生活需求,更追求消费的多元化,消费质量的提高。根据问卷数据显示,33%的同学希望学校周边增加大型购物超市;24.9%的同学希望增加大型书店;22.8%的同学希望增加休闲健身场所;14.4%的同学希望增加品牌专卖店;4.9%的同学希望增加其他设施。这些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反映了校园周边商业设施的不完善。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已有561家各类商户,这些商户大多是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较高层次的需求。

(四)经营者投资盲目

大部分经营者在参与校园周边经济时,认为校园周边消费量大,客源充足,经营一个店铺不成问题。在选择经营项目时,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对经营项目的判断来确定,考虑的因素比较少,多以自身的经济条件为中心,只是大致地估算一下需要的成本,可能的收益,便开始投入营业。然而,这样导致了经营项目重复的问题,同样类型的店铺多了,如果经营者不具备自己的特色或者良好的经营策略,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校园周边商铺更新周期较短,新旧店铺交替较为频繁。

四、促进西南林业大学周边经济良性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对校园周边商业场所的规划与管理

政府要慎重对待校园周边商业场所的规划和管理,为校园周边经济提供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政策环境,这是高校周边经济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依法管理,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突出重点的方针。同时,高校周边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源,需要積极营造和谐的市场氛围,合理规划高校周边的商业经营场所。另外,应对高校周边经济中经营项目进行严格把控、合理进行分区和规划,清晰不同区域的功能区隔,让不同的经营区更好地满足学生以及居民的不同生活需要,也可以让有校园周边有限的经营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方便学生和居民的生活,同时还使得城市管理变得简便高效。

(二)加强对商家经营行为的管理

商家的经营行为直接影响了校园周边经济的发展,商家经营行为良好与否,决定了整个经济圈的商业环境是否良好。商家的经营行为也和消费者的身心安全息息相关,它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决定消费者对商家的看法。如何改善西南林业大学周边商家的经营行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加强校园周边经济的卫生、安全监管工作。要认真实施定人、定岗、定时、定责的方式,建立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监督管理机制,及时收集、清运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理;严格清理学校周边的道路,对存在乱停乱放行为、随意摆摊行为的路段,坚决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相关惩戒措施,才能保证一个清洁、安全的环境。

2.加强高校周边经济的合法经营管理。个体单位进入高校周边经济的条件严格审查。依法组织监督市场交易行为,定期全面检查、不定期抽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组织查处假冒伪劣商品销售行为,积极受理消费者诉求,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危害人们健康。特别要严格规范食品类小摊贩和小型个体餐饮店的卫生、食品安全管理,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此外,更应该加强对学校周边的休闲娱乐场所管理,特别是针对网吧、宾馆、KTV等进行严格的管理监督,保障校园周边经济有一个健康、卫生、安全的经营环境。

(三)完善商业设施

校园周边商业区是大学生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完善的商业设施,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让学生就近就能满足消费需要。有利于实现校园周边经济的综合發展,有利于高校师生与周边社区居民共建和谐的社区生活。学校应积极主动与政府衔接,配合并参与到政府对校园周边商业的规划和统一安排中,在结合自身学校校园规划、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以及周边社区特色的基础上,对周边商业发展提出一个准确的定位。

(四)经营者应统筹规划、科学经营

西南林业大学给校园周边商业场所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者,但是由于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性很强,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家进行消费,所以,并不是所有经营项目都是有利可图的。经营者在进行经营项目选择时,应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实地考察校园周边商业类型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并对周边环境、交通、街道设施进行详细评估,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有一定的了解,摸准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做好前期规划,明确投资方向。在经营过程中,应当了解同类竞争店铺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模式,确定自己的经营特色。由于校园周边经济面对的是一群稳定的大学生消费者,大学生比较喜欢新颖的事物,商家的经营方式应当要注意特色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一些特色服务。此外,经营者必须注重商业道德,贴近消费者,一切为消费者着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尤其要重视诚信经营、合法经营,以商品质量为主,形成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注释:

{1}伍琴.成都市高校周边经济发展调查及对策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03):109-112

{2}周力.基于大学生消费观的高校及周边经济关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5(07):70-71

{3}龚剑峰.南昌市高校周边商业场所研究[D].南昌大学,2006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6

{5}张权,李白茹.成都温江大学城对周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15):112

{6}盛裕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6):18-21

{7}张志超,李飞,李红冠等.高校周边商业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秦皇岛市高校的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6):14-16

(作者单位:1.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楚雄 675000)

[作者简介:1.刘晓东(1983—)男,汉族,云南丽江人,泰国西那瓦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博士在读,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王艺龙(1994—)男,汉族,云南富源县人,本科,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经济管理。]

(责编:若佳)

作者:刘晓东 王艺龙

第2篇:西南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方式,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现实评价、重要性分析等情况。结果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不尽理想、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存在主题不明、氛围淡薄、保障不足等问题。应从氛围营造、兴趣激发、特色凸显、制度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认知;策略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愈发重视,同时也明确了文化融入育人尤其大学生教育之中。为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现实评价、举措建议等,并进行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概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传统的文化积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表征,也是物质层面的体现;既是宏观层面上地域性、種族性的文明智慧,也是狭义层面中系统性、完整性的传承经典;包括了抽象地思想、理念和文化,亦包括了具体地活动、符号和仪式等。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一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内容导航、理念承载;二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提升给出了内容支撑、文化依据;三者,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赋予了内心共鸣、凝聚之力。鉴于此,及时、客观、准确地掌握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背后原因,给出解决策略和办法既是时代的诉求,更对大学生培养教育影响深远。

二、研究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开展研究,调查问卷从认知情况、现实评价、举措建议三个维度设置32个问题,以西南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7份,回收率96.7%。其中,参与调查男同学401人,女同学566人;调查对象所述专业学科领域包括农林类233人(24.1%)、理工类312人(32.3%)、文法类376人(38.9%)、艺术类46人(4.7%)。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认知情况

1.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1)关于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问题,文科同学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和认同程度高于农林、理工科同学,被调查的376名文法类学生有279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并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的专业素养、知识基础等的夯实有帮助。

女同学(502人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值得认真学习)的认同程度普遍高于男同学(291人认为传统文化重要,值得学习和研究),这也和性别不同、思维模式不一、兴趣爱好倾向不同的现象相对应。

(2)关于在大学生中间是否有必要的问题,总体来看,被调查同学普遍认为很有必要(90%),说明大学生普遍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前提。

2.传统文化传播兴趣点

该问题的设置意在弄清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或传承的兴趣点问题,便于从兴趣点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更愿意(82%)参加一些体验式的传统文化相关实践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工艺等,仅有18%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理论或文本的学习。

对喜欢或感兴趣优秀传统文化是啥的问题,不同的同学给出了不同的选择和倾向。概括来看,56%的受访者对诗词、小说、、棋、国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5%的受访者对陶瓷、玉器等感兴趣;19%的受访者对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感兴趣。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相对集中,在具体施策的过程中应加以倾斜。

(二)现实评价

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播现状及传播成效的评价上。3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开展活动丰富,自己参与的积极性挺好。而有超过46%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不够,活动比较单一,更多是完成上级部门、学校或者学院的任务,活动更多的流于形式,活动未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总体来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中存在有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够、影响力不深的问题或不足,值得思考和深挖背后的成因。

(三)举措建议

对于改进或完善大学生学习、传播、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上,被调查者思维活跃,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及意见。7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活动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的知识学习、推动校活动的丰富性和校外实践的联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传统文化的新内容和新发展结合其中推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4%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应着力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毕竟文化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蕴含在生活中的文化才是经久不息的,因此要将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体为鲜活的活动,便于接受。

77%的受访者认为要适时的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传承创新,毕竟时代在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有新内容、新形势的出现才能经久不衰,才能留存经典、与时俱进,才能为人接受和认可。

四、困境

(一)主题不明确

传统文化认知效果的好坏和文化传播主题有着明显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中的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缺乏明确的主题,大多数高校都会组织一些诵读、学习、竞赛等活动,同时开设一些相应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但比较松散,没有焦点和特色,经常会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导致活动成效不佳,达不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二)氛围不浓厚

文化育人,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需要的是广泛的关注和参与。而从实际来看,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家长忙于生计,更多把文化培育寄托在学校;学校文化氛围,有相应活动,但比较单一,没有行程影响力和被接受力,使得大学生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内驱力不强;社会文化氛围,受到经济发展、文化理念的碰撞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一般,并且整个社会文化层面会受到国内一些文化内容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受阻;学校文化氛围,活动安排更多的是在学生管理部门或宣传部门,活动内容看似丰厚但实际参与人数及积极性不高,加之校内其他部门的关注度有限,导致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高。

(三)保障不充分

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而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经费有限、师资欠缺、政策不明晰的窘境。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精彩因为经费有限导致最后草草收场,对于传统文化沿袭讲解的专职教师数量有限,关于传统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发展前景、实施过程、奖惩机制等的政策并不明确,这都使得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更多是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保障,不利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间的传播。

(四)认知不全面

从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一来是参加各级各类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这些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二是通过课程学习以选修课和通识课为主,课程类别及其相关活动较少且不成体系。加之教师重视程度不高,林业院校文科本就弱势,专职文科类教师少,其他学科教师科研任务重,关注传统文化的少,对文化一知半解,不能领会精髓,使得整个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到位、实际活动效果不佳。这些因素都导致各层面、各领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系统、不全面,使得活动的开展、文化内容的撷取、文化传播的体系出现问题及缺陷。

五、建议及措施

(一)举全民之力造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沿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十分重要。在当下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背景之下,应进一步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尤其大学生中的重要性,统领引导全民关注,采取积极有效行动方略,激发家庭层面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并积极参与到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同时各高校应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课程开展、师资的培训、经费的保障等。总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二)促内外兼修激文化兴趣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受到诸多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兴趣点的激发则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如何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兴趣,是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关键,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凝练有质量、有内涵的文化主题和文化活动,和文化育人的目标相一致,营造传统文化兴趣激发的基础;同时,应结合在校大学生00后的性格特征,开展活动多样、手段丰富的课程或活动,尤其加入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热爱传统文化的可能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的传播、传承以及育人目的的实现才有可能性。

(三)宜因地制宜融文化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体系庞杂,大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触基本的国学文化等,到大学阶段拢拢总总10余年的时间会接触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形式或活动,但大都缺乏鲜明的主线或特色,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疲倦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和效果不佳。因此,各高等院校应依托自身的区域、学科、专业等凸显院校特色,明确主题,这样不但能一贯到底开展系列活动和研学内容,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成效。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以突出林业院校大和同的生态观主题,依托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绿色底色,结合云南丰富是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尤其民族竹文化及民族茶文化,突出重点和特色,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提升文化的影响力。

(四)需建章立制显文化风采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适时调整以实现最终的目标。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馆认识上,从国家层面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高度上肯定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力;各高校应在传统文化的传习上制定和出台系列政策保障,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尤其奖惩机制的完善。这既是提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播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和完善的重要依据。

总之,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情况的调查研究,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大学生人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客观评价,也再次印证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凸显特色、建章立制等措施来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培育的目标之中。

作者简介:

李法營(1985.-),男,山东费县人,讲师,博士在读,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生态旅游、生态语言学研究。

项目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J0429),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449),西南林业大学校级人文项目(2019- XJQN009)。

作者:李法营 宋琴 张候祥

第3篇: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学生自主管理层次水平提升研究

摘要: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灵活自主权,通过推行大学生自主管理,探索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管理的新路径。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灌输自主管理意识和团队协作理念,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煅练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表彰先進,树立典型,形成自主管理良性循环,推进自主管理深入开展。“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理念,顺应了新时期自由精神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能,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开启了有益的探索实践,提升了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管理;措施;水平提升

进入21世纪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网络革命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和生活习惯。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进步,高校原有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落后的管理体制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绊脚石。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全面推行大学生自主管理,打造自己的管理特色,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管理的新路径,让学生管理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实施大学生自主管理迫在眉睫。

目前,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低,生活自理能力弱,自主学习意识较差,主动参加学生活动、参加管理意识亟待提高。学校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转变固有的管理思维,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动性,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对民办高校来说,不仅要面对硬件资源不足、教学及科研力量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问题,还要面对新形势下的激烈竞争。在此情况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灵活自主权,作为先行者积极推进改革,实施创新性的改革制度,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学校转变管理理念,让学生做学校的管理者。

大学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同时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优势,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但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创新的学习环境,如何给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如何强化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我学业管理的意识,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与学生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校推行大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顺应了新时期自由精神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能,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开启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三、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生自主管理落地。

(一)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向他们灌输大学学习、生活等自主管理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知,找准定位,制定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规划,确定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任务。再通过学业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激励学生勤奋苦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同时也通过学业规划来约束自己,达到自我强化的作用。

(二)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培育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是一个开放环境,其最大优势在于汇集众多人才,各种未曾见闻的知识、思想、理念在大学校园滋长;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理念交互碰撞,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汇聚这些新鲜事物,形成合力,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团队,学会合作、包容,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提高了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建立学生兴趣、专业社团,并配备指导老师,要求学生人人入社团。学科专业社团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应用实践能力,兴趣社团提升学生特长。学生社团发掘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社会的联系、自立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同时通过指导老师的职能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煅练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大学生们面对直接的、现实的、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决策和管理意识。学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行策划、筹备、组织各项文体活动,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使学生自主管理经受实战的检验,对落实大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了有效平台。

(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学校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学习知识,积极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活动。学校积极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单列15个学分让学生在思想成长类、寒暑期社会实践类、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类、文体与创新创业竞赛类、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等五大类中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校改革毕业设计,将单一模式变革为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用、成果替换式毕业设计、实战课题式毕业设计等,给了学生跟多的选择空间。

(六)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进自主管理深入开展。学校专设“自主管理先进个人”,并将该奖项纳入学校奖学金奖励范围。为了加大自主管理理念的灌输渠道,加强自主管理的宣传力度,在班级、团学组织等部门评选一批在自主管理方面工作积极、有能力、有担当、有成果的典型人物进行表彰,并将个人事迹在学校宣传栏及新媒体上进行宣传。

(七)学校根据学生自主管理需要,开发一套专用的学生管理系统。在学生的基础信息、第二课堂学分、学生档案、学生保险、学生资助、奖惩登记、请销假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管理学生信息。

(八)制定一套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培养方案。学生组织有自己的一些特性,管理人员变动频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职业素养等。学校推行学生自主管理不是完全放手于学生自行管理,在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为此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自主管理培养方案,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管理队伍能够胜任管理工作,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达到一定水平,以确保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我校在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注重“环境育人”,学校通过推行大学生自主管理,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沃土。推行的大学生自主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创新性的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也是学校励志教育和适应教育的一种体现。推行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够让学生及时确立自我奋斗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管理来发现自我价值和潜力,同时也让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提升了管理水平,适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将国勇.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M].华龄出版社.2007- 5-1.

[2]侯伟.试论提升学生骨干在引领大学生自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J]. 山东工会论坛 ,2015(8):126-128.

[3]李航运.探究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方案[J].科教论坛,2017(14):286.

[4]金继刚.如何建设与大学生自主管理相适应的校园环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812-813.

作者:唐军

第4篇: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复试

交通运输学院2011年硕士生复试形式和内容

一.复试形式

本次复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

(1)笔试内容:专业课+专业外语;

(2)面试内容:专业综合、外语口语及听力测试。

二.复试内容

专业课笔试科目: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运输专业——可在铁路运输组织、交通工程学中任选一门考试,但选择“铁路运输组织”的考生必须参加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面试,考生总成绩也参加该专业排名;选择“交通工程学”的考生必须参加交通工程专业的面试,考生总成绩也参加该专业排名。注:不改变考生报考专业。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专业——交通安全工程、智能交通ITS安全理论与应用技术任选一门。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可在铁路运输组织、交通工程学中任选一门考试。

安全工程——可在交通安全工程、智能交通ITS安全理论与应用技术任选一门。

以上专业同等学历还需加试两门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专业课笔试科目中再另选一门课(即同等学历总共考3门课程)

物流工程专业——物流系统规划;同等学力加试:

1、物流系统工程

2、供应链管理

附:笔试参考书目

铁路运输组织-彭其渊、王慈光主编.铁路行车组织.中国铁道出版社;

杨浩、何世伟主编.铁路运输组织学.中国铁道出版社。

交通工程学-李江主编.交通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刘建军主编.交通工程学基础.人民交通出版社。

智能交通ITS安全理论与应用技术-张殿业 金键编著.智能交通ITS安全

理论与应用技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

交通安全工程-肖贵平主编. 交通安全工程. 中国铁道出版社。

物流系统规划-张锦主编.《物流规划原理与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9

物流系统工程-伍应诺《系统工程》机械工程出版社,第四版

供应链管理-(美)大卫辛奇-利维等著,季建华、邵晓峰译《供应链设计

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财经出版

社,2004,第一版

三.复试时间:4月中旬左右。具体时间、地址另行通知

请考生随时关注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网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2011-4-7

第5篇: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费

1 2008年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费改革了,敬请关注!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为适应国家发展急需大量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必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必须遵循创新性培养是灵魂,科学研究是主导,导师负责制是基础的指导思想。设立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切入点,是逐步展开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改革的第一步。

第二条研究生培养基金资金来源由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研究生学费、科研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和学校筹措的其它经费等组成。

第三条学校成立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委员会。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第四条研究生院设立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研究生培养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学院(系)成立研究生培养基金评定委员会,负责本学院(系)的研究生培养基金的评定工作。

第五条研究生培养基金只用于资助全日制非定向(委培)研究生〔注:全日制系指脱产在学;定向(委培)系指研究生入学时就已确定了毕业后的去向(就业单位)〕。

第六条研究生培养基金

1、研究生奖(助)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的学费及在校期间的生活费。

2、博士生优秀论文基金。用于支持博士生撰写优秀论文。

第七条研究生奖(助)学金标准(待定)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标准表

1等级占具备申请资格人数比例奖学金金额助学金金额助学金出资方

一等15%奖励全额学费800元/月学校650元/月

导师150元/月

二等70%奖励全额学费500元/月学校350元/月

导师150元/月

三等15%奖励半额学费150元/月学校0元/月

导师150元/月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标准表

2等级占具备申请资格人数比例奖学金金额助学金金额助学金出资方

一等10%奖励全额学费500元/月学校400元/月

导师100元/月

二等40%奖励全额学费300元/月学校200元/月

导师100元/月

三等10%奖励半额学费100元/月学校0元/月

导师100元/月

1、人文社会学科及基础学科的导师每学年可免出一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助学金,此经费由学校建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详见《西南交通大学基础与人文社科研究生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2、凡获得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的研究生,均应适度参与导师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导师可根据研究生的工作量适当给予额外的相应补助。

3、三等奖(助)学金获得者和未获奖(助)学金者应缴纳的学费参照不同专业相关学费收费标准执行。

4、助学金按月发放,一年发12个月。

5、研究生奖(助)学金发至研究生毕业且不超过规定年限(硕士研究生两年,博士研究生四年)。超过规定年限者应按有关规定缴纳学费(毕业时可领回学费余额,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八条博士生优秀论文基金

为支持有较好基础的博士生撰写优秀博士论文,特设立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优秀论文基金。博士生可于第二学年申请博士生优秀论文基金的资助。其资助年限自第三学年起原则上不超过四学年。详见《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优秀论文基金管理办法》。

第九条研究生培养基金采用导师申请制。申请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师,每年由各院(系)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报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进行遴选,其合格者方具有资格申请研究生培养基金。

作者: tiger200510972007-8-14 23:07回复此发言

------------------

2 2008年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费改革了,敬请关注!

第十条对正式录取的研究生,在入学报到前经导师向所在院(系)申请研究生培养基金,各院(系)研究生培养基金评定委员会根据研究生的全面情况,在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择优评定获取培养基金人选,并报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审批。研究生院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将审批结果及时在网上公布,并将通知书随招生录取通知书寄送到本人。

第十一条每学年结束前,在各院(系)组织下,由导师对其指导的所有研究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向学院申请下一学的培养基金。各院(系)研究生培养基金评定委员会在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下达的培养基金指标范围内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报研究生院培养基金办公室审批。研究生院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将审批结果及时在网上公布,并书面通知院(系),由院(系)将通知送达本人。

第十二条学校在财务处设立研究生培养基金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第十三条导师应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内将6个月的资助经费划入培养基金专用账户。导师资助的经费可从科研项目经费中划拨。

第十四条研究生在报到(注册)时出示获得培养基金通知书,财务处按照学校研究生学费标准向研究生收取差额部份。

第十五条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研究生,在正式确定攻博资格或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应按有关规定结清硕士生阶段有关事项并另行提出博士生阶段培养基金的申请。

第十六条研究生在学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停发培养基金:

1.学术行为不端者;

2.违反校纪校规者;

3.在学期间休学、退学者,以及因各种原因学籍变动者;

4.其他不适宜继续获取培养基金的行为或情况者;

5、导师认为研究生未能履行其助研或助管的责任者。

第十七条欲停发研究生的培养基金,由导师提出申请,经院(系)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审批。批准后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办公室通知财务处,财务处从次月开始执行。

第十八条被减少或停发培养基金的研究生有权向研究生院培养基金办公室提出申诉,由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委员会处理研究生申诉。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后执行。

第6篇: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我校研究生待遇,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研究生“三助”是指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和管理助理工作(分别简称“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作由研究生院具体组织实施,包括制定实施细则、总体要求和工作方案,审定“三助”工作岗位分配方案,检查“三助”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第三条 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是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设岗单位要坚持“谁设岗、谁管理、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须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设置“三助”岗位的单位和导师,应对从事“三助”工作的研究生严格要求,按照岗位职责加强指导和考核。

第二章 选用条件

第四条 从事“三助”工作的研究生,必须政治思想品德优良,能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责任心强,学有余力。应避免出现研究生因从事“三助”工作而影响正常学习、研究甚至延长学习年限等情况。

第五条 定向、委托培养类型的研究生,受校纪、行政或刑事处分的研究生不能申请由学校提供酬金的“三助”岗位。每位研究生原则上只能申请一个由学校提供酬金的“三助”岗位。

第六条 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

第三章 岗位职责

第七条 研究生“助教”岗位:研究生承担本科、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指导实习、试验环节等基础教学工作。

第八条 研究生“助研”岗位:研究生承担项目组或导师分配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专业设计、调研等工作。

第九条 研究生“助管”岗位: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辅导员、各学院相关教学管理辅助工作、校机关部处管理辅助工作等。

第四章 岗位设置

第十条 研究生“三助”岗位设置,应遵循“按需设岗、自愿申请、按岗付酬、定期考核、重在培养”的原则。

第十一条 敏感岗位、危险岗位、涉密岗位等特殊岗位不能设立“三助”岗位。

第十二条 研究生“三助”岗位数量,由研究生院根据当年学校财政预算情况总体掌握。各教学科研和行政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设置的“三助”岗位数量,组织本单位“三助”岗位的研究生选拔、日常考核和平时指导等工作。

第十三条 研究生“助教”岗位,由研究生院根据当年“三助”工作总岗位数,结合各教学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调配。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助教”岗位。

第十四条 研究生“助研”岗位,由项目组或导师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自主设置,具体方案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十五条 研究生“助管”岗位,由研究生院根据当年“三助”工作总岗位数,结合各教学单位、校机关各部处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配。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助管”岗位。“助管”岗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

第十六条 学校鼓励各单位自筹经费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全体研究生导师应尽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设立“助研”岗位。

第五章 岗位酬金

第十七条 岗位酬金标准:

“助教”:不超过350元/月,每周实际教学工作量不低于6个学时。 “助研”:博士研究生不低于400元/月;硕士研究生不低于300元/月。工作量和酬金以及发放方式,由导师和研究生协商确定,但需报研究生院备案。

“助管”:不超过300元/月,每月工作量为30-50小时。 第十八条 “助教”岗位酬金:由学校支付。 “助研”岗位酬金:由项目组或导师支付。

“助管”岗位酬金:由学校支付。

第十九条 “助教”、“助管”岗位酬金按每学期5个月发放。“助研”酬金可以按每学期6个月发放。酬金发放要足额、及时,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克扣研究生的“三助”经费。

第六章 岗位申请

第二十条 研究生“助教”岗位公布后,由各学院受理研究生“助教”岗位的申请。“助教”岗位按学期选用。

第二十一条 “助研”岗位由研究生直接向设岗导师申请,经导师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批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助研”岗位根据科研项目需要选用。

第二十二条 研究生“助管”岗位公布后,由各设岗单位受理研究生“助管”岗位的申请。“助管”岗位按学期选用。

第二十三条 助教、助管选用结果由研究生院统一公示。所有岗位申请工作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助”岗位一般不办理临时申请,特殊情况需经研究生院同意。

第二十四条 “三助”岗位人员上岗前应签署协议,协议中应明确甲(“三助”设岗单位)、乙(上岗研究生)双方的权力、责任与义务。

第七章 岗位考核

第二十五条 “三助”岗位严格按照设岗要求进行考核。一个选用周期考核一次。

第二十六条 “助教”岗位考核,主要听取设岗单位、主讲老师和听课学生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助研”岗位根据研究生科研工作态度、成果产出情况和工作量等,由导师和课题组考核。

第二十八条 “助管”岗位由设岗部门根据研究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量等给予考核。

第二十九条 对岗位考核不合格者终止选用,停止发放岗位酬金,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对选用期间受到行政处分或法律处罚的研究生,学校取消该研究生的“三助”资格。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助教岗位设置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设置

第一条 研究生助教岗位是指在校研究生承担与本科课程相关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试验和实践环节等工作。

第二条 研究生助教工作分为理论教学辅导和实践、试验课程辅导两类。理论教学辅导以承担一个教学班一学期的教学辅导工作(每周至少批改一次作业、参加一次答疑)为一个基本工作岗位任务;实践、试验课程辅导以每学期指导40个学时为一个基本工作岗任务。

第三条 研究生助教工作实行“按需设岗、自愿申请、按岗付酬、定期考核”的原则。

第四条 敏感岗位、危险岗位、涉密岗位不能设置“三助”岗位。

二、选用条件

第五条 岗位申请人仅限于本校在读的非定向、非委培、未受校纪、行政或刑事处分的全日制研究生(档案转入我校者)。

第六条 申请人应是思想品德优良、工作责任心强、学有余力者,考试不及格或违反校规校纪者不得申请。

第七条 每位申请人每学期只能申请一个由学校提供酬金“三助”岗位。

三、岗位选拔

第八条 研究生助教岗位按学期设立,各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前将拟设立研究生助教岗位向研究生院申报,由研究生院根据全校实际情况,统一协调、安排,并将最终确定的助教岗位信息在网上公开发布。

第九条 研究生根据研究生院发布的岗位信息自愿申请。申请人统一填写《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三助”岗位申请表》,并送交设岗学院。

第十条 学院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选拔考核(包括面试), 择优确定助教人选。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及未获得奖(助)学金的研究生。选拔结果报研究生院审查并备案。

第十一条 助教研究生上岗前应签署协议,协议中应明确甲(“三助”设岗单位)、乙(上岗研究生)双方的权力、责任与义务。

第十二条 研究生在助教工作中与设岗学院发生纠纷,由研究生院和学生所在学院协调解决。

四、岗位考核

第十三条 学院要坚持“谁设岗、谁管理、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安排专人负责助教岗位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第十四条 凡从事助教工作的研究生应由学院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工作职责。

第十五条 每学期末,由学院负责对研究生助教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听取学生和主讲教师的评价意见。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

第十六条 考核合格者,可继续申请研究生助教岗位;考核不合格者,不再选用。

第十七条 对无法履行助教工作职责或因助教工作影响正常学习的研究生,可由课程主讲教师或导师提出终止其助教工作的建议,经该学院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十八条 研究生在从事助教工作中发生事故,由学院负责处理。

五、岗位酬金

第十九条 每位研究生助教基本工作任务的岗位酬金为250元/月,各设岗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酌情增加岗位酬金,每个助教岗位酬金最高不超过350元/月。如承担工作量不满基本工作任务时,可根据主讲教师建议按照实际承担的助教工作任务发放。

第二十条 研究生助教岗位酬金由设岗学院按月造表上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审核汇总后报计财处发放至研究生个人帐户。

六、其他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自2011年开始执行。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助研岗位设置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我校科研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设置

第一条 研究生助教岗位是指在校研究生承担项目组或导师分配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专业设计、调研等工作。

第二条 研究生助研岗位周工作量不低于12学时。

第三条 研究生助研工作实行“按需设岗、自愿申请、按岗付酬、定期考核”的原则。助研岗位的设置须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项目作为支撑。

第四条 敏感岗位、危险岗位、涉密岗位不能设置助研岗位。

二、选用条件

第五条 岗位申请人仅限于本校在读的未受校纪、行政或刑事处分的全日制研究生。

第六条 申请人应是思想品德优良、工作责任心强、学有余力者,考试不及格或违反校规校纪者不得申请。

第七条 每位研究生不得同时参与两个及以上助研工作。

三、岗位选拔

第八条 研究生助研岗位根据科研项目实际情况设立,助研人员选用与考核由项目组或导师负责。具体选用条件及原则由培养单位结合学科特点统一制定或由导师根据科研项目实际需要自行制定。

第九条 项目组或导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选拔考核(包括面试),择优确定助研人选。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及未获得奖(助)学金的研究生。选拔结果报研究生院审查并备案。

第十条 助研研究生上岗前应签署协议,协议中应明确甲(“三助”设岗单位)、乙(上岗研究生)双方的权力、责任与义务。

第十一条 研究生在助研工作中与项目组或导师发生纠纷,由研究生院和学 生所在学院协调解决。

第十二条 根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由项目组或导师提出申请,培养单位进行审批,研究生处备案后,可以终止选用和变更助研研究生。

四、岗位考核

第十三条 项目组或导师要坚持“谁设岗、谁管理、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安排专人负责助研岗位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第十四条 凡从事助研工作的研究生应由项目组或导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工作职责。

第十五条 每个选用周期末,由项目组或导师负责对研究生助研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

第十六条 考核合格者,可继续申请研究生助研岗位;考核不合格者,不再选用。

第十七条 对无法履行助研工作职责或因助研工作影响正常学习的研究生,可由项目组或导师提出终止其助研工作的建议,经培养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十八条 研究生在参加助研工作中发生事故,由项目组或导师负责处理。

五、岗位酬金

第十九条 助研岗位酬金从项目组或导师科研经费中支付,其支付应符合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助研岗位酬金的支付具体额度由项目组或导师根据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量确定,原则上博士研究生每月不低于400元、硕士研究生每月不低于300元。如承担工作量不满基本工作任务时,可根据项目组或导师建议按照实际承担的助研工作任务发放。

六、其他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自2011年开始执行。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助管岗位设置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研究生在我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辅助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设置

第一条 研究生助管岗位是指在校研究生承担本科班主任、辅导员、各学院相关教学管理辅助工作、机关各部门管理辅助工作等。

第二条 研究生助管工作以每月承担工作30至50小时为一个基本岗。 第三条 研究生助管工作实行“按需设岗、自愿申请、按岗付酬、定期考核”的原则。

第四条 敏感岗位、危险岗位、涉密岗位不能设置“三助”岗位。

二、选用条件

第五条 岗位申请人仅限于本校在读的非定向、非委培、未受校纪、行政或刑事处分的全日制研究生(档案转入我校者)。

第六条 申请人应是思想品德优良、工作责任心强、学有余力者,考试不及格或违反校规校纪者不得申请。

第七条 每位申请人每学期只能获得一个由学校提供酬金的“三助”岗位。

三、岗位选拔

第八条 研究生助管岗位按学期设立,各学院和机关各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将拟设立研究生助管岗位向研究生院申报,由研究生院根据全校实际情况,统一协调、安排,并将最终确定的助管岗位信息在网上公开发布。

第九条 研究生根据研究生院发布的岗位信息自愿申请。申请人统一填写《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三助”岗位申请表》,导师和所在学院签署意见后送交设岗单位。

第十条 设岗单位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选拔考核(包括面试),择优确定助管人选。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及未获得奖(助)学金的研究生。选拔结果须报研究生院审查和备案。

第十一条 助管研究生上岗前应签署协议,协议中应明确甲(“三助”设岗单位)、乙(上岗研究生)双方的权力、责任与义务。

第十二条 研究生在助管工作中与设岗单位发生纠纷,由研究生院和学生所在学院协调解决。

四、岗位考核

第十三条 设岗单位要坚持“谁设岗、谁管理、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安排专人负责助管岗位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第十四条 凡从事助管工作的研究生应由设岗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工作职责。

第十五条 每学期末,由设岗单位负责对研究生助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

第十六条 考核合格者,可继续申请研究生助管岗位;考核不合格者,不再选用。

第十七条 对无法履行助管工作职责或因助管工作影响正常学习的研究生,可由设岗单位或导师提出终止其助管工作的建议,经该学院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十八条 研究生在从事助管工作中发生事故,由设岗单位负责处理。

五、岗位酬金

第十九条 每位研究生助管基本岗位酬金不低于200元/月,各设岗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酌情增加每月岗位酬金,每个助管岗位酬金最高不得超过300元/月。如承担工作量不满基本工作任务时,可根据实际承担的助管工作任务发放。

第二十条 研究生助管岗位酬金由设岗单位每月造表上报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审核汇总后报计财处发放至研究生个人账户。

六、其他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自2011年开始执行。

第7篇:西南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

1、选择西南大学报名考试点(报考点代码:5007)报考2013年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务必于2012年10月10日-31日登录中国研招网(http://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于2012年9月28-29日进行网上预报名,预报信息有效。

2、报考全国“建筑设计类”专业(指考试时间在三小时以上六小时以下,即考试科目代码为“5XX”,下同)且需参加有关专业设计绘图考试的重庆市内考生必须选择重庆大学或重庆医科大学或四川美术学院作为报名考试点,现场确认、考试均在重庆大学或重庆医科大学或四川美术学院。

3、报考法律硕士联考的重庆市内考生必须选择重庆师范大学或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报名考试点,现场报名、考试均在重庆师范大学或西南政法大学。

4、报考在渝招生单位工商管理硕士(专业代码125100)、公共管理硕士(专业代码125200)、会计硕士(专业代码125300)、旅游管理硕士(专业代码125400)、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代码125600)以及在重庆考点参考的报考会计硕士、图书情报、审计硕士的考生,网报时必须选择西南大学或重庆大学或重庆师范大学或重庆交通大学作为报名考试点,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该考点现场进行报考信息确认、纳费和摄像。

5、参加西南大学单考的考生只能选择西南大学作为报考点,且于2012年10月26日前完成网上报名。考生在选择考试科目时暂选统考考试科目,待报考单位确认其单考资格后,再由招生单位将考试科目改为单考科目。若不够单考资格,考生只能选择其他报考方式或放弃报名。 现场确认时报考我校的单考考生须带的材料有:(1)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证书;(2)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介绍信;(3)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信。

6、高等学校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的免试生(含支教团、农村师资计划)凭推荐单位发的“免试推研校验码”(注意:专业学位校验码只能报专业学位硕士生,学术型校验码可报考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在网上就近选择报名点报名。报考强军计划的考生,凭报考单位发的“校验码”在网上选择其报考单位为报名考试点。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的考生请先填写《报考201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式三份,再到考生生源所在地的省级教委(或教育厅)民教处(未设民教处的到高教处)签字、盖章,然后到省级招办领取报名“校验码”,凭“校验码”进行网报,并选择相应的专项计划类别。 推免生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报考安排和全国统考生同步进行。

7、在现场确认过程中,报考点须对考生有效身份证件(限“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非应届毕业生的学历证书及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生证进行核对。特别注意: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进行报考信息确认。凡不具备报考资格而参加报名者,造成遗留问题考生自行负责。

8、凡选择我校作为报考点的考生请务必于2012年11月10-14日带上与本人网报所填一致的有效身份证件(限“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及学历证书(非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学生证(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网上报名编号(即网上报名成功后系统显示的9位数字报名号),到我校“八一礼堂”(研究生院旁)缴费、确认报名信息和电子摄像。在电子摄像后摄像工作人员会立即打印一张含考生本人电子照片、报考信息的《报考信息表》,请考生认真核对该表上的信息,在确认无误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将此表交到现场报名点的指定地方。凡未进行现场报名、未在《报考信息表》签字或未将《报考信息表》交到指定地方的视为报名无效,后果由考生自负。

9、考生务必认真、准确填写各项网报数据,现场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此信息将是你报名、考试、录取及攻硕期间的信息来源,要确保准确,若因填报错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招生单位如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后,再准予考试或复试。

10、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7日,教育部开通网上下载打印《准考证》系统,准考考生务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考试信息,下载并打印《准考证》。考生凭有效身份证件和考生自己打印的准考证方能在我校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二者缺一不可。

11、报考西南大学美术学专业(含文学院和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专业代码130400)、艺术硕士(美术)(专业代码135107)、设计学专业(专业代码130500)的考生,只能选择西南大学报名考试点进行报名,且务必于2012年10月26日前完成网上报名。

12、我校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相关信息将在我校研招网(http://yanzhao.swu.edu.cn)上发布,请留意查询。

第8篇: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学术道德规范

第一条 为弘扬我校“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办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和规范化教育,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 提高研究生思想素质水平和学术研究质量,完善研究生评估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人„2002‟4号)和科技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的有关精神,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在我校就读的各类研究生以及涉及到参与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教师。

第三条 学术道德基本要求及相关责任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参与的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规定,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

(二)从事学术研究,撰写的著作、论文、设计、报告等应是本人理论探索、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的真实反映和系统总结。

(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包括观点、论据、调查资料、统计数据、方案和构架等),无论是何种载体(纸质或电子版),是否已发表,都必须注明出处;引证的目的应该是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

- 1

社会责任感,以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已任,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注重学术创新、坚持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严以律己,弘扬团结协作精神,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第四条 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他人作品,剽窃他人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包括论文成果、技术报告、软件程序和研究数据等);将本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论文中不加标明而据为已有;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署名。

(二)伪造、编造或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引用资料及调查结果。

(三)由他人代写或代替他人撰写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提供虚假论文发表证明,伪造导师或专家签名,编造学术经历,向研究资助人谎报研究结果,夸大成果价值等弄虚作假行为。

(四)发表学术论文一稿多投。

(五)发表学术论文时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基金项目。

(六)未经允许私自盗用、泄露、传播或贩卖本课题组技术专利、专有数据、保密资料、专用软件等未公开的技术成果。

- 3

直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等处分。

第六条 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受理、鉴定与申诉

(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全校学术道德与纪律监督工作,研究生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对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任何人都有义务向学校有关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单位有责任为举报人和证人保密。

(三)学术道德违规鉴定。根据需要,可聘请相关学科的校内外专家组成学术道德规范鉴定小组,具体负责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鉴定。鉴定过程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确保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得出调查结果之前不受损害。

(四)鉴定应在30日内作出书面事实认定报告、提出书面处理建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后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

(五)当事人如对处理结果有异议,可在收到通知后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诉。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之内进行复议并将结论通知当事人。申诉期间不停止处分或处理决定的执行。

- 5

第9篇: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三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帮助生活贫困的研究生完成学业,学校决定设立研究生教学助理(简称“助教”)、研究助理(简称“助研”)和管理助理(简称“助管”),以上三类岗位合称“三助”。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三助”实施办法。

一、组织机构

由学校成立“三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领导小组”),其成员包括研究生部、教务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处、财务处、组织人事部和学生工作部(处)的负责人。领导小组对“三助”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监督实施,制定“三助”工作的总体原则和工作方案,审定“三助”工作经费发放方案,检查“三助”工作执行情况,评估“三助”工作的总结。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

1.拟聘单位根据实际需要以及申请的条件提出设岗申请,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定岗。(详见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2.同一学期内每位在岗在职教师申请的助教岗位与助研岗位不得超过5个。超过部分,经费自筹发放。

3.全脱产在校研究生均有资格提出申请,每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岗位。 4.学生工作部(处)会同聘用单位确定受聘学生,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

5.如有以下情况者不予录用:上一学期受违纪处分(含通报批评)、有重修课程;对于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期末考评综合考核系数低于0.6的同学,在校期间将一律不再聘用。

6.聘用单位与受聘学生应签订书面协议书。试用期为一个月,试用期合格,再转为正式聘用,聘期为一学期。

三、管理考核

1.受聘学生由学生工作部(处)会同教务处、研究生部、科研处、发展规划处及聘用单位共同管理与考核,聘用单位(教师)负有对受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业务工作指导的义务。

2.学生工作部(处)定期和不定期对受聘学生“三助”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不合格者或聘用单位认为不宜聘用者有权予以解聘。 3.在聘期内受到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的,自动解除协议。

四、经费管理

1.助教、助管经费由学校专款支付;助研经费由学校专款支付50%,剩余50%由聘用导师从课题经费中支付。

2.“三助”津贴由学生工作部(处)会同财务处发放。(详见第五章)

第二章

助教工作

一、岗位设置

教学助理主要指教辅类助教。

1.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助教由各学院根据教学需要提出申请。

2.助教按课程设岗:本科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助教岗位按照4:1的比例设置。

可以申请1个助教岗位的本科生课程有:⑴公共基础课、文理基础课(其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为120人上以上的大班课程);⑵除⑴以外的精品课、大班课(120人以上)、双语课、实验课等课程。可以申请2个助教岗位的本科生课程有:课程门数超过3门;双语课(或实验课)门数超过2门;课程班数超过5个;单班学生人数超过200人或学生总人数超过400人;其他经批准的情况。

可以申请1个助教岗位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有:⑴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⑵重点建设课程;⑶选修该门课程的研究生超过20人的课程。

同一学期每个教师申请的本科生课程助教岗位不超过2个。同一学期每个教师申请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助教岗位不超过1个。超过学校允许的助教岗位,经费自筹。

3. 除申请双语课程、实验课程等本科生课程助教岗位的教师外,申请助教岗位的教师须为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或同等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的在职在岗教师。

4.申请本科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助教岗位的教授、副教授须在一学年内独立讲授1门总学时不低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

5.申请硕士生课程助教岗位的教师,其所讲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时不低于32学时。

6.教务处和研究生部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分别审核确定本科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的设岗计划。

二、人员聘用

1. 本科生课程的助教由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硕士生课程的助教由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担任。 2. 助教面试由聘用单位和主讲教师负责。 三

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协助主讲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收集教学资料,配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3.安排课堂练习,批改作业。 4.参与辅导答疑。

5.随堂听课,承担教辅工作的研究生应出席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每月至少两次(主讲教师有额外要求的以教师要求为准)。

6.收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向主讲教师反映。 7.参与实验、实习指导。

8.完成主讲教师布置的与教学相关的其他教辅工作。

四、工作时间

每周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8小时。

五、管理考核

1.受聘学生在聘期内由聘用单位和主讲教师进行管理。

2.学期结束前受聘研究生须向主讲教师递交工作总结,主讲教师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估后报主管教学院长(主任)审核。

3.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学生,除承担教学责任外,由学生工作部告知聘用单位终止其助教资格:(1)所任课程中超过1/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其它违纪或不适于做助教的情况。

第三章

助管工作

一、岗位设置

1.助管岗位包括班主任管理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一般情况下录用家庭经 济困难的学生。

2.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报经学生工作部、组织人事部同意后设岗。每个部门原则上设置1-2个岗位(原则上不超过2名,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岗位的应单独提出书面申请)。每个学院或中心设置1-3个岗位(原则上不超过3名,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岗位的应单独提出书面申请)。

二、人员聘用

1. 本科生班主任由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硕士生班主任由博士研究生担任。

2. 助管面试工作由聘用单位负责。

三、岗位职责

1.班主任管理岗位职责:

(1)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上,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时了解、掌握和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教育活动。 (2)班级日常管理: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协助处理违规违纪行为。指导班级班委、团支委的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学习生活指导:督促同学们的学习,关注其思想动态。解答学生关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种种疑惑,力所能及地提供相应的帮助。

(4)综合考评:负责每学期对同学的综合测评、评优、评奖工作的组织实施。 2.行政管理岗位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协助聘用单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守劳动纪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团结协作,勤奋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4)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相关机密。

四、工作时间

每周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8小时。

五、管理考核

1.受聘学生在聘期内由聘用单位管理。

2.学期结束前受聘学生须向聘用单位递交工作总结,聘用单位根据受聘学生工作表现,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估。

第四章

助研工作

一、岗位设置

1. 承担校级以上(含校级)课题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均可提出申请。

2. 科研处、发展规划处和学生工作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设岗计划。 3. 申请设置助研岗位的课题须为有效结题期内的纵向课题,不包括横向课题,也不包括研究生自己申请并完成的课题项目以及导师与所带研究生共同署名的课题项目。

4. 每个课题项目在研究期内只设立1个岗位,每位教师申请的助研岗位(无论课题数量多少)均不超过2个。

二、人员聘用

受聘学生面试由聘用单位和聘用导师负责。

三、岗位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守劳动纪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团结合作,顾全大局,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四、工作时间

每周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8小时。

五、管理考核

1.受聘学生在聘期内由聘用单位和聘用导师进行管理。

2.学期结束前受聘学生需向聘用导师递交工作总结,导师根据受聘学生工作表现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估后报主管教学院长(主任)审核。

第五章

津贴标准

1.“三助”津贴以逐月按比例和聘期期末考核兑现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基本津贴和绩效津贴两部分。聘期内每月末发放基本津贴,每学期结束前发放绩效津贴。

2.受聘学生每月完成基本工作量,发放基本津贴200元。

3.每月绩效津贴原则上根据工作小时数、聘用单位的综合评价在每学期期末集中考核,特殊情况作特别处理。具体办法如下:

(1)根据工作小时数确定基准绩效津贴,再由各聘用单位做出的综合评价确定综合考核系数对基准绩效津贴进行调整。

(2)工作小时数24小时/月以下(含24小时)或综合评价不合格的绩效津贴为0。

(3)各工作小时区间基准绩效津贴为:

①工作小时数32小时/月以上,基准绩效津贴为125元。

②工作小时数28—32小时/月(含32小时),基准绩效津贴为100元。 ③工作小时数24—28小时/月(含28小时),基准绩效津贴为75元。 (4)综合评价:

①综合评价为优秀,综合考核系数为1。 ②综合评价为良好,综合考核系数为0.8。 ③综合评价为合格,综合考核系数为0.6。

4.总津贴数=基本津贴+各工作小时区间基准绩效津贴×综合考核系数

第六章

附 则

本办法自2009年2月16日起实施,以前的相关规定同时作废。本办法由学校授权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解释。

上一篇:店长及店助的岗位职责下一篇:广西公需科目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