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分析及干预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 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征侯群。多发生在45~55岁之间。有人可持续至绝经后2~3年, 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症状才有所减轻或消失[1]。如不妥善处理这些症状, 很容易埋下隐患, 影响老年期妇女的健康。因此,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是极其必要的。

1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的原因

1.1 生理改变主要是卵巢功能的逐步衰退,

卵泡明显减少, 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而不能发育成熟及排卵, 卵泡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减少, 血中含量降低, 以致内分泌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为主的临床症状

1.1.1 月经紊乱

是围绝经期首要的临床症状。月经周期不规则, 月经量时少时多, 行经时间也变得长短不一[2]。大多数妇女月经变化从40岁左右开始, 绝经年龄平均49.5岁, 少数妇女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 甚至造成严重贫血[3]。

1.1.2 舒血管症状

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主要表现为潮红、潮热, 是围绝经期的最常见且典型症状, 影响情绪、工作、睡眠。病人感到异常痛苦[1]。

1.1.3 泌尿、生殖道症状

乳房萎缩、下垂。外阴、阴道干燥、性交痛及反复发生阴道炎。这是由于卵巢所产生的性激素减少, 使得阴道皱襞变平、弹性减退、阴道粘膜变薄、分泌物减少, 结果导致局部抗菌力弱、阴道干燥[3]。

1.1.4 心血管症状

绝经期后, 由于缺少雌激素保护, 胆固醇水平升高, 脂质堆积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

1.1.5 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 促使骨质丢失变为疏松, 围绝经期过程中约25%的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症, 其发生的雌性激素下降有关。骨质疏松主要指骨小梁减少, 最后可能引起骨骼压缩使体格变小, 严重者导致骨折。

1.2 心理改变

围绝经期随着体内内分泌激素的变化, 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围绝经期妇女的出现情绪改变和精神障碍。

1.2.1 情绪变化

在围绝经期的妇女会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的心理。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 正处于孩子成家立业, 婚姻情感的变化, 又遇到即将退离休困境等社会、家庭、生活的多重压力, 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常常会因为小事而争吵, 乱发脾气, 对家人唠唠叨叨, 对细小的事情斤斤计较。

1.2.2 精神障碍

围绝经期妇女普遍存在的心理是怕变老, 一旦出现别人口中所说的症状, 就会感觉自己已经开始变老了, 没用了。怕被别人知道、怕家人嫌弃, 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 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朋友的帮助, 产生偏执、忧郁。久而久之睡眠异常、焦虑、抑郁加重。并且年龄越大产生焦虑, 烦躁的比例也越高, 担心自己患有某种疾病, 甚至不治之症, 从而加重心理负担, 形成恶性循环。

2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干预措施

2.1 对症指导治疗

2.1.1 认知教育

调查显示大量的以心理或与心理有关的, 以躯体形式表现的各种障碍首诊于综合医院, 其中约50%~75%被忽视、漏诊, 1/3未得到正规, 合理诊治[4]。所以要指导患者认清病症, 及时就医。社区可开展有关围绝经期的讲座, 以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疾病的认知, 消除焦虑, 恐惧心理。

2.1.2 注意卫生, 定期检查

进入围绝经期, 阴道黏膜缺乏雌激素的刺激和支持, 变得菲薄, 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 阴道酸性降低, 局部抵抗力削弱, 易受致病菌感染, 故需特别注意会阴部卫生, 3~6个月做1次妇科检查, 倘若月经周期紊乱, 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 应及时就诊, 以免因失血过多, 导致贫血[5]。

2.1.3 心理护理

做好围绝经期妇女家属的工作, 适当动员社会家庭支持, 谅解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急躁, 焦虑、忧郁、发怒等消极的情绪。不激惹, 主动分担家务, 避免发生冲突, 共同努力, 帮助度过该生理阶段。

2.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2.1 饮食干预

围绝经期的妇女需均衡饮食, 优先摄入含蛋白质和钙高的食物。据了解, 经常喝牛奶及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喝牛奶或不吃豆制品者[6]。按时定量用餐, 新鲜蔬果宜多不宜少。注意避免过饥, 过饱, 晚间不饮用浓茶或咖啡。需要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 控制热量, 预防肥胖。

2.2.2 适度运动

让身体来帮助患者度过更年期, 不仅自然、无副作用, 更有利于自身健康, 减少患慢性病的风险。因此要鼓励围绝经期妇女多参加室外活动和文娱活动, 扩大生活社交圈, 增进生活质量。做家务、饭后散步、参与广场舞, 适度并持之以恒的运动, 既可刺激保住骨骼中的钙, 缓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还能消除焦虑和忧郁、维持青春、减缓衰老。

2.3 用药干预

2.3.1 用药护理

帮助患者了解用药的目的、药物剂量、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用药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症状不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下, 不需要特意使用药物。过早、过量使用激素类药物反而会影响患。但是适当补充雌激素、钙剂、维生素等, 可有效地缓解各种症状。防止老年疾病的发生, 提高绝经后生活质量[5]。

摘要:本文从生理和心理因素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轻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的发生, 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生理,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围绝经期综合症.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8.

[2] 郑俊峰.浅谈围绝经期妇女保健[J].基层医学论坛, 2003, 7 (5) :461.

[3] 陆艳双.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J].医学检验, 2011, 8 (6) :61.

[4] 金宏义.妇女各期保健.社区特殊人群护理[M].浙江大学出版, 2008:90.

[5] Beverley A, Mark F, Myra SH.Theimpact of attitudes towards the meno-pause on women’s symptom experience:sys–tem a tic review[J].Maturitas, 2010, 65 (1) :28~36.

[6] 谭晓燕.珠海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海南医学, 2007, 18 (8) :21.

上一篇:岩土工程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下一篇:浅谈电力企业增值税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