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意义

2022-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共同富裕的意义

“共同富裕”的意义和实现机制

当前,我国连续出现富士康13位员工自杀、底层民众闯入幼儿园滥杀无辜、本田汽车工人罢工、富人移民潮再现等事件,凸显了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到了需要遏制的转折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关注贫富分化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累积,这一问题越来越热。今年新华社经过大范围调查后认为,中国贫富差距已经逼近“红线”,社会各界普遍担忧。

(一)与国际对比,我国贫富差距是否过大?

——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在142个国家中排第30位,只低于非洲、拉美的少数国家;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为18倍,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世行认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

——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之比由80年代中期的1.8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真实收入差距约为6倍。绝对差额由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2009年的12022元,增长56倍。世界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小于1.6,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我国城乡差距世界最高。

——行业收入差距。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几大垄断性国有行业职工不足全国的8%,但工资总额却占55%。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4倍扩大到2008年的15倍,远高于美国6倍的水平。

——地区收入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甘肃为4.2:1,绝对差额由世纪初的4700元扩大到8720元,城市差距由7000元扩大到16000元。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之比达13倍,远高于发达国家1.5-3倍的水平。

——差距的固化与代际传承。世界银行认为,当不平等长期存在并代际遗传时,就出现了“不平等陷阱”。我国出现了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二代农民工等现象,出现了“拼爹”等网络新名词。穷二代与富二代显现出马太效应,机会很不均等,成为社会重大隐忧。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我国“民富”明显逊色于“国富”和“资富”,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改革开放初是24:18:56,目前变为31:32:37。劳动报酬与GDP之比从1983年的56.5%降至2009年的37%左右,比世界其它国家低15个百分点。相应地,企业、政府占比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个、6个百分点左右。我国企业工资占运营成本一般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左右。

——公共服务的差异。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教育经费不到GDP的3%,世界平均为4.8%;城镇参保率仅为60%左右,农民工仅20%左右,农民社保更少,西方国家社保覆盖面达95—100%;再分配调节不足,富人所交个税不到总量的10%,而美国为70%以上。

总之,我国贫富差距的各项指标与国际上相比,都已明显偏高。

(二)贫富差距是否合理?

我国的贫富差距,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合理性表现在:一是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经过30年的经济高增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十分正常,收入差距不等于收入不公,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二是市场化的正常反映。收入分配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库兹涅茨“倒U 型曲线”。我国正加快向市场经济转轨,贫富差距扩大也是必然的。

但是,当前不合理的一面更加突出:一是不规范,灰色或黑色收入和财富大量存在。二是不公正。主要是户籍、身份、地位、垄断等造成大量的机会不均等。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身份和行业。三是不到位。部分人面临“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但政府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高工资等方面都尚有不足。部分民众对有的致富手段不服,出现了心态失衡,助长了“仇富”情绪。“仇富”固然有不尊重产权、歧视商人、恨富人能人等传统心理,但一般人不仇袁隆平、姚明等人的高收入,“仇富”主要是“仇腐”与“仇不公”,仇不正当财富和为富不仁。宝马撞人、豪门盛宴、拖欠工资、带血煤窑、不交或少交税等行为,损坏了富人整体形象。

(三)贫富差距是否必须调?

从当前看,缩小差距成为民心所向。近10年来的各种社会调查都显示,贫富分化是首要的问题或最大的风险,也是连续 8年来的“两会”热点,而且越到后来越热。2010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的事件影响恶劣,也敲响了警钟。今年5-7月《人民日报》几篇关于贫富差距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表明收入差距逐渐超出社会的承受力和容忍度,民众对公平公正有着强烈的期待。

从长远看,差距过大将危及国家长治久安。贫富差距成为经济社会问题的一大源头。从政治上看影响到和谐,从经济上看影响到扩大内需,从道义上看影响到公平正义。居民收入比重低、收入差距大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日益影响到发展后劲;机会的不公平和结果的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将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的道义力量。

综上所述,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民怨之根、社会矛盾之源,成为全面小康、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民族复兴之路的拦路虎,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扼制其扩大势头,逐步转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古今中外的美好理想和现实选择

共同富裕寄托着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是世界各国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

(一)从中国历史看:贫富分化是一大乱源,共同富裕是长期理想。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价值追求,从孔子设想的大同社会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都反映了国人对共富的持久期盼。管子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司马迁说“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富是国家的根本。董仲舒尖锐地指出,“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会发生动乱。同时,中国人历来特别看重公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影响深远。中原王朝的治乱循环与贫富差距的周期高度重合,每当土地兼并、赋税过重、徭役不断、民不聊生时,就以“均贫富”等口号起来造反,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不断延续两千多年的治-乱宿命。

(二)从全球现实看:贫富分化则动荡不宁,共同富裕则稳定和谐。世界各国处理贫富差距问题的经验与教训都不少。从教训看,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往往出现经济迟缓、政局动荡、民生凋敝、社会不安,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拉美和非洲。根据联合国数据,世界142个国家中,基尼系数0.4以上的有69个,0.5以上的有26个,主要是拉美和非洲国家。70年代以来拉美、中东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贫富差距大而使经济发展止步不前。贫富差距也是美国两次最大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从经验看,贫富差距小的国家也是社会鸿沟小、发展和谐的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基尼系数超过0.4的只有美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特区,但由于其财富来源比较“阳光”,社保等公共服务好,社会也较稳定。亚洲“四小龙”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在于其及时缩小了贫富差距,或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三)从理论基础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针对资本主义早期的两极分化,马克思明确提出未来社会将以所有人的富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并希望建立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社会。列宁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与美国争霸很大程度上输在民富上。毛泽东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但当时绝对平均主义严重,结果是“共同贫穷”。

邓小平同志首次对共同富裕做了系统阐述:一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他突破了经典作家从生产目的来论述共同富裕的局限,指出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胡耀邦同志也说,改革的初衷是藏富于民、让人民富起来。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先富带后富。从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沿海-内地先后发展是两个大局、“先富—后富—共富”辩证统一等思想。三是要抓住时机由先富转向共富。九十年代后他多次讲,富裕起来怎样分配是个大问题,要防止两极分化,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要强调共同富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开发式扶贫等政策方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采取了一系列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几代人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是民富,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同时,收入分配也是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点,古典经济学家关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收入的分配,福利经济学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的均等,二战后风靡福利国家理论,1998年关注分配不公和贫困问题的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奖,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提出“分配正义的天平向最不利者倾斜”等原则,经济哲学家德沃金认为,“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

总之,贫富差距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都是深刻的,促进共同富裕,是我国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结论。

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路

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借鉴前30年渐进、增量改革的经验,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共同富裕。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目标。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将工资增长、基尼系数、社保水平、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完善基尼系数、财产、劳动报酬等指标的统计体系,加强对贫富差距的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机会公平。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保、农民工变市民、地产及林权改革等多种措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垄断行业可采取征收资源附加税、限制过高工资与福利、向财政上缴超额利润、鼓励竞争等措施。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红,推动国企收益向居民转移。建设阳光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把收入分配纳入法治化轨道,增加“欠薪罪”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改善三次收入分配,促进结果的基本公平。建设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增加财富总量与提低、扩中、调高并举。初次分配的关键是“强化制度保障,提高增收能力”。着力提高劳动报酬比重,采取工资与GDP同步增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创业创收、提高劳动者的集体话语权等途径,保障工人利益。二次分配要“向富人合理增收、让穷人大幅减支”。提高对富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适时、分步地开征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物业税和资本利得税等。加大转移支付和民生投入力度,克服财政中的“公共服务缺位、经济建设越位”现象,适时补足养老、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欠账,使低收入者生活更有希望。三次分配重在“扩大社会空间,建设公民社会”。放开、鼓励和扩大三次分配,对公益捐赠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国民的界限,让更多社会管理功能回归民间社会,让更多社会组织成为政府与国民之间的缓冲带。

(四)强化宣传引导,推动贫富的互动与和谐。既要给富人宣传在任何国家高收入者纳税、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激发企业家的道德觉醒,更加主动地纳税或捐赠,避免为富不仁,并积极宣传富人的正面形象;也要给穷人宣传法制意识、产权意识、自强意识,化解不适当的仇富心理。促进富人与穷人的良性互动,减少误解和仇视,形成和谐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杨正位

第2篇: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方向性意义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方面。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室曾说:“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氧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具有贫富差距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认清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调一致性,改正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关系的错误认识,二者不是先主后次的关系,也不能厚此薄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是相得益彰共同进步的。大力培育高质量精神文化,更新精神文化理念,突破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局限,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黄群慧.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编寄语[J]. 经济研究, 2021, 56(7):2.] 我国实现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后,现代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党的十九大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解为两个层次,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需要以社会发展平衡和谐为基点,正如小康社会不等于经济水平小康,共同富裕也不能等同于物质生活富裕。

从其基本内涵的角度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仅指物质生活的充裕、富足,其内涵应当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个层面。从其时代特点看,走向共同富裕的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时代背景是在外部环境相对复杂和内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讲清楚共同富裕是什么,又要清楚认识到其实质所在。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缓解社会焦虑,稳定社会预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意义。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探析

(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平等的观念,无论在其资产阶级的形式中,或是在其无产阶级的形式中,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 刘南燕. 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 000(002):344-345.]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理论,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石,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基础,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的共同富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包括共有、共建、共享。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针对平等观,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其价值诉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有”,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平等的享受到共同富裕的成果,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享有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能在经济富裕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共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剥削,消除社会分化,根本解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享受和劳动、消费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共享”,强调共同富裕的成果由社会共享,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两个层面,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以求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精神世界的满足是社会生活实践的方向和目标,也是物质生活的最终结果。

共同富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平等观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之源,共同富裕的平等性,指的是全体人民富裕,不能只有一部分人富裕,共同富裕还有其广泛性,即要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共同富裕,否则即使消灭了剥削,消除了阶级分化,也无法实现全面的共同富裕。

(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到2035年,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韩文高.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些事情需要我们特别注意[J]. 中国经济评论, 2021(9):2.]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契合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物质生活基础上,精神世界获得极大满足,同样实现共同富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才能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三)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精神生活也存在贫富差距,精神生活富裕指一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意志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具备健康身心等特点的人,而精神生活贫困指那些有消极落后甚至腐朽反动的非社会主义精神生活成分的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价值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先进性,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性的理论。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温饱和小康,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旨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先进性,从消灭剥削到消除贫富差距,達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使其先进性得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科学合理性,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发展而来,不只是经济层面的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要想实现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开放性,即包容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人们的精神成果的占有和内化,不只是本民族的精神成果,还包括各个民族的精神成果,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生活富裕,而是兼容并蓄。

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达成,实现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生活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得以全面自由发展,得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健康素质等,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最终整个社会达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剥削和阶级压迫,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发展。人民群众创造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享受者,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增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自觉自信

1、把国民素质的提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国民素质包括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将国民素质的提高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通过积极参与和文化自治等方式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让人民群众增强提升国民素质的自觉性,发挥社会主义责任感,改变思想观念,提升价值追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致力于社会人文环境的优化。

当今时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建设,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涉及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接受教育洗礼,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和道德教育设施,自觉提高审美意识,发扬对社会进步有益处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生活。依照法律规范提高公民素质,不发表有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良言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安全。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渗透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一言一行都要靠党领导人民自觉提升国民素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自信之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都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民族情感愈发浓烈有益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各民族团结一心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致力于改革发展,丰富的进行社会实践,这些实践内容再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增加新的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根系,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而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寻根溯源深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系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价值财富,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由中华民族精神根系出发,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诞生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精神,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智慧和美好期盼。

2、完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机制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人民日常生活实践入手,识别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内容,首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公民基本素质修养和精神世界需求。作为全社会范围内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作为衡量社会一切事物的标准存在。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成为全民族共同理想和信念的价值体系,代表着人民的价值认同。

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趋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潮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多元多样的新特点。诸如网络暴力、社会舆论动荡不安、价值引领复杂多变、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盛行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层出不穷,随着新时代的飞速变化又有新的社会问题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国家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才能凝聚民心稳定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层面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取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社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剔除社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创造稳定正向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公民自由全面发展,取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个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提升个人综合实力,积极开拓勇于进取,每个人都朝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法宝,既保留了多远多样的社会元素,同时又抵制了各种错误腐朽落后的思想,让人民群众充分发展自己,最终获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其次着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当前社会文化环境存在着人民对于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和社会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改变社会文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现状,引导文化娱乐层面首先考虑社会效益,大力扶持具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结构性改革,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效益驱动产品高质量发展,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特色出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最后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需要为个体不断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引领文化价值导向,提升文化修养价值标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产品,创新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文化产品,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积极优质的文化产品。从产品到服务,公共文化是服务全体人民,不能只追求一部分受众的利益,按照一部分受众的喜好提供小范围的文化服务,我们要从价值基点出发,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依归,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文化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城乡合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根据地域和人群不同,进行公共文化和服务精准供给,对不同年龄阶层进行不同的价值导向。邓小平同志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肖松柏. 对邓小平关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的战略解读[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只是关系到个人精神生活丰富和提高,对于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关系都有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激发全社会奋斗意志和必胜信心,使之转化为干事创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黄群慧.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编寄语[J]. 经济研究, 2021, 56(7):2.

[2]刘南燕. 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 000(002):344-34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韩文高.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些事情需要我们特别注意[J]. 中国经济评论, 2021(9):2.

[5]肖松柏. 对邓小平关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的战略解读[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作者:李雅巍

第3篇: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

贫富分化是个全球性的大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的贫富分化程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显著上升,已经接近100年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水平。根据WID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如果按收入高低对人群进行分组,1919年美国收入最高10%人群的收入在全部人口收入中的占比约46%,1980年下降至34%,2019年又回到百年前的水平(45.5%);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最高10%人群收入占比从1980年的28%大幅提升至42%,较低50%人群收入占比则从25%下降至 14%。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盟、日韩也经历了非常类似的变化。

贫富分化加剧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无论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区别,贫富分化的加剧必然引发低收入阶层的不满、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治理上的困难。在中国,减小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初衷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后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将是全球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在中国尤其如此。

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

除了政治因素,共同富裕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核心要求。中国现在人均GDP约1万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距离高收入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大概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因此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实质是要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跨入中等收入后,大概率经济增速会大幅放缓,从而长时间无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回顾世界过去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沙特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致富的秘诀是石油储备。这类经验没有代表性、无法复制。第二类是以波兰为代表的东欧国家,致富秘诀在于加入了欧盟,当所有生产要素可以在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的地区之间自由流动时,落后地区很快就能致富,这与城镇化是一个道理。然而,在目前逆全球化趋势以及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这类经验也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第三类就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普遍重视科技和教育,通过教育升级、产业升级,挤入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最高端。目前看来,第三条路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出路。

那么,如何提升国家的科技和教育能力呢?

对这两项的直接投入肯定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也需要在体制和制度上做深度的改革和优化。然而,如果贫富差距过大,低收入家庭为生活所困,根本无法负担对人力资本高昂的投入,它们的低投入就会使社会失去了大量获得高级人才的潜能。同时,社会中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也使产业对低廉劳动力产生过分依赖,企业就没有动力腾笼换鸟,做到产业升级。所以,共同富裕是进入中等收入后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一个必要条件。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需求侧来看,大国和小国的发展模式是非常不同的。小国受限于有限的国内市场,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依赖全球市场;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需求的主要来源一定是国内市场。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内需不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同样一元钱的收入,高收入人群用来储蓄和投资的部分会多一些,而低收入人群大部分都会用来消费。因此,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发展国内市场,收入应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这也要求共同富裕。

贫富分化的七个驱动因素

那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像医生看病一样,先弄清楚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总体上来看,有七个因素:科技进步、全球化、老龄化、资产泡沫、劳动者权益保障、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其中,前五种因素是全球性的,后两种在中国尤为突出。每种因素的应对方法各有不同,无法用“一刀切”来简单应对。

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同时会淘汰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低端劳动者,从而加重贫富分化。无论在哪个国家,高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总是高于低学历的群体,科技是重要驱动因素。

美国普查局提供了2020年度不同學历群体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平均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博士学位可以达到20万美元,而高中以下学历的平均收入只有4.4万美元。如果计算过去20年美国不同行业人均劳动报酬的平均增速,增长最快的是通信、电子产品、金融这些高学历、高技术行业,年均增速在4%以上,排在末尾的是建筑、住宿餐饮、食品饮料这些行业,年均增速不到3%。

2021年,中国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平均月薪约8700元,高中及以下学历者起薪是平均每月约4000元;如果在高科技行业工作,所有学历平均月薪约7600元,在快消或服务行业平均月薪约5800元(数据来自锐仕方达提供的《全国毕业生起薪点薪酬报告》)。随着科技的进步,由于高端人才的收入不断增加,中低端人群的收入基本停滞,自然会加大贫富分化。

贫富差距的第二个因素是全球化。在过去40年,中国可能是这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大量的中低端制造业产能,变成了所谓“世界工厂”。但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是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失去了工作。

OECD研究了1995年-2015年间欧美日就业情况的变化,发现全球化导致这些国家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大幅上升,但中端人才的就业机会大幅下降,其中一部分中端人口转化为低技能人群。这种变化是典型的两头上升、中间下降,自然而然地加重了贫富分化。西方反全球化的思潮和民粹主义的兴起和这种社会结构剧烈变化不无直接关系。

产生贫富差距的第三个原因是老龄化。战后至今,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46岁提高至73岁,欧美日发达国家达到了80岁。然而,很多国家的退休年龄不但没有提高,还发生了下降。根据OECD提供的46个国家平均有效退休年龄,1970年时男性平均68岁退休、女性66岁退休,此后这个年龄一直下降,到2000年后反弹,目前男性平均66岁退休、女性64岁退休。人退休以后就基本没有社会生产活动,因此收入会大幅下滑。

在大部分国家,退休老人的收入一般最多能达到中低收入的平均。比如,在美国,两个年龄段收入最低,一个是15岁至24岁,2020年中位数收入约4.7万美元;另一个就是65岁以上人口,中位数只有4.6万美元;收入最高的是35岁至44岁以及45岁至54岁,中位数分别为8.6万美元和9万美元。全球人口老龄化是个共同的趋势,随着老人的比例在人口结构中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人群就转化成了中低收入人群,自然会拉大贫富差距。

产生贫富差距的第四个因素是资产泡沫。过去40年中,全球资产价格持续走高,1980年,美国股票市值是GDP的48%,2020年涨至1.95倍,法国从7.79%涨至1.1倍,德国从7.55%涨至59%。资产价格飙升必然拉大贫富差距,因为富裕人群有更多的金融和房地产投资。

这场资产盛宴源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以里根经济和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崇尚小政府大市场,主张降低利率,削减税收,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税后盈利能力,抬高资产的市场价格:1980年,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还有12%,目前(2020年)只有0.1%,1980年德国一年期国债利率约9%,现在整个欧元区都是负值。1980年,美国和德国的公司所得税率分别是46%和60%,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分别为70%和56%,2020年,美国和德国的公司所得税率分别降至21%和30%,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分别降至37%和45%。

中国虽然没有零利率,但已经非常接近。中国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长时间内,名义经济增速大大超过利率水平,说明利率被人为压低,可以刺激投资和资产价格的增长,但反过来会抑制劳动者收入和消费。我们用2005年至2020年GDP年均名义增速扣减同期一年期国债利率,中国的差距为9.3个百分点,美国只有1.8个百分点,欧元区1.3个百分点。中国在房地产领域、企业股权领域的造富能力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产生贫富差距的第五个因素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在全球范围内有巨大的差距。我们把世界劳工组织(ILO)提供的各国最低工资水平与其人均GDP相比,发现欧盟的这一比值要远远高于美国,德国是47%,法国是54%,美国只有23%。这表示在欧洲低端技能工作的收入高于美国,因而导致这些国家的贫富差距没有美国那么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工会力量非常强大,能够在劳资谈判过程中为劳动者争取更大的福利。OECD提供了不同国家劳动者的集体谈判覆盖率(Collective bargaining coverage rate),德国这一比例是54%,法国是98%,美国只有12%。

上述五个原因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两个特殊原因,第一个是城乡差别。发达国家由于从事农业的人数非常少,农业和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相差没有那么大,但是中国城乡差距非常大。2020年,农村最低20%群体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只有4682元,城镇最高20%群体的人均收入接近10万元(城乡以及各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CEIC),差距巨大。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的2.5倍,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城乡间的收入水平有过短暂的下降,1984年这种差距缩小到1.7倍。然而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全面落地,城乡差距再次拉开,在2009年左右达到最高点(3倍),最近十年有所下降,目前又回到改革开放之初的状态(2.6倍)。

为什么城乡差别基本恒定的情况下贫富差距会增大?当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农村时,因为大部分人都一样穷,整体的贫富差距就比较小。城镇化开始时,进入城镇的人员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收入倍增,农村人员的收入则不会上涨那么多,贫富差距开始拉大。2009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增速达到最高点,此时的城镇化率正好在50%左右,当一半人口在城镇、一半人口在农村,就会使城乡差距在整体贫富差距中起到最大的作用。未来,当大部分的人口都转移至城镇,那时的贫富差距又会变得比较小。

除了城乡差别外,中国第二个特殊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改革开放4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部、南部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东北、中部、西北、西南。造成这种现象有政策导向的原因:最早的特区,像深圳、厦门、珠海大都在东南沿海;这些特区的周边地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也都走得更快、更坚决。也有产业发展的天然禀赋原因: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搞出口,嵌入国际的产业链当中,因此沿海城市由于交通和信息上的优势自然就跑得更快些。2020年,上海以7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第一,是排在末尾的甘肃省的3.5倍。与此相比,美国最富的是纽约州,最穷的是密西西比州,前者人均GDP是后者的2倍。

怎样减小贫富分化?

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贫富分化本身是一个国家经济形势的一个表象,就像人的血压,不是说高了就不好,要一味往低走。重要的是不能走极端,太高了肯定不好,但一个完全平均的社会肯定也是一潭死水。一般来说,经济效率的提高,很可能会使提效的主推动者获益更多,从而导致贫富分化。所以从根本上讲,减少贫富分化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大多数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让大多数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效率提高中获益。如果仅仅针对贫富分化而出台降低经济效率的政策,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人都更加贫穷,解决的只是妒忌的心理问题。

从1980年到2019年,世界上贫富差距拉大的地方是东亚、北美、欧洲,但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反之,西亚、拉美、非洲,贫富分化不仅没有上升还略有下降,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的案例最有代表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本身一定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但同时我们把8亿人从贫穷线以下拉升起来,是世界的经济奇迹。

委内瑞拉是一个重要的反例:委内瑞拉石油储量全球第一,但是每年的石油生产量只有沙特的30%。在过去20年,委内瑞拉经济不但没有增长,还有萎缩;在过去10年更是通胀率每年都在200%以上,2018年达到18000%。之所以把一手好牌打烂是因为总统查韦斯及其继任政府为了赢得选举,采取了一系列民粹主义政策:在还没掌握石油开采技术的情况下,将外资企业赶出委内瑞拉;强行国有化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不负责任地提高民众福利,提供免费教育、免费医疗,过分增大转移支付,导致国家外债高筑。

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降低贫富差距便成了一个重要抓手。我们前面的分析说明贫富分化的驱动因素非常复杂,因此针对性的解药也需要一事一议,区别对待。像技术进步、全球化这样的因素,虽然加大了贫富分化,但那是副作用,其主要功能仍然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造富全人类的好事。从全球的经验来看,针对贫富分化的三次分配政策,第一次和第二次相对重要,第三次其实只有在美国这一个国家起到了比較明显的作用,而在贫富差距更小的欧洲和日本,基本都保留在名义上和道义上。我们把一些国家慈善捐赠金额与GDP做个比较,美国最高,占比约1.7%,其他国家基本低于0.5%,中国目前是0.16%。

针对中国的贫富差距,我们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改革和取消户籍制度,打通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劳动力市场的人为阻碍。这项改革可以进一步降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由于经济不平衡发展带来的收入差距。贫富分化在社会层面是一个公平的问题,户籍制度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制度,在今天看来既有失公平又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针对人口结构老化带来的贫富差距,可以适量提高退休年龄,从而增加老年人的工作收入。根据目前人口的健康状况,把退休年龄提高5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完全可以胜任的。65岁是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

第三,针对资产泡沫带来的贫富差距,首先需要加大利率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其次可以适度加大对财产性收入(金融以及房地产投资)的税收。“房住不炒”是非常正确的理念转型。如果能像新加坡一样,让新进城的农民或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在城市里比较容易地找到立身之地,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块。

(编辑:王延春)

作者:刘劲 陈宏亚

第4篇: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意义

7.1 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1.1 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7.1.2 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

7.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意义

7.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7.2.2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

7.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7.3.1 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7.3.2 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坚持所有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7.3.3 实现共同富裕对于促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7.3.4 实现共同富裕对于防止两极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7.4.5 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5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能力目标:

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教学难点: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现在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大,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这是同学们所见到的,要想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 讲授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人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

答:A、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 B、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非劳动收入; C、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 D、购买国债、股票、基金等增值; E、出租房屋收取租金; F、投资分红;

G、承包完成税收后的收入等等。 ⑴我国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⑵、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应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请你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②建议:

A、指定恰当的分配政策,防止个人收入差距悬殊。

B、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发达地区的富裕个人、企业多交税,并利用这部分资金去开发贫困 地区、促 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C、鼓励和给予优惠政策,让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使之共同发展。

D、发达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 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鼓励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B、在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并支持沿海地区先发展 起来,改革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先富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 科技、教育,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 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从社会角度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将涌流。 ⑵、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

社会为小严创业创造了那些有利条件?小严在创业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素质?

答:①社会为我们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有:

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B、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机制,如专利向市场转化、低息贷

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穿业等。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个人素质:

A、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B、具有非常突出的创造才能;

C、善于利用有利的创业条件,如申请专利、创办企业等。

从个人的角度看:抓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课堂小结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我们要增强创新能力,准备将来在“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大胆创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作业设计】

1、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什么? 【板书设计】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⑴、我国的分配制度

⑵、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应素:我国的经济制度 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⑵、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6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三)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重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时政链接、体验与感悟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及讲学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结构 【导入新课】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

活动一: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

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获得收入 ; ;

并分析这些收入分别是按什么分配的 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板书)

思考:在这种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结合预习) 活动二:观看视频

材料一;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1,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56%,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居民间也存在收入差距。

材料二: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是: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他们富了以后又无常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在宁夏、黑龙江、西藏自治区各再创造一个华西村,帮助上万人摆脱了贫穷。 (1)、请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华西村的致富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2)材料一说明了说明现象?

(3)为实现材料二中的致富理想,请列举两条我国正采取的措施?(讨论) (4)我们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出示课件材料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

请学生根据邓小平的这段话思考: 共同富裕是否等于同步富裕?

学生思考并总结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你是如何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一、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教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创造财富,究竟该如何调动社会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社会财富那?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多媒体播放视频

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优秀教师代表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王振义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师昌绪

思考:(1)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 四个尊重(板书)

国家为我们个人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做为个人我们又该怎样努力?

2、 个 人应抓住有利条件,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反思:

第7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反思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1、备课时备“学生”,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提一些学生身边的问题,突破教材的局限,使课本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渗透,能使学生较全面的认识“共同富裕”。重视学情,备好学情,用好学情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充分挖掘教材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是仅仅把教材完成,还是以教材为依托完成课程目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新课标的角度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名人名言、插图及小字部分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

效果。

3、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通过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盲目备课,正确处

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成功地进行了师生的角色转换,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指导学生的今后行为。在老师的牵引点拨下,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

满意的效果。

5、讲练结合,利用做练习理解新知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

解题的技巧。

6、本课中存在的不足是:老师还是讲得太多了,学生的讨论交

流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8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案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活动一】人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

答:A、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B、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非劳动收入;C、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D、购买国债曾值;E、出租房屋收取租金;F、投资分红;G、承包完成税收后的收入等等。 (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分配原则。 ①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 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活动二】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请你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1)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2)建议:A、制定恰当的分配政策,防止个人收入差距悬殊。B、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发达地区的富裕个人、企业多交税,并利用这部分资金去开发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C、鼓励和给予优惠政策,让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使之共同发展。D、发达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

(2)在分配中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答: ①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必然存在先富和后富的问题。②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A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在各方面支持了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

B 当改革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党和政府又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先富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 (1)、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①当今社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 ②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活动四】社会为小严创业创造了那些有利条件?小严在创业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素质?

答:①社会为我们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有: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B、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机制,如专利向市场转化、低息贷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穿业等。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个人素质:A、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B、具有非常突出的创造才能;C、善于利用有利的创业条件,如申请专利、创办企业等。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个人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中考考点: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关系: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5、怎样实现共同富裕?①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②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6、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7、当今社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

第9篇:初三政治教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初三政治教案)

撰写者:邵东县水东中学 申文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能力目标: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

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难点:

1、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2、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现在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免除杂费和学费了,你知道国家是从哪个地区开始实行这一政策的吗?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呢?”——学生回答“西部地区。”

教师:其实这些年国家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是竭尽所能斥巨资而为之。比如:投资262亿元建青藏铁路,计划投资403亿建重庆轻轨,以及打算重拳出击,在川、滇西部的横断地区打造世界级的大型水电站群落。等等„„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这些西部的经济增长率每年高于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建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呢?——发展西部经济,使东、西部人民共同富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先看教材P93第一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 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各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种分配制度?(结合基本经济制度思考)

3、 这种分配原则会导致贫富分化吗?为什么?

4、 为了避免贫富化你有何建议? (第1题每生必须完成,

2、

3、4题至少选一题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分配原则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其中“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劳动,尤其是劳动的贡献,而不是“劳动力”。之所以要坚持这种分配制度是因为这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而且符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师在此简述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关系) 单从目前的分配原则来看,是可能导致贫富分化的。因为这种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个人的收入与个人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及财产占有的多少直接相关。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必须防止贫富分化,措施:①免除农业税;②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制(部分困难农民可享受低保);③发扬民族精神,提倡无私奉献;④大力发展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等;⑤为防止地区差的扩大,加大力度进行西部开发。

刚才我们提到了共同富裕,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共同富裕?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呢?

3 活动二:独立思考

学生自学教材P93—P94两个自然段,独立思考以下问题。比一比,谁更出色。

1、 怎样理解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为什么?实现共同富裕途径是什么呢

3、 在我国共同富裕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有哪些内容?你能据此举例吗? 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因为后两者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它会极大打击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其结果会导至“共同贫穷”。 共同富裕的内容分两个阶段。P94第二自然段。

举例:如 对东部的支持(西电东输 到东部沿海打工) 1996年中央确定广东对口帮扶广西,东部产能西移 教师小结、过渡。

“共同富裕”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规定,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刺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我国“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拓展深入

学生看教材P94下面的两幅图及下面的一小段文字,完成以下问

4 题问题:

1、四个“尊重”的内容;

2、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观察,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是最想说的是什么?交流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再谈谈你有何感悟。看谁感悟最深,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在学生充分谈感悟后,教师小结: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党和国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就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按贡献参与分配,所以,今天的同学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树立“四个尊重”的思想意识,成长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那么,你对自己的今天和明天有何打算呢?

三、教师总结:

今天的天气虽然有些寒冷,可我们的热血在心中沸腾,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生长在时代的春天,让我们踏着青春的脚步,认真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贡献。

[板书设计]: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活动一:合作探究

1、 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种分配制度?

3、 这种分配制度会导致贫富分化吗?为什么?

4、 为避免贫富分化,你有何建议?

5 活动二:独立思考

1、 怎样理解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为什么?

3、 在我国,共同富裕的阶段和内容? 活动三:拓展深入

1、 四个“尊重”的内容

2、 理解四个“尊重”与“„„迸发”和“„„涌流”的关系。 总结

上一篇: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心得下一篇:80年代流行歌曲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