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2022-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贫富差距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没有那么严重,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被夸大了。但愿贫富差距的忧虑仅是杞人忧天,问题在于,对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来说,还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现象更加严重。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只是出于一个国人的良知,以求未雨绸缪,早预则立。

1.国有资产的流失,催生少数人“一夜暴富”。近年来,国家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转制,出现相当一些“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化公为私的蛀虫,一批政府官员、国企经营者与个体户相勾结,低价变卖国有资产,损公肥私,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少数人的“一夜暴富”。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血腥腥的,而少数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是罪恶的。这些一夜暴富的人,往往要隐瞒到手的真实资产,而这个社会群体却是隐性的,这样一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必定会被加重。当前,一些既得利益者却侈谈赦免原罪,真不知是何居心。

2.灰色收入的份量过大。目前,由于规则体系的不健全,法律监督不力,使得灰色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灰色收入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甚至是行业行为,只要肯私下花钱打点,工商年检可以放宽政策、自来水的查表员能为你调表、电力的人员可将工业用电记为民用电、环保收取的排污费可不了了之,更不要说银行的放贷和税务的征缴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呆死帐,与银行的信贷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税地税的征收专管员每人负责几百户企业,哪户企业不得打点打点。于是,这样一项巨额的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资金便流向了少数群体和个人,权力寻租现象在中国现阶段的灰色经济中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3.地下经济活跃。相当一些不可能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地下经济被忽视,如地下钱庄、地下六合彩、民间借贷等,造成财富的转移,大量的地下经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灰色收入。而在大量的灰色收入当中,人数少却居于优势位置的社会群体必定会占据一个高比例的份额。考虑这些因素,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必定会被加重。

4.社会群体资产之间的差距扩大速度过快。现在人们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多是从收入差距的角度着眼,几乎将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占有住房、土地等固定资产方面的优势,随着资产的不断增值,其资产收益的增加和资产变现能力在不断提高。如果我们将近年来房价急剧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现在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毫无疑问地会更加严重。由此可见,在一个社会当中,居民之间如果在资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那么,对于这个社会长期的不公正态势将起着一种明显的维持和加重的作用。

5.造成贫富差距的不公正成分过多。客观地讲,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可避免的原因,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难免的。比如,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而“朝阳”产业领域当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要高于“夕阳”产业领域中人们的收入水平;其次,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创造的物质财富价值不同,取得的劳动报酬也会不同;再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居民的财产收入除了少量的存款利息收入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收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投资渠道的增多,居民的财产收入如股票、房产等方面的收入,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财产收入增长很快,而且其具体的分布也越来越趋于不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同这些原因相比,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几乎是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非正常的因素主要是指通过不规则的方式,或者是不公正的方式而拉大了贫富差距。现在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人们在努力的起点、机会和过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公问题。民众之所以对贫富差距过大现象十分不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今过大的贫富差距主要地并不是社会成员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而更多地是由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因而往往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导致民众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接受度和容忍度较小。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1.共同富裕的必要性。严峻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先富论”,必将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改革时,已经提出了相当清晰的思路,即“两个大局”思想与“两步走”的思路:内地先要支持沿海,指出“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并指出“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思想的背后显然是改革分“两步走”的思路,即改革的第一步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的第二步,是先富起来的地区与先富起来的人群反过来帮助后富地区与人群,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二、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贫富差距过大,会抑制社会消费,影响经济增长。当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时,财富分配向富人急剧倾斜,20%的高收入者拥有市场80%的购买力,而80%的穷人却消费不足,社会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将陷入由于消费不足导致的萧条之中。

第三、共同富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贫富差距过大,将导致各阶层之间“分配性冲突”增加,同时,腐败及一夜暴富的现象,也让一些人认为社会不平等,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的不稳定,使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丧失信心,因而减少投资。

2.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是一次历史性考验。近几年,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即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所谓各种矛盾,其中就包括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学者们说明这一观点基本上用的是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料。拉美国家确实在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出了问题,陷入了所谓的“拉美陷阱”中难以自拔。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贫富悬殊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不仅国内市场难以开拓,更为艰难的是人心无以凝聚。

我们不仅要把眼光远远地望到拉美国家,更应仔细看看近在咫尺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问题同样遇到过。但他们是在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左右就下决心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当人均GDP达到二三千美元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一并解决了,此后一直没有较大的反复。韩国即使经历了1998年那样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虽然人均GDP也曾经大幅度下跌过,但城乡差距没有明显扩大,而且能够迅速在危机中站立起来;日本在十多年的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着农民略微超过市民的格局,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拉大。我国台湾农户的收入水平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市民的80%左右,基本上实现了均富的发展目标。面对贫富差距拉大问题,资本主义国家能够解决,中国应该解决的更好,这是历史性的考验。

3.共同富裕,也是市场均衡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不同,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均衡,失去均衡,交换就难以进行,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当然,市场经济要求的均衡是有弹性的,尤其是以货币交换为内容的价格机制起着巨大的调节失衡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机制打破了被计划经济长期固化了的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制度性地解决了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短缺问题。但是,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新的非均衡因素,最基本的是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商品和生产能力过剩闲置,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无处放贷。这就产生了同计划经济时期异曲同工的怪现象:以前是消费者手里有钱买不来商品,现在是消费者手里缺钱买不来商品。解决过剩性质的非均衡问题,基本思路是增加穷人的收入,让他们拥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货币支付能力。否则,过去的短缺会让计划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同样,现在的过剩则会让市场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份生产能力的过剩,在本质上都意味着债务。债务因素积累过多,不但会让债务人破产,同样会导致债权人破产。因此,穷人收入水平低,不仅是穷人的问题,也是全局性的社会经济问题。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作者:张爱群 张家康

第2篇:“共同富裕”的意义和实现机制

当前,我国连续出现富士康13位员工自杀、底层民众闯入幼儿园滥杀无辜、本田汽车工人罢工、富人移民潮再现等事件,凸显了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到了需要遏制的转折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关注贫富分化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累积,这一问题越来越热。今年新华社经过大范围调查后认为,中国贫富差距已经逼近“红线”,社会各界普遍担忧。

(一)与国际对比,我国贫富差距是否过大?

——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在142个国家中排第30位,只低于非洲、拉美的少数国家;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为18倍,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世行认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

——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之比由80年代中期的1.8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真实收入差距约为6倍。绝对差额由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2009年的12022元,增长56倍。世界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小于1.6,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我国城乡差距世界最高。

——行业收入差距。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几大垄断性国有行业职工不足全国的8%,但工资总额却占55%。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4倍扩大到2008年的15倍,远高于美国6倍的水平。

——地区收入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甘肃为4.2:1,绝对差额由世纪初的4700元扩大到8720元,城市差距由7000元扩大到16000元。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之比达13倍,远高于发达国家1.5-3倍的水平。

——差距的固化与代际传承。世界银行认为,当不平等长期存在并代际遗传时,就出现了“不平等陷阱”。我国出现了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二代农民工等现象,出现了“拼爹”等网络新名词。穷二代与富二代显现出马太效应,机会很不均等,成为社会重大隐忧。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我国“民富”明显逊色于“国富”和“资富”,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改革开放初是24:18:56,目前变为31:32:37。劳动报酬与GDP之比从1983年的56.5%降至2009年的37%左右,比世界其它国家低15个百分点。相应地,企业、政府占比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个、6个百分点左右。我国企业工资占运营成本一般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左右。

——公共服务的差异。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教育经费不到GDP的3%,世界平均为4.8%;城镇参保率仅为60%左右,农民工仅20%左右,农民社保更少,西方国家社保覆盖面达95—100%;再分配调节不足,富人所交个税不到总量的10%,而美国为70%以上。

总之,我国贫富差距的各项指标与国际上相比,都已明显偏高。

(二)贫富差距是否合理?

我国的贫富差距,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合理性表现在:一是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经过30年的经济高增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十分正常,收入差距不等于收入不公,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二是市场化的正常反映。收入分配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库兹涅茨“倒U 型曲线”。我国正加快向市场经济转轨,贫富差距扩大也是必然的。

但是,当前不合理的一面更加突出:一是不规范,灰色或黑色收入和财富大量存在。二是不公正。主要是户籍、身份、地位、垄断等造成大量的机会不均等。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身份和行业。三是不到位。部分人面临“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但政府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高工资等方面都尚有不足。部分民众对有的致富手段不服,出现了心态失衡,助长了“仇富”情绪。“仇富”固然有不尊重产权、歧视商人、恨富人能人等传统心理,但一般人不仇袁隆平、姚明等人的高收入,“仇富”主要是“仇腐”与“仇不公”,仇不正当财富和为富不仁。宝马撞人、豪门盛宴、拖欠工资、带血煤窑、不交或少交税等行为,损坏了富人整体形象。

(三)贫富差距是否必须调?

从当前看,缩小差距成为民心所向。近10年来的各种社会调查都显示,贫富分化是首要的问题或最大的风险,也是连续 8年来的“两会”热点,而且越到后来越热。2010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的事件影响恶劣,也敲响了警钟。今年5-7月《人民日报》几篇关于贫富差距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表明收入差距逐渐超出社会的承受力和容忍度,民众对公平公正有着强烈的期待。

从长远看,差距过大将危及国家长治久安。贫富差距成为经济社会问题的一大源头。从政治上看影响到和谐,从经济上看影响到扩大内需,从道义上看影响到公平正义。居民收入比重低、收入差距大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日益影响到发展后劲;机会的不公平和结果的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将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的道义力量。

综上所述,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民怨之根、社会矛盾之源,成为全面小康、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民族复兴之路的拦路虎,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扼制其扩大势头,逐步转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古今中外的美好理想和现实选择

共同富裕寄托着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是世界各国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

(一)从中国历史看:贫富分化是一大乱源,共同富裕是长期理想。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价值追求,从孔子设想的大同社会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都反映了国人对共富的持久期盼。管子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司马迁说“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富是国家的根本。董仲舒尖锐地指出,“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会发生动乱。同时,中国人历来特别看重公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影响深远。中原王朝的治乱循环与贫富差距的周期高度重合,每当土地兼并、赋税过重、徭役不断、民不聊生时,就以“均贫富”等口号起来造反,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不断延续两千多年的治-乱宿命。

(二)从全球现实看:贫富分化则动荡不宁,共同富裕则稳定和谐。世界各国处理贫富差距问题的经验与教训都不少。从教训看,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往往出现经济迟缓、政局动荡、民生凋敝、社会不安,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拉美和非洲。根据联合国数据,世界142个国家中,基尼系数0.4以上的有69个,0.5以上的有26个,主要是拉美和非洲国家。70年代以来拉美、中东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贫富差距大而使经济发展止步不前。贫富差距也是美国两次最大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从经验看,贫富差距小的国家也是社会鸿沟小、发展和谐的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基尼系数超过0.4的只有美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特区,但由于其财富来源比较“阳光”,社保等公共服务好,社会也较稳定。亚洲“四小龙”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在于其及时缩小了贫富差距,或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三)从理论基础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针对资本主义早期的两极分化,马克思明确提出未来社会将以所有人的富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并希望建立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社会。列宁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与美国争霸很大程度上输在民富上。毛泽东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但当时绝对平均主义严重,结果是“共同贫穷”。

邓小平同志首次对共同富裕做了系统阐述:一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他突破了经典作家从生产目的来论述共同富裕的局限,指出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胡耀邦同志也说,改革的初衷是藏富于民、让人民富起来。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先富带后富。从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沿海-内地先后发展是两个大局、“先富—后富—共富”辩证统一等思想。三是要抓住时机由先富转向共富。九十年代后他多次讲,富裕起来怎样分配是个大问题,要防止两极分化,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要强调共同富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开发式扶贫等政策方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采取了一系列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几代人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是民富,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同时,收入分配也是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点,古典经济学家关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收入的分配,福利经济学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的均等,二战后风靡福利国家理论,1998年关注分配不公和贫困问题的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奖,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提出“分配正义的天平向最不利者倾斜”等原则,经济哲学家德沃金认为,“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

总之,贫富差距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都是深刻的,促进共同富裕,是我国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结论。

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路

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借鉴前30年渐进、增量改革的经验,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共同富裕。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目标。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将工资增长、基尼系数、社保水平、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完善基尼系数、财产、劳动报酬等指标的统计体系,加强对贫富差距的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机会公平。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保、农民工变市民、地产及林权改革等多种措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垄断行业可采取征收资源附加税、限制过高工资与福利、向财政上缴超额利润、鼓励竞争等措施。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红,推动国企收益向居民转移。建设阳光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把收入分配纳入法治化轨道,增加“欠薪罪”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改善三次收入分配,促进结果的基本公平。建设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增加财富总量与提低、扩中、调高并举。初次分配的关键是“强化制度保障,提高增收能力”。着力提高劳动报酬比重,采取工资与GDP同步增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创业创收、提高劳动者的集体话语权等途径,保障工人利益。二次分配要“向富人合理增收、让穷人大幅减支”。提高对富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适时、分步地开征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物业税和资本利得税等。加大转移支付和民生投入力度,克服财政中的“公共服务缺位、经济建设越位”现象,适时补足养老、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欠账,使低收入者生活更有希望。三次分配重在“扩大社会空间,建设公民社会”。放开、鼓励和扩大三次分配,对公益捐赠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国民的界限,让更多社会管理功能回归民间社会,让更多社会组织成为政府与国民之间的缓冲带。

(四)强化宣传引导,推动贫富的互动与和谐。既要给富人宣传在任何国家高收入者纳税、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激发企业家的道德觉醒,更加主动地纳税或捐赠,避免为富不仁,并积极宣传富人的正面形象;也要给穷人宣传法制意识、产权意识、自强意识,化解不适当的仇富心理。促进富人与穷人的良性互动,减少误解和仇视,形成和谐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杨正位

第3篇:全面开启乡村振兴,加速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其战略总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形成从“十四五”到21世纪中叶的共同富裕新“三步走”战略,深刻理解和认识共同富裕的内涵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选之路。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助于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促进城乡人才流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打造宜居安定和谐乡村,加速实现多维度、全方面的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新“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具体包括: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等一系列刚性指标。用刚性约束督促“十四五”民生建设,体现了国家对于民生福祉提升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的新承诺。何为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认为就是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当前,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底子还比较薄,全面推進乡村振兴要以不发生大规模返贫为前提。

第二步:到2035年,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纲要》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特别注意“更为明显”和“实质性进展”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更为明显”有两个理解:一是富裕程度的提升,相较于全面小康,要更上一层楼,而且要有大幅度的增加;二是让富裕的效果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出富裕程度。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要有数量和物质上的提升,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测算国民富裕程度指标的提升,而且要有品质和精神上的改变,包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以及文化生活改善等。

第三步: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基本实现”意味着,到2050年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进一步奋斗。我们认为“基本实现”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得到有效缓解,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对贫富差异的感受不再强烈,城乡间、地域间人口流动内在动力实现均衡。

二、共同富裕的概念及其内涵

不同学者对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定义,但都基本认可:共同富裕是全民共享的全方位富裕。目前,关于共同富裕还有三个热点问题。

一是共同富裕是一个目标还是一个过程。有学者认为,应该把共同富裕看作一个百年目标,争取在下个世纪初全面实现。也有学者指出,为了富裕可及性和道路正确性,应该将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过程;推动共同富裕,是全体推动、全面推动、全域推动和全程推动的四位一体过程。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更多的是一个目标,与全面小康类似。可以说,富裕是实现小康后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共同富裕是度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程度和共享程度。

二是共同富裕是有差距的富裕还是均等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对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完全有实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地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适时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切合时代命题。共同富裕体现了分配公平和分配正义,很容易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均等富裕、平等富裕。这一错误认识应该得到纠正,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但共同富裕绝不是绝对平均的富裕,而是有差别的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富裕,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共同富裕中如何权衡效率和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动态权衡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分配制度主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共同”更多的是 “分好蛋糕”,而“富裕”就要靠“将蛋糕做大”,共同富裕的理念更多的是体现了公平,体现了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以后,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的新步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升的基础上,全民相对公正、但有差异的共享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面的发展成果。

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设立五年过渡期。到2025年,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以说,新时代的“三农”工作重点是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农民收入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以纯收入之比计算的相对差距虽然没有扩大,但是已收入差额计算的绝对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需要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其阶段性目标。

(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选之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不高,效率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6倍;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相对落后。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将可用来分配的“蛋糕”做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速实现共同富裕

(一)实施产业振兴,拓宽致富之路,加速实现物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共同富裕,产业之路是关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内,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做好“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转型升级,保障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深度融合发展,让农民有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科技赋能农业战略,联合农技能手、产业专家、科研单位,打造乡村振兴科技队伍,不断向农业及上下游产业注入科技元素、创新元素,增强我国农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有效拓宽农民在农村当地的就业途径和收入来源,为实现物质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二)实施人才振兴,促进人才流动,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振兴农村本地人才,包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加强农民农业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专业素养,如养殖技术、灭虫灭鼠、植物病害防治、嫁接技术等。另一方面是吸引社会人才投入乡村振兴,运用资金、技术、政策等支持手段,鼓励农村年轻人回乡创业,鼓励致富能手扩大产业规模;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社会人才,通过多种途径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以社会责任为纽带,引导城镇教师、医生、科技人才定期服务农村建设。通过不断促进城乡人才交流互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三)实施文化振兴,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加速实现精神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离不开精神层次的富裕。当前,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精神文明建设进展缓慢,这是乡村振兴的难点所在。要通过不断丰富宣教形式、激励手段和引导措施,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整体上提升农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富裕,为共同富裕奠定精神基础。

(四)实施生态振兴,打造宜居乡村,实现生活环境共同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减贫在脱贫攻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经验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绿色发展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质增量。乡村振兴要着眼长远,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始终,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美丽宜居的乡村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消费,繁荣农村经济,而且其优美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富裕的标志之一。打造宜居乡村,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活环境的共同富裕。

(五)实施组织振兴,创造安定社会,保障实现共同富裕。乡村组织振兴有两个内涵:一是“管得好”,打造平安乡村;二是“服务好”,塑造和谐乡村。要“管得好”,就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人员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要“服务好”,就需要规范农村基层组织运行体系,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公开公正地开展农村工作,不断提升乡镇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只有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才能实现安定和谐的乡村社会,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保障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张琦 李顺强

第4篇: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

班级:工商1303姓名:陈婷婷 学号:1301110326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共同富裕的含义以及意义,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从而付诸实践,以实现共同富裕。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本文着重叙述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加大中等收入比重等方面。

关键词:共同富裕含义 意义 实现共同富的裕对策。

共同富裕的含义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共同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本质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总之,共同富裕就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1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7页。

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

同时,共同富裕又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而且,共同富裕也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具体来说,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如下:(1)共同富裕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和道义要求。(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3)共同富裕即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的原则。(4)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2。

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要求,是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共同2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8,9,10页。

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可以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加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可以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时国家有国家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实现共同富裕,可以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使社会出现文化发展的大繁荣。同时,可以确保社会的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也可以促进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生态的保护。而且共同富裕既体现公平,又是发展的动力,能够激发各种积极因素。

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

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李炳炎教授提出了1注重社会公平,探索共同富裕途径。2通过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3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实现共同富裕。4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创新与共同富裕。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6消除二元结构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7通过构建和谐社会以达到共同富裕。8通过重新构建共同富裕实现机制。3同时在《共同富裕经济学》一书中,李教授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十分赞同的。在此有必要着重说明他的这个方面的三个观点。(1)在一个社会中,扩大中等收入水平比重有利于减少我国的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2)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快速增长。(3)同时中等收入阶层的快速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而且全国代表大会上不3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著

止一次报告指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4。由此可见中等收入者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

在《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一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实现共同富裕,早期观点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早期认为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但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改革形势及其发展问题的认识的深化,应该形成先后两代的发展观及其发展战略。第一代发展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主题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先富论。第二代的发展战略是十六大以后提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共富论。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从原来的发展观念,转移到现在的发展观念。

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成果不能共享,广大群众怎么会有发展的积极性?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消费又怎能上得去?最终必然导致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失衡,继而使发展难以持续。 为什么现在共同富裕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及,正是因为共同富裕是十三亿人的期盼,既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是发展与民生良性互动的科学途径。

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江泽民

然而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据此我们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应该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然而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综合以上我们应抓住当前绿色革命的契机,围绕绿色经济培育和发展中国新兴战略产业。

在十八大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有提到,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紧急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会议还表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根基,要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毫不动摇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以及影响力。会议再次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在此,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是十分紧要迫切的,应该把加

强对资本消极行为的约束作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杠杆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这种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也有破坏作用。市场机制作用的这

种两重性,实质是由资本的两重性决定的。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其逐利动机又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例如,把企业成本推向社会,导致资源环境破坏;用利润挤占工资,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过大,以致形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推动物价上涨或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侵蚀消费者利益等。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注重资本的积极作用,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约束资本的消极作用。只有如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1 《共同富裕经济学》李炳炎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陈映著 人民出版社

3 《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中的收入差距》常兴华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13年

11月

第5篇:大学生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自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我们身边出现了令普通老百姓望洋兴叹的一些新贵,他们往往住豪宅、开跑车。他们的一席豪宴可能是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口粮;他们一晚上娱乐的花销是普通学生一年甚至几年的学费;然而我们还有的家庭仅仅只能满足温饱甚至还不能,我们还有不少孩子因等同于新贵们一晚上的用度而无法进入课堂学习。我不禁要问:共同富裕在哪里?

如此大的贫富差距估计也最起码到达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富人与西方的富人也不无不同。马克思曾经说过:解救为我们无产阶级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关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几个步骤 记得曾经有人提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实现所谓的共同富裕,现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的达到,接下来,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 该如何调节,应从大的方面着手,即是全民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不用钱,现在外国,有些国家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按中国现在的情况,如果多加重视。

2、教育问题,实现全民教育不用钱。

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

身为新一代的学子,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实现共同富裕。

1、 努力学习课本知识,珍惜在大学的时光。扬长避短,完善自身。

2、 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潜力等方面,磨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以成人的姿态看待市区,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好公民。

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但那是永远也不可能,作为大学生,应做好以上的几点,为社会出点力,渐断的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共同富裕,实现这种美好的理想。

第6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优质课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教学详案

班级:三(1)班

课时:1课时

执教人:杨琴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识记共同富裕的含义,理解共富与先富的关系;识记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特点,理解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理解“三步走”战略,识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目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对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有一个全面和理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客观全面的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各自的特点 2. 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 教学过程 1. 图片导入:

①多媒体展示华西村图片,在学生第一单元讲集体经济时所了解的华西村的基础上,从另一个侧面来进一步探寻华西村的传奇之处。 ②从华西村的大手笔投资入手,展现华西村的风采,得出华西村富起来的结论。

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分析华西村的致富观,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题。

2. 新课学习:

①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共同富裕的含义,理解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举例说明先富帮带后富,如华西村援建省外华西村,西部大开发等。

③ “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第二步,到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④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目前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即总体小康的特点) ⑤全面小康的特点:6个更加

⑥全面建设小康最关键的目标:力争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3. 时事连线:本月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十八大的召开,根据十八大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本课学习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含义;“三步走”战略;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目标

五. 板书设计:共同富裕的含义:三方面

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全面小康的特点:6个更加 六. 作业

第7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必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追求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以人为本,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全球化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趋势。“它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加速发展。由于起来势迅猛,对世界各国产生着巨大影响,任何国家都无法绕开它的推动或冲击,从而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由于世界各国在这一趋势中得益或受损不同,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这一趋势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但中国面对这一趋势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1.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具有先进性的社会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生产关系前提和物质前提条件。邓小平在揭示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他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123

1.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手段与目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

阶段。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3]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1.3对共同富裕思想实质的理解与认识

共同富裕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全体社会成员解决生计问题后,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且逐渐趋向均衡的过程[4]。

“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首先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其次它是指自信、自立以及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健康的精神状态。“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指人民有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能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的实质,就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共同富裕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 时代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但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更多的是针对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没有富裕起来而言的,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去限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继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2.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不动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在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充当政府宏观调控工具、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当好“先行者”和“主力军”。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努力探索有利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其次,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税收入、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人民群众自主创业,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富裕。

2.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管理和运用好国有资产

探索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防止其成为少数人、少数利益群体牟利的工具。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研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适当集中和有效运用的办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方面,重庆市的探索有借鉴意义。其主要做法是:通过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补贴微型企业创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后藏富于民;政府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直接用于民生建设,节约人民群众的支出;通过实行企业职工持股和建立企业年金,增加职工的财产性收入[5]。

2.3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改善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应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工会的作用,探索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普通职工的劳动所得。完善再分配机制,可以校正和弥补初次分配形成的较大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努力使低收入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支持农民增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调整资源开采收益分配关系,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提高发展的协调性。

2.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

调节收入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突破“就分配谈分配”的狭隘思路,从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加强、腐败治理、“灰色收入”规范、“黑色收入”取缔等方面,对分配不公进行系统治理。应从劳动关系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业进入公平化、规范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

2.5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更多更快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方向。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应重视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互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难点和关键。

参考文献:

[1]卢伟.经济全球化大潮与中国政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第71-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07页.

[5]刘国荣.论共同富裕与共同发展.延安大学学报[J] .2008(12).17.

第8篇:【说课稿】第二单元第一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说课稿 教材分析: ㈠课程标准依据

[1]感受身边得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 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㈡教学具体内容:

⑴主要阐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⑵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 ⑶了解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意义;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课包括“主题词” 、“探究园” 、“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五个板块。 “主题词”揭示了本课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探究园” 个案探讨讲述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百强企业的变迁史,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探讨海尔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原因。 “国情导读”共安排了三个子栏目。第一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目;“让一切财富充分涌流”第三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与评价”设置了一个调查与分析的活动让学生对照全面小康的“1项具体指标”,调查自己所在区的情况,找一找还有哪些差距。

“阅读与感悟”提供两个材料:一个是“苏州实践:小康概念的萌生”;另一个材料是“‘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 二 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⑵“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⑶ “总体富裕”和“全面小康”; ⑷“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2.教学难点:

⑴“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⑵“先富”和“后富”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教师引导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1对“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2当今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人才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很不成熟,感性而又片面。

2、学生的需要:

⑴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中 认清国情是树立公民意识的需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觉关心社会责任感。

⑵九年级学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忌讳理论说教,灌输,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以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呈现,加深对国情的了解。

⑶加强科技教育重要性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作用,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追求,是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他们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认真完成学业,把思想具体落实到行动中,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第9篇:共同富裕

1、“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可谓部级干部首次承认中国的资本形式),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2、当前,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万众关注、众目睽睽。决不能只是少数人百万、千万地发家暴富,而工农大众却没份儿!现在整体形势不 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咱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老百姓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

3、过去30多年,低成本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将带来道义上的后果。过去中国人均GDP七八百美 元,现在已是几千美元了,还照一二十年前的作法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力搞加工贸易,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 进步,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走不动了。

4、三个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为民“谋利益”是实的,不是虚的,首先就要在分配问题上倾向于人民大众,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着想,要注重劳动的价值。 如果任由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人们自然会怀疑党的政策,随之人心涣散。存在决定意识,分配决定生存条件。这些年一些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以至**,背后 的原因不少是贫富差距过大,值得我们反思。

5、我们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马上有人讲,这当然好,但急不得,要等到经济实力做大才能解决,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人讲,抓“共同富裕”会影响效率,贫富差就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你共富了,就没动力了。还有人讲,低工资正是咱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丢,否则会造成资本外流。甚至有人批判:你这是走“回头路”,是要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6、尽管自作聪明的人很多,扣大帽子的也很多,但解决差距的问题还是不能等,如果真正到了“两极分化”,那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到那 时候,有了10%或者20%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他们属下的跟班和“精英”,你再去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去解决了。

7、单靠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欧美搞市场经济二三百年了,可谓十分成熟了,但到现在也没有自动修复。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 大国看,德国70%最贫穷的人口只拥有财富总额的9%;英国10%最富有的家庭占据私人财富的44%;美国20%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而千分之一的顶尖收入者掌握了美国10%以上的财富。这能说明市场可以自行修复吗? 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它们并非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出现分配不公,加上灰色、黑色收入差 距,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8、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大锅饭”,而现在一些人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整天胖得发愁;另一些人却为生计四处奔波。把“共同富裕”和 “大锅饭”相提并论的人,看来需要做点最基础的社会调研和道德。事实证明,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不能干,就看想干不想干。毛泽东主席讲过:“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共同富裕并不耽误发展,还促发展,共富与发展是良性互动。

9、有些人担心,追求共同富裕会耽误发展,主张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其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把“蛋糕”分 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群众感叹:“三十好几难拜堂,只因至今没买房。” 当年,共产党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

不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只有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越性。马 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私人占有、两极分化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落后的文化,而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充满朝气和正义和先进的文化,所以是先进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共产党人把“共同富 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坚信,迟早有一天,全人类都要走上这条共同富裕之路。

10、共同富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说到底,和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共富。如果一个社会两极分 化、贫富悬殊,不但没有和谐,还会问题多多。“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 树”。

11、对贪官污吏说出了这样的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2、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 打“业务牌”,曲线敛财;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 程。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3、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14、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15、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 “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 “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16、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 有没有这些问题?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

17、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 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 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

18、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 事。

今年的两会,敢说的人特别多,譬如茅于轼同志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还说别拿主义当圣经。面对官场地震,地方受益的百姓不禁感叹。根据中央党校的数据,中国现有160万裸官(妻子儿女均在海外定居,一旦贪污腐败事发,马上出国家人团聚),按2000个县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县级市就有好几十个裸官。正常老百姓都能想到,这些裸官里,不是全贪,至少九成是贪的,贪得还很多。否则为何让妻子儿女定居海外?另外,这两年,高级干部的护照统统上缴,只有公务出差才能批准放行。说明什么?政府对此“太清楚了!”。近几年,一大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哪个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放在普通人可能吗?还有更多的事,网民翻个墙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总理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可能牵动整个华夏大地、兴旺或**的变革。但是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子好像都不清楚

上一篇:环卫保洁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庆六一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