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调研报告

【收稿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本课题组为全国党建研究会农村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课题组。课题组组长:时培伟(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副组长:刘同理(中共山东省委农工办副主任)、秦守政(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成员:高尚山(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处长)、蒋德生(山东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马广峰(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副处长)、王民杰(山东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处副处长)、王洪强(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新型办主任)、侯法加(中共淄博市淄川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摘 要】本文通过专题调研,深入分析了当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在总结山东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概括论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重要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领导和执政的根基。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对于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9月份以来,我们从中共山东省委农工办、省民政厅和省委组织部内有关处室、有关市县组织部抽调力量,成立课题组,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共召开座谈会9个、发放调查问卷665份、访谈县乡村党组织书记26人。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大以来,先后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难得机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加快转型,体制加快转轨,城乡二元结构正在打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也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带来新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单一、低水平经营,逐步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转变。二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三是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四是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非农收入大幅增长。以山东为例,2010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80家,从业人员253万,年营业收入1.09万亿元,其中有进出口权的农业企业1780家,年出口创汇172亿美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万家,合作社成员427万人,占农户总数的19.6%;全省近半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如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推动农村转方式、调结构,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提高农民闯市场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建设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重大考验。

(二)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带来新考验。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变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一是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较为稳定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一些地方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三化”趋势明显,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缺人手、农技推广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才“三缺”现象显露。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流动人口已达1.5亿,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80%以上是农民工。二是组织结构日趋多样。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在经济组织上,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跨地域和跨产业的多种生产经营联合体不断涌现,去年山东私营企业达53万家,个体工商户239.8万户。在社会组织上,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服务组织和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不断增多。三是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出现了农业劳动者阶层、进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阶层、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和农民雇工阶层等社会阶层。如何适应农村社会组织形式的新变化,不断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切实扩大党的工作覆盖、组织覆盖和活动覆盖,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把各方面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农村党员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对扩大党领导的基层民主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富裕和政治参与植根于人性的需求。民主理论家萨托利曾经指出:“只要人民富足起来,民主是他们可能要求的东西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催生了民主政治的种种要素。进入新时期,经济生活的改善,物质需求的满足,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经过近二十年的村民自治实践,农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诉求更加自觉主动,诉求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拓展,政治诉求也更趋理性和成熟。大量农民工在城乡、地域、产业之间流动,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突出表现为“两个增强”:一是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更多的农民积极投身于以党内民主和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从近几届村“两委”换届情况看,换届选举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农民返乡回村参加选举,越来越注重自身民主权利的实现。2011年上半年山东省进行的第十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党员、选民参选率分别达到88.1%和84.7%。二是主张、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明显增强,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如何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积极有序地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和落实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对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收入的群体,在政治地位、生活水平、拥有资产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781元,二者收入差距之比是3.33∶1,这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相差第一次突破10000元以上。2009年、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相差了12022元、13190元,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还在扩大,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众还有相当数量。社会利益格局更趋多元化、复杂化,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受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拉大等因素影响,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增高,因就业、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和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基层选举、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有些农民群众维权意识强烈,但法治观念淡薄,动辄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复杂局面,进一步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巨大挑战。

(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对农村基层组织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提出新考验。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阶段。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倾斜,掀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从山东情况看,“五个加快”的趋势日益明显:合村并居和农村社区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口、产业和公共资源聚集程度不断提高,全省规划建设17669个农村社区,已建设8189个,占46.3%,2015年将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优势产业向农村辐射加快,许多地方依托工业园区、龙头企业等产业优势,以企带村、村企联合、一体发展;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以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农民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产品集散功能不断增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城乡单位帮扶共建步伐加快,促进了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如何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统筹城乡基层干部选拔,统筹城乡党员教育管理,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活动和工作体系,把党的组织优势、组织资源、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资源、发展活力,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总体上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亟需切实解决的问题。

(一)有些地方基层组织体系不健全,少数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随着农村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一些地方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服务组织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出现。在这些组织中,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据统计,全省1.73万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只有2290家,86.8%的没建立党组织。同时,各地都有一定数量的村“两委”换届选举难点村、社会矛盾突出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等;已完成换届的村,有极少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争权力、比高低,形不成工作合力。在村民问卷调查中,有17.3%的村民认为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够强。

(二)乡镇政权和村级自治组织权责不一,履职难到位。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工商、税务、公安、司法、国土、质监等越来越多的权力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条块分割,乡镇权责不对等,事权大于职权,由此导致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社会事务和村级组织的调控能力弱化,是乡镇政权建设的突出问题。有的乡镇干部形象地说垂直管理部门是“三多三少”:一是行政执法的多,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少,大量的民事纠纷疑难问题和社会稳定工作留给了乡镇党委、政府;二是收费多、服务少,有的地方反映一些工商所、派出所乱收费、乱罚款,群众向乡镇反映,政府也无能为力;三是工作推诿多、和衷共济的少,尽管绝大多数积极支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但也有个别不配合、不支持的现象。有些乡镇党委书记说,上级党委、政府对乡镇的综合考核和单项考核很多,招商引资、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实行“一票否决”,乡镇权力有限、责任无限,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村级组织存在“泛行政化”倾向,县乡政府职能部门把村级组织作为自己的“腿”,安排下达许多不属于村级自治内容的指标任务。问卷调查中,有74.6%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认为村干部主要精力是在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在组织村民自治活动、服务群众上缺少时间、精力。

(三)部分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乡村干部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受乡村工作生活环境、待遇保障等因素影响,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造成乡村干部队伍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平原县有1030名乡镇干部,35岁以下的353人,仅占34.3%;大专以上学历的141名,仅占13.7%。全省村“两委”成员中,50岁以上的占4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3%。二是素质能力不适应。一些乡村干部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方面缺路子、少办法,突出表现在“三个不适应”:部分农村干部致富带富能力与群众盼望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要求不适应;部分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要求不适应,不少乡村干部还没有从旧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存在着“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遇事经常束手无策;农村干部服务意识与群众需求不适应。当前,农民在生产、流通、信贷、销售、劳务输出等经济领域,在居住、卫生、文教、交通、养老等社会领域,期盼着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优质高效的服务,而不少村党支部、村干部的工作仅限于传达会议精神、宣传政策、帮助争取贷款、组织发放补贴等浅层次服务工作上,群众不认可、不买账。三是保障激励措施不到位。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和村级工作经费不足,乡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发放不及时的问题较为普遍。齐河县是德州市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比较好的县,14个乡镇中有6个乡镇自身财力无法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占42.9%。一些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贫困县,经常出现拖欠乡镇干部工资的现象。近年来,村支部书记的待遇报酬有了明显提高,多数能够按照中央、省委规定的标准按时发放,但也有个别地方发放不及时、不足额,其他村“两委”成员的补贴报酬、社会保险和离职干部的生活补贴标准低、发放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年,各地从乡镇事业编制优秀人员、村支部书记中招考了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和机关公务员,但数量十分有限,受身份、编制、年龄、文化程度等影响,乡镇事业编制干部和村干部很难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和行政机关,缺少上升空间,致使一些乡村干部缺少工作积极性和进取意识,干事创业劲头不足。

(四)农村个别党员先进性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是有的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党性意识不强。有的党员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不关心村级事务。以村“两委”换届为例,一些党员受家族、个人利益影响,故意不参加党员选举大会,致使选举无法进行。二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党员缺少带领群众致富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山东省291.6万名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35.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4.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4.7%。三是发展党员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的乡村对党员的标准、入党程序把关不严。特别是有的村支部书记私心较重,发展家族党员、人情党员,搞“近亲繁殖”;还有的担心年轻人上来顶了自己位子,多年不发展党员。另一方面,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城乡衔接的异地发展党员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留守在村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党员质量,这也是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亟待加强。当前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城乡之间、农村内部的利益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矛盾“触点”增多、“燃点”降低,一些农民群众“信访不信法”,农村信访量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农村基层管理、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压力。据济宁市信访局统计,2000年前,农村信访量高于城市;2001—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信访量逐步下降、城市信访量逐步上升;2005年以来,农村信访量又呈上升趋势,去年达到全市信访总量的60%。农民信访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引发信访的因素由过去较为集中的减负和计划生育等问题,向农村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山林田土权属纠纷、村务财务管理、基层干部作风等多个问题转变,由追求单纯的经济补偿转为要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治待遇、民主权利等,尤其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基层干部作风成为新时期引发农村冲突和干群关系恶化的三大主要因素。

调研中多数同志反映,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是农村信访中最为集中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地方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存有违法拆迁、强制拆迁、补偿方式不当、标准偏低等问题,不注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长远问题,农民群众不满意。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由集体土地承包不规范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三是因宅基地问题引发的信访占相当数量。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群众缺少感情,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也是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有的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道,财务不公开,群众不信服;有的为民服务意识差,不干事、不作为;有的甚至与民争利,以权谋私,干群关系紧张。

(六)乡村财力不足,基层组织运转比较困难。各级普遍反映,多数乡镇财政困难,多限于保工资、保运转,发展经济和民生事业捉襟见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无钱为群众服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乡村财力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问卷调查,50%以上的乡镇负责人反映本乡镇是“吃饭财政,基本无力开展工作”;84.2%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集体收入少,物质保障不充分”是影响村级工作运行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负债重。据统计,2010年底,德州市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乡镇财政略有盈余,三分之一的乡镇财政收支持平,超过三分之一的乡镇出现赤字,乡镇负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村一级负债更为普遍和严重,济宁市6440个村总负债达16.9亿元,平均每个村26.3万元,其中54.2%的村无集体经营性收入。临沂市有2920个村集体负债,负债金额多在10万元以上,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41%。二是增收难。部分乡镇特别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财源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济宁市个别乡镇年财政收入只有100余万元。村级集体增收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截至去年底,全省有3.9万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占总村数的49.3%;比2005年增加7600多个,5年间增长了23.9%,年均增长4.8%。胶州市是我省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共有823个村(居),460个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下,占55.9%。三是支出多。这些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再加上财政供养人员政策性增资等刚性支出增多,乡村特别是乡镇财政的支出不断扩大。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上级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大多要求基层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基层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的老问题,有的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客观条件不具备造成的,有的是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等主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的是落实上级政策不到位、方式方法上的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时期,既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既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投入精力和资金较多的时期,也是面临考验和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对这些问题和原因,必须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下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部署要求,以提高党对农村的领导水平为主线,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转变领导和管理方式、增强组织活力、提升干部素质、强化物质保障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权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基层民主建设、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着力构建常抓不懈的农村党的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把党委管党建、书记抓党建的责任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着眼推进责任和工作落实,根据基层的创造实践,可以探索实行以下办法:一是实行县乡党委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在县乡党委书记即将离任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可结合干部考察一并进行,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县乡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去年以来,滨州市、禹城市建立实行了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对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职责总体评价“满意”、“基本满意”率不足三分之二和党建工作专项考核成绩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一定时期内不能提拔重用,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党委书记抓村级组织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村干部“双述双评”制度。把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向村一级延伸,村干部每年向乡镇党委和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乡镇党委和党员、群众评议。评议结果与村干部评先树优、补贴报酬挂钩。三是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办法。重点是量化考核指标,增加农村党建工作实绩在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做到真抓真有用,使抓好党建是称职、不抓或抓不好是失职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以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突破口,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党建工作的阶段性特点,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适应农村社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去年底山东省委召开全省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建组织、育骨干、促发展、强服务、顺机制”五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总体思路。这是统筹城乡党建资源,破解制约农村党建选人难、发展难、经费保障难、场所改善难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认真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设置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等,明确“五位一体”工作格局的基本实现途径、形式。坚持组织引领、产业支撑、区域带动,着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全覆盖的组织体系,建设“三高三强”型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探索以产业带动富民强村的路子,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型领导班子和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共驻共建、科学有效的农村社区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着力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重点探索以下三种设置形式:第一,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建立“兼合式”党组织。按照“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全程作用”的原则,打破组织关系隶属,把在农村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从业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促进党员在不同区域、不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优化城乡党组织资源配置,建设城乡“互补型”党组织。第二,本着“按需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引导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建立联合党组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促进各类资源向农村流动;第三,着眼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流动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活动,健全基层群团组织体系。

三是着力开展后进村集中整治。由组织部门牵头,会同政法、信访、民政、农业等部门,按一定比例集中整治一批“村‘两委’换届难点村”、“矛盾问题突出村”、“财务管理混乱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和“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村”。坚持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党政部门联村包点、工作组驻村帮扶,实行党政部门包难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农科部门包专业村,以乡镇为单位逐村排查,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集中整治。通过集中整治,努力达到建设一个强班子、理清一条好路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健全一套好制度、形成一种好风气的“五个一”目标。

四是着力抓好村级规范化建设。重点对党内组织生活、村干部行为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务财务管理等进行规范,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党建信息化建设,依托组工系统专网,省、市、县、乡逐级建立农村党建工作电子台账,动态更新基层组织建设信息,做到鼠标一点,每个乡、每个村的组织建设情况都一目了然。完善村财乡管办法,推行村级资金、账务、资产、档案、公章由乡镇集中“五代管”制度,强化对村级工作特别是经济行为的管理监督,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防范和减少村里的矛盾纠纷。(三)以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重点,切实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积极推进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下放管理权限,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努力建设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进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发展的方式,由注重直接上项目、办企业向营造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扶持典型转变,同时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好乡镇职能行使上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适度扩大乡镇行政管理权限,推进强镇扩权工作。根据不同类型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采取直接放权、委托执法、内部放权、优化流程等方式,逐步下放与乡镇职责任务相适应的部分管理权限,充实完善乡镇管理职责,让乡镇在事权与职权上尽量相匹配;对辖区内重大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设立等涉及乡村发展稳定的事项,事先征求乡镇意见,让乡镇有充分的话语权,增强乡镇意见的刚性约束。进一步理顺县乡条块关系、乡镇政府与村级自治组织的关系,完善乡镇与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工作协调和运行机制,对派驻机构的考核实行条块结合、以乡镇为主的办法,派驻机构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得乡镇党委同意;调整完善乡镇工作考核机制,对乡镇的考核由县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并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没有明确规定的一律取消;明确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但不能将乡镇政府和上级政府派出机构自身应承担的业务强行安排给村委会,对确需村委会协助的工作事项,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办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四)以提升能力素质为主线,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一是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选任机制。针对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外流的实际,加大组织实施“基层培养选优计划”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到乡村基层挂职任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推动城市优秀人才向乡村流动。从去年开始,我省组织实施了“基层培养选优计划”,从省、市、县党政部门选聘871名机关干部到村担任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同时加大选聘大学生村官力度,累计选聘13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力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选拔县乡领导干部要重视基层导向,注重从有乡村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中选拔。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机关干部从基层中来,形成城乡人才资源科学配置、双向流动的局面,既可以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成长空间,又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二是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机制。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干部培训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分级、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重点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按需培训机制,探索建立学前需求调查、学中考核督查、学后效果反馈、全程跟踪评估等制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采取生动直观的形式,重视发挥各类培训示范基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优势,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灵活多样地抓好村干部培训工作。三是强化激励保障。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推行县乡干部工资福利统筹发放办法,建立完善村干部补贴标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落实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乡村干部的合理待遇。村支部书记报酬与其他村“两委”干部报酬要保持合理比例,注意解决其他村“两委”成员补贴报酬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偏低、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完善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以绩定酬,严格兑现奖惩。注重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考录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完善考试内容,改进考选办法,形成长效机制,真正让干得好的有发展前途。

(五)以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着力点,健全完善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坚持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启发内在自觉和强化制度约束相结合、严把入口和畅通出口相结合,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发展党员“四全程”制度。对发展党员实行全程公开、全程记实、全程审核、全程问责,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把好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等关键环节,防止出现“家族党员”、“关系党员”。坚持发展党员重点向致富能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青年、妇女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倾斜,进一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性别和知识结构。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评议制度。每年“七一”前后,组织党员过“政治生日”,对照不同岗位党员的先进性具体要求,采取党员自我剖析、党员会议集体讨论、党员相互评议、党组织负责人点评等方式,搞好党员党性分析。三是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坚持每月5日党员集中学习日制度,督促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员学习、开展活动、集中议事。认真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实施好农村党支部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四项重点工程,切实提高党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四是搭建创先争优平台。健全党员承诺、评诺、践诺机制,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推行“党员奉献积分卡”制度,对党员履职践诺、发挥作用情况量化评分,把积分作为党员考核等次评定、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六)以保障权利、激发活力为目标,探索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基层人民民主,活跃党内和群众民主生活,提高党员群众参与农村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一是健全基层党内民主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五位一体”党员意愿表达机制的具体制度,使基层党内民主制度的各个环节、工作程序和执行过程有机衔接、相互贯通,使各项制度好操作、易落实。推广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的范围,提高村党支部领导班子“两推直选”的比例。健全完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重大事项票决,实行重大决策征求党代表和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员活动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等制度,提高党内民主生活的质量。探索乡镇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逐步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回复机制和党委委员联系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二是提高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质量。进一步充实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增强公开的真实性、及时性,保证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建立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党内事务听证咨询等制度,对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能公开的都要公开。探索村民点题公开和群众质询答复等多种村务公开形式,拓宽群众参与和意见表达渠道。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以“四议两公开”、镇村集中议事、民主议政日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规民约、村级工作运行、村干部行为规范、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离任审计、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提高村级工作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七)以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重点,构建基层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根本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转变干部作风。一是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改善民生的措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办好农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围绕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和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村“两委”及成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努力提高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宗旨观念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和群众工作方法教育,引导他们深入群众,转变作风,学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说服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日”、“民情日记”、“驻村蹲点”、“联片包户”、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健全乡镇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代表委员联系群众、村干部集中办公等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解决好他们反映的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依靠他们做好农村青年、妇女工作,维护好进城务工农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群众工作,努力实现群众工作的全覆盖。四是用群众工作统揽农村信访工作。采取民主恳谈、专人接访、热线电话、网上信箱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了解村情民意。本着统一领导、集中梳理、归口管理的原则,整合群众工作力量,建立乡村矛盾纠纷信息报告制度,完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切实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征用拆迁、基层干部作风、假冒伪劣农资、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八)以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为主导,着力构建乡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一是切实强化对乡村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各级财政预算,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可探索将乡镇区域内一般预算收入地方分成的绝大部分留给乡镇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额返还,推动各级财政向乡镇倾斜。加大各级财政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对贫困乡镇加强县乡财政统筹、实行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增强乡镇履责的能力;对村级的转移支付,要根据经济增长情况和村级工作需要,逐步调整核算基数,提高转移支付比例。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重点保障民生和满足公共需要,不得参与经营性投资活动。二是积极培植税源、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稳固的乡镇财政收入来源。积极探索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对村级集体积累较多的村,通过股份改造等措施,实现资本经营增收;对有闲置资产的村,采取租赁、公开拍卖、承包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对“四荒”、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的村,进行合理有序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产业化经营较好的村,通过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协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三是努力化解乡村债务。一方面,区分债务形成原因,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清收债权还债、盘活资产还债、削清高息减债、划转债务降债、结对抵冲销债、协议延期还债等多种措施,积极稳妥地化解债务。对因政策、制度因素造成的历史遗留债务,如普六、普九建设造成的乡村债务,可分期分批加大转移支付来弥补缺口。要建立债务防范和控制机制,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管理,防止发生新的债务。严禁不切合实际的升级达标活动,严厉查处向乡村基层转嫁支出的行为。四是不断加大对乡村的帮扶力度。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等党组织的优势,通过结对共建、联建、帮建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增强“造血”功能,不断发展和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物质保障基础。

[责任编辑 张海波]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Report on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PrimaryLevel Party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Authorities in the New Situations

Task Force

作者:课题组

第2篇:关于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近几年镇党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各基层进行专题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做出一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并围绕这几点加强对经济建设的力量支持。

关键词:基层建设;基层现状;加强与激励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情况

近几年来,由于镇党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总体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是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三讲”、“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放思想大讨论”、“作风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及创先争优、“两学一做”等活动的开展,使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使党支部和村(居)委会的工作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一些村党支部和村(居)委会工作已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三是通过干部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为抓好基层各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四是通过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有计划、按类别、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

二、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就村(居)“两委”工作情况看,总体运转正常,工作思路清晰,发展态势良好,大多数“两委”关系协调,工作有分有合,形成了团结干事的战斗集体。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也面临不少错综复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别村(居)委会“两委”关系不够协调,工作关系尚未理顺,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貌和神离。主要原因是“两委”班子权责不清,角色定位不准。

(二)村党组织活动开展少,党员教育和管理难度大。主要原因是: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部分青年党员外出务工经商,这些党员工作不固定,流动性较大,平时过组织生活,支部无法联系到人,给管理和教育带来很大的难度。2、村级党建活动缺少经费支撑,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村级已经没有经济来源,基层党建活动由于无经费,很少组织党员活动。

(三)党员队伍建设。首先是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据统计,镇党委下辖13个村(居)党总支(支部)1135名党员,60岁以上农民党员就有406名,占总数的35.8%,平均年龄49.77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68名,占总数的41.2%。发展农村党员出现了“后续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许多年轻、有文化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经商,而有些经济能人则认为是不是党员不影响发家致富,不愿加入党组织,从而造成支部培养难。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

要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念,注意培养、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居)干部。指导督促干部认真学习理论,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工作中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热情为党咒群众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赢得广大党员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把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让那些政治觉悟高、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支部书记与年轻干部结成对子,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搞好培养和引导,以逐步改善村(居)总支支部班子結构,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村(居)干部工作积极性

强化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镇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好的基层工作经验,注重培养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交流经验,以点带面。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检查、考核、督促,大力推行党支部工作目标化管理。加强对村(居)干部的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一岗双责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等切实有效的制度,以制度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确保党建工作和村务工作两促进、双丰收。全面落实农村党支部成员“两推一选”制度。即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实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的做法,实行村“两委”成员依法交叉任职,真正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机地统一起来。

提高村(居)干部待遇和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上级党委要研究对策,逐步提高村(居)干部工资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推行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四、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清党建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必然性

1、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执政党建设的自我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必然表现。在现阶段,党的建设必须适应党的政治路线的要求,就是要适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为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的正确政治路线,其实质是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党的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的这个中心来进行,为经济建设服务。

2、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党在现阶段历史任务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而经济建设是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第一步要摆脱贫困。”他又指出:“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动摇政治基础。”再者,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为保障,而政治局势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问题的解决。

3、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还决定于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

1、从三个环节把握党建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

一是在党建目标设置上,把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的目的性。

二要在实施党建任务的过程中,注重服务于经济的现实性,增强服务的针对性。要根据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广开思路,伸展服务领域,拓宽服务渠道,创造服务新形式,深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三要在党建工作的成效考核时,要正确地衡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效应性。

2、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致力于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第一,切实提高对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把握领导经济建设的主动权。这就要求:(1)各级党的领导要认真学习好经济建设的理论,了解经济工作的内部运行规律,熟悉党对经济工作的任务,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经常分析研究经济工作的状况,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保证对经济工作正确决策;(2)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闯、敢于大胆试验、大胆改革;(3)要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转变领导方式,按照勤奋务实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经济第一线,掌握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做致力于经济建设的表率。

第二,加强对经济建设的力量支持,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党组织服务于经济建设力量源泉来自于党的队伍,决定于整个队伍的组织状况、成员的素质高低和凝聚力的强弱。必须通过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两个方面的扎实工作来增强对经济建设的力量支持。

第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党的纪律,使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为经济建设创新良好的环境。

作者简介:

胡金和,中共板桥镇委员会党校。

作者:胡金和

第3篇: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研究地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课题组从完善农村文化组织管理体制、健全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市场和设施的监管方面,提出推进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建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好乡村,丰富广大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淮北市“文化强市”战略,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精致淮北的关键举措。课题组通过对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了制约因素,提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成果显著。目前淮北市共建成并免费开放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为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累计投入工程建设和设备配套资金1300余万元,已实现全市各乡镇全覆盖,其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一级站的有4个。二是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建成农家书屋516个,已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并向部分社区和学校延伸。每个书屋建设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500册,种类不少于1200种;报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每个书屋配备书橱不少于5组,并配备桌椅等基本阅览设施。三是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蓬勃兴起。淮北市选定濉溪镇蒙村、百善镇黄新庄村等7个村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示范點。建成后的农民文化乐园设有“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广场、礼堂、学堂、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以及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展览墙),集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大力弘扬主流价值,成为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一是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建理论政策宣讲队、业余文艺表演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等,深入各农民文化乐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2014年以来,全市26个文化馆(站)与90个村进行了文化结对,开展对口文化帮扶。2014年,利用补助资金共计开展文艺演出380场,放映电影3890场,更新农家书屋图书5.6万册。二是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多样。各乡镇积极依托区域内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文化特色,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展演展示活动。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得到加强

2012年以来,市文广新局连续组织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参加了全省文化站站长集中培训,每年组织1至2期全市农村文化干部培训班和全市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着力提升群众文艺团队专业素质,通过日益完善的群众文化辅导网络,组织专业文艺骨干、文化馆员、文化辅导员为群众文艺团队提供上门服务。

二、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顺

在管理体制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农业、城建、财政、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缺乏统筹、协调不畅、资源浪费等现象,尚未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联席协调机制,造成了文化管理谁都能管、却谁都管不好的局面。

(二)资金投入不足,运营维护工作落实难

目前,淮北市尚未形成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资金短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问题。村级文化建设中,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验收合格后,财政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但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经费大多不足。

(三)文化发展不均衡,文化自觉有待提升

一方面,自上而下组织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自下而上的活动尚需开发,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比较单一、使用率偏低,闲置现象严重,文化活动人气不高,内容形式较为单调,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有所缺失,如何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政府自上而下组织的文化活动与群众自发自主开展的自下而上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亟需破解的一个难题。

(四)服务效能不高,文化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效能和质量不高,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问题,部分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活动组织乏力,人气不高。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专职不专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均由村工作人员兼职,无固定资金补助,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淮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组织管理体制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涉及宣传、文化、广电、体育、农业、城建、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协调困难、政出多门及资源浪费的情况,建议设立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协调机构,充分整合各部门力量,构建运行有效、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制,逐步解决基层文体工作人员兼职过多,专干不专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文化建设考核机制,确保文化建设在议程上有位置,内容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标,措施上有保证。

(二)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文化活动等的投入。各级财政应确定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具体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入机制。文化建设事业费的安排应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项目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方投入,扶植社会力量办文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社会机构、民间机构、企业、个人参与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有编制才能留住人,建议省编办、人社、财政、文化等部门就综合文化站编制问题予以研究,制定出相关刚性政策,配好配齐乡镇等基层宣传文化干事及专职人员。建立完善科学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激励评价机制,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综合管理人员等多支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重视发现和培养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鼓励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

(四)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生活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认真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和电影放映队下乡送戏,确保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場电影,每年看一至两场大戏,适当增加对到农村进行公益性演出的补贴。以重大文化活动为平台,积极创演、引进适合广大农民群众观赏需求的演艺和活动项目。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每个流通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深化“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组织引导全市优秀文化馆(站)与农民文化乐园、村文化活动室深化“结对”活动,推动培训辅导、活动帮扶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均等化发展。支持各地开展群众文化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堂系列为民乐民活动。

(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市场和设施的监管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使文化经营业主在公开、平等、文明的经营环境中,自觉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农村文化市场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有效抵制封建落后文化的渗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在农村文化经营场所摆放带有举报电话的监督举报牌,向社会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号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1.

[3] 陈海兰.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缺陷及其优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4] 王传荣,石坚.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困局及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4,(1).

[5] 李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N].2015年6月16日.

[6] 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强化建设合力 提升惠民实效——淮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N].2015年5月21日.

作者简介:张文宝(1974--),男,安徽濉溪人,安徽省淮北市委党校法学副教授。

作者:张文宝

第4篇:农村妇女基层组织建设调研

农村妇女组织是农村妇女工作的基础和源泉,是党联系农村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作用,推动我县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的健康发展。县妇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重点对农村妇女在"两委"建设中的基本情况和发挥作用,以及基层发展党员、妇女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研采取入村走访、座谈等形式。调研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基层妇女组织现状

我县有10个乡镇1个城区,共203个行政村,已建有村级妇代会组织203个,100%的行政村和社区都建了妇女组织,100%的行政村两委都配备了妇女干部:全县农村妇女干部271人,其中有名妇代会主任。妇女干部担任支部书记的有11人,村委主任的2人,支委40人,村委218人。全县98名女大学生村官中,有16名担任了村两委干部,其中有7人(书记6人,主任1人)担任了村主要领导干部。

全县农村共有党员9710人,其中女党员1243人,约占党员总数的13%。

二、妇女参政议政情况

2012年换届以来,虽然农村"两委"中全都配备了妇女干部。但进入"两委"的女干部的参政意识还是很不均衡。担任村副书记、副主任及以上职务的女干部,在两委会上都能积极发言,提出的合理性建议也经常被采纳;仅仅担任委员的妇女干部,将近有40%的,当初参选就只是为了那几个干部补助,当选后连两委会都很少参加,形同虚设;其余的大小会议倒是都参加,但对村里的重大决策不发表自己真正的意愿,只是随声附和,且机械性的做一些杂事,没有真正发挥女委员应有的参政议政作用。

三、妇女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情况

(一)、参与村务管理,促进男女平等

进入"两委"的女干部大部分能参与村级管理,她们参与管理的事项包括:"一事一议"、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村级财务、公共事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妇代会主任担任村干部后提升了个人素质和能力,融洽了与村民的关系,能够得到众人的理解和支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女村干部能主动发挥女性的细心、具有亲和力、责任心强的特点,积极工作,对待每项工作认真负责,在村干部中非常活跃,这也是她们能被选入"两委"的原因之一。如石匣乡川口村女支书郝变珍,她原来就是村妇代会主任,多年来从事妇女工作,经常跑东家进西家为村民办实事,特殊的工作性质拉近了她和村民的距离,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所以在2011年的换届选举中顺理成章的当选了村支部书记。因为有妇女参与村务管理,所以使得农村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二)、开展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打造农村新风貌

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妇女进行宣传教育,用传统美德教育妇女,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重视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崇尚文明、反对愚昧,弘扬美德,树立新风。一是开展了"尊老敬老好儿女"、"文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引导家庭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将家庭美德落到实处。二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三是开展了"美德进农家"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努力达到"家庭生活文明化、家庭教育科学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的标准。四是抓文化生活,借助各村"妇女之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平台,开展妇女读书及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面向村民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及时纠正各种不道德行为,实现无毒品、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无事故、无邪教的"六无"目标,推动家庭和谐稳定,建设和谐**。

(三)、强化技能培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是各村妇代会根据各村实际需求,组织妇女参加三星制衣有限公司和巾帼创业基地组织的手工编织、养殖、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妇女们一技在手,提高自身科技致富能力。二是寒王村和马厩村的威风锣鼓队,在队长的精心打理下,不仅成为妇女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当做一项致富产业来做,各行各业的开业庆典,农家的红白喜事,都是她们的舞台,这又为妇女们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三是为村里创业妇女提供资金扶持。2011年以来,县妇联启动了妇女创业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工作开展后,各村妇代会主任积极为有创业意向而资金困难的妇女及时写申请办手续,到县妇联办理小额贷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每个村都配备了妇代会主任,有阵地,但妇女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层妇女组织作用发挥不平衡。中心村和经济基础好的村,妇代会作用发挥比较好,经常组织妇女学习培训,搞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较偏远的村和经济基础差的村妇代会主任有名无实。

2、基层妇女干部职能弱化。村妇代会主任的工作服从服务于本村的中心工作,大多数时间抓计生工作、环境整治和分片包组,只是把开展妇女工作放在从属地位,对如何开展妇女活动思考少、计划少、花的时间更少。

3、村妇代会主任责任意识淡薄。因80%村妇代会主任与计生专干两位一体,工资来源渠道主要是靠兼任计生专干解决,致使大部分妇代会主任无妇联工作的概念。不兼任计生专干的妇代会主任,其工资100、300、500不等,这还是经济条件不是很差的村,更有的甚至实务实记

4、妇女组织活动没有经费保障。大部村因集体经济匮乏,没有活动经费保证村级妇女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果。

5、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妇联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求的能力也很强,一些工作要与司法、农业、派出所等协调解决。而目前我县一部分村妇女主任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较低,掌握不了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已经难以适应工作需要;部分年轻妇女主任工作经历单一,基层工作经验缺乏,独立自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还不够强。

四、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争取组织部门关心支持,力争把妇女组织建设工作摆上当前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日程,以"党建"带"妇建",把农村妇女工作列入党建目标考核,使妇女工作做到与计生工作同等重要。要实实在在地关心乡村妇联干部的学习、工作,为她们解决妇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支持乡村妇联干部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2、着力提高村级妇代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村妇代会干部参加系统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其整体素质较之以往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思想观念仍显得较为陈旧和落后,其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参加培训;争取每年举办一期较全面、高质量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重点突出妇女工作业务、妇联岗位责任意识、妇女工作职业道德以及妇女工作管理、法律法规、电脑操作、农村实用技术等技能教育和培训。

3、优化基层妇女组织工作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一方面是提高村级妇女干部经济待遇,尽量拉近村与村的距离。另一方面是切实解决妇女组织活动经费,确保她们有钱办事,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第5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一)

根据《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专题调研提纲及责任分工》要求,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市城投公司、市电教中心工作组在对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实际,撰写此报告。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村级组织设臵

十堰市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840个,农民党员80726人,占全市党员的52.44%。其中村村、村企、村居联合的“区域型”党组织493个;依托茶叶、蔬菜、柑橘、水产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型”党组织226个,村级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从洪门铺村、周家洼村、巷子口村、乐园村情况看,村级党组织健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流动党员组织设臵难。2011年,四个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近2000人,占总人数的42%,外出务工党员86人,全市外出务工经商党员1.04万人,且分布广、行业跨度大,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和党员管理难度大。二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村级经济正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副、工、贸多产业发展,特别是跨村连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基地,需要党组织提供引导和服务。如洪门铺村和巷子口村,近几年发展蔬菜产业,联系日益紧密,给党组织设臵提出了新要求。三是村级组织设臵与工作任务不相符。乐园村由尖疙瘩村和芦家沟村合并而成,人口多、村域面积大,国土面积2349.84公顷,合并前有村干部6人,现仅有3人,仅仅靠村级党组织人员力量十分有限,党小组和无职党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关于村干部队伍建设

全市现有行政村1845个,村干部5780人。其中35岁以下755人,占13.06%;35—54岁4489人,占77.66 %;55岁以上536人,占9.27 %。大专以上学历257人,占4.45 %;高中、中专学历3200人,占55.36%;初中及以下学历2323人,占40.19%。村党组织书记1843人,其中35岁以下142人;35—55岁1443人;55岁以上204人。大专以上学历109人;高中、中专学历112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605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的434人。有大学生村官219人。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优。突出表现为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无专业特长。洪门铺村现有村干部5人,平均年龄50多岁,60岁以上有3人,初中文化程度4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人,且都没有专业特长,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观念不新。部分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只能机械地抓落实;谋划发展缺少科学性,思想狭隘,存在短期行为;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上面让干啥就干啥,上面让咋干就咋干”,能动性、创造性不够。有些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三是能力不强。适应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既没有发展集体经济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四是动力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职责繁重,但村级组织又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权责分离且不对等,有的村干部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动力不足,一有门路,就丢下“乌沙帽”走人,影响了村级工作。五是后继乏人。大批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转向城市、城镇务工或居住,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如洪门铺村35岁以下在家务农的不足10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回村,造成许多地方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存在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问题。

(三)关于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全市1845个行政村中,有村级活动场所的有1539个,占86.22%,尚无活动场所的2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3.78%。村级阵地中,有党员活动室的有1539个。从四个村的情况看,都有远程教育站点和农家书屋,有3个村配有电脑和电视,有2个村通因特网。目前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阵地建设不规范、不统一,质量不高。一些经济薄弱村存在活动场地狭窄、设施简陋等问题;条件好的村与条件差的村差距大,影响部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阵地功能发挥充分。绝大部分村阵地主要用来日常办公、党员活动等方面,远程教育设备、电脑等设备利用率不是很高。有的村虽然配了电脑,但利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做得不够。如工作组帮建的四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但书都是新的,几乎没发挥作用。个别村将活动阵地部分出租,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三是经费不足,阵地维护不够,设施老化严重。我市绝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438个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活动阵地有钱建、无钱管,更无力添臵活动设施,老化严重,成为空壳和摆设。四是软件建设不够。村干部考勤制度、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够;党务、村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设臵不规范;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不健全,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不清,监管、维护、管理不到位。

(四)关于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

村级组织活动及运转经费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无保障。全市无村办企业、无农业生产基地、无农业资源、无自有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达438个。四个村都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洪门铺村现有集体经济主要靠村集体林退耕还林补贴,一旦政策执行完毕,集体经济就断了来源。二是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基本只够日常办公支出,根本无法保障村干部待遇。三是村级债务沉重,困扰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全市资不抵债的村130个,占9%。全市负债过百万元的村有329个,50-100万元的205个,10-50万的497个。四是村干部待遇偏低。全市村主职干部的工资基本上都在每月360元左右,其他“几大员”的工资每月仅200多元,村主职干部工资最低的每月仅300元,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五是村级财务管理有待加强。部分村文书业务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工作;村级收入部分存在坐收坐支的现象;村级经费支出“白条”多、不合规单据多、不合理的开支多;财务公开不够,监督不到位,执行审计制不严。

(五)关于村集体经济

2010年底全市有1332个村当年无收益,占总村数74.62%;当年有收益的村453个,占总村数的25.38%。其中5万元以下的村1284个,占71.93%;5万元以上的村501个,占28.0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愿发展。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村干部宁愿自己干,也不愿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存在怕苦畏难、怕承担风险等现象,还有的认为工作头绪多,没法搞。二是能力不强,不敢发展。部分村干部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本村的优势把握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有的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三是投资乏力、后劲不足。村级经费主要用于工作运转,根本无力投资发展集体经济。四是责权利不清,集体经济“长不了”。部分村争取集体经济项目,花大量资金建成后却没能有效管理,权责利不清,集体收入昙花一现。五是村集体经济管理存在漏洞。有些村干部对集体机动地的实有数字瞒报,以此来降低村集体收入,获得上级党委和部门在资金上、物质上的更大支持,还有些村干部将集体地“公地私种”,自己从中获利,或者“公地私有合法化”,使村集体地越来越少。六是鼓励和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较少,机制还不健全。

(六)关于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

我市村干部工资报酬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中列支,由乡镇统筹发放,按照相对统一的工资标准,各地对村干部工资报酬发放和管理,一般采取结构补贴、定额补贴、基本补贴与实绩考核结合的方式。少数地方实行了业绩考核的办法,完成乡镇确定的考核目标,村干部可拿到标准工资,完不成的相应扣减一定比例的工资。部分村主职干部离职后领取了低额生活补助。丹江口市、竹山等地为部分村主职干部办理了商业养老保险,全市有3277名村主职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在职村两委班子成员总数的24.77%。目前村干部报酬及积极性调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待遇偏低。洪门铺村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为4000元,大大低于全市普通干部工资,甚至不及外出打工者收入的一半,经济条件差或债务负担重的村,工资则经常难以兑现,有的村干部开展村务工作还得垫付相关费用;村干部养老、就医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后顾之忧。二是负担偏重。实行村组合并和交叉任职后,村干部工作量大幅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捉襟见肘,难以兼顾。三是热情不高。工资待遇低,经济上没甜头;提拔晋级难,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得罪人,社会上没盼头;社会保障差,离职后没靠头,导致村干部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是后继乏人。工资太低,对农村青年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从四个村情况看,村干部平均年龄为50多岁,35岁以下的仅1人。五是滋生不正之风。待遇偏低,对部分村干部失去吸引,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的把当村干部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七)关于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

目前我市村民民主权力保障及村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民主决策中不够民主。虽然都建立了“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但许多地方流于形式、流于制度。有的村以村民会议召开难为由,长期不召开村民会议。有些村民代表开会前没有同村民沟通和充分听取意见。还有些村在决策重大村务时,没有按照“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程序开展,既没有开党员会,也没有开村民代表会,村民群众很有意见。二是民主管理存在形式主义。有的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不是由干部群众一起讨论制定,而是由少数村干部制定,约束村民的多,而约束村干部的少。有些村务管理混乱,财务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也不向村民公布情况。三是民主监督存在薄弱环节。有的村委会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使得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有的村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随意性很大,流于形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党责任落实不够,存在抓经济硬抓党建软的倾向,对村级组织建设抓得不力。有的地方领导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建工作上级虽然有文件、有要求,但到基层却不能落到实处。一些领导干部到村检查指导工作,谈经济工作多,过问党建工作少,一些领导对村级党组织现状,情况不熟,研究不够,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主动探索、创新精神,只等上级给政策,拿办法。目前,对基层党的建设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布臵任务多,检查落实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讲究形式多,注重实效少。”乡镇党委对村干部缺少必要的管理、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无人管,无人问,无人抓,基层组织建设落不到实处。

(二)抓基层组织建设任务不明、思路不清,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基层组织建设点多面广,内容十分丰富,近年来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市委提出实施“活力工程”,省委也提出要加强“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具体的考评办法和细则,但是从四个村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村组干部要抓发展、保稳定、促民生,真正把精力用来抓党建的不多,更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存在上级要检查的时候突击抓几天、领导过问的时候思想紧几天的不良现象。就是抓也仅抓硬件,建建房子、摆摆桌子、搭搭架子,没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

(三)部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有的表现为班子不强,班子成员素质差,能力低,观念陈旧、保守,不思进取,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尤其是缺乏一个踏实肯干、公道正派,具有致富本领的党支部书记。有的班子不团结,搞内耗,“保垒里战斗不止”,无法形成核心,干部之间思想上互不交流,感情上恩恩怨怨,工作上“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上来的,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致使两委之间关系紧张。有的村党组织不热心党的建设,不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工作无创新、无进步。相当部分党支部平时很少组织党员学习,有了事才临时召开党员会,有的支部虽然组织学习,但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四)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会抓基层组织建设。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方法陈旧,发展能力较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另外,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中还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农村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一般较少,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对农村工作“素质高的不愿干,素质低的干不了”,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壮年劳动力宁可外出打工,也不当干部,“两委”换届时只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部分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私心,缺乏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法制观念,凭感情办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甚至在工作中背离了党的政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不满。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原则,创新方式,灵活有效设臵农村基层党组织

1、明确基本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必须有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方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具体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准党组织设臵与党的中心工作结合点。二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尊重党员民主权利和现实需求,创造条件,促使他们更加便捷有效地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变革要求,根据本地产业特点、经济规模和党员分布等情况,灵活设臵党组织。四是积极稳妥,适时推进。注意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的稳定性,允许多种设臵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

2、创新设臵方式。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一些成功的实践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臵方式。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横向联建,纵向整合,动静结合,特色推进”。横向联建就是实行村与村、村与企(乡镇企业)、村与居(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优势互补。纵向整合就是按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或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建立经济联合体党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动静结合就是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在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体中建立流动党组织(分长期和临时两种),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特色推进就是在农村一些需要改进组织设臵方式但尚不具备改建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按行业、企业、新经济联合体及党员特长或年龄等情况灵活设立特色党小组,促进党支部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一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组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党组织;二是以专业组织为依托,组建行业协会党组织;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龙头企业党组织;四是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建立示范服务基地党组织;五是以农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为依托建立园区党组织;六是以农业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市场党组织;七是以驻外机构为依托,建立驻外党组织;八是以流动党员管理站为依托建立党组织;九是以强带弱建立中心村党组织;十是按年龄层次,单独组建老年党支部。

3、处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党”与“政”的关系。党在农村中的组织体制和行政体制紧密相连,要力求做到互相衔接。调整党组织设臵方式,特别是跨区域建立联合党组织时,必须同步考虑行政体制的统一问题。二是正确处理“遵守党章”与“主动创新”的关系。既要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推进,又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事,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三是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要从动态上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调整的时机,既不落后于农村形势发展要求,又不超越于形势发展要求;既不能盲目进行或朝令夕改,又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四是正确处理“组织引导”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实践中既要加强组织引导,又要充分尊重民意,把党组织设臵方式的创新实践化为利民办事、助民致富的现实行动。

(二)教育培训,强化管理,着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力。二是加强宗旨观念教育,帮助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三是加强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指导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要完善乡村干部培训制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通过学历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采取定期轮训、集中调训等措施,使乡村干部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升乡村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其发展农村经济和驾驭农村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

2、健全干部选用工作机制,选准配强基层干部队伍。按照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选配好村领导班子,特别是选配好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坚持凡是提拔和使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晓度,从而建强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3、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解决好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看,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要保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继有人,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一是把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的知识型“苗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预选对象,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预选乡镇后备领导干部;二是从致富能手中优选管理型人才,把那些农村致富大户和致富能人列入后备干部队伍;三是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筛选科技型后备干部。

4、加强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的内部自我监督。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村务公开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范围,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村干部向村民述职制度,保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和决定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谈心谈话和诫勉制度,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全面情况,完善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村级“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档案。四是探索审计监督新途径,加强对村级“一把手”的任职审计。对村级“一把手”不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的村干部要进行离任审计,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

(三)建管用并举,切实发挥村级组织阵地的作用和功能

1、立足实际,因村制宜建阵地。山区农村因基础条件不同,差异极大,在阵地建设上宜立足各村村情,在面积大小、建设风格、规模标准上,不能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搞“千村一面”,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要全面谋划,统筹考虑,区别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列出建设计划和要求,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经济条件较好但目前还没有活动场所的,要加大建设力度;对已经有场所的要抓好达标升级;对于建好活动场所的,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各级党委在对村级活动场所的帮扶力度上,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考核工作中,要分类确定指标,既要看建设成效,也要看基础条件和建设难度。

2、建用并举,提高综合利用率。规范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大作用。一是决策议事中心作用。利用办公活动场所组织发动群众、处理村级事务、讨论表决重大事项。二是教育培训中心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讨论、现场咨询、播放远程电教片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村民群众的学习培训活动。三是群众活动中心作用。依托办公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健身设施,紧扣培育新型农民的主题,每年至少集中组织开展3至5次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村级阵地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休闲文化中心。四是信息服务中心作用。设立“说事”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场所,有效利用村务公开栏,公布村务党务、有关涉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业致富信息,为群众生产生活等全方面提供服务,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五是社会维稳中心作用。使阵地成为基层矛盾调解中心、服务群众的窗口。

3、配套设施,着力提升阵地功能。强化村级卫生室、文化室、图书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三室一家”,搞好日常修缮维护,配臵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村级办公阵地的综合功能,确保能够建得好、用得上。加强村级阵地的资产管理。健全完善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档案,对村集体财产、配套设施情况,变更情况及时登记造册,明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使用权归村集体,村级组织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保证活动场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坚决防止随意出售、出租、抵押等情况的发生,做到监管、维护、管理“三到位”。加大村级办公阵地的美化、净化、亮化力度,结合实际,重点搞好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环境绿化和院墙、厕所等附属设施建设以及室外场地的硬化,夯实村级办公阵地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四)多措并举,开源节流,建立健全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不应该由村级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积极化解历史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

2、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帮助村级组织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弥补村级运转经费不足。引导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建立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同时,村级组织可根据实际,加强发展行业、产业协会,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3、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减少村级支出。在财政扶持和村级自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家、先富起来的个人以及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以捐款、捐物等捐赠方式兴办村级公益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村级(农民)主体、社会辅助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立村级公益事业投资者利益补偿机制,企业捐款和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可以冲抵营业税、所得税。

4、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严格财务管理。一是结合实际,精减村组干部职数。二是减少报刊征订费用,除规定的党报党刊外,不得强行征订其它报刊。三是实行“零招待费”制度,所有为村级组织服务、达标检查活动等,必须安排招待的,建议由政府统筹解决。四是规范农村优抚、特困救助、补助支出,加快五保户集中供养,对五保户中的危房户优先进入乡镇养老院集中供养。

5、建章立制,加强监管。要从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加大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重点是在保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完善“村账乡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加强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收入、支出和债务的管理。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民民主议事、民主理财。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分析,年终有总结,切实提高村级组织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

(五)创新思路,夯实基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1、提高认识,营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发展办法,制订出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造血”功能。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分别进行挂村结对帮扶和挂户结对帮扶,指导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搞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2、拓宽思路,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应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实力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居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项目;地处小集镇附近的村居应积极发展社区配套服务业,通过经营和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要强化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形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3、强化管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要加强村公益事业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如对粮田、鱼塘、房屋承包等合同,要按时足额收缴承包金;村集体经济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发展生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比例和总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财务公开制度和做法,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行政村,要在增加村财务公开次数的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加强现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聚集村级集体财力,坚持民主理财,接受群众监督,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防止和减少村级不良债务的形成。

4、强基固本,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水平。着力选配一个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较好、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市场经济本领强的好带头人。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经常性农村市场经济以及实用技术等培训,增强农村干部的市场观念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制订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广大群众致富上来。加大在农村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力度,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系统,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六)以提高村干部经济政治待遇为着力点,不断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建立村组干部工资稳步增长机制,提高经济待遇。中央、省及地方财政应逐年追加对村级转移支付额度,确保村干部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改变村级转移支付一定数年不动的状况。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村干部待遇报酬问题,使村组干部年工资不低于外出务工者平均收入水平。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县、乡、村集体及村干部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按一定比例分别承担保险费,实行统帐结合式管理。设立特困村干部救济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的办法,对严重疾病或生活难以自理的村干部予以补助,切实为离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2、为村干部成长进步提供发展平台,提高政治待遇。坚持以人为本,从多方面关心、爱护村干部的成长进步,政治上给他们荣誉,工作上为他们撑腰,学习上加大培训,生活上予以关照,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将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职人员的做法常态化,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人员到乡镇任职,或录用为公职人员,以此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调动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村干部职业化进程,实行村干部“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制”,制定出台有关具体政策,加快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体系,使村干部干有所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干有所值。

3、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带头致富,增强村级自我支付能力。鼓励各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闲臵资产、开发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兴办二三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中介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对村级集体经济增长部分,可以确定15-25%比例,用于发放村干部的误工、交通费用等补助,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贡献较大的村干部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制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村干部带头致富提供项目、信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村干部带头领办和创办基地,使他们先行一步富裕起来,逐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更好地安心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

4、强化村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明确责任机制。实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把手”负责制,并按照职位分工确定每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做到权责一致、责任明确、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二是完善目标机制。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三是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各村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在确定考核指标时,既突出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又对其它方面做好充分考虑,赋予相应的分值,方便具体操作。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和乡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奖惩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对一些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富有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保障民主权力,推进村民自治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完善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村民依法参与、政府依法推进的舆论氛围。支持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在农村基层的影响力,确保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充实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指导部门的工作力量,不断提高民政部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村民委员会及其他村级组织有效运转。

2、落实自治制度。一是民主选举。对选举制度进行规范与完善,比如要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人数;对选举前、选举时、选举后的各项有关选举工作进行组织和监督,保障整个选举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二是民主决策。大力推行“一会两票”民主决策机制,使村民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议事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保障村民会议所作出的决策得到落实。三是民主管理。进一步修改完善村民自治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定并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村规民约等规章来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实行依法治村、依规管村。四是民主监督。推行一户一张明白卡,一组一名监督员,一村一个公开栏,做到“给群众一个说法,还干部一个清白”。

3、完善政策法规。根据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围绕“四个民主”,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和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尽快制定有关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详细规则,规范四个民主的具体运作程序。理顺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合理划分村民自治指导、管理体制,科学界定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指导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将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综合地抓好落实。

4、加强宣传引导。定期举办各类村干部培训班,宣传党的强农惠民政策、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通过各农村社区市民学校,举办各类教育讲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政干部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行政指导办法。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面宣传和典型教育相结合,报道村民自治的典型实例,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支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6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摸清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近日,在深入我乡村委会、自然村,实地走访农村党员、与基层干部交谈、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不妥之处,请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全乡现有 个党支部,名党员,其中男性人,女性人。这些党员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支部类型:机关支部人,占党员总数的%;企事业单位支部人,占党员总数的%;农村支部人,占党员总数的%。在年龄结构上,60岁及以上的人,占党员总数的%;46-59岁的人,占总数的%;35-45岁的人,占总数的%;35岁及以下的人,占总数的%。在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总数的%;高中、中专学历的人,占总数的%;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总数的%。在这支队伍当中,明显地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年龄老的多,年轻的少;性别男的多,女的少;文化低的多,高的少;从业务农的多,经商办厂的少;经济条件上穷的多,富的少。总体来看,农村党员队伍的主

流是好的,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及主要做法

(一)、注重选拨,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一是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造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这三个选配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向选民宣传,引导党员和选民真正选好自己的“领头雁”和“当家人”。期间通过加强领导、严格程序,乡干部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扎实抓好了支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一大批有能力的人进入了支村两委班子,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班子整体结构。任职以来,村级工作很快步入正轨,班子团结稳定,作风民主,并能立足本村实际,带领群众调结构、引项目、筹资金、跑市场,工作有声有色。如2010年村级换届后,全乡共选出村主任和支部书记名,平均年龄岁,比上届年轻岁。 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后备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强人、选能人,对后备干部重点培养,通过担任村党务助理、村务助理等对其进行锻炼。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对新任“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让新班子成员会想事,会干事,敢创先,善争优,切实把工作热情转化为工作成效。

(二)、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党员干部的管理

建立了村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将全乡所有村干部的个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落实和登记造册,上报区委组织部备案。继续坚持落实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建立健全了民主议事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帐乡代管制度,对村党组织工作目标、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等都及时在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或张贴上墙予以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三)、加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改善村级办公条件

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乡下大力气解决村党支部无房办公的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安排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指标;另一方面,采取向市区争取支持和乡财政拨付一点以及村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建房的资金问题。近几年来,基层农村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成员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一部份村“两委”成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的能力比较低下,依法自治能力弱,工作平平淡淡,对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问题无所适从,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存在畏难情绪,对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信心不足,对加快发展当地经济思考不多,工作上不敢大胆放手去管,习惯按部就班。

(二)、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支部书记与主任思想步调不一致,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不配合、互相内耗的

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相互对立,各唱各的调,各管各的工作,互不服气;二是领导关系错位,村委会不接受党总支的领导,重大决策缺乏沟通;三是村“两委”班子部分成员不熟悉业务,理解政策不深不透。

(三)、部分群众缺乏民主大局意识。一是存在地域界线之分,村与村之间、东片与西片之间群众以“自我”为中心,仅从本村组、本片区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全局观念;

四、工作思路对策

(一)要经常深入村组了解情况,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村组干部理清发展思路,理顺思想情绪,化解矛盾隔阂,加强上下沟通,尽力促使干部群众做到心齐、气顺、劲足。

(二)要正确协调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相互不包办代替或错位越位,注重工作上的交流和通气,促使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围绕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经济搞上去,把村里的事情办好,为村民服务好。

(三)要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的问题。首要的是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

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以更好地提高村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村委会的自治能力。

(四)要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积极引导各村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从最容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项目入手,采取有效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

(五)要加强和重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多渠道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注重监督,尽力避免或减少负面影响,增强透明度,提高可信度。

第7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材料

杨三龙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在“三农”问题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做法与成效

(一)抓认识,强责任。我县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稳定的基础和关键,树立党委书记“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切实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在工作实践中,各乡镇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地、县相关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意识,较好落实了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分管书记“具体责任”,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责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直接责任”的职责,建立健全了党委定期研究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和班子成员党建联系点等制度,形成了定时开会研究、定时检查督促、定时解决难题的工作机制。同时,各乡镇班子成员都能经常深入党建联系点指导和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此外,县、乡(镇)层层合理确定党建工作目标,全面推行目标责任书管理,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考核制度,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对党建工作做到逐项落实,推动了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发展。

(二)抓阵地,固根基。多年来,由于没有固定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党支部长期处于“打游击”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村级组织的作用发挥。面对这种现状,我县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咯高度,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及时部署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这一工作,采取县直部门进村帮扶,- 2既使“老大难村”的班子得到了有效过渡,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村级班子活力,又使大批机关干部得到了锻炼培养,促进了干部素质提高。

(四)抓培训,增本领。我县坚持开展短期培训与提升学历教育相结合,抓政治理论与科技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以乡镇业余党校为纽带,以党员活动阵地为支撑,大力开展下派到村任职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致富能人培训。近年来,确保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年在县级集中培训一次以上,全体党员每年乡级轮训一次以上。同时,我县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强化村干部培训,仅去年和今年,就先后组织近200名村干部到省外华西村、重庆市和省内江口县等地方参观学习,以及在县内乡镇之间积极开展交流学习,做到了所有村干部都能学习相关理论、政策和农业实用技术等知识,全面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

(五)抓载体,激活力。我县紧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贯彻落实“三级联创”活动相关要求为主线,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不断丰富创建形式和创建内容,先后深入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创- 4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我们要继续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建立健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一是要在保持班子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班子结构、强化整体功能”的原则,进一步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要创新选拔机制、拓宽选拔渠道,把那些真正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能力上信得过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村级干部岗位上来。二是要继续以县、乡(镇)党校为主阵地,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系统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善于做新时期农民思想工作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以及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三是要始终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的培训、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一是要把党员教育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对政治理论- 6岗定责制度,使党建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和深化。特别是在“五个好”党组织创建工作上,集中在缺项、薄弱环节上找差距、查原因、定措施,切实抓好改进提高。同时,要抓典型,依靠典型的示范、引导、激励和辐射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发展。

(四)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新时期,要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也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因此,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继续把发展集体经济纳入村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稳定农村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为农民服务的实力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五)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继续巩固、发展先进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 89 -

第8篇:***屯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摸清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

近日,在深入我乡村支部、自然村,实地走访农村党员、与基层干部交谈、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不妥之处,请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全乡现有13个党支部,420名党员,其中男性348人,女性72人。在年龄结构上,60岁及以上的157人,占党员总数的37%;46-59岁的133人,占总数的32%;35-45岁的130人,占总数的31%;35岁及以下的59人,占总数的14%。在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96人,占总数的23%;高中、中专学历的38人,占总数的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86人,占总数的68%。总体来看,农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及主要做法

(一)、注重选拨,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

一是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造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这三个选配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向选民宣传,引导党员和选民真正选好自己的“领头雁”和“当家人”。期间通过加强领导、严格程序,乡干部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扎实抓好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一批有能力的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班子整体结构。任职以来,村级工作很快步入正轨,班子团结稳定,作风民主,并能立足本村实际,带领群众调结构、引项目、筹资金、跑市场,工作有声有色。

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后备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村后备干部队伍,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强人、选能人,对后备干部重点培养,通过担任村党务助理、村务助理等对其进行锻炼。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对新任“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让新班子成员会想事,会干事,敢创先,善争优,切实把工作热情转化为工作成效。

(二)、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党员干部的管理

建立了村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将全乡所有村干部的个人基本情况

进行了核实和登记造册并上报区委组织部备案。继续坚持落实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建立健全了民主议事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帐乡代管制度,对村党组织工作目标、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

处理等都及时在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或张贴上墙予以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三)、加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改善村级办公条件

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乡下大力气解决村党支部无房办公的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安排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指标;另一方面,采取向市区争取支持和乡财政拨付一点以及村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建房的资金问题。近几年来,我乡新建村支部4个,分别为响水河村、铁窖村、萝卜窖村 、姜屯村,维修村支部两个,解决了多年来村支部无办公场所的问题,使基层农村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我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成员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一部份村“两委”成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的能力比较低下,依法自治能力弱,工作平平淡淡,对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问题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存在畏难情绪,对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信心不足,对加快发展当地经济思考不多,工作上不敢大胆放手去管,习惯按部就班。

(二)、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支部书记与主任思想步调不一致,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不配合、互相内耗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相互对立,各唱各的调,各管各的工作,互不服气;二是领导关系错位,村委会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重大决策缺乏

沟通;三是村“两委”班子部分成员不熟悉业务,理解政策不深不透。

(三)、是公益事业兴办难。各村由于集体收入匮乏、财务管理不严、非生产性开支失控等原因,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甚至债务累累,导致修桥、铺路、医疗和教育设施等公益事业缺少必要的财力。加之一些村民经济上并不宽裕,对频繁实施的新型合作医疗、农业保险等公益活动热情不高,致使各项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四)、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经费,基层组织培训次数有限,方式单一。一部分村干部对涉及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纠纷调处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不广,工作办法不多,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的现象依然突出。

四、工作思路对策

(一)要经常深入村组了解情况,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

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理顺思想情绪,化解矛盾隔阂,加强上下沟通,尽力促使干部群众做到心齐、气顺、劲足。

(二)要正确协调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

和引导,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相互不包办代替或错位越位,注重工作上的交流和通气,促使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围绕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经济搞上去,把村里的事情办好,为村民服务好。

(三)要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有人管事”

的问题。首要的是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支部书

记和村委会主任,要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更好地提高村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村委会的自治能力。

(四)要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积极引导各村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从最容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项目入手,采取有效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

(五)重视培训工作。尤其是要重视对新任干部的培训教育和工作支持,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熟悉业务,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法律知识。平时对村干部工作多给予关心、理解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9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研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研

机械

1213班 张迪

20123214 这个暑期,我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研”做了社会实践调查,这里我以我周围的辽宁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为调研对象。以下是我做的一些调查资料:沙尖子镇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东部。沙尖子镇总面积28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05个居民组,总户数4680户,人口18124人,其中:农业人口16882人,非农业人口1242人。沙尖子镇劳动力总数6976人,其中:从事一产业3300人;二产业1193人;三产业2483人。

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村民自治。这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一、在民主政治方面的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涵盖了除农村经济建设之外的全部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民主选举:村委会选举实现了由“指定”到“海选”的跨越。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建立选举制度,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最近一次的选举就因为某些候选人的原因而导致选举现在被搁置,希望上级部门强化职能监管,坚决要把这些在选举中作乱的人剔除,还选民一个良好的选举环境,更好的造福于广大人民。

民主决策:建立健全了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体的议事决策制度。村里小组的事情一般有小组开会决定,如果有涉及到整个村的大事则要开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日常办公事务直接村委会内部开会决定,符合群众意愿、符合本村实际、符合政策法规、符合长远规划。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研

民主管理:建立健全了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过程中,致力于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学法、知法、守法,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置于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之中。

从各地情况看,现行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的内容十分广泛,基本上囊括了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有些村民自治理章程还增加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在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农村极力倡导大力发展经济,让一部分带头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批人致富,符合国家的发展政策。产业现状:受传统农业的影响,目前,我镇主导产业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农户从事粮食种植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种植什么粮食品种全凭农户的经验来决定。另外,大部分农户养有少量的鸡,一般农户养有1-2头猪产业

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抗旱、排涝能力及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第二,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处于分散的、小而全的经营状况,缺乏规模经营;传统产业模式仍占很大比重,而优势特色产业很少,缺乏对优势特色产业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第三,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畜禽养殖都只停留在农户自产自销的基础上。第四,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对产业的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措施。

我村帮扶的对象为秋皮沟养鸡场,实时组织一批村民了解先进的技术,增长见识,饲养总厂也会派出重要骨干下村进行考察,在经济上也给予一定的帮助。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建成存笼6万只鸡的蛋鸡养殖基地,引导带动我村20%以上的农户从事蛋鸡养殖这一主导产业,为我村农民提供一个比较明晰的致富门道,保证我村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状况调研

三、推进中国特色民主道路有了诸多启示:

1) 基层民主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2) 坚持党的领导,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3) 植根基层实际,是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

4) 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

通过调查学习,我明白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基层民主的不断扩大,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给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积极响应党、国家的号召配合促成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可以肯定,随着基层民主的不断扩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2013年8月15日

张迪

上一篇: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下一篇:慕冲小学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