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指导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土木专业指导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创新发展,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指导教育的新问题。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视角,尝试为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新的指导思路,服务精细化性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信息完备市场,树立学生专业自信、行业自信;注重实践能力养成,推动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相融合。

第一篇:土木专业指导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指导

摘 要: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本科生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可以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培养学生在项目环境下学习、沟通、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以后的岗位竞争力。本文结合几年来指导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毕业设计的经历,探讨过程管理和指导的体会和经验。

关键词:土木工程; 本科生; 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業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早在2010年就已开展了和国外高校的联合毕业设计,建筑工程系就曾与美国大学、香港大学等联合进行过创新和探索[2]。这几年同济土木学院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下面简称校企联合毕设)方面加快了脚步,和很多实力雄厚的设计研究院(包括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及施工单位(包括上海建工集团下的一~八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这些企业提供给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的联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题目这两年每年多达50多个,反映了企业的需求和对同济学生的欢迎程度。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导师熟悉工程,明白企业技术所需,而校内导师理论基础好,对题目的方向、难度和深度把握有较好的掌控能力,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好处,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

2.选题程序

一般12月初系里接收到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题目,接下来系里把题目发给所有的老师根据自身兴趣和熟悉程度选择;将确定了校内导师的题目和老师自报的题目一起发到毕设系统里,供学生选择(按照题目数量:学生数量=1.2:1的比例),系统按照志愿顺序和绩点高低自动分配;落选的题目和学生再在系统里随机匹配。图1是今年建筑工程系收到的部分联合毕设题目和校内导师的选题情况,可以看出题目都是来源于实际工程,校内老师选题也很踊跃。

3.联合毕设的过程管理和指导

待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和题目匹配工作完成,已是期末了,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在下学期开学第一周进行。尽管大部分校企联合毕设课题要求主要在企业完成,但是过程管理还是依赖于校内指导教师。笔者结合这几年指导的经历,探讨过程中的管理、指导经验。

(1)在充分沟通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大多数同学对于有工程背景的题目兴趣是有的,但是校企联合毕设论文居多,有的同学以为就是抄抄施工方案,整理分析些实测数据,所以有的还趁此机会在外面实习。如果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写出来的论文深度是不够的,所以需要指导教师的引导,校内指导老师要在和校外导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明确具体的设计和论文内容,然后学生根据任务书在2周内完成开题报告。

(2)熟悉工程,补充新知识。书本上学过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工程实践中有新技术新工艺出现。比如本人这两年指导的题目都是比较深大的基坑工程,其施工顺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方案的优化都会用到书本上没有学过的“时空效应理论”,还有顺筑法和逆筑法的合理应用。

(3)学习软件,锻炼计算能力。同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4年里学过的计算软件很有限,比如建工系学生只学过PKPM,地下系学生学过Ansys,而且学的时候也只根据命令流操作的。但是现在建工系的校外联合毕设题,如本人2017年指导的课题“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深基坑工程设计优化及施工方案模拟”和2018年指导的“深基坑群变形规律的统计和比较研究”都是需要用Plaxis或Midas建模计算的,所以学生有个学软件的过程,起码要学会用二维建模。有的学生很主动,年前确定好题目和导师后,就和指导教师联系,开始学习软件。我2017年指导的学生学会了Midas软件,后来去设计院工作,设计院里很少有人会用这个软件,学生感到很自豪。

(4)要有钻研的精神,多问为什么。比如答辩时有答辩老师问学生为啥选用灌注桩,学生回答是老师选好的,说明学生自己缺少钻研、批判的精神。比如用有限元软件Maidas建模计算基坑工程,本构关系选择摩尔-库伦还是修正摩尔-库伦,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到设计院向老设计师讨教;还有关于土性参数的取值对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在计算中需要调整,这些都需要去摸索。

(5)最后的成绩和过程中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2017年春季指导的一个学生大学前三年半的绩点只有3.5(满分5.0),属于中等水平,在本人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拿到了优的成绩。他的感受是在论文过程中要认真刻苦勤奋,多动脑筋,多问些为什么,所以答辩时老师问的一些很细的问题,他都答出来了。说明功夫在平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企业主动要他去工作。

4.总结和思考

(1)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要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过程情况。(2)另外有的学生在毕设期间在外面实习,还希望毕设题目简单点,这个需要制止。(3)有些需要用软件计算的课题可以安排学生寒假期间先学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希文,赵阳.“校企联合”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科教文汇,2017年9月(中),398:37-39

[2]沈佳君,黄宏伟土木工程联合毕业设计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119-122

[3]周建民,朱军.工科学生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5,19:195-196

作者:席永慧 胡晓依 徐蓉

第二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探索与创新

摘要:结合多年指导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经验,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从毕业选题、时间安排、过程管理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对毕业设计团队模式进行深化改革。研究表明,将团队指导模式引入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效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改实践

作者简介:陈春红(1983-),女,江西吉安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朱平华(1966-),男,湖北天门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大学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Y12020021)的研究成果。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锻炼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土木工程专业口径拓宽和工程技术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质量要求。[1,2]本文探索和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在组织形式、设计选题、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1.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面相对狭窄,题型单一,深度不足,且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居多。比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为多层框架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很少接触其他结构体系的设计,这就制约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不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另外,设计中对土木工程各方向的内容分配不合理,往往是重结构、轻建筑和施工组织设计,对道桥和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少。设计题目大多不是根据实际工程来命题,对设计结果无法校核、论证,且多年来题目类型相同,内容大同小异。[3,4]这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脱轨,缺乏工程实践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4.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5]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

(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

(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

(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

(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

(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6,7]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三届毕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逐渐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改观。通过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毕业生整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了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专业和方向的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得以深化,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团队指导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4]卢瑞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调查与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1):96-99.

[5]王金梅,郑培超.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2,(20):31-32.

[6]贺志荣.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8-21.

[7]薛刚,郭晓燕.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244-246.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陈春红 朱平华 封金财

第三篇:新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创新发展,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指导教育的新问题。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视角,尝试为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新的指导思路,服务精细化性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信息完备市场,树立学生专业自信、行业自信;注重实践能力养成,推动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相融合。以期构建校企合作视角下的“理论授课、专业讲座、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模式,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指导;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业。具体到土木工程专业,针对性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熟练掌握社交礼仪和应聘技巧,还要将自我认识、能力素质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自信等有效契合,全面了解土木工程专业职业分工和发展前景,正确判断行业就业形势,融会贯通,理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新时代背景下的就业指导教育应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融合的理念。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建筑业和建筑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土木工程专业日趋复杂的就业形势,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角度思考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一带一路”、“城镇化”、“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推进,土木土程建设市场的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率持续增加,建筑行业市场持续火热,土木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居高不下,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

(一)引导科研兴趣,考研升学率持续走高

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土木土程领域发展加速迭代,工程研究不断进步,土木工程类高校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制度设计等使本科生在求学阶段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科研氛围,接触到科研项目,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升学进入研究领域。

(二)注重综合素质,对土木工程师要求日益提高

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一系列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地推行,进一步释放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动能。美丽中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新兴科技推动的环保节能产业需求大量释放。新时代的机遇要求土木土程师在工程实践、科研开发等领域开展学科内、跨学科以及多学科的交流合作。

高校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显著提高。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科功底,全面的专业课程掌握和熟练的动手实操技术能力,广覆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知识储备。同时,应具备开拓、进取、乐观、尊重、坚毅等精神内涵。

(三)塑造专业自信,自我实现的职业期望显著升高

调查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普遍对本专业兴趣浓厚,看好职业前景,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中在毕业后选择土木工程行业领域相关工作的占到大部分,其中,相比女生,①男生更倾向于扎根土木领域深入发展,性别的差异性与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关,倾向于能吃苦耐劳的男生有竞争力。

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土木工程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在掌握工程建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专业认知、专业态度、专业情感和专业思维,表现为对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建筑类行业的正向、积极、稳定的品质。土木工程专业高校大学生的课程设置普遍以理工类专业课程为主,专业知识的学习占据了土木工程在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相对造成企业管理、历史法律、文字表达等方面的欠缺。②“学科壁空”体现在不同学科在学习中的不相交性。学科交叉较少,人文素养不足对毕业生在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团结协作、计划组织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二)所学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尽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是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一直倡导的,但契合度有待提高。首先,作为课程设置的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及企业期望的实践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实验教学的教育性特征与社会及企业的实效性与营利性特性之间的差异是部分原因。作为考核要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同样与社会及企业期望的实践要求存在差异。其次,高校专业教师、两课教师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受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教学科研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对开放性市场、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敏感性把握程度相对较低也是影响其契合度的原因之一。

(三)毕业生择业的可选择余地受到专业的限制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形势虽然较好,但毕业生择业的可选择余地受到专业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单位、部分施工监理单位和极少数房地产企业,即俗称的甲方和乙方。③施工单位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地域相对偏远,流动性较大,这些就职初期的困难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初期选择,往往有学生不愿意经过基层一线的锻打磨炼,而被动选择考研升学或者出国读书。

(四)部分毕业生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授课的教师难以贴近本专业实际,学生很难在毕业前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状态全面掌握了解,造成就业形势的误判,导致部分毕业生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价值观念狭隘,或者盲目跟风于“择业领袖”,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涌进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房地产企业,业主单位或设计院等,竞争压力陡然增加;或者盲目选择考研,在考研中如果缺乏有效的自我评价和择校中的充分调查,也有可能导致毕业后失业情况的出现。

(五)欠缺吃苦耐劳精神

大部分生源的家庭不管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尽量满足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造成毕业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欠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不足。不少学生对土木工程行业岗位现状和职业发展认识不足,认为到基层项目工作就等同于“与世隔绝”,片面追求工作环境的体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应有进阶规律,幻想跳过基层的磨练,直接进入清闲的办公室工作环境,不愿意俯下身子到一线,更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就业。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领》(2010-2020年)明确倡导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培养。校企合作目的在于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优势整合,既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就业输出的需要,也服务企业员工招聘、技术革新的诉求。通过在学校的“供给”和企业的“需求”之间达成有效的契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角度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企业以间接企业文化输出和准人才培养取代以往的对经济利益的直接追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包括服务精细化性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信息完备市场,树立学生专业自信、行业自信;注重实践能力养成,推动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相融合。

(一)服务精细化性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校企合作的角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力求精细化、专业化、全程化。在大学四年开展一体式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一阶段突出大学的适应性教育,以通识课程为主;大二阶段强调“转”,转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塑造对专业的认同和认知;大三阶段着重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人文精神素养,与就业的各方面能力素质达成有效契合;大四阶段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实践,补足短板,强化优势。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与就业指导教师应提供土木工程专业的精细化知识教授和就业指导,对施工单位、业主单位、设计院、房地产企业等就业相关对口行业充分了解、调研,结合实际研讨就业指导课程,以课堂授课,项目参观,文化解读等多种形式引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打破固化的学科壁垒,加速专业融合互补教育。

(二)构建信息完备市场,树立学生专业自信、行业自信

坚持源于选择,选择源于自信,自信源于自知。土木工程专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职业发展应經历基层专业历练积累和工作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需要毕业生树立行业自信和专业自信。④这就需要构建完备的就业信息交流市场,畅通职业发展路径交流渠道,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全面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发展必经通道,有利于在校期间形成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土木工程专业与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存在的密切联系,宣传、塑造在土木工程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精英,分享其成长成才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自觉树立专业认同,专业自信。

(三)注重实践能力养成,推动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相融合

校企合作推动协同育人的进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包括协同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培养路径的选择、进程的把控和成效的评估等。土木类企业可通过前置教育,以项目开放日,暑期实践、专家讲堂、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熟悉产品的生产、研发、加工以及深加工等环节,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请教,不断检验、巩固、更新专业知识,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土木工程相关企业可以工程实践的经验,开设前沿技能职业培训等,由企业代表和学校教师指导,学生自愿组队,自主参与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团结协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进行有效融合。

四、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建议

(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强化专业认同,感知校企文化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善职业认知教育。学校引导企业共同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通过开展课程教学、团队文化、企业实训等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就业观,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就业形势、自身定位等方面的认识。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规划土木专业职业生涯,形成校企文化认同和感知。土木工程企业往往有一整套发展晋升通道,构建了系统的企业文化体系,优秀的企业文化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有相同之处。通过校企合作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土木工程培养体系,充分利用行业与企业资源,加深在校生对土木行业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与就业前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素养,有助于构建就业市场的信息全流通,方便学生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大势,准确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二)以精準化为指导原则,构建系统全面的就业机制

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完善校院就业工作领导制度,实现“学校统筹全局,学生事务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土木工程学院具体落实,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全员就业局面。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结合建筑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建立和完善各项就业教育的工作细则。秉持“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原则,实行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明确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就业教育的差异性内容和方法,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进一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其树立专业自信、行业自信。

(三)以教学育人为就业基础,推进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提升综合能力

第一,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授课应贴近土木工程专业实际。推动校企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的深度融合,由大型企业各主要部门的人员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方案制定中,鼓励专业课老师和就业指导课老师积极参加校企合作交流,通过项目走访,实地调研、驻点实习等形式了解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学生为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提升内容,使就业指导课更加贴近实际,就业指导更加精准。

第二,引入本科生导师制。依托本研一体化培养路径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是指本科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在导师安排下开展学术活动;导师对本科生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以及针对一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的具体指导,包括:专业课程学习方法指导、具体问题答疑、学习资料提供、校级以上专业课程竞赛指导等;需进行指导的专业主干课程,由申请人与导师共同协商确定;本科生在开展毕业设计或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时,导师将作为首选的指导教师;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将受到导师的考研指导;本科生在就业时,将受到导师的就业指导。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进,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质量,突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特色,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帮助确定清晰的职业规划蓝图,更有效地发挥科研实力在本科就业指导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加速融通学科壁垒,提升土木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打破组织结构固化、人为强化和制度僵化,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交流,理解,融合,补齐理工学生在管理、法律、文案等方面的短板。掌握就业应知应会,做好就业的书面和口头表达准备,提升面试技巧和能力。

(四)以实践锻炼为重要抓手,深化校企合作交流

第一,完善“理论授课、专业讲座、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模式。开展土木工程类企业专家校园讲堂工作。中国建筑总公司等施工单位、建造单位在工程实践中有很多前沿创新和技术突破,邀请企业优秀的领导管理团队和技术专家团队直接参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践培养和实习实训,讲解工程施工难点要点技术突破,有助于与建筑企业加强沟通,实现专业理论结合实践和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方面的相互融合。

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如BIM校企联合培养实训,企业和学校的专家共同为学生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第二,广泛开展土木工程行业就业调研。专业课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牵头,通过施工项目开放日、企业宣讲会、实习实践基地活动等形式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资源,开展土木工程大学生就业中共性问题、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推动“互联网+就业”模式建设,发挥就业信息平台资源优势,推进就业工作个性化服务,实现信息传递,政策宣传、互动沟通同步推进,为就业指导教育理清思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五)以校友资源为有力依托,开展就业教育反馈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行业相对固定,校友资源是衡量该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首先,校友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校内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校友尤其是毕业5年内的校友往往对入职以来的职业发展有反思和总结,和在校生分享其成长成功的经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有助于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关方面素质,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其次,也应鼓励毕业几年的校友组织校友返校活动,安排专业教师继续为校友提供必要的职业辅导,解答工作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达到资源共享,校友与母校良性互动,推动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再次,通过毕业生和企业的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掌握各方对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上的评价,收集建议和意见,总结反馈。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领域的改革创新与建设教育事业的持续推进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关系密切,就业指导教育是一项动态化、长期性、复杂性的课题。尽管近年来建筑行业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就业工作也要居安思危,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开展协同育人,有助于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向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推进。校企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企业和学校在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中磨合和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就业指导工作有效落实。

注释:

①陈联盟,刘谨.土木工程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6):61-63.

②周基.依托校企合作,促进土建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以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十三五”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建设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10):59-62.

③张学兵,匡成钢.土木工程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09):132-133.

④李朝静,张豪裕,张罕.基于校企俱乐部的“三位一体”职业发展模式初探——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4):49-54.

参考文献:

[1]杨育智,李鹏.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3):224-227.

[2]张自荣,窦立军,王文华.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典型案例——“中建卓越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75-77.

[3]杨鹰,沈青川,胡博.新时期重点高校土木类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与现状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02):137-140+144.

作者:高耀远 颜文

第四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教学状况以及学生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该课程以建筑结构材料为教学重点,侧重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引入相关先进材料的介绍;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加强教学互动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协调同步,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多方案实验并举,采用视频演示、现场示范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增加实验考核环节;课程考核方式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工程性质、环境和材料的性能、成本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少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高分子建筑材料等十几大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分为若干个不同品种,每一品种材料都要从其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多,但授课课时相对较少。

(二)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和工程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内容以概念、叙述性理论、经验性结论等为主,种类繁多的材料各成体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大多数学生习惯学习以计算为主、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1]。多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多,缺少相关的工程案例[2],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但考过就忘,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验质量欠佳

实验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验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却无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3-5]。因此,要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这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此外,由于对课程实验没有考核要求,加上实验小组成员较多,因此学生不重视实验,部分学生实验时不动手操作,数据和报告抄袭同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也有些传统材料的使用在逐渐减少或被新材料取代,这些变化在教材中体现得较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往往未及时修正。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往往是考前突击准备考完就忘。所以,即便是课程考核合格,也不能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结合专业,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有数十种之多,要在较少的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地讲解介绍,非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工程管理、监理工作,或者进入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相关问题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与使用结构材料,因此建筑结构材料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该课程应以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建筑结构类材料为主要内容,加上建筑砂浆、墙体材料等,而木材、石材、沥青混合料等内容可略去不讲。

材料的性能由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而材料的组成结构又是由材料的制备和处理工艺所决定的。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攻方向不是材料的研究而是使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

2.结合培养目标,简化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简化材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通用硅酸盐水泥时,重点突出水泥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对于水泥的水化机理尽量简化,同时结合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如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水泥特性及经济性进行水泥品种的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水泥性能和应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传统材料和先进材料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讲授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到学校教师讲授的东西太落伍了,因为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当今,学生对这些传统材料多少都了解一些[6],而且重要的是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讲墙体材料时,应补充各种节能节土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制件及装配式建筑等;在介绍混凝土时,除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外,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通过传统和先进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4.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例如,在讲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根据2011年12月起新实行的JGJ55-20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讲解,但教材中采用的一般是2000年颁布的旧标准。在讲烧结砖时,可给学生介绍“禁实限粘”政策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状况。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所以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该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而且可将材料的实物照片、实验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使缺乏工程实践的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各种材料的外观形貌及其制作、检验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动态过程。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检测方法时,引入相关实验视频并配合教师讲解,这比单纯的文字和静态图形要生动清晰得多。

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节奏太快、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可把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材料基本性质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尤其是劣质材料导致工程事故的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例如,在介绍石灰时,通过引入拆迁用砖和石灰砂浆砌筑的古寺时,发现其石灰砂浆强度很高的例子说明石灰的硬化作用;引入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来理解硫、磷等元素对钢的性能影响;通过在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美国世贸大厦来引入钢的防火性能等。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学生陷入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和解决的窘境。

3.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还与学生是否要学和如何学有关。一般在每节课开始10分钟教师可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这样不仅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遍,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于新课的开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思想上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专心听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在讲解水泥一章时,教师可讲解6种通用水泥,而将特性水泥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参考书籍进行学习,选择其中某一种特性水泥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应用写成小论文,并鼓励学生做成PPT上讲台演讲或展开讨论。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PPT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围绕重要的知识点不定期地进行4~5次随堂练习,每次15分钟,随堂练习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注重平时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

(三)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调同步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做到两个协调同步。一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协调同步,即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二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协调同步,即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同时承担实验教学的任务,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课堂讲课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实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难理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整个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本实验主要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些独立的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基本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对于耗时比较长的实验项目,如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实验就采用视频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实验视频,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实验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更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这些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对于水泥的胶砂强度、混凝土稠度等耗时较少的实验,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会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前给出工程概况、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和坍落度要求,并给定原料,其中水泥有42.5P.I和32.5P.C两种供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20人/组),每个大组分成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每个实验大组根据设计目标,先课后制定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性能测试、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等,经教师审核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混凝土试拌后,和易性不满足要求需要调整时,调整方案由学生自定,教师进行指导。混凝土和易性调整至设计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将其成型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不同龄期后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各组数据共享,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原材料种类、龄期、配比等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发展、经济性的影响,并撰写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3.多方案实验

基本实验不应局限某种单一的实验方案。例如以往混凝土性质实验一般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固定方案配成混凝土后进行和易性和强度的检测。在多方案实验中,原材料、龄期、是否掺减水剂等实验条件都可以有所不同。当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时,除了按常用的添加水泥浆的办法,也可采用添加减水剂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混凝土有关理论的理解。

4.实验考核

在基本实验结束后增加考核环节。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后,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方面摒弃过去主要依赖一次考试的方式,而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核考勤、作业、课堂讨论、随堂练习等情况。课程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课程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回答问题及课后的清洁整理等表现30分,实验报告50分,实验考核20分。期末理论考试侧重检验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实验,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以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作为教学重点,侧重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先进材料的引入;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互动及加强学习过程的控制;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同步协调,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多方案实验并举,视频演示、现场示范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并增加了实验考核环节;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实践证明,上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彦霖,张凝.《土木工程材科》课程教字方法探究[J]. 科技信息,2013(10):140.

[2]胡红梅,程瑶. 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的角色定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0(4):34-36.

[3]张云莲.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4-117.

[4]赵胜华,陈慕杰,陈宜虎,虞爱平. 土木工程材料开放性实验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46-247.

[5]霍曼琳.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改革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5, 24(5):59-61.

[6]柯昌君,刘秀伟.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45-48.

(编辑王宣)

作者:潘晓燕 王凤丽 董爱娟

第五篇:基于“过程培养”模式的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本文采用先进的“过程工程学”分析方法,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驻点”分析,并探索各“驻点”的关联性;进而提出基于“过程培养”的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经实践验证,该方法对于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行之有效,富于创新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 過程分析 土木专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①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近年来,针对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时间短,任务重;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的特点和难点,国内各高校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加大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②③④

本文作者从事土木专业教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位论文指导多年,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大连理工大学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贯彻“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方法”,提出了基于“过程培养”的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和创新意义。

1 “过程培养”模式的特色

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终极目的是培育创造型新人才。为此,结合当前的教育背景和形式,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和手段势在必行。

本教学模式的特色即在于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过程培养”上,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结合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以最有效的方法,完成本科生由理论知识型行向实践能力型人才的转化,完成“理论与实践的” 完美结合。

首先,只有在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而才可能产生可靠的实施成果。本文采用先进的“过程工程学”分析方法,⑤⑥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驻点”分析,并探索各“驻点”的关联性。

其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质就是“教”与“学”有机结合为一体,这一点,在毕业论文环节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充分引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题中。以教师的诱导、启发为方向,最终达到对人才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目标。

第三,教学成果的总结及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质量及效果的确认至关重要。申请者首先总结了历年本科生毕业论文知道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提炼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他山之石,可以为玉”,本课题亦广泛了解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教学模式,充分研究各校特色,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吸取优质的教学素材,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用以补充完善本课题的实施方案,提升自我整体水平。进而探索本教学环节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我校“精英教育”基本纲略的实施落在实处。

2 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全过程驻点分析

针对在毕业论文环节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的特点,采用先进的“过程工程學”分析方法,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驻点”分析(如图1所示),将本科生毕业论文全过程确定为五个驻点,即选题与查阅文献、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答辩。

驻点1:选题与查阅文献。

该驻点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过程训练”的开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模式”所强调的全过程的学生参与,首先就是选题需要学生的参与,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指导教师由于还有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不能全程地陪同学生的实验研究,学生应是实验工作的主体,教师仅起辅助的导向作用。学生对所做课题感兴趣,他们通常能做到积极地去查文献、用心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地去做实验,实验出现问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去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往往能高质量地完成研究工作。反之,学生在心理上就有抵触情绪、在工作态度处于消极状态,被动完成任务,论文水平尚得不到保证,谈何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本课题实施中,指导教师应提供多个题目,采取自愿选题的原则,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亦可对课题的工作方向做适当的修正,共同确定任务书的内容,使论文质量能在现有条件下达到较高的水准。

驻点2: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

学会运用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是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素质之一。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文献分析,充分了解所研究问题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寻求、借鉴拟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大量参考文献及相关标准规程,以确定正确合理的试验方法,制定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合理的进度计划。

由于这一环节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论文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因此,指导教师要给予相对较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方案细节的制定上力求科学、准确、可行;方案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勤动脑、多动手,积极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学术及非学术问题。

驻点3: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规范、缜密的思维习惯;学会尊重客观规律,戒除急于求成和主观臆断的大忌。熟悉专业常规操作、培养实验技能,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更应在一定的高度上,采用适当的形式(如组会讨论), 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讨论和思考,不断提升他们凝练科学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举一反三的科研能力。

驻点4: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

相对于前三个阶段,本阶段重在对研究成果的深化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试验现象,提升论文工作的理论水平,避免“实验报告”式毕业论文的出现。

指导教师应鼓励、启发学生做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分析,而不是图省事地取而代之,沦为“重使用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的反面典型。

驻点5:答辩。

这是全过程分析的最后一个驻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环节。采用规范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形式,对于提升论文质量,完成最后的升华至关重要。本课题组成员均具有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学生论文经由课题组指导老师之外的两名其他老师实质性的评阅,给出具体评阅意见,并由学生经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采用PPT讲述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在论文过程中的工作质量。

3 实施效果

2012-2015年,作者针对选题与查阅文献、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论文撰写及成果深化答辩五个驻点的具体内容,将“过程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实施运用到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具体工作中——所指导的土木专业本科毕业生陈€祝?012年)、李€祝?013年)、白€讇祝?014年)等同学,在论文过程及毕业答辩中表现突出,毕业论文成绩均为“优”。特别是陈€祝?012年)同学,不仅获得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并于论文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与其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实践表明,该方法对于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应继续深入探索研究、并在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基于“过程培养”的创新型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过程培养’的创新型土木專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实践效果已经初步验证,该方法对于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确实是行之有效。相信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和完善,其效果将更加显著。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1)在有限时间内,借助先进的“过程工程学”理论指导,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教学任务;(2)切实解决毕业论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个别学生懈怠敷衍、教师仓促放水的局面。从而将我国“精英教育”基本纲略的实施落在实处,进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学质量,培养理论扎实、富于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为社会打造合格的土木专业精英人才。

注释

① 關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② 罗怡,李春天,许惠斌.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219-220,228.

③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同教[2012]28号).

④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16年).

⑤ 梁军,赵勇.系统工程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⑥ 牛强,潜伟.过程科学与过程工程.科学学研究,2002.20(2):143-147.

作者:曹明莉

上一篇:土木工程基础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