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水稻生产监测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7年, 广西认真贯彻落实惠农政策, 实施“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重大示范工程, 深入开展了水稻等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 大力抓好集中育秧技术推广, 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实行良种与良法相配套, 有效促进全年水稻生产, 并取得较好成效。

1 2017年广西水稻生产基本情况

1.1 水稻生产情况

2009年以来广西水稻播种面积逐年缩减 (图1) 。

1.1.1 面积。

2017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为1 992.25万hm2, 同比减幅1.9%。其中早稻86.51万hm2, 中稻15.05万hm2, 晚稻90.69万hm2, 早稻面积减幅最大。

1.1.2 产量。

2009年以来广西水稻产量变化情况见图2。2017年广西水稻总产量1 087.9万t, 同比减少4.3%。其中早稻501.6万t, 中稻103.3万t, 晚稻483万t。单产377.25kg/667m2, 较上年减9.62kg/667m2。

1.2 水稻成本收益情况

近年来, 随着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不断增加, 广西水稻生产总成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见图3) 。

2017年广西水稻生产总成本1 123.3元/667m2, 同比增加2.34%。其中土地成本186.32元/667m2, 人工成本395.04元/667m2, 物质与服务费用541.94元/667m2。平均每kg主产品出售价格3.10元, 667m2产值合计1 237.1元, 667m2净收入113.8元。

2 广西水稻发展的驱动力

2.1 个体农户“自给自足”型动力

个体农户生产水稻的第一驱动力是解决口粮问题。因家家户户都有责任田, 种植水稻已成为保守的传统农事;第二驱动力是基本满足家庭散在饲养的畜禽日粮需要;第三驱动力是卖掉部分余粮, 以补给生活必须用品等。

2.2 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增收”型动力

国家激励新型经营主体从事农业行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并实施各项补贴和奖励政策, 广西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大批水稻行业及水稻相关的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区等新型经营主体, 他们的驱动力是增加收入。

2.3 科研院校 (所) “科技探索”型动力

广西拥有一个庞大的农业科研院校 (所) 集群及良种繁育基地, 其驱动力是研究推广和教育培训, 长期从事稻种资源、水稻育种、水稻高产栽培及配套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 为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

3 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3.1 水稻种植面积缩减

2006年以来广西水稻播种面积逐年缩减, 从2006年的224万hm2到2017年的192万hm2, 减少32万hm2。2017年同比减少3.7万hm2, 减幅达1.9%。其主要因素:一是经济作物下田“粮经争地”现象严重;二是由于农户劳力薄弱及水利设施失修, 导致水稻“双改单”甚至“撂荒弃耕”现象蔓延;三是水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有所加重等。

3.2 水稻生产收益低下

从市场行情看, 虽然农资价格、农业劳动力成本、稻谷价格指数都在上扬, 但农资价格高位运行, 明显高于水稻价格指数, 并且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存在严重的虚高现象, 就相对于农业行业而言, 水稻生产效益远远低于种植烤烟、柑橘 (水果代表) 及商品蔬菜的生产效益, 影响种粮积极性。

3.3 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技术化程度低

广西山多地少, 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喀斯特地貌广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 习惯于分散自由状态经营, 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低下。当前, 由于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全面落地, 一些农户宁愿撂荒弃耕, 也不愿流转土地, 阻碍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进程。

3.4 基础设施及其投入薄弱

基本农田保护与质量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维护、治理耕地撂荒等工作在部分地方措施乏力, 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地不实, 如违规占田建房、利用水田发展林果业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部地区财政预算没有或很少直接投入到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示范项目缺少配套经费, 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3.5 灾害及其他因素

2017年灾害天气过程对早稻减产影响较大, 部分主产区早稻受灾较严重。据广西农情统计, 广西早稻减产28.1万t, 其中因面积减少造成减产11.1万t, 因灾害天气影响造成减产达17万t。

4 措施建议

4.1 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 创新粮食生产与考核挂钩机制, 全面落实强农扶粮政策, 加大财政兴粮力度, 加快土地流转机制落实, 进一步创新种粮补贴政策, 实行普惠制和特惠制并行的补贴政策, 大力培养种粮大户和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稳定面积。

4.2 提升水稻生产规模化、技术化和机械化水平

提高水稻生产收益的根本途径是规模化生产。转变全区粮食生产管理和指导服务方式,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选育引进推广产量稳、米质优、口感好的水稻品种, 优化水稻栽培技术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加紧研制和推广先进实用、操作简单、维修方便以及价格实惠的中小型农业机械, 完善农机推广及农机农艺融合体系。

4.3 加强科学有效防灾减灾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调度的政府行为, 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指导, 科学有效组织抗灾救灾。发生灾害时, 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救灾资金, 及时有效帮助灾后恢复生产。

4.4 加大科技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各种专业服务组织, 创造良好氛围, 互相弥补与带动。

摘要:2017年, 广西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立足点, 在粮食安全, 科技支撑, 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但由于部分地方存在粮经争地现象, 加之生产机械化及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原因, 致使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缩减, 水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有所抬头。本文通过一些原因分析, 提出初步措施建议, 抛砖引玉, 以期盼未来广西粮食产业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2017年,广西,水稻,生产

参考文献

[1] 钟洁.浅谈广西水稻生产发展[J].广西农学报, 2013, 28 (5) :44-47.

[2] 李首涵, 何秀荣, 杨树果.中国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吗?[J].中国农业经济, 2015 (5) :36-43.

上一篇:关于高职高专《旅游市场营销》课改的思考下一篇:政府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问题及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