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解读《电石生产安全技术规程》

编制背景

电石在生产过程中会有高温、乙炔、一氧化碳、粉尘等诸多职业危害因素存在,且其属于遇湿易燃物品,遇水会放出乙炔及大量热。乙炔的爆炸极限为2.1%~80%,属易燃易爆气体。因此,在电石的生产过程中,爆炸、中毒、机械伤害等事故多发。另外,电石炉生产需要消耗电能,若设备绝缘性不佳,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为给电石行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浙江巨化电石有限公司、中国电石工业协会、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下达2010年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10〕27号)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9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09〕93号)文件精神,编制了GB/T 32375—2015《电石生产安全技术规程》,并为标准制定了相关原则:一是要有先进性,逐步实现电石的安全生产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要有可淘汰性,使电石生产行业中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企业被强制淘汰;三是标准要有可实现性和改进提高性,确保70%以上电石生产企业通过严格管理和技术改进达到标准要求。

行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国内电石企业共有255家,产能达到4 500万t/a。其中,技术装备水平高、节能环保效果显著的密闭式电石炉产能达到3 552万t/a,占总产能的比重提升至79%,内燃式电石炉比重较2014年下降了5%。“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石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2011—2015年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10%以上,见图1。

目前,电石行业在生产安全方面存在5个问题:一是产能过剩局面难以改变。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电石产能有效发挥率仅为58.9%。在建项目逐渐投入市场,对原本已供需失衡的市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二是小型内燃式电石炉仍占有一定比重,特别是12 500 kVA及以下的内燃炉还有66台。我国内燃式电石炉生产管理操作比较粗放,仍有大部分企业存在人工上料现象,给生产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三是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个别岗位仍以农民工为主,人员流动量大。四是行业亟需加强组织培训工作。在行业急剧发展过程中,虽然装置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企业对此进行的正规培训不足,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仍驾驭不了先进的设备装置。五是行业标准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电石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但相应的设计、管理、安全等标准缺位(或正在制定),电石行业涉及乙炔、电石、一氧化碳等多种重大危险源,且人员密集度较高,安全形势严峻。

标准概要

GB/T 32375—2015《电石生产安全技术规程》适用于以石灰、炭素材料为原料,采用矿热炉进行的电石生产。该标准规定了电石生产过程中各岗位的安全技术要求,主要由以下9部分组成:前言、范围、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原材料安全技术要求、生产过程控制安全技术指标、电石生产各涉及岗位的岗位安全技术规程、劳动保护和劳动环境的安全规程、其他安全注意事项等。

技术论证

工艺介绍

电石生产方法有氧热法和电热法2种。目前,企业大多采用比较成熟的电热法生产工艺,即让生石灰和含碳原料(焦炭、无烟煤或石油焦)在电石炉内,依靠电弧高温熔化反应生成电石。主要生产流程是:原料加工、配料,然后通过电石炉上端的入口将混合料加入炉内,在电石炉中加热至2 000℃左右,发生以下反应:CaO + 3C → CaC2+CO↑

熔融状态的电石从炉底出炉口流出后,经冷却、破碎后作为成品进行包装或作为化工原料使用。

装置介绍

电石生产使用的主要装置是电石炉,生成电石的电化学反应就是在电石炉内完成的。电石炉主要由炉体、电极、变压器及其短网、出炉系统、尾气净化系统等组成。按照炉体构造的不同,电石炉可以分为开放式、内燃式以及密闭式3种。

开放式电石炉 2005年,国家颁布了《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于2014年对其作出修订),要求开放式电石炉必须依法淘汰。在随后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版)中,开放式电石炉也被列为淘汰类生产装置。目前,国内的开放式电石炉已经全部被淘汰。

内燃式电石炉 内燃式电石炉在炉面上增加了吸气烟罩、排烟气管道、烟囱以及烟气处理等装置,从而大大减少了炉面热辐射和烟尘排放。因此,相对于开放式电石炉,其粉尘及各种有害气体的直接排放量也大大减小,工人的操作环境得以改善,安全生产水平较开放式电石炉有所提高。内燃式电石炉在我国电石行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内燃式电石炉就成为很多电石新建项目的首选设备,产能总量因此迅速增长。内燃式电石炉在国内电石产能中的比例一度超过90%。近几年来,随着密闭式电石炉的不断推广,内燃式电石炉的产能比例才有所下降,但在2009年仍然高达65%。

密闭式电石炉 密闭式电石炉的特点是在炉体上加装炉盖,将电石炉整体密封起来,炉盖上装有自动加料管,装置运行时与空气隔绝,炉面上不发生燃烧现象,热能损失较小,产生的一氧化碳、氢气可以收集起来作为燃料使用或用于生产化工产品。20世纪80、90年代,为提升电石炉的技术装备水平,我国从挪威艾肯(Elkem)公司引进了7台25 500 kVA的密闭式电石炉及其配套设备。通过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逐步开发出符合我国电石行业实际的密闭式电石生产技术,密闭式电石炉的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也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颁布之后,密闭式电石炉的产能快速增长,在行业总产能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已经从2006年的8%增长至2015年的近80%。

实施建议

GB/T 32375—2015《电石生产安全技术规程》按照电石安全生产的过程,结合电石行业的特点,详细规定了电石行业各个岗位的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以及原材料安全技术要求、劳动保护和劳动环境的安全规程、其他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在标准的实施中,应着重注意以下10个要点:

1.为使产品中硫、磷含量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原料岗位安全技术要求中规定了要严格控制原料中硫、磷含量。

2.标准对电石生产过程的主要安全指标提出了量化规定,规定了保护氮气含氧量≤1%、贮存电石设备内乙炔含量<0.5%、操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30 mg/m3、噪声<80 dB。

3.在原料破碎、输送岗位安全技术规程中,结合本岗位情况对设备启动前、运行中、巡检过程等环节明确了详细规定和要求。

4.电极糊岗位安全技术规程针对本岗位特点,提出了两“不得”一“不能”,即加电极糊时不得同时接触两相;不得将整块电极糊直接加入电极筒内;电极糊装桶时不能高出桶身。还提出电极糊块度<10 cm和做好生产记录的要求,并规范了电极糊加装和测量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

5.电炉操作岗位是整个电石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安全管控岗位,标准严格规定了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要求,规定了电极压放过程的要求及电极压放周期、压放量。

6.标准明确规定了电炉送电前的检查内容:系统绝缘情况;料管插板情况,确认各料管是否顺畅;清除炉面杂物;水冷套上压紧螺盖,没有碰加料柱;各加料管杆板不相连;各通水部位阀门打开,出水畅通;炉气烟囱畅通。

7.标准明确规定了何种情况应停电处理和何种情况应紧急停电。

8.针对密闭炉的特点,标准规定了密闭炉安全运行中炉气压力、密封性下料管充氮气保护、料仓料位及炉气净化系统运行的要求。

9.根据各种容量电炉的工艺情况,规定了容量为12500~40000kVA电炉对应的电极工作长度。

10.标准还对电石生产过程的出炉、冷却、破碎包装、贮存等岗位的操作作了规定。

结论

GB/T 32375—2015《电石生产安全技术规程》的编制和实施是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第344号)的具体体现。该标准规定了电石生产过程各岗位的安全技术要求,完善了电石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内容,为电石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指明了工作方向。

本标准的编制使我国电石行业安全生产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可提高电石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水平和有效性,有利于促进电石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

编辑 招嘉虹

作者:焦阳

第2篇:海南茭白栽培技术规程

导读:由于海南热区生态环境与茭白原产地存在差异,所以热区茭白生产在种苗选择与保存、水位调控、肥料使用及病虫害管理具有自身特点,应采取特殊的应对措施。本规程结合了海南特殊生境和多年生產管理经验,旨在指导热区茭白安全高效生产。

海南地处热带,存在夏秋季高温高湿、冬春低温阴雨寡照特殊气候,与茭白[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Stapf]原产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差异较大。针对特殊生境及海南多年实际生产管理经验,特集成以下海南茭白栽培技术规程。

1 种苗选择

①选择无雄茭和高薹管的茭墩作为种苗墩,杜绝采用游茭作种苗。

②在休眠期留30 cm平茬,所割部分平铺于茭墩上,晒干;然后灌水20 cm,用火烧茭墩上的干料,以利于清除病虫害及薹管芽,并降低后茬茭苗萌生部位。

③冬春种植用分蘖茭苗(可将种墩分蔸,每蔸2~3分蘖),夏秋种植用整墩或适度切割茭墩(切割后每部分不可少于5个分蘖)。

④不能及时种植的种苗假植于水深20 cm以上的流水区,最好加盖遮阳网防高温对种苗内生黑粉菌的伤害(高温时应于正午检测出水口水温,保证出水口水温不高于35℃)。

2 选地、整地

选择水源充沛,且浸水不高于1 m的水田,土层较深、地力较好地块为宜。先排水,犁田晒地,进行物理消毒和恢复土壤结构,然后灌水、撒施生石灰后进行一犁一耙。

3 下足基肥

茭白耗肥,结合犁耙田,每667 m2用农家肥1 000 kg加40 kg豆饼和20 kg三元复合肥作基肥。

4 种植期及种植规格

①南部较适合冬春种植,而中部和北部冬春种植产量较低,但种植期均为11月至12月中旬;冬春种植宜用单季茭,非典型的单季茭品种于11月底12月初排种,典型的单季茭要早排种(11月中旬为宜,也可稍早,但不可早于9月),否则不易通过光周期诱导而延迟收获;单季茭种植过早,则苗期极易遇上持续高温(≥35℃),造成雄茭率高。

②夏秋全省均可种植,排种期6月底至7月下旬,其中典型单季茭可以在7月排种,否则生长期过长,易产生高薹管茭。

③将前处理好的种苗按株行距0.5 m×1.0 m规格插植。

5 水位调控

刚排种时,水位保持5 cm左右,不宜深水,否则影响分蘖和易产生高脚分蘖苗,严重影响后期产量。根据茭苗生长逐步加深水位。全田基本苗达到适宜的数量后(每蔸15株左右)及时晒田,一般晒到田间出现裂痕,旨在促进根系生长和控制分蘖。随后及时灌深水(水深在20 cm以上)以控制分蘖萌发。在夏秋高温期种植,苗期不宜暴晒以免影响黑粉菌活力,应采取人工除分蘖结合灌水控制分蘖,孕茭后水深20 cm以上并一直保持到采收结束(采收期水位过浅易产生青皮茭)。

6 追肥技术

返青肥,在排种5天左右,667 m2用三元复合肥10 kg加尿素5 kg施入;一周后,再施1次;基本苗数量确定并灌深水后,每667 m2用三元复合肥10 kg加尿素2 kg,10天施1次,连续施3次;在孕茭期施大肥,667 m2用三元复合肥20 kg加硫酸钾5 kg。

7 除老叶

在茭白生长旺盛期,易产生老叶,老叶存在消耗营养和影响通风透光,加重病虫害发生,必须及时清除并收在田埂上烧掉,一般每周进行1次。

8 病虫害防治

①虫害 主要为螟虫,在分蘖盛期用福戈(氯虫·噻虫嗪)或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喷杀1次。

②病害 主要有胡麻斑病、锈病和纹枯病等。胡麻斑病主要在分蘖盛期后发生,应多施钾肥预防为主,发病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施。锈病多在11月至翌年2~3月发生,用爱苗(苯甲·丙环唑)防治有一定效果,并能保证黑粉菌的活力。纹枯病,在高温高湿期易发生,用井冈霉素防治,隔一周喷1次,共喷2次。

9 收获 、清园

采收标准以茭笋露“茭白眼”为准,适度留下有光合能力的功能叶。采收结束后清除老叶、无效分蘖。

作者:李德明 蔡兴来 庞强强

第3篇:绣球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摘要 绣球花色多变,具有喜阴耐寒、病虫害少、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城市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几年山东烟台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了30多种绣球属植物资源,为了规范盆栽绣球的生产栽培管理,制定了山东省绣球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包括栽培基质、环境条件、催花处理、花色调控、修剪与整形等技术措施。

关键词 绣球;盆栽;技术规程

Key words Hydrangea;Pot;Technical regulation

繡球又名八仙花、紫阳花、粉团花,属虎耳草科八仙花属观赏灌木,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在云南、广东等地多为常绿性花灌木,而到稍寒地区多落叶休眠。绣球花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喜半阴,耐寒性强,不耐干旱,忌强光直射[1-2]。山东烟台农业科学研究院自2017年开始陆续引进了30多种绣球属植物资源,其生产栽培主要分成两类,一是重瓣品种,代表品种包括“万华镜”“卑尼呼”“花手鞠”“小町”“头花”等品种,老枝开花,需要低温春化,但整体耐寒性不强。二是“无尽夏”“含羞叶”等单瓣品种,无需低温春化即可开花,新枝老枝均可开花。为了规范盆栽绣球的生产栽培管理,制定了山东省绣球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绣球设施栽培下的栽培基质、环境条件、催花处理、花色调控、修剪与整形等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烟台市及周边地区日光温室盆栽绣球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文中的条款通过该标准的引用而成为该标准的条款。凡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该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该文件[3]。文件包括LY/T 18247.2—2000,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2部分:盆花[4];DB33/T 18247.5—2000,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5部分:花卉种苗[5]。

3 栽培基质

绣球上盆时适合栽种于疏松、肥沃和排水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壤土[6]。规模化生产土壤宜用泥炭、珍珠岩按4∶1比例配制,进口泥炭更优于国产泥炭,泥炭规格以10~30 mm的品氏泥炭和沃松泥炭为宜。

4 环境条件

4.1 小苗期(缓苗期)

4.1.1 温度。绣球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 ℃,不宜超过30 ℃。

4.1.2 光照。绣球耐阴,喜半荫蔽环境,忌光线直射。根据光照情况遮阴20%~30%。

4.1.3 浇水。小苗定植浇透水后,一般可每5~6 d浇水一次。萌芽后应保持基质湿润,保证浇水次数。

4.1.4 施肥。出芽萌动后即可施用液态肥,幼苗上盆后每7 d喷1次1%的尿素。选择0.5~1.0 g奥绿缓释肥配合N、P、K比例为30∶20∶20的花多多水溶肥使用,4—5月每10~15 d随水施肥1次。缓释肥按照其肥效时间定时补施,水溶肥不要超过1 500倍,可以薄肥勤施,不可浓度过高。如需调节基质酸碱性,硫酸亚铁在早春两叶一心时即可以用,浓度尽量不要超过5%。

4.2 大苗期(旺盛生长期)

4.2.1 温度。绣球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 ℃,不宜超过30 ℃。

4.2.2 光照。根据光照情况遮阴15%~25%。

4.2.3 浇水。气温高时可根据情况略微增加频次,一般每2~3 d浇水一次,在夏季还需对叶面喷水和空中喷雾等来增加湿度。

4.2.4 施肥。选择14∶14∶14奥绿缓释肥配合2 g配合N、P、K比例1∶1∶1的花多多1 000倍水溶肥使用,每7~10 d随水施肥1次,施用硫酸亚铁浓度尽量不要超过8%。

4.3 开花期

4.3.1 温度。控制温度,不要超过32 ℃,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延长花期。

4.3.2 光照。根据光照情况适度遮阴25%~35%。

4.3.3 浇水。生长旺季不能缺水,2~3 d浇水一次,每次浇透,注意防止积水。

4.3.4 施肥。摘心后,加大肥量,每7 d一次。孕蕾期增施1~2次0.2%的磷酸二氢钾加强水肥管理。当花序形成后,减少施肥量。

4.4 盛花期

4.4.1 温度。环境温度低于10 ℃,绣球则开始进入休眠模式,种植试验发现冬季温室不供暖状态下,极限低温1~2 ℃对盆栽绣球不会造成低温伤害。

4.4.2 浇水。要干透再浇,要减少浇水,一般15 d一次,防止肉质根烂根。

4.4.3 施肥。9月以后控制浇水施肥,以利于枝条安全越冬。

5 催花处理

绣球花的花芽分化与温度变化有密切关系[7]。大花绣球:生产中一般通过冬季自然低温完成花芽分化,大多品种在夜间黑暗时间长达10 h以上,温度低于18 ℃时,需要40~60 d即可完成花芽分化。如果设施反季节栽培就需要进行催花处理。8月底9月初将去除叶片的绣球放入冷库,光照强度要大于3 000 lx,5~8 ℃保持750~1 000 h,在保持水分供应的同时,可适量使用N、K肥。一般催花开始到成品花上市需要63~84 d,根据上市时间分批取出,温度逐步提升,保持20 ℃左右的温度为宜,取出后42~56 d即可孕蕾,过高或过低会引起花序脱落。花序现色后,温度需在12~16 ℃。温度过高会导致绣球花植株矮小,花色淡化,降低品质。

无尽夏与含羞叶无需春化,基本不需要低温诱导即能完成花芽分化。

6 花色调控

土壤pH及铝离子含量影响绣球花色。pH在4.0~4.5时,绣球花为蓝紫色,当pH在4.5~6.5时,花呈紫红色;当pH为6.5~8.0时,花呈淡红色。

为保持土壤的酸性,可在肥液中添加8%~12%硫酸铝与1%~7%的硫酸亚铁,7 d一次。花芽分化以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花序透色后停止施肥。

高氮、高磷、低钾能使花色变得更为深红,使用高氮高磷低钾(25∶10∶10)肥料能使植株花色变红,使用中氮低磷高钾(25∶5∶30)的肥料使花色变得深蓝。

“头花”“小町”“无尽夏”“含羞叶”“卑尼呼”“万花镜”“花手鞠”7个品种花色可调;“塞布丽娜”“纱织小姐”“你我的情感”3个品种花色不可调;“你我的永恒”是否可调目前尚未证实。

7 修剪与整形

老枝开花的大花绣球,新发的芽基本是盲枝,需要疏枝,以保证次年开花。

绣球的修剪多在早春或花后,上盆养护30 d左右对苗进行摘心、短截处理和适当的修剪,修剪高度10~15 cm[8]。以后每年3月应从基部剪去病枯枝和纤弱枝,每根枝条至少保留2节,约4片叶子。只保留较粗的枝条,瘦弱枝条要剪掉。大花绣球多在花后将残花、徒长枝剪掉,修剪成理想株型。在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植株的特性,安排摘心,以促进侧枝的萌发,一般以保持4~7个侧枝为佳。为保持株型,大花绣球和无尽夏可以在8月前做一次离地30 cm的重剪,保留新鲜完好的叶片,并把细软的枝条贴地剪掉。9月以后花芽分化,花谢后及时将枝条剪短,促生新枝,待新枝长至8~10 cm时再进行摘心,促使新枝芽充实,以利于来年开花[9]。

在营养生长旺期,可喷施800倍的B9,5 d一次以控制株型。

“无尽夏”基本没有盲枝,花期绣球修剪时,只需轻剪,不要重剪,尽量避免剪除嫩梢影响二次开花。“含羞叶”只需剪除残花。

8 扦插繁殖

每年3—5月或9—11月进行扦插繁殖。选取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当年生枝条作插穗,插穗长6~8 cm,带1~2个芽眼,减去部分叶片减小水分蒸腾损失。扦插基质采用草炭土与河沙3∶1的配比,基质厚度为8 cm左右。扦插前,利用代森锰锌或800~1 000倍多菌灵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插穗扦插前先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10 s,蘸取1 000 mg/L的生根粉,扦插密度为300~400株/m2,扦插深度为2~3 cm。扦插完成后尽量放置于半遮阴环境中,温度以18~26 ℃为宜。扦插完毕后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尽量保证插穗不枯萎。生根后喷水量应相应减少,只要保证叶片和基质适当湿润即可。10~15 d能形成愈伤组织并开始生根,18~20 d能形成幼根,生根率可达90%,30 d后可进行移植,栽培基质宜选择泥炭土为主,再配以少量的园土、珍珠岩、蛭石。

9 病虫害防治

绣球易感染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和白粉病,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灰霉病。可使用速克灵、防霉灵等进行治疗。白粉病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戊唑醇、丙环唑1 500~2 000倍液、苯醚甲环唑等[10]。虫害主要是红蜘蛛,可通过施三唑锡1 500倍、阿维菌素5 000倍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媛媛.绣球栽培养护[J].中国花卉园艺,2018(22):39.

[2] 焦隽,梁丽君,马辉,等.绣球种质资源引进与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203-204.

[3] 李湘球,王小凤,朱德彬,等.绿色食品黄秋葵栽培技术规程[J].长江蔬菜,2019(1):21-23.

[4] 北京林业大学.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第2部分:盆花:GB/T 18247.2—2000[S].北京: 中國标准出版社,2001:13-23.

[5] 罗宁,陈琰芳.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第5部分:花卉种苗: GB/T 18247.5—2000[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2.

[6] 黄丽莉,刘峰,POULA REINHOUD,等.八仙花周年供应与繁育技术研究[C]//张启翔.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7] 周先武,叶超宏,杨伟儿,等.绣球花促成栽培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J].广西热带农业,2006(3):26-28.

[8] 项智能.大花绣球容器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9(4):28-29.

[9] 潘翔.八仙花的栽培管理[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0(8):15.

[10] 桂炳中,邓凤英,李利娟.华北地区大圆锥绣球栽培[J].中国花卉园艺,2019(2):31.

作者:张京伟 任倩倩 王新语 张英杰 于文胜 孙纪霞 张丽娟 刘学庆

第4篇:浙江省水稻品种试验技术规程(试行)

----大田试验及记载部分

本规程规定了水稻品种试验的有关定义、试验设置、试验品种与时间、试验田选择、田间设计、栽培管理、记载项目与标准等内容。

一、品种试验

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是指在同一生态类型区的不同自然区域,选择能代表该地区土壤特点、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的地点,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鉴定试验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米质、抗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从而确定品种的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的试验。生产试验是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性等进一步验证的试验。

二、试验设置

(一)试验组

1.季别:分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和一季稻(包括中稻和一季晚稻)。

2.类型:按品种类型分籼、粳、糯等。

3.生育期:分早、中、迟熟和特早熟等。

4.组别:分区域(预备)试验和生产试验。

品种试验应根据季别、品种类型、生育期和组别分组进行。

(二)试验点

1.试验点的选择:试验点除应具有生态与生产代表性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力量,首先设在国家和省级区试站,其次设在县级(含县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原(良)种场、种子管理站、种子公司。试验点应保持相对稳定。

2.试验点的数量:一组区域试验点数一般7~10个,一组试验生产试验点数一般6~8个。

三、试验品种与时间

1.试验品种的申请条件和申请材料按照《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规定执行。

2.对照品种的选择:一组试验设1个对照品种,对照品种应选用通过国家或浙江省审定,稳定性好,适应性广,在相应生态类型区内当前应用面积较大的同类型、同熟期品种。根据需要可增设1个辅助对照品种。

3.品种数量:区域试验一个试验组以6~12个(包括对照品种)为宜。

4.种子质量:试验品种、对照品种的种子应符合GB4404.1常规稻原种或杂交稻一级种标准,并不得带检疫性病虫。

5.试验时间:试验品种一般进行2个正季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和1个正季生产周期的生产试验,生产试验可以与后一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同时进行。但经过1~2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证明综合表现差或存在明显的种性缺陷的试验品种,应中止继续进行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

四、试验田选择

试验田应选择前作一致,并具有当地水稻土壤代表性、肥力水平中等偏上、不受荫蔽、排灌方便、形状规正、大小合适、肥力均匀、交通较方便的田块。试验田前作应经过匀地种植,秧田不作当季试验田,早稻试验田不作当年晚稻试验田。

五、田间设计

1.试验设计:区域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3~14m2,同一试验点小区面积应一致,一组试验在同一田块进行;生产试验采用大区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大区面积333m2以上,一组试验一般应在同一田块进行,如需在不同田块进行,每一田块均应设置相同对照品种,试验品种与同一田块的对照品种进行比较。

2.区组方位:区组排列的方向应与试验田实际或可能存在的肥力梯度方向一致。

3.小区(大区)形状与方位:小区(大区)长方形,长∶宽以 2∶1为宜,长边应与试验田实际或可能存在的肥力梯度方向平行。

4.保护行设置: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田四周均应设置保护行,区域试验保护行不少于4行,种植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5.操作道设置:区组间、小区(大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应留操作道,宽度25~30cm。

六、栽培管理

1.一般原则:同一组试验采取一致的栽培管理措施,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严格遵循局部控制的原则,同一区组内应一致。

2. 种子处理:播种前2-3天进行种子翻晒、药剂浸种处理等。

3. 试验田准备:秧田和本田均应精耕平整,所施的有机肥必须是完全腐熟的。

4.播种:(1)秧田播种量:一般常规稻20~25公斤/亩,杂交早稻10公斤/亩,籼型杂交晚稻7.5-10公斤/亩,粳型杂交晚稻15公斤/亩。同一组试验所有品种同期播种,并根据各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

(2)秧田播种期:二熟制早稻于3月26日~4月5日,单季杂交籼稻于5月15日~5月30日(高海拔山区可提前至5月初播种),单季粳稻于5月20~6月5日,双季晚籼稻于6月15日~6月25日,双季晚粳稻于6月20日~6月30日播种。

5.秧田施肥:根据当地种植习惯施好秧田基面肥,一般要求在三叶期和移栽前各施一次肥。记载施肥日期、肥料名称和数量。

6.移栽:适宜秧龄移栽,不采用直播、抛秧等方式。同一组试验所有品种同期移栽。移栽秧龄:早稻控制在30天左右,单季杂交籼稻、单季杂交、常规晚粳稻和特早熟晚粳稻一般控制在25天以内,连作晚籼一般控制在30天以内、连作晚粳一般控制在35天以内。移栽后5天内进行查苗补缺。

7.种植密度及每穴苗数:早籼稻和双季晚粳稻移栽密度为5×6~7寸,每穴苗数3~4本;单季杂交籼稻移栽密度为6×6~8寸,每穴苗数1本(对于无分蘖的秧苗可插种2本);双季杂交籼稻移栽密度为6×6~7寸,每穴苗数2~3本;单季常规晚粳稻和杂交晚粳稻移栽密度为6×6~7寸,每穴苗数1~2本;特早熟晚粳稻移栽密度为5×5寸,每穴苗数4~5本。采用长行拉绳和橫行株距尺确定插种规格进行插种,确保移栽密度。

8.试验过程中应按当地大田生产习惯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同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鼠、鸟、畜、禽等对试验田的危害。

9.试验过程中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0.除草、防病、治虫等田间管理同当地大田生产,施肥水平略高于当地大田生产水平,治虫防病,田间作业要做到均匀一致,田间操作同一组试验须在同一天进行。同时记载施肥日期、肥料名称与数量,除草、病虫害防治日期、农药名称及防治对象。

11.应按品种的成熟先后及时收获,分区单收、单晒。米质检测取样点送检样品不可曝晒,须采用阴干的办法。

七、试验报告及其记载项目与标准

1.试验报告:见附录A。

2.试验报告填写说明:包括试验概况、试验结果、品种评价、特殊情况说明和数据填写方法等,见附录B。

第5篇:黑河地区水稻水稻生产技术总结报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

水稻研究室)

黑龙江省黑河市属于高纬度寒冷稻作区。这里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水稻种植的纬度最高限。黑河地区横跨

四、

五、六共三个积温带。近年来,随着早熟、极早熟耐寒水稻品种选育创新和稻作栽培技术水平的进步,实现了喜温作物水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高产与稳产。黑河地区的水稻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面积由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接近40万亩。黑河分院水稻室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试验数据积累和整理,并与与种植大户、农业推广部门等生产经验相结合,形成黑河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黑河地区水稻生产农时标准

(一)大棚扣膜期:大棚扣膜于3月20日前全面完成。

(二)浸种催芽期:浸种始于3月24-25日,结束于4月4-5日;催芽始于4月5-6日,结束于4月15-16日;集中浸种、催芽4-5批次。

(三)秧田播种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棚内置床温度(有地膜)稳定通过12℃以上时即可开始播种,适播期旱育机插中苗4月8日-20日。

(四)泡田整地期:上年秋季或4月上旬旱整地,4月10-15日开始放水泡田,4月15-20日开始水整地,5月5日前结束。

(五)移栽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稳定通过15℃时为移栽始期,机械插秧5月10日开始,5月25日结束。

(六)晾田控蘖壮根期:水稻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0叶品种7叶,预计田间茎数达计划茎数80%左右时,在6.5叶期开始晾田,控制8叶的同伸分蘖发生。

(七)稻瘟病防治期:10叶品种在水稻8.1-8.5叶期防治水稻叶瘟;水稻孕穗末期-始穗前期防治水稻穗颈瘟;水稻齐穗期后15~20天防治枝梗瘟、粒瘟。

(八)安全成熟期:水稻在9月8日前安全成熟,安全成熟的标志为全田水稻穗部黄化完熟率95%以上。

(九)收获期:商品粮收获10月16日前结束。

二、黑河地区水稻生产用种标准

(一)种子标准:水稻种子发芽率85%、纯度>98%、净度>98%以上、水分<14.5%以下。

(二)芽种标准:芽种标准为芽长2毫米以内,根、芽长一致,呈“双山型”。

(三)种植比例: 第三积温带下限以10叶品种为主,11叶品种占30%;第四积温带生以10叶品种为主,11叶品种占10%;第五积温带以9叶品种为主,10叶品种占20%。

(四)主栽品种:北安主星、海星等三积温带下限四积温带上限地区以龙粳

31、龙粳

36、龙粳

37、龙粳

24、龙粳27等为主,五大连池、嫩江、逊克等地以龙粳

24、龙庆稻2号、龙粳

27、龙粳

31、黑交06-213为主;五积温带以黒交970

9、为主,搭配种植龙粳

24、龙庆稻2号等。

三、黑河地区水稻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旱育中苗叶龄3.1-3.5叶,秧龄35天左右,生产上要求旱育中苗具有10条以上根系,地上百株干重3克以上。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标准:

1、根白而旺。

2、扁蒲粗壮。

3、苗挺叶绿。

4、秧龄适当。

5、均匀整齐。

四、黑河地区水稻培育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秧田标准

1、规范化秧田。规范化秧田置床高度20-30厘米,置床宽度7-8米,棚间距13米,秧田布局合理,井(水源)、池(晒水池)、床(苗床)、路(道路)、沟(排水沟)、场(床土、有机肥堆放场)、林(防风林)综合配套。

2、二秋三常年。秧田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有机肥、培肥地力。

3、钢骨架大棚。钢骨架大棚高2.5-2.7米,宽6-6.7米,长60-63米。大棚燕尾槽开闭式肩部通风和卷帘器肩部通风技术,加强防风建设,培育壮苗。

4、扣棚。早扣棚、早化冻,保证种子播在暖床上,早生根、早发苗。

5、大棚增温。采用大棚三膜覆盖、两膜覆盖增温技术。

(二)置床处理技术标准

1、做床。要求旱整地旱做床,秋季粗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床面平整、土质疏松,有利于部分根系通过盘孔,扎入置床吸收养分和水分。

2、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 。每100平方米用壮秧剂30公斤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如测定置床pH值达不到4.5-5.5之间,再用77.2%固体硫酸补调到标准pH值。

3、床土配制。将过筛的床土3份与1份腐熟有机肥或4-5份床土与1份炭化稻壳混拌均匀,然后,按照种衣剂配套肥使用说明将床土与配套肥充分混拌均匀后堆放待用,要堆好盖严,防止遭雨和挥发。

4、机插秧苗摆盘。在播种前5-7天进行摆盘,普通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厘米,高性能机插盘和钵形毯式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5厘米,盘土厚薄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

5、浇水。摆盘后采用微喷浇水要一次浇透底水。

6、覆土。摆好盘浇透底水后,当气温达到秧苗生育低限温度指标(气温5℃,置床温度12℃)时即可播种,播种器匀速作业。覆土要求厚薄一致、到边到角、覆盖严密。

7、保温增温。水稻播种后采用三膜增温时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或覆上防寒膜,或采用炭火炉、液化气炉等增温。4月15日前播种的秧田采用三膜增温技术。

(三)播种技术标准

1、播期。采用三膜覆盖或具备增温措施的大棚机插苗最佳播期为4月10-18日。

2、播量。常规机插中苗播芽种4400粒/盘(种子发芽率90%,机插中苗田间成苗率90%),即每100平方厘米播芽种275粒)播种时要求播量准确,播种均匀,秧盘边缘无聚堆和压摞现象。 (四)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温度计监测棚内温度。种子根发育期主要是指播种后到不完全叶抽出的时间,约需7-9天时间,要求棚内温度不超过32℃,超过此温度时即打开大棚两头开始通风,下午4-5时关闭通风口;第一完全叶伸长期,从第1完全叶露尖到叶枕露出,叶片完全展开,约需5-7天时间,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温度不超过28℃,最低温度不低于10℃,及时通风练苗,离乳期控制温度和水分,棚温控制在2叶期22-25℃,最高不超过25℃;3叶期20-22℃之间,最高温度不超过25℃,最低温度不低于10℃。

2、防病:离乳期应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3、秧田追肥:为了保证秧苗健壮生长,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秧苗1.5叶期、2.5叶期各追肥一次,每次追纯氮1克/盘,即硫酸铵5克/盘(尿素2克/盘)。

4、做好插前三带工作:移栽前一天带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少量喷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带药:70%艾美乐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兑水3公斤喷洒预防潜叶蝇;带生物肥: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或生物肥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五、黑河地区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

(一)生产全程机械化

1、秧田机械化。最好实现集中浸种、集中催芽和精密秧田播种器播种,秧田播种以精密播种器为主,人工播种器为辅。

2、移栽机械化。以机械插秧为主,以洋马、久保田等高速插秧机为主。

3、整地机械化。水田旱整地以翻地机械为主,旋耕、深松机械为辅,水整地以搅浆机整地为主,手扶拖拉机找平为辅。

4、收获机械化

水稻收获在枯霜前以机械割晒、机割机拾、半喂入式收获为主,枯霜后以机械直收为主、,充分发挥半喂入式收获机的作用。

5、植保机械化

在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弥雾机的作用,每户一台弥雾机,本田防病防虫要坚决淘汰喷雾效果差、防效差、效率低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

(二)耕作技术标准

1、本田规划。实行单排单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

2、泡田。本田实行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2/3为宜。

3、整地。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垡片泡透后即可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透、净、大、齐、深、匀 。

4、沉淀。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

(三)移栽技术标准

1、移栽秧苗类型。机械插秧旱育中苗3.1-3.5叶适龄秧苗。

2、插秧水深。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

3、插秧时田面硬度。插秧时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或木棍)入田面一节(2厘米左右)深度划沟,周围软泥呈徐徐合拢状态,为最佳的插秧状态。

4、移栽深度。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

5、移栽密度。①原则:移栽密度总的原则是地力条件好、秧苗素质好的地号宜稀植,地力条件差,秧苗素质差的地号移栽宜密植。②密度:根据黑河高纬高寒气候特点,四积温带插秧规格在30×10厘米,30×12厘米为主,每穴4-6颗,五积温带插秧规格26.4×10厘米,30×10厘米为主,每穴5-7颗。

(四)施肥技术标准

2、施肥量与比例

①施肥量: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如计划产量在600公斤/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亩,其中,旱改水5年以内的稻田施用氮磷钾总量在25公斤,生物硅肥5公斤/亩;建议使用钙肥、镁肥、锌肥等提高品质,增加优质率的肥料和使用配方肥。

②施肥比例:常规生产田亩施肥26公斤时,尿素(46%N)10公斤,磷酸二铵(18%N、46%P2O5)6公斤,硫酸钾(33%K2SO4)10公斤;N:P:K比例为2:1:1.2,要提高钾肥用量,使氮:钾达到1:1。如果使用50%硫酸钾(K2SO4)10公斤或60%氯化钾(K2CL)10公斤,则N:P:K比为2:1:1.8或2:1:2.2,常规生产田可以减少50%硫酸钾或60%氯化钾3-4公斤。

4、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生物硅肥为主。

5、施肥时期

①基肥:氮肥总量40%、磷肥100%、钾肥60%、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人工全田施入或用撒肥器施入,随着搅浆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

②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及时施入。蘖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其余20%哪黄哪弱施哪。蘖肥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施用3-4公斤硫酸铵。

③穗肥:在水稻倒2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30%,钾肥总量的40%。

④粒肥:生产田以叶面追肥代替粒肥。

(五)浅湿灌溉技术标准

水稻浅湿灌溉除返青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实行浅水灌溉以外,其他各生育期均实行间歇灌溉,土壤水分调节要点如下:

A、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后,分蘖始盛期高肥田采取强度的间歇灌溉,中肥田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溉。也可视苗情在分蘖始期浅灌,分蘖盛期间歇灌溉。 B、水稻分蘖末期:水稻进入分蘖末期落干晒田。晒田适宜时期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最晚不超过穗分化前期,对分蘖力强的品种,当分蘖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就应开始晾田;分蘖力弱的品种可在达到计划茎数时开始晾田。通过晾田,稻株形态上应是叶片耸立,茎杆老健,叶色清淡,出现所谓“拔节黄”。

C、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从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灌水保持3-5cm水层,期间晾田1-2次。

D、乳熟至黄熟期:从乳熟到黄熟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干干湿湿,前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到黄熟期停水。

(六)化除技术标准

1、旱育秧田杂草防治技术。水稻1.5-2.5叶期,稗草2-3叶期,千金与排草丹,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

2、本田杂草防治技术。第一次插秧前5-7天阿罗津乳油或瑞飞特或马歇特,第二次插秧后15-20天马歇特与草克星甩施。严禁水整地后立即施药,防治药剂局部富集产生药害,同时,防止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过长,二次用药时杂草已经出土,灭草效果不佳。

3、池埂化除技术。74.7%草甘膦100-150毫升/亩,或41%农达200-300毫升/亩,兑水喷雾。

(七)防病技术标准

1、寒地水稻旱育秧田病害防治技术

①水稻立枯病:真菌病害。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数量及置床、床土调酸、消毒的基础上,秧田发现中心病株时,药剂防治立枯病在水稻1.5-2.5叶期,30%瑞苗青水剂1-1.5ml/㎡,兑水5升喷雾。严格做到边喷药边喷水洗苗,严防烧苗现象发生。

②水稻恶苗病:真菌病害防治,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的基础上,进行药剂浸种或种衣剂包衣防治水稻恶苗病(详见水稻药剂浸种或种子包衣部分)。

2、移栽田稻瘟病害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防病: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培育壮苗,全面提高秧苗素质,提高其抗逆、抗病性能;合理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施钾肥、硅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严防深水淹灌,采取井水综合增温措施,保证温水入田;按照水稻条件叶龄生育进程,及时晾田壮根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增强水稻抗逆性和抗病性;合理密植,严防生育后期田间郁蔽和湿度过大,以降低病原菌浸染机率,提高水稻抗病性。

(2)穗颈瘟药剂防治:水稻孕穗末期-抽穗期2%加收米80毫升/亩+20%好米多100毫升/亩,或25%施保克(咪酰胺)100毫升/亩,兑水5升弥雾机茎叶喷雾,或航化喷药防治。

(3)粒瘟、枝梗瘟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后15-20天防治粒瘟、枝梗瘟,药剂配方及防治方法同上。

(八)防潜叶蝇技术标准

(1)农业措施:培育壮苗、带蘖移栽。本田保持浅水灌溉,保持叶片直立,可减轻潜叶蝇危害。(2)药剂防治:水稻移栽一周左右做好田间调查,在幼虫初发期,40%乐果100毫升/亩或70%艾美乐6-8克/亩+2.5%敌杀死20-30毫升/亩或25%阿克泰6-8克/亩,兑水5升弥雾机喷雾防治。

(九)收获技术标准。

(1)直收时期:水稻黄化完熟率达到90%以上。(2)割茬高度:15-30 cm。(3)技术要求:不掉穗、脱谷干净、谷草分离彻底、不裹粮。(4)收获水分:籽粒含水量16%以下。(5)收获损失:直收综合损失3%以下。(6)糙米率:小于2%。

第6篇:水稻生产总结

2010年十一大队的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心和分场的精心安排下,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一些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11大队种植水稻面积2553亩,机插面积占82.2%,人工移栽面积占17.8%。

11大队选择了优质高产品种以武育粳3号、9

424、99-25为主,搭配淮稻5号3726.

二、工作的体会

1、基本苗:结合往年情况,以前测产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问题,今年在落谷时根据栽插期、品种的特性,每亩比去年增加3-5个秧盘,从而增加有效穗,为今年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2、栽插质量:

(1)速度:机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长920米,一圈需30-33分钟,快了会有断垄,秧苗会歪。

(2)水层:坚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湿润,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时间,提前4-5小时。 (3)深度: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机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块质量:剔除不好的秧盘,注意防止秧苗切断,根苗分离现象,不可有勾根秧现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温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现象”,特别要注意老病田块,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重,时间长,由于能够贯彻上级植保部门病虫防治意见,能够及时对水稻实施病虫防治,防治及时到位,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利润=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行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农药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据各田块具体土地肥力、苗情等情况来定,农药应根据各田虫情、草龄来确定用药量,工作应具有应变性。

5、新动态:今年机插秧田块杂草品种多,生长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没到位,化除2-3天内只进不出排水,而机插前期以湿润灌溉为主,白天上跑马水,湿润土表,晚上脱水促根发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时有的田块已有出草现象,如何解决化除和保苗之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新课题。

三、2011年水稻生产计划

1、做到播种量适宜,育好秧,适时移栽。

根据前期作物收割期和机插秧进度,要计划好每个条田的收割期、育秧期、移栽期,以确保不超秧龄为原则。

2、做好化除工作

每个条田都要提前做好计划,每个条田化除工作都做到位,把草控制在萌芽状态。

3、抓好机插秧质量

今年机插秧100%,机插秧不仅为我们解决了今年三夏劳动力紧张的问题,而且机插秧产量也比人工移栽高,成本低(人工90-110元/亩,机插秧50多元/亩),机插秧质量的好坏,与我们的利润息息相关,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好质量关。

总之,新的一轮工作即将开始,2011年的工作中我们要保持好的传统,决心做好各项工作,以“增产、节本再增效”为目标,为完成新的目标而奋斗。

第7篇: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机具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发展前景的预测

单位: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作者:徐枫

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水稻生产现实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在吉林市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吉林市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水稻全程机械化优势问题措施

农业部为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已制定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规划明确提出,以我国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以育插秧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带动耕整地、田间管理、烘干等环节机械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吉林市是吉林省的水稻生产第一产区。2008年省政府在我市4个县(市)确定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面积达到22万亩。这是对吉林市全面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极大推动。为此,吉林市农委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确定2008年重点推广示范项目。

一、目前我市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现状

吉林市现有耕地面积864.3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40.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5%,水稻常年平均产量在95万吨。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决定了我市的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因此,要保证水稻作物的稳产、高产,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吉林市水稻生产正由传统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度阶段。全市实现了耕整地和水稻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水稻收获的机械化却只占中耕作面积的6%。只有少数农机发达地区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现阶段农民对各种水稻生产先进农业机具的需求快速提高。同时,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大,提高了水稻生产者的购机能力。水稻生产机械急剧增加,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在吉林市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条件基本成熟。

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优势效益分析

(1)水稻机械化播种、育苗方面的优势。利用“水稻种子高温破胸机”破胸催芽,能够准确地把温度控制在38℃左右,使水稻种子的生理活动在最旺盛期,破胸迅速而整齐,最大化地满足水稻种子催芽的“快、齐、匀、壮”技术要求,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相反传统的破胸方法,一般是在农家的火炕上,通过烧火来增加温度,温度控制不准确,还有很高的经验要求,费时、费力,且种子破胸慢并不整齐,影响水稻发育。

利用水稻播种机播种,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以日本“久保田”水稻播种机为例,每小时可以播种540盘。铺撒的床土土层厚薄均匀,土面平整。播种量精确、均匀,节省用种量。覆土平整。整个播种过程准确、简洁、操作方便,可以大大地节省生产费用。

利用“蒸汽育苗室”高温育苗,根据水稻生长要求,精确控制温度在32℃,48小时即可以萌芽,然后再移植温室大棚,这样生产水稻秧苗不但可以节省育苗时间,而且长势均匀,苗壮增产。

(2)水稻机械化耕整地方面的优势。现阶段吉林市的水田耕整地,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先进的机械化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资料表明稻草、秸秆中营养含量占干物中的比例为 N=0.63% ;P=0.11% ;K=0.85% ;Ca=0.16~0.44%;S= 0.112%~0.189%。把作物秸秆进行机械还田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中国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湖北农科院等单位进行的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后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①。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明

显,有持续的增产作用。

(3)水稻机械化插秧方面的优势。机械化插秧最大化的提高了水稻插秧的工作效率。近几年在舒兰市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的效果显示,机械化插秧费用每公顷为327元,人工插秧费用为850元,每公顷水稻插秧生产减少费用支出523元② 。机械化插秧能够做到浅、直、匀、牢,水稻返青早、通风效果好、增加光照效果、不宜倒伏、增强水稻抗逆性、增加水稻分蘖,十分适应水稻作物生产的农艺要求。达到增产的目的。经过测试机械化插秧与人工插秧比较可以增产10%,增加产值近1400元/公顷。

(4)水稻机械化收获方面的优势。传统收获水稻需要收割--晾晒—将收割下来的水稻运到脱谷场—脱谷—装袋运回家5个步骤,最少需一个月时间,如果遇到秋天雨水多,还要延长很多天。如果这些工序雇人来完成,一公顷所需要的成本是:收割1200元,运输400元,脱谷650元,仅此三项就需要2250元,而且在晾晒、运输、脱谷过程中,每道工序都要损失粮食,五道工序下来,损失率要在5%以上,而且费时费力。机械化收获水稻只需要收割和运输两个过程,一公顷收割费1000元。因为直接拉稻粒,一公顷运输费只需150元。机械化收获水稻,从收割到粮食运到家,加上每公顷水稻的烘干费用400元/公顷产量,只需总费用1550元,省下了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机械化收获水稻只有3%的损失率,按吉林市2007年水稻平均产量9500公斤计算,相当于一公顷增产190公斤水稻,按吉林省政府水稻收购最低价格1.54元/公斤计算,可多收入293元/公顷,再加上收割省下的700元,一共可多收入993元/公顷。另外机械化收获水稻一小时可收0.4公顷水稻(以久保田PR0488为例),大大缩短了农时,水稻可以提前上市,这时的水稻价格要比平时高0.2-0.5元/公斤之间,利润相当可观。

(5)跨区作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我市位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之间,黑、吉、辽三省的水稻插秧和水稻收获的时间有10-20天的差距,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水稻插秧机械和收获机械的跨区作业是很可行的。一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达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水稻作业期的情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集中机械跨区作业。做到水稻生产机械的满负荷运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6)社会效益显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可以解放部分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保护地种植业等行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同时,一部分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参加城市建设和出国劳务。改变农民靠土地吃饭的传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机械研发和生产的发展。农机研发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将按照农民的需求必将加大研发的投入,研制出适合农民需要的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由于购买力的增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换速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稳定发展。

(7)生态效益显著。机械化育插秧将节省水稻育秧环节的农用薄膜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白色污染,同时在育秧时药剂浸种、秧苗移栽前施用了送嫁药,减少了以后大田的农药施用,甚至达到不用农药防治,降低了粮食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秸秆粉碎还田后,不用焚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又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能。先进的管理工艺,水田组合机具的研制与推广,实现免、少、浅耕、施肥、插秧一体化作业。改善土壤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三、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对的问题

(1)农民的认识不足。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在农民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增产、增收方面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就突显出来,要经过多年的产量对比。在机械化插秧方面虽然可以明显的体现出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在育秧方面的要求很高,需要农民部分改变育秧方式,农民主观上存在着怀疑心理。一些水稻生产机械一次性投入大,成本收回

期长,水稻机械市场上的价格混乱、信息网络不畅,使农民对购买机具怀有观望的心理。

(2)产、学、研、推紧密联系不够。目前各个农业机械生产厂家没有认识到我市水稻生产对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和水稻生产机具渴望。农机生产厂家在水稻生产机具上的投入不足;农机研究部门研制出的先进生产机具没有及时的转换为产品;各个农业院校和农业培训组织对水稻生产机械技术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农机推广部门没有及时的把适应的、先进的水稻生产机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产、学、研、推各个部门各自为阵,没有行成合力,制约了水稻生产机械的发展。

(3)政府扶持力度不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但是还没有达到快速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农机推广经费严重短缺,农机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各级政府没有真正意识到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在购机补贴方面省、市主管部门对水稻机械的倾斜性不强,虽然加大了水稻机械的购机补贴资金份额,但是依然没有最大化的满足农民的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有购机欲望的农民没有争取到购机补贴。

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措施

(1)要加强推广力度。农机推广部门要及时的确定吉林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提出适宜本地实际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或标准,积极推广适应当地水稻生产的机具;大力扶持水稻机械化生产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注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成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做好技术指导,农机推广部门和农艺部门要紧密合作,使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相互适应,发挥优势,加快推动技术普及和应用。

(2)要加强宣传信息沟通。加强对水稻生产机械化优势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认知度和购机欲望;加强对水稻农机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开展经营生产,推动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充分发挥水稻生产机械在吉林市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加强对水稻生产机械购置补贴和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农民真正的了解国家的政策,增加农民的购机信心,提高水稻生产机械的保有量。

(3)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机推广系统的职工,要积极的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及时了解掌握农民的需求,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本领。同时,也要对不断发展的农业机械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把适合吉林市水稻生产的农业机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做到素质高、懂技术、会传授、能示范,推动吉林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4)要加强政策扶持。在国家购机补贴不断增加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水稻生产者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让一部分水稻生产农机大户迅速壮大起来,带动当地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整体水平。各县、区及其乡镇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在水稻生产的重点乡镇要确保购机补贴资金向购置水稻生产机械倾斜,并整合其它项目资源、形成合力,集中财力,做大做实,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工作不断深入。

总之,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保障。以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壮大农机专业生产合作组织为基础,通过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预测未来3年我市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能够按时乃至提前完成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

第8篇:水稻软盘育秧技术简介

第一食品网 资讯中心

水稻软盘育秧技术是在“工厂化”育秧的基础上总结转化而来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育秧方式。该育秧方式成本低,质量好,易于操作,适合机械化栽插的要求。其作业流程为:床土准备--肥料拌混--破碎过筛--堆闷熟化--晒种脱芒--发芽试验--选种--药剂浸种--催芽--铺空盘--精做秧板--装盘土--洒水--播种--覆土--封膜盖草--揭膜练苗--肥水管理--起盘移栽。机械播种可将装土、洒水、播种、覆土一道程序完成。

一、播种前的准备

⒈备好软盘生产上多采用的软盘为每盘561孔,按80%的成秧率计,杂交稻亩抛2万窝,需40~50盘,常规稻亩抛3万窝,需55~60盘。

⒉种子

杂交稻每亩大田备种1~1.25kg,常规稻 3~4 kg。播种前应晒种,药剂浸种,并催芽至破胸露白。

⒊营养土配置

取粘性适中,肥力较高的菜园土,或旱地耕作层土,和充分腐熟的酸性土杂肥各一半,打碎拌匀过筛(严禁碳铵等碱性肥料施入, 多年施用草木灰的菜园土也不能用,以防死苗)。每50kg细土,加130g半秧剂、0. 5kg复合肥(或尿素50g、氯化钾50g、磷肥200g) 反复混匀作营养土,可装35盘。也可利用塘泥、肥沃的沟泥,加入适量的细有机肥和壮秧剂。

⒋秧床

选用旱育秧床或湿润秧床,最好是旱育秧床。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的疏松中性至微酸性旱地、挖松、打碎土块,施入农家肥和尿素、钾肥、磷肥均匀、按1.5米厢宽开沟、浇透水。

二、播种

⒈播种期

中晚熟品种如汕优63,一般在3月15~25 日播种,早中熟品种如合系品种,在3月下旬播种。播种前, 将秧厢浇透水,用泥掌将表土刮平,然后将秧盘摆在秧床上,以横摆两个为宜,用泥掌轻拍,使秧盘凸出部分入泥,秧厢四周用细土掩盖严实。

⒉播种方法

①人工撒播

先将营养土壤撒在秧盘上,待装至孔穴三分之二时,再反复撒播种子,力求每孔有1--3粒种子,常规稻有3--5粒,再用未拌有壮秧剂的细潮土填满孔、刮平。湿润秧床,将泥浆填满孔穴,播种后,再用泥掌将稀泥表层刮平。

②种土混播

每个秧盘用1--1.5kg营养土与种子混匀后再播,播种后也将表层刮平。

③播种器播种

将种子放入播种器内,多余的倒出,然后对准秧盘轻轻一按,再将未拌有壮秧剂的细土填满孔,刮平。 无论哪种方式播种,孔与孔之间不能留土,以防秧苗串根。

三、盖膜

播种后,用喷雾器将软盘喷湿,一定不要浇灌。然后,用竹片搭拱架盖农膜。四周绷紧,压严。

四、秧床管理

⒈湿度

播种到出苗一般不喷水,若盘土变白可喷湿。齐苗后,厢沟可走浸厢水,保持盘土湿润,但水不能上厢面,以防串根。

⒉温度

盖膜后,膜内温度不宜超过35℃;出苗后,控制在25~30℃,无风晴天,注意高温烫苗

⒊施肥

秧苗2叶期,3--4叶期、抛栽前2--3天, 各追一次肥。用1%尿素或1‰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施用后用清水洗苗。

⒋揭膜

秧苗2片真叶期开始炼苗,第1天打开膜的两头,2--3天可揭开一半,第4天可全部揭去。 但若遇到强寒潮,最好重新盖土,寒潮过后再揭。

五、病虫害防治

秧苗在2叶期,可用1:800倍液敌克松或每平方米50g 壮秧剂,对水喷施预防青枯病、立枯病。移栽前,粳稻用三环唑,杂交稻用叶枯灵预防稻瘟病和细条病、白叶枯病。用杀虫单对水防一代螟虫。 软盘育秧的秧龄以40~45天为宜,要抛栽前的2~3天,厢面千万不能浇水,以防秧苗根部所带的土散落,不利于运输与抛秧。

第9篇:有机水稻抗旱保收节水技术

1、田块要整好:插秧前一定要把有机水稻田整得越平越好,这样可以避免高处无水、低处水深,高处有水、低处淹苗的现象,以免田里有的秧苗干有的秧苗淹。以免要比整得平的田块多用水才能淹过田泥造成水的浪费。同时糊好田埂,避免田埂漏水。

2、秧苗要栽直:水稻栽插中应提倡浅水栽插,做到栽稳、栽正,不栽斜,不深插,以便早走根,早分蘖。

3、生长期要宜短:水稻在田里生长时间越长耗水越多,应选择生育在110天左右、抗旱能力强的短期水稻品种。

4、密度要合理:天干年景水稻长势慢,封林时期会延长,所以应加大密度10%进行合理密植栽培,并集中劳力快速整田插秧。让有限的水源得到充分利用。

5、灌水要分明:水稻生长期间各阶段需水量不同,所以要分阶段灌水。插秧至缓苗期是水稻生态需水最关键时期,根的植伤和蒸腾量大,大田蓄水约需10厘米;分蘖前期是水稻的水分临界期之一,此时若缺水将影响分蘖的早生快发,对谷粒形成不利,要保持灌水需在5厘米左右;分蘖中后期随着分蘖数量的增加,抗旱能力达到最强,可以干湿灌溉,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田面不开毛坼不灌水,每次灌水深度不超过3厘米,做到一分水保一分秧苗;幼穗分化前期可进行浅湿灌溉,后期为减数分裂期,则要保持浅水层,避免引起败育。

6、渣壳要利用:收获脱离后的菜子壳、麦壳渣用来做柴也不好烧,撒在田面上既能遮阳保水、减少水分蒸发,沤烂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7、减灾要取巧:在旱情开始前,要提高植株持水能力;当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减少,植株开始出现暂时卷叶时,减轻水分丧失,提高耐旱能力;当久旱使上部叶片枯死时,割去叶片并覆盖稻蔸,保持根系水分,降低旱灾程度。

来源:中国有机农业网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下一篇:小学校本研修组织机构